語文體裁
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詩歌
文學體裁,是指文學作品的具體樣式.我國古代文論中稱為文體,即文學體制.從詞源學來說,體裁(genre)是一個法語詞,源於拉丁語的「genus」,這詞雖然用作表示生物分類體系中「屬」的概念,但因該詞具有「種類」的含義,所以成了文藝學中文學分為的專用術語.在學術界,「體載」這個術語至少用於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用於文學樣式的「類」;即把大家習稱的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叫做體裁.另一種用法是表示各類文學中的一些更具體的作品樣式,如大型史詩,長篇小說,短篇故事,古體詩,近體詩,自由詩,多幕劇,獨獨幕劇等,我們這里就是在這個傳統的意義上使用「體裁」的概念.
文學體裁是多種多樣的,由於分類也就不同.我國古代有人曾根據語句有否押韻,把文學作品分為韻文與散文兩個大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一般採用「三分法」或「四分法」分類.
所謂「三分法」,是依據文學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它分為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三大類.敘事文學包括神話、史詩、小說、敘事詩、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抒情文學包括抒情詩和抒情散文,它們以抒發作者的感情為主要特色.戲劇文學是供舞台演出的腳本,它通過角色的對話和動作反映社會生活、塑造藝術形象.
所謂「四分法」,是根據文學作品在形象塑造、體制結構、語言運用、表現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把文學作品分成小說、戲劇、詩歌、散文四大類.其中詩歌包括抒情詩和敘事詩;散文類除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外,范圍很廣,游記、小品、雜記、雜文、報告文學等,都歸地此類;而小說則成為獨立的一類,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這是我國文學理論界較多採用的分類法.
『叄』 語文的文體和體裁有什麼不同
文體:文章的風格或結構、體裁。
或:http://ke..com/view/178539.html?wtp=tt
體裁:指文學作品的類別,如內詩、小說、散容文、戲劇等。
散文不屬於記敘文。
二者是兩個概念,散文是從體裁劃分,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記敘文是按照表達方式進行的劃分,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二者是兩個角度的不同劃分,所以,是不一樣的。
『肆』 語文中的「體裁」是什麼意思
體裁指一切藝術作品的種類和樣式,其藝術結構在歷史上具有某種穩定的形式,這種形式是隨著藝術反映現實的多樣性以及藝術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審美任務而產生發展起來的。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體裁,是指詩文的文風辭藻。
『伍』 語文的體裁是什麼
語文的題材可認為兩大類:文學體裁和實用文體
文學體裁可分為:小說、詩歌、散文、戲劇
實用文體可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以及應用文
『陸』 什麼是語文體裁
作文體裁: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
而文學體裁,是指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四大文學樣式。
『柒』 語文高手請進文章的體裁有哪
文體分為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其中文學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
文章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 。
說明文、議論文特點還是挺鮮明的,
應用文是一類文章,書信、通知等等都是應用文
記敘文就比較廣泛 了,平時見到的大部分都是記敘文
『捌』 語文都有哪些文學體裁
一. 駢文 又叫「四六文」,這種文體,四字、六字句相間,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句式遷就,文中堆砌詞藻,常影響內容表達。唐朝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遠動後,駢文逐漸衰落。其中也不泛名篇佳作。著名的有南朝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唐王勃寫的《滕王閣序》、劉禹錫寫的《陋室銘》。 二. 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課本中出現的名篇有唐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宋周敦頤的《愛蓮說》,清袁枚的《黃生借書說》。 三. 表 古代奏議的一種,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為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之一。課本中出現的只有一篇,為三國時諸葛亮的《出師表》。公元277年,諸葛亮准備出師伐魏,奪取中原,出發前給後主劉禪寫了這篇奏章,表明自己忠於蜀漢, 匡扶漢室的決心。文中名句有「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等。 四.贈序 古代文人送別時常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增序。後凡是惜別贈與的文章,都叫增序。其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課本中出現的是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文中向來自家鄉的年輕人馬生介紹了自己少時的求學經歷,勉勵馬生要珍惜時日,刻苦求學。 五.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都叫「銘」。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課本中有唐劉禹錫的《陋室銘》。還有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歌功頌德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未學)。 六. 雜記 包括兩類: 1.記載風景、瑣事、感想等的一種文體。描寫山川、景物、人事的,如《小石潭記》、《西湖游記》、《桃花源記》等。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由理事掌故、遺文逸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品、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如《世說新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夢溪筆談》(《以蟲治蟲》)。 七.游記 其實是雜記的一種,把它單列出來,是因為它在雜記中佔有比較特殊的位置: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並從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語言生動,記述較為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課文中選用的名篇有北魏酈道元的《三峽》(科學色彩濃),南朝梁武軍的《與朱元思書》(寫景、議論),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寫景、抒情),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寫景、議論),宋代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寫景、抒情),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寫景、議論、抒情)。 八. 寓言 用假想的故事來說明某種道理,從而達到教育或諷刺目的的文學作品。「寓」是「寄託」的意思。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託於簡單的故事當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課文中選用的寓言故事有《韓非子》中的《鄭人買履》,《呂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劍》,《戰國策》中的《鷸蚌相爭》。 九. 詩歌 我國出現的最早的文學體裁就是詩歌(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為《詩經》),後來逐漸演化為三種樣式:詩、詞、曲。 詩、詞、曲的主要區別在於詩要求節奏和講究韻律,詞比詩的要求更加嚴格,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去也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但句法比詞更靈活。 詩的最高成就表現在唐代。 從表現形式上看有四言詩,如《詩經》中的《關雎》、《君子於役》、《蒹葭》,三國曹操的《觀滄海》;五言詩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杜甫的《春夜喜雨》(五律)、《望岳》(五律),李白的《秋浦歌》(五絕)等;七言詩如唐代李白的《望天門山》(七絕)、《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絕),漢語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七絕),杜牧的《赤壁》(七絕),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七律),白居易的《 錢塘湖春行 》(七律),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七律),宋代陸游的《游山西村》(七律)、《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七絕)等;雜言詩如唐代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屬近體詩,其他屬古體詩。 樂府詩指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本是官署名稱),後成為詩體名稱。課文中選用的是《敕勒歌》、《木蘭詩》。 詞的鼎盛時期出現在宋朝。課文中選用的是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老夫聊發少年狂》,李清照的《如夢令 常記西亭日暮》,范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等。 曲在元代最盛行。課文中選用的是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張養好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
『玖』 語文有哪些體裁
文學體裁,是指文學作品的具體樣式。我國古代文論中稱為文體,即文學體制。從詞源學來說,體裁(genre)是一個法語詞,源於拉丁語的「genus」,這詞雖然用作表示生物分類體系中「屬」的概念,但因該詞具有「種類」的含義,所以成了文藝學中文學分為的專用術語。在學術界,「體載」這個術語至少用於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用於文學樣式的「類」;即把大家習稱的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叫做體裁。另一種用法是表示各類文學中的一些更具體的作品樣式,如大型史詩,長篇小說,短篇故事,古體詩,近體詩,自由詩,多幕劇,獨獨幕劇等,我們這里就是在這個傳統的意義上使用「體裁」的概念。
文學體裁是多種多樣的,由於分類也就不同。我國古代有人曾根據語句有否押韻,把文學作品分為韻文與散文兩個大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一般採用「三分法」或「四分法」分類。
所謂「三分法」,是依據文學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它分為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三大類。敘事文學包括神話、史詩、小說、敘事詩、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抒情文學包括抒情詩和抒情散文,它們以抒發作者的感情為主要特色。戲劇文學是供舞台演出的腳本,它通過角色的對話和動作反映社會生活、塑造藝術形象。
所謂「四分法」,是根據文學作品在形象塑造、體制結構、語言運用、表現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把文學作品分成小說、戲劇、詩歌、散文四大類。其中詩歌包括抒情詩和敘事詩;散文類除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外,范圍很廣,游記、小品、雜記、雜文、報告文學等,都歸地此類;而小說則成為獨立的一類,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這是我國文學理論界較多採用的分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