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上語文課
提前預習,課後復習,上課認真聽講,回家認認真真寫作業,大概就這么多吧。
② 語文課應該怎麼上800字作文
上了幾年的學了,上了無數次的語文課了,我最喜歡的還是《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在這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
才智,也深刻體會到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這一真理.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更加明白了只有國家富強了,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才會自豪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剛
一上課,袁老師就以她聲情並茂的語言,把我們帶入到圓明園那輝煌的建築里,在那裡我們看到了仿造各地的名勝建築平湖秋月、獅子林;看到了根據古代詩人的詩
情畫意建造的武陵春色、蓬萊瑤台;看到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築方外觀,看到了中西合璧的海晏堂,威尼斯微縮景觀等,倘佯在其中令我們眼花繚亂.通過袁老師展
示的有關圓明園的資料,我們還知道圓明園佔地5200畝,歷經150年才建成,裡面不僅匯集了我國園林藝術的精華,還匯集了世界園林藝術的精華,真不愧是
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呀.看到那些經過三維動畫復制出來的圓明園景觀全圖,看到海晏堂前會依次噴水的十二生肖銅像,同學們不由得發出一陣陣驚嘆聲,既為
圓明園的舉世無雙而驚嘆,也為我們祖先的勤勞智慧而驚嘆.
就在我們還在激動地情緒里沒有緩過神來的時候,袁老師又把我們的視線帶到了1860年的
10月6日,就在這一天,英法聯軍闖進了圓明園,對圓明園進行了瘋狂的搶掠.當我們看到那把大火把圓明園的一切都吞沒了時,我們的心揪了起來,看到那濃煙
蔽日的大火,我們彷彿看到了那金碧輝煌的殿堂、那小巧玲瓏的亭台樓閣、那充滿詩情畫意的武陵春色、那中西合璧的海晏堂都在這沖天的大火中化為灰燼了;我們
彷彿又看到了那上自先秦時代、下至唐宋明清的珍貴字畫都在這沖天的大火中化為灰燼了.想到那珍貴的歷史文物、那舉世無雙的園林建築就在這無情的大火中化為
灰燼了,我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淚水無聲地流了下來,為這舉世無雙的萬園之園的毀滅而流淚,為這園林藝術的瑰寶毀滅而哭泣.
我們的心被深
深地刺痛了,我們痛恨那殘忍的侵略者,也痛恨那軟弱無能的清朝統治者,正在我們還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的時候,這時袁老師那沉痛的聲音又響了起來:「同學
們,歷史終於翻過了這沉重的一頁,今天我們重溫這段屈辱的歷史難道僅僅是為了仇恨嗎?」是呀,我們猛然醒悟了,我們重溫這段歷史不僅僅是為了仇恨呀,如果
我們不好好學習,這慘痛的歷史悲劇還是會重演的,想到這里,我們立刻大聲說:「只有我們好好學習,把祖國建設富強了,這慘痛的歷史悲劇才不會重演.」
「同
學們,如今我們走進圓明園,會看到什麼呢?」袁老師那深情的聲音再次想起,「現在只會看到一堆斷壁殘垣.」我們輕聲說道,隨即,老師點開了《圓明園的斷壁
殘垣》這一畫面,當我們看到那雕刻精美的石刻,那矗立在風中的斷壁殘垣時,我們的心再次縮緊了.是呀,那矗立在風中的斷壁殘垣會像我們訴說什麼呢?我們再
次陷入了沉思之中.
這堂課使我的心靈經受了一次洗禮,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深深的理解到了:只有國家富強了,我們才不會再受欺侮,我們只有努力學習,把我國建成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我們才會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火燒圓明園這慘痛的歷史悲劇才不會重演.
③ 作文《上語文課該做什麼》
中國人在吃面條時,想起了這一周的事件,最重要的是我的心上刻了印記。事情...那…是星期三,當天中國老師把我們班的一本手冊是我的同班同學之一。我們都問他有什麼說明啊?然後老師說:「我今天沒有課,我要用全班的時間來整頓你的班班」。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了。
鍾開始,老師拿起手冊,非常嚴格地指出學生寫的句子錯誤的15分鍾內,很多的問題是:他失敗的性質是什麼,我覺得老師設置規則勒索,…老師圈了關鍵詞。他用一支紅鋼筆寫了。我們只是笑了,因為它真的很有趣。有一個同學給了演講者,但老師沒有看到老師的語言。「」「」也可能是太多,也許是錯的學生。總之大氣是不正確的,因為有一些男學生(被審查的學生是朋友)被稱為我們不笑,否則會傷害學生的自尊的學生哭了..然後,站起來向老師和學生們解釋。揚聲器,老師看到他的手,他作為一個中性的人,說這樣的話:老師:我認為你是錯的,你用你的頭腦,深刻的方式閱讀本手冊,他(學生回顧)可能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句子寫的說明,我想你真的是一個小誤會。當他講完後,每個人都沉默了一秒鍾左右,一秒後,一輪掌聲如下。我們很感動。眼睛是紅色的。因為我們真的想不起來一個通常是笑頑皮的男孩,可以做出這樣的評論。P<0.05人的心是真的不可預測的。「一節課被搬上語文課,我們感受到的深處其實是真實的。
④ 怎樣上好語文課作文300字
還記得在我四年級時有一個同桌,他是一個非常調皮的男生,他說話總是帶口頭禪,愛罵罵咧咧,平時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兩個總計較,所以有過肩碰肩坐著卻連一個半月沒有開口說話的記錄。
一天早晨,我忽然覺得身上很熱,難受不已,媽媽給我量了量完體溫後,啊!38度,唉!我發高燒了,頭還很疼。媽媽給我吃了安瑞克退燒葯,讓我再家休息不要去學校了,我只是覺的頭暈目眩,身子直打晃。沒辦法,今天只能請假在家休息了,到了下午四點多,大概是消炎葯吃對了,燒退了一些,我感覺身子輕鬆了一些,頭疼也好多了,明天就可以上學去了,可是今天的老師發的作業本和留的作業怎麼辦?誰會幫我帶回來呢?正在我焦急的時候,突然家裡門鈴響了,媽媽打開門一看,竟然是我的調皮同桌,他一改往日吊兒郎當的樣子,進屋後,將我的作業本放下後,馬上把今天老師留的作業告訴了我,並給我認真地講起了今天所學的課程。直到講到6點鍾我家要吃晚飯了,見媽媽要留他在我家吃飯,他才離開。第二天上學時,我一樣不拉地將寫完的作業完整無缺的交給了老師。
這件小事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每當我回首往事時,都會遺憾自己女孩子的小氣,當時為何不待他更溫和一些,因為他幫助過我,給了我一份關愛。
老師常對我們講:關愛是一句問侯,給人春天的溫暖;關愛是一個眼神,給人無聲的祝福…生活中只有充滿愛,才會讓我們的心靈變的博大,我也記住了老師的教誨,做一個誠實而又熱忱的人,由衷地去關愛身邊的人.
⑤ 我該這樣上語文課作文
我該這樣上語文課
大自然中有千變萬化的色彩,都是以三種顏色為基礎的,太陽那火辣辣的紅;那沒有熟透的水果是酸溜溜的黃;還有藍天、大海那無邊無際的藍。而我喜歡的語文課中也有這三種顏色。
上課了,老師總是帶著微笑走進教室,給同學們第一印象就是可愛的紅。老師專心的上課,同學們認真地聽講,正確地回答問題,響亮而又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老師的臉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老師豎起拇指誇獎我們,同學們的臉上也露出了喜洋洋的紅,這種紅從心底綻放出來,這就是火辣辣的紅。
課上,同學們做小動作,而不專心聽講,老師批評我們,皺起眉頭,因而感到心酸,這就是酸溜溜的黃。這同樣使我們感到心酸、愧疚。但是,老師並沒有訓斥我們,使我們知道時間是多麼重要,知識有多麼重要,學習有多麼重要。這就是藍天、大海那無邊無際的藍。
這就是我心中的語文課。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學習的天地;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生活的樂園;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成材的地方;這樣的課堂,因為有了這樣的三種顏色,才變得多姿多彩。
⑥ 怎樣上好語文課作文
其實我覺得上好語文作文課的話,我覺得一定抓住選在利益,讓學生寫一些正能量的作
⑦ 作文:今後我怎樣上語文課
這篇覺得對你沒什麼大用處,你接著看第二篇吧!
如何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
千里孤鴻 發表於2007年08月02日 10:39 閱讀(1234) 評論(0)
分類: 個人日記 舉報
如何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
第一課非常重要,既關繫到新老師在同學們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響他們今後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一定要精心准備,一炮打響,讓學生在很高的層面上重新認識語文課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並從此「死心塌地」的愛上語文。這便是語文教學成功的第一步——甚至是一多半了。
我每教一批新生,前兩節從不忙於講新課;而主要是調動學習興趣,講明學習意義,介紹學習方法,等等等等——我戲稱之為「磨刀課」。
關於語文學習的價值、意義、重要性——對高一新生也要講,而且要大講特講,因為他們在初三時因為「應試教育」已對語文產生了深深的誤解甚至反感。
要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前所未有的好感,讓他們明白:語文學習除了關乎其前途命運。更關乎其生命質量。
1高考怎麼改革語文也是穩居榜首——永遠的「三分之一」。
2立身處世之本,建功立業之基。
3形成民族強大向心力凝聚力的「磁核」。
4是精神的建築師、心靈的守護神。
5生命的別名。
還可參見夫子有關論文之節選:
第一.激發興趣
針對學生興趣不濃、消積被動的學習態度,我總是首先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和強烈慾望,讓他們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產生不學不行、欲罷不能的心理需求,以高漲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自覺地彌補自己的貧乏。
在激趣方面,我總結出這樣幾點經驗:
一是一定要上好面對每批新生的第一節語文課。這節課要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前所未有的興趣和認識,產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審美驚訝:哦,原來,我們的母語,我們學習和使用了這么多年的漢語是如此的美妙、神奇呀!為此,我個人創作了一篇抒情散文《我愛你,漢語》,又搜集了《漢字,奇妙的精靈》(說明文)、《妙不可言》(雜文)、《華語情結(節選)》(余秋雨《文化苦旅》)、《聽聽那冷雨(節選)》(台灣餘光中,見《港台抒情文學精品選》)等激趣資料,逐次用來,效果非常之好。
二是在其後的教學活動中,要不斷保護和強化最初激發出來的興趣,使之更加濃厚持久。具體方法有:①以趣激之,②以智激之,③以情激之,④以境激之,⑤以美激之。(詳見筆者專論《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三是要時刻用一個美好的能力目標來激勵學生。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增長得越快。」面對每批新生,我都首先讓他們把爭做「五一居士」,做為語文學習的最高目標、畢生追求。我所說的「五一居士」,是指能夠達到「①一手好字、②一張鐵嘴、③一肚子名篇佳作、④一筆好文章、⑤一顆永遠年輕的心」這樣五條標準的人。語文教學要是能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這樣的「五一居士」,我認為那已是最大成功。(詳見筆者專論《培養語文能力,塑造「五一居士」——我的語文素質教育觀及實踐》)
美好的目標,常能激發出學生持之以恆、自覺學習的強大興趣和動力。
------------------
另附:
我愛你,漢語
遼寧 劉衛民
身為中國人,是什麼使我們能夠自由地「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是什麼使我們能夠自如地「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
漢語。唯有漢語!
是漢語賦予我們表達意志的權利和自由,是漢語賦予我們超越時空的本領與才能。
哦,漢語,奇妙的精神造物!它們絕非只是一些僅僅代表一定聲音和意義的死的符號,它們分明是些充滿智慧、充滿感情、善歌舞、會呼吸的、活的精靈!
千萬不要小看這說話的權利。「你表達了自己,你才獲得了生命。」(舒婷)每於關鍵時刻,卻因語言的貧乏而抓耳撓腮、臉紅脖粗甚或搜腸刮肚、頓足捶胸——那份尷尬、那份難堪,遠勝於皮肉的創痛或呼吸的窒塞。
生為中國人,卻不曾留意漢語的美妙;說了這么多年的中國話,卻不曾真正領略過漢語的風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又是怎樣的遺憾、悲哀或者不幸、罪孽?!
詩經、楚辭,樂府民歌,漢魏古風,唐詩宋詞,元明劇曲,明清小說……這是一座座怎樣神奇瑰麗的寶庫啊!你怎能竟然屢過其門而不入?
請聽聽語言學家的禮贊吧:漢字,除了聲符的表音作用之外,兼有形象性和表意性;漢字的形和意,不僅積淀了悠久的文化傳統,還凝聚著豐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風情;可見,漢字具有豐富的人文性。漢字形體方正,結構勻稱,聲韻結合,音調優美,又具有整齊的結構美和悅耳的音樂美。若論書法之妙和吟誦之美,其氣象萬千、其鏗鏘有致——實乃世界上其它任何語言所不能相與媲美的。漢語講究嚴格的詞序、句序,稍有顛倒,表意則變,「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則有天淵之別。然而方塊之間卻也自由靈動、意味無窮!漢語言簡意賅,詞少意豐,又有突出的邏輯性、雋永的含蓄性,無比的簡潔性……
請聽聽漢語的陽剛之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再聽聽漢語的陰柔之妙:「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再看看詩人秦觀寫給好友蘇軾的一封「信」(回環詩):
暮 賞
已 花
時 歸
醒 去
微 馬
力 如
酒 飛
再看看孟姜女廟前的一副楹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再看看語言學家趙元任偶一為之的語言實驗——《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 …… ……
哦,漢語,我們的母親的聲音和呼吸!你能夠化干戈為玉帛,你可以變戰爭為和平。是你,使我們可以「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是你使我們能夠淺吟低唱,喁喁私語!是你幫我們表達了愛心,是你助我們伸張了正義……
哦,漢語,叫我怎能不愛你!
【補白】台灣 餘光中 《聽聽那冷雨》(節選)
春雨。杏花。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地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地。太初有字,於是民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託。
中文之美,不僅美在形體,更美在風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塊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塊文脈的走勢,任何一種表情的意蘊,任何一襲衣袂的擺動,都如巧奪了天工一般,增之則長,減之則短。
這篇你變變,或許還有用::
也來說說語文課該怎麼上
——從怎樣用教材教談理想中的語文好課
特級教師 盧 籌
先說個例子。
去年應邀到深圳評課,其中有一節古詩《畫》的教學,據說得過全國性比賽一等獎。執教的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教學基本功非常好。她的教學基本過程是:讓孩子們自讀古詩,找出你感到奇怪的句子來,然後用奇怪的語氣讀句子。最後用奇怪的語氣讀全詩。末了,找出詩中的幾對反義詞,這節課就結束了。這節課除了對教材的理解,其他方面幾乎都無懈可擊,執教教師也很自信,有點怡然自得。可我總覺得這堂課沒有把這首古詩最有價值之處展示出來。
評課結束後,個別交換意見時,我跟這位教師說,如果是我來執教,我會這樣設計:首先,我會拿出一幅畫,畫上也許有一叢花,一隻貓,兩只蝴蝶。讓學生把這幅畫告訴別人,看看他們會怎麼說。學生說的時候一定會說畫上有什麼、有什麼、有什麼,指導一下,他們還會說出花怎麼樣、貓怎麼樣、蝴蝶怎麼樣。把他們說話的公式總結一下就是「有什麼」和「怎麼樣」。除了這種說話模式,他們再沒有別的招數。再掛出一幅山水畫來讓他們說,他們依然是用這樣的說話模式說話:上面有山有水有花有鳥,指導一下,他們會說山怎麼樣水怎麼樣花怎麼樣鳥怎麼樣。這時,老師可提出一個要求,就是:不說上面有什麼,也不準說上面的東西怎麼樣,又要讓別人知道上面有什麼,上面的東西怎麼樣,有沒有什麼辦法?學生們一定傻眼。這時可亮出古詩《畫》,讓同學們讀後說說,這首詩有沒有說「上面有什麼」「上面的東西怎麼樣」。同學們一定會說「沒有」。「那你讀後知不知道上面有什麼、上面的東西怎麼樣?」同學們一定會說:「知道。」「不說『上面有什麼』『上面的東西怎麼樣』,又能讓別人知道『上面有什麼』『上面的東西怎麼樣』,這首詩有什麼奧妙?」讓同學們邊讀邊想小組放開討論探究,再全班交流探究。學生探究有困難,可以《還珠格格》中香妃的「香」是以「蝴蝶圍著她飛」來表現的為例,提示學生:把一件事物產生的效果表現出來,也就等於直接描寫了事物本身。就象描寫了鏡子中的你,也就等於描寫了你一樣。
這時,可以反觀全詩,理解全詩,看看是不是描寫了「畫」所產生的「效果」:遠遠看去,山的顏色十分豐富,風景迷人。我不由得往前走去。越走越近了,我的疑問也來了:「這山間的流水怎麼會沒有聲音呢?」仔細一看,原來這是畫的山,畫的水。(這山,這水,畫得多逼真哪,我還以為是真的山,真的水哩)咦,春天過去了,這里怎麼還是山花爛漫呢,仔細一看,原來這也是畫的花,我還以為是我把季節搞錯了呢。(你看這花畫得多好哇,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了。)再看那隻鳥,人走到面前了也不飛走,仔細一看,原來也是一隻畫的鳥。(畫得栩栩如生,真是太象了,我都把它看成真的鳥了。)
這種通過描寫效果來反映事物的方法一箭三鳥:既讓人知道了畫上有什麼,也讓人知道了上面的內容怎麼樣,還不露形跡的表達了一種贊嘆的感情。至此,可以讓學生嘗試用描寫效果的辦法來描述一件事物,比如,說一個人很臭,不必說他散發的是什麼臭,有多濃,可以從描寫效果角度說「他走到哪裡都有一大群蒼蠅圍著它」「誰從他身邊經過都要捂著鼻子」等等,學生自能頓悟。最後,給學生拓展練習:用描寫效果的辦法寫一個人很懶或很勤快,或寫天氣很冷很熱。如此,這種從古詩里讀、悟出來的表達技巧就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能力了。如果每篇課文都能象這樣讓學生從文章最突出的特點中學到一點東西,「積土成山,風雨興焉」,還用愁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強嗎?
這就是我理想中的語文課。葉聖陶說「課文無非是例子」,「例」就應該「例」在這個地方。要做到這樣可不容易:首先,教材必須是有某方面特色的經典文章,堪為範例,而不是只從內容出發選擇的文章。第二,必須執教者自己首先能悟到文章的妙處,而不是僅依賴「教學參考」。悟到了文章妙處,才能知道要引領學生往何處去。而要做到這點,前提是執教者自己必須是一個舞文弄墨的愛好者。有這種身份,才會有這種靈性和悟性。第三,必須把文章的妙處淺化、生活化、通俗化,必須設置一定的符合兒童思維規律的參照物,突顯課文的特色、妙處,於無聲處聽驚雷。象上述例子中的兩幅畫那樣。第四,文章的妙處的感悟,必須由學生自己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完成,不能包辦代替。至多在學生悱憤的情況下,略作點撥。讓他們親歷過程,體驗感悟。第五,在學生悟明文理後,讓其趁熱打鐵,練習實踐,一試身手,內化為能力。
俗話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文章也一樣。每一篇經典的詩文,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妙處、特色,而這種妙處、特色不是從教科書里能找到答案的,因為我們的文章學研究受西方表音文字語言學理論的局限,還沒有研究出來。何況,文章的特色、精妙之處字詞句段篇都有,千人千面,浩如煙海,是一種活的呈現方式。必須由執教者從寫作者的角度,從應用表達的角度去體察去理解,才能悟到。就象上述描述「效果」的特色那樣。
文章不同,妙處各異,還可以舉出其他例子。要上好課,也可以各有千秋,但藉助文章的特色是一致的。比如,一位深圳的老師上《七步詩》一課,他是這么上的:先從課外知識引入課題,接著播放了引發七步詩曹植與曹丕明爭暗鬥的電視片,然後要同學們去讀這首詩,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悲憤),最後拓展延伸:你還學過哪些飽含深情的古詩?(生舉例:《遊子吟》等)這節課教師講得確實不多,但是要說學生學到了多少東西,我則表示懷疑。這節課的失誤,從根本上說,也是教師沒有理解到文章的妙處。
第二天,我跟教學的指導者說,如果是我來設計,我會這樣做:首先,我會拍攝或用動畫製作一粒豆子長成一棵豆苗結出豆莢最後豆子在鍋里煮豆苗在灶里當柴燒的全過程,讓深圳的孩子們知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本意是什麼。然後讓孩子們理解曹植曹丕的關系和詩的創作背景,從而理解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的喻意。至此,仍不可打住。還應讓同學們思考,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於曹丕對曹植那樣「手足相殘」的事例,由此使他們今後一想到一看到「手足相殘」的事件,就會聯想到《七步詩》,就會脫口而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由理解本意、喻意,到理解引申意,由學一首詩,而增添了孩子們的一種語文素養。只有到了這一步,才能說是一堂好語文課。
當然,《七步詩》的妙處還不止於此。它最妙的地方,還在於作者在那樣緊迫危急的情況下,還能說出如此得體的話,既勸喻了君王,又消除了加害的口實,化解了危機,還出了一肚子怨氣,義正辭婉,一箭多鳥,不愧為千古一絕的好詩、妙詩。如能從引導學生理解該詩如何說話得體入手悟得詩文的妙處,從而懂得如何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勢、面對不同的對象,說出最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又最有分寸最得體的話,那這樣的課,就更是功德無量的好課了。
說了這么多,概括起來,一堂好語文課的標准,我看最根本的是三條:一是藉助教材的特色、妙處,使學生得到語文素養的提高;二是這種特色、妙處的感悟,必須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得以實現;三是把這種感悟及時通過嘗試實踐,內化為能力、素養。其中,文章的妙處,是從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要寫」這幾方面去比較思考,領悟到的,這也是學生「探究什麼」的主要內容。
其實,任何一個教師,只要自己的基本素質好,又能把握住語文課堂教學的規律,都能上出異彩紛呈的好課來。把握語文課堂教學的規律,不外乎是把握語文學科的規律和學生學習的規律。其內容如下表。如何靈活運用,在於各人的悟性、造詣。只要能把各方面規律的要素爛熟於胸、把握協調,教學思路與其一致,你就是一個自覺的好語文教師。條條大路通北京。你上的課,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完全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跪倒在「大師」們的腳下作仰視狀或被學術界光怪陸離的西洋鏡攪亂了自己的神經。
(附記:看了《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5年第7、8期的熱點討論「語文課該怎麼教」 ,很有些想法,不吐不快,因此,藉此文談談自己理想中的語文好課是什麼樣子。至於為什麼不談點實際的東西,主要是覺得只有理想才是最完美的,只有理想才堪作好課的標准。而目前中國還難於有合乎理想的好課,原因是漢語的教學理論還未發展到這一步,何況好課的標准就像真理,我們只能步步逼近它,卻永遠不能窮盡它,哪會有十全十美的課例呢。)
⑧ 《我的語文課》作文300到500字
在我的學校生活中,上過無數節各種各樣課,它們就像一艘大船,載著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有的讓我學到了新知識,使我視野開闊;有的教會了我寫作文,讓我思想深邃;還有的讓我了解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令我大開了眼界……總之,這些課都給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不過要說我最喜歡的,就屬語文課了。
我喜歡上語文課,因為我喜歡作文。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為喜歡讀書,我的寫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原來覺得寫作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是劉老師教我們從一篇篇課文中找到了開啟作文大門的金鑰匙。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我們積累了語言,也積累了寫作的方法;在一次次仿寫的訓練中,我們「踩著巨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知不覺中,寫作文不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了。我特別喜歡上作文評講課,自己的作文能讀給大家聽,還能交給老師列印,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情啊!即使沒有機會上台念,我也喜歡聽同學讀他們的作文,每到這時,我都會豎起耳朵,認真地傾聽,而且是邊聽邊記,取長補短。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口袋裡都裝有一個小本子,用它來記好詞好句,因為劉老師告訴我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樣的積累,不僅能培養我們的好習慣,而且能讓我們的作文受益匪淺。
在語文課堂上積極發言是我的好習慣,因為即使答錯了老師也不會批評,我舉手回答問題,是在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就是相當於《一個這樣的老師》裡面的「新懷疑主義」。在語文課上,語文的每道題都不像數學那樣僅有一個答案,而是有許多許多,只要意思對就行,因為根本沒有準確的答案。一個詞也不只是一種意思,而是多種、好多種、許多種。在語文課上舉手,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你應該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的去感嘆因為——你回答了一道,語文題,中國題證明你經得起中國人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