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現代文閱讀技巧
❶ 初中語文現代文答題技巧
考點一:把握文章內容,概括文章所寫事件
常考題型:閱讀全文,概括文章寫了關於誰的幾件事/一件事。或者「簡要概括這篇文章的 主要內容」
答題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須包括兩個要素:人物+事情;「誰做了什麼」或「誰怎麼樣"
②其他要素如:時間(季節、年代) 、地點、環境如果有特定意義,也應概括在內。可用這樣的模式:「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 「做什麼事」+「什麼結果」
考點二:品味題目
常考題型:
①為什麼以此為題?
②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
③試分析題目的作用。
④給文章加(換)題目。答題技巧:文章的標題是「文眼」 ,統帥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 括主要故事情節、文章的線索、揭示文章的中心、點明寫作對象等作用。
答題技巧:
(1)先看題目本意:詞語含義 概括內容(點明寫作內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2)再思考深層含義:中心(主旨) :與中心的關系(揭示了,點明了) 人物:與人物關系(表現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觸發點) 結構:線索、懸念 表現手法:象徵
(3)最後分析其效果:運用比喻、化用詩詞、引用歌詞、一語雙關等
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人深思、引起閱讀興趣等
(議論文的題目一般點明論點或論題;說明文常點明說明對象或特徵)可以從— A 內容上 B 主題上 C 線索 D 設置懸念上等方面進行品味。
示例:(1)主題上結合中心必答,如象徵性的散文題目,也可以這樣回答:擬題巧妙,一 語雙關,本指……實指……,突出主題,耐人尋味。
(2)說明文: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說明了……,點明了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點明 了本文說明對象。
考點三:記敘線索及作用
常考題型: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答題技巧:線索種類:物線、事線、人線、感情線、時間線、地點線、見聞線等。線索判斷技巧:A 看題目,B 看議論抒情句,C 看多次出現的字眼 作用:線索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 理清楚、層次清晰。
考點四: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常考題型:某句話或某段採用了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答題技巧:必須了解的幾種描寫形式
(1)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
(2)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3)正面與側面,直接與間接
人物描寫的多種方法,種類:
一是人物描寫:
A、正面描寫:肖像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作品主題。
B、側面描寫,作用是:襯託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某種性格特徵。
二是環境描寫:
分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
重點了解幾種描寫的作用及答題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 :交代了人物 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②語言(對話)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 ,並 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③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④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A、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天氣、季節和景物場景) :交代故 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預示人 物的××命運、表現人物某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B、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 :交代故 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時代特徵、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渲染××環境氣氛。襯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揭示人物性格和命運產生的原因。
❷ 語文現代文閱讀有何答題技巧
(一)開頭(結尾)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備選術語】開頭語段的作用:開篇點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結尾語段的作用: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卒章顯志,點明題旨;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等等。
(二)、文中內容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賞析文中重要的語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語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題思路】首先確認指定內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後分析它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議論、敘述還是描寫,使答案更有針對性,如屬議論文體中舉例論證,答題思路則可概括為「論點+作用」,具體事例一般有「豐富內容,突出中心,增強說服力的作用」。過渡語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啟下,做題時要具體回答怎樣承上、如何啟下。 弄清楚承上啟下的具體內容,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麼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或烘托、鋪墊)。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
答題時就應注意從思想內容和結構上兩個方面入手。
1、從「思想內容上」入手:
(1)聯系本句的含義。 (2)突出(強調)上下文的什麼內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聯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論點、特徵)與作者的態度、感情。(4)注意是否運用了某種修辭或者表現手法,如果運用,一定要注意其表達效果。
2、從「結構上」入手:
【備選術語】結構上的作用如:
A、開頭段: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總領下文;統攝全篇;開門見山;上下文形成對照;渲染氣氛;奠定基調;揭示主題。
B、中間段: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埋下伏筆;鋪墊蓄勢;詳略結合;充實內容
C、結尾段: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呼應前文;畫龍點晴;升華感情;卒章顯志;含蓄有餘味;寄託作者感情。使結構首尾圓合;言已盡而意無窮。
(三)、修辭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擬人、對偶、誇張、反語、設問、反問(或反詰)、借代、反復等。其次,結合語句分析其具體作用。
【備選術語】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答題格式: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對象+特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生動形象,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中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附: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對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說的襯托,術語有側面烘托襯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說的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四)、表現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明確常見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現手法有類比、象徵、聯想、想像、托物言志、鋪墊、比興、烘托、白描等。
襯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的作用是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等。
在此基礎上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解題步驟:手法+分析(舉例)+作用,分析時要注意結合文段內容,切合手法的特點,表述作用時要符合作者寫作的動機及主旨。
【備選術語】白描 象徵 反諷 類比 聯想 想像 托物言志 鋪墊 比興
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對比:使形象鮮明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對比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和襯托相比,對比沒有主次。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持點,強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
類比:以淺寓深,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見大:表現人、事。
反語(反諷):有2種作用: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托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舉例或列舉:具體實在,易於被讀者接受,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五)、表達方式作用題答題程式【解題思路】
1、要確認指定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
2、要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中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
3、要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備選術語】
ⅰ描寫: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點明背景和時間,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推動情節發展。
3.白描簡筆勾勒,簡潔准確傳神;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
4.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推動情節發展。
5.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寫景物的感官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想像。
8.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虛實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
9.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
ⅱ記敘:
1.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2.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
3.敘後議論畫龍點晴,點明題旨。
ⅲ議論:
1.議論文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2.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作用:具體實在,讀者易於接受,增強說明力)、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3.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
ⅳ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2.間接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ⅴ說明:1.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注意:
1.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缺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
3.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❸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語文閱讀題方法歸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這是我找到的,應該很全了..
❹ 語文現代文閱讀的答題方法和技巧。
我的建議,先看題目,帶著題目去讀文章,也可以先略讀,再細看,不過考場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採用第一種。答題時不要成片大,最好分條,條理清楚,怒要感性要理性答題,真確率高一些
❺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得分點(答題技巧以及答題模式)
期末考試錦囊妙計之三:現代文閱讀解題方法
有些學生做閱讀題時,全憑自己的感覺答題,其實,答閱讀題也是有技巧可尋的。
以下是針對《考試說明》,提出的幾種答題技巧:
一、看分值答題法:可以從試題的分值中推測答題的要點。如一道題給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個要點,一個要點一分,所以從試題所給的分值中,我們就能推測答案的要點和要求的字數。
例如:某試題中第13題:目前一般有哪幾種消暖霧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們陝西的消霧作業屬於其中哪一種?(3分)
答案是:3種。「加熱法」、「吸濕法」、「人工攪動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屬於第二種。
二、用原文答題法:
做題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於作者的主張。
具體作法是:把所問問題中的關鍵詞句還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來說,答案就在該關鍵詞句的上下面。
例如:某試題中第18題:作者所說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在原文第10段緊靠著問題中關鍵詞「常想一二就是」後面的句子就是本題的答案。
三、兩步法
閱讀題中時常會問到:一句(一段)話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步:我們首先看這個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個位置,開頭?中間?還是結尾?如果是在開頭,則有以下幾種可能:點明中心、設置懸念、總領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為下文作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如果是在中間,則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結尾,則起到畫龍點睛、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總結全文、首尾呼應、前後照應、結構完整……
第二步:答題格式可固定為:在內容上,起到……;在結構上,起到……(省略號內容再具體到上一步去相對應)
例如:某試卷中第13題:「文章開頭和結尾都涉及到『我』幫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從全文結構來看,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注意,本題只問到結構)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緣起,又對交換飯卡起了鋪墊和襯托作用,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四、三步走法
在說明文當中經常出此類問題,即問「一個副詞(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據說……)能否刪去?」回答此類問題可分為三步:①不能;②解釋該副詞在本文當中的含義;③如果去掉,句子顯得太絕對化了,就不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生動性、准確性、嚴密性)。
例如:某試卷中第13題:「文中加線中的『據說』一詞能否去掉,結合說明文語言特點作簡要分析。」
答案:不能,「據說」說明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所引資料是聽來的,去掉則變成肯定,與事實不符,也不符合說明文語言准確性的要求。
五、三析法
同學們認為最難回答的,莫過於「理解句子的含義及作用」這一類題目。
其實這類題目也不一定的答題技巧:
我們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點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結構上的作用;最後,結合語境,分析哪個是句子表達時最關鍵的詞語,指出其語境義。
例如:某試卷中第12題「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樣理解?」(3分)
首先分析這是一個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樣;最後分析其中的關鍵詞為「期待」和「自豪」、「泡沫」,結合語境,答案為:
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親人在一起,期待和別人談論自己的子孫;
②為自己有這么多的子孫而自豪;
③她對子孫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實現。
六、進入角色法
《考試說明》中第六則「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語言」;第七則「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考查的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分析概括能力和鑒賞評價能力。
做這樣的題,我們最好進入角色,把自己置身於文章中去,這就好比讓你去主演一部電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體會,把握文章的角度才會更准確一些。 例如:某試卷中第22題:「西爾維婭對年輕人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第23題:「西爾維婭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
答這樣的題,用此法再合適不過,如果我們以小女孩的身份進入到文章中去,不難發現,小女孩「我」剛見到年輕人時感到很害怕;和年輕人相識後心裡產生了愛慕之情;年輕人離去後,西爾維婭時時思念他;我們也不難發現,西爾維婭是一個天真、有主見、熱愛大自然的小女孩。
除此之外,閱讀文當中還常考的有:
(1)指代詞所指代的內容,一般是在指代詞的前面找,找到之後,再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2)某句(某段)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論證方法),及有何作用?
找出方法並不難,關鍵是後一問,我們可以按照下面的模式:准確(生動、形象、科學……)地說明(論證)了本句(本段)的說明中心(中心論點、分論點);
(3)評價賞析一句話,先評寫作特點、語言特色,如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啟迪、教育……
(4)概括文段事例,必須包含兩個要素:什麼人,做了什麼事;其他要素如:時間、地點、環境如果有特定意義,也應概括在內。
當然,現代文閱讀,內容包羅萬象,題型層出不窮,形式千變萬化,但我們答題時只要注意:(1)認真審題,弄懂題意後作答,不能望文生義,輕易作答;(2)熟記各種文體的閱讀知識,避免知識錯誤;(3)掌握一些常見的解題的解題技巧。
把握以上幾點,相信,我們都會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績。
❻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有哪些
1、基本要領:整體把握, 抓住關鍵語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驟:(讀文章共兩遍)
第一遍:通讀全篇,大致了解。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閱讀時憑感覺劃出自認為重點的詞語、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審清題意,回讀原文。看一遍題目,確定回答問題的閱讀范圍,再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段、句,截取關鍵性文字;找出或歸納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細,並回讀檢查]
最後:理清要點,認真答題。根據答題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煉。(盡可能利用原文中的關鍵性文字答題)
❼ 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中考,全稱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是檢測初中在校生是否達到初中學業水平的水平性考試和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中選拔性考試;是初中畢業證發放的必要條件,考試科目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規定的學科全部列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學生可根據中考成績報考相應的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專、中技、中職等。其中以報考普通高中為主。
中考要考慮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後繼續學習的潛在能力,但普通高中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的范疇,因此,中考既要堅持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要堅持考查學科能力。中考命題嚴格遵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考慮教學情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情況、教材使用情況,最大限度地求同避異,充分體現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平穩過渡,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
❽ 語文做現代文閱讀的時候有什麼技巧
知識點1.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
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包括體會詞語的聯想意義,如比喻義、擬人義、象徵義;還包括詞語的感情義;以及詞語的深層含義,如哲理義、隱喻義(象徵、比喻、雙關)。體會重要詞語的豐富含義,就是要鑒賞重要詞語思想內容。
現代文閱讀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詞語的含義:體現作者立場觀點的詞語;表現文章主題思想的語句;反應深層次含義的詞語;反應具體語言環境的詞語;對文章結構起照應連接作用的詞語。
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詞語作為文章的語言材料,每一個詞語都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密不可分。所以閱讀時,必須透過詞語的表面意義,結合作者的感情脈絡、邏輯等具體語言環境,深刻體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而所謂「文中」可以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對文章全局的「整體把握」;二是指具體的詞語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說的「語境」。在理解任何一個詞語時這兩種含義在閱讀分析過程中都必須同時起作用。
B、理解臨時意義,辨別不同義項。
每個詞語都有基本意義,但有時卻冠以臨時意義。要准確理解臨時意義,也要根據上下文來推斷,他們往往是除基本意義外的,或與基本意義在詞義、色彩、感情上有差別的意義。
C、准確把握指示代詞的含義
文章中的代詞非常靈活,指代的范圍極為廣泛,它既可以替代實詞、短語、句子、語段,又可以替代動物植物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還能替代復雜的概念。
一般代詞指代的內容,應把握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了解代詞的用法。如「這」「這個」「這些」都是近指;「那」「那個」「那些」都是遠指;「某」「某類」是不定指等等。
二是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代詞指代的具體內容,然後進行分析、概括。
三是將所找出的指代內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適。
知識點2.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
理解句子的含義,必須聯系具體的語境,結合作者的觀點和文章的主旨。透過句子的表面義,體味其深刻的內涵,對此類命題,需要先弄清手法上的特點,進而藉助前後文來界定句子的含義。通常的作法有三種種:一是抓關鍵詞,這些關鍵詞語義豐富,我們只要釋義多層含義即可。二是將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形象化的語句轉化為概括性的直白的語句。三是這個句子是「結果」,我們需要逆向思維尋找「原因」,答案就可以找到。
知識點3. 准確把握句、段的作用
方法點撥:一般來說,作用題的回答要從內容、結構兩個方向思考。
結構上的作用:
①開篇點題
②總領全文
開頭 ③引起下文,為下文XX作鋪墊
④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⑤奠定全文感情基調
①承上啟下
中間 ②總結上文
③引出下文
④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XX作鋪墊
①篇末點題
結尾 ②總結全文,深化主題,卒章顯志
③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更嚴謹
④畫龍點睛(議論抒情句)
(關注一些特殊段落的作用,比如文章後半部分經常出現對核心觀點的補充論證,使論述更加全面)
知識點4.排序題
方法點撥:
1.通讀文字材料,細品語境。
大多題目都有語境,品味語境對確定解題思路起著重要的作用。前語境一般能提及或指示話題,還能確定語段的表述對象,並暗示著下文語意的表達方向。
2.認識語段的表達方式,明確表達順序。
題目所給的語段和備選的句子都是認識的對象,並由此判斷所用的表達方式。不同的表達方式一般使用不同的表達順序。
記敘的表達方式一般使用時間順序,這能使讀者從時間變化的過程中明白事物或情節變化的脈絡。時間順序一般由表示時間的詞語或暗含時間概念的詞語表示,如果記敘事件的還要注意情節的先後,行蹤的變化、動作行為的承接等。
議論的表達方式一般使用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主要有: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原因到結果,又特點到用途等等。邏輯順序常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這就要求對語段的表意和層次進行細致分析;通常情況下,有相應的關聯詞為標志。
說明的表達方式一般採用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在說明事物的形狀、位置、大小、結構等時,使用由上到下、又下到上、由內到外、由表及裡、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這樣能夠讓讀者有條理地了解對象的信息;在說明事物的功能、特點、關系、用途、程序等時,使用事理順序,並要注意讀者心理接受、感應的順序。
描寫的表達方式一般採用空間順序及邏輯順序。採用空間順序時,首先應選好立足點和觀察點,使景物依次呈現;其次要注意觀察和描寫的角度,是仰視、平視,還是俯視?是遠觀還是近看?是由點到面還是由面到點?細究此類問題,就能把握寫景語段的脈絡。
3.句式結構要保持一致。
句式一致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句型的選擇要一致,二是相關語句中相對應的詞語或短語的形式要保持一致,三是採用的修辭格要保持一致,這反映到句子的形式上,主要涉及排比、對偶這兩種。
結構一致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句子內部相應成分要有一致的形式,二是幾個句子中相應的部分要和諧一致。
4.巧抓備選句中的關鍵詞。
第一類,代詞。代詞在句中起復指作用。當某句中出現代詞時,要根據語意找准它所指代的對象,那麼,這個對象所在的句子與代詞所在的句子一般是緊密相承的。
第二類,連詞,特別是關聯詞。這些詞語在句中明確表示了其間的邏輯關系,對判斷句子銜接是否連貫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於關聯詞來說,可以根據習慣搭配,直接判斷句子的銜接。
第三類,具有關聯性或指示性的詞語。這些詞語是在意思上有關聯,有照應的。例如:時間上的照應、地點上的照應、方位上的照應、人物的關聯、景物的關聯等等。
第四類,要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標點符號起著輔助表達的作用。在審題時,很有必要注意語段和備選句子里標點符號的使用情況。七種點號的使用,能為我們提示語意的表達層次,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常用的標號,能為我們提示詞語的性質、成分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破折號。
知識點5.篩選整合信息題
篩選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經過辨別把相關的信息提取出來;所謂整合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將文中相關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來,並加以處理。
獲取信息主要有三條途徑:
1.從文章的基本概念中獲取信息
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的文章總是要運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2.從重要的句子中獲取信息
給概念下定義的句子當然是重要的句子。不過,這里說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觀點態度、介紹某種情況,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結構復雜、信息量大的句子。
3.從運用的材料中獲取信息。
寫文章總是要運用材料的。這材料總是明示著或隱含著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來,是閱讀應該完成的任務之一,自然也是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
篩選、整合信息應注意的問題:
從高考來說,主要應注意兩點:
1.提取信息要准確
所謂准確,主要是指兩點: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滿足試題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歸納的要點,都要恰如其分。
2.要准確理解文章語言
這是從篩選的整合信息的角度說的。信息靠語言文字元號傳遞。不能准確理解語言,就不會有準確的篩選和整合。因此 ,要特別注重准確理解闡釋基本概念、介紹事物屬性的語句。准確理解表述作者見解、觀點或傳遞新知識的語句。
知識點1.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想像和探究(問答題)
實用類文本閱讀對探究能力的考查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二是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三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探究性試題既是對知識的探尋,也是文本意義的思考。探究題強調有見解,既要根據文本內容,又要關注給的探究題目,合乎邏輯地展開論述,言之成理即可。
1. 觀點式
例如:遼寧卷——賈平凹《遺璞》:
小說最後描寫了蠻兒一幫年輕人炸掉了遺璞,並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結局上的這種處理是否合理?請結合小說具體內容,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解析:這種題型的解答,無非是正反兩個觀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首先必須明確:第一,探究類試題的內容是有疑難的,甚至是有爭議的,即答題指向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單層次的而是多層次的。第二,試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規定的,目的在於考查考生「能否發現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義,是否對作品有獨到的感受和創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質疑的能力等」。第三,由於高考的選拔特點,試題將不可能是全開放的,即「一千個讀者心目中的一千個哈姆萊特必須首先是哈姆萊特」,因此,試題應該是半開放的——多角度,但不是漫無邊際。
總結:觀點式探究試題答題步驟:首先明確自已的觀點,其次分別列出支持自身觀點的事實依據,最後回歸文本。結合具體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
2. 啟發式
例如:海南(寧夏)卷——《尋找教育的曙光》:
文中說:「陶行知不僅是一位富於想像的浪漫主義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家,」這句話給你什麼樣的啟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
解析:這是一個半開放性的題目,既要結合重要句子「陶行知不僅是一位富於想像的浪漫主義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家」,又要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評價,發表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對於作者的觀點、態度或予以贊成,或不贊成,也可以從其他角度來評價陶行知,但不能脫離文中的這個重要語句。在答案的格式上應做到先觀點,後論述。
總結:啟發式探究試題重在作出自已的判斷,前提是由文本而發。無論是感悟還是體驗,必須立足自我,見解獨到。解答時必須注意限制性條件,圍繞限制性的內容指向,聯系文本進行分析闡述。
3. 標題式
例如:浙江卷——(英)大衛·洛契弗特《魔盒》:
有人建議把標題「魔盒」改為「貝格斯太太」,你認為哪一個合適,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意蘊的探究能力。這一類題要求考生根據閱讀經驗與社會閱歷去探究分析文本,發現文本中所包含的人文價值、精神內涵及技巧手法。回答此類題目必須審清題干要求,明確考查內容是思想內涵、手法技巧,還是人物形象評價分析,然後確立自己的觀點。觀點必須明確,然後結合文本材料、作者的寫作背景、自己的閱讀實踐進行分析,要點要全面,語言要客觀,不要過於絕對化,內容要充實,分析部分可以分條作答。
本題考查對小說題目的探究,觀點不要求統一,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進行分析。如果認為「魔盒」更合適,可以從小說的故事情節和主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魔盒」在小說的故事情節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一方面「魔盒」一詞具有無限誘惑力,製造懸念,吸引讀者閱讀:另一方面「魔盒」作為線索,貫穿全文,作者的心情也因為魔盒的特殊含義而發生變化。另外「魔盒」在體現文章的主旨方面顯得形象生動,「魔盒」就象徵著家的氣息。如果認為以「貝格斯太太」為題更合適,可以從小說的主人公形象、外國小說的某些特點進行分析。
總結:標題式探究試題,答題時可以從以下切入點著手:主題、情感、線索、懸念、雙關、簡明、形象與生動。
4. 評價式
例如:福建卷——豐子愷《阿慶》:
請結合阿慶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時可以代替物質生活」的觀點。
解析:回答時注意「有時」二字的限製作用,不能理解成「精神生活可以代替物質生活」,先要分析物質生活的第一性,再分析「精神生活有時可以代替物質生活」,再分析「物質生活不可替代精神生活」,應結合阿慶形象來探究。
探究要點可以考慮: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②在物質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們還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給人們帶來的樂趣,是物質生活所不能替代的。(如有其他觀點,言之成理亦可。)
總結:評價式題目是個性能力檢測的最佳方式,解答時,一要發現解讀入口,緊扣評價要求:二要圍繞原文,綜合分析;三要敢於發散,不求面面俱到,選取關鍵點,言之成理。
5. 主題式
例如:江蘇卷張笑天《上善若水》:
請探究都江堰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
解析:解答本題既要理清作者思路,又要把握全文主旨。作者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築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後任可謂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總結:解答主題式題目要知人論世。探索文本的主題要從時代背景、人物形象、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角度切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6. 矛盾式
例如:廣東卷——遲子建《泥濘》:
最後一段,作者既說「我們也不會刻意製造一種泥濘讓它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又提出「我們是否渴望著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從文章不同層面層層深入發掘作品意蘊的能力,並要求考生探討作品中蘊涵的人文精神。對文本的探討,一定要在准確理解和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上結合文本實際語境進行,切忌脫離文本。
作者在最後一段中的說法並不矛盾。因為泥濘是自然生成的,無法人為製造:而且泥濘象徵著苦難與屈辱,沒必要在未來的路上人為地設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濘可以使人警醒,給人力量,可以促使人們重溫歷史,所以當我們在順境中茫然和麻木時,我們會渴望在「泥濘」中再跋涉一回。
總結:矛盾式的探究題,看似矛盾,實際上相反相成。解答時首先要把握語句的內涵,其次要緊扣文本環境,最後應從領域、層面、時代、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
7. 關系式
例如:福建卷——周劼人《寂靜錢鍾書》:
文章的結尾說:「這個時代再也沒有了錢鍾書,但,是不是也因為這個時代不再寂靜?」請結合全文,探究時代的「寂靜」與產生錢鍾書這樣的大師之間的關系
解析:解答時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探究,文本包含著「這個時代不再寂靜」,對「這個時代再也沒有了錢鍾書」的觀點,應辯證地看待。
總結:解答這一類探究性試題,要理解好環境、人物、情節、主題四者之間的關系,注意彼此的內在聯系。
8. 見解式
例如:廣東卷——(巴西)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的文本中已經出現:
有人說:「河的第三條岸」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它象徵著「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這樣那麼「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持何種態度?請聯系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聯系文中一開始,「父親」走的時候,「我」感到無畏和興奮,「我」一直給父親送飯,但當父親真正向我劃來時,我卻「逃掉了」,可以看出「我」對父親支持但不理解。因為「我」對「父親」的人生追求並不理解,所以對「父親」堅定執著的非世俗行為持復雜的矛盾態度。最初,「我」對「父親」的行為感到「無畏和興奮」;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對他變為關心和同情。當全家人都走後,「我」在漫長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親」,又深感茫然和恐懼。
總結:見解式題型可謂言由己出,有時與觀點式、啟發式、評價式有重合之處,但單獨設題,重在自身的個性見解,並不是簡單地亮明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啟發,或做出評價,而應有深入的闡述,有理有據,讓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