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千克的認識
質量單位(噸、千克、克)
.長度 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積單位 (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體積單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容積 單位(升,毫升)
時間 單位(年、月、日、時、分、秒)
人民幣單位(圓、角、分)
『貳』 克與千克的關系怎麼個小學生說清楚
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專。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屬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叄』 克和千克的認識是什麼
是小學教學的微課課程。
設計思路
稱量較輕物品的質量,常用「克」作單位,「克」用字母「g」來表示。 克和千克是常用的質量單位,1千克=1000克,它們之間的進率是1000。
由「千克」轉化為「克」時,在數的後面添上3個0,由「克」轉化成「千克」時,把數末尾的3個0去掉。 用秤稱量物體的質量時,指針指向幾,就表示所稱的物體有多重。
教材介紹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的例1和例2。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人民幣單位元角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間單位時分。這部分教材在編排上和二年級上冊的長度單位基本上一致。
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與質量有關的事實,已經有了初步的物體輕重的觀念,但是由於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只能靠身體的感覺感知,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
因此,通過多種方式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對1克和1千克的實際「大小」進行直觀感知,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鮮明的「表象」,為後續進行合理估測建立好標准。
『肆』 小學數學教科書中有斤與公斤的認識嗎
確實沒有,今天有個阿姨說我斤都不知道小學白讀了,問題是人教版課本上真的沒有(>﹏<)我說上課用的國際單位她都不信。終於找到組織啦!
『伍』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千米的認識怎麼答
數學二年級下冊知識點
1.表內除法
(1)
平均分:每份分的一樣多,叫做平均分。
(2)
平均分的兩種方法:①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
②把一些物品按每幾個為一份分
(3)
除法的應用:①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
②求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幾。
(4)
用2~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除數乘(
)等於被除數,商就是幾。
(5)
商=被除數÷除數
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被除數=商×除數+余數
(6)
用除法解決購物中的數學問題
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
÷
一單價=數量
總購
÷數量
=單價
2.混合運算
(1)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要求在先算的下面畫橫線)
①在沒有括弧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②在沒有括弧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
③算式里有括弧的,要先算括弧裡面的。
(2)列綜合算式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果一個問題需要多個步驟才能解決,要先想好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列綜合算式時,如果需要先算加、減法,後算乘、除法,則應把加、減法加上小括弧。
3.有餘數的除法
(1)
余數和除數的關系: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2)求最大的余數是幾就用除數減1,最小的余數是1。
(3)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①解決乘船(車)、住房問題時,如果有餘數,要「加1」
②解決購物問題時,如果有餘數,要去掉余數。
③解決規律排序問題時,找出排列規律是關鍵(用圈一圈的方法),用除法算出結果後余數是幾對應是第幾個,余數為0則是每組的最後一個。
4.萬以內數的認識
(1)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10個一百是一千;
10個一千是一萬。
(2)數位順序表裡: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萬位。
(3)萬以內數的組成:萬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4)萬以內數的讀法:從高位讀起,千位上是幾就讀幾千,百位上是幾就讀幾百,十位上是幾就
讀幾十,個位上是幾就讀幾;中間有一個0或者兩個0,只讀一個「零」;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
(5)萬以內數的寫法:從高位寫起,幾千就在千位上寫幾,幾百就在百位上寫幾,幾十就在十位上寫幾,幾個就在個位上寫幾;中間或結尾哪一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6)用算盤記數:在算盤上選擇靠右邊的一檔作為個位,向左依次為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撥珠時,一個下珠表示1,一個上珠表示5。
(7)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先比較位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如果位數相同,就從最高位開始,
一位一位的比較。
5.圖形的運動(一)
(1)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對稱是指左右兩邊完全相同的現象。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
折後,摺痕兩邊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叫做對稱軸。
(2)平移現象:物體做平移運動時,只是位置發生變化,而本身的形狀、大小、方向都沒有改變。
(3)旋轉現象:物體旋轉時,本身的形狀、大小不變,但是方向發生了改變。
6.克和千克
(1)
「克」和「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質量單位克和千克。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
「克」(g)作單位,一個2分硬幣約重1克。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為
單位,2袋鹽重1千克。
(2)克和千克的換算:1千克
=
1000克
7.數學廣角
簡單推理:多個事物的簡單推理,一般先根據題意確定最直接的答案,再用排除法確定其他答案。
『陸』 小學數學論文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和能力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比如可以把課堂搬到教室外面去,因為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但並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這對於以具體形象為主、生活經驗匱乏的我們來說,難以得到透徹的理解。在學習米、千克時,老師先讓我們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繩、旗桿、課桌椅等,稱一稱自己帶來的輕便的物品,如鹽、味精、蘋果等,然後總結。老師講得唇焦舌燥,我們忙得不亦樂乎。可是在練習的時候,還有很多同學無法下手。
由此,我想到了,在教室里能讓我們動手去做的事實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無法在課堂上讓我們親自去感受。對於米、千克的認識,我們得到的感性認識實在是太少了。老師就讓我們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學校里的任何東西,大家都興致勃勃地忙開了,有的去量講台、課桌、黑板的長和寬,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壇,還有的同學去量籃球場。下課回到家後,有的人還在家裡繼續量。
我們回校後匯報了自己的經歷,並說出了由於單個東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個數也不相同的體驗。如:一千克雞蛋大約有10隻,而一隻鴨卻有二千克等。再做練習時,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因為「1米」、「1千克」的概念在我們自己頭腦中已經形成,並且相當堅固了。
在生活體驗中,培養觀察能力。引導我們有目的、有意識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有利於大家收集信息,又有利於自己的觀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如學習圓柱時,老師讓大家來個收集圖形的大行動,找出生活是圓柱形的物體,再比較各種物體的相同點。這樣學習的好處是,迫使我們用書上所學的關於圓柱的知識。
在生活體驗中,培養表達能力。生活中有許多關於數學的知識,讓自己將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說出來,不僅能培養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生活。
如學「元、角、分」時,我讓學生在課前去收集關於人民幣的知識。在課堂上,大家討論、交流、匯報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幣的種類繁多:有紙幣,有硬幣,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以及人民幣的廣泛用途。在學怎樣讀數時,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任務——收集生活中有萬以內數的信息。同學們都積極地投入到准備中。課堂匯報時,同學們紛紛說出了所收集到的信息,如學校操場一圈的長度是200米,電冰箱的價格是2500元,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等,信息包括了生活中各個方面,大家也很好地了解了數在生活中的體現,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總之,數學學習與熟悉的生活素材是密切相關的,能不斷地溝通數學於生活的聯系,使數學與生活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