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高中語文通

高中語文通

發布時間: 2021-08-05 09:02:49

❶ 高中語文

人應該做好當下,展望未來,保持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心態,這才是正常的生活狀態和心理健康。但是這句話卻表達出一定的厭世情緒,對未來無所希冀,無所欲求,得過且過,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故說目光短淺。

如果滿意,望採納!

❷ 高中語文課本里關於老師講的通假字,課本注釋上有時寫「同」,有時寫「通」,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通假字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狹義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鍾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同一個意思,不同的寫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說」與「悅」;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後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於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余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古人認為語言憑借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與假借字的分別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來已有「慧」字,但卻以「惠」字臨時替代。而六書的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制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而採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例如「自」字本義是鼻子,因同音關系,借來表示「自己」之意,這是六書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訓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讀者應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知識,小心判別。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質上不屬於錯字或別字,屬於正常的文言現象
同是相同

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理念

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

(一)課程性質

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能力;同時,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素養,為終身學習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祖國語文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以及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准則,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堅持加強語文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發揮應有的功能。

2.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

隨著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語文課程更加強調以核心素養為本。要進一步改革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既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外顯功能,更要重視課程的隱性價值,還要關注語文課程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新的內涵變化;通過改革,讓學生多經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逐漸實施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化,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質、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繼續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語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語文教育也是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語言文字的運用體現時代的發展狀況和人的文化修養,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華,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與傳播。

3.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應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以及身邊的各種資源和機會,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積累言語經驗,把握語文運用的規律,學會語文運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語文能力,並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促進方法、習慣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

語文課程還應當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培養創新人才發揮重要作用。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新路徑。

4.注重時代性,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確保全體學生都獲得必備的語文素養;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語文學習的已有基礎、發展需求和方向,激發學習興趣和潛能,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語文實踐中開闊視野,在更寬廣的選擇空間發展各自的語文特長和個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和富有彈性的實施機制。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提高教師水平,發展教師特長,引導教師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有選擇地、創造性地實施課程;把握信息時代新特點,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建設開發、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使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與提升能適應社會進步新形勢的需要。

❹ 高中語文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吧,下列文言實詞也就解釋在課文中的意思。

朝,名詞作狀語,在早上。
亡,名詞作動詞,滅亡……
厭,有一說是通「饜」,滿足的意思,有爭議。
國,國家。
戍,戍守。
夕,名詞作狀語,在晚上。
危,危險。
師,軍隊。
及,到達。
辭,推辭。


shù
軍隊防守:衛戍。戍邊。戍守。

筆畫數:6;
部首:戈;
筆順編號:134534

❺ 高中語文的全部通假字、詞類活用

文言文復習•詞類活用
教學目標:本節課教學,近期目標力圖使學生弄清楚關於詞類活用高考考什麼,怎麼考;名詞活用的基本規律,以及如何運用規律解答試題。遠期目標引導學生運用本次課的方法,能自行歸納其他文言知識規律,給學生復習文言文一點方法指導。

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把練習中的句子所屬的名詞活用類型正確歸類,分析總結出名詞活用的常見規律,並加以概括化。2、指導學生如何使用這些規律解答試題。

教學內容:以名詞活用為例,引導學生歸納名詞活用的一般規律,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規律解答試題。同時引導學生課後以此為例,總結歸納其他詞類活用的規律。

教學步驟:
一、明確考點
1.明確考綱要求,使學生知道「考什麼」。
2005年《考試大綱》對古代詩文閱讀的要求有:
1、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2、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2.明確高考題型,使學生知道「怎麼考」。
主要有兩大類:(課件展示)
⑴單獨設題。
比如,1998年上海高考試題: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項是(D)
A.則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兩個蹲踞而背倚之
D.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⑵用某些實詞作為題眼設置在翻譯題中。
比如,2005年高考:
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東:名詞活用為動詞,向東敗逃)
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暮、朝:名詞活用為狀語)
明確:近幾年的高考更多地是採用這種設題形式,而且與我們學過的課文密切相關。

明確本課內容:以名詞活用為例,引導學生歸納名詞活用的一般規律,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規律解答試題。同時引導學生課後以此為例,總結歸納其他詞類活用的規律。

二、錦囊妙計
引導學生由概念走向課文內容,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

提問:一、解釋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並說明其用法。(課件展示)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⑶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⑸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隸使之。
⑻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⑼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⑽范增數目項王。
⑾吾師道也……
⑿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⒀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⒁吾從而師之。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⒄余自臨安舟行適臨汝。
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⒆無乃爾是過與?
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學生討論歸類,教師根據學生做題情況引導歸類: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⑴、⑷、⑹、⑻、⑽、⑾、⒃、⒅、⒆
名詞活用為狀語:⑵、⑶、⑺、⑼、⑿、⒀、⒂、⒄
名詞活用為使動詞:⑸
名詞活用為意動詞:⒁、⒇

提問:對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名詞活用為狀語中的句子還可以再歸類嗎?請找到歸類的標准。引導學生進一步歸類,思考、歸納活用的規律。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泳)(《勸學》)
⑹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廉頗藺相如列傳》)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六國論》)
規律一:能願動詞後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課件展示)

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樹:種植)(《寡人之於國也》)
⒆無乃爾是過與?(過:責備)(《季氏將伐顓臾》
規律二:代詞前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代詞不受名詞修飾。(課件展示)

⑻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過秦論》)
⑾吾師道也……(師:學習)(《師說》)
規律三:名詞與名詞連用,如果二者不是並列、偏正、判斷等關系,而是主謂關系、動賓關系或動補關系,那麼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課件展示)

⑽范增數目項王。(目:使眼色)(《鴻門宴》)
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稱王)(《齊桓晉文之事》)
規律四: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後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課件展示)

⑵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勸學》)
⑿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國論》)
⒀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南:向南,西:向西)(《過秦論》)
規律五:表示時間、方位的名詞常常活用為狀語。(課件展示)

⑶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目:親眼,耳:親耳)(《石鍾山記》
⑺人皆得以隸使之。(隸:像對奴隸一樣)(《五人墓碑記》)
⑼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用船)(《黔之驢》)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鴻門宴》)
⒄余自臨安舟行適臨汝。(船:乘船)(《石鍾山記》)
規律六:就一般情況說,凡動詞前面的名詞在意思上不能認為是用作主語的,就應該認為是用作狀語。(課件展示)

⑸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臣:使……為臣)(《韓信拜將》)
⒁吾從而師之。(師:以……為老師)(《師說》)
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賓客:以……為賓客)(《《傷仲永》)
規律七:不能帶賓語的名詞帶有賓語,活用為使動或意動詞。(課件展示)

提問:以上歸納的規律能用更精煉的語言表述以便記憶和運用嗎?
教師明確:(課件展示)
名詞活用歌
名詞連用多活用,代前副後謂語通。
不能帶兵強帶賓,多是意動或使動。
謂前不願作主語,時間方位狀語共。
區分活用看仔細,切記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試
引導學生運用規律解決疑難,以形成能力。
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課件展示)
(一)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
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⑴夜縋而出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夜:名詞活用為狀語,在晚上)
⑵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很難的。鄙:名詞活用為意動詞,把……作為邊境)
⑶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東:名詞活用為狀語,在東邊;封:名詞活用為使動詞,使……成為邊界)
⑷秦伯說,與鄭人盟 (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盟:名詞活用為動詞,訂盟約)

(二)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國為華,不聞以妾與馬。」
——節選自《國語•魯語上》

⑴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翻譯: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時期做國相,家中沒有穿絲綢的妾婦,馬也不喂糧食。相:名詞活用為動詞,做國相;衣:名詞活用為動詞,穿)
⑵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人們大概會認為您是吝嗇,而且使國家也顯得不光彩。華:名次活用使動詞,使……光彩)
⑶無乃非相人者乎(這恐怕不是做國相的人應該做的吧!相:名詞活用為動詞,做國相)

(三)齊女徐吾者,與鄰婦合燭①夜②織,吾貧而燭不繼,鄰婦請先無與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後,掃塵以待,為貧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明,去一人燭不為暗,何愛東壁餘光?幸分之!」鄰婦遂復與織。
——節選自劉向《列女傳》

(翻譯:齊國有一個叫徐吾的女子,跟鄰家的婦女合夥出錢買蠟燭晚上織布。徐吾家貧,不能繼續出錢買蠟燭,鄰家的婦人就叫她晚上不要來了。徐吾說:「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來,常常是最後回去,把房子打掃得乾乾凈凈來等待織布,就是因為貧窮啊。現在整個房子里邊,增加一個人蠟燭不會更加明亮,減少一個人蠟燭不會因此變暗,何必吝惜照在東邊牆壁上剩餘的燭光呢?請把它分給我吧!」鄰家的婦人於是跟她一起織布)
①燭:名詞活用為動詞,買蠟燭;②夜:名詞活用為狀語;③夜:名詞活用為動詞,夜織;④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四、布置作業 (課件展示)
1、閱讀《高考備考指南》(系統復習)P92-131、《手冊》詞類活用內容,按照本課的做法自己總結歸納其他詞類活用的規律。
2、完成《高考備考指南》(專題訓練)P77-96有關詞類活用練習題。

詞類活用課堂練習
一、解釋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並說明其用法。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⑶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⑸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隸使之。
⑻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⑼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⑾吾師道也……
⑿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⒀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⒁吾從而師之。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⒄余自臨安舟行適臨汝。
⒅范增數目項王。
⒆無乃爾是過與?
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二、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
(一)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夜縋而出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秦伯說,與鄭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國為華,不聞以妾與馬。」
——節選自《國語•魯語上》
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

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
無乃非相人者乎!

(三)齊女徐吾者,與鄰婦合燭①夜②織,吾貧而燭不繼,鄰婦請先無與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後,掃塵以待,為貧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明,去一人燭不為暗,何愛東壁餘光?幸分之!」鄰婦遂復與織。
——節選自劉向《列女傳》

熱點內容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