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高職大學語文

高職大學語文

發布時間: 2021-08-05 10:09:21

1. 學習大學語文後的總結 1500左右

學習大學語文後的總結 1500左右
懸賞分:2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4 天 23 小時
總結 不要太專業的 大二的

2. 大學語文高職高專《先秦諸子語錄》的翻譯文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國君)以德治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

【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施恩惠、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就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於社會,也幫助別人一同立足;自己想萬事通達,也幫助別人一起通達。凡事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說:「(執政者)自己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眾也會自覺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為不正,即使下強制命令,民眾也不會服從。」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共處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卻不能和諧共處。」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譯文】

有子說:「禮在用時,以和為貴。先王為政之道,以此為美,無論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如果『和為貴』理解得有所偏離,為了和而和,不用禮來節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陽貨》)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能夠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便是仁了。」子張問哪五種,孔子說:「恭敬、寬厚、誠信、勤勉、慈惠。恭敬就不會遭到侮辱,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誠信就能受人信任(一說: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用人。」

【原文】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論語·堯曰》)

【譯文】

子張問孔子:「怎麼樣,這樣就可以從政了嗎?」孔子答道:「遵從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習,就可以從政了。」子張問:「什麼是五美?」孔子答道:「君子施惠於人而不浪費,辛勤勞苦而不抱怨,有所追求而不貪婪,舒適安逸而不驕縱,頗具威嚴而不兇猛。」……子張問:「什麼是四惡?」孔子答道:「不去教導就殺人叫做虐,不告誡別人怎樣做卻要看到成果叫做暴,命令下得晚卻要限期完成叫做賊,同樣是給人東西,出手吝嗇的叫做有司(小家子氣)。」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

孝敬自己的長輩,進而尊敬別人的長輩;養育自己的孩子,進而愛護別人的孩子。(能做到這樣,)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

【原文】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

(假如執政者)能以百姓的快樂為樂,百姓也會以他的快樂為樂;能以百姓的憂愁為憂,百姓也會以他的憂愁為憂。與天下人同樂,與天下人同憂,還不能稱王天下,從來也沒有過啊。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

有利的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眾人的團結。一個三里內城、七里外城牆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取勝。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甲並非不堅利,糧草也並非不足,但還是棄城而逃,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眾人的齊心協力。

(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會眾叛親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歸順。用天下歸順的力量去攻打眾叛親離之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原文】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孟子·離婁上》)

【譯文】

桀紂之所以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百姓;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百姓擁護,就能得到天下了;得百姓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百姓擁護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如此而已。

【原文】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

【譯文】

百姓最為重要,國家次之,國君為輕。所以得著百姓的歡心就能做天子,得著天子的歡心就能做諸侯,得著諸侯的歡心就能做大夫。國君諸侯危害到國家的時候,就廢舊立新。

【原文】

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荀子·王制》)

【譯文】馬在駕車時受到驚嚇,那麼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車上;百姓在政治上受到驚嚇,那麼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馬受驚,不如想法使馬安靜;百姓受驚,不如想法給他們實惠。選拔賢良之人,推舉忠厚之人,宣傳孝悌之人,收養孤寡之人,救濟貧窮之人,如果能做到這樣,那麼百姓就會安於政事;百姓安於政事,然後君子才會安於政位。有記載說:「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承載船隻,也能傾覆船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四十七章》)

【譯文】

最上乘的執政者沒有個人主觀成見,總是把百姓的意願作為自己的意願。(老子談為官之道)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七十七章》)

【譯文】

自然規律,不是很像拉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夠就增加點力量。自然規律,是削減多餘的補給不足的。然而社會法則卻並非如此,而是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不足的呢?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啊。)

【原文】

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下》)

【譯文】

因此,立論一定要有三項標准,是哪三項標准呢?墨子說:是推究來歷,查清過程,付諸實踐。那麼,從哪兒去推究來歷呢?要向上去研究古代聖王的事跡。從哪兒去查清過程呢?要向下考察百姓耳聞目睹的實情。從哪兒去考驗實踐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實行,觀察它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這就是立論的三項標准。

【原文】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管子·牧民》)

【譯文】

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在於順應民心;政令所以之所以會廢止,在於違背民心。百姓怕憂勞,我就想法使他們快樂;人民怕貧賤,我就想法使他們富裕;百姓怕危難,我就使他們安定;百姓怕消亡,我就使他繁衍生息。只要我能使之快樂,百姓就可以為我承擔憂勞;我能使之富裕,百姓就可以為我忍受貧賤;我能使之安定,百姓就可以為我抵擋危難;我能使之繁衍,百姓就會不惜為我而犧牲了。

【原文】

叔向問晏子曰:「意孰為高?行孰為厚?」 對曰:「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 又問曰:「意孰為下?行孰為賤?」 對曰:「意莫下於刻民,行莫賤於害身也。」 (《晏子春秋·問下》)

【譯文】

叔向向晏子請教:「什麼樣的思想才是高尚的呢?什麼樣的行為才是仁厚的呢?」晏子回答說:「思想高尚莫過於愛護百姓,行為仁厚莫過於使百姓安樂。」叔向又問:「什麼樣的思想是低劣的呢?什麼樣的行為是下賤的呢?」晏子又回答說:「思想低劣莫過於盤剝百姓,行為下賤莫過於敗壞自身德行。」

3. 自考專科大學語文

唉,愛莫能助呀!
我不是不給你網址,我的確有很多,但是.......
我親身經歷過的,網上的東西看上去確實很神,而且像是捷徑.其實,如果依賴那些資料的話,只會考到"59"分!
你到書店買一套大語的試卷吧!把選擇題抄上答案,大題對照後面答案看.一遍又一遍的看.有幾天就行了!這不還有20多天嗎!把試卷看熟了,作文再發揮好點兒保你能考上70分!
告訴你,所有試卷中,只有大學語文試卷是值得信賴的!
網上的串講筆記都是輔助作用的,只看哪些很難通過考試!

4. 大學語文高職版第二版《孔孟語錄》課文翻譯

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瀾萬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義。 —— 池田大作

5. 職業大學語文總結500字

如果說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許多東西是你平時為了應試而不得不去學,那麼到了大學,學習語文不再有應試的壓力了。暫時放下平日課業的繁重,我完全是抱著一種享受的態度來的,在這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維去想問題,沒有人再來評論你的對錯,因為那些呆板的標準是為了應試而制定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充分發揮你的思維吧,在大學語文的課堂。

學習所得中,感觸最大的是詩歌。詩歌的特點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表現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楊這種適於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暮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來表述。設個的藝術手法之一是象徵。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里,藉助古典詩詞的意境「丁香空結雨中愁」幻化出一個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著一個結著愁怨的東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個象徵意象,
總結
《大學語文學習總結》(http://www.unjs.com)。學習詩歌也要領略意境的重要性。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緊扣「春江花月夜」的題目揮毫潑墨,以月為中心來統攝廣闊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繪景物在時空上無限擴展「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無人初見遠,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溫馨寧靜,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鮮艷麗,全都在明月的籠罩下透漏出飄渺朦朧的韻味。在這樣美妙的環境中,詩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體驗著永恆和無限。

感覺自己還存在著問題:對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偏弱。高中時為了應試,老師大篇幅的來講古代詩歌,使得自己看到詩歌就會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什麼被貶,思親,愛國之類的。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可以多讀一些現代詩歌當作消遣。讀得多了,對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方面把握的也會准一些。

6. 高職「大學語文」如何體現人文精神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教給學生一技之長,把他們培養成勝任某種職業的人,使其獲得一種工具性價值;但如果只是一味強調技能的工具性而將人的價值觀、理想、情趣都當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則會導致人自身的工具化、異化,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對於高職教育來講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而以人文性為本質特徵的大學語文課程理當承擔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任,只是現實情況不盡人意,雖然大家都一直都在喊「培養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卻還存在諸多誤區,比如將人文知識的教育等同於人文精神的培養,再比如平時一些司空見慣的教學觀念本身就是違背人文精神的,但很多人卻還不自知。「人文精神」雖然是個復雜寬泛充滿歧義的概念,但從根本而言,人文精神注重人自身的價值和自由意志,關注人的目的與意義以及對人的生命進行無微不至的終極關懷。

7.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試講該注意哪些方面呢跪求過來人經驗帖!重分扣謝。

因為是職業學校的學生,所以本身基礎計較薄弱,而且課堂的注意力很低,最好是有點創新,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多多互動參與

熱點內容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