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浙江語文高考作文
A. 2014浙江高考語文作文
這個題目的意思就是,一些事情的交接點結束亦是開始,這個節點不管好壞,僅僅都是一個過渡,是安於現狀還是前行,決定著不同的未來。應該強調正能量,不斷前進,奮斗美好未來。不安於一段使命的結束,繼續努力拚搏,留下自己的精彩。
其實跟挫折應該沒有直接關系,但是你的文章可能能把二者完美結合起來。祝好運!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卷,最大的亮點:重視考核考生欣賞語言的能力和思辨性的合理回歸。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卷繼續採用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來開考。所選用的是一段既有哲理性又有詩化性的散文材料作為背景材料。對這一類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我們可以分三步來走。
第一個步驟是「品語義」。「門」,詞典解釋為「建築物的出入口或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路」詞典解釋為「往來通行的地方」。很常見,同學們多懂。
第二個步驟是抓意象。該散文是藉助意象來表情達意的。審題時,我們可抓住意象去聯想、體會,捕捉它們所包含的象徵意義和寓意。這一步,我們要弄清「門」和「路」的意象,孰輕孰重,有什麼聯系或象徵意義,從「門」的原始意義看,「門」作為家的一個成員,具有阻擋外來傷害,保護門內的人的安全的重要作用,然後可採用相似聯想進行合理的推求,如「入門」、「門第」、「門望」、「豪門」等;從「路」可以引申到「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可以聯想到思想或行動的方向,如「途徑、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數等。
第三個步驟是析主旨。這一步,要找出並理解它們的關鍵語句,把握關鍵信息,以便准確把握主旨。「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第一句中「「門與路永遠相連」是開宗明義,點明兩者不可分割;然後分說思辨關系,「終點」與「起點」、「擋住你的腳步」與「走向世界」是對立的統一。「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向未知,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第二句是具體列舉,以」大學的門「和」大學的路」為例,採用了以大縮小或以小見大的方法來論證,很有哲理性。這里的難點是「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這個比喻句增添了審題難度,如果把「門」解讀「理想、目標、希望、事業」等,你要入門,除了一路上要克服種種困難險阻,勇往直前,還必須要有「通行證」才行。我們可以順材料中關鍵語句之「藤」,摸命題者的意圖之「瓜」,並據此來立意,確定文章主旨。
審題立意方向(僅供參考)
1. 把「門」理解為「成功與輝煌」,「路」理解為「人生之路」,「通行證」理解為「學習、探索、創造」。寫在人生之路上行走,既要敢於奮斗拼搏,不能害怕失敗,又要開拓創新,才能「入門」。如「佩戴通行證,擁抱輝煌」。
2. 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在求學之路上行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探索,一步一個腳印,滿懷信心邁向終點。如「終點在於起點;起點之後在於堅持」。
3.行走在事業之路上,有的腳印「很淺」,有的「很深」,無論淺和深,只要走,便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但是並不是所有走路的人能找到回家的路,獲得打開大門的喜悅,因此要正視沒有入門所帶來的難堪、傷心,有勇氣再找入門之路。如「無怨無悔,曾經徘徊在大門口」。
C. 2014年高考浙江卷語文作文<<倚門>>
作文題:\r\n觸摸城市或者感受鄉村 \r\n作文要求:\r\n 城市和鄉村都是我們的棲居空間,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當我們從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觸和期望。\r\n 請你觸摸城市或感受鄉村為題,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D.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題目是什麼
2014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題:門與路
適用地區:浙江
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向未知。學習、探索、創造是
它的通行證。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根據材料,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原文http://www.brlte.com/2014/0607/2265.html
E. 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
徒兒,師傅就要進入神級前往神界了。」
」師傅,不。徒兒捨不得您。」
「別桑心。你知道我們族為什麼叫水神族嗎。」
「徒兒不知。」
「因為我族有一個叫貼吧的修練之地,那裡有一種修煉方法-------在每個貼子後回復十五個字可快速升級,我族用此法水經驗成神之人眾多,所以稱為水神族,你也要以此法修煉必定入神級。我要走了,賜你一道神咒 。」
"看此貼回復十五字者可快速進入神級
F. 2015年語文浙江高考作文。
題目: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材料詳細解讀:
1.材料本身的重點詞句及關鍵信息: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這則材料前後兩句話中心意思相反。而每句話,都可分為三層來理解:一是觀點態度,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還是文章中的聲音失真,要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觀察他的為人;二是人與文的具體表現,前一句表現為人個性的偏急澄淡與為文的急促悠遠,而後一句第二層具體表現為人與文的趣味問題,即雅俗問題;三是對第一層觀點態度的具體闡述,即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一致,或者是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背離。
2.思考材料可以寫作的角度與立意:
a.側重於談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即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文章的風格即昭示著作者的人品與人格。當然,海風陸老師提醒大家,文章最好不要只論述這一點,而對材料中後一句話的意思避而不談,否則就很難體現出一個高中生該有的思辨性。
b.側重於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背離,即文章中的聲音失真,要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觀察他的為人。跟上述角度與立意一樣,文章最好不要只論述這一點,而對材料中前一句話的意思避而不談。
c.綜合前面兩者,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的是一致的,有的是相背離的。因此,判斷一個人的人品,既要研究他的作品,更要看重他的為人,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不要被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浪漫或高尚所蒙蔽。
d.綜合前面兩者,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在一個人身上,有時是一致的,有時是相背離的。因此,更多地應該知人論世,看作者作品中所發表的言論是在何種情境下出於何種目的才發表的。
e.超越材料中所給出的「人品與文品」的關系來談,開掘兩者新的關系。比如,文品,將引起一個有良知的作家的反思,進而促進他的人品轉向高尚,轉向個性的從容,轉向趣味的高雅。
f.文以載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自古如此,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但是,卻不能將人品與文品等同而論,希望考生們能將此作為最佳立意。
其實要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們先了解人品與文品的含義。何為人品,思想素質與道德修養歸結一點,落實到每個靈魂深處,就叫人品。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風格,即人品理論的變異與總結的不同階段。應該指出的是,「人品」與「文品」,其中的「品」,應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可用素材推薦:
1.拜倫: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斗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據說他的個性很容易急躁,但他寫作時,往往是非常安靜沉穩地寫作。
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孔子強調「詩教」,認為詩與樂可以對培養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論語》中體現,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記錄了下來,正是因為孔子自身對「仁」與「禮」的追求,對「詩教」的追求,他的《論語》,他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乃至現在都有很深刻的影響。
3. 文章《人品和文品》有很多很好的。
人品的說法由來已久,有人稱為人格,有人名為品質,我們本地俚語叫「底」,或者叫「料」。一個人到底有沒有人品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僅憑一個人的言論就能斷定他(她)人品的好壞嗎?特別是網路時代的言論有多少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人品問題,這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範文:談文品與人品
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將道德與文章並稱,強調立人對為文的影響,追求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說過:「有德者必有言。」將言語與品德聯系起來,認為德行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言辭的好壞,言辭被認為道德修養的自然流露。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則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為從作品的格調高低可以直接判斷出作者的品質的高尚與卑下。南朝劉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也指出:「世遠莫見其面,文輒見其心」。可以說「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影響深遠的命題之一,儼然成為一個格言,一條定律。
的確,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一。正因為性情高古清正,陶潛唱出了一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之歌;正應為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悲壯的喟嘆;正因為經歷世事滄桑看淡人生起伏,蘇軾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深有禪意的詞句。
然而每個命題的都不是無條件成立的,清代葉燮之論:「功名之士,必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厚大雅之響」中兩個「必」字,就下得過於片面、輕率了。文如其人的說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體現。無論中外,文品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見不鮮。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急躁,趨炎附勢,曲事權臣賈謐。他常同劣跡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賈謐出門後,「望塵而拜」。這樣一個精於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人卻留下了恬淡高潔,清新淡雅,為人稱贊的《閑居賦》。對此,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不禁發出這樣的反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怎信安仁拜路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論文集》中,論友誼、講人生、談真善美的絕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卻是一個德行有虧的人,身為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為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賣對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與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張。
由此可見,文品與人品既可以和諧統,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們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因為文人無行就否定文人的寫作成就,甚至視其作品為洪水猛獸;也不能因為其文學成就而將某位無行文人的一切缺點都掩蓋起來,給他帶上巨大的光環。
錄取啦獨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