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語文高考文言
課內!不過也有可能出課外的,但課內百分百占的比率大!
⑵ 高考語文文言文考什麼
首先 所有來文言文的翻譯和字詞的注源解是必須得記憶的
第二 有的地方我不知道你所在的地區是不是 會出陌生的文言文 這時候 課外的文言文字詞的註解就顯的尤為重要的了 所以也不要忽略課外的積累
第三 在高考的時候 遇到實在不會翻的很順的句子 你就逐字逐詞的翻 哪怕不順 都可以得到80%的分 甚至是全分
我現在大一啦~這是以前的經驗 希望能幫到你
⑶ 北京高考語文文言文 是從平時學過里的出嗎別的省區
不是。高考文言文基本都不從學過的裡面出。
⑷ 北京語文高考文言文考課本上的嗎
肯定不會考課本上的文章,但是知識點都包含在課本里,如果是在高一高二,建議認真學習課本上的文章,如果是高三想要快速提高,可以多做一些高考文言文真題(其他省市亦可),可以快速提高成績
⑸ 高考語文文言文常選至哪些書
是這樣,課內的文言文不考,但是考點都在課內。首先把課內的文言文每一個專字都摳熟了,這部屬分高考得分就不會太差。
第二,推薦一本書《高中文言文助讀》其中每一篇文章要能夠全文翻譯,有再小的疑惑一定要問老師問清楚。
第三,再推薦一本書,名字我忘記了,是高中文言文競賽的練習,外面沒有賣的(即使有也很快脫銷了),你可以網上查一查,直接向主辦單位定。這比上一本難,這一本全部沒有問題了,就看第四。
第四,做歷年的真題,真題的訓練效果極佳。有一本書,不但囊括了歷年的高考真題,而且有模模擬題選文言文的手法,選相似的篇目。《20XX高考必備-最新五年高考真題匯編詳解》買最新的,你去書店裡面問,他們會告訴你的。
第五,猜題是不可能的,押題的人年年有,也有人號稱自己押中了,但是你見過有人年年押中嗎?可能嗎?出高考題的人出白飯的嗎?中國古文有多少?凡是古人寫的都是的,全部看一遍嗎?還是認真准備,不停地練習、提問比較實際。
⑹ 2011高考北京語文文言文「然」不是卻的意思么那這題!!!
答案為D是對的,但解釋似乎不準確,「然」也有「卻」「但是」的意思。實際上此處用該是個「而」字,表示順承關系,意思是「悄悄地逃跑,才沒有讓自己受難,不可以說他勇敢」。
至於C那句話,意思是:「水流得急,會激起波浪,浪頭高低相鄰,比平常相差很遠,但相對河水來說仍不失平靜。」「而」的意思是「但是」之意。
⑺ 2011高考北京卷語文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譯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為而難成者,有難成而易敗者。此四策者,聖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聖人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殺弟之累,齊桓有爭國之名;然而周公以義補缺,桓公以功滅丑,而皆為賢。今以人之小過,掩其大美,則天下無聖王賢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於視,不可灼也;喉中有病,無害於息,不可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勝數,猶之為易也;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猶之為平。昔者,曹子為魯將兵,三戰不勝,亡地千里。使曹子計不顧後,足不旋踵,刎頸於陳中,則終身為破軍擒將矣。然而曹子不羞其敗,恥死而無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戰所亡,一朝而反之,勇聞於天下,功立於魯國。管仲輔公子糾而不能遂,不可謂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難,不可謂勇;束縛桎梏,不諱其恥,不可謂貞。當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於累紲之中,立齊國之政,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軀,不顧後圖,豈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論其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則失賢之數也。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而有大譽,無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鱔鱧鮪,而蜂房不容鵠卵;小形不足以包大體也。
(取材於《淮南子·汜論訓》)
注釋:①誳:彎曲。②河上:黃河邊,這里指黃河邊的平地。③涔:積水。
【參考譯文】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說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說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難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難做成又相當容易做壞的。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聖人有獨到的見解並且時刻留意。
小事委曲、大事伸張,聖人是這樣的處事原則;小處可以彎曲,大處必須站直,聖人是這樣的行事原則。周公有殺害親兄弟管蔡的精神負擔,齊桓公有和公子糾爭奪國政的惡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義行為彌補了殺害兄弟的缺憾,齊桓公用稱霸天下的功績抵消了他的醜事惡名,所以兩位還都算是聖賢者。假使因為其人有些小的過失而抹殺了他的優點,那麼天下就再也難以有聖王和賢相了。所以,眼睛稍有疵點,但只要不妨礙看東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適,只要不妨礙呼吸,就不必鑿開喉管。黃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盡管小土丘多得數都數不過來,但這一地帶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會激起波浪,有時浪頭高達數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靜。過去曹沫為魯國帶兵打仗,屢戰屢敗,丟失國土數千里。假使曹沫不作長遠打算,不轉身往後撤退,拔劍刎頸自殺,那麼他就永遠是個敗軍中的敗將。然而,曹沫並不為一時的失敗而害臊,他所感到的恥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績。於是他在後來的齊魯柯地會盟中,拿著三尺寶劍,逼著齊桓公歸還奪走的土地,這樣使他在多次戰爭中喪失的土地於片刻之間便收了回來。他的大智大勇也傳遍天下,並為魯國立下了功績。管仲輔佐公子糾並不成功,是不能說他聰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糾和小白爭權斗爭失敗後自顧逃命,不能為公子糾而敢於犧牲性命,這就不可以稱他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關押期間,並不感到這是恥辱,這就不能稱他為貞節的。有了這上述三種行為,一般的平民都不願意與他交朋友。君子更不願意以他為臣子了。但管仲卻能使自己從牢獄中解放出來,並受到齊桓公的重用,執掌了齊國大政,九次會合諸侯,一舉匡正天下。假使管仲在當初身處絕境,身陷囹圄之時就獻出了生命,不從長計議,那就哪會有以後助桓公稱霸天下的功績!
今天如果君王評價他的下屬,不考慮他的功績,不看到他的主要優點,而只是計較他的小節問題,這便是失去賢才的做法。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議計較他的小節;如果有他的可稱贊的地方,就不必對他的不足之處吹毛求疵。牛蹄踩出來的水塘是長不出魚來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鵝蛋的,這說明狹小的東西是容不下大東西的。
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有難成而易敗者 敗:毀壞
B. 河上之丘冢不可勝數,猶之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戰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這里指收回
D. 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簡略
【參考答案】D 略是「簡要」的意思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聖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為魯將兵 則終身為破軍擒將矣
C. 使曹子計不顧後 使管仲出死捐軀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論其臣也
【參考答案】C 分析:A轉折,卻/順承,就,B 介詞,給,替/動詞,做;D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
8. 下列語句的括弧中是補出詞語,補出後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目中有疵,不害於視,(則)不可灼也
B. 喉中有病,(苟)無害於息,不可鑿也
C. 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而)猶之為平
D. 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難,不可謂勇
【參考答案】D 分析:然應為卻,表示轉折關系。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世間之事是極為復雜多樣的,古代聖賢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並十分關注。
B.代價與成功總是成正比,這在周公、齊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證。
C.管仲雖稱不上智、勇、貞,但他仍為齊國的霸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D.評價人物要著眼於大處和長遠,而不能僅看一時的成敗和小的污點。
【參考答案】B 分析:在曹子得到印證錯
⑻ 2009年北京高考試題語文文言文譯文
叔孫通是薛縣人。秦朝時以長於文章,知識淵博被徵召入宮,等待任命為博士。幾年後,陳勝在山東起兵,使者把這個情況報告給朝廷,秦二世召來各位博士、儒生問道:「楚地戍邊的士卒攻下蘄縣進入陳縣,對這件事各位是怎麼個看法?」博士以及儒生們三十多人走向前去說:「作臣子的不能聚眾,聚眾就是造反,這是死罪不能寬赦,希望陛下趕快發兵攻打他們。」秦二世一聽就發了火,臉色頓時改了樣。這時叔孫通走向前去說:「各位儒生的話都不對。當今天下已合為一個大家,毀掉郡縣城池,銷熔各種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何況有賢明的君主君臨天下,給下面制定了完備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職,四方八面都歸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這只是一夥盜賊行竊罷了,何足掛齒。郡官們正在搜捕他們治罪論處,不值得憂患。」秦二世高興地說:「好啊。」又向每個儒生問了一遍,儒生們有的說是造反,有的說是盜賊。於是秦二世命令監察官審查每個儒生說的話,凡說是造反的都交給官吏治罪,秦二世認為他們不該說這樣的話。那些說是盜賊的都免掉職務。卻賜給叔孫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裝,並授給他博士職位。叔孫通走出宮來,回到居舍,一些儒生問道:「先生說了些什麼討好話?」叔孫通說:「各位不知道啊,我幾乎逃不出虎口!」於是逃離都城,到了薛縣,當時薛縣已經投降楚軍。等項梁到了薛縣,叔孫通便投靠了他。後來項梁在定陶戰死,叔孫通就跟隨了楚懷王熊心。懷王被項羽封為義帝,遷往長沙去了,叔孫通便留下奉事項羽。漢高帝二年(前205),漢王劉邦帶領五個諸侯王攻進彭城,叔孫通就投降了漢王。漢王戰敗西去,叔孫通也跟了去終於投靠了漢王。叔孫通總是穿著一身儒生服裝,漢王見了非常討厭;他就換了服裝,穿上短襖,而且是按楚地習俗裁製的,漢王見了很是高興。當初,叔孫通投降漢王時,跟隨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孫通從來不說推薦他們的話,而專門稱說推薦那些曾經聚眾偷盜的勇士。儒生弟子們都暗地罵他道:「奉事先生幾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漢王,如今不能推薦我們,卻專門稱道特別奸狡的人,有什麼道理?」叔孫通聽到罵他的話,就對儒生們說:「漢王正冒著利箭堅石爭奪天下,各位儒生難道能搏鬥嗎?所以我先要稱道斬將奪旗能冒死撕殺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會忘記你們的。」漢王任命叔孫通做博士,稱為稷嗣君。漢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經統一,諸侯們在定陶共同尊推漢王為皇帝,叔孫通負責擬定儀式禮節。當時漢高帝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坎削庭中立柱,高帝為這事感到頭疼。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那些儒生很難為您進攻奪取,可是能夠幫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徵召魯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們一起制定朝廷上的儀禮。」高帝說:「只怕會像過去那樣的煩瑣難行吧?」叔孫通說:「五帝有不同的樂禮,三王有不同禮節。禮,就是按照當時的世事人情給人們制定出節制或修飾的法則。所以從夏、殷、周三代的禮節有所沿襲、刪減和增加的情況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就是說不同朝代的禮節是不相重復的。我願意略用古代禮節與秦朝的禮儀糅合起來制定新禮節。」皇帝說:「可以試著辦一下,但要讓它容易通曉,考慮我能夠做得到的。」於是叔孫通奉命徵召了魯地儒生三十多人。魯地有兩個儒生不願走,說:「您所奉事的將近十位君主,都是靠當面阿諛奉承取得親近、顯貴的。如今天下剛剛平定,死去的還來不及埋葬,傷殘的還欲動不能,又要制定禮樂法規。從禮樂興辦的根由看,只有積累功德百年以後,才能時興起來。我們不違心替您辦這種事。您辦的事不合古法,我們不走。您還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們!」叔孫通笑著說:「你們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點也不懂時世的變化。」叔孫通就與征來的三十人一起向西來到都城,他們和皇帝左右有學問的侍從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繩子表示施禮的處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進行演練。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皇帝可以試來視察一下。」皇帝視察後,讓他們向自己行禮,然後說:「我能做到這些。」於是命令群臣都來學習,這時正巧是十月,能進行歲首朝會的實際排練。
漢高帝七年(前200),長樂宮已經建成,各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歲首大典。那禮儀是:先在天剛亮時,謁者開始主持禮儀,引導著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進入殿門,廷中排列著戰車、騎兵、步兵和宮廷侍衛軍士,擺設著各種兵器,樹立著各式旗幟。謁者傳呼「小步快走」。於是所有官員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員站在台階兩側,台階上有幾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級將軍軍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邊,面向東;凡文職官員從丞相起依次排列在東邊,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個禮賓官,從上到下地傳呼。於是皇帝乘坐「龍輦」從宮房裡出來,百官舉起旗幟傳呼警備,然後引導著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級官員依次畢恭畢敬地向皇帝施禮道賀。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員沒有一個不因這威嚴儀式而驚懼肅敬的。等到儀式完畢,再擺設酒宴大禮。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斂聲屏氣地低著頭,按照尊卑次序站起來向皇帝祝頌敬酒。斟酒九巡,謁者宣布「宴會結束」。最後監察官員執行禮儀法規,找出那些不符合禮儀規定的人把他們帶走。從朝見到宴會的全部過程,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和行動失當的人。大典之後,高帝非常得意地說:「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啊。」於是授給叔孫通太常的官職,賞賜黃金五百斤。
⑼ (北京)高考卷子 語文的古文部分佔多少分
每年都是比較固定的,有一篇古文閱讀,五個選擇共3*5,15分
另外,還考翻譯或者斷句中兩句到三句,一般是6分。
看看歷年的卷子,就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