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數學
要說陳景潤的歷史地位的話我覺得應該是比較一般,和張益唐差不多,至少應該在華羅庚之下,和丘成桐、陳省身那就根本不要比了。畢竟第一他沒有真的證出哥德巴赫猜想,只是從「1+3」改進到「1+2」,結果的重要程度不如張益唐;第二他的工作還是在用篩法去估計質數密度,是在改進前人的方法,性質和張益唐類似;第三整個過程中他沒有開創出什麼新的方向。但是和同行比起來,他的水平還是很高的,比如如果陳景潤是美國人,憑他那個」1+2」在美國大部分學校拿個正教授絕無問題。菲爾茲不好說有沒有戲,小一點的獎拿一堆也沒什麼問題。
但是我想說的是,陳景潤是在像老鼠一樣的生存狀態下,在33歲抱著病體完成的那個「1+2"的證明;文革開始以後他的生存環境恐怕連老鼠都不如;到了80年代徐遲的那個報告出來以後又被政治潮流卷著到處去作報告給演講,天天逢場作戲,也沒精力去做什麼研究了。真要是讓他有比如說陶哲軒那樣的成長環境,從小有各路牛人提攜指點,有一個能夠和全世界同行交流的學術環境,沒有人知道他這一輩子能夠達到什麼高度。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劉慈欣的小說《朝聞道》,其實在學術圈子裡面,那種殉道者一樣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是很少很少的,但是陳景潤絕對應該算一個。和他比起來,今天的我們都應該感到慚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月24日補充
人們總有一種「帝王將相歷史觀」,傾向於對著歷史人物指點江山,卻覺得身邊的平凡人可望而不可及。就好像看歷史書的時候覺得朝廷里一幫子中央委員級別的御史、尚書什麼的都是些無足輕重的小人物,現實生活中要是有親戚朋友做到正廳級那就算「當大官」了。
我覺得「歷史地位一般」對一位科學工作者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非常高的評價,這意味著千年以後的後輩們書寫數學史的時候,會在歌頌高斯、歐拉、黎曼的豐功偉績之餘,為他寫一段話或者至少提一下他的名字。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本科生成績好一點畢業去個top X名校就算「學霸」了;等到當上教授拿上點研究經費帶出幾個學生,這個fellow那個member評一下,在我們眼中那就是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了。然而在稍微大一點的時間尺度上,比如一百年以後,去討論這些人的「歷史地位」,那簡直跟開玩笑一樣。而陳景潤的歷史地位,在可預見的將來永遠是一件可討論的事情。
B. 數學家陳景潤的簡單故事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28= 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獃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老師,我沒有胡鬧」
C. 陳景潤數學故事
陳氏定理」轟動世界
陳景潤主要研究解析數論,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並改進了1966年宣布的數值結果,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他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寫進美、英、法、蘇、日等六國的許多數論書中。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D. 陳景潤在數學領域有哪些貢獻
陳景潤是我國現代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解析數論方面成果顯著,在對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陳景潤1935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閩侯鎮的一個郵電職員家庭。家中子女多,經濟條件不好。
小時候的陳景潤長得十分弱小,性格十分內向,顯得很不合群,因此遭到小夥伴們的嘲笑辱罵,甚至挨打。
但他對數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一進人數學的王國,就什麼都不顧了。
後來,陳景潤進入了福州市的英華中學學習。有一天,老師給同學們講述了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難題: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任意一個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他對許多偶數進行了檢驗,結果都是正確的。
但他無法對此給出證明,因此只能稱之為猜想。他寫信給當時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幫助證明,但歐拉一直到逝世,也沒有交給哥德巴赫想要的證明。二百多年來,許多數學家都試圖證明它,但都沒有成功。老師的話一說完,同學們便議論紛紛起來。
老師接著說:「數論是數學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你們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學好數學,長大以後去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同學們陷入了沉思,彷彿在思考著什麼。陳景潤也低頭陷入了沉思,這一切對他來說太神秘、太具有吸引力了。
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去摘取這顆明珠。
此後,陳景潤更加努力地學習數學。他不僅努力完成數學老師留出的數學題,還自學大量的數學書籍。
有一次,數學老師布置了33道題,讓同學們選做10道。可陳景潤不僅做完了33道題,而且每道題都給出了多種解答方法。他的數學成績在班上一直保持在第一名。
到了高二時,因為家裡太窮,陳景潤被迫輟學。可令人驚奇的是,到了1950年,他竟以「同等學歷」的資格考上了廈門大學。四年的大學數學系課程,陳景潤只用三年就學完了。
1953年,陳景潤以高材生的身份提前畢業,並優先分配到北京某中學當教師。
可是,陳景潤內向的性格根本就不適合當教師。他失敗了,只得離開中學,來到福州的街口擺書攤度日。但他又是十分幸運的。
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知道他的情況後,立即讓陳景潤回到廈門大學當了一名圖書管理員。這樣他就可以專心研究數學了。
來到廈門大學圖書館後,陳景潤如魚得水地在浩瀚的數學海洋中遨遊。他認真研讀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和《數論導引》,對於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進行仔細推敲,他發現,華羅庚的書中竟然存在一些細微的錯誤。於是他鼓起勇氣,寫了一封信給華羅庚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華羅庚收到陳景潤的信後,對他的觀點和才華極為欣賞。華羅庚肯定了陳景潤的觀點,並熱情邀請他參加1956年的全國第一次數學研討會,並在會上宣讀了他的論文。會後,華羅庚又將他調到北京的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少年時代的夢想陳景潤一直沒有忘記,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去摘取那顆明珠。在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為了跟蹤世界最新數學研究成果,他以驚人的速度在幾年之內學會了俄、英、德、法四門語言。在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的過程中,他廢寢忘食,潛心思考,進行了難以想像的大量計算,甚至被別人看成是「獃子」。
有一次,他一邊走路一邊思考,竟撞在一棵大樹上,還趕快向「對方」道歉。還有一次,他患肺結核住院,沒有痊癒就從醫院偷偷地跑了出來——他實在不能再呆下去了,不看數學書,不做數學題,簡直是要了他的命。
二百多年來,無數的數學家曾向哥德巴赫猜想發起沖鋒,直到1948年,匈牙利數學家恩易才有了較大的突破,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和一個「素因子都不超過6個的」數之和即(1+6)。
1962年,我國數學家潘承桐證明了(1+5)。同年,王元、潘承桐又證明了(1+4)。到1965年,布赫斯塔勃等三位外國數學家證明了(1+3)。
1966年,經過近十年艱苦的努力,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第17期上宣布他已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推進到了(1+2)!外國科學家證明(1+3)用的是先進的計算機,而陳景潤用的是筆和紙!
「文革」期間,陳景潤未能倖免,受到了造反派的批判,被稱為「吸血蟲、偽科學」。然而他克服重重困難,繼續進行研究。
1973年,陳景潤找到了簡潔地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法。他發表了《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的學術論文,引起了國內外數學界的巨大反響。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閔嗣鶴等都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世界各國的數學家和權威數學刊物紛紛給予熱情的贊揚和肯定,他們稱陳景潤的研究是「世界上運用『篩法』的光輝頂點」。英國著名科學家哈勃斯丹和聯邦德國數學家李希特看到陳景潤的文章後,立即停止正在印刷的著作《篩法》,並推遲出版發行。
他們決定把陳景潤的論文要點作為全書的最後一章補寫到書中,命名為「陳氏定理」。英國數學家赫胥黎給陳景潤寫信贊美道:「啊,你移動了群山!」直到今天,這一研究成果仍然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
1996年3月19日,陳景潤因長期勞累及沒有規律的生活,病情加重而逝世。為他送行的一幅輓聯,精闢概括出了陳景潤不朽的精神和偉大的貢獻:
景星有意頑強拼搏移動數學群山摘取明珠光寰宇;
潤物無聲奮力奉獻攀登科技高峰掬捧丹心照汗青!
E. 陳景潤在數學上的成果是什麼
陳景潤是我國現代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解析數論方面成果顯著,在對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陳景潤1935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閩侯鎮的一個郵電職員家庭。家中子女多,經濟條件不好。
小時候的陳景潤長得十分弱小,性格十分內向,顯得很不合群,因此遭到小夥伴們的嘲笑辱罵,甚至挨打。
但他對數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一進入數學的王國,就什麼都不顧了。
後來,陳景潤進入了福州市的英華中學學習。有一天,老師給同學們講述了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難題: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任意一個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他對許多偶數進行了檢驗,結果都是正確的。
但他無法對此給出證明,因此只能稱之為猜想。他寫信給當時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幫助證明,但歐拉一直到逝世,也沒有交給哥德巴赫想要的證明。二百多年來,許多數學家都試圖證明它,但都沒有成功。老師的話一說完,同學們便議論紛紛起來。
老師接著說:「數論是數學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你們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學好數學,長大以後去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同學們陷入了沉思,彷彿在思考著什麼。陳景潤也低頭陷入了沉思,這一切對他來說太神秘、太具有吸引力了。
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去摘取這顆明珠。
此後,陳景潤更加努力地學習數學。他不僅努力完成數學老師留出的數學題,還自學大量的數學書籍。
有一次,數學老師布置了33道題,讓同學們選做10道。可陳景潤不僅做完了33道題,而且每道題都給出了多種解答方法。他的數學成績在班上一直保持在第一名。
到了高二時,因為家裡太窮,陳景潤被迫輟學。可令人驚奇的是,到了1950年,他竟以「同等學歷」的資格考上了廈門大學。四年的大學數學系課程,陳景潤只用三年就學完了。
1953年,陳景潤以高材生的身份提前畢業,並優先分配到北京某中學當教師。
可是,陳景潤內向的性格根本就不適合當教師。他失敗了,只得離開中學,來到福州的街口擺書攤度日。但他又是十分幸運的。
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知道他的情況後,立即讓陳景潤回到廈門大學當了一名圖書管理員。這樣他就可以專心研究數學了。
來到廈門大學圖書館後,陳景潤如魚得水地在浩瀚的數學海洋中遨遊。他認真研讀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和《數論導引》,對於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進行仔細推敲,他發現,華羅庚的書中竟然存在一些細微的錯誤。於是他鼓起勇氣,寫了一封信給華羅庚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華羅庚收到陳景潤的信後,對他的觀點和才華極為欣賞。華羅庚肯定了陳景潤的觀點,並熱情邀請他參加1956年的全國第一次數學研討會,並在會上宣讀了他的論文。會後,華羅庚又將他調到北京的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少年時代的夢想陳景潤一直沒有忘記,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去摘取那顆明珠。在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為了跟蹤世界最新數學研究成果,他以驚人的速度在幾年之內學會了俄、英、德、法四門語言。在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的過程中,他廢寢忘食,潛心思考,進行了難以想像的大量計算,甚至被別人看成是「獃子」。
有一次,他一邊走路一邊思考,竟撞在一棵大樹上,還趕快向「對方」道歉。還有一次,他患肺結核住院,沒有痊癒就從醫院偷偷地跑了出來——他實在不能再呆下去了,不看數學書,不做數學題,簡直是要了他的命。
二百多年來,無數的數學家曾向哥德巴赫猜想發起沖鋒,直到1948年,匈牙利數學家恩易才有了較大的突破,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和一個「素因子都不超過6個的」數之和即(1+6)。
1962年,我國數學家潘承桐證明了(1+5)。同年,王元、潘承桐又證明了(1+4)。到1965年,布赫斯塔勃等三位外國數學家證明了(1+3)。
1966年,經過近十年艱苦的努力,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第17期上宣布他已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推進到了(1+2)!外國科學家證明(1+3)用的是先進的計算機,而陳景潤用的是筆和紙!
「文革」期間,陳景潤未能倖免,受到了造反派的批判,被稱為「吸血蟲、偽科學」。然而他克服重重困難,繼續進行研究。
1973年,陳景潤找到了簡潔地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法。他發表了《每一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的學術論文,引起了國內外數學界的巨大反響。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閔嗣鶴等都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世界各國的數學家和權威數學刊物紛紛給予熱情的贊揚和肯定,他們稱陳景潤的研究是「世界上運用『篩法』的光輝頂點」。英國著名科學家哈勃斯丹和聯邦德國數學家李希特看到陳景潤的文章後,立即停止正在印刷的著作《篩法》,並推遲出版發行。
他們決定把陳景潤的論文要點作為全書的最後一章補寫到書中,命名為「陳氏定理」。英國數學家赫胥黎給陳景潤寫信贊美道:「啊,你移動了群山!」直到今天,這一研究成果仍然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
1996年3月19日,陳景潤因長期勞累及沒有規律的生活,病情加重而逝世。為他送行的一幅輓聯,精闢概括出了陳景潤不朽的精神和偉大的貢獻:
景星有意頑強拼搏移動數學群山摘取明珠光寰宇;
潤物無聲奮力奉獻攀登科技高峰掬捧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