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
⒈秦軍氾南:氾,fàn ;
⒉佚之狐:佚,yì;
⒊夜縋而出:縋,zhuì;
⒋君之薄也:薄,
bó;
⒌若回舍鄭以為東道主答:為,wéi;
⒍共其乏困:共,gōng;
⒎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為,wéi;
⒏夫晉:夫,fú(譯為『那,表示
遠指 的指示代詞』);
⒐闕秦:quē ;(也有標注
jué,高中教材上標為quē,高中蘇教版為jué);
⒑秦伯說:『說』通『悅』,yuè;
⒒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杞,qǐ(應為三聲),逢,páng;
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⒔失其所與,不知:知,zhì。
Ⅱ 高一語文 燭之武退秦師 翻譯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出亡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並且依附於晉的同時又依附於楚。(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幹什麼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麼敢用這件事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裡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Ⅲ 高一語文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翻譯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落難時候,曾經過鄭國,不受禮待)並且從屬於晉國的同時又從屬於楚國。(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幹什麼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麼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文公恩惠,晉文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裡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相互沖突的做法代替雙方和諧相處,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Ⅳ 高一語文必修一需要背《燭之武退秦師》嗎
現在用的是新人教版,背誦篇目變化不大隻是順序變化了,《燭之武退秦師》要求全文背誦,《荊軻刺秦王》背誦第八段,《鴻門宴》不需要背誦.
Ⅳ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翻譯
------原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譯文------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這是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了什麼事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牆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於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施恩於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裡築城防禦,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裡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於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於是晉國的軍隊也撤離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