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古文
童趣,論語十則,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專,天凈沙秋思。山市,世說屬新語兩則:詠雪,陳太丘與友期。寓言四則:智子疑鄰,塞翁失馬。課外古詩詞背誦:龜雖壽,過故人庄,題破山寺後禪院,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如夢令,觀書有感
⑵ 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有哪些 要全
人教版: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2.《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5.《短文兩篇》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共工怒觸不周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6.《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蘇教版:
1.《趙普》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黃鶴樓》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
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3.《於園》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
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葯,人不得上,以實奇。
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至於園可無憾矣。
4.《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5.《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拓展資料: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
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⑶ 初一語文。文言文
逸:安閑,這里指費力小。
及:直到
待:等
皆:都是
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獲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
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於老師教導有方。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獲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善於提問的人,就像加工處理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處理的地方下手,然後對對節疤和紋理不順的地方,時間長了,問題就愉快地解決了。不善於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鍾一樣,輕輕敲擊則鍾聲較小,重重敲擊則鍾聲大響,等鍾聲響起之後,讓它的聲音響完。不善於回答問題的老師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⑷ 初一語文常考文言文
(一)《童趣》
一、 詞語積累
(一) 常規詞語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鳥類新生出的纖細羽毛.比喻最細微的事物.毫,細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擬作]比作.擬,比,比擬. [向]接近. [昂首]抬頭.昂,抬. [項]頸,脖頸. [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徐]慢慢地. [觀]看,觀賞. [果]果真. [唳(lì)]鳥鳴.[怡(yí)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為……]把……當作……. [礫(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溝.[神遊]游覽於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滿足. [興]興趣. [蓋]有「原來」的意思. [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數十]幾十. [驅]趕,驅逐.
(二) 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語 [明察秋毫]明,視力.察,看清.本來形容目光敏銳,連最微小的東西也看得清.後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怡然稱快]形容內心十分快意.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聲音像雷聲一樣,形容蚊子很多.
二、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作者沈復,清代文學家.
三、 整體把握 本文圍繞「物外之趣」記敘了童年時的幾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當作「群鶴舞於空中」、「鶴唳雲端」;二是將叢草、蟲蟻、土礫分別當成樹林、野獸、丘壑,神遊其中;三是觀蟲時驅趕癩蝦蟆.首段先點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記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統攝幾件事,意在說明他年幼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四、閱讀探究 1. 從第一段來看,小時的我有怎樣的本領、習慣和收獲? 本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習慣: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收獲:時有物外之趣.
2. 體現全文中心的詞語是什麼?物外之趣.
3. 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 一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 二 神遊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觀蟲斗、驅癩蝦蟆之趣.
4. 表現作者心情的詞語有哪些?有怎樣的作用?詞語:「怡然稱快」、「怡然自得」、「神遊」、「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兒童觀物時的心理,表現了「物外之趣」,使讀者如身臨其境.
5. 推測作者將癩蝦蟆「驅之別院」的目的.可能為「二蟲」復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現作者「童稚」的語句是什麼?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7. 作者獲得「物外之趣」的基礎和關鍵是什麼? 基礎:細致的觀察.關鍵:豐富的想像. 8. 從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樣得來的? ① 有強烈的好奇心.②有細致的觀察力.③有豐富的想像力.
五、 遷移運用 1. 學了本文,你得到什麼啟示? ① 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與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處. ② 獲得美好的體驗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懷有一顆童心,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體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如:觀察螞蟻搬家,把它們想像成支援前線的「大軍」;看到漫天飄舞的雪花,把它當作天女散花;自己築小塘壩堵住水源,而後打開塘壩,把它想像成黃河決堤;自己「過家家」時,拿松針當韭菜、拿手帕當被褥、拿布娃娃當孩子、拿小盒子當房屋,手動著,嘴說著,陶醉其中,其樂無窮.……)
3. 生活中,你怎樣做一個有情趣的人?心胸開闊,不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開,利用想像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壞事都當成生活對自己的恩賜等.
4. 閱讀下列古詩,談談這首詩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兒童善於觀察,對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又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體驗中得到心理的滿足,獲得了審美情趣.
翻譯: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二)《〈論語〉十則》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又:按一定時間).習,溫習、復習、實習. [朋]同門,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從. [(不)知](不)了解.[慍(yùn)]生氣,發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為(wèi)]替,給. [謀]謀劃,指辦事. [忠]盡心竭力. [交]結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故]指學過的知識.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誨(huì)]教,教導. [知(之)]知道(它). [是]此,這. [賢]賢人,有才德的人. [齊]看齊,一齊. [內]指內心. [善者]指長處.善,好. [從]跟從,這里指學習. [士]士人,封建時代稱讀書人.這里指有抱負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剛強,勇毅. [任]負擔,擔子.引申為責任、職責. [重]重大. [已]停止. [歲寒]寒冷的冬天.歲,指時間. [凋(diāo)]凋謝.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2. 古今字:[說]「悅」的古字,愉快.
(三)成語[不亦樂乎] 願意是「不也很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溫故知新] 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見賢思齊]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形容謙虛好學.
二、文學常識1. 《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三、閱讀探究1. 第一則:(1)這一則告訴我們要有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樂趣(態度)和為人態度(個人修養)?①學習方法:學後要時常復習.②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探討學問.③為人態度:對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2)學後復習本是一件艱苦的事,孔子怎麼說是愉快呢?在復習中鞏固了所學,加深了理解,收獲增多,這對一個渴求知識和技能的人來說一定是愉快的.(3)「有朋自遠方來」,孔子為什麼會感到快樂?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投奔自己,向自己學習,且雙方可以探究學問,這自然是十分快樂的事情.(4)從第三句來看,我們應學習孔子什麼美德?胸懷寬廣,為人大度.2. 第二則: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麼?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為人之本,治學之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卻會引起消極的影響.3. 第三則:(1)「溫故」和「知新」是否是並列關系?作者強調了什麼?為什麼?不是.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復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 「可以為師」.所以,關鍵是要「知新」,這就要獨立思考.(2)「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對你有怎樣的啟發?在學習中要及時溫習舊知識,通過獨立思考,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新發現,從而將知識融會貫通,增長自己的能力.4. 第四則:(1)這一則闡述了怎樣的內容?你從中掌握了什麼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要學思結合,二者不可偏廢.(2)為什麼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學是基礎,只學不思,是死學;只思不學,是空想.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真正領悟知識的精髓.5.第六則:(!)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用現代漢語概括孔子的觀點.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2)為什麼說謙虛是一種智慧?首先,謙虛是一種美德.其次,只有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為求知和交往等創造良好的條件.6. 第六則、第七則:(1)這兩則講了怎樣的學習態度?要善於向一切人學習.既要學習長處,又要借鑒短處,從而反省自己.(2)用一個成語概括第七則的主要意思.取長補短.(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你能聯想到孔子的哪句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 第八則:(1)孔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麼?鼓勵門人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2)曾子為什麼要強調「弘毅」?「弘毅」是剛強、勇毅的意思,只有剛強、勇毅才能接受重任並為之奮斗.8. 第九則:怎樣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孔子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險惡環境下,才能顯示出君子的操守.9. 第十則:(1)「恕」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關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恕」的詮釋.(2)你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觀點?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四、總結遷移1. 請按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給十則語錄歸類.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學習態度:有朋自遠方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2.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校要迎來一批新同學,請你從本文中為學校選擇一句話製成歡迎橫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3. 《論語》中含有大量的成語,請再從《論語》中挑選出幾個本文外的成語.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4. 又要重新布置班級了,請在本文中選擇幾條格言,書寫成條幅,掛在班級牆壁上.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⑤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5. 學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為學生不應死學書本,應該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更應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翻譯: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孔子說:「看見賢人(品德高尚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三)《世說新語》兩則《詠雪》
一、詞語積累[內集]家庭聚會.內,指家人.集,聚集. [兒女]指子侄輩,這里指家中年輕一代人. [講論文義]講解詩文.義,道理,意義,文章表達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會兒. [欣然]高興的樣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擬]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於.
二、文學常識1. 《世說新語》:六朝志(記)人小說代表作.全書8卷,分德行、言語、方正、政事、文學、雅量等36門.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2.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箋(jiān)疏》中的「言語」一門.
三、內容點擊《詠雪》講的是晉朝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裡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少女謝道韞表現了以柳絮詠雪的才能.
四、閱讀探究1. 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怎樣一種家庭氣氛?輕松、愉快、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2. 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文中「兒女」即子侄輩,指家中年輕一代人.今天的「兒女」專指子女.3. 文章結尾交代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暗示作者贊賞她的才氣.4. 以「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麼?第一種意見:「撒鹽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與鹽比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與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第二種意見:「柳絮因風起」一句好.好的詩句應有深刻的意蘊,「柳絮」句將物象與意蘊統一起來,形成了詩句的意象,給人以春天即將來臨的感覺;而「撒鹽空中」僅有物象而無意蘊.
五、遷移拓展你還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寫飛雪的古詩佳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陳太丘與友期》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期行]約定同行.期,約定.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期,約定的時間.日中,正午時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棄.去,離開. [乃]才. [時年]當時的年齡. [戲]嬉戲,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委]丟下、舍棄. [君]有禮貌地稱呼對方.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無信]不講信用. [引]拉. [顧]回頭看.
(二)通假字[不]同「否」.
二、文學常識 出自《世說新語箋疏》中「方正」一門.
三、內容點擊《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的懂得為人的道理.
四、閱讀探究1. 陳太丘「期日中,過中不至」,陳太丘的朋友反怒責陳太丘,說明朋友是怎樣的人?不講信用,粗野無禮.2. 元方面對父親朋友的粗野語言,針鋒相對地指出他的「無信」「無禮」,這說明元方是個怎樣的人?聰敏,機智,善辯,懂得維護家人尊嚴,懂得為人之道.3. 有人認為客人已經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的確有些失禮.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第一種意見]不同意.元方當時才七歲,他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容不迫地反駁一個成年人,使對方明理,並贏得對方的嘆服,維護了父親的名譽,這已屬不易.我們不能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求全責備.[第二種意見]同意.父親的友人已經表示了歉意,應該給人改正過錯的機會.人沒有一生都不犯錯誤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總是抓住人的「小辮子」不放.4. 有人認為,陳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處,你同意這個看法嗎?同意.面對元方的反駁,有人很慚愧,想與元方握手道歉,這說明他有知錯能改的精神.5. 友人為什麼能夠啞口無言、賠禮道歉?元方的反駁有理有據.第一,從信用方面看,父親朋友失約在先,無信;從禮貌方面,父親的友人當元方的面罵元方的父親,無禮.因此,友人最後啞口無言,只得賠禮道歉.
五、遷移拓展1. 面對他人的無禮,你該如何處理?[意見一]抓住對方失禮之處,針鋒相對,維護個人名譽不受侵害.[意見二]針對對方失禮之處,擺事實,講道理,使對方明白自己的過錯,既維護個人名譽,又不傷害對方.自己不能向對方一樣失禮.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來了客人,你該如何接待?在能確定對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禮相待;如果不明對方身份,要機智地探詢對方情況,提高安全意識.3. 你還知道哪些《世說新語》中的故事?如「王戎識李」.4.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望梅止渴、難兄難弟、鶴立雞群、標新立異、一往情深5. 古代像謝道韞、陳元方這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還有很多,你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事例嗎?一 王冕四歲作畫; 二 曹植七歲作詩;三甘羅十二歲做宰相;四 司馬光砸缸.
翻譯:
《詠雪》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父親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