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
A.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
國 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漢書·禮樂志》:「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筦弦。」 漢 荀悅 《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 韓愈 《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唐 宋 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 魯迅 《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一種為好。」
[編輯本段]起源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編輯本段]發展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編輯本段]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編輯本段]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鍾/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著稱的李白,固然想像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聯翩的佳作。
B. 近年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目及解答
2013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古詩鑒賞練習
一、【三年高考】
【2012高考試題解析】
(2012·全國新課標)(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思 遠 人 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8. 這首詞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麼作用?(5分)
9. 「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有什麼關系?「紅箋為無色」的原因是什麼?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關系是: 「就硯旋研墨」暗指以臨窗滴下的淚水研墨,和淚作書。
原因是: 紅箋被淚水浸濕。由於情到深處,詞中主人公在作書時不停流淚,淚水落到紙上,紅箋因而褪去了顏色。
【解析】本題是針對下闋人物形象的把握,詩句意為「彈灑不盡的那兩行珠淚,還當窗滴下來,並滴進了硯台中,就用它來研磨香墨。正因無處寄書,更增悲感而彈淚,淚彈不盡,而臨窗滴下,有硯承淚,遂以研墨作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墨中紙上,情與淚粘合為一,不辨何者為淚,何者為情。故不謂箋色之紅因淚而淡,卻謂紅箋之色因情深而無。」因此,「就硯旋研墨」 與「臨窗滴」有暗指關系,意在強調思念之深情。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表達技巧。
(2012·天津)14. 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①, 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 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①糗糧: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 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2分)
(2) 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3分)
(3) 尾聯化用了陶淵明那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3分)
【答案】參考:(1)野菊生長於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不因無人欣賞而減其香,不為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的高潔。
(2)修辭:對偶、借代。煉字:「逢」「忙」。色彩:「碧」「黃」。情感:喜愛之情。
(3)採菊東籬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脫俗
【解析】第(1)題考查對詩歌中形象的把握情況。賞析詩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詩歌內容,然後再結合詩中的文字。第(2)題考查詩句的賞析。其實對詩句的賞析,也要體現在對詩句中具體的字賞析。第(3)題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內容的理解與把握。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012·四川)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子 規【注】
[元]曹伯啟
蜀魄曾為古帝王,千聲萬血送年芳。
貪夫倦聽空低首,遠客初聞已斷腸。
錦水春殘花似雨,楚天夢覺月如霜。
催歸催得誰歸去,唯有東郊農事忙。
【注】子規:即杜鵑,又名蜀魄、蜀魂、催歸,相傳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詩第二聯中的「空」字極富韻味。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3分)
(2)本詩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任選能表現這種情感的兩個意象簡要分析。(5分)
【答案】(1)答案要點:「空」字既傳神地描繪出貪夫倦聽卻不得不聽的矛盾之態,又形象地表達出了貪夫徒勞無奈、難以排遣的惆悵之情。(3分)
(2)答案要點:本詩主要表達了思鄉難歸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規。子規啼聲凄切,年復一年催人歸去,令「貪夫」「遠客」無不惆悵、「斷腸」,足見思鄉心切、歸家不易。②貪夫、遠客。意指客居他鄉之人。無論「倦聽」還是「初聞」,都在「催歸」聲里「空低首」、「已斷腸」,表達出了思鄉難歸之情。③錦水春殘。春已殘,花飄零,黯然失色的錦水春景,烘托出思鄉難歸的惆悵。④楚天月光。異鄉夢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圍,表達了思鄉難歸之情。(5分)
【解析】第(1)題是煉字題,「空」在學過的許多古詩中出現過,學生並不陌生。只要抓住意象「貪夫」的心理和情感,結合思歸的主題,就能推出答案。第(2)題是情感和意象題,從標題「子規」不難看出思鄉難歸的情感主題。任意選擇詩歌中的兩個意象,結合情感主題分析即可。
【考點定位】古詩鑒賞。
16.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4分)
【答案】本詩首聯描繪了樹木繁茂、落霞與夕陽交相輝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艷麗,含蓄地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情。頷聯則直接抒發作者在征路上見到美景時喜出望外的心情。兩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情與景分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和情景交融。首聯情景交融,頷聯直接抒情。
【考點定位】鑒賞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手法和語言風格。
【備考建議】抒情方式分類
特點
例句
簡析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不要任何附著物,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
間
接
抒金太陽新課標資源網金太陽新課標資源網
情金太陽新課標資源網
借景抒情
白居易《草》[來源:金太陽新課標資源網]
即由「景」生「情」。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抒情方式。
寓情於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詩人懷著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這種景象自然帶上了詩人情感的色彩。
情景交融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抒情與寫景達到了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的程度。
托物言志
陸游《卜運算元·詠梅》
即借描寫其他事物,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和品格。
(2012·江西版)1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8分)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①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②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1)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並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4分)
【答案】意象的內涵:楊柳,代指初春季節,暗喻男女離別。飛絮,代指暮春季節,暗喻青春流逝。(2分)表達的情感:傷春憂時之愁,久別懷人之情。(2分)
【解析】此問難度不大,楊柳、飛絮是古詩歌常見的意象。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對古詩詞常見意象的理解和情感分析。
(2)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4分)
【答案】相同點:①寫出了愁之深廣綿長。②比喻手法及藝術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動形象。(2分)不同點:①感情及其程度:李詞寫的是家國之愁,秦詞寫的是兒女之情,且秦詞愁情的程度比李詞略有加深;②表現手法:秦詞是對李詞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擬淚水,再以淚寫愁,寫法曲折。(2分)
【解析】注意題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異。結合詞句從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對古詩詞語言的比較鑒賞和綜合評價能力。
(2012·湖南版)9.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夢江南 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⑴詞中「恨極在天涯」的「恨」是指什麼?(2分)
【考點定位】此題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解析】解題的關鍵在第二句的「天涯」,由此可知,詩中主人公內懷離思,感情悵惘凄傷。
【答案】思念遠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悵恨之情。
⑵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一位什麼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
【考點定位】此題考查鑒賞詩歌中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解析】鑒賞人物形象的技巧之一是通過意象分析。意象「月」承前表達離思,「不知心裡事」表現人物形象的孤獨處境和凄涼心情。意象「水」和「花」,表現了自嘆自憐的心境。
【答案】主人公滿腹哀怨,對月懷遠,月卻不解;臨水看花,花自飄零,無人憐惜。刻畫了一位孤獨寂寞又自哀自憐的主人公形象。
⑶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4分)
【考點定位】此題考查鑒賞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處境為D級。
【解析】此句的表達技巧是借景抒情,或答成情景交融。兩種景物分別表現不同的情懷。「搖曳樹」象徵起伏不定的陣陣思念;「碧雲斜」表現了低沉、傷感的心情。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無邊天際,以碧雲搖曳表現心緒的不寧,以碧雲斜落表現心情的低沉。
(2012·湖南版)10.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題目。(8分)
度破訥沙①(其二)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 鸊鵜泉②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 滿磧寒光生鐵衣。金太陽新課標資源網
【注】①破訥沙:沙漠名。②鸊鵜泉:泉水名。
(1)從題材來看,這首詩屬於______詩。(2分)
【答案】邊塞
【解析】詩歌描寫「破訥沙」「鸊鵜泉」等邊塞風光和「鐵衣」等軍旅生活,屬於邊塞詩的范疇。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能力。
(2)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m【答案】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徵人的鄉思;(2分)後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2分)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徵人慷慨悲壯的情懷。(2分)
【解析】意境的賞析要抓住景物描寫中的意象,逐句解說畫面,體會詩人情感。全詩擷取戍邊將士戰罷歸來的場景,景物有「大漠遼遠、大雁高飛」和「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意境雄渾壯美,將士情感也復雜,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徵人的鄉思,更有徵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景物形象和評價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 ,鑒賞評價
(2012·廣東)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
餘杭四月
[元] 白珽
四月餘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櫻①青豆酒,綠草白鵝村。
水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
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②。
【注】①朱櫻:櫻桃的一種。②晝門關:從蠶孵出到結繭期聞,養蠶人家為外人沖犯而終日緊閉門戶。
(1)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並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麼意思?體現在詩中哪些地方?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提示(1)列錦、遠近高低、動靜結合、有色有態、視嗅結合、情景交融。(2)整個晴天充滿了生機活力。
【解析】
【考點定位】(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D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D
(2012·大綱版)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
落葉
修睦注
雨過閑田地,重重落葉紅。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風。
幾處隨流水,河邊亂暮空。
只應松自立,二不與君同。
[注]修睦:晚唐詩人。
(1)從寫落葉的角度看,第二聯與一、三兩聯的不同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
(2)本詩最後一聯為什麼要寫松?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第一、三聯從旁觀者的角度描寫了秋雨之後落葉的情態,而第二聯中「思」、「信」的主體是落葉,使落葉人格化。 第二聯插入一、三兩聯之間,使得全詩富於變化,別具情趣。(4分)(答出「思」、「信」兩字的作用的,給2分;答出使全詩富於變化的,給2分)
2、以松「立」與葉「落」二者的不同構成鮮明對比來表達作者對松樹不凋的贊嘆,強化了對落葉飄零的感慨。(4分)(答出構成對比的,給2分,能簡要分析的,給2分)
【解析】第一題重在考查詩歌意象描寫的角度及其作用,答其他的描寫角度和作用,也應該適當給分;第一小題設問的角度不太明確,因此學生答案應該可以是多樣性的。第二題考查詩歌的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012·重慶)12.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鷓鴣天預報 [金]王 寂
秋後亭皋①木葉稀,霜前關塞雁南歸。曉雲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機②,沙鷗相對不驚飛③。柳溪父老應憐我,荒卻溪南舊釣磯。
[注] ①亭皋:水邊的平地。②忘機:消除機心。機心,巧詐之心。③沙鷗相對不驚飛:白居易詩雲「有喜鵲頻語,無機鷗不驚」。
(1)「曉雲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兩句寫出了山水的變化,請分析其巧妙之處。(4分)
【答案】(1)運用比擬寫出了山水的變化。「曉雲散去山腰瘦」,寫出了曉 雲散去後山峰的清秀,暗含著曉雲彌漫時想像中山峰的壯闊;「宿 雨來時水面肥」,既表現出夜裡下雨之後水面的寬闊,又暗含著下 雨之前水面的窄狹。
【解析】先分析手法,再行解釋,既然點明「變化」二字,就要從眼前的實景分析出暗含的虛景。如看到「散去」就要想到散去之前是什麼樣子。內容上題干已點明——寫出了山水的變化,題干主要是要結合詩歌分析其表達效果。寫了什麼,怎樣寫的?按照這樣的思路來答,會更好。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分析鑒賞詩歌藝術技巧的能力。
(2)作者為何說「荒卻溪南舊釣磯」?(2分)
【答案】因為釣魚是有機心之事,作者已忘機而不再釣魚,所以說荒棄 舊釣磯。
【解析】就結果找原因,首先確定范圍在詞的下闋,參考注釋,找出「忘機」二字。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理解詩歌從詩句開始,然後從整體上思考。
【2011高考試題解析】
二.(浙江)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1-22題。(7分)
蝶戀花·出塞
[清]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21.這首詞開篇有何特點?(3分)
【答案】總領全詞,點明主旨;議論開篇;奠定感情基調。
22.簡析畫線句的表現手法。(4分)
【答案】①以情相問,以景作答。②化抽象為形象之景,增強了全詩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個意象連用,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
【高考考點】文學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
三.(天津)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8分)
驟雨
【宋】華岳
牛尾烏雲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四庫全書》
(1)第三、四句中「卷」「吼」兩個詞有什麼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簡析。(2分)
(2)請結合全詩,賞析「雨勢驟晴山又綠」一句。(3分)
(3)有人說,本詩第五、六句可以放在開頭,你認為好還是不好,為什麼?(3分)
【答案】(1)卷從視覺角度,寫出了驟雨來時的迅猛態勢;吼從聽覺角度,寫出驟雨聲勢之大。
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下雨前後景色變化,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
不好,開篇寫驟雨至,先聲奪人,和結尾雨的驟然停止形成呼應,體現出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開頭,牧童就成了描寫的重心,沖淡了藝術效果。
好。先寫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狀,襯托出驟雨初至的緊張場面,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視角,增強了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而按現在的順序,在表達上略顯突兀。
【解析】第一題考查煉字。第二題考查對某一句的賞析。第三句考查謀篇布局。
【高考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八.(遼寧)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鄭防畫夾五首①(其一) 黃庭堅
惠崇②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③。
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鄭防:畫的收藏者,生平不詳。畫夾:分頁裝潢的畫冊。②惠崇:北宋僧人,畫家。擅長畫雁、鵝、鷺鷥及水鄉景色。③瀟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請從畫境、真景以及兩者的關系對本詩進行賞析。(6分)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畫,畫面上煙雨籠罩湖面,天上掠過歸雁;進而作者彷彿已由畫境置身於現實的湖上,望著歸雁,就想喚一條小船歸去;突然,耳旁響起朋友的聲音:這是一幅畫。於是作者才發現自己是將畫境當作真景了。作者從畫面引出真景,再從真景返回畫境。
【解析】答出畫境的,給2分;答出想像中的真景的,給2分;答出從畫面引出想像中的真景、再返回畫面的,給2分。意思對即可。
9.古代有人批評這首詩說,要別人提醒後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畫,這「太過」、太誇張了。你認為這個批評恰當嗎?請簡要說明理由。(5分)
【答案】不恰當。表面看,這首詩確有不合常理之處,但其實十分高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因欣賞畫中景而產生幻覺的以中國獨特感覺,從而贊賞畫的高度逼真。批評者確未能領悟詩的這種佳趣。
【解析】答出詩表面不合理,其實很高秒的,給2分;能做簡要說明的,給3分。意思對即可。
如認為前人的說法恰當,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給分。
九.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回答問題。(8分)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詩作於詩人被貶宜州期間。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時晉人。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後拒絕做官,隱居錦山被燒死。
(1)這首詩首聯寫抒情有什麼特點?(4分)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運用擬人、對比的羞恥手法,描寫清明時節兩種不同的景色,以樂景寫哀情,哀景襯哀情。
(2)指出「人乞祭余驕妾婦」這句話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背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現了詩人對賢愚混雜、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憤慨;表現出詩人一種無奈的超脫。
十.(江蘇)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註: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熙,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
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
論文:此處指論詩。
(1)這首詩的開頭四句從哪三個方面對李白的詩作出了什麼樣的高度評價?(3分)
【答案】①詩壇地位,無人能比;②詩的思想情趣,灑脫不凡;③詩歌風格,清新、俊逸。
(2)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一聯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表現手法?(4分)
【答案】表達了雙方翹首遙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像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
(3)說說這首詩的構思脈絡。(3分)
【答案】立足於詩,懷念李白:從贊揚李白的詩歌開始,轉為對李白的思念,最後以渴望相見、切磋詩藝作結。
十二.(湖北)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目。(8分)
登 城 望湖樓晚景
劉敞 蘇軾
雨映寒空半有無, 橫風吹雨入樓斜,
重樓閑上倚城隅。 壯觀應須好句誇。
淺深山色高低樹, 雨過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圖。 電光時掣紫金蛇。
(1)兩詩均寫江南雨景,但景色有異,《登城》寫的是□□□□,《望湖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2分)
(2)兩詩第三句都描寫相對靜止的畫面,請分別說說它們在原詩結構中的作用。(2分)
(3)以上兩首詩,劉詩優美,蘇詩壯美,請結合詩句賞析。(4分)
【參考答案】(1)和風細雨。
(2)①劉詩第三句承接前兩句,並與蒙蒙細雨疊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圖意境;②蘇詩第三句從「橫風吹雨」轉入「雨過潮平」,為描寫雷電蓄勢,.承上啟下。
(3) ①劉詩通過寫雨映寒空,山深樹幽,倚樓眺 望的一幅水墨畫,運用白描手法,描繪出一幅江南水墨圖。 ②.蘇詩通過寫橫風斜雨,潮江涌動,運用比喻手法,寫出了雨 前,雨後的壯觀美景 。
【解析】兩首詩歌同為寫景佳作,賞析時抓住詩人描寫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點,結合詩人的詩歌特點,全面賞析。(1)要填與「疾風驟雨」相反的詞語,結合詩歌即可得出。(2)分析作用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答題,內容包括強調的內容和對主題情感的作用,形式包括對題目、開頭、上文、下文和結尾的作用。(3)王國維以西方美學崇高的理論糅合中國古代美學陰陽柔剛說而提出:「美之為物有二種:一曰優美,一曰壯美。」若吾人與審美對象無利害關系,又毫無生活之欲存在,則「此時吾心寧靜之狀態,名之曰優美之情,而謂此物曰優美。若此物大不利於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獨立之作用,以深觀其物,吾人謂此物曰壯美,而謂其感情曰壯美之情」(《紅樓夢》評論)。優美指審美主體在觀賞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對象時,主客體之間所呈現出來的和諧統一的美。其特徵是:1)和諧;2)在形式上具有小巧、和諧、精緻、輕盈、絢麗、清新、秀麗、優雅等品格;3)是外觀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統一,具有靜態、柔性的美,沒有沖突、矛盾。壯美是凡事物能使人有崇高、嚴肅、雄壯之感者。
【高考考點】默寫常見名句名篇
十五.(福建)古代詩歌閱讀(6分)
6.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6分)
曉至湖一上
[清]歷鶚
出郭曉色微, 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 彌漫與天永。
折二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 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 泛泛逐清景三。
(選自《清詩選》)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彎曲。③景:影。
(1) 這首詩情感豐富,請做分析。(3分)
答: 。
(2) 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3分)
答: 。
【答案】(1)答題要點:①喜愛幽靜:「人意靜」、「寒霧生」等;②親近自然:「臨水」、「稍見初日開」等;③嚮往自由:「學野鳧」、「逐清景」等;④自由暫不可得的惆帳:「安得」。(意思對即可。)(2)答題要點:①對比:以「有聲」與「無影」對比,遠寫視覺,突出層次的遠近的景緻的深闊。②對偶: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相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節奏優美(或形象豐富,或層次分明),意境深闊、淡雅(或幽靜、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第一小題要從詩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絡印的名詞,挖掘作者隱含在「景語」裡面的「情語」,此題並不難解。第二小題的詩句通俗易懂,設題相當開放,答案有好幾種,關鍵要圍繞表達技巧進行答題,只要能有理有據,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高考考點】鑒賞古代文學作品思想內容、語言和表達技巧。
十七.(北京)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13題
示秬秸1
張耒
北鄰賣餅兒,每五鼓未旦,即遶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略不少差也。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上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
注釋:1秬秸:張耒二子張秬、張秸。張耒,北宋著名文學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前小序交代了本詩寫作的起因和目的,凸顯了詩作內容的真實性。
B.「歌一聲」,是說賣餅兒沿街呼賣時有腔有調,生動形象並富於童趣。
C. 賣餅兒衣著單薄,凜冽的寒風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擔憂餅冷難賣。
D. 作者在詩的最後,對兩個二子提出了諄諄告誡,點明了本詩的題旨。
【答案】B
【解析】B項「生動形象並富於童趣」錯。文章的內容反映了民間疾苦,生存的艱難,語言風格平實樸素、明白如話,也不是詼諧風趣的特點,選項的解釋不符合賣餅兒的心理。
2 這首詩的寫景敘事,平實而富有韻味,請結合具體詩句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要點一:平實,沒有華麗辭藻,明白如話,通俗淺顯。舉例:「捧盤出戶」「市樓東西」等等,均無任何修飾之語。
要點二:有韻味,寫景、敘事,蘊含豐富。舉例:開篇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描寫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對賣餅兒生活給予的同情和關懷,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憂餅冷」的心態的表露,均語淺而意深。
【解析】做此題,審題是關鍵,答題思路是詩歌「寫景敘事,平實而富有韻味」在文本中的具體依據;擬寫答案時,「平實」要從遣詞造句的語言風格形式上來作答,「有韻味」要從內容上來探究。
C.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表現手法有哪些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於事、聯想、想像、渲染、對比、襯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正側面結合、直抒胸臆、卒章顯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2、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對偶、誇張、象徵、對比、襯托、雙關、設問、反問、反語、通感、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3、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寓理於事:
詩歌分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種,其中還有一種說理詩,雖數量不多,但影響頗大。這些詩都是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幾大詩人如杜甫、陸游、蘇軾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說明陷在裡面不能跳出來,往往被各種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觀書有感》里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陸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修辭:
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它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要發現修辭,直接說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問——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誇張——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詩句——精煉含蓄;擴展內容;富有文采。
(這方面對課外閱讀量和歷史知識要求較高,但有時十分明顯。)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杜牧的詩句;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拓跋燾的故事;
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修辭中有一點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襯。專用術語「以靜襯動」,「以響襯靜」。
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正襯(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
對比(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與最後一句)
通感,感覺器官的溝通。(李白「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此時的雪花彷彿是春風中盛開的梨花,香飄萬里。視覺與嗅覺溝通,詩人的情意飽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