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通記
❶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易記通
http://..com/question/228446281.html
http://wenku..com/view/24191f6527d3240c8447ef68.html
http://..com/question/99293732.html
不用找,裡面直接就是啦
❷ 初中語文通假字總結
例句
本字
通假字
解釋
七年級
項為之強 《童趣》
強
僵
僵硬
不亦說乎 《論語》
說
悅
高興
誨女知之乎! 《論語》
女
汝
你
是知也 《論語》
知
智
聰明
一切烏有 《山市》
烏
無
沒有
裁如星點 《山市》
裁
才
尊君在不 《陳太丘與友期》
不
否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傷仲永》
扳
攀
牽
賢於材人遠矣。 《傷仲永》
材
才
才能
對鏡帖花黃
帖
貼
粘貼
孰為汝多智乎?《兩小兒辯日》
出門看火伴。 《木蘭詩》
火
伙
滿坐寂然 《口技》
坐
座
賓客
止有剩骨。 《狼》
止
只
只有
八年級上冊
便要還家 《桃花源記》
要
邀
邀請
詘其右臂 《核舟記》
詘
屈
彎曲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簡
揀
挑選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
衡
橫
與豎相對
舟首尾長約八分又奇 《核舟記》
又
有
連接整數和零數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核舟記》
甫
父
男子美稱
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
與
舉
選拔
矜、寡、孤、獨 《大道之行也》
矜
鰥
老而無妻的人
盪胸生曾雲《望岳》
曾
層
略無闕處 《三峽》
闕
缺
中斷
八年級下冊
蟬則千轉不窮《與朱元思書》
轉
囀
鳥叫聲
窺谷忘返 《與朱元思書》
反
返
返回
才美不外見 《馬說》
見
現
表現
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
材
才
才能
其真無馬邪《馬說》
邪
耶
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食
飼
喂養
言和而色夷 《送東陽馬生序》
夷
怡
和善愉快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
支
肢
肢體
同捨生皆被綺綉 《送東陽馬生序》
被
披
穿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屬
囑
囑托,囑咐
百廢具興 《岳陽樓記》
具
俱
都
惡能無紀。 《滿井游記》
紀
記
記載
九年級上冊
發閭左戍漁陽 《陳涉世家》
適
謫
被流放
為天下唱 《陳涉世家》
唱
倡
首發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以
已
已經
將軍身被堅執銳 《陳涉世家》
被
披
穿
秦王不說 《唐雎不辱使命》
說
悅
高興
故不錯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錯
措
置
倉鷹擊於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
倉
蒼
青色
欲信大義於天下 《隆中對》
信
伸
伸張
❸ 語文通感的名句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宋祁《玉樓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
李義山《雜篡-意想》早指出:「冬日著碧衣似寒,夏月見紅似熱」。
下面還有很多: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收到增強文採的藝術效果。
舉例子來說吧:欣賞建築的重復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音樂的重復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
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詳細解釋如下:
人的認識活動,一般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
人的各種不同的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加以認識,因此在人們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錢鍾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可見,通感廣泛的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現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例如,「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構成了通感。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於味覺印象,「美」屬於視覺印象,「歌聲」則屬於聽覺感受。人的五種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通感哲學基礎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則,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感同樣也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它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錢鍾書的文藝論著《通感》
中國詩文有一種描寫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辭家似乎都沒有理解或認識。
宋祁《玉樓春》有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李漁《笠翁余集》卷八《窺詞管見》第七則別抒己見,加以嘲笑:「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時人方中通《續陪》卷四《與張維四》那封信全是駁斥李漁的,雖然沒有提名道姓;引了「紅杏『鬧春』實之未見」等話,接著說:「試舉『寺多紅葉燒人眼,地足青苔染馬蹄』之句,謂『燒』字粗俗,紅葉非火,不能燒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燒』字不能形容其紅之多猶之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耳。詩詞中有理外之理,豈同時文之理、講書之理乎?」也沒有把那個「理外之理」講明白。蘇軾少作《夜行觀星》有一句「小星鬧若沸」,紀昀《評點蘇詩》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這表示他並未懂那句的意義,誤以為它就像司空圖所寫:「亦猶小星將墜,則芒焰驟作,且有聲曳其後。」宋人常把「鬧」字來形容無「聲」的景色,不必少見多怪。
晏幾道《臨江仙》:「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堆。」馬子嚴《阮郎歸》:「翻騰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黃庭堅《才韻公秉》:「車馳馬驟燈方鬧,地靜人閑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潤礎鬧蒼蘚。」陳與義《夜賦》:「三更螢火鬧,萬里天河橫。」陸游《開歲...有賦》:「百草吹香蝴蝶鬧,一溪漲綠鷺鷥閑。」范成大《立秋後二日泛舟越來溪》:「行入鬧荷無水面,紅蓮沉醉白蓮酣。陳耆卿《與二三友游天慶觀》:「月翻楊柳盡頭影,風餚擢芙蓉鬧處香。」又《挽陳知縣》:「日邊消息花爭鬧,露下光陰柳變疏。」趙孟堅《康不領...長賦》:「鬧處相挨如有意,靜中背立見無聊。」從這些例子來看,方中通說「鬧」字「形容其杏之紅」,還不夠確切;應當說:「形容其花之盛(繁)」。「鬧」字是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好象有聲音的波動,彷彿在視覺里獲得了聽覺的感受。馬子嚴那句詞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陳造也寫西湖春遊的一句詩對照:「付與笙歌三萬指,平分彩舫聒湖山」。「聒」是說「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應接不暇的聲響;「鬧」是說「妝束」,相當於「鬧妝」的「鬧」,指花花綠綠、眼睛應接不暇的景象。「聒」和「鬧」雖然是同義詞但在馬詞和陳詩里分別描寫兩種不同的官能感覺。......
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里經常出現,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移到聲響上去,就方法彷彿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有「通財之誼」(遠山拙註:指古人好友之間錢財混有,不分你我)。又譬如「熱鬧」和「冷靜」那兩個成語也表示「熱」和「鬧」、「冷」和「靜」在感覺上有通同一氣之處,結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離間說「已覺笙歌無暖熱」。李義山《雜篡-意想》早指出:「冬日著碧衣似寒,夏月見紅似熱」。我們也說紅顏色「溫暖」綠顏色「寒冷」,「暖紅」、「寒碧」已淪為詩詞套語。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71929.htm
文言文中其實通假字並不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很顯然上句中的說通悅,,其實你只要理解了整個句子的意思,一個句子中也不可能有好幾個通假字,,
其實我自己在想,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否是錯別字,好傻
❺ 怎麼記語文
語文知識比較瑣碎,所以學習時要注重點滴積累。那麼,是不是只有死記硬背呢?有沒有一些記憶的技巧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稍微加以歸納,總結出下面一些記憶的小技巧,寫成文字,以饗讀者。
一、善總結:隨時總結學習中的瑣碎知識,可以使知識系統化,記得更牢固。如在解答文言文閱讀題目時,我們發現文言材料都是人物傳記,關於官職的文言動詞在材料中出現的頻率非常大,於是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文言動詞:拜、除、革、罷、免、黜、謫、削、廢、退、斥、封、升、遷、徙、擢、授、任等共計18個。對這些動詞,我們還可以按照升職降職的標准進行再次分類。這項工作完成之後我們就對這些動詞掌握比較透了。
又比如,我們總結文言文中可以解釋為「到,往」意義的文言動詞有「適,之,造,詣,如」等。這就是總結,它讓我們把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二、編口訣:如記憶瓊瑤的作品篇目時,可以編幾個這樣的口訣:
在一個晴朗的《碧雲天》里,我獨自駕著「《水靈》號」大《船》,沿著《星河》,駛向《星期日島》。透過《雲影》,我看到《煙雨蒙蒙》《浪花飛》,《潮聲》陣陣《寒煙翠》。我迎著《剪剪風》,唱著《秋歌》,覺得自己就像一株《幸運草》。
《在水一方》,我看到了一座《失火的天堂》。《可憐的小青》正在《問斜陽》:「《心有千千結》,
《幾度夕陽紅》?」原來《冰兒》這只「《白狐》」奪去了她的丈夫。回想著從前夫妻恩愛,猶如《雁兒的林梢》,而今丈夫離去,《人在天涯》。《庭院深深》,就象《桎梏》囚禁著這位《穿紫衣的女人》。
所以她身穿那件《夢的衣裳》,終日以淚洗面,滿腹悉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窗外《月朦朧、鳥朦朧》,《一簾幽夢》使她憶起那些《不曾失落的日子》。從此,她時常感嘆著時間《匆匆,太匆匆》,
她低吟著:「《我是一片雲》……《聚散兩依依》……」她在心中呼喊:「《燃燒吧!火鳥》!」唉!這真是《緣已盡,情未了》。
她的不幸遭遇,使我深為同情,我贈給她《五朵玫瑰》。她非常高興,也回贈我《心香數朵》。
我聞著花香,聽著《花語》,心裡卻已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她《復仇》!
當然,這只不過僅僅是《一顆紅豆》而已!
三、設場景:意念中想像一個故事。如:
在區分記憶「崇」和「祟」時,可以想像:一個人鬼鬼祟祟的來到機關單位門口,門衛問他哪裡的,請他出示(即「祟」字的上下部分)證件。於是鬼祟的「祟(suì)」結構為上面「出」,下面「示」。又來記憶「崇(chóng)」字,口訣為:山的祖宗。上面是個「山」,下面是個「宗」,上下結構。通過構設一個場景就輕松地把這兩個字給牢牢記住了。
四、看字形:根據字形來記憶字。
掌握「采」和「彩」的區別,我是這樣來教授的。「彩」的右邊就想像為一支畫筆劃了三下,所以「彩」字就表示物體的顏色花樣,如豐富多彩,光彩照人。「采」用於表示動作和精神狀態,如采訪,採摘,風采,興高采烈。
又如,掌握「踟躇」、「踟躕」和「躑躅」的字形,我是根據字形編口訣,「一個人非常認真,不是知道寫作(踟躇),就是知道廚房(踟躕),還有就是知道鄭國就知道蜀國(躑躅)」
五、講來歷:通過講字詞的來歷,讓學生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如我發現學生在寫「蠱惑」這個詞語的時候,總是會把「蠱」字寫錯,於是我採用講來歷的辦法,我是這樣來講解的:相傳「蠱」為一種由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本草綱目》中曾經記載:「取百蟲入瓮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即此名為蠱。」這種蟲常被人用來放在食物里害人。所以,學生對這個上下結構的字記得一清二楚,包括它的意義(毒害,迷惑,含貶義)。
以上是我記憶語文小知識的一些方法總結,可能還不成熟,希望大家一起來完善它。
❻ 語文筆記應該記些什麼
其實,對於語文啊,主要是積累,有些老師總推薦我們去看名著,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朝著一些喜歡的文章去研究,多做做語文讀書筆記,很有幫助的,積累佳句好詞,不僅對作文有幫助,更是對一些語文大題---閱讀有幫助。
課本上的課文只是一個小小的方面,只要大概的了解就行,但是文言文是不可豁免的,你要多注意語文語法的運用,比如說什麼賓語倒裝,使動用法,名作狀....耳耳,還有就是通假字,這個在你遇到沒有遇到過的文言文的時候就可以舉一反三了。不過我是非常贊同去背文言文的,我也不知道,但是很有用。最好這個也能做成筆記。
僅供參考,非專業人士,我是一個學生而已
❼ 初中語文通假字匯總:你做好筆記了嗎
初中語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識記 (請找出並解釋)
班級 姓名
七年級(上冊)
1、項為之強 《童趣》 「強」通「僵」, 僵硬。
2、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則》
5、路轉溪頭忽見 《西江月》
6、一切烏有 《山市》
7、裁如星點 《山市》
8、尊君在不 《陳太丘與友期》
七年級(下冊)
9、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傷仲永》
10、賢於材人遠矣 《傷仲永》
11、對鏡帖花環 《木蘭詩》
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孫權勸學》
13、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
14、滿坐寂然 《口技》
15、止有剩骨 《狼》
八年級(上冊)
16、便要還家 《桃花源記》
17、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
18、詘右臂支船 《核舟記》
19、虞山王毅書遠甫刻 《核舟記》
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
2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
22、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獨 《大道之行也》
24、盪胸生曾雲 《望岳》
25、略無闕處 《三峽》
八年級(下冊)
26、蟬則千轉不窮 《與朱元思書》
27、窺谷忘反 《與朱元思書》
2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
29、才美不外見 《馬說》
30、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
31、其真無馬邪《馬說》
32、四支僵勁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
33、同捨生皆被綺綉 《送東陽馬生序》
34、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35、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36、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
37、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
九年級(上冊)
38、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39、為天下唱《陳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41、將軍身被堅執銳 《陳涉世家》
42、故不錯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43、倉鷹擊於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45、自董卓已來 《隆中對》
46、是以先帝簡拔以 《出師表》
47、必能裨補闕漏 《出師表》
九年級(下冊)
48、公輸盤不說 《公輸》
49、子墨子九距之 《公輸》
50、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公輸》
51、公輸盤詘《公輸》
52、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4、困於心,衡於慮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魚我所欲也》
57、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
58、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魚我所欲也》
59、鄉為身死而不受 《魚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 《曹劌論戰》
61、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
64、一厝朔東《愚公移山》
(本回答摘自《網路文庫》)
❽ 語文課堂筆記該怎麼記
記筆記要記以下內容: 1、老師講的重點、難點。 2、老師寫的課文提綱、課文回大意、答課文中心(你不能把老師講的一字不差的記下來,只要大概記錄,意思正確就行了)。 3、記疑點。這類疑點可能使老師忽略而你又不懂的,也可能使你沒聽見的,應下課主動問老師解答。 記筆記的一些技巧: 1、常用的字詞可以用符號表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2、字要記的松一點,這樣改正方便。 3、記筆記應分正副頁,通常為7:3,這樣可以修改方便。 4、應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通常為紅藍筆,不要用鉛筆記錄。記一般的東西用藍筆,記公式等重點用紅筆。 5、寫得要快,看清就行。 6、要認真聽講,課堂筆記只要簡單抄一下就行了,不要因為一節課忙著抄課堂筆記而忽略了老師講的內容。 有了這些,你就能成為尖子生
❾ 怎麼記語文筆記
教師指導學生做好記筆記前的准備工作(一)建立記語文筆記的載體語文筆記本。新課標要求初中生掌握的知識,如語音知識、漢字知識、詞句知識、修辭知識、文體知識、文學常識等陳述性的知識。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將這些知識記在語文筆記本中,能夠喚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回憶。語文課本。初中生語文課堂中的程序性知識,包括如何通過文字本身體會作者的情感,鑒賞、學習分析、評價文本的方法等。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好書本中的空白位置,方便學生復習。語文教師要靈活的結合學情引導學生選擇記筆記的載體。(二)構建個性化筆記符號系統,提高課堂筆記效率記筆記的效率直接關繫到課堂筆記記錄的質量。提高記錄效率,比較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構建個性化。
❿ 怎樣快速記語文
1、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獲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條件。古今中外的許多教育家都很重視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萬世景仰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認為:「一切有效率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先哲們的意思就是說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其智力潛能並使之樂此不疲。
2、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既是大家的老師,又是大家的朋友。我知道:凡是對教學工作好、態度親切、關懷愛護每位同學的教師,大家就對之很親切,願意學習自己喜愛的老師的課程。《學記》中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學其理」就是這個旨意。所以,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善於溝通情感,使你們熱愛我、信任我,是激發培養大家學習興趣,提高同學們語文水平的重要舉措。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非常希望我能成為大家的好朋友。而且我也非常希望大家能夠超過我。荀子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韓愈也說:「弟子不必不如師」
3、克服這幾個方面的消極心理
(1)、滿足心理 語文有別於其它學科,不像英語,單詞、語法背下來,成績就突飛猛進,立竿見影。而語文素養的提高是需要循序漸進的,猶如建一座大廈,先必須打好基礎,然後才一層一層地建造上去,但永遠沒有最高。
(2)自卑心理 自卑也是妨礙大家學習的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特別表現在成績較為差的同學。我會給差一點的同學多一點愛心、多一點關心。另外,人各有不同,「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我會給大家多一些發展的空間。
(3)厭學心理 在些同學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
4、「學貴有疑」。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大家創造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中外不少傑出人物是靠「突發奇想」、「異想天開」叩開成功的大門的。學一篇課文,大家能質疑,就說明你們學習有了興趣,動了腦筋,有求知慾望。
課堂的質疑之處一是在課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
5、培養語文自學能力
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有成就的人總是有著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習慣養好了受益終身,習慣養不好則成就不了大的業績」。同樣,對學語文來說,也需要有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要求備齊工具書,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字詞典是無聲的老師,字音、字義及相應用法在字典中都說得非常清楚。因此,備齊工具書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首要條件。另外,有了字詞典,在學習當中遇到生字詞還要勤查字詞典。有些大家遇到不明白的生字詞喜歡問老師,老師成了學習中不可丟的拐杖,這種現象對大家自學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
6、要動腦、動手、動口,注重練習。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對文章的閱讀還是漢語知識的練習,大家要多開動腦筋。
7、讓大家堅持寫周記、日記。用手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條理性的文字,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8、培養閱讀能力
語文學習的主要功夫在於「讀」。只有讀美文、含英咀華,才能弄清一篇優秀作品的美妙之處。好的詞語、優美的句子、精巧的構思等等,這些都離不開讀,在讀中去感悟、品味,從而吸收和借鑒。
要求大家從文體、文題、層次、中心、寫法及現實社會意義諸多角度去考查閱讀文章。首先是文題。要讀懂一篇文章要先審文題。文章題目在讀懂文章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現,或者是線索等。明白文題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順藤摸瓜,讀懂文章。理清文章的層次可幫助我們掌握文章的脈絡。閱讀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敘述、描寫或說明對象,再看圍繞這一對象分幾個方面來寫,即文章層次。中心是閱讀文章時對內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讀一篇文章總要明白文章說了些什麼,對文章的內容的精練概括即文章中心。然後是文章的現實社會意義。作者寫一篇文章,總有其寫作目的,或者要宣揚先進、批評落後;或者要揭示社會現象,引起我們深思;或者要介紹一個對象,讓我們把握其特性等等。其寫作目的、意圖背後的就是作者有意無意展現出來的現實意義。例如宣傳好人好事,是要給我們樹立榜樣,要我們向先進人物學習。
閱讀時要注重閱讀速度。閱讀分瀏覽式的快速閱讀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閱讀。快速閱讀要求能盡量在短時間內完成閱讀內容。在對內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課文大意,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閱讀要求對課文內容理解比較透徹,包括對一些小問題的探究。當然,這種閱讀所用時間相對於快速瀏覽式的閱讀所用時間要長得多。畢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徹得多。這兩種閱讀各有針對性。「在語文課堂的自我學習中,往往可採取快速閱讀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後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閱讀,深入到關鍵詞、關鍵句子的理解,這樣可以詳細掌握課文內容」
要求大家在課堂的自學當中,能概括描述文章大意,並對文章做全局性的把握。抓好文題,找出關鍵詞句。文題和關鍵詞句猶如一把打開問題的鑰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求大家能夠多多閱讀中外古今名著、古詩詞、現代詩等。
9、要認真聽課和練習。
老師的授課是相當關鍵的,因為老師給予我們的是經過篩選後的精華,同時有很強的啟發性和指導性。練習也必不可少,且要有一定的量,只有通過練習,才能鞏固所學的知識。
10、要注意表達。
語文具有很強的應用性,閱讀是積累的功夫,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用的功夫。只有積累深厚,才能寫得生動、說得簡明得體。展示自己的語文功底。
11、注意背誦和摘抄
名篇名作、優美句子、警句格言、都可以成為我們背誦和摘抄的對象。特別是背誦古詩詞。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無不浸潤著詩歌所留下的印記。它早已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潛移默化中流傳下來。以後我要求大家每天背誦一首詩(或詞)
12、練好字,每人每天練習一篇鋼筆字,兩篇毛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