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批註
1.感悟式批註
小學語文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意蘊豐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經歷,調動生活體驗,對引起感情共鳴,有所感受的詞句進行批註,從而升華對文本的感悟。
如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教師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之後,引導學生對課文5、6自然段進行批註:「一群多麼可愛的鳥兒啊!我們的心時時被牽動著,被感動著。同學們,對於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字,我們不僅要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靈去體會。
下面就請大家默讀課文5、6兩個自然段,動筆把最打動你的地方劃下來,並把感受寫在旁邊。」幾分鍾後,學生們這樣寫道:「通過對這兩段文字的閱讀,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老天鵝使出了渾身的力氣,它不怕犧牲,不怕痛苦,特別了不起,像石頭一樣堅強。」 「這重重地一擊,冰面在顫動,我的心也在顫動啊!」
教師選取最打動人的兩個自然段,以「情」為切入點,披文入情,深入語言文字體會,活化老天鵝的形象,深切感受文章的「情」,領悟其中的「理」。
2.賞析式批註
賞析式批註,主要是根據學生的閱讀經驗、生活積累,對文本的關鍵詞句、修辭手法、寫作方法進行鑒賞,從而不斷提高感受、體驗、評價能力的過程。筆者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把賞析式批註粗略的分為一下兩種:
(1)品味關鍵詞句。
語言文字是溝通作者與讀者的橋梁。讀者要與作者進行心靈交流,就必須對語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可以對動詞、修飾語、經典詞語等進行賞析,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提高學生積極感悟、運用語言的能力。
如教學《月光啟蒙》一文時,讓學生對「她用甜甜的嗓音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一段進行批註。學生們紛紛抓住了「芳香的音韻」中的「芳香」一詞談了自己的體會:「芳香這個詞語,立體地寫出了『我』對母親歌聲的喜愛,從這芳香中我彷彿聞到了母愛的味道。」「芳香這個詞,讓我彷彿身臨其境,陶醉於媽媽動聽的歌謠中,文中的『我』這時一定深深地陶醉了。」
Ⅱ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有效地做批註
一、學會符號---打批註的根基。
二、教給方法---做好批註的引領。
1、抓准批註點 a關注課文中的小泡泡b關注課文的閱讀提示和課後思考題
2、教給方法 a注釋式批註b理解式批註c質疑式批註d抒情式批註
3、示範性引領
三、轉好落實——把關批註的每一個環節
四、循序漸進——定準學段批註的側重點
分三個階段:1—2年級培養喜歡閱讀。3—-4年級能對不理解的提出疑問。5-6年級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學生的批註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教師能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批註,並能堅持不懈,正確引導就一定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能力,使之受益終生。
Ⅲ 小學語文第十課牛郎織女怎樣做批註
小學語文第十課牛郎織女做批註的時候,可以根據內容結構還有寫法上面方面去寫自己的批註。
Ⅳ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的第一單元的課文,誰能給我一些批註(我要1~4課的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批註)
一 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作者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是老橋。第二位是樹林,接著是山泉,溪流,白雲,瀑布,懸崖,雷陣雨,螞蟻等。 2.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開想像,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第1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第2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於第1問,要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落葉、小花、陣雨、螞蟻、歸鳥等。關於第2問的回答,參見「課文研討」的有關內容。 二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這是一道寫作訓練題。設題角度新穎,不是以遊人的視角寫景物,而是從景物的角度,讓它與遊人互訴心聲,實際上景物與遊人已經成為「朋友」。寫作時要引導學生注意「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的提示。句子解析
①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撞了個滿懷」,形象地寫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那種感覺。因為風中含著「露水」,所以特別滋潤心脾;也因為風中含著梔子花的氣息,所以在滋潤中還帶著一絲甜蜜。這「走出門」後給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尋常,說明了「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同時,也間接地點明山中訪友是在初夏的一個早晨。 ②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你累嗎? 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 ③走進這片樹林,有許多鳥喚我的名字,有許多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鳥兒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喚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閃亮,而是在「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④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鏡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渾濁嗎?你好,溪流妹妹!你吟著一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瀑布大哥!…… 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裡「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採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⑥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並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雖然短暫,卻有深意。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就這樣在循環中生生不息,於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塊石頭……」這一層,因為石頭就是由火山爆發的岩漿凝結而成,在普通的石頭身上也有著大自然輪回變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從石頭的輕輕敲擊中可以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回。可見,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⑦波光明滅,泡沫聚散,歲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堅持著,你那從不改變的姿態,讓我看到了一種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歲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指歲月就像流過的河水,過去了就再也沒有了,感嘆時光的匆匆,要珍惜時間。 ⑧走進這片樹林,每一株樹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著青翠的手勢。有許多鳥喚我的名字,有許多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通過擬人的手法,生動地寫出了作者與大自然之間彷彿是心有靈犀,默契無懈可見,作者細心地能夠感覺到大自然的聲音,太有靈性了。 ⑨忽然下起雷陣雨,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喝醉了酒的詩人在雲頭朗誦,又感動人又有些嚇人。 此處的比喻用的十分詼諧,既把雷陣雨的氣勢渲染得淋漓盡致,又把雷陣雨分為「粗礦」和「文雅」的。 ⑩雨停了。幽谷里傳出幾聲犬吠,雲嶺上掠過一群歸鳥。我也該回家了。於是,我輕輕地揮手,告別了山裡的眾朋友,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順便還帶回一路月色······ 此句言辭優美,作者帶著與這些大自然的朋友相處來感到的新奇,愉悅回家,感受到朋友的真諦,滿懷收獲的離開。
<山雨>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像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喜愛之情。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後的順序寫的。這也是教學本課的重點。和聯想,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出山雨的特點。
<草叢的部落>
語言生動形象,作者善於通過視覺和聽覺所及,發揮合理而新奇的想像作者以奇異的想像,追隨著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的喜愛之情。 課文首先介紹了作者在一片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隨一隻爬行的小蟲展開了奇異的游歷。然後具體地描寫了這場經歷:草莖變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蟲成了游俠,隨著草蟲與同伴的一路招呼,「我」來到了草蟲的村落。在草蟲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蟲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國少女般的花色斑斕的小圓蟲;看到了像龐然大物似的來訪者——蜥蜴;看到了甲蟲音樂家的演奏會;看到了「村民們」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後表達了對草蟲村落的深深依戀。作者以別具一格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次奇異的游歷,使我們感受到作者在神遊這個想像世界中所透射出來的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與小生命交流中所體現出來的那顆晶瑩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濃濃的生活氣息。 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達上頗具特色。作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蟲世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具體如下: (1)豐富的想像。作者看到一隻孤零零地在草叢中爬行的小蟲,把它想像成了一位「游俠」;看到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把它們想像成「南國的少女」;看到振動翅膀的甲蟲,把它們想像成「音樂家」;看到推著食物行走的甲蟲,把它們想像成從遠方歸來的「勞動者」……豐富的想像,賦予小甲蟲以勇敢、勤勞和智慧的特質,從而使一隻只美麗的小甲蟲深深地印在讀者的心中。 (2)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課文中,作者賦予草蟲人的生活形態。草蟲的村落,其實無非就是草蟲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裡,它和人類的生活天地沒有兩樣。那裡有街道,有小巷,還有形形色色的人們,它們不僅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更有著高雅的藝術追求,它們不但會享受生活,還會創造生活。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靈的那一片愛戀之情;二是體會作者如何進行觀察、並如何運用豐富的想像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1) 索溪峪為什麼是野的?
(2)索溪峪的野表現哪些景物?
(3)「野」是什麼意思?
2.是圍繞人的野、動物的野、山水野。從山的驚險、磅礴、不拘一格;水的小孩子氣;動物:但當我們一行中的一位年輕女同志從下面經過時,一隻調皮的猴子竟惡作劇地撒起尿來,嚇得這位女同胞驚叫一聲,慌忙逃了過去。而那隻調皮的傢伙,卻快活地叫著,跳到另一株樹上去了。人野:城裡戴眼鏡的姑娘,一邊攀緣,一邊大嚼著煮熟的玉米棒;年過花甲的老叟,在石塊間蹦來跳去,溫習著童年的功課。遇上突然橫在面前的山溪,一隊人全都手提皮鞋、絲襪,踩著亂石,從齊膝的水中趟過去。
3.一走進張家界索溪峪,腦子里一切意念便都凈化了,單單地剩下一個字:野;
作者在與大自然敬請的交談和大自然交友,感到大自然與人的親切。
4.山是驚險、磅礴、不拘一格。
5.水是野的。索溪象是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它尤其愛跟山路哥哥鬧著玩:一會兒手牽手,並肩同行;一會兒橫鏟一腳,將山路攔腰截斷。山路哥哥倒不十分害怕,它請樹木大叔幫忙,五根大樹往索溪身上一搭,反從索溪身上跨過去了。山路哥哥還找石頭弟弟幫忙,幾塊巨石一墊,山路便化成一條虛線,一跳一跳地從水中過去了。山路還有更巧妙的辦法,它在河床上墊一排大卵石,從水底下一個猛子扎過去。這樣的「路」,還可以過汽車。我們到黃龍洞去,六過索溪水,解放牌卡車就是從這水下的卵石路上開過去的。汽車吼叫著,車身搖晃著,水花四濺著,卵石擠碰著,我們的心也砰砰直跳……平生沒走過這么「野」的路!
6.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大約是因為和我們人類同祖先的緣故,對我們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們來到野生植物園時,一大群猴子飛騰跳躍,十分歡喜地表示歡迎,在我們頭上的樹枝間跳來跳去,親熱的勁頭難以言狀。但當我們一行中的一位年輕女同志從下面經過時,一隻調皮的猴子竟惡作劇地撒起尿來,嚇得這位女同胞驚叫一聲,慌忙逃了過去。而那隻調皮的傢伙,卻快活地叫著,跳到另一株樹上去了。
7.城裡戴眼鏡的姑娘,一邊攀緣,一邊大嚼著煮熟的玉米棒;年過花甲的老叟,在石塊間蹦來跳去,溫習著童年的功課。遇上突然橫在面前的山溪,一隊人全都手提皮鞋、絲襪,踩著亂石,從齊膝的水中趟過去……滿山的嘻嘻哈哈,滿溪的親親熱熱。人們,全在這山水中反樸歸真,全無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氣。
8.描繪出了索溪峪自然的美。作者置身於大自然,盡情與大自然進行心靈對話。
Ⅳ 小學生語文批註式閱讀是什麼意思
批註式閱讀教學是以批註為基本方式的一種閱讀教學活動。狀態的專注化、感受的語詞化、討論的充分化、理解的深刻化是其基本特徵。實施批註式閱讀教學,有利於學生習得科學的閱讀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 基本理念:「批註式閱讀」是傳統讀書方法「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直接體現,與古之所謂「評點」一脈相承。
2. 批註。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語和註解的形式,即時寫在書頁的天頭、地腳等空白處,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種讀書方法。
3. 批註式閱讀教學是在閱讀教學之前,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圈點批註,自學字詞,並運用批註這一方式把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受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以問題為核心,以交流討論為形式來推進閱讀的深入,實現各對話主體間不斷超越的一種閱讀教學形式。
(5)小學語文批註擴展閱讀:
批註式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過程則是讓學生在瀏覽、略讀、精讀中,不斷反復親歷閱讀實踐,學習並運用這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最終形成良好閱讀習慣。它重在讓學生自己與文本充分對話,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方式,來完成從課內到課外的閱讀任務,具有極強的實踐性。
Ⅵ 小學四年級第一篇課文批註怎麼批
觀潮課文批註:
一、課文分段:
1、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的介紹錢塘江大潮。
2、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潮來前的景象。
3、第三段(第3-4自然段):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4、第四段(第5自然段):寫潮退後的景象。
二、句子解析:
1、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這句是本課的中心句,一開頭作者就把觀潮後的感受寫得清清楚楚。
2、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昂首東望」、「等著」、「盼著」說明了人們急切的心情。
3、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
「人聲鼎沸」「踮著腳」生動地寫出了觀潮人迎接大潮的驚喜之情,從側面襯託了江潮的奇特、壯觀。
4、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齊頭並進的千萬匹白色戰馬,寫出了錢塘江大潮到來時奔騰的形態特點。
5、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用誇張的手法把潮來時的聲響說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寫出大潮到來時的巨大聲音,這樣有聲有色的描繪,使人如身臨其境,讓人無不驚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
6、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地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
這句話寫潮頭過後的餘波。從餘波「漫天卷地」和「風號浪吼」可以想像出潮頭到來時大潮的氣勢是何等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