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高中語文先秦諸子選讀

高中語文先秦諸子選讀

發布時間: 2021-08-09 17:55:50

A. 先秦諸子選讀原文

原文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譯文 (公孫丑問說):「請問先生在哪方面擅長?」 (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B. 高中選修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第三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翻譯

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麼辦。」

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麼能啟動?」

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後凋謝。」

孔子在河邊說:「過去的時光就像河水一樣,不停晝夜地流著。」

(2)高中語文先秦諸子選讀擴展閱讀

一、出處:

論語(中國儒家經典)

《論語》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二、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C. 先秦諸子選讀

編輯本段概況 《先秦諸子選讀》是新課改形勢下應運而生的課標版選修教材,是人教課標版選修科目。 開設先秦諸子選修課的宗旨「認同中國古代優秀文學傳統,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慣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 進入21世紀以來,傳統文化的教育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重視。先秦時期是我國思想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出現了許多學派,他們的論著代表著中華文化精神,對後世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開設《先秦諸子論著選讀》課程,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遺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好學深思的探究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先秦諸子散文原創性之強、哲思之深、風格流派之多、影響之遠,它們都是空前的絕後的。學習先秦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獨特的享受,——一種將感性與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豐富學生的思想智慧,開啟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其經典論說可資援引,其奇妙優美的表達可資借鑒。所以,開設這門課程,又有益於提高他的寫作能力。 編輯本段目錄 概說 第一單元 《論語》選讀 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二、當仁,不讓於師 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五、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六、有教無類 七、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第二單元 《孟子》選讀 一、 王好戰,請以戰喻 二、 王何必曰利 三、 民為貴 四、 樂民之樂,優民之憂 五、 人和 六、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七、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 第三單元 《荀子》選讀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第四單元 《老子》選讀 有無相生 第五單元 《莊子》選讀 一、 無端崖之辭 二、 鵬之徙於南冥 三、 東海之大樂 四、 尊生 五、 惡乎往而不可 第六單元 《墨子》選讀 一、 兼愛 二、 非攻 三、 尚賢 第七單元 《韓非子》選讀 一、 鄭人有且買履者 二、 子圉見孔子於商太宰 編輯本段課程說明 呂思勉先生說:我國學術,只有先秦時候的諸子百家之學純為我華夏民族的自創。先秦諸子創造了那時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並且深刻影響了身後兩三千年的中國歷史,奠定了炎黃子孫基本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對世界其他國家比如日本、韓國等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可以說,先秦諸子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根。所以開設這門課程,有益於提高學生對我國文化傳統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良傳統的熱愛,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先秦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學者,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追求,以道德為立身行事自處處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養方面的大師。所以,開設這門課程,有益於啟發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性,使人格健全地發展。 先秦諸子對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問題,有異常敏銳深刻的洞察。他們或者教人以種種智慧的、積極的方式因應社會人生問題,或者啟發人們對種種社會人生問題進行反思。比如,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些睿智的思考現在看來仍然富有引導和啟示意義。所以,開設這門課程,有益於培養和加強學生把握社會、人生問題的能力。 當然,本課程的一切目的,都應該落實到相關經典篇章的學習、閱讀和分析當中。跟現在的小說散文等比較起來,先秦諸子方面的文章似乎還相當原始,但是它們自有後人不可企及的地方。就原創性之強、哲思之深、風格流派之多、影響之遠而言,它們都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絕後的。學習先秦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獨特的享受,——一種將感性與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所以,開設這門課程,有益於發展學生閱讀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而閱讀、學習先秦諸子的文章,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智慧,開啟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其經典論說可資援引,其奇妙優美的表達可資借鑒。所以,開設這門課程,又有益於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本課程的宗旨,我認為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以上所說的這幾個「有益於」。 編輯本段課文選讀 一、天子有道,丘不與易也 【原文】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下。」 【原文】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譯文】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裡. 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 "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 "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 "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 "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 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麼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 "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裡的農活. 子路回來,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原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前走過,他唱道:「鳳鳥啊鳳鳥啊!你的德行為什麼衰退了呢?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換回了,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從政的人都危險啊?」孔子下車,想和他交談。接輿趕快走開了,孔子無法和他交談。 【原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麼說是老師 ?」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了雞,做了小米飯給他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面。 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向他作了報告。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裡,老丈已經走出門了。 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系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系怎麼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系。君子做官,只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的。至於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 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 嗎?」

D. 高二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第四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翻譯

1、【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顏淵問仁。孔子說:用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主持正義、捍衛道德、維護和平,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普天下的人都會崇敬你、追隨你、向你學 習。為崇高理想而奮斗要靠的是自己,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其詳?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顏淵說:我 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2、【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時要象會見貴賓一樣莊重,使喚百姓就像承當重大祭祀一樣嚴肅。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於人。在諸侯國做官、為諸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3、【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於夫子而問智,子曰:舉 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 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慈愛。問智,孔子說:對人了解。樊遲不理解。孔子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樊遲退出來,見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 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皋陶,邪惡之徒從此銷聲匿 跡。湯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伊尹,不法之徒從此無影無蹤。

4、【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於人。

5、【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 子貢說:如有人能讓百姓都得到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必定是聖人!堯舜都做不到!所謂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時先幫別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時先幫別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實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全人類和平友愛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 孔子說: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卻有捨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譯文】 孔子說:品質惡劣的人,忍受不了貧窮,享受不了快樂。有仁德的人安於實行仁,算計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E. 求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人教版) 課文一篇..急..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像,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凌釋;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 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F. 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總結,

1、儒家: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學派也只是諸子之一。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其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理關系。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3、儒家代表人物及發展演變
·孔子:仁、禮、孝、中庸
·孟子:王道、仁政、性善論
·荀子:性惡論、貫通天人
·董仲舒:
·朱熹:理學,存天理,滅人慾
·王陽明:心學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經世致用、氣理
儒家的基本思想核心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
·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仁 義 禮 智 信
·三綱五常
儒家的經典著作:四書五經六藝
經典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孟子·梁惠王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臨淵羨魚,不如 。《漢書·董仲舒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 ,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 。《荀子·勸學》
· ,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學而不思則罔, 。《論語·為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7、例題:《論語》對後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響。請引用《論語》中與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話,然後分析它們所表達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歐陽修《朋黨論》)

我自己整理的

G. 誰告訴我高二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目錄

概說
第一單元《論語》選讀
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二、當仁,不讓於師
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五、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六、有教無類
七、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第二單元《孟子》選讀
一、 王好戰,請以戰喻
二、 王何必曰利
三、 民為貴
四、 樂民之樂,優民之憂
五、 人和
六、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七、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

第三單元《荀子》選讀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第四單元《老子》選讀
有無相生

第五單元《莊子》選讀
一、 無端崖之辭
二、 鵬之徙於南冥
三、 東海之大樂
四、 尊生
五、 惡乎往而不可

第六單元《墨子》選讀
一、 兼愛
二、 非攻
三、 尚賢

第七單元《韓非子》選讀
一、 鄭人有且買履者
二、 子圉見孔子於商太宰

熱點內容
2014年高校師德師風總結 發布:2025-07-02 20:46:07 瀏覽:491
2017高考課標2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02 17:31:04 瀏覽:930
數學解析學 發布:2025-07-02 16:24:26 瀏覽:928
老師上了自己的學生 發布:2025-07-02 13:52:03 瀏覽:43
如何寫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2 13:29:22 瀏覽:531
教育工作計劃 發布:2025-07-02 12:31:30 瀏覽:98
柏萊雅眼霜怎麼樣 發布:2025-07-02 11:26:50 瀏覽:295
2017天津數學高考卷 發布:2025-07-02 11:18:39 瀏覽:511
韓劇我的老婆是班主任 發布:2025-07-02 08:55:20 瀏覽:801
辛雷智能物理 發布:2025-07-02 07:44:54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