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知識的探求
探究學習作為《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已進入了廣大教師的教學視野,成為當前課堂教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有的教師由於對理念理解的偏差,片面認識探究學習,出現流於形式、本末倒置、效果偏差的局面。筆者認為有效的數學探究學習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根據需要,選擇探究形式1.獨立探究。所謂獨立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去創造有關數學知識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需要,鼓勵學生獨立探究、大膽猜想,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探究。2.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指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集體范圍內進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和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途徑。教學中教師應根據需要,給學生分析、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既要給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和想法,學會與同學合作,正確評價他人與自己。
⑵ 例談數學概念的探究教學法
你不是都知道了嘛,分浪費了可惜,就給個面子,送我吧!謝了.
⑶ 小學數學教師亮劍題目
私以為樓主應該去看看《什麼是數學》
買了以後可以一直用到大學的,我自己買了一本覺得受益匪淺,雖然你初二看這個可能會覺得稍微難懂了點,但是這也有助於你對整個數學領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做一個系統的了解,對以後高中,大學的學習都是很有益處的。
還有就是《數學與知識的探求》,你可以從這本書里得到數學,哲學、思想史等等的知識,說實話啊,上面那本不大適合閱讀,因為實在是太難啃了,建議有選擇的看。而這本更加適合於你的閱讀,很具有語言美,讀完了以後一定能更加的開闊你的視野
⑷ 數學探究性學習論文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探究性學習問題的設置_數學論文
數學教學中,探究性問題的設置就是要喚醒學生解決問題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使學生去嘗試、猜測、實驗、類比、推理、去合作交流,從而在教師的引導下,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數學必需知識,並解決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設置探究性學習問題的。
一、將教材中的例題、定理、習題改編為具有探究學習的問題
新課程要求教師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不應只直接以感知教材為出發點,而要把教材中的例題、公式、定理、習題等知識進行加工改造,編成需要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問題,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學習「分母有理化」,教材是這樣安排的:3 ÷ 2可先將它寫成 ,再將分子分母同時乘以2,就變成了 ,也就完成了除法運算,最後指出把分母中的根號化去就叫分母有理化。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設置問題,情況就大不一樣。你能求出3 ÷ 2的近似值嗎?學生通過查表計算可得1.2249。這時,學生就感覺到多位數除法是很麻煩的。教師不失時機啟發學生,你能否避免這種麻煩?學生的探究慾望就被這道開放題所喚醒,紛紛嘗試。學生思考討論後,就不難發現要避免麻煩,就得使分母不含根號,怎樣化去分母中的根號呢?學生可能想到平方,也有可能想到把分子分母同乘以2,可使分母中的根號移到分子上去,這樣就變成 ,通過查表計算,得到相同的答案。
二、以現實生活為背景,創設探究性學習問題
數學即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反過來,數學指導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解決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設置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學習列代數(3),我就設置了電話計費來教學。你經常打電話嗎?你知道打電話怎樣計費嗎?當得出3分鍾以內0.22元,超過3分鍾,每分鍾0.11元後,你能完成下表嗎?
學生完成後,教師提出打X分鍾(X≥3)計費怎樣表示呢?學生議論開了,各式各樣的答案也就出來了,0.11X
⑸ 有什麼好的數學科普作品.
什麼是數學:對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西方文化中的數學》《數學哲學:對數學的思考》《證明與反駁:數學發現的邏輯》《高觀點下的初等數學》《數學與知識的探求》
⑹ 有哪些值得探究的數學課題
1、銀行存款利息和利稅的調查
2、氣象學中的數學應用問題
3、如何開發解題智慧
4、
購房貸款決策問題
5、
有關房子粉刷(裝修)的預算
6、
日常生活中的悖論問題
7、
關於數學知識在物理上的應用探索
8、
黃金數的廣泛應用
9、
餘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0、股票(基金)投資中的數學
11、環境規劃與數學
12、數學的發展歷史
13、以「養老金」問題談起
14、中國體育彩票中的數學問題
15、解答應用題的思維方法
16、中國電腦福利彩票中的數學問題
17、如何安置軍事偵察衛星
18、丈量教學樓
⑺ 小學數學有哪些知識觀
小學數學的知識,是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基礎的基礎。目前 ,更新知識觀念已成為該學科的一個不可再迴避的理論問題。探尋新出路,發現把學習僅僅看做是理解知識的過程,好像有些籠統。教學過程中知識無不是隨「理解」而生,隨「內化」而升,即「知識就是一個理解知識的過程」,沒有將知識、學生和課堂割裂開來,沒把知識看作形而上學。 小學數學的知識,可分成三大類: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是什麼」的知識,它是對數理性質、特徵及定理、公式等的闡述。程序性知識,是「做什麼」、「怎麼做」的知識,條理化為主要特徵,演繹、推理為主要表現方式,是知識內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多以例題理性解構的方式呈現。策略性知識,即如何確定「演算什麼」、「如何推理」的知識。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通常運用了大量的現象知識,提煉出陳述性知識;細化概念知識,打造程序性知識;深化原理知識,拓展策略性知識。 小學數學只有更新傳統的知識觀,才能建構出新的與時俱進的知識觀。教學中給理解過程,比給一個概念和公式更重要,應從教學現象、事實中,解釋、定義構成的流程中,對「解題規則」等處,深挖掘。其實,只要在教學中落實結論性知識(雙基)、過程性知識和方法性知識和情感知識的任務,從才教學有關事物的「表現」和「表現性」的生成關系中,探求到深刻的數學內涵,讓小學數學教學理性、思考和致用,這樣的知識觀才可能讓教學是充滿智慧的課堂。 新的知識觀,並不是指創新,也不是否定,是洗牌後的從來。「知識是一個理解知識的過程」,與以前的知識觀不同在於,需進一步明確小學數學能夠做些什麼。與時俱進的知識觀走課堂,教學支點一定不會相同。
⑻ 數學探究學習的特點有哪些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有什麼特點?歸納起來有四點。
1.數學學習是一種符號化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經驗相結合的學習過程。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上小學之前的幼兒生活中,孩子們已經遇到許多數學問題,已經積累了一些初步的經驗。他們玩過各種形狀的積木,折過紙工,比過物體大小、長短、厚薄、輕重、寬窄和多少,他們知道幾點起床幾點睡覺,他們隨著父母外出購物等等,所有的活動,都使他們獲得了有關數量和幾何形體的最初步的觀念。雖然這些概念或觀念往往是非正規的、不系統的,甚至是模糊的、錯誤的,但是都為他們上學後學習數學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所以可以這樣說,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以自己經驗為基礎的一種認識過程,數學對小學生來說是自己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解讀」,這是兒童學習數學與成人不完全相同之處,這也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中特別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從而應用的原因。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學起來備感親切、生動、真實,也容易激發興趣。
2.數學學習是一種不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對數學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了思維的方向,也是思維的動因。那麼數學問題來自何方呢?一種來自數學本身,即數學內部;另一種則來自數學外部。來自數學內部的問題在小學階段有很多,例如,學會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後,又出現退位減法;懂得有限小數後,在小數除法中又出現了循環小數;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求法,但是又遇到要求它們的面積……這些往往是來自數學內部的問題。而更多的是來自數學外部的實際生活中的,這些問題更具有挑戰性。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