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師業務筆記
國運來興衰,系於教自育,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人才,小學教師更是人才奠基階段的引導者。小學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人格塑造、世界觀及價值觀的定位、身心的成長過程是至關重要的。而這些因素對孩子們今後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
B. 小學語文老師學習筆記內容
如何上好一節課?
很多學生說他們喜歡某個教師,「盼」著上他的課,也有很多學生不喜歡某個教師,「怕」或「煩」上這個教師的課,聽他的課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同樣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師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這值得我們深思。教師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呢?
第一、積極備課——尋找激發興趣的切入點。備課是一個再創造過程,此間,教師不但要備知識,還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在對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對本學科的有關概念要正確理解,並能隨時了解本學科理論前沿的動態和發展,始終把最新最科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善於將學科知識與現實社會、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教學。其次,教師還要具備基本的社會知識和生活常識,有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儲備,並能靈活地把各知識點聯系起來。
第二、認真授課——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針對學習內容,學生的經歷、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等,設計出富有彈性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營造寬松的課堂學習環境,創設自主學習、積極互動參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師生一起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語言和板書——課堂的通行證。馬卡連柯說過這樣一句話:「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師應做到語音標准,用詞恰當,表達連貫,清楚准確,精練簡潔,形象生動。好的板書簡潔、形象,字跡工整清秀,帶有很強的啟發性和欣賞價值,也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並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C. 如何選擇小學語文教師的業務學習資料
提升課堂技能技巧 (一)端正的教學態度 提升課堂技能技巧,真誠的態度是核心,要始終如一,真心真意地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學生。 (二)嫻熟的教學操作 1.課堂教學的基本功 (1)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簡潔、准確。 《學記》中「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意思是要求教師的語言簡約通達,比喻少而意思明了。 對於課堂的語言表達要文雅,有教師的儒雅之氣。吐字清晰而有彈性,語態平穩,語感親切,語速適中,富於表達,手勢、表情恰當適度。 (2)規整流暢的板書。 (3)像口語那樣自然的朗讀。 一般的課文採用朗讀,而不用誦讀,誦讀主要適用於古詩詞的教學。朗讀技巧包括停延、輕重、快慢,朗讀中,字詞要連成串,抱成團,一個層次一個單元,確定好制高點,在制高點處大聲讀。 誦讀更加註重「吐字歸音」,嘴巴要使勁,嘴巴要緊,字頭、字腹、字尾,交代必須清楚。速度較朗讀放慢一倍,注意詩詞節奏點的平仄。
D. 小學語文教師業務筆記內容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十大轉變
從傳統中走出來,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應該引導教師逐步實現下列轉變:
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作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學生靈魂的鑄造者、凈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可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可能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教師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隨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應戰者。
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而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作「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後就毀滅掉自己。
由「統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轉變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教師應該從統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新課程中教師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爭論中做「首席」。
由「園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轉變
「園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園丁」又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園丁把花木視作「另類生命」。園丁在給花木「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給它們「修枝」、「造型」,他們是按照園丁自己的審美標准把花木塑造出來供人們欣賞。在園丁看來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殘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們可以隨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為美的「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