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語文
1. 語文高考閱讀常考文體
現代文分三塊,論述類文本(自然科學文、社會科學文)、實用類文本(新聞傳記等)、文學類文本(散文、小說)
一般文學類文本都只考散文,也考過小說。
2. 高考語文常常考些什麼
背誦,閱讀(文言文,現代文),作文,其中閱讀和作文占的比分最多,
3. 高考語文主要考哪些知識
試題大概分為六部分:一.語文基礎知識考察,包括語音,字型,病句,標點符號;二.現代文閱讀,多為科技文閱讀,邏輯性強;三~四.古文閱讀和翻譯,多採用傳體,內容為古代名人或將相名侯;五.現代文閱讀,體裁最常見的是散文;六.語文試題的半壁江山,作文,現在仍將材料作文作為主要考察形式;根據以上的考試題型,應分別復習,再綜合起來做最後復習;前一階段主要是加強語文基礎知識,做相應的練習,看一些如《古文觀止》和《中學生優秀作文》提高語感,搜集一定量的材料,自己進行分類整理概括,為作文奠定材料基礎;後一階段主要按照老師的指導,查缺補漏。
4. 高考語文考哪些知識點
高考語文考點梳理
一、語言知識
(一)語音
1、難度有所降低,不故意為難考生。近幾年的「對中選錯」的命題思路,與以往的「錯中選對」相比明顯降低了難度。
2、注重異形同音漢字的誤讀和多音誤讀現象。
3、讀音的字都是在聲母或韻母上有所不同,不涉及聲調問題。
4、詞語、成語中難讀字的讀音要高度重視。例如「盥(guàn)洗」、「霰(xiàn)彈」、「飲鴆(zhèn)止渴」、「暴殄(tiǎn)天物」、「卷帙(zhì)浩繁」。
(二)漢字
1、考查使用頻率高且錯誤率高的詞語。它們或音同、或音近、或形似、或義近而容易混淆。
2、詞語與成語、熟語字形一並考查。
3、陳述句子中辨別錯別字與詞語組合式辨別錯別字,交替命題。以後者的詞語組合為重點,因為後者的考查面較前者大。
(三)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標點符號將納入考試范圍。
(四)詞語
1、同義詞、近義詞、虛詞的辨析仍然是詞語考查的重點。
2、詞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均以當代使用率比較高的詞語為主,內容涉及到當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外交、哲學、體育諸多領域。
3、成語的考查仍然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縱觀近十年考查的42個成語。其特點如下:
①感情色彩的誤用。如「無所不為」、「處心積慮」、「趨之如鶩」。
②適用對象的誤用。如「美輪美奐」、「炙手可熱」、「洗心革面」。
③望文生義的錯誤。如「不刊之論」、「首當其沖」、「萬人空巷」。
④容易混淆的成語。如「應接不暇」與「目不暇接」、「聳人聽聞」與「駭人聽聞」。
⑤具有雙重含義的成語。如「苦心孤詣」、「燈紅酒綠」。
4、考查的詞語在常用與非常用之間。命題不太涉及生僻詞語,但一些稍微生僻的詞語也會考查,如「頤指氣使」、「發祥地」。
(五)病句辨識
1、「搭配不當」題是每年高考試題中出現率最高的。搭配不當、句式雜糅、成分殘缺、表意不明是經常出現的。
2、修改病句,也是經常出現的,常常放在Ⅱ卷中的語言運用題中。
3、病句題來源於當前的報章雜志。
4、辨析病句的方法。
二、古詩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
1、涉及到的實詞、虛詞,越來越貼近教材。
2、文言文試題在變化中求發展。
①雙文本的閱讀測試,信息量因此而增大。
②語言題與內容理解、分析題比例由3:2發展為2:3。
③試題中「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評價」設題明顯。
3、文言句子的翻譯
①句子翻譯以直譯為主。
②文言句式、關鍵詞語是翻譯的重點。
③文言句子的翻譯側重議論色彩的句子。
(二)背誦默寫
1、課本名句。
2、一些課外常見的、常用的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能激勵人向上的名句,這些名旬應有一定的思想性。文化內涵豐富且膾炙人口。
(三)古詩鑒賞
1、古詩鑒賞不講全詩的宏觀測試,而注重抓點帶面。
2、往往藉助古人的評點展開賞析。
3、採用一個開放性較強的主觀性試題。
三、現代文閱讀
1、社會科學類文章與自然科學類文章主要考查理解、判斷、推斷的能力。偏重於抽象思維的考查。
2、文學作品閱讀,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等方面的能力,偏重於形象思維的考查。
3、形象思維考查的內容及特點,散文考查的可能性最大,但小小說值得重視。
形象思維從設題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較抽象語句的理解。
②形象的認識與把握。
③隱含義的挖掘。
4、科學類文章閱讀在設置錯誤選項時,往往運用「似是而非」的手法。
①偷換概念。
②悖設因果。
③顛倒主次。
④擴大外延。
⑤改換性質。
在設置正確選項時,往往運用「似非而是」的手法。
5、文學作品閱讀:
①對篩選並整合信息的能力的考查是重點,又是難點。
②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對一些主觀性強的題目進一步突出開放性。
③加大現代散文閱讀的難度。
四、語言的運用
(一)仿寫、擴寫、縮寫
仿寫:
1、每年命題的仿寫句,大都在二至三句,形式多樣。
2、仿寫句大都圍繞比喻、對偶、排比、反問等修辭格命題。
3、仿句側重於正反意義的命題。
擴寫:
1、擴展語句、重在圍繞主題詞展開。
2、擴展語句題與中學生活關系緊密。
縮寫:
壓縮語段題大都圍繞「新聞」設題。
(二)簡明、連貫、得體
簡明的考查:對多餘詞語的刪除。依據保留必備詞語而不產生異義的標准。
連貫的3個條件:統一的話題、合理的句序、語言的銜接與呼應。連貫題常考常新。
得體大都側重在人與人的稱呼上,語境的場合上.情感的色彩上。
今後要注意的形式:
①將表格內容轉換為文字表述。
②對對子。
五、作文
(一)高考作文的開放性原則
在內容上,高考作文的題材應該盡量開闊,觸及的面應該盡量寬廣。在形式上,將繼續堅持「三自」方針.淡化文體要求。選材更加自由,給考生更大限度的寫作自由。
(二)高考作文的限制性原則
話題作文是在一定限制的情況下讓學生自由地發揮.從而檢測學生在作文能力上所達到的高度。在寫作要求方面限制性也較以往有所增強,有效地起到了抑制、減少乃至杜絕宿構、套寫、抄襲的作用。
(三)培養發散思維,強調辯證意識
發散思維與求同思維是一對矛盾。近幾年來,高考作文十分強調話題的發散性、多元性、辯證性、多角度、立體化。而今年全國高考作文題意味著辯證思維的作文開始回歸
5. 高考的時候語文都考哪些內容
全國高考,試題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 語文基礎知識考察,包括語音,字型,病句,標點符號;現代文閱讀,多為科技文閱讀,邏輯性強;古文閱讀和翻譯,多採用傳體,內容為古代名人或將相名侯;現代文閱讀,體裁最常見的是散文;作文,現在仍將材料作文作為主要考察形式。
6. 高考必考語文文學常識啊
高考必備文化常識100條
1.我國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漢許慎撰)
2.我國第一部詞典是:《爾雅》(周公所撰,孔子門徒解六藝之作)
3.我國第一部韻書是:《切韻》(隋陸法言,劉臻顏,顏之推等撰)
4.我國第一部方言詞典是:《方言》(漢揚雄撰)
5.我國第一部詩集是:《詩經》(孔子編)
6.我國第一部散文集是:《尚書》(孔子編)
7.我國第一部詞集是:《花間集》(五代後蜀趙崇祚編,除溫庭筠外,入選詞家皆為蜀人。共選錄唐、五代十八家詞五百首,內容多反映上層統治者「花間」、「酒邊」生活,風格柔 靡,情緒消極。)
8.我國第一部文選是:《昭明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肖統編選)
9.我國第一部論述文學批評及論述創作的著作是:《文心雕龍》
10.我國第一部神話小說是:《搜神記》
11.我國第一部神話集是:《山海經》
12.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是:《世說新語》(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撰?志人)
13.我國第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論語》
14.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孔子修訂而成)
15.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春秋時左丘明作)
16.我國第一部兵書是:《孫子兵法》(孫武作)
17.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是:《史記》
18.我國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是:《漢書》
19.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水滸傳》
20.我國古代最傑出的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是:《三國演義》
21.我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是:《離騷》
22.我國最早的長篇敘事詩是:《孔雀東南飛》(初見於南朝陳徐陵所編《玉台新詠》)
23.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狂人日記》
24.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是:《嘗試集》(胡適)
25.我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創作童話集是:《稻草人》
26.我國古代第一個女詞人是:李清照。第一位女詩人:蔡琰
27.我國古代留存詩作最多的詩人是:陸游。(詩9300多首,詞130多首。)
28.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我國古代詩人是:屈原
29.唐代詩人中,被後人稱作「老李杜」的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隱和杜牧。30.我國文學史上一門三傑有「三曹」、「三班」、「三蘇」、「三袁」等,其中「 三曹」 指:曹操、曹植、曹丕;「三蘇」指:蘇洵、蘇軾、蘇轍;三柳:宋朝詞人,柳永、柳三復、柳三接兄弟;三班:班固、班超、班昭兄妹;三袁(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31.「三公」在漢代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明清則指:太師、太傅 、太保;「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32.「三軍」即:中軍、上軍、下軍或中軍,左軍,右軍。周制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
33.明初詩文三大家,即:劉基、高啟、宋濂。
34.中外文學作品中的四大吝嗇鬼形象分別是:葛朗台、阿巴公、潑留希金、嚴監生。
35.明代著名傳奇作家湯顯祖四部與夢有關的傳奇是:《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
36.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李伯元(李寶嘉)《官場現形記》,曾樸《孽海花》、吳趼人(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洪都百煉生)《老殘游記》。
37.「吳中四傑」是明代詩人:高啟、楊基、張羽、徐賁(bēn);「吳中四士」是 :賀知章、張若虛、張旭、包融。
38.初唐四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39.北宋文壇四大家是: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40.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元雜劇四大悲劇:《竇娥冤》、《趙氏孤兒》、《漢宮秋》、《梧桐雨》
41.漢字書法四體是:真、草、隸、篆。(漢字形體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42.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是: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43.古籍中「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庫」指:經、史、子、集。
44.文房四寶指的是:筆、墨、紙、硯
45.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是:《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46.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47.文學作品「四分法」指:詩歌、小說、戲劇(劇本)、散文
48.唐以前,我國五聲音階上的五個級(即五音)是:宮、商、角、徵、羽
49.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50.五刑指:墨、劓、非刂、宮、大辟。(墨,在臉上 刺字後塗上墨。劓,割掉鼻子。非刖,斷足。宮,閹割男性生殖器。大辟, pì,死刑的通稱)
51.五經指:《詩》、《書》、《易》、《禮》、《春秋》
52.五穀指:黍、稷、麥、豆(菽)、麻。加「稻」為六穀。六畜:豬、牛、羊、馬、 雞、狗
53.左聯五烈士指:白莽(殷夫)、柔石(趙平復)、馮鏗、李偉森(求實)、胡也頻
54.「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指的是:天、地、四方(東西南北)。「六合正相 應」中的「六合」 是指古時迷信的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
55.先後建都於建康(今南京)的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
56.六親指:父、母、兄、弟、妻、子。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六神:主宰心、肺、肝、腎、脾、膽之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57.六書指: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注
58.六部指:吏、戶、禮、兵、刑、工
59.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60.「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樂》失傳
61.「通五經,貫六藝」中「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
62.建安七子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王 禹、應王易、劉楨
63.八仙是:漢鍾離、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呂洞賓、何仙姑、李鐵拐、張果老
64.「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即: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邊遠的地方
65.八股是: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
66.唐宋八大家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67.九州是:雍、兗(yǎn)、冀、青、徐、豫、荊、揚、梁
68.九族(九代)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元孫)
69.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70.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1.世界十大文豪是:(古希臘)荷馬、(意)但丁、(德)歌德、(英)拜倫、(英)莎士比亞 、(法)雨果、(印度)泰戈爾、(俄)托爾斯泰、(蘇)高爾基、(中)魯迅
72.十惡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73.十三經是:《易》《書》《詩》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論語 》、《爾雅》、《孟子》,《春秋》(晉?杜預將《左傳》附於《春秋》)《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
74.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贊為「現實主義大師」的法國作家是:巴爾扎克
75.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的作家是:托爾斯泰
76.我國獲得斯大林文學獎金的三部作品是: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賀敬之、丁毅等的《白毛女》
77.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田園詩人是:陶淵明
78.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王維
79.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
80.王國維說到的為學的三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8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
82.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是:《春蠶》《秋收》《殘冬》
83.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纍》
84.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85.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三部曲:《兩姊妹》《一九一八年》《陰暗的早晨》
86.三教九流十家:三教:儒、道、佛。九流:儒家(孔孟)、道家(老莊)、法家( 管仲、商 鞅、李悝)、名家(公孫龍)、墨家(墨翟)、陰陽家(鄒衍)、縱橫家(蘇秦、張儀)、雜家(呂不韋)、農家,加「小說家」為十家。
87.「三餘」三國時大學問家董遇利用餘暇時間刻苦學習出名。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
88.「三上」。歐陽修曰:「吾平生作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也。蓋唯此可以屬思耳!」
89.「三到」: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曰:「余嘗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0.毛澤東的「四多」讀書法:多讀、多寫、多想、多問。
91.廟、寺、觀。神祖有廟,佛僧有寺,道士有觀。
92.「清真教」,我國回族把他們信仰的宗教叫「清真教」(伊期蘭教)。清初伊斯蘭 教 學者馬注說:「蓋教本清則凈,本真則正,清凈則無垢無污,真正則不偏不倚。」
93.陛下:對帝王的敬稱,殿下:原對天子的敬稱,漢對太子,親王的敬稱,唐以後,只有皇子、皇後、皇太後可以稱為殿下。麾下:對將軍的尊稱,後指將帥的部下。閣下:舊 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後 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94.「死」的別稱:天子「崩」,諸侯「薨」,大夫「卒」,士「不祿」,庶人「死 」,唐代規定: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六品達於庶人稱「死」。
95.唐代「三李」,即,李白,李賀,李商隱的合稱。三人詩作皆以積極浪漫主義為其特徵,想像豐富,構思精巧,語言瑰麗。
96.桐城派:清散文流派,因其開創者方苞及承前啟後的人物劉大木 魁姚鼐均為安微桐城人而得名。
97.文學研究會: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由沈雁冰、鄭振鐸(ó)、葉紹鈞、朱希祖、周作人、 耿濟之、瞿世英、王統照、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等人發起。1921年1月正式成立於北京 。提倡「為人生而藝術」,主辦刊物《小說月報》。
98.創造社:「五四」新文學運動中著名的新文學社團。1921年7月成立。主要成員:郭沫若 ,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田漢等。強調表現「內心的要求」。主辦《創造叢書》、《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
99.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領導的革命文 學界的組織。1930年3月成立於上海。主要成員為原「創造社」「太陽社」成員。魯迅,沈端先(夏衍),茅盾,周起應(周揚)等為其先後成員。
100.我國古代主要的文學理論名著:西晉陸機的《文賦》,名句有「精騖八極,心游萬仞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南朝梁鍾嶸 的《詩品》,強調文質兼備,「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簡稱《詩品》)北宋歐陽修《六一詩話》以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斯為至矣」。清王夫之有《姜齋詩話》,清袁枚有《隨園詩話》,近人王國維有《人間詞話》。
7. 高考常考的語文成語有哪些
[頂]高考語文中最常考的且最易混淆的成語集釋成語是每年高考(Q吧)的常考內容,高考考綱對這一項的要求是「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識記現代常用漢字的字形」。這其中包括一些常用的成語字形及其字義。雖然高考對這一項的要求都是「常用」和「常見」的,但並不因為其「常」,考生答題時就不會出錯,一些常見的成語,對其中某一個字的寫法常似是而非。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特從近兩年全國各地的高考語文試題中收集了一些出現率較高的、常考的、常錯的、易混的成語,以幫助同學們有效的備考。(註:括弧內是錯誤的字,與括弧外的很相似,也極易混,同學們請看仔細,注意差別。) 和藹(靄)可親唉(哀)聲嘆氣 安(按)裝機器黯(暗)然銷魂 佶屈聱(騖)牙飛揚跋(拔)扈 縱橫捭(俾)闔甘拜(敗)下風 略見一斑(般) 班(搬)門弄斧 斑(班)駁陸離安邦(幫)定國 自暴(曝)自棄英雄輩(倍)出 並行不悖(背) 民生凋敝(蔽) 遮天蔽(避)日完璧(壁)歸趙 金碧(璧)輝煌鋒芒畢(必)露 比比(彼)皆是奴顏婢(卑)膝 蓬蓽(壁)生輝明辨(辯)是非 殘編(篇)斷簡針砭(貶)時弊 按部(步)就班相輔相成(承) 一張一弛(馳) 慘(殘)無人道 明察(查)秋毫為虎作倀(帳) 揚長(常)而去老生常(長)談 天崩地坼(折) 誠(城)惶誠恐 稱(趁)心如意良辰(晨)美景 瞠(嗔)目結舌故作矜持(恃) 人所不齒(恥) 嗤(斥)之以鼻 一籌(愁)莫展觥籌(疇)交錯 憂心忡忡(重) 充(沖)耳不聞 相形見絀(拙) 椎(捶)心泣血 川(穿)流不息別出心裁(才) 因材(才)施教義不容辭(詞) 含糊其辭(詞) 閃爍其辭(詞) 隱約其辭(詞) 出類拔萃(粹) 強詞(辭)奪理信口雌(詞)黃 不知所措(錯) 鞠躬盡瘁(粹) 披星戴(帶)月感恩戴(載)德 嚴懲不貸(待) 以逸待(代)勞 責無旁貸(代) 殫(憚)精竭慮 肆無忌憚(殫) 虎視眈眈(耽) 騰挪跌宕(盪) 投機倒(搗)把 循規蹈(韜)矩中流砥(抵)柱 一語破的(地) 喋喋(諜)不休 疊(迭)床架屋玷(沾)污清白 掉(調)以輕心瘦骨伶仃(丁) 連篇累牘(櫝) 咄咄(拙)逼人
8. 高考語文常考成語有哪些
高考必備成語
1、哀鴻遍野:比喻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
2、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閑。
3、安土重還:安於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重,看得很重。
4、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飢餓的悲慘遭情景。嗷嗷,哀號聲;哺,餵食。
5、篳(bì)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形容創作的艱苦。
6、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7、白駒過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白駒,駿馬。
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9、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於事。
10、別無長(cháng)物: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朴。
11、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謙虛說法。
12、不足為訓:不值得很為效法的准則。訓,准則。
13、不可理喻: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比喻,使明白。
14、不脛而走:比喻消息傳得很快。脛,小腿。
15、不負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孚,使人信服。
16、不為(wéi)已甚: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已甚,過分。
17、不即不離:不接近也不疏遠。即,接近。
18、不卑不亢:對待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沒出息。稂、莠,田裡的野草。
20、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高中易混淆成語成語積累
1、不容置喙(huì):不容別人插嘴。喙,嘴。
2、胸無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誠
3、炙手可熱:比喻氣焰盛,權勢大
4、目無全牛:比喻技藝高超、也比喻洞察事理,辦事精熟、
5、差強人意:(1)還能振奮人們的意志、(2)大致上還能夠令人滿意、
6、不刊之論:不可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7、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災難、
8、不足為訓:指不值得作為准則或典範、
9、文不加點: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高超、
10、罪不容誅:指殺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行、形容罪大惡極、
11、屢試不爽:屢次試驗,都沒有差錯
12、萬人空巷:多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一時、
13、振聾發聵:比喻高超的言論能使麻木糊塗的人覺醒、
14、渙然冰釋:比喻疑慮、誤會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15、大快人心:指壞人壞事受到懲罰,使人們心裡感到非常痛快、
16、久假不歸:長期借去,不歸還、
17、身無長物:指除自身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貧窮、
18、不名一文:連一文錢都沒、形容極為貧窮、
19、慘淡經營:(1)形容極端艱苦地從事詩文創作、(2)形容苦心規劃和開拓某項事業、
20、側目而視:形容敬畏、憎恨等神情
9. 高考常考的語文古詩文
高考常考的語文古詩文
1.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
2.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毛澤東《採桑子 重陽》)
3.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鄭愁予《錯誤》)
4.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5.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6.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7.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8.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9.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10. 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1.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12.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13.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戰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14.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觸龍說趙太後》)
15.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16.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17.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18.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19.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0.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2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
高中語文教材1—6冊背誦名句 第二冊
2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2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
24.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26.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27.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王羲之《蘭亭集序》)
28.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惘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潛《歸去來兮辭》)
29.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陶潛《歸去來兮辭》)
30.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陶潛《歸去來兮辭》)
31.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陶潛《歸去來兮辭》)
32.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陶潛《歸去來兮辭》)
3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陶潛《歸去來兮辭》)
34.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35.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3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7.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38.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杜牧《阿房宮賦》)
39.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40.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41.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宮賦》)
42.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 《阿房宮賦》)
43.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44.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45.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46.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7.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8.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高中語文教材1—6冊背誦名句第三冊
49.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50.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詩經 衛風 氓》)
51.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 秦風 無衣》)
52.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爾不見,搔首踟躕。(《詩經 邶風 靜女》)
53.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54.日月忽其不淹兮,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55.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屈原《離騷》)
56.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57.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58.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59.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孔雀東南飛》)
60.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迢迢牽牛星》)
6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6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3.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64.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陶淵明《歸園田居》)
65.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歸園田居》)
66.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67.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68.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69.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70.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琵琶行》)
71.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72.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73.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宮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74.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75.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76.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77.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78.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時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79.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80.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81.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82.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可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83.揚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歸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84.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85.臨安春雨初霽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86.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87.過華清宮 杜牧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88.浪淘沙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89.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90.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9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92.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
93.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94.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5.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蘇洵《六國論》)
96.古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也。
97.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98.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99.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伶官傳序》)
100.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鍾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