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鞏高峰高考語文

鞏高峰高考語文

發布時間: 2021-08-31 16:08:56

❶ 今年浙江高考閱讀理解火了 「詭異的光指的是什麼

考試結束後,這套閱讀理解題遭遇不少浙江考生「喊難」,而伴隨著考生一頭霧水,「詭異的光」以及文章原作者鞏高峰隨即走熱。鞏高峰在微博回復一名網友的提問時稱「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么一出」,隨即被理解為「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並被指其批判試卷出題人。自6月7日起,「詭異的光」、「鞏高峰」和「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相繼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而鞏高峰也在微博上被眾多考生「圍觀」,向其尋求他的「標准答案」。2017年高考剛剛落幕,對浙江29萬余名考生來說,相比高考作文題,語文試卷上的一套閱讀理解題風頭更盛。不少考生戲稱「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今年浙江高考語文卷閱讀理解部分,選取了青年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說《一種美味》。文章的寫作背景置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描寫了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記憶。文章最後寫道,從鍋里跳出來的魚「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閱讀理解的最後一題,正是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理解。6月9日,鞏高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稱,「本來是搞笑的」並非批判出題老師曲解自己的文章。他稱,9日下午對完答案,發現自己做出的答案和標准答案有80%是吻合的,說明出題者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章。與此同時,他表示,這套閱讀理解題之所以被眾多考生「喊難」,可能因為考生大多是95後這代孩子,「完全沒有那種生活經驗。」而對於有網友質疑其藉此事炒作,他則回復稱「蹭熱度」是「希望人能看到我寫的東西。」

❷ 讓作者本人回答寫這篇文章的心裡感受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回答的與標准答案都不一樣。這是哪個考題

2019年高考,浙江語文閱讀理解題,所選取的文章,是《青年文摘》鞏高峰的《一種美味》。文章大體內容是一個農村家庭吃魚的經歷,然而該大題最後兩道小題的問題設計,卻讓許多考生苦不堪言,「理解《一種美味》」、「文章結尾賞析」,該文章末尾為「現在,它早死了,只是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據考生們介紹,這兩道題,「前一道6分,後一道5分,我估計我加起來都拿不了5分。」既然遇到如此「慘無人道」的題,那自然就會想到去找文章作者要標准答案,至少要看看自己敗在哪裡。就這樣,文章作者鞏高峰被網友們人肉了出來。

「真的是猝不及防,我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能當上網紅。」鞏高峰表示,其實早在此前自己就曾有過類似的經歷,「之前天津南開區的高考《二模》閱讀理解選的是《小鞋子》,一晚上我微博就漲了200多粉,私信更是上百。」

而鞏高峰自己目前其實也處於一種「懵」的狀態,有考生在他的微博留言,「那種詭異的光,究竟表達了什麼。」鞏高峰自己其實也回答不出,「我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么一出啊。」鞏高峰表示,許多考生都要求自己去做出今年的閱讀理解題,「我是真做不出來,我估計我做出來還沒有他們做得好,現在標准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啊,我又哪裡知道結尾有什麼意義。」

❸ 為什麼今年高考浙江考生被草魚打敗了

「梁祝化蝶為何不化比翼鳥?」「井蓋為什麼是圓的?」「廁所和黑板有啥關系?」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試題腦洞大開。教授:開放性考題並沒有標准答案,考生的回答能夠做到有依據、自圓其說就可以了。

今年浙江高考語文卷閱讀理解部分,也是腦洞大開,選取了青年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說《一種美味》。文章的寫作背景置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描寫了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記憶。文章最後寫道,從鍋里跳出來的魚「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閱讀理解的最後一題,正是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理解。

鞏高峰在微博回復一名網友的提問時稱「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么一出」,隨即被理解為「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並被指其批判試卷出題人。自6月7日起,「詭異的光」、「鞏高峰」和「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相繼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而鞏高峰也在微博上被眾多考生「圍觀」,向其尋求他的「標准答案」。

❹ 高考閱讀作者接受采訪時說自己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有那麼多的思想感的那個人是誰

鞏高峰,《一種美味》。

2017年6月7日,高考首日。浙江省高考試卷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回》讓許多考生答一臉茫然,很多考生吐槽:轉發了那麼多錦鯉,結果卻敗給了一條草魚。

草魚就是這篇文章中的美味。這篇文章來自專欄作者鞏高峰的《一種美味》。全文講述了窮困的家庭意外收獲一條草魚後第一次吃魚經歷。考試問題設置為:「請理解《一種美味》」「文章結尾賞析」,而這篇文章的結尾為:現在,它早死了,只是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❺ 為什麼高考閱卷打分需要十幾天

這個還是很好理解的,寒窗苦讀十幾年,無數的莘莘學子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為了公平,為了人才,高考閱卷評分也不應該草率。





如此說來,高考自身的重要性再加上閱卷老師嚴於律己的閱卷要求,十幾天的閱卷時間也就不足為奇了。

❻ 語文老師說說一種美味鞏高峰想表達什麼意思

陌生的光(文章第一段第三行):這是一個極度貧困,物資極度缺乏的家庭主婦,長時間的為孩子的食物擔憂,對生活極度缺乏信心,常年的困苦,已經讓她目光呆滯,在面對孩子送來的一條鮮活的"大"魚時,瞬間的驚喜,她好像看到了孩子們正在滿意的享受這條美味的大魚的歡樂場景,為了這美妙的景象,眼神噴發出瞬間的,對生活充滿嚮往的目光。

陌生的氣息(文章第七段三,四行):貧困的家庭,小孩子除了勞動,就是挨餓,挨打。大人並不會有空閑的時間,能夠心平氣和的,與孩子們好好相陪相伴,享受溫暖的家庭氣息。 這里的陌生氣息其實正是這美好的,溫暖的家庭氣息。 小朋友一直少有感受到,所以回憶起來,居然帶著"陌生的氣息",然而在孩子心裡,這其實是少有的,令人無限嚮往,懷戀著的溫暖。
11.賞析句子
語句:母親端著碗,出神,她視乎用眼睛示意過父親的口不擇言,但是她現在卸去了笑容,朝著屋外黑乎乎的夜空,一直出神。
這句話描述的是一位慈善的母親,怕父親捅破了真相(魚湯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有豆腐。也許是因為母親的驚喜,而手忙腳亂,失手將於丟出了鍋外而不自知,也可能是大家在集體驚喜和期待中失神,即便是魚兒跳出了鍋,卻也沒人發現),從而以眼神示意父親不要破壞了孩子們心中的美味,她實在是不忍心。她的出神,一方面是在思考著魚兒為什麼就不在鍋里了? 因孩子們並沒有真正的喝上魚湯,作為母親的內疚,悔恨,自責。另一方面,她又在回味著剛剛經歷的家庭溫暖氣息,明明沒有喝上魚湯,但幸福卻如此強烈,好像大夥兒真的喝上了讓人羨慕無比,鮮美無比的魚湯。黑黑的夜空啊,你隱藏了多少人世間的秘密啊!
12.理解'一種美味'
"一種美味"是人心的美味,是溫暖的家庭,惺惺相惜,相互關愛的父子,母子,兄弟間的情懷。貧窮奪不去這樣的美味,它在人世間落種,發芽。它比世間任何一種食物都要"美味"
13.文章結尾賞析
現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裡還閃著詭異的光
文章結尾一面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事實:"魚怎麼就跳出鍋外而卻不被一家人所發現"的 『詭異』 ,另一方面是沒有魚的魚湯,咋就喝出了人世間最幸福的家庭溫暖,人的感情多麼細膩而'詭異'? 在那魚來看,它跳出了鍋,應該是逃之夭夭了,然而不想卻乾死在這柴火堆里頭,這是它所不能理解的『詭異』,猶如它永遠不懂得這人世間的甘苦與幸福同在!它死去,眼裡還閃著的詭異之光,卻是這貧困家庭永不磨滅的希望之光!

❼ 浙江考生敗給草魚是個什麼梗

「梁祝化蝶為何不化比翼鳥?」「井蓋為什麼是圓的?」「廁所和黑板有啥關系?」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試題腦洞大開。教授:開放性考題並沒有標准答案,考生的回答能夠做到有依據、自圓其說就可以了。

今年浙江高考語文卷閱讀理解部分,也是腦洞大開,選取了青年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說《一種美味》。文章的寫作背景置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描寫了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記憶。文章最後寫道,從鍋里跳出來的魚「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閱讀理解的最後一題,正是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理解。

鞏高峰在微博回復一名網友的提問時稱「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么一出」,隨即被理解為「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並被指其批判試卷出題人。自6月7日起,「詭異的光」、「鞏高峰」和「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相繼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而鞏高峰也在微博上被眾多考生「圍觀」,向其尋求他的「標准答案」。

❽ 浙江高考題打敗原作者是個誤會是怎麼回事

今年浙江高考語文卷閱讀理解部分,選取了青年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說《一種美味》。文章的寫作背景置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描寫了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記憶。文章最後寫道,從鍋里跳出來的魚「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閱讀理解的最後一題,正是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理解。



北青報:怎麼評價浙江高考選用了你的文章作為閱讀理解試題,並設置賞析「詭異的光」這樣的題目?

鞏高峰:這兩天朋友給我發來各類新媒體或者報紙發的文章,都說我的意思是批判出題的老師在過度曲解(我的文章),但我本人的想法是,這個小說我寫完了,跟我就沒關系了,誰愛怎麼解讀都是可以的,那老師拿去出題當然也是可以的,老師怎麼想的,我也沒辦法左右。

❾ 「一種美味鞏高峰」表達了什麼意思

文章採用了"歐-亨利"式的結尾,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一個六歲孩童,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將一條草魚捧到母親眼前時,母親的眼中現出一種"陌生的光",哥哥們、父親看到這條魚後眼中流出的是同樣的眼神。

為了將這條小魚烹出美味,母親狠心換來過年才會吃的豆腐,父親在灶前保持笑意,這種微笑在平時很難看到。

當魚的香氣彌漫了整個屋子的時候,六歲的孩童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新鮮的讓人稍稍發暈。

這是一次愉快的晚餐,父親難得開口說了話,"三子(6歲孩童)該上學了"。

"美味"結束後,兩個哥哥回屋睡覺,明天還有農活要做;父親要燒制豬食,給牛喂草,讓羊進圈。

就在燒制豬食的過程中,父親在柴火堆碰到軟軟的東西,就是那條草魚。

原來,那條魚從來不曾做成魚湯,一家人心中的美味也不過是主觀臆斷的"魚湯"。

文章最後一句:現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但這道詭異的光,早已遠離物質匱乏、精神貧瘠的那個時代的高考生們已經無法理解。

"為什麼會是一道詭異的光?詭異的光是什麼鬼?"

作者鞏高峰在微博上回復網友:就是有點說不出來的難受,覺得生活太詭異。

"只有經歷過物質精神匱乏的年代才能讀懂"

"為什麼中考是窮人吃牡蠣,高考是窮人吃魚?""請問魚到底吃了沒?困惑。""我以為文中的媽媽買了塊魚豆腐。""為什麼要煲湯,紅燒不好嗎?"

高考語文科目結束後,考生紛紛在鞏高峰的微博下留言。

很顯然,微博上的年輕人已經不能理解作者的故事情節和思路。

鞏高峰也覺得,年紀大的老師能讀懂,也有這種審美,但是現在的小孩子沒有這種經驗。

但年紀長的人可能很少在自媒體活躍。一位網友的媽媽讀完這篇文章後很有感慨。她說,只有經歷過那種物質匱乏、精神匱乏的年代的人,才能讀懂這篇文章。

一位外婆讀完這篇文章後眼淚婆娑,她明白那鍋"魚湯"的味道,雖然鍋裡面並沒有魚,但是那個晚上時如何的其樂融融,不用考慮明天有沒有米、不用想明天是否要收割,那個晚上是期盼天天如此的晚上。

❿ 2017浙江語文高考詭異的光是什麼 高考詭異的光是什麼梗

今年浙江高考語文卷閱讀理解部分,選取了青年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說《一種美味》。文章的寫作背景置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描寫了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記憶。文章最後寫道,從鍋里跳出來的魚「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閱讀理解的最後一題,正是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理解。
考試結束後,這套閱讀理解題遭遇不少浙江考生「喊難」,而伴隨著考生一頭霧水,「詭異的光」以及文章原作者鞏高峰隨即走熱。鞏高峰在微博回復一名網友的提問時稱「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么一出」,隨即被理解為「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並被指其批判試卷出題人。自6月7日起,「詭異的光」、「鞏高峰」和「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相繼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而鞏高峰也在微博上被眾多考生「圍觀」,向其尋求他的「標准答案」。
6月8日,該文章作者鞏高峰作客揚州高校,首次公開回應稱,「詭異的光」沒有意義,每個人理解不同,考題影響了考生分數,他向考生表示歉意。

熱點內容
教育裝備采購網 發布:2025-05-07 16:54:37 瀏覽:958
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發布:2025-05-07 16:08:24 瀏覽:116
歷史的母本讀後感 發布:2025-05-07 15:22:36 瀏覽:443
咳嗽的物理療法 發布:2025-05-07 14:02:56 瀏覽:926
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課 發布:2025-05-07 13:41:44 瀏覽:386
教師提供 發布:2025-05-07 11:14:34 瀏覽:133
九年級數學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07 10:25:49 瀏覽:578
幼兒寫給老師的話 發布:2025-05-07 09:45:56 瀏覽:219
老師蕾絲 發布:2025-05-07 08:41:18 瀏覽:744
輔導歷史 發布:2025-05-07 08:26:10 瀏覽: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