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說
① 關於都江堰的歷史解說
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都江堰的名稱由來: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都江堰這一帶風景優美,有不少名勝古跡,又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游覽勝地。都江堰一帶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跡。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後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里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建築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價值的單體或連接的建築群」。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1)歷史解說擴展閱讀
都江堰的修建背景: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經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國多雨地區。發源於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南麓,岷江之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厲害。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
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② 我認為的對歷史的最好解說
歷史的規律表明,每當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都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它必然成就偉大的歷史人物。拿破崙之所以偉大,是由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這一件大事所造就的
恩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
因此,必須把他放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中,才能更好地去認識他。 第三、要看主流,看主導方面,不能以某一片面代替整體。歷史人物,特別是偉大的歷史人物,其一生的經歷是錯綜復雜的。因此,要看他在這個大的歷史潮流中,是阻礙歷史的潮流而動,不是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動。 第四、拿破崙戎馬一生,親身指揮過的戰役約計60次,比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和愷撒指揮的戰役總和還要多。約20年的拿破崙戰爭,前期主要是為了抵禦外來侵略,後期也有反抗民族壓迫的因素,但戰爭已具有明鮮的侵略性和掠奪別的民族及兼並別國領土的性質,給歐洲和法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總之,評價拿破崙應當把他放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中,綜合地考察他的全部活動。這樣,我們就會看到,拿破崙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他鎮壓了叛亂,粉碎了歐洲「反法聯盟」的多次武裝干涉,打亂了歐洲的封建秩序,促進了歐洲各國人民的覺醒,穩定了法國大苦命的社會成果,這是他活動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績。當然,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不可能是完人,都有他的缺點,錯誤或罪行。作為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的拿破崙更是如此。恩格斯曾經指出過:「拿破崙最大的錯誤在於:他娶奧國皇帝的女兒為妻,和舊的反革命王朝結成同盟」。同時指出拿破崙的主要錯誤在於「拜倒是正統主義原則之前」。 綜觀拿破崙一生的全部活動,其主導方面的活動,對當時社會和人類歷史的發展是起過作用的,他功大於過,是個應當肯定的歷史人物。
③ 中國有哪些歷史詳細解說。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 下: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隋、唐、五代(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歷史朝代名(6張)
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
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
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
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5]
④ 百家講壇中關於歷史的講解都有哪些
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共六部:實話孔子、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前因後果、繼往開來)
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項羽》、《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後》、《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王立群讀〈史記〉之秦 始皇》、《千古中醫人物之華佗》
紀連海:《正說和珅》、《正說紀曉嵐》、《正說多爾袞》、《正說鰲拜》、《正說吳三桂》、《李連英》《千古中醫人物之張仲景》
錢文忠:《玄奘西遊記》、《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千古中醫人物之李時珍》張望朝:《楊子榮》、《抗日名將楊靖宇》
蒙 曼:《品讀武則天》 《太平公主》《唐玄宗》(即將播出)
喬 良:《新解三十六計》
康 震:《詩聖杜甫》、《蘇軾》、《詩仙李白》、《李清照》
孟憲實:《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出書時與上一講座合編為《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
隋麗娟:《慈禧》《孝庄》(即將播出)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范蠡》《千古中醫人物之扁鵲》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
馬 駿:《二戰人物》
孫丹林:《楹聯的故事》、《唐伯虎》、《陸游》
姚淦銘:《老子》
方爾加:《孔子》、《漢代國策風雲》
李 蕾:《紅旗渠的故事》
周思源:《周思源評說紅樓夢》、《正品三國人物》
趙曉嵐:《李煜》、《辛棄疾》
喻大華: 《道光與鴉片戰爭》《嘉慶皇帝》《咸豐皇帝》(即將播出)
段懷清: 《中國四大愛情故事》(梁祝傳奇、孟姜女傳奇、牛郎織女傳奇、白娘子傳奇)
周嶺:《曹雪芹》
曾仕強:《胡雪岩的啟示》
袁騰飛:《兩宋風雲》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講解歷史的節目有哪些
央視有個《中國通史》中國各朝各代都挺詳細的,另外百家講壇的李山教授的春秋和戰國都講的挺好的,喜歡西方中世紀歷史的話德國有個紀錄片《德國人》挺不錯的,不推薦BBC的歷史紀錄片,基本上扯淡,想了解羅馬歷史的話還是推薦去看書:羅馬建城史、羅馬興衰什麼的。二戰史的話其實中國拍的紀錄片反而相對客觀,就是中央7台放的那些。
⑥ 歷史了解解說。
首先,我要貼的太長,肯定貼不完.覺得好的話,你給我個郵箱,我給你發過去.復興之路_帶給我們的啟迪民族復興,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追求與夢想。作為黨的十七大召開的獻禮篇章,中央電視台大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一經播出,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片遵循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用豐富翔實的史料和巧妙嚴謹的結構,實現著歷史與現實的時空交替;以多元豐富的傳播意蘊和獨具匠心的聲畫表現手法,凸顯電視政論片的迷人魅力,契合了受眾的收視期待與審美需求,收到了極佳的傳播效果,留給我們諸多有益的啟迪。 一、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編織嚴謹結構 《復興之路》共6集,時間跨度從1840年到2007年,上下167年,縱橫百年歷史。文史浩瀚,大浪淘沙,選題謀篇、素材配置、結構布局、邏輯推進無不需要編導具有過人的睿智。《復興之路》的編導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遵循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巧妙結構,將這段歷史分為六段,縱橫裨闔,不愧為大手筆、體現出大氣魄。第一集《千年局變》,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結束於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標志著兩千餘年封建專制制度的被推翻。第二集((崢嶸歲月》,從1911年民主革命的發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日本法西斯宣告破滅,國民政府在大陸38年的歷史徹底結束,中國從此進人一個新紀元。第三集《中國新生》,從1949年共和國誕生到1976年「文革」結束,講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最終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然而,這又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中國為此付出了「十年文革」的慘痛代價。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將何去何從?自然引出第四集《偉大轉折》。從1976年到1989年,中國經歷了20世紀第三次偉大的變革,挽救了處在危難之中的社會主義。第五集《世紀跨越》,從1989年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中央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中國在世紀之交延續著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第六集《繼往開來》,歷史從2002年行駛到2007年,這5年是當今受眾最熟悉也是最親切的S年,是奮斗的5年。人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復興之路》如此謀篇布局,不僅嚴整有序,符合史實,而且也真實地再現出中華民族百年探索的艱辛和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艱難曲折。 二、「探索」貫穿全片,時空交替講述歷史 《復興之路》以「探索」貫穿全片,用客觀、積極、欣賞的目光看待特定時期下愛國志士們在復興民族道路上所做出的貢獻,講述了不同時期的進步人士為民族復興這一共同目標而奮斗的艱苦歷程。林則徐、魏源等人對振興國家的探索,洋務運動的實業救國,維新派的戊戌變法,洪秀全發動的太平天國運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一一呈現。但是,這些探索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落後的現狀,只有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後中國革命才煥然一新,並最終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後,中國共產黨又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領導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縱觀全片,以「探索」為主線,在歷史發展規律中評判歷史創造者的先進與落後,用大量的史實進行佐證:歷史選擇了共產黨,人民選擇了共產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在於共產黨的英明領導。 值得首肯的是,《復興之路》進入歷史的視點非常巧妙。它是站在今天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從新時代環境穿梭到具體的歷史年代和事件之中,實現現實與歷史的時空交替。如第一集從現在福建的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回溯到清末的洋務運動;從現在的虎門炮台回憶到鴉片戰爭;從南京中山陵到孫中山;從今天的北京大學到蔡元培;從如今的延安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延安、西北坡的真實生活圖景……站在今天的時空講述過往的歷史事件,這種設身處地的追溯,更能讓人感慨於歷史的滄桑巨變,驚醒於睡夢中的無知與愚昧。從傳播學的角度看,這種講述更貼近受眾,令受眾產生情感認同。在穿梭於歷史的走廊中,受眾對於歷史的發展有r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未來歷史的走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受眾與歷史的發展、祖國的命運亦緊密聯繫到了一起。 三、多元嘉賓熱論歷史,觀點權威意蘊豐厚 對於一部成功的電視政論片,旗幟鮮明,多元豐富的論點是不可或缺的。《復興之路》編導邀請了多元領域的嘉賓熱論時代變遷、歷史興衰。嘉賓們或口述歷史
⑦ 講解歷史的節目
《百家講壇》講中國古代史
《世界歷史》講世界史
⑧ 歷史解說中國最早的朝代是
中國最早的朝代是夏朝。即大禹建立夏朝。
⑨ 歷史人類是怎麼出現的——《歷史解說》
當然是由更低級別的動物進化而來的
⑩ 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詳細歷史解說
你想要很詳細的,可以在網路裡面搜索浩學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