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歷史
⑴ 中國錢幣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1)錢的歷史擴展閱讀:
貨幣體系: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
1、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
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刀幣:
2、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
環幣:
3、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蟻鼻錢:
4、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⑵ 錢的發展史
錢的發展史
大家知道,與「錢」有關的字都是比較兇狠的字。比如「錢」,繁體字是「金」字旁邊兩個「戈」,金代表財富,戈是武器,意思就是兩戈求金,拚命打架是為了求金。還有「十戈求貝」的「賊」字,為了財———「貝」,也要動槍動刀。
錢幣有過多種形式,最後逐步轉變為重量形的方孔圓錢。外圓內方是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也是今天人們待人處世的原則。每個人對人應有溫和的態度、友好的精神,這就是圓的外形,而內心要有自己的做人原則,如果不講究原則,有權的可能犯錯誤,沒權的可能會得罪人,這就是外圓內方。
這些錢有一定的重量,一貫錢是1000個,十貫大錢是120斤重,十貫小錢是65斤,腰纏萬貫就不得了。
後來四川的富商想出了辦法,拿票子代替錢,錢不動紙動,就出現了「交子」。宋朝皇帝看到了,覺得非常好,就讓政府來做。但無准備金的紙幣導致通貨膨脹。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朝代是被濫發紙幣搞垮的,它們是宋、元和民國。
⑶ 關於錢的歷史
中國古錢幣萌芽與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秦,歷經四千多年漫長歷史。
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交子」實物和鈔版都已經遺失。
圓形方孔錢是從秦統一六國後開始的,沿用二千多年,用這種形制,一方面是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一方面便於攜帶,可用繩索串聯。
宋代出現紙幣,元代貨幣主要是紙幣,稱為鈔「鈔」。
明朝由紙幣政策轉為「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銀錠從元朝開始,稱為「元寶」。
清朝前期主要以銅錢和銀錠為主,清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並出現機制幣,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
民國時期流通紙幣和銀元。1914年北洋政府推出了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貨幣。
⑷ 錢的歷史
最先是物物交換,然後是一般等價物,如貝殼等,再發展就是金屬貨幣,金屬鑄幣,最後是現在的紙鈔
——————————————————————————————————
1.中國最早的錢幣
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餘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於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因為貝本身具有天然的單位,而且輕巧堅固,便於攜帶,同時在原始社會先民早已用貝作為裝飾品,對它很熟悉,所以用貝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適的。因此可以說,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起動使用的是天然貝,以後又產生了人工製造的骨貝、石貝、陶貝和銅貝等。
2.中國最早的金幣
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已經使用黃金了,但是最初黃金只是用來作為裝飾品或當作賞賜、饋贈物的。在我國,黃金作為貨幣應以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金版為最早。這種郢爰金版形狀像一塊塊豆腐乾,上面打上許多印記,計有「郢爰」、「陳爰」、「鬲爰」等五六種,使用時根據需要臨時鑿開。因為金版上的印記大部分為 「郢爰」二字,故稱「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餅」。這些印記像印章一樣,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國最早的銀幣
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農民在挖石灰池時發現一件三足帶蓋銅鼎,內藏有銀布幣18件,重3072.9克。銀幣皆為鏟形,銎(qiong音瓊。鏟上按柄的孔)作圓柱狀,除一件空前外,其餘均為實首。按布體大小可分為長、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長15.7厘米,寬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長8.4厘米,寬5.8厘米,重134克。《中國錢幣》1983年第3期介紹,從造型、製作特點看,這批銀布幣屬於春秋中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最早的銀質貨幣。筆者認為,它應屬於專門用以賞賜或貯藏的錢幣,而不是流通貨幣。
4.中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各種不同特點的貨幣形制,形成不同類型的貨幣流通領域,基本上是四種形狀各異的貨幣體系,即貝幣體系、布幣體系、刀幣體系及圜錢體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對刀、布、貝及圜錢,對我國的貨幣制度進行了改革,並為此而頒布了法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半兩錢為下幣。黃金用於大額支付或賞賜,而半兩錢則為日常流通貨幣。秦半兩「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是我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5.中國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1980年8月陝西省咸陽市北塬下出土一枚五銖金幣,其形制與常見的西漢銅五銖相同,圓形方孔,錢的正反面均有輪廓,直徑2.55厘米,正面穿上橫郭,金幣重9克,經化驗金的成色為95%。據錢幣專家鑒定,這枚西漢五銖金幣的鑄造時間當在武帝元狩五年至宣帝神爵四年之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所見的年代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6.中國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
1955年南京光華門外黃家營五號六朝墓出土銀五銖二枚,其形制為東漢五銖,也可能是六朝時仿製,應為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可能是殉葬的冥幣。
7.中國最早的鐵錢
錢幣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鐵錢是西漢末年公孫述在四川成都稱帝時所鑄的鐵五銖,現此說已被否定。解放後在我國湖南長沙、衡陽和陝西西安等地的西漢古墓中出土數量不少的鐵質半兩錢,僅長沙西漢古墓一次出土就達32枚,面文篆書「半兩」二字,方孔無郭或有郭,其形制、輕重與文帝四銖半兩十分相近。因此可以說,這種西漢初期的鐵質半兩是我國最早的鐵錢。
8.中國最早的鉛錢
我國各地曾先後出土墓葬或窖藏的各種鉛錢,如鉛質郢爰、鉛質圜錢、鉛質大泉五十、鉛質五銖等。但是這些鉛錢不是冥幣,就是民間私鑄的偽錢,並非真正官鑄流通貨幣。我國官鑄流通鉛錢應以五代十國時期閩王審知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所鑄鉛質開元通寶小平錢為最早,有光背、背「福」字及背「閩」字三種。
9.中國最早使用錯金工藝的錢幣
王莽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進行了第一次貨幣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銖錢繼續行使外,又發行了三種新的貨幣,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的形狀很像現在的鑰匙,錢體由刀環和刀柄兩部分組成,環文上曰「一」,下曰「刀」,柄文為「平五千」三字,其中環文「一刀」二字用黃金嵌錯而成,俗稱「金錯刀」,每枚值五銖錢五千個。
一刀平五千是我國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錯金工藝製成的錢幣。由於它製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為錢幣收藏者所珍愛。在我國古代詩歌中也有不少贊美「金錯刀」的內容,如杜甫詩:「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
11.中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861年7月,清咸豐皇帝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病危,特封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處理國事。不久,咸豐帝病死,八大臣遵從遺詔,擁立載淳為帝,擬定次年改元「祺祥」並鑄造「祺樣」錢幣。而慈禧則以她和慈安名義,聯絡當時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欣,於9月30日發動宮廷政變,逮捕八大臣,並將肅順等三人處死。這就是有名的「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不久,慈禧採納大學士周祖培奏議,廢止「祺祥」年號,停鑄「祺祥」錢,改用「同治」年號,並鑄「同治」錢幣。「祺祥」年號是在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確定的,但到當年十月五日即被廢除,僅僅存在69天,「祺祥錢」可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2.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中國帝王使用年號始於西漢武帝,但是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卻是十六國時李壽所鑄的漢興錢。李壽是西晉末年起義軍首領李特的侄子,於東晉咸康四年(338 年)在成都稱帝,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鑄行漢興錢。漢興線按錢文排列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下排列,俗稱「豎漢興」或「直漢興」,另一種是左右排列,俗稱「橫漢興」。
13.中國最早的國號年號並鑄錢
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陝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並鑄「大夏真興」錢。大夏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大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
14.中國最早鑄有地名的右孔圓錢
零陵先賢傳曰:「劉備拔成都,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這里所說的直百錢即指直百五銖。有一種背面有「為」字的直百五銖乃劉備在四川犍為所鑄,是我國最早鑄有地名的方孔圓錢。
15.中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中國錢幣從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起在錢背加鑄年份,如淳照七年的錢在背面鑄一「柒」字,八年的錢在錢背鑄上「捌」字,都是大寫。從九年以後改為小寫,一直到十六為止。這一辦法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所以說,淳熙元寶是我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16.中國唐朝最初的年號錢
一般人誤認為開元通寶是我國唐朝的第一個年號錢,其實這是不對的。開元是唐玄宗於公元713年改的年號,而開元通寶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開元通寶錢文中的「開元」並非年號,而是取「開創新紀元」之意。那麼唐朝第一個年號錢是什麼呢?它是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鑄造的乾封泉寶,行用僅一年。
17.中國最珍貴的佛寺供養錢
山西五台山乃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1988年春天修建佛塔時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錢,黃金質地,成色在90%以上。錢徑2.4 厘米,厚0.12厘米,穿徑0.5厘米,每枚重約12克。正面錢文為行書「淳化元寶」四字,背面鑄有左立、右坐兩尊佛像。坐佛背部有佛光屏,立佛為韋馱,手持如意。兩尊佛像下均有蓮花座。佛像造型逼真,體態栩栩如生。佛身立體隆起錢面0.2厘米,五官清晰可辨。
淳化是北宋太宗年號。這批淳化元寶金錢,背鑄佛像,造型奇特,顯然是當時皇室專門鑄造並敬奉五台山寺廟的供養錢。像這樣成批的金質佛寺供養錢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因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18.中國最早的對錢
所謂對錢,是指兩個錢錢文相同,鑄地相同,大小、輪廓等形制又完全一樣,不同之處是兩種書體。南唐李璟所鑄開元通寶小平錢有篆、隸兩種書體,是我國最早的對錢。據說篆體開元通寶為大書法家徐鉉書寫。
19.中國最早的御書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的錢文有許多都是由皇帝親自書寫的,稱為御書錢。如北宋的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和背「陝」字宣和通寶就是由宋徽宗用瘦金體書寫的。我國最早的御書錢是北宋初年的淳化元寶,錢文由宋太宗趙炅(jiong音迥)親筆書寫,分真書、行書和草書三種書體。
20.中國歷史上名稱最繁雜的一種錢幣
南宋嘉定錢是我國歷史上名稱最繁雜的一種,按面額分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種,每一種面額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計有元寶、永寶、之寶、金寶、興寶、安寶、新寶、洪寶、萬寶、正寶、真寶、崇寶、封寶、至寶、隆寶、重寶、珍寶、通寶、泉寶等。
21.中國面值最大的金屬鑄幣
國寶金匱直萬是一種造型很奇特的錢幣,錢體由兩部分組成:上部圓形方孔,篆書直讀「國寶金匱」四字,下部為一鏟形,篆書「直萬」二字,此錢被公認為是王莽時期的貨幣。因金錯刀錢文為「一刀平五千」,即一枚值五銖錢五千個,那麼此錢錢文「直萬」,即一枚值五銖錢一萬個。所以說,國寶金匱直萬是我國面值最大的金屬鑄幣。
22.中國最早的鉛質雕母錢
鉛質雕母錢,據史料介紹只有清朝光緒通寶寶蘇、寶頓等,其他未見。而元朝大元國寶當十鉛質雕母錢在我國還是第一次發現。此錢直徑4.6厘米,重 53.3克,是仿照金代泰和重寶當十錢雕刻的。二者在製作風格、大小厚薄、文字粗細等方面完全一樣。此錢雕成後准備鑄造銅錢流通使用,可能因「國寶」二字不太適合作錢幣名稱,或者由於其他原因,故未見此類銅錢行用。這枚大元國寶當十鉛質雕母錢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乃我國最早的鉛質雕母錢。
23.中國最早的銅質雕母錢
雕母是以銅、象牙、鉛、錫等作為幣材,用手工雕刻的錢幣。用它鑄造母錢,再用母錢翻鑄流通錢幣,因之錢幣界也把雕母稱為祖錢,言其為錢之始祖也。
我國最早的銅雕母錢應為南京博物院所藏明朝嘉靖通寶折十大錢。此錢銅色金黃,質地細密,表面光潔滑潤,無氣孔砂眼,字口如斬,刀痕猶存。我國雕母錢清代尚多,明代僅有萬曆通寶、崇禎通寶等數枚,而此枚嘉靖通寶時間最早,質量最好,堪稱錢幣之珍品。
⑸ 錢的歷史(從頭到尾)
錢幣的歷史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閑,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世界上最早的低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實物和鈔版均已遺失。目前國內現已發現年代最早的「金代銅鈔版」已為金泉錢幣博物館收藏。
最早的錢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並六國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漢代——隋代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
------------------------------------------------------------------------------------------------------
http://www..com/s?ie=gb2312&bs=%A1%B6%D7%F0%C8%D9%D6%AE%C2%C3%A1%B7&sr=&z=&cl=3&f=8&wd=%C7%AE%B1%D2%B5%C4%C0%FA%CA%B7&ct=0
⑹ 金錢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⑺ 錢的歷史是什麼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一)、秦漢「半兩錢」
(二)漢「五銖錢」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3、「六朝五銖」劣錢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四)兩宋到明清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⑻ 錢幣的歷史
http://xagwc.cn/bbs/TopicOther.asp?t=5&BoardID=37&id=78
錢幣的歷史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閑,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世界上最早的低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實物和鈔版均已遺失。目前國內現已發現年代最早的「金代銅鈔版」已為金泉錢幣博物館收藏。
最早的錢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並六國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漢代——隋代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
------------------------------------------------------------------------------------------------------
http://www..com/s?ie=gb2312&bs=%A1%B6%D7%F0%C8%D9%D6%AE%C2%C3%A1%B7&sr=&z=&cl=3&f=8&wd=%C7%AE%B1%D2%B5%C4%C0%FA%CA%B7&c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