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歷史
⑴ 蒙山的歷史文化
太平天國在永安
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在桂平縣金田樹聚眾起義。3月25日,在武宣縣東鄉建立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立幼主,封軍師,設百官,蓄發易服。5月,清廷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派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命廣州副都統烏蘭泰邦辦廣西軍務,並調蒙古都統巴清德、廣西提督向榮等協同指揮軍隊,對太平軍進行圍攻。太平軍主動撤離東鄉,進擊象州,從象州回師桂平,又從桂平沖破敵人圍攻,東進平南,清軍窮追不舍。太平軍設伏平南縣官村一帶,重創清軍巴清德、向榮和烏蘭泰部,奪得戰場的主動權後,迅即甩開敵軍主力,會師於大同江畔大旺圩,繼於9月19日分兵水陸兩路向藤縣境轉移。水路是指揮部和全軍輜重、老弱婦孺,由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親自統帥,沿大同江順流而下,先後於上坡、三江口等處擊退平南、藤縣團練攔截,並派出機動兵力於太平圩方向,有效地阻擊沿濛江上犯之敵後,大隊即折入湄江,溯流而上,入永安州(今蒙山縣)境。陸路為太平軍主力,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率領,自大旺越琵琶界,進抵大黎山區,屯紮數日,擴軍籌糧。23日,水陸兩路會合於永安州樟村,當即繼續溯流北進。當天羅大綱率先鋒部隊,首先沖破古屬峽清軍防線,進抵峽口乃平村。盤踞水竇的平樂協副將阿爾精阿聞訊,立即撤至村外的中營嶺,盲目向對河發炮。太平軍發動進攻,搶渡湄江,佔領水竇,攻擊中營嶺,清軍潰退,逃回州城。
永安教案
中國抵抗外國侵略的中法戰爭,由於清政府的妥協賣國政策,造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結局。中法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法國勢力侵入我國雲南、廣西,進一步加深了我國西南邊疆的危機。法國教會和傳教士,依靠不平等條約,大批竄入我國西南地區。他們在慈善外衣的掩護下,干著間諜特務的罪惡勾當,粗暴地干涉中圍內政,侵犯中國主權;挑撥、破壞我國民族團結;對中同各族人民更是驕橫無忌,任意欺壓。他們的不法罪行,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抗。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了1898年4月21日(清光緒二十四年)永安(今蒙山縣)人民殺掉為非作歹的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蘇安寧,以及依仗洋人的地痞流氓唐啟虞、彭亞昌。
永安教案是永安人民反對侵略、挽救民族危機的愛國正義斗爭。它與1885年結束的中法戰命,雖已相距13年,因教案的斗爭都和中法雙方有密切聯系,也可以說,永安教案是這場反侵略斗爭的延續。
永安教案的起因是永安州東平里蒙寨村羅天生投靠教會,引狼入室。羅天生三兄弟原是廣東客家人,清光緒初從桂平縣遷居蒙寨。這里的老住戶魏七叔的菜園邊有棵豬肚木,與羅家菜園緊鄰。七叔見小孩常去爬樹,怕他們跌傷,就砍掉此樹。因砍樹壓壞羅家青菜,七叔以木抵償。羅家硬說樹蔭范圍是他家產權,迫七叔簽字,還打得他吐血。
羅家的行為引起村人不滿,告到州府。州官據實情,把木判歸七叔。羅家欺負老弱,應賠禮道歉。從此,羅魏兩家糾紛不斷。
1897年秋(清光緒二十三年),象州龍女村天主教堂雜
工吳三祝(廣東客家人),路過蒙察,適逢魏家族人與羅家因口角而動武,吳精通武術,見羅是客家人,便揮拳相助,將魏姓人趕跑。羅家便留吳住宿。
吳三祝是犯案累累、無法在家鄉立足,而投靠教會的人。在吳三祝的勸說下,羅天生跟吳去象州龍女教堂,由蘇安寧洗禮入教。
蘇安寧曾在越南法國天主教堂見習。1889年11月27日,派來廣西傳教。先在上思教堂,1890年4月轉到貴縣天主教堂實習。由於他對法國殖民事業忠誠,不久,被廣西主教司立修,派到象州龍女村獨當一面。負責象州,兼顧柳城、修仁、永福、荔浦、永安等地傳教事務。羅天生在象州入教後,向蘇表示要為天主教在永安傳播效力,他家可作傳教堂點。因此,蘇決定巡視永安,相機建立傳教點。他叫吳三祝和羅天生先回永安作準備。1898年8月25日,蘇帶傳教員唐啟虞、傭人彭亞呂、江飛祥、教徒陸本祥、邱有業、陳光秀等人前往永安。州官何臻祥聞訊,派兵到新圩迎護,在官邸為蘇洗塵。席問,蘇向何捉及羅天生受魏姓欺凌之事。何怕得罪洋人,第二天便另下一道判決,說魏家盜砍羅家樹木,強占園地,著即退還,並向羅家賠禮道歉。蘇為羅家打贏官司,並在羅家建立傳教點。羅天生全家入教,他還帶著蘇的名片,以傳教員自居,出入團總、地方紳士門庭。
⑵ 蒙山的歷史
晉陽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為東魏所建的大庄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並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庄嚴石窟二寺」,可見「西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於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來幸並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並令並州州官長史竇軌「速庄嚴備飾聖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後,經兩年時間,由皇帝內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並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千萬眾」,轟動了並州。唐武宗滅佛時,大閣雖然失修破敗,但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次重修的庄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於內,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餘年。
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游、紀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遺有五代後晉和元、明的幾通碑刻已移置太原雙塔寺保存外,其餘各代碑刻均未外運。
⑶ 蒙山有什麼古代名人游覽過
蒙山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磚漢瓦、古剎廟宇、碑碣石刻等遺存悠悠林立。
周朝起,蒙山被封國顓臾專事祭祀,達千年之久。
春秋時期,在蒙山南北封國設邑,孔子也曾「登東山而小魯」,詠嘆蒙山。
唐代李白、杜甫結伴同游蒙山,杜甫寫下「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名句;
唐玄宗曾率群臣登臨蒙山,留下佳話流傳至今;
北宋文學家蘇軾登蒙山留有「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贊譽;
康熙大帝冬遊蒙山留下「馬碲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詩篇;
乾隆皇帝南巡中游歷蒙山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之辭。
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蒙山孕育了孔子弟子仲由、「算聖」劉洪、「智聖」諸葛亮、「書聖」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等聖賢人傑,留有孔子小魯處、鬼穀子洞、孔臏洞、鬼穀子講堂、諸葛廬等歷史遺跡。是孩子假期學習的好地方。
蒙山景區內,有森林沖鋒車、森林索道、森林漂流、森林觀光車、挑戰游樂場、蒙山會館、蒙山天池、金剛門文化廣場等八大精品項目及旅遊服務設施。景區的票價才30元。快去玩玩。
⑷ 蒙山的山名由來
蒙山,又名東山、東蒙。蒙山在古代曾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有「岱宗之亞」的稱號,近代又因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而聞名遐邇。
大凡山川的得名,多由來於本身的主要特徵,如東岳泰山,古時作「大山」,「大」字讀「太」音,即大山的意思;西嶽華山,因其形似蓮花,華與花通;東北的長白山,因石色多白;新疆的火焰山,因石為紅色;黃河因其水濁色黃;長江因其源遠流長等等。也有因歷史人物或物產得名的。或象形,或狀體,或表色,或傳史,莫不名實相符。那麼蒙山的「蒙」字,其確切的涵義是什麼呢?這在我國古典名著稱為群經之首的《易經》中可以找到答案。《易經》六十四卦中第四卦是「蒙卦」,其卦體符號是艮上坎下,艮代表山,坎代表水,艮上坎下的卦象,即象徵山下有水;另外,坎又象徵凶險,艮又代錶停止,因此,解釋蒙卦卦象和卦義的彖辭說:「山下有險,險而止,蒙。」「山下出泉,蒙。」對此,三國魏王弼註解說:「退則困險,進則閡(阻隔之意)山,不知所適,蒙之義也。」又說:「山下出泉,未知所適,蒙之象也。」再看蒙山的形勢,它綿亘於魯中南大地,跨平邑、蒙陰、費縣、沂南等縣,層巒疊嶂,雲霧彌漫,給人以深邃莫測、晦冥難辨之感;千峰聳峙,萬壑爭流,常陷人於山重水復、進退無路之境地。蒙山的形勢,不正是蒙卦卦象的標本嗎?反過來,蒙卦卦義也正是蒙山形勢的寫照。再者,上古時期的蒙山,被洪水包圍著(《尚書·夏書》:「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當比以後的蒙山險惡得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蒙山的「蒙」字有山水相連,形峻勢險,深邃莫測,使人迷茫之義,簡言之,蒙山即險峻莫測之山。
八卦符號「是先人對天地萬物的一種抽象,是先人們關於自然界中各種認識對象其中包括事物發生發展規律的概括抽象」。(周山《易經新論》1992年遼寧出版社)八卦符號的抽象過程,戰國時期的學者有此描述:「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後來重疊推演成六十四卦,其表現內容更為豐富多彩。六十四卦卦名的產生也是先人望形生義,寓意於形,取諸自然的結果。由此推知,蒙卦或因蒙山而得名,蒙山則因蒙卦而名義得彰。
蒙山與蒙卦的關系,前人已經有所論及。光緒《費縣志》載,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在蒙山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玉虛觀(今萬壽宮)石碑碑文《蒙山祈雨記》中,引道書《靈寶經》、《岳瀆洞天圖》描述蒙山形勢說:「東蒙,靖廬福地,東浮雲氣口接於蓬萊,西根連於三宮空洞之天,南隸衡岳為佐命,北重艮坎為蒙卦,中有靖廬仙宮,神仙僚佐萬眾,主校罪福生死之籍……」。這里談到「北重艮坎為蒙卦」,按文王後天八卦圖。坎代表北方,艮代表東北方,如果登上龜蒙頂,放眼向北及東北方望去,陵谷千重,一望無際,正是蒙卦卦象的實際反映。
其後,清乾隆皇帝在詩中也談到蒙山與蒙卦的關系。乾隆多次下江南巡視途中,有六次駐蹕於蒙山腳下,寫了多首詠蒙山的詩,其中乾隆十六年(1751)寫的《望蒙山雪色》:「崇巒積雪昔年同,聖祖巡蹤景仰中。奄有海邦為魯鎮,果然山下出泉蒙。逢年民鮮飢寒色,敦俗戶多淳樸風。百歲熙和九州晏,自維奚以繼鴻功。」其中第四句,用「果然」二字肯定了蒙山真是像蒙卦彖辭說的那樣「山下出泉蒙」。
蒙山見於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書經》和《詩經》,《書·禹貢》載「淮沂其乂,蒙羽其藝」,意思是說淮沂二水經過大禹的治理,蒙山和羽山地區已能種植作物了。但據考據家考證,《書經》內容多系後人偽托,《禹貢》一篇也是後人追述之作,成書時間不能肯定。《詩經·魯頌·閟宮》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詩句。據袁梅《詩經譯注引言》,《詩》的創作年代基本在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閟宮》一詩是歌頌魯僖公(公元前659年~前627年)政績的,其創作時間當在公元前七世紀或者更晚一些。由此知道,蒙山之名見於《詩經》迄今至少已有2600多年了。
東蒙一名,見於《論語·季氏》孔子和學生冉有的一段對話:「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論語·邢疏》:「蒙山在東,故曰東蒙」。蒙山在東的「東」字,當指魯國國境的東部,魯國境內只有一個蒙山,且顓臾城就在蒙山腳下,毫無疑義,孔子說的東蒙,就是《詩經》上說的「蒙」,在「蒙」字上加一「東」字,意在指明其方位,因此說「東蒙」不過是當時的俗稱而已。
至於「東山」的稱呼。見諸《孟子·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記載。孟子說的這個東山指的是哪個山呢?據《孟子·孫奭疏》載:「孟子言孔子登魯國之東山而覽者大,故小其魯國,以魯國莫大於東山也。」這里孫奭雖未明指「東山」即蒙山,但已圈定是魯國之東山,非他國之東山,進而推之,魯國東境有龜山和蒙山,但龜山高度面積與蒙山相比,猶如小巫見大巫,聯系孔子說的「東蒙」可以斷定孟子說的「東山」,即今臨沂市境內之蒙山,「東山」只是蒙山當時的俗稱而已。這猶如過去的城門,都有一個雅名。可是人們在交談中,往往不呼其名,而以「東門」、「西門」稱之,聽者不會誤解。蒙山西麓的人們,還經常以「東山」代稱蒙山,此種情況恐怕是古今相通的。楊伯峻《孟子譯注》(1960年中華書局版)注釋:「東出――當即蒙山,在今山東平邑縣北。」這是很有見地的。平邑縣境內有傳為孔子登東山途中住過宿的「子宿村」,紀念孔子與老萊子門徒相迂的「迂聖橋」,以及龜蒙頂上「孔子小魯處」、「聖憩石」等遺跡,可謂事出有據,不為無因。
蒙山舊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之勝景。有名的山頭就有1076座,他們的名號有的俗,有的雅;有的載入地方誌書,有的僅流傳於群眾口碑。就其大者,俗分在東者稱東蒙,中間者稱雲蒙,在西者稱龜蒙。清《一統志》:「蒙山高峰數處,雲蒙,龜蒙,東蒙,其實一山,未嘗中斷。」由此得知,俗分的「龜蒙」、「東蒙」等,只是蒙山山脈某一山峰的稱呼。
⑸ 蒙山的名人古跡
武俠小說祖師梁羽生
廣西蒙山人傑地靈 鍾靈毓秀,新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就誕生在這里,他與金庸古龍泰山北斗齊名新武俠小說三大宗師。
梁羽生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原名陳文統,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5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後定居香港,後僑居澳大利亞悉尼。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其代表作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等。在評價自己的武俠創作地位時,梁羽生曾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梁羽生公園
梁羽生公園位於廣西梧州市蒙山縣城東南角。距梧州市186千米,距桂林市143千米。經323國道可達。該地原名鰲山公園,因形似巨鰲而得名。始建於公元1762年,「文革」期間被毀,2005年10月重建,少年時代的梁羽生曾常在此處遊玩。主體建築「鰲山寶塔」為1985年在原址上恢復,塔聯「文光映日,到最高外開闊心胸,看鄉邦又翻新頁;筆勢凌雲,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望來者更勝前賢。」是梁羽生先生1987年2月回鄉探親時所作。新建建築「天風堂」點明了梁羽生先生寫武俠小說是純屬「忽遇天風」的偶然因緣。「連霧山莊」(又名棋藝館)暗喻著武林中人武藝和棋藝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元素。「梁羽生舊居」設有橫廊、葯園、佐酒亭等,展現出青少年時期的梁羽生風流倜儻的「梁大俠」形象。
⑹ 沂蒙山歷史
沂蒙山是泰沂山脈的兩個支系,指的是以沂山、蒙山為地質坐標的地理區域,這里不僅是革命老區,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圈,歷史上屬於東夷文明。
沂蒙山同時也是一個旅遊概念,沂蒙山旅遊區位於山東省中南部,包含沂山景區、蒙山雲蒙景區、龜蒙景區、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四個景區,核心景區面積148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所在地、世界著名養生長壽聖地,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
⑺ 蒙山有多少歷史人物如誰
蒙山亦是歷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
由於社會經濟的發達和先進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區名人輩出,荀子、曾子、蒙恬、劉洪、匡衡、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公鼐、左寶貴等很多業績卓著的人物,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為我國社會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