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歷史
Ⅰ Cartier品牌歷史
cartier品牌歷史:卡地亞源自1847年。路易斯·弗朗索瓦·卡地亞(Louis Francois Cartier)盤下了師傅在巴黎的珠寶鋪,正式成立了卡地亞首飾店,當時的巴黎,經過王位爭奪的一番動盪後,又恢復了花都昔日的浮華氣象,極大地推動了巴黎珠寶業的繁榮。卡地亞幸運地得到了拿破崙三世年輕的堂妹Mathilde公主的推薦,業務不斷增長。1902年,卡地亞的店鋪已經從巴黎開到了倫敦和紐約,紐約逐漸成為卡地亞王國的總部。父子相傳僅兩代,卡地亞已成世界「首飾之王」。
隨著首飾王國的聲名遠播,卡地亞成為歐洲各國皇室的御用珠寶商並被譽為「珠寶商的皇帝,帝皇的珠寶商」。英國皇室曾向卡地亞訂購27頂皇冠作加冕之用。此外,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埃及、法國奧爾良王子家族、摩洛哥王子及阿爾巴尼亞的皇室亦委任卡地亞為皇家首飾商。
卡地亞第三代並不僅僅滿足於在華麗的店鋪接待尊貴的賓客,三兄弟還不斷游歷世界各地,搜珍獵奇。Pierre親赴俄羅斯,找尋最上等的琺琅和雕琢動物的珍貴玉石。Jacques則前往波斯灣找尋完美無瑕的珍珠;他還前往印度,將當地土王的漂亮珠寶運回倫敦工作室,重新設計修飾;兄弟倆還合夥從印度王子那裡購入大批珍珠寶石。長子Louis則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設計家,他革命性地在珠寶的鑲嵌中使用了鉑金。卡地亞的首飾深受俄羅斯、埃及、波斯、法國巴黎等地文化的熏陶,特別是東方色彩的靈感啟迪,通過幾何圖形形成完全抽象的設計,將異域文化的特徵通過特殊途徑表達出來。
不但自己是一個具備高品味與商業頭腦的天才設計家,而且他的身邊聚集了很多著名的珠寶設計師和技藝高超的工匠,使設計獨特的飾物都和諧地體現了卡地亞的綽約風格。卡地亞自1888年開始就推出腕錶,著名的款式包括1911年的Santos手錶,1909年取得專利的覆褶式表扣,1919年的Tank手錶等。1928年至1930年期間,鉑金、石英及長形鑽石的混合成為這個「白色時?quot;的重要標志。在Louis的管理下,卡地亞不斷拓展,繼續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卡地亞「Love」手鐲系列,象徵著忠貞不渝的愛情信念,幾十年來,「Love「手鐲的魅力始終讓人心旌搖動。由它的橢圓形設計開始,彷彿是一副愛的「鐐銬「,代表著彼此的專一和似海深情。許多明星,如伊麗莎白·泰勒、索菲亞·羅蘭等,都始終佩戴「Love「手鐲。
新千年,凝聚著150年悠久歷史的卡地亞珠寶首次亮相京城。具有代表性的卡地亞經典作品,包括Marrakeh和Fleurette鑽石項鏈、Tetes Croisee戒指、Panthere五行鑽石項鏈及Lakada手鐲腕錶等,每一件都巧奪天工,完美鍛造。充滿歐陸情懷的卡地亞精品,儼然東方新寵。
Ⅱ 請介紹一下阿爾巴尼亞末代國王
哈邁德·左古(Ahmed Zogu)(1895年10月8日 – 1961年4月9日) 。
阿爾巴尼亞最後的國王(義大利傀儡政權除外)
1895年10月8日出生於Ahmet Zogolli,1925年起艾哈邁德·左古成為阿爾巴尼亞政治中的主要支配人,1928年他加冕為阿爾巴尼亞國王。出自經濟原因他很快就成為義大利法西斯的追隨者。1939年4月7日義大利佔領阿爾巴尼亞,左古下台,流亡埃及。
1951年移居美國,之後又去了法國。1961年4月9日病逝於法國巴黎,終年65歲。
Ⅲ 阿爾巴尼亞的歷史文化
隨處可見的「碉堡」
阿爾巴尼亞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國家,有「碉堡王國」的「美稱」。
一個面積僅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300萬的國家,卻密密麻麻分布著幾十萬座碉堡嗎?這便是碉堡之國阿爾巴尼亞的獨特景象。
為建碉堡陣花掉1億多美元。上世紀60年代初,作為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的阿爾巴尼亞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蘇,同時與義大利、希臘、南斯拉夫等鄰國也存在歷史宿怨或者領土糾紛,可說是國門之外,四望皆敵壘,令這個小小山國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當時的領導人提出「御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富有游擊戰經驗的他們把中國的「深挖洞,廣積糧」要訣略加變通,喊出了「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的響亮口號,具體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動員建造碉堡。 凡是去過阿爾巴尼亞的人,無不為星羅棋布的碉堡而驚嘆。在廣袤的農村田野上,每隔幾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兩側、山頂山腰、房前屋後,甚至度假沙灘上都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碉堡。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網、多達幾十個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獨碉;有能藏兵數百、附設糧倉彈葯庫的指揮大碉,也有僅能勉強塞進一人的單兵碉。不過最常見的,還是直徑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圓碉。在記者眼中,那些隱藏在草叢中的鐵灰色圓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鐵鍋,或者是一隻只靜止不動的大烏龜,趴在那裡窺視著過往行人。
阿爾巴尼亞碉堡用優質的鋼筋水泥建造而成,據說當時平均造價達到250美元,全國幾十萬座碉堡,總耗資達到1.75億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驚人。當地人說,一座碉堡的耗資、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標準的兩居室住房。由於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爾巴尼亞人不得不長期忍受惡劣的居住環境。
在上世紀90年代,阿爾巴尼亞政局及周邊形勢發生劇變。如今,和平和發展同樣成了這個山國的主旋律。照理說,這些遠遠超出自衛需要的碉堡既礙眼又佔地,理應大量拆除,但十幾年過去,仍有很多碉堡巋然不動。究其原因,第一大難題就是缺錢缺裝備:當初修碉堡時講究「敵情觀念」,越結實越好,炮彈都炸不開,拆起來當然費勁。前些年阿爾巴尼亞為發展旅遊,聘請北約的工兵部隊拆除一處海灘上幾百座小碉堡,結果這些大兵動用了挖掘機、推土機、吊車等重型設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交差。武裝到牙齒的北約工兵尚如此,普通阿爾巴尼亞軍民自然更困難了。另一個難題是沒權拆。1992年開始的「土改」把許多碉堡連同土地分給農戶,但農戶們拿到的只是碉堡的「使用權」,產權仍屬軍隊,不論多礙事,軍方不說拆,誰也不敢動它。
在記者見過的碉堡中,有的被改成倉庫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賣部或蘑菇房,還有的乾脆被改成住房。風景區的一些碉堡被有錢人用低價買來,稍作裝修便當作別墅,倒是冬暖夏涼別具情調。據記者打聽,前幾年的價格不過5萬人民幣左右一座。城市邊緣的碉堡則被進城打工的農民佔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賣相」不好、或地處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發揮余熱:有些被改造成廁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則成為熱戀情人幽會的伊甸園;有些靠近邊境的廢棄碉堡,更成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開挖起點。
能隨身帶走的「碉堡」
雖然這些碉堡採光差、改造難、形狀別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稅,自然會得到精明商人的青睞。1985年,一個叫卡那·達拉的人在海灘相中了一座能容數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將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裡的布置有如軍隊食堂,服務員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舉止一派軍人風度,甚至菜單也按標准軍用電報格式書寫。據說每到旅遊旺季,僅有的5個「雅間」需提前一周才能訂到。受「碉堡酒店」啟發,用碉堡開設的酒吧、咖啡館、旅遊專賣店也相繼出現。不過按規定,一旦戰爭爆發,軍方有權在4小時內將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戰斗。有趣的是,還有種「碉堡」不但可以買為私有,還可以隨身帶出國門!這就是有名的阿爾巴尼亞碉堡式煙灰缸。這種煙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頂上倒扣個穹狀防塵殼,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爾巴尼亞圓碉。到該國旅遊的人都愛買上一個帶回家收藏。 阿爾巴尼亞人「點頭不算搖頭算」,即點頭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搖頭表示肯定、贊同。見面禮節以握手為主。見面擁抱、親臉、貼面頰限於親人、 熟人之間。夫妻之間親吻。父母子女之間親臉、親額頭,平輩親友之間貼面頰。在與人交往中,阿國人通常彬彬有禮,極善言辭。喝咖啡是阿國人的偏好。阿國人絕大多數為穆斯林,但並不十分虔誠。阿國人的午飯時間一般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點鍾,而晚飯時間則為晚上九、十點鍾。阿國人家庭觀念極強,絕大多數的家庭中女主人幾乎承擔全部的家務。
最北端的巴依拉姆·楚里城(Bajram Curri)一帶去旅遊,因為它的周邊地區一直處在動盪之中。巴依拉姆·楚里一帶靠近科索沃的北部邊界地區仍然有地雷。
不要隨意施捨。一些旅遊者說這個國家乞討是個問題。由於阿爾巴尼亞封閉的時間太長,大多數外國人,特別是黑人旅遊者,可能會引來好奇的目光。
如果不能得到官方的收據,一定要堅決拒付任何費用。另外,請隨身攜帶至少一份護照的復印件。
Ⅳ 阿爾巴尼亞人的歷史
關於阿爾巴尼亞人的民族來源,尚有爭議。但阿爾巴尼亞學者認為,其祖先主要是伊利里亞人。伊利里亞人於公元前1000年紀陸續遷至巴爾干半島西部,並逐步排擠或同化早先在此居住的佩拉斯吉人和色雷斯人,前7世紀形成眾多部落聯盟,前5世紀合並為若干王國。農業和畜牧業有了進步,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出現一系列大小城市。各城市於前4世紀開始鑄造錢幣,同腓尼基、希臘和羅馬常有貿易往來,經濟文化十分發達。然而,各王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互相攻伐,彼此削弱,便利了羅馬人的入侵和征服。
伊利里亞人自前168年起受羅馬統治。395年以後歸拜占庭帝國管轄,並相繼遭到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利亞人、斯拉夫人和諾曼人的侵略。這些都對阿爾巴尼亞民族的形成產生了影響。伊利里亞各部落不斷吸收外族血統、語言和文化,並在長期反抗外敵的斗爭中聯合起來,逐步形成統一的民族共同體,而以新的族稱「阿爾巴諾伊人」載入中世紀史冊。1190年,在阿爾巴尼亞中部地區以克魯雅城為中心建立第一個封建國家──阿爾貝里公國。至14世紀,已出現各封建公國合並為統一民族國家的局面,但不久即被土耳其人的入侵所打亂。
阿爾巴尼亞於1358年開始受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進攻,1415年被佔領。1443年,阿爾巴尼亞人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進行了長達25年的斗爭。斗爭失敗後,阿爾巴尼亞人陷入土耳其人的長期統治,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各地區之間的經濟交往受到阻撓,封建割據更加嚴重,方言差別日益明顯。18世紀後半葉形成南北兩大支系:北部稱「蓋格人」,保持較多固有文化;南部稱「托斯克人」,受希臘影響,文化較發達。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運動逐漸高漲,民族意識日益濃厚,並建立起全國性革命組織,經過1910年和1911年的大起義,於1912年獲得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遭意、德法西斯侵略,直到1944年11月29日始獲解放。
Ⅳ 歷史上總共有哪些橫跨亞歐非的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0年。
波斯帝國 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羅馬帝國 公元前30年—公元395年(分裂)
拜占廷帝國(東羅馬) 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
阿拉伯帝國 公元632年—公元1258年
奧斯曼帝國 公元1299年—公元1922年
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
歷史上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總共有11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一、波斯帝國,萬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建立了波斯帝國的最大版圖。
二、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消滅了波斯帝國,繼承和擴大了波斯帝國的版圖,可惜他英年早逝,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歐亞非)。
三、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大帝吞並埃及後,基本確定了以後兩百年羅馬帝國的版圖,地中海成為了羅馬的內湖。
四、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分裂後,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東羅馬帝國在查士丁尼大帝的帶領下維持著羅馬帝國最後的血脈和榮耀。
五、阿拉伯帝國,在聖戰的旗幟下,穆斯林把安拉的訓令帶到了歐亞非三大洲。
六、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蘇里曼蘇丹滅亡了拜占庭帝國,把黑海變成了土耳其的內湖。
七、葡萄牙殖民帝國,以達伽馬為代表的航海家們為葡萄牙在非洲亞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八、西班牙殖民帝國,以麥哲倫為代表的航海家們為西班牙在非洲亞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九、荷蘭殖民帝國,海上馬車夫們在非洲亞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十、法蘭西殖民帝國,同樣在非洲亞洲和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十一、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的米字旗在全世界都會升起。
Ⅵ 科索沃與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得歷史淵源
1918年,同盟國戰敗,塞爾維亞得以復國,該年12月,塞爾維亞、鄰國黑山以及由原奧內匈帝國所管轄的斯洛維尼亞、容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伏伊伏丁那共同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即南斯拉夫的前身。
鐵托於1980年逝世後,民族矛盾開始激化,最終導致了南聯盟1990年代初期的解體。1992年之後,南聯盟只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加盟共和國。1999年,塞爾維亞在科索沃戰爭中遭到北約的轟炸,戰爭以國際社會接管科索沃告終。
2003年,南斯拉夫聯邦重新組建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正式獨立,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布獨立並且成為塞黑聯邦的法定繼承國,塞黑聯邦因而解散。
Ⅶ 阿爾巴尼亞是世界碉堡之國,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說起軍用碉堡,大多都出現在戰爭時期,但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國家,至今還留有七十多萬座碉堡,並且當地人是想拆也拆不了。這個國家位於歐洲,是一個面積僅兩萬八千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到三百萬的國家。但哪怕這個國家面積小人口少,卻依然塞下了幾十萬座碉堡,這個國家叫做阿爾巴尼亞。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么多碉堡雖然看起來礙眼,但也給這個國家增添了不少的魅力,畢竟和平年代,在哪能看到如此多的碉堡呢?或許也只有阿爾巴尼亞了,全國遍地碉堡也形成了一種非常特別的景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專門觀賞一番,不知道對於各位讀者來說,這一座座碉堡,是否能吸引你的興趣呢?
Ⅷ 阿爾巴尼亞是為了什麼參加二戰的
1939年3月15日,德國強佔了捷克斯洛伐克,這大大地鼓舞了義大利法西斯頭目墨索里尼。1939年3月25日,墨索里尼就向阿爾巴尼亞發布了最後通牒,限令阿爾巴尼亞索古政府在4月6日12時之前答復下列要求:允許義大利軍隊在阿爾巴尼亞主要港口登陸;允許這些軍隊控制戰略要道、飛機場和邊境戰略據點;在阿爾巴尼亞建立義大利「移民區」,這些移民享有阿爾巴尼亞公民的權利;建立關稅同盟;居住在阿爾巴尼亞的義大利公民有權擔任最重要的公職;政府各部秘書長應為義大利人;駐地拉那的義大利公使和互派駐羅馬的阿爾巴尼亞公使,均應為派遣國的內閣成員。盡管索古政府對墨索里尼的最後通牒嚴守秘密,但人民群眾很快就掌握了事實真相。從1939年4月3日至6日,阿爾巴尼亞每天都在爆發大規模的群眾性示威,索古棄國而逃。1939年4月7日,約四萬人的義大利軍隊在最高司令官古楚尼將軍的指揮下駛抵阿爾巴尼亞的四個主要港口——都拉斯、發羅拉、薩蘭達和申津。阿爾巴尼亞的抵抗很快被擊破,4月10日幾乎全國都被意軍佔領。
在1941年到1944年期間,共產主義游擊隊和民族主義游擊隊非但與義大利和德國佔領軍作戰,為了爭奪對戰後阿爾巴尼亞的控制權,他們彼此之間也發生了殘酷的斗爭。依靠南斯拉夫共產黨的支持,從義大利投降的1943年9月到德國撤退的1944年末,裝備有英美武器的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游擊隊在內戰中戰勝了民族主義者。軍事上的勝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的魅力,把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從阿爾巴尼亞政治舞台的幕後推向了前台。阿爾巴尼亞的宣傳機器往往自豪地聲稱共產黨在沒有一個蘇聯士兵涉足阿爾巴尼亞領土的情況下解放了全國,但他們卻迴避了這樣一個事實: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武裝是由南斯拉夫人組織,並由西方盟軍武裝起來的,軸心國部隊之所以從阿爾巴尼亞撤退也主要是因為在阿爾巴尼亞境外的軍事失利。
隨著阿爾巴尼亞的被佔領,阿爾巴尼亞人民就開始了遭受法西斯奴役的苦難時期,也開始了阿爾巴尼亞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運動。工廠和大建築工地成了對資本主義剝削和佔領者進行斗爭的中心,中學也成了轟轟烈烈的反法西斯運動的基地。但是,當時的阿爾巴尼亞反法西斯斗爭並沒有一個革命的政黨來領導。於是,1941年10月,南斯拉夫共產黨領袖約瑟夫·布魯茲·鐵托派代表前往阿爾巴尼亞,設法將這個國家許多分散的、弱小的共產主義小組合並為一個統一的黨組織。一個月內,他們就建立了一個受南斯拉夫人控制的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阿共最初只有130名黨員,由一個以霍查為首的11人中央委員會領導。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戰略目標是:「為爭取阿爾巴尼亞人民的民族獨立,為在擺脫法西斯主義的阿爾巴尼亞建立人民民主政府而斗爭。」
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成立後,臨時中央委員會全體委員分別到各州建立新的支部。但是,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最初沒有吸引多少公眾的注意力,其下屬的青年團組織幾乎沒有招募到任何人。到了1942年中期,阿共領導人聽從了鐵托的建議,停止了馬列主義的宣傳,把重點放在呼籲民族解放的事業上,這使阿共迅速獲得不少支持者。1942年9月,阿共把許多地下抵抗小組,包括一些激進的反共團體集合在了一起,組成了一個廣泛的統一戰線組織——「民族解放運動」(NLM)。以前「在阿爾巴尼亞是不敢也不可能談到共產黨的,這時共產黨的名稱很快在人民中間傳開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擁護者」。
1941年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響起了反法西斯武裝斗爭的第一槍」,地下軍在地拉那殺死了一個專門迫害政治活動分子的阿奸警察隊頭目。到1942年,幾乎整個阿爾巴尼亞到處都有游擊隊,據統計共有40多隊,人數超過1萬。他們襲擊法西斯義大利的汽車隊和部隊,與此同時地下軍也在城市中進行活動,消滅法西斯罪犯。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還把游擊隊或個人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通過秘密發行的定期公報和小冊子報道給公眾,特別是在1942年8月25日,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機關報《人民之聲》秘密創刊,「它成為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政治運動理論綱領和戰斗實踐的向導」。
1942年9月16日,為了使人民的團結在全國范圍內都建立在牢固的政治基礎和組織基礎之上,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佩薩召開了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代表會議,會議的決議「把兩個歷史過程從時間上和空間上結合成了一個統一的革命,這兩個歷史過程就是爭取祖國獨立的民族解放斗爭和爭取在阿爾巴尼亞建立真正民主制的人民革命」。
佩薩會議後,義大利佔領者在阿爾巴尼亞南部、中部和北部的27個地區,用大量兵力進行掃盪,燒毀了數百幢農民房屋,殺害了許多婦女、老人、青年和兒童,但都沒有撲滅游擊運動。相反,游擊運動在阿爾巴尼亞越燒越旺。1942年12月,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收到了共產國際執委會關於民族解放戰爭的指示,「阿爾巴尼亞共產黨被承認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支部隊」,這大大地鼓舞了阿共。1943年3月17日,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號召阿爾巴尼亞人民踴躍參加游擊隊,加強武裝斗爭,以迎接總起義,會議選舉恩維爾·霍查為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總書記。響應會議號召,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游擊隊人數增加了一倍,他們在全國四面八方給法西斯佔領者以接二連三的打擊,僅僅在佩爾梅特的戰斗中,就有五百多敵人被擊斃。1943年4月,阿爾巴尼亞最高民族解放會議召開,會上一致決定建立「民族解放軍總司令部」,7月10日總司令部成立,霍查任政委。8月15日建立了由謝胡指揮的「民族解放軍第一突擊旅」,它和另外30個游擊大隊轉戰全國各地,直到解放各城市。
民族主義抵抗力量
1942年10月出現了一個反抗義大利佔領的民族主義抵抗力量。阿里·克里蘇拉和米德哈特·弗拉什尼創建了親西方的反共組織「國民陣線」,參加這個組織的大都是大地主、富農和中農。「國民陣線」反對國王索古復辟,謀求建立一個共和國,並對社會經濟結構進行改革。然而,「國民陣線」領導人卻十分保守,害怕佔領者對無辜農民的報復或沒收地主的財產。為了維護自己的財產和權力,蓋格酋長和托斯克地主等民族主義者先後向義大利人和德國人妥協。
義大利人投降後,被德國人佔領前
1943年,隨著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倒台和義大利軍隊的投降,義大利在阿爾巴尼亞建立的軍隊和警察機構土崩瓦解。阿爾巴尼亞游擊隊沉重地打擊了五個義大利師,熱情高漲的年輕人紛紛加入游擊隊。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控制了阿爾巴尼亞南部除了發羅拉以外的所有城市,發羅拉是「國民陣線」的一個要塞。「民族解放運動」中的民族主義者控制了北部大部分地區。戰爭期間在阿爾巴尼亞工作的英國代表向阿爾巴尼亞游擊隊轉達了一個信息:盟軍計劃在巴爾干半島發動一次大規模登陸戰,這要求阿爾巴尼亞兩派抵抗力量聯合起來配合盟軍的軍事行動。1943年8月,盟軍說服共產黨和「國民陣線」的領導人在地拉那附近的穆凱村會晤,並建立了一個「阿爾巴尼亞救助委員會」以協調兩派游擊隊的行動。然而,由於在戰後科索沃地位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這兩派最終中斷了一切合作關系。受南斯拉夫人控制的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支持戰後科索沃回歸南斯拉夫,但民族主義的「國民陣線」堅持科索沃是阿爾巴尼亞的一個省。穆凱會議的代表同意戰後在科索沃舉行公民投票來決定這一地區的地位;但迫於南斯拉夫方面的壓力,共產黨很快就違背了諾言。一個月後,共產黨游擊隊向「國民陣線」游擊隊發動了進攻,挑起內戰。戰斗主要在阿爾巴尼亞南部進行,一直持續到第二年。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德國人的佔領
1943年,在阿爾巴尼亞游擊隊企圖拿下首都以前,德軍出動傘兵空降地拉那,並佔領阿爾巴尼亞全境,把游擊隊趕進南部山區。柏林隨後宣布承認阿爾巴尼亞的獨立和中立,並組建了阿爾巴尼亞政府、警察和軍隊。德國人沒有對阿爾巴尼亞實行鐵腕統治。他們更希望通過一系列措施,例如把科索沃並入阿爾巴尼亞,來贏得阿爾巴尼亞人的支持。一些「國民陣線」部隊與德軍合作打擊共產黨游擊隊,個別「國民陣線」領導人甚至在德國人建立的傀儡政府中任職。黨衛軍「斯坎德培」師等阿爾巴尼亞偽軍也在科索沃大肆屠殺塞爾維亞人。1943年12月,第三個抵抗組織,一個反共抗德的保皇派武裝「正統軍」在阿爾巴尼亞北部山區成立。原來,共產黨宣布阿爾巴尼亞與科索沃分離後,一些蓋格游擊隊員便脫離了「民族解放運動」,在阿巴斯·庫皮的領導下建立了「正統軍」。
共產黨接管阿爾巴尼亞
共產黨臨時行政當局
1943年和1944年之交的整個冬季,阿爾巴尼亞游擊隊與德軍進行了激烈的交鋒,雙方損失都很大,幾乎持續了三個月,游擊隊未能擋住德軍的進攻。1944年4月,在英軍的武器援助下,「民族解放軍」轉入反攻。5月,阿爾巴尼亞游擊隊仿照南斯拉夫的樣子建立了一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員會」作為臨時行政和立法機構,恩維爾·霍查任執行委員會主席和「民族解放軍」最高司令。1944年夏季中期,共產黨游擊隊在阿爾巴尼亞南部擊退了最後一批「國民陣線」武裝力量。7月末游擊隊進入阿爾巴尼亞中部和北部地區時,僅僅遇到了「國民陣線」殘余勢力和「正統軍」的零星抵抗。英國軍事代表團指示民族主義者不要反抗共產黨的北進,並迫使庫皮流亡義大利。到8月底,游擊隊就解放了大部分國土,隨後他們向城市展開進攻,開始了民族解放的最後階段。10月,發羅拉解放。10月20日解放貝拉特城時,在這里舉行了佩爾梅特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員會」改名為「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由恩維爾·霍查任總理。會議一結束,「民族解放軍」又投入戰斗,開始了徹底解放地拉那的攻擊戰,將民族解放斗爭推向高潮。在盟軍空軍的掩護下,經過19天的戰斗,地拉那解放,並成立了「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1月29日,又解放了斯庫台。這是阿爾巴尼亞解放的最後一座城市。
隨後,「民族解放軍」跨出國境,在科索沃協助鐵托擊潰了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者。又在波斯尼亞的維謝格拉德城殲滅了殘余德軍。
戰爭結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爾巴尼亞的地位並不顯眼。希臘和南斯拉夫覬覦他們失去或他們聲稱的阿爾巴尼亞領土已久。既得到英國軍事和外交支持,又與南斯拉夫共產黨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民族解放運動」,保證貝爾格萊德將在戰後阿爾巴尼亞重建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盟軍從未承認過國王索古的阿爾巴尼亞流亡政府,也沒有在任何一次國際會議中討論過阿爾巴尼亞及其邊界問題。沒有人為阿爾巴尼亞在戰爭期間的損失作過可靠的統計。不過,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報告說阿爾巴尼亞在二戰期間有30000人死亡,200座村莊被毀,18000幢房屋倒塌,大約100000人無家可歸。阿爾巴尼亞官方的統計比這略高。
Ⅸ 科索沃與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阿爾巴尼亞民族和塞爾維亞民族,對科索沃地區都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民族感情,前者把它視為自己的「搖籃」,而後者認定它是自己的「聖地」。
1、科索沃地區最早的居民是阿爾巴尼亞人。(遠古時期)
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也就是巴爾干半島上的土著伊利里亞人,遠古時期就生活在科索沃,後來歸順古羅馬帝國並信奉基督教。
2、科索沃地區最早建立國家的是塞爾維亞人。(中世紀早期)
塞爾維亞人是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由從中東歐南下到巴爾乾的斯拉夫人與當地人融合而成的一個南部斯拉夫民族,在拜占庭帝國時期信奉了東正教。也就在此過程中,科索沃被越來越多的南斯拉夫人占據並於1014年並入拜占庭帝國。
1217—1459年間,塞爾維亞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在其鼎盛時期,巴爾干半島的2/3都屬於他們的疆域,國王斯蒂芬·杜尚當時就自稱「塞爾維亞人、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的皇帝」。
3、科索沃地區是兩個民族共同的「聖地」。(14世紀)
14世紀奧斯曼帝國侵入巴爾干半島之後,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都在科索沃同入侵者進行了英勇的戰斗, 1389年6月和1448年10月發生的兩次科索沃戰役就是很好的見證。
第一次科索沃戰役是塞爾維亞大公率領巴爾干聯軍抵抗奧斯曼軍隊;第二次科索沃戰役是阿爾巴尼亞人抵抗奧斯曼軍隊。因此,科索沃對他們來說都是民族的聖地。
4、對伊斯蘭教和奧斯曼帝國不同的態度,導致了兩個民族在科索沃地區分道揚鑣。(中世紀後期)
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巴爾干之後,利用稅賦作為籌碼迫使科索沃的居民改變宗教信仰。阿爾巴尼亞人為了不交賦稅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改信了伊斯蘭教,成了穆斯林;而不肯改變宗教信仰而又難以承擔稅收重負的塞爾維亞人被迫離開科索沃前往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地區。
土耳其統治者將流亡者留下來的土地與房屋分給了改變了宗教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並把居住在相鄰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到18世紀,科索沃已成為阿爾巴尼亞人佔多數的地區。總的來看,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的五百多年中,阿爾巴尼亞人是受益者,而塞爾維亞人是受害者。
5、塞爾維亞人奪回科索沃後的民族政策,導致與阿爾巴尼亞人結下深仇。(近代)
兩次巴爾干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爾維亞人才在俄國人支持下重新控制了科索沃。在191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中,佔主導地位的塞爾維亞人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採取了報復政策,將許多阿爾巴尼亞人驅逐到土耳其。
在各方面給予歧視,阿爾巴尼亞人的許多基本公民權利被剝奪。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不是與南斯拉夫人一起進行抵抗德意法西斯斗爭,而試圖在德意的支持下建立一個大阿爾巴尼亞。
6、南聯盟解體後,兩族發生慘烈戰爭,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在國際力量支持下終於獨立建國。
1998年2月阿族分裂分子對正在執行巡邏任務的**發動攻擊,雙方都有傷亡,科索沃戰爭爆發。北約宣布派軍艦前往亞得里亞海,六國聯絡小組要求南聯盟和科索沃解放軍開始和平談判。兩次談判都流產了。南聯盟不僅不接受協議,而且加緊對科索沃解放軍發起猛烈的進攻。
1998年3月24日晚8時起,北約開始對南聯盟發動長達七十多天的大規模空襲。在空襲的巨大壓力和俄羅斯、芬蘭等國的斡旋下,1999年6月9日,塞爾維亞和北約的代表簽署了協議。經過多輪談判後,科索沃終於在2007年2月17日宣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