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初中歷史課題

初中歷史課題

發布時間: 2022-03-25 13:14:24

㈠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預計突破哪些難題

時間和意義

如何進行中考歷史復習研究課題

dewfew

㈢ 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效率小課題

對一些內容必須進行必要的充實和具體化,使之生動形象和更易理解.就理論的深化來說,因開卷考試中越來越把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作為主要內容,而有些理論性問題又使學生感到高深莫測,無所適從,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應適當地把有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觀點向學生進行滲透,使學生有章可循,心中有數

㈣ 初三歷史學科有哪些微型課題研究

同桌討論在本課中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方面,本課內容「經濟全球回化」材料雖包羅萬象,但學生答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較深的體驗和感悟,所以不管是原因還是影響,這些問題都相對比較簡單,容易觀察,以同桌討論的形式組織課堂,能很好地節省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更豐富的歷史資料;另一方面,初三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大部分時候都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個別時候語言表達欠佳,同桌討論的形式可以讓同桌之間互相提醒,糾正,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正確答案。但本課運用同桌討論也暴露一些問題:對於較難的題目,教復雜的問題同桌討論則顯得操作性不強,比如在「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這個問題時,有的同桌就覺得無從下手,思考的角度不夠豐富,回答的廣度也比較局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規模的大小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定,以便給學生提供高效有序的學習氛圍和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

㈤ 求一份《歷史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報告》(初中生)

這個很簡單 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中國人民能夠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以落後的武器裝備打敗經濟實力和軍事裝備遠比自己強大的侵略者,絕不是偶然的。
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堅定意志和模範行動,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澤東同志為傑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和戰略指導作用。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成為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一面旗幟。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了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者。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實施動員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線政策,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的敵後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最富於犧牲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正義、熱愛和平,也歷來不畏強暴、不屈服於任何外來壓力。偉大的抗日戰爭,喚起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抗日戰爭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動員程度如此廣泛,戰斗意志如此頑強。軍隊與老百姓相結合,武裝斗爭與非武裝斗爭相結合,前方斗爭與後方斗爭相結合,公開斗爭與隱蔽斗爭相結合,特別是敵後軍民廣泛開展的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游擊戰的巧妙戰術和作戰方法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使猖獗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戰爭鍛煉了偉大的人民,人民贏得了偉大的勝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開的。蘇聯最早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提供了寶貴援助,美國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給予了很大支持,英國及法國等國家向中國提供了經濟援助或軍事合作。朝鮮、越南、加拿大、印度、紐西蘭、波蘭、丹麥以及德國、奧地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日本等國的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戰爭後期,蘇聯紅軍開赴中國東北戰場,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加速了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進程。我們不會忘記給予中國抗日戰爭道義和物質等方面支持的國家和國際友人,不會忘記在南京大屠殺和其他慘案中為中國難民提供幫助的外國朋友,不會忘記與中國軍隊並肩作戰並為中國運送戰略物資而冒險開辟駝峰航線的美國飛虎隊,不會忘記不遠萬里前來中國救死扶傷的外國醫護人員,不會忘記真實報導和宣傳中國抗戰業績的外國記者,不會忘記為中國抗戰勝利付出過心血的外國軍事顧問及其他方面人士,更不會忘記在中國東北戰場上英勇獻身的蘇軍烈士!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世界各國人民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的寶貴貢獻!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於中華民族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燦爛文明,曾經長時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和束縛,中國漸漸落後了。從1840年起,中國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蹂躪,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斷受到侵蝕,中華民族的災難日益深重。中國人民奮起抗擊外敵入侵,又一次次遭到失敗。然而,這一次,中國人民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滅亡中國的企圖,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後飽受外來侵略的屈辱歷史,捍衛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的文明成果。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使台灣回到祖國懷抱。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表明,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許多志士仁人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未能改變。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生死存亡的考驗使中國人民極大地覺醒起來,更加深入地思考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和實現民族振興的正確道路。抗日戰爭烽火的洗禮,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中國要實現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必須首先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權,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中國人民還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主張,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正確方向,符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正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而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抗日戰爭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抗日戰爭,既是一場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意志和精神的較量。在那場空前壯闊的偉大斗爭中,中華民族進一步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並表現出許多鮮明的特點,這就是: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勇於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侵略者的民族自強信念,開拓創新、善於在危難中開辟發展新路的民族創造精神,堅持正義、自覺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貢獻力量的民族奉獻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不僅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團結一心、血戰到底的堅實思想基礎和強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戰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豐富和升華。這是偉大的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一定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大力繼承和發揚。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的光輝一頁。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兵力,殲滅日軍150多萬,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持了盟國作戰,配合了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行動,制約和打亂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戰略配合的企圖。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後方基地,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以弱勝強的光輝範例,鼓舞了被壓迫、遭侵略的民族進行解放戰爭的信心和勇氣。中國人民為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反動勢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參考資料: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㈥ 初中歷史課題研究可以確定哪些題目

一,朝代的延續時間對比以及 興敗的原因。二,歷代都城的地點,遷徙原因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三,改變歷史進程的人物粗略統計。四,科學技術的發展革新。五,學術的交流與碰撞(百家爭鳴)(焚書坑儒 )(儒道之爭)(新文化運動)等。

㈦ 初中歷史教研課題有哪些

有許多都可以閱讀;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置的研究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難點突破的研究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情感教育的研究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能力訓練的研究
新課程理念下歷史課堂教學中師生角色互換的研究
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
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討論問題設計的研究
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
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
歷史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互動教學的研究

㈧ 初中歷史題

上個世紀,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商王朝的存在。這給了中國學者以極大的鼓舞,他們希望能從考古學上尋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夏王朝存在的證據,成了近半個世紀中國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被納入學者的視線。這是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學術目標所進行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早於鄭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規模的遺址,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由於它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所以從發現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懸念是:它是夏都還是商都西亳。「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都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20年前提出「二里頭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觀點時,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孤軍奮戰,如今,此一「異說」逐漸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年屆80的鄒衡先生說,「夏的存在與否,在國際學術上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二里頭遺址用事實證明了夏朝的真實存在。」

二里頭:一個不斷改寫中國之最的地方

在皓發白首的專家群中,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顯得年輕而有活力。正是這位在世紀之交接任隊長的年輕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學理念,給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迎來了轉型和振興。這種理念著重於遺址的范圍與城市布局、城郭遺跡的尋找、禮制建築的發掘、中心遺址與周圍其他聚落的關系等。

幾年來,二里頭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成績:廓清了遺址的實有范圍,找到了遺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還發現了宮城城垣,證實了宮城的存在。此外還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宮殿建築基址,發現一些有關遺址布局的新線索,獲得一些包括大型綠松石鑲嵌龍在內的珍貴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劉慶柱稱,新發現證明這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都邑規劃性的判明,對於探索中國文明的淵源具有重大的標尺性意義,為人們研究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國早期城市與宮室制度、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的形成等課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說起二里頭,許宏喜歡用5個「中國之最」來形容:這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還發現了最早的車轍痕跡,將中國發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把二里頭遺址放到其出現前後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它的每一項發現都牽動人心,並有理由相信,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還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之最出土」,對未來,許宏充滿自信,「殷墟的發現曾震驚了世界,二里頭將像20世紀的殷墟一樣,引領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約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這一千多年間,中國歷史上發生了急劇動盪的社會大變革。這一變革可以用文明化、國家化或社會復雜化來概括,作為中華文明最早階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誕生肇始於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一個大的分水嶺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此時,數百年異彩紛呈的中原周邊地區的各支考古學文化先後走向衰落;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覆蓋廣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典型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為依託而迅速崛起。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發現「龍圖騰」

當劉慶柱揭開紅色綢布、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復製品)展示在世人面前時,在場的70餘名專家學者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是「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最為精彩的一幕。

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於二里頭遺址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正式命名為「中國龍」,認為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綠松石龍形體長大,總長70.2厘米,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將之命名為「中國龍」的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鵬闡釋了其中的原因:「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期一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上,其銘文將包括偃師在內的洛陽平原稱為「中國」,意為「天下之中」。「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看,二里頭遺址地處最早被稱作『中國』的地方,所謂『天下之中』的洛陽平原,又是我國年代最早的『中國』即第一個王朝都城所在地,那麼,二里頭遺址所見的龍,自然就是天經地義的『中國龍』」,杜金鵬說。

雖然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有許多比二里頭還早的龍的形象,如距今7000多年的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豬龍等,但它們跟秦漢以來的文化沒有直接的聯系,杜金鵬說,「從文化傳統的親緣關繫上看,只有中原地區發現的龍,從夏、商、周到秦漢一脈相承,從這個意義上講,發現於二里頭的龍形器是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源頭。」

杜金鵬說,偃師二里頭被學術界推定為夏代都城遺址,而夏王朝被學者認為是中國第一個中央王朝,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龍文物,應該視為華夏民族共有的最早的龍圖騰。

據龍的發現者許宏博士介紹,它是在二里頭宮殿區一座高等級貴族墓葬中被發現的。當時,它被放置於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髖骨處。這引起了專家學者對綠松龍的用途及墓主人身份進行種種猜測。杜金鵬推測,它是一個在紅漆木板上粘嵌綠松石而成的「龍牌」,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富有沖擊效果,是在宗廟祭祀典禮中使用的儀仗類器具。

除了綠松石龍,二里頭遺址還發現有其他與龍有關的文物,如陶器、銅牌飾上的龍圖像,有的似蛇,有的脫離了原始形態的蛇形象,有爪有鰭。據目前所知,在全國現有250處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集中出土龍文物的只有作為都城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且都是出土在宮殿區或其附近重要地點如鑄銅遺址或祭祀區。專家認為,這表明二里頭時期,龍文物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是與夏王和其他貴族密切相關的,龍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了王權,這種觀念代代相傳。

新的考古發現,使一度歸於沉寂的中國考古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重新出現新的興奮點,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於二里頭文化與夏商文化的關系問題,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都能從新發現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完全是兩個聲音,但有一點值得放心,無論持什麼觀點,沒有人懷疑新發現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從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許宏說,但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布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系等諸多課題,目前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范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仍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95963.htm

熱點內容
泰安一中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20 04:20:27 瀏覽:231
兵佣哪裡 發布:2025-05-20 01:47:42 瀏覽:170
一年級語文拼音練習題 發布:2025-05-20 00:57:44 瀏覽:91
教學管理培訓 發布:2025-05-20 00:56:58 瀏覽:889
師德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20 00:37:15 瀏覽:824
課堂整老師 發布:2025-05-19 23:37:16 瀏覽:919
天才的英語 發布:2025-05-19 19:40:53 瀏覽:547
2016繼續教育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19 17:57:30 瀏覽:128
學生喜歡的教師 發布:2025-05-19 17:55:49 瀏覽:778
白涼粉是什麼原料做的 發布:2025-05-19 17:32:44 瀏覽: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