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桌椅歷史

桌椅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3-28 07:43:04

Ⅰ 中國傢具發展的歷史..

中國傢具
中國古代傢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史前時期,原始的先民們就用勞動的雙手創造了傢具,創造了傢具藝術。當中,就有最古老的傢具--席(供人席地而坐)和各種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幾等,為低矮型傢具的源頭。 中國傢具 當然用我們今天的目光看中華民族幼年時代的傢具藝術創作,是有些粗糙和幼稚,但它卻是我國古代傢具發展史上的童年。因為有了它,才會有以後浪漫神奇的低矮型傢具,華麗潤妍的漸高傢具,民族精粹的明式傢具,雍容華貴的清式傢具。它是我國古典傢具的源頭,將永遠顯示著不朽的魅力。 彩檜木案於1978年在襄汾陶寺遺址2001號墓出土,用木板斫銷成器。案面和案足外側塗繪,所用的顏料大多為天然礦物,如紅色用硃砂,赭色用赤鐵礦。出土時,案板已稍塌陷,變形,案上正中放折腹陶(溫酒 器),此器為商周銅禁之祖型。它是我國迄今出土最古的木質傢具。
編輯本段夏商西周--原始古拙 質朴渾厚
中國傢具
夏商時期傢具乃是我國古代傢具的初始時期,其造型紋飾原始古拙,質朴渾厚。這一時期傢具有青銅傢具(如青銅俎)石質傢具(如石俎)和漆木鑲嵌傢具(如漆木抬盤)。漆木鑲嵌蚌殼裝飾,開後世漆木螺鈿嵌傢具之先河。 由於當時人們思想意識中存在著濃厚的鬼神觀念,商代傢具裝飾紋樣往往有一種莊重、威嚴、兇猛之感。 饕餮紋俎於1979年在遼寧義縣花兒樓窖藏出土。銅質,面板為長方形,下為相對的倒凹字形板足,板足空當兩端 中國傢具 有二半環形鼻連鉸狀環。板足飾精緻的細雷紋。饕餮紋,鈴上亦飾有花紋,銅鈴製作精巧,其形式為我國青銅著錄之罕見。此器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傢具源流 漆木器具:自新石器時代出現的漆木技術,發展到夏商時期,在漆木上已經鑲嵌蚌殼裝飾,開後世漆木螺鈿嵌傢具之先河。 青銅器中裝飾壺門(四足板狀造型,前後二足之間出現了兩個對稱的特點)在中國傢具史上延續了幾千年。
編輯本段春秋戰國
中國傢具
春秋戰國時期傢具,以楚式漆木傢具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傢具體系的主要源頭。楚式傢具品類繁多:各式的楚國俎、精美絕倫的楚式漆案漆幾、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床……楚式傢具有絢麗無比的色彩,浪漫神奇的圖案,以龍鳳雲鳥紋主題,充滿著濃厚的巫術觀念。楚式傢具作為一種工藝美術的早期形式,其簡練的造型對後世傢具影響深遠。
彩繪木床
我國最早的卧具,為後世各類床具的始祖。
楚式小座屏
標志著中國傢具開始具有純粹的裝飾欣賞價值。
雕刻手法
被廣泛應用到傢具裝飾中,有浮雕和透雕等。開後世傢具雕刻之先河。 中國傢具
傢具源流
戰國"H"形憑幾: 其造型厚重古拙,標志著工藝美術從厚重的青銅藝術向輕巧的漆器藝術發展。 工藝源流 青銅鑄造工藝大大發展,出現了"失蠟法"鑄造方法。
編輯本段秦漢--品類繁多 精美絕倫
中國傢具
漢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到第一個鼎盛時期,整個漢朝傢具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漢代漆木傢具傑出的裝飾,使得漢代漆木傢具光亮照人,精美絕倫。此外,還有各種玉制傢具、竹製傢具和陶質傢具等,並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組合形式的傢具系列。可視為中國低矮型傢具的代表時期。 傢具源流 獨坐板枰:漢代出現新型小坐具,為歷代坐具的鼻祖。 幾(品種增多):活動幾、多層幾、卷耳幾,甚至出現桌子的雛形。 榻屏:為屏與榻相結合的新品種,標志漢代新興傢具的誕生。 廚和櫃:漢代出現的新傢具,有別於傳統的箱笥,多為,貯藏較貴重的物品。 鏡台:漢代壁畫出現了最早的鏡台形象。為圓形底座上貫長方板,頂上安裝圓盤。
編輯本段三國兩晉--嶄露新風 婉雅秀逸
中國古代傢具形制變化,主要圍繞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出現了低型和高型兩大傢具系列。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古代傢具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上承兩漢,下啟隋唐。這個時期胡床等高型傢具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並與中原傢具融合,使得部分地區出現了漸高傢具:椅、凳等傢具開始漸露頭角,卧類傢具亦漸漸變高,但從總體上來說,低矮傢具仍佔主導地位。 傢具源流(傢具由低型向高型發展,上承兩漢,下啟隋唐。) 胡床(座具):促使了高型和中原原有的低矮傢具進行融合。如睡眠的床在逐漸增高,上有床頂和蚊帳,可垂足 坐於床沿。 憑幾:出現造型奇特的三足曲木抱腰憑幾。 椅、凳:在壁畫上出現最早的椅凳形象。
編輯本段隋唐--繽紛世界 華麗潤妍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傢具製作在繼承和吸引過去的和外來文化藝術營養基礎上,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唐代傢具在工藝製作上和裝飾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格調。從而使得唐代傢具製作的藝術風格,擺脫了商周、漢、六朝以來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華麗潤妍、豐滿端莊的風格。 傢具源流(高低型傢具同時並存) 桌:桌子逐漸增多並廣泛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逍遙椅:從三國的胡床上設靠背,演變而來,逐漸出現在世俗的社會里,不再是僧侶所獨有。 腰鼓形座墩:在魏晉南北朝出現的菩薩坐具,到了唐代更為精美和流行,而且形式明顯增多。
編輯本段五代--逐漸成熟 趨於簡朴
五代時期傢具工藝風格在繼承唐代傢具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這時期傢具是高低傢具共存,向高型傢具普及的一個特定過渡時期。傢具功能區別日趨明顯;一改大唐傢具圓潤富麗的風格而趨於簡朴。 傢具源流 椅、凳、桌:等高型傢具逐漸成熟; 屏風:由小座屏變得形體高大; 傢具裝飾陳設:由不定式格局變為相當穩定的陳設格局。
編輯本段宋(遼金)---成熟普及 簡潔雋秀
宋代,高型傢具已經普及到一般普通家庭,如高足床、高幾、巾架等高型傢具;同時,產生許多新品種:太師椅、抽屜廚等。宋代傢具簡潔工整、雋秀文雅,不論各種傢具都以朴質的造型取勝,很少有繁縟的裝飾,最多在局部畫龍點睛:如裝飾線腳,對傢具腳部稍加點綴。(見頂圖)但也缺乏雄偉的氣概。 傢具源流 桌椅:純仿建築木構架做法,採用洗練單純的框架結構,為明清框架傢具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並出現了以官階命名的"大師椅"。 屏風:由於幾乎家家戶戶堂必設屏風,因此著重屏風的位置的擺放。審美意義往往大於實用價值。
編輯本段元代--形體粗大 雕式華美
元代是我國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權。由於蒙古族崇尚武力,追求豪華的享受,反映在傢具造型上,是形體厚重粗大,雕飾繁縟華麗,具有雄偉、豪放、華美的藝術風格。而且風格迥異:床榻尺寸較大、坐具為馬蹄足等。 釉里赭花卉寶座(圖1)高24.1cm、長29.3cm、寬15.3cm,屬景德鎮窯,座面呈長方形;後背為三扇屏風,左右各一扇,共計五扇屏風;四足為雲頭轉珠紋。寶座整體滿飾花卉蔓草紋。釉里赭花卉紋寶座給人感覺是造型飽滿,形體重厚,色彩深艷。代表著元代傢具的典型風格。 傢具源流 床榻:由於蒙古族人體形碩大,床榻變得比較大。 桌子:基本繼承兩宋的形制,但高型桌增多,並出現了抽屜桌(見圖2)。 羅鍋棖:改桌子的直棖為羅鍋棖是元朝人對中國傢具舒適性和適用性的一種創造性貢獻。 明代--民族精粹 古雅精麗 明式傢具是中國古典傢具發展史上的輝煌時期。 中國古代傢具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至到明朝為大盛,其中硬木傢具最為世人所推崇和欣賞。明式傢具用材講究、古樸雅緻。選用堅致細膩、強度高、色澤紋理美的硬質木材,以蠟飾表現天然紋理和色澤,浸潤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樸雅緻的審美趣味。 明式傢具作為民族的精粹在我國古代傢具史佔有崇高的地位。從此,我國傳統民族傢具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傢具"為代表的新紀元。 傢具源流 明式床榻:其種類更多,有榻、有酷似一座小房屋的架子床、有庄嚴肅穆的羅漢床、有房中套房的拔步床等等。 明式座椅:開始採用硬木製造 ,品質精美,馳名中外,品種繁多:有像古代官帽式樣的官帽椅;有圈背連著扶手的開光座墩等等。 明式屏風:較之宋代屏風無論在製作上,還是在品種樣式上都有了大的發展,製作更為精巧。樣式有六屏、八屏、十二屏不等。特別出現了有名的"披水牙子"。
編輯本段清代--盛世風度 雍容華貴
清代傢具工藝製作精湛,達到了封建時期的高峰。清式傢具在繼承傳統傢具製作技術的過程中,還吸收了外來文化,形成了鮮明的時代風格。又由於經濟的繁榮,還形成了不同地區的傢具風格,如廣式、蘇式、京式等,各具特色。清式傢具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上以渾厚穩重、裝飾上以富麗繁縟、工藝上以技術精湛而著稱。 而且,清式傢具距離我們現在時間較近,流傳下來許多傢具實物,對我們現代社會影響較大。 傢具源流 凳墩:總體造型大致延續明式風格形式,但有地區的區別:廣式部外裝飾和變化比較大;京式則繁縟雕琢並出現銅飾件等方法。 交椅:入清以後漸少使用,制者日稀,成為被時代淘汰的一種傢具。
編輯本段清朝椅凳精品
名副其實的一統碑椅 清式靠背椅在明式靠背椅的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製作精細,最有特色的是一統碑式靠背椅。 常用回紋的扶手椅 回紋是清式傢具中最有代表性的裝飾紋樣,是一種方折角的迴旋線條,以至人們把帶有回紋的傢具作為清式傢具的代名詞。 氣派非凡的寶座 清式扶手椅比明式扶手椅有更大的發展,其中一種外形碩大的扶手椅,俗稱"寶座"。整個寶座金碧輝煌、氣派非凡,成為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
編輯本段中國古代傢具造型
古人起居方式可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傢具形體變化主要圍繞著低矮傢具和高型傢具兩大系列。 其中,秦漢時期傢具是典型的低矮型傢具。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傢具一般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幾等。隨用隨置,並沒有固定的位置。 到了三國時期,從少數民族傳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經過演變,中原地區出現了漸高傢具圓凳,方凳等等。卧具床、榻等也漸漸變高。但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低矮傢具。 再到隋唐,多數人垂足而坐,高型傢具迅速發展到完全定型,形成了新式高型傢具的完整組合。典型的高型傢具椅子、凳、桌子等,已經出現並且在上層社會中流行。直到宋代,才完全普及。 中國古代傢具發展到明清時代,基本定型為高型傢具,而且能夠依據人體的不同身形而制定傢具的造型。中國古代傢具的發展完全成熟。

Ⅱ 升降課桌椅的課桌椅發展史

中國學生課桌椅發展階段 課桌椅:我國學生的課桌椅大體沿襲著西方學校課桌椅的發展軌跡。從構成的材質和發展歷史看,兩者並無明顯不同,都經歷了雜木製造(第一代)——鋼木合一(第二代) ——硬塑替代階段;從外形看,由單一的形態逐漸過渡到升降式、連式等更符合人體工學的多種形態。而且,隨著青少年身高、體重的發展變化。國內外都存在課桌椅標准再修訂的問題,但也有不同,主要體現於課桌椅的擺放問題,相對國內的普遍整齊劃一,國外學生課桌椅的擺放則靈活多樣。

Ⅲ 誰能告訴我椅子的演變歷史。。。

椅子的歷史變遷

說到椅子,最早出現在古埃及,距今4600年前,埃及法老王就垂足坐在了豪華的椅子上。1924年圖坦阿蒙法老墓在埃及「王陵之谷」被完好無損的發現,在他的墓中出土了一張金燦燦的寶座,通體貼有金箔,腳部雕刻成獅足形,扶手上裝飾著飛翼、神蛇和王冠。靠背上有一幅畫,是由白銀,方解石,琉璃等材料鑲嵌出來的國王生前的生活場景,王後正在給垂足坐在寶座上的法老塗抹聖油,整張椅子結構嚴謹,技術高超。由於椅子的座面較高,所以使用的時候前面配有腳凳,而椅子座面和靠背則加有軟墊,堪稱是人類存世最古老的豪華木座椅。
椅子由「胡床」(凳子)發展而來,凳子分可折疊和不易彎曲的兩種,後來人們為了更舒適,加上了扶手和靠背就產生了椅子。事實上貫穿古埃及蘇美爾文明整個時期,埃及人都在使用椅子。大約在公元前15世紀,古希臘開始有了木製椅子。在此之前他們據說發明一種工具「刨」,使得製作木質傢具變得容易。希臘貴族坐的椅子叫做「Thonos」(希臘語),從古希臘留存下來的陶器上的繪畫我們得知,這種座椅有許多形式,可以是高背椅或者是無靠背椅,有扶手或者是沒有扶手,採用小棕擱和玫瑰花飾或渦卷紋飾,看上去結構勻稱,製作精良。
古希臘人發展的最有吸引力和最流行的椅子之一是「Klismos」,它是一種雅緻的,結構十分漂亮勻稱的椅子,這種椅子在肩膀的高度有著彎曲的靠背,還有馬刀形的腿支撐著一個編織物組成的座部。 從陶器繪畫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古希臘流行的一種近似現代的「沙發椅」,由古埃及的床發展而來,可坐2-3人的沙發椅成為了古希臘貴族在餐廳里必備的傢具。
公元初,羅馬帝國崛起,吞並了古希臘,羅馬貴族們卻對希臘文化推崇備至,由此羅馬帝國吸收了許多希臘文化。椅子也從希臘傳到了羅馬,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橫跨歐亞大陸的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都城,椅子由此傳入波斯及東方的西域諸國,又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中國古稱華夏,自周代以來逐步形成以種植生產為主的農耕民族形態。當時其生活的中心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氣候乾燥,所以,在西域的坐具傳入以前,中國古人一直保持著席地而坐的習俗。當時最合乎禮儀的坐姿叫「跽坐」,即臀部墊著小腿肚子和腳跟而坐,故也稱「跪坐」。漢語中的許多描寫坐的詞都和席相關,譬如「坐席」、「席位」「宴席」、「一席之地」等等,由此可見中國自古傳承的坐姿文化。
大約在東漢後期,西域的坐具通過西域的商人傳入中國。據《後漢書》記載:「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其中的「胡床」便是西域人的坐具,俗稱「馬扎」,其實就是可以折疊的小木凳。這樣的習俗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當時游牧民族文化的融入,西域傳過來的坐具「胡床」(即折疊椅)開始在中原地區流行,最終經漢民族吸收並改造改造,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高坐)坐具文化。而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深受漢民族席地而坐文化的影響,多個國家其席地而坐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唐朝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想必深入人心,前兩句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並不是指卧床,而是指「胡床」,就是馬扎。中國古人為何要把西域傳來的坐具稱作「胡床」,其實還是和我們席地而坐有關,因為那時的卧室古人除了睡覺之用,還用於白天接待客人之用,所以這床既是卧具又是坐具,西域胡人傳過來的坐具自然就稱作「胡床」了。

Ⅳ 餐桌椅的發展簡史

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飲食基礎器具、幾案、餐桌椅形制的歷史演變而有時代的不同。兩漢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即以面朝東坐為上。《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會的座次是一規范:「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此即顧炎武所謂:「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著是指的「室」內設宴的座禮。而在位於宮室主要建築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則是以南向為最尊,次為西向,再次為東向。隋唐以後,開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轉變,方型、矩型諸種形制餐桌均以齊備,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變。方桌以邊長92.5厘米、高87.5厘米的「八仙桌」為代表,貴客專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除專桌以外,兩人以上者,一般為1:1主陪客制。圓桌是應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之運而生的。最初也讓用慣了方桌的人們頗不順應,正如袁枚《園幾》詩所說:「讓處不知誰首席,坐時只覺可添賓。」

圓桌成清中葉後飯店酒樓流行的餐台式樣,今日家庭中亦普遍使用,尤為今日餐飲業及機關企業食堂的會宴用桌面。其座次一般是依餐廳或室的方位與裝飾設計風格而定,或取向門、朝陽,或依廳室設計裝飾風格所體現出的重心與突出位置設首位。通常服務員擺台時以口布折疊成花、鳥等造型,首位造型會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而隆重的大型宴會則往往在各餐台座位前預先擺放座位卡(席簽),所發請柬上則標明與宴者的台號。這樣或由司儀導入,或持柬按圖索驥、對號入座,自然不易出錯。

Ⅳ 桌椅凳 的來歷

椅始源於魏晉和隋朝,初名為胡床或馬扎,直至唐明宗時期開始形成有靠背的椅子,到宋代出現交椅,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成語正襟危坐也是源於歷代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 縱觀吾國古今坐俗,可以大概為二,即自古至隋為跪坐時期,唐宋以後為椅坐時期。蓋漢代有榻與胡床傳人,但榻乃供跪坐,胡床雖為垂足坐,顧僅用於特別場合,此時社會仍普遍通行跪坐,故不能以一般狀況論。兀子(凳)本可垂足,此坐始於唐,盛於宋。唐之椅子、繩床垂足而且倚坐,宋代承習,當然無異。所以唐宋時代,完全同為椅坐,傳之今日矣。自古至唐,席地而坐,唐始為椅坐,此不獨文獻上,足為明證,即漢代山東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之畫像石,以及古傳名畫,今出土文物,亦可見之。(參考黃現璠著 《古書解讀初探》)
即桌子。古代桌亦寫做「卓」。也有作「槕」的,但今都謂「桌」。桌子的早期形象可見唐代敦煌壁畫85窟屠房中的方桌,僅方形木板下置四根方形柱腿。我國桌子究竟始於何時,至今說法不一,未見定論。
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就有木桌。公元 1世紀古羅馬出現大理石和青銅制的桌。在中國戰國時就有幾和案,如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了戰國漆案和漆幾。其中漆案造型端莊穩重,案腿呈柵狀,主柱雕成禽形,外表漆繪花紋圖案;漆幾為板狀幾腿,榫卯結構油漆黑地朱紋。隋、唐時期出現了高桌。

Ⅵ 傢具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古代文化-古代工藝-中國傢具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璀璨繁星。而當中的一顆明星,更是令人矚目,嘆為觀止。那顆明星便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古代傢具。

中國古代傢具史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無論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傢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傢具(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抑或婉雅秀逸的漸高傢具(魏晉南北朝時期)、華麗潤妍的高低傢具(隋唐五代時期)、簡潔雋秀的高型傢具(宋元時期),還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傢具、雍容華貴的清式傢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恆魅力吸引著中外萬千人士的鍾愛和追求。

由於受民族特點,風俗習慣、地理氣候、製作技巧等不同環境的影響,中國古代傳統傢具走著與西方傢具迥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一種工藝精湛、不輕易裝飾、耐人尋味的東方傢具體系,在世界傢具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具有東方藝術風格特點。中國古代傢具深深地影響著世界傢具及室內裝飾的發展。

史前--傢具濫觴 源遠流長

中國古代傢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史前時期,原始的先民們就用勞動的雙手創造了傢具,創造了傢具藝術。當中,就有最古老的傢具--席(供人席地而坐)和各種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幾等,為低矮型傢具的源頭。

當然用我們今天的目光看中華民族幼年時代的傢具藝術創作,是有些粗糙和幼稚,但它卻是我國古代傢具發展史上的童年。因為有了它,才會有以後浪漫神奇的低矮型傢具,華麗潤妍的漸高傢具,民族精粹的明式傢具,雍容華貴的清式傢具。它是我國古典傢具的源頭,將永遠顯示著不朽的魅力。

彩檜木案於1978年在襄汾陶寺遺址2001號墓出土,用木板斫銷成器。案面和案足外側塗繪,所用的顏料大多為天然礦物,如紅色用硃砂,赭色用赤鐵礦。出土時,案板已稍塌陷,變形,案上正中放折腹陶(溫酒 器),此器為商周銅禁之祖型。它是我國迄今出土最古的木質傢具。

夏商西周--原始古拙 質朴渾厚

夏商時期傢具乃是我國古代傢具的初始時期,其造型紋飾原始古拙,質朴渾厚。這一時期傢具有青銅傢具(如青銅俎)石質傢具(如石俎)和漆木鑲嵌傢具(如漆木抬盤)。漆木鑲嵌蚌殼裝飾,開後世漆木螺鈿嵌傢具之先河。

由於當時人們思想意識中存在著濃厚的鬼神觀念,商代傢具裝飾紋樣往往有一種莊重、威嚴、兇猛之感。

饕餮紋俎於1979年在遼寧義縣花兒樓窖藏出土。銅質,面板為長方形,下為相對的倒凹字形板足,板足空當兩端有二半環形鼻連鉸狀環。板足飾精緻的細雷紋。饕餮紋,鈴上亦飾有花紋,銅鈴製作精巧,其形式為我國青銅著錄之罕見。此器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傢具源流

漆木器具:自新石器時代出現的漆木技術,發展到夏商時期,在漆木上已經鑲嵌蚌殼裝飾,開後世漆木螺鈿嵌傢具之先河。

青銅器中裝飾壺門(四足板狀造型,前後二足之間出現了兩個對稱的特點)在中國傢具史上延續了幾千年。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傢具,以楚式漆木傢具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傢具體系的主要源頭。楚式傢具品類繁多:各式的楚國俎、精美絕倫的楚式漆案漆幾、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床……楚式傢具有絢麗無比的色彩,浪漫神奇的圖案,以龍鳳雲鳥紋主題,充滿著濃厚的巫術觀念。楚式傢具作為一種工藝美術的早期形式,其簡練的造型對後世傢具影響深遠。

首開先河

彩繪木床:

我國最早的卧具,為後世各類床具的始祖。

楚式小座屏:

標志著中國傢具開始具有純粹的裝飾欣賞價值。
雕刻手法:

被廣泛應用到傢具裝飾中,有浮雕和透雕等。開後世傢具雕刻之先河。

傢具源流

戰國"H"形憑幾:
其造型厚重古拙,標志著工藝美術從厚重的青 銅藝術向輕巧的漆器藝術發展。

工藝源流
青銅鑄造工藝大大發展,出現了"失蠟法"鑄造方法。

秦漢--品類繁多 精美絕倫

漢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到第一個鼎盛時期,整個漢朝傢具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漢代漆木傢具傑出的裝飾,使得漢代漆木傢具光亮照人,精美絕倫。此外,還有各種玉制傢具、竹製傢具和陶質傢具等,並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組合形式的傢具系列。可視為中國低矮型傢具的代表時期。

傢具源流

獨坐板枰:漢代出現新型小坐具,為歷代坐具的鼻祖。
幾(品種增多):活動幾、多層幾、卷耳幾,甚至出現桌子的雛形。

榻屏:為屏與榻相結合的新品種,標志漢代新興傢具的誕生。

廚和櫃:漢代出現的新傢具,有別於傳統的箱笥,多為,貯藏較貴重的物品。

鏡台:漢代壁畫出現了最早的鏡台形象。為圓形底座上貫長方板,頂上安裝圓盤。

三國兩晉--嶄露新風 婉雅秀逸

中國古代傢具形制變化,主要圍繞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出現了低型和高型兩大傢具系列。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古代傢具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上承兩漢,下啟隋唐。這個時期胡床等高型傢具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並與中原傢具融合,使得部分地區出現了漸高傢具:椅、凳等傢具開始漸露頭角,卧類傢具亦漸漸變高,但從總體上來說,低矮傢具仍佔主導地位。

傢具源流(傢具由低型向高型發展,上承兩漢,下啟隋唐。)

胡床(座具):促使了高型和中原原有的低矮傢具進行融合。如睡眠的床在逐漸增高,上有床頂和蚊帳,可垂足坐於床沿。

憑幾:出現造型奇特的三足曲木抱腰憑幾。

椅、凳:在壁畫上出現最早的椅凳形象。

隋唐--繽紛世界 華麗潤妍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傢具製作在繼承和吸引過去的和外來文化藝術營養基礎上,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唐代傢具在工藝製作上和裝飾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格調。從而使得唐代傢具製作的藝術風格,擺脫了商周、漢、六朝以來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華麗潤妍、豐滿端莊的風格。

傢具源流(高低型傢具同時並存)

桌:桌子逐漸增多並廣泛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逍遙椅:從三國的胡床上設靠背,演變而來,逐漸出現在世俗的社會里,不再是僧侶所獨有。

腰鼓形座墩:在魏晉南北朝出現的菩薩坐具,到了唐代更為精美和流行,而且形式明顯增多。

五代--逐漸成熟 趨於簡朴

五代時期傢具工藝風格在繼承唐代傢具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這時期傢具是高低傢具共存,向高型傢具普及的一個特定過渡時期。傢具功能區別日趨明顯;一改大唐傢具圓潤富麗的風格而趨於簡朴。

傢具源流

椅、凳、桌:等高型傢具逐漸成熟;

屏風:由小座屏變得形體高大;

傢具裝飾陳設:由不定式格局變為相當穩定的陳設格局。

宋(遼金)---成熟普及 簡潔雋秀

宋代,高型傢具已經普及到一般普通家庭,如高足床、高幾、巾架等高型傢具;同時,產生許多新品種:太師椅、抽屜廚等。宋代傢具簡潔工整、雋秀文雅,不論各種傢具都以朴質的造型取勝,很少有繁縟的裝飾,最多在局部畫龍點睛:如裝飾線腳,對傢具腳部稍加點綴。(見頂圖)但也缺乏雄偉的氣概。

傢具源流

桌椅:純仿建築木構架做法,採用洗練單純的框架結構,為明清框架傢具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並出現了以官階命名的"大師椅"。

屏風:由於幾乎家家戶戶堂必設屏風,因此著重屏風的位置的擺放。審美意義往往大於實用價值。

元代--形體粗大 雕式華美

元代是我國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權。由於蒙古族崇尚武力,追求豪華的享受,反映在傢具造型上,是形體厚重粗大,雕飾繁縟華麗,具有雄偉、豪放、華美的藝術風格。而且風格迥異:床榻尺寸較大、坐具為馬蹄足等。

釉里赭花卉寶座(圖1)高24.1cm、長29.3cm、寬15.3cm,屬景德鎮窯,座面呈長方形;後背為三扇屏風,左右各一扇,共計五扇屏風;四足為雲頭轉珠紋。寶座整體滿飾花卉蔓草紋。釉里赭花卉紋寶座給人感覺是造型飽滿,形體重厚,色彩深艷。代表著元代傢具的典型風格。

傢具源流

床榻:由於蒙古族人體形碩大,床榻變得比較大。

桌子:基本繼承兩宋的形制,但高型桌增多,並出現了抽屜桌(見圖2)。

羅鍋棖:改桌子的直棖為羅鍋棖是元朝人對中國傢具舒適性和適用性的一種創造性貢獻。
明代--民族精粹 古雅精麗

明式傢具是中國古典傢具發展史上的輝煌時期。

中國古代傢具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至到明朝為大盛,其中硬木傢具最為世人所推崇和欣賞。明式傢具用材講究、古樸雅緻。選用堅致細膩、強度高、色澤紋理美的硬質木材,以蠟飾表現天然紋理和色澤,浸潤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樸雅緻的審美趣味。

明式傢具作為民族的精粹在我國古代傢具史佔有崇高的地位。從此,我國傳統民族傢具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傢具"為代表的新紀元。

傢具源流

明式床榻:其種類更多,有榻、有酷似一座小房屋的架子床、有庄嚴肅穆的羅漢床、有房中套房的拔步床等等。

明式座椅:開始採用硬木製造 ,品質精美,馳名中外,品種繁多:有像古代官帽式樣的官帽椅;有圈背連著扶手的開光座墩等等。

明式屏風:較之宋代屏風無論在製作上,還是在品種樣式上都有了大的發展,製作更為精巧。樣式有六屏、八屏、十二屏不等。特別出現了有名的"披水牙子"。

清代--盛世風度 雍容華貴

清代傢具工藝製作精湛,達到了封建時期的高峰。清式傢具在繼承傳統傢具製作技術的過程中,還吸收了外來文化,形成了鮮明的時代風格。又由於經濟的繁榮,還形成了不同地區的傢具風格,如廣式、蘇式、京式等,各具特色。清式傢具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上以渾厚穩重、裝飾上以富麗繁縟、工藝上以技術精湛而著稱。

而且,清式傢具距離我們現在時間較近,流傳下來許多傢具實物,對我們現代社會影響較大。

傢具源流

凳墩:總體造型大致延續明式風格形式,但有地區的區別:廣式部外裝飾和變化比較大;京式則繁縟雕琢並出現銅飾件等方法。

交椅:入清以後漸少使用,制者日稀,成為被時代淘汰的一種傢具。

清朝椅凳精品

名副其實的一統碑椅

清式靠背椅在明式靠背椅的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製作精細,最有特色的是一統碑式靠背椅。

常用回紋的扶手椅

回紋是清式傢具中最有代表性的裝飾紋樣,是一種方折角的迴旋線條,以至人們把帶有回紋的傢具作為清式傢具的代名詞。

氣派非凡的寶座

清式扶手椅比明式扶手椅有更大的發展,其中一種外形碩大的扶手椅,俗稱"寶座"。整個寶座金碧輝煌、氣派非凡,成為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

民族意識濃厚的春凳

江南地區常有婚嫁時把春凳上置被褥,貼上喜花,作為抬進夫家的嫁妝傢具。

中國古代傢具造型

古人起居方式可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傢具形體變化主要圍繞著低矮傢具和高型傢具兩大系列。

其中,秦漢時期傢具是典型的低矮型傢具。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傢具一般為低矮型,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傢具一般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幾等。隨用隨置,並沒有固定的位置。

到了三國時期,從少數民族傳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經過演變,中原地區出現了漸高傢具圓凳,方凳等等。卧具床、榻等也漸漸變高。但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低矮傢具。

再到隋唐,多數人垂足而坐,高型傢具迅速發展到完全定型,形成了新式高型傢具的完整組合。典型的高型傢具椅子、凳、桌子等,已經出現並且在上層社會中流行。直到宋代,才完全普及。

中國古代傢具發展到明清時代,基本定型為高型傢具,而且能夠依據人體的不同身形而制定傢具的造型。中國古代傢具的發展完全成熟。

Ⅶ 古代床的發展史

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中,床的含義是供人躺在上面睡覺的傢具。 在古代,床是供人坐卧的器具,與今天只用作睡卧不同。《說文》:「床,安身之坐者。」安身,指使身體安穩的意思。這樣在中國的發展史中,床作為人們的生活工具,從來就沒有邂逅潮流,在明朝,隨著中國傢具的發展顛峰,床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由於在床的定義上的差異,不同的朝代對床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在用什麼東西睡覺這個問題上都有所不同,在漢代或以前是沒有床的說法,一錄叫「榻」。而且在我們現有的文獻資料和圖片中,這些東西並不存在。隨著我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追求的要求越來越高。床不單是物質生活的體現也是精神生活追求的一種體現。所以,床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起發展速度不低於明代。隨著各種新材料的誕生,床作為一個潮流的先鋒,把這些材料體現的淋漓盡致。

現在我們就根據床的發展路程,來找到床的含義和當時的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和理解。由於歷史中對床的文獻資料和圖片不多。所以,首先我們通過考古學來認識早期的床。在河南信陽戰國墓出土,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床形實物。該床長2120mm,四周立有圍欄,兩側留有上下口,床面為活動屜板。通體飾有髹漆彩繪。

無論是在這個時代還是在後來的東晉朝代,床的叫法都是「榻」,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的床體很大,四面設屏,前面留有活屏可供上下出口。上為幔帳、下為箱體,四周封閉,比前代的床榻有了很大發展。當然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是只有通過資料來復原這些圖片 這個時期的床,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來,無論是起功能和裝飾都較前期有明顯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隨著歷史的進步,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床也在發展。

而在相應的後期,不但關於床的文獻越來越少,我們也無從知道其的發展歷程,直到唐宋時期,我們的考古學家和詩人才給我們留下了一些資料,我們從中找到關於床的點滴。來近量復原歷史上關於床在這一個時期的發展史。

在初唐,人們使用的就是現在我們知道的床了,帶幔帳床其箱形床架,前沿鏤有壺門形裝飾,帳幔富麗華貴,墜以彩穗裝飾,精緻的編制坐墊,既美觀又舒適。而在屏風上繪以山水花草也是一種風格。在這個「榻」「床」不分的時代。我們所知道的不單單是唐朝的對美麗的重新定義,還有對睡覺的重新定義。在這個時代的人們把床和榻做了有機的結合,甚至我們一直用到今天。而在相應後來的明代,把床做了准確的定義,睡覺的工具和地方,雖然在後來的清朝有做了一些改變,但是由於明朝的傢具業是在中國整個傢具的發展頂峰,所以在現在的今天,特別是農村。對明朝的床的喜好還是相當的深。

明朝的床不單是在材料上的要求特別高,就是在其做工上也有相當高的要求。其雕刻藝術在床上得到了體現。其床架子床四面搭架子,用四柱或六柱支起床蓋,三面設圍,形成封閉得私密空間。這種架子床延用至今。所以這種床現在依然保有。當然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後來的清朝,由於是滿洲人的統治,他們對床沒有明顯的需求,所以在這個時期不床不但沒有發展,反而後退了一些。

上面的大概就是歷史中床的發展史,而現在的床就更不用比了啊。由於現代信息的暢通,所以許多國外的產品個材料都進入了中國市場,從很大的一方面刺激了中國的床的發展,對床又有了新的定義。對床的定義也再次模糊不清。我們將在其中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床來描述其發展。

首先說說席夢思是什麼?其實席夢思就是一種彈簧床墊。席夢思是一個人的姓,當初是一個姓席夢思的人發明了軟床墊。 100多年前,美國有個賣傢具的商人叫扎爾蒙·席夢思。他聽到顧客抱怨床板太硬,睡在上面不舒服。他試了許多辦法,比如在床墊中塞進厚厚的棉花,沒多久就壓實了,還是不舒服。當他見到用鐵絲做的彈簧時眼前一亮。就這樣1900年,世界上第一隻用布包著的彈簧床墊推上市場,立刻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好評。人們用發明人的姓為它起了名。席夢思床創造一個全然放鬆的睡眠情境,讓人睡得健康、睡得舒適,是對床的一次革命。

在近代,由於材料給床帶來的發展更是不可言語。比如人們熟知的水床.充氣床. 充氣床依據「人體工學」原理設計,利用空氣的浮力 能將人的身體均勻托持,實現睡床與人體緊密貼合,頸椎、腰椎、腿 腕不再懸空,有利於盡快消除疲勞,為您創造自然、舒適、 健康的優質睡眠,有著普通床具所無法比擬的舒適。充氣床 體積小、重量輕,放掉氣後的體積跟一般家用床單的體積一樣大,重量也很 輕,可折疊起來裝進背包隨身攜帶 。如經常搬家的打工一族、家裡來客臨時鋪床、辦公室午休小睡、旅遊露營、水上休閑等充氣床是有相當大的作用.

這大概就是中國的床的發展史,盡管我們不能知道得更多.但是我們也可以從這些點滴的文字和歷史知道」床」的歷史的大概過程.

床的發展史也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從中看到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協調.我們有理由相信床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站有一席之地.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Ⅷ 關於椅子在中國的歷史

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像;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

這些圖像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

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8)桌椅歷史擴展閱讀

椅子的種類

咖啡椅子

韓國設計師Sunhankwon設計的咖啡杯椅子(CoffeeChair),將椅背設計成一個咖啡杯的剪影,杯子的手柄部分則可用來懸掛衣服、包包等物。有黑、白、棕三種顏色,非常適合擺放在咖啡館里。

扶手椅扶手椅

有扶手的背靠椅的統稱,除了圈椅、交椅外,其餘的都叫扶手椅。其式樣和裝飾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常和茶幾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幾置於廳堂明間的兩側,作對稱式陳列。

按摩椅

按摩椅的原理就是模仿人工按摩,只不過它是利用機械的滾動力和機械力擠壓來進行按摩的。按摩椅能根據人體曲線沿脊柱採用搖擺、指壓、捏拿、推揉等多種按摩手法進行深層按摩。當人坐在按摩椅上享受全身放鬆的樂趣時,就好像有人在為他們捶背、揉肩一樣。

轉椅

上半部分與一般椅子的式樣並無多大差異,惟座面下設有一種稱謂「獨梃腿」的轉軸部分,故人體座

Ⅸ 椅子的演變歷史

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內以床為主,地面鋪席;再後來出現屏、幾、案等傢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礎上又延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漢、魏各時期,沒有太多變化,有凳、桌出現,但不是主流;直到漢代,胡床進入中原地帶,到南北朝時期,高型坐具陸續出現,垂足而坐開始流行。憩居形式到了唐代仍然是兩種形式並行,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不少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習慣。
真正開始垂足高坐從宋代,各種配合高坐的傢具也應運而生。元、明、清各代,對傢具的生產、設計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明清兩代,成為傳統傢具的全盛時期。
中國歷代傢具的特質,在於它不僅僅通過各歷史時期的演變,完善其服務於人類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出在其特定環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藝術風格。在現存的位數眾多的明清傢具中,比較集中的體現出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沉重的歷史文化價值。這就使傢具成為中華民族值得驕傲並珍視的文化遺產之一。
宋代以前的生活方式起居習慣都與後來差別很大,所以我們今天幾乎無法見到宋以前的傢具實物。宋以後的千年當中,人們習慣於垂足高坐,並產生大量既美觀又實用的傢具,明清傢具是傢具的黃金時代,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明及清代前期傢具製造業空前繁榮,大致上可歸於兩個原因,一是城市鄉鎮的商品經濟普遍發達起來,社會時尚的追求也從另一個側面刺激了傢具的供需數量;另一個原因可能與海運的開放有關,硬質木材大量湧入,使工匠們有發揮的空間,竟相製造出在堅固程度和美觀實用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的傢具。
人類脫離洞穴生活後,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部落紛爭、城邦混戰的徘徊時期。中國在商代進入青銅文明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當時高超的鑄造技術和不凡的審美趣味。在先民的日常生活當中,祭祀活動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寄託於上天的佑護。禮器成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也有一部分器物可視為早期的傢具,起到置物、儲存等作用。比如「俎」,就是一種專門用來屠宰牲畜的案子,並把宰殺完的祭品放在上面;再如「禁」,是商周時期放酒器的檯子,造型渾厚,紋飾多為恐怖的饕餮紋。
此外,商代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髹漆技術,並被運用到床、案類傢具的裝飾上。從出土的一些漆器殘片上,可以看到豐富的紋飾,在紅地黑花之外,還鑲嵌象牙、松石等,其技術達到了很高水平。
春秋時期,奴隸社會走向崩潰,整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大有提高,人們的生存環境也相應地得到改善,與前代相比,傢具的製造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現了象魯班這樣的技術高超的工匠,不僅促進了傢具的發展,而且在木構建築上也發揮了他們的才能。由於冶金技術的進步,煉鐵技術的改進給木材加工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革,出現了豐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鐵制的鋸、斧、鑽、鑿、鏟、刨等等,為傢具的製造帶來了便利條件。相傳鋸子就是由魯班發明的,工藝的改進也促進了傢具的改進。
當時主要的傢具品種是幾、案等。其中木製品大部分都以漆髹飾,一則為了美觀,顯示傢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二則是對木材起保護作用。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是坐、跪於地上,所以幾、案都比較低。
床的出現,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木材埋於地下,受潮受壓,容易***;使用過程中也容易受到水、火的損害,所以我們很難見到那時的實物。在河南信陽出土的彩繪大床,是極其難得的物證,可以看出楚國的傢具製造情況,亦可依此推斷它的前身。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使用屏風的記載,它起到分割空間、美化環境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其製作和髹飾都已相當精美。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規模龐大的阿房宮是秦始皇大興土木的一個標志性建築,當時的輝煌都隨著戰火和天災付之一炬,豪華的陳設和恢宏的殿堂都無處找尋了,我們只能藉助於史料記載和文學作品來想像當時的境況。
漢代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內生活以床、榻為中心,床的功能不僅供睡眠,用餐、交談等活動也都在床上進行,大量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都體現了這樣的場景。床與榻略有不同,床高於榻,比榻寬些。設置於床上的帳幔也有重要作用,夏日避蚊蟲、冬日御風寒,同時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顯示身份、財富的標志。
幾在漢代是等級制度的象徵,皇帝用玉幾,公侯用木幾或竹幾,幾置於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著重要作用。案的作用相當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為飲食用桌,也用來放置竹簡、伏案寫作。
隨著對西域各國的頻繁交流,打破了各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胡床就在此時傳入我國,這是一種形如馬扎的坐具,以後被發展成可折疊馬扎、交椅等,更為重要的是為後來人們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礎。
從魏晉六朝至宋元時期,前後千年有餘。中國社會此期間出現過激烈變動,魏晉南北朝連年戰亂,李唐王朝太平盛事,宋代市井生活日益繁榮,元帝國疆域遼闊,史無前例。這些劇烈的變動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元朝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克"波羅對雄偉壯麗的東方帝國贊頌有加,東方文明的光芒與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形成鮮明對比。這一時期,中國人的生活以及中國人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傢具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席地而坐」是魏晉以前中國人固有的習慣,從東漢時期開始,隨著東西各民族的交流,新的生活方式傳入中國,「垂足而坐」的形式更方便、更舒適,為中國人所接受,這種坐姿的傳入與佛教的傳入有直接關系,尤其到魏晉南北朝以後,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形態開始了。
盡管漢末至六朝這一段時間政治混亂、戰爭頻仍,但其間的精神生活卻很自由很開放,藝術創造充滿熱情。在戰亂中疲於奔命的人們對佛教所描繪的來世充滿幻想,而超脫凡俗的高士放浪形骸,隱居山野,陶淵明、竹林七賢,就出現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佛教的日益盛興,促進了大規模地建設廟宇、石窟,其中的陳設、用具也都受到外來影響,出現了墩、椅、凳等高型傢具。
遺憾的是我們無法見到當時傢具的實物,參考資料只能藉助於同時期的壁畫、石刻、文字記載或其他工藝品的仿製品。從唐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椅、凳、雙人胡床、墩等傢具,但這些傢具僅限於上層社會或者僧侶所使用。這與承襲前代席地而坐的習慣有關,或許是當時的人們把床、榻都理解為高的地面。在裝飾方面,浮雕配件或繪畫圖案,都與佛教有很大關系。
隋朝只維持了37年,在傢具方面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也看不出有什麼變化。真正的繁榮時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就出現了蓬勃進取的精神風貌,長時間的戰亂和流離失所在江山統一後,人們的生活熱情得以爆發。「貞觀之治」帶來了社會的穩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唐代的傢具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顯現出它的渾厚、豐滿、寬大、穩重之特點,體重和氣勢都比較博大,但在工藝技術和品種上都缺少變化。豪門貴族們所使用的傢具比較豐富,尤其在裝飾上更加華麗,唐畫中多有寫實體現。這一時期的傢具出現復雜的雕花,並以大漆彩繪,畫以花卉圖案。
從唐代敦煌壁畫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蓮花座、藤編墩等,還可以見到形制較為簡單的板足案、曲足案、翹頭案等。文人士大夫們多追求素雅潔凈,所以這一時期的立屏、圍屏多素麵無飾。床榻類無多變化,因襲上代形制,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獨立榻為主。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門望族們以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為時尚,許多重大宴請社交活動都由繪畫高手加以記錄,這給我們研究、考察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提供了極為可靠的形象資料。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畫面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時期傢具的使用狀況,其中有直背靠背椅、條案、屏風、床、榻、墩等等。完整簡潔的形式也向我們預示了明式傢具前期形態,為中國歷史傢具的最完美階段打下了基礎。
從10世紀中晚期開始,宋王朝展開了它經濟發展、城市繁榮的畫卷。
宋時高座傢具已相當普遍,高案、高桌、高幾也相應出現,垂足而坐已成為固定的姿勢,中國歷史上的起居生活變革由坐姿而定。城鎮世俗生活的繁榮使高檔宅院、園林大量興建,打造傢具以布置房間成為必然,這給傢具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宋代以及稍後的遼、金歷時300餘年,傢具發展經歷了一個高潮時期,高檔傢具系統已建立並完善起來,傢具品種愈加豐富,式樣愈加美觀。比如桌類就可分為方桌、條桌、琴桌、飯桌、酒桌以及折疊桌,按用途愈分愈細。宋代的椅子已經相當完善,後腿直接升上,搭腦出頭收攏,整塊的靠背板支撐人體向後依靠的力量。圈椅形制完善,有圓靠背,以適應人體曲線。胡床改進後形成交椅。幾類發展出高幾、矮幾、固定幾、直腿幾、捲曲腿幾等各種形式。宋代傢具在總體風格上呈現出挺拔、秀麗的特點,裝飾上承襲五代風格,趨於樸素、雅緻,不作大面積的雕鏤裝飾,只取局部點綴以求其畫龍點睛的效果。
相對而言,元代立國時間也比較短,統治者採用的政策是漢制,所以,不僅在政治、經濟體制上沿襲宋、遼、金各代,傢具方面亦稟承宋制,工藝技術和造型設計上都沒有大的改變。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抽屜桌,抽屜作為儲物之匣方便開取,是一大發明,它更大程度地加大了傢具的使用效果。而這一新事物的出現也許更多地歸功於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從魏晉六朝至宋遼金元這千餘年間,中國王朝不斷更替,其中發生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社會取向一直沿著封建儒家的統治路線運行。當西方正在黑暗的中世紀苦苦摸索,力圖走向新的啟蒙之時,中國的封建王朝又在不斷更替,元代也即將結素,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更世俗,更多樣化的新時代。
16世紀末至17世紀,西方世界的巴洛克藝術占據主導地位。東方的中國正經歷著明朝市井文化繁榮時期,社會都很不穩定,政治***,農民起義。而離戰亂較遠的南方地區,卻出現了蘇作傢具和廣作傢具的造型藝術高峰時期。直到明朝滅亡以後,這一高峰還一直延續下去,至清代雍正、乾隆朝才開始出現典型清式傢具的特徵。
所謂明式傢具,一般是指在繼承宋元傢具傳統樣式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由明入清,以優質硬木為主要材料的日用居室傢具。根據有關文字資料,它起始時被稱之為「細木傢具」,或者「小木傢伙」。
起初,這種「細木傢具」在江南地區主要採用當地盛產的櫸木,至明中期以後,更多地選用花梨、紫檀、等品種的木材。當時人們把這些花紋美麗的木材統稱為 「文木」。特別是經過晚明時文人的直接參與和積極倡導,這類時髦的傢具立即得以風行並迅速以鮮明的風格形象蔓延開來。細木傢具具有經久耐用的實用性和雋永高遠的審美趣味,它以一種出類拔萃的藝術風貌,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一顆藝術明珠。這種傢具產生於明代,時代特色鮮明,故稱其為「明式」。
明式傢具的產生和發展,主要的地域范圍在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這從傳世傢具實物以及文獻記載中都可以看到,這一地區的明式傢具持續著鮮明獨特的風格。到清代前期,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生產,但從產品不難看出只有蘇州地區的風格特點和工藝技術最具底蘊。這種風格鮮明的江南傢具,得到廣泛喜愛,人們把蘇式傢具看成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式傢具」,或稱「蘇做」。
明末清初,社會動盪不安,可傢具的發展並未因戰亂而停滯。崇禎年間的傢具不見什麼創新,但從形制、工藝、裝飾、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趨成熟。大量進口硬木木料如紫檀、花梨、紅木都得到上層社會和文人雅士的喜愛,其中色澤淡雅、花紋美麗的花梨木成為製作高檔傢具的首選材料。國產的木材如南方的與黃花梨接近的鐵力木、櫸木,北方的高麗木,核桃木等大量柴木也得到廣泛使用,另外,還有用於裝飾的黃楊木和癭木以及專做箱櫃的樟木等都被廣泛使用.在裝飾上有浮雕鏤雕以及各種曲線線形,既豐富又有節制,使得這一時期的傢具剛柔相濟,洗練中顯出精緻;白銅合頁、把手、緊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處地為傢具增添了有效的裝飾作用,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在傢具的種類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而傢具又根據使用者在不同場合的需要進一布細分,不僅有桌、櫃、箱類,也有床榻類、椅凳類、幾案類、屏風類等等,其中最為集中地出現當在清朝初期。精品當數紫檀,也有少量花梨和紅木。根據不同的工藝特點,做法上明顯不同,可劃分為紫檀作、花梨作、紅木作以及柴木作等等,相互有所區別。清初的柴木傢具是明代傢具中的精品,許多柴木傢具風格淳厚、造型敦厚,體現出來自民間的審美情趣。在柴木傢具當中,以晉作為最優,河北、山東也不乏佳作,精品不絕。
清初之時,盡管在傢具上的創新不多,但在開國之初,統治者以既開明又保守的姿態面對一切,體現在傢具上就出現了尺寸擴大,形式守舊的特徵;但隨著政治的穩定,社會的繁榮,統治者體現到傢具上的追求,一是體積加大,二是裝飾一味趨細趨膩。
縱觀整個傢具史,明末至清初這一段時間,蘇式傢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流傳至今的許多明式傢具實物,多數是清代早期蘇州一帶所生產的。隨著社會的演變,又出現許多新品種,它們都是在「明式」傢具基礎上的變體,總體風格依然是「高雅」和「典雅」。
清代中葉以後,清式傢具的風格逐漸明朗起來,蘇式傢具也出現了新的特徵,與風行全國的京式傢具相互影響,又各自保留著自身的特點和歷史地位,在清代各種不同風格的傢具中獨樹一幟。
此時的西方世界早已進入***,頻頻發生政治革命、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而中國依然沉浸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里,閉關自守,自我滿足。 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被迫打開國門。接二連三的災難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傳統的價值觀。
從傢具的工藝技術和造型藝術上講,乾隆後期達到了頂峰時期,這個時期片面追求華麗的裝飾和精細的雕琢。以多求勝,物極必反,過多的奢華達到極至之後,衰落已露出跡象,乾隆時期的傢具已經告訴人們對未來的茫然,除了復雜細密的裝飾,已無更多的標新立異,而是不知所措。嘉慶時期曾出現了長時間的停滯,從當時皇家造辦處的文件檔案中可以看出,隨著工作量的減少,傢具生產日益衰落。這一時期的民間傢具多以仿宮廷風格為主,只是更簡陋更粗糙,毫無創新可言。
道光年間以後,內憂外患接踵而至,中國遭受著外國列強的任意宰割。傢具業也隨之結束了它曾光輝燦爛的歲月,連光緒皇帝大婚的傢具也都交由民間木器作坊隨意製造,其粗俗、簡陋令人難以置信。民間傢具以京作、蘇作、廣作為主。盡管京城集中了大批能工巧匠,但所制出的傢具卻呆板乏力;蘇作傢具一掃往日的高雅朴實,而變成僵硬、程式化,江南一些有名園林中所保存的硬木傢具便是這一時期的產品;廣作傢具更多地受到外來傢具的影響,獅爪腳、貝殼飾、卷草紋等在廣作傢具中多有出現,但仍免不了產生堆砌、羅嗦的感覺,而且做工粗糙。

Ⅹ 從漢朝到隋唐桌椅的變化

從古至今,古人的坐姿可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兩大時期。遠在商周時期,古人「坐」的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如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跽,又稱長跪,是將要站起來的准備姿勢,也是對別人尊敬的表示。古代一席坐四人,共坐時,席端為尊者之位。獨坐時,則以中為尊,故卑賤者不能居中。既為人子(即尚未自立門戶者),即使獨坐也只能靠邊,如果有五人以上相聚,則應把長者安置於另外的席上,稱為「異席」。

古人習慣於「席地而坐」。狹義的「席」一般用蒲草編制,呈長方形,置於筵(竹席)上,是為了防潮而墊在身下的,故可鋪幾重。《禮記?禮器》說,「天子之席五重,而諸侯用三重,大夫兩重。」貧苦人家可以無席鋪墊,但對於貴族來說,居必有席,否則就是違禮。

從席地而坐到桌椅流行 漫談古代坐具演變-中華古典傢具網
東漢陶俑

此外,古人非常注意室內的整潔美觀,所以人們進室內要先脫鞋,以免將污泥塵土帶入室內,踏臟「席」子。《呂氏春秋?至忠篇》載,春秋時期,有一次齊王生病,名醫文摯用激怒他的方法為其治病,其中不脫鞋即進室也是重要的一項,結果齊王見文摯「不解屨(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進室,且「登床,履王衣」,勃然大怒,竟下令將文摯活活烹死了。由此可見,脫鞋之禮的重要。

從晉開始,跪坐的禮節觀念逐漸淡薄,坐姿隨心。到南北朝,高形坐具出現。入唐後,席地起居的習慣逐步有所改變。不僅椅凳多見,高形桌案也開始出現,但跪坐仍存在。唐代處於交替時段。宋代,桌椅開始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但是,桌椅的流行,在上層社會還有頗大的阻力。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記載,「徐敦立言: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兀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可見北宋時期士大夫家內的婦女還不得坐椅子,否則即被視為不懂規矩。

從席地而坐到桌椅流行 漫談古代坐具演變-中華古典傢具網
唐代《韓熙載夜圖》

隨著社會的進步,椅子作為一種方便的坐具廣泛普及。宋代之後婦女坐椅子就不算違禮了。宋代進入完全高坐時期,南宋已相當完備,而明代至清前期達到鼎盛。明代、清代人們的思想還被禮儀、宗教等觀念束縛著,封建思想講究內外有別、長幼有序等也體現在傢具設計上,那些被認為不夠端正的三角形、梯形等造型被完全否定。

明代的椅子在當時是表示威望和尊嚴,坐起來並不是非常舒服。如中國皇帝的龍椅,刻了九條龍盤在椅背和扶手上,其中一個龍頭就雕刻在靠背的中央且是突出的,人要是靠上去會頂背。還有寶座,是一種體形較大的椅子多陳設在各宮殿的正殿,有時也放在配殿或客廳陳設,一般仍放在室內中心或顯著位置。這類大椅很少成對,都是單獨陳設。為使用者增添威嚴之感。清式寶座的特點是尺寸大,結構復雜,用料規范,做工精細,裝飾瑰麗,顯現出皇家的尊貴和豪華氣派及象徵社會等級或榮譽。

從席地而坐到桌椅流行 漫談古代坐具演變-中華古典傢具網
紫檀雲龍紋枝寶座

近百年來,椅子發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改變。首先破除了僅顯示威望和尊嚴的單一作用,越來越講究功能和安全、舒適、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例如一些經典的仿古傢具,材料上依然選用古典傢具的上等材料,傢具的部件的鏈接完全依靠傳統的榫卯結構,不用一根鐵釘。但在形制上,很多古典傢具依舊堅持在傳承中鼎新,創新性的引入人體工程力學,改變了了傳統中式椅子過高、過大等特點,以提高了椅子的舒適度,傳造出具有時代意義的現代紅木傢具。
帶你走進最初的坐具

東漢畫像石「西王母」拓片
東漢畫像石「西王母」拓片

四川出土東漢畫像磚拓片
四川出土東漢畫像磚拓片

2010年武漢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有一篇題為《椅子改變中國文化》的文章,作者是一位80後年輕人王巍。內容如下:「……最早的時候,沒有椅子,人們會客的時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這叫跽坐。到了東漢末年,一種名叫『胡床』的折疊板凳傳入中原,第一次改變了人們的坐姿,人們逐漸開始放棄跪坐這種難受的姿勢。唐代中期,胡床逐漸演變為我們習以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讓雙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到了宋朝,這種椅子便廣泛地流行起來。椅子的流行不僅僅使人們的坐姿發生改變,更重要的是對古代中國文化產生了沖擊……」他寫及的具體沖擊有四點:1.椅子使窗戶位置升高。2.傢具數量增加,高足傢具如桌子出現。3.用餐方式由分餐制變成圍坐一張桌子吃飯的合餐制。4.椅子出現前君臣議事大家都跪著,關系像是合作夥伴;椅子出現後,皇帝高坐在椅子上,臣民們跪拜在地上,這鞏固了皇權至上的觀念。

這位年輕人的說法極具想像力和創造性,說法顯然是接受了我國傢具研究領域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我們是席地而坐的民族,漢代以後椅凳才傳入中原,開始了高足傢具與垂足而坐的時代。

據查詢到的資料,此觀點最早是由知名民族學家、歷史學家黃現璠先生(1899-1982年)提出。他在上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相繼發表有《我國坐俗古今之變》(一、二、三、四、五)、《古書解讀初探》等文章,提出:「縱觀吾國古今坐俗,可以大概為二,即自古至隋為跪坐時期,唐宋以後為椅坐時期。兀子(凳)本可垂足,此坐始於唐,盛於宋。唐之椅子、繩床垂足而且倚坐,宋代承習,當然無異。此不獨文獻上,足為明證,即漢代山東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之畫像石,以及古傳名畫,今出土文物,亦可見之。」

上述假設和結論作為一種學術觀點本無可非議,但是近年來這個觀點經媒體當做文化普及宣傳,有成為社會公認和學術定論的趨勢。我們的祖先究竟是席地而坐還是被席地而坐的呢?對此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第一,這個觀點把因果關系顛倒了。不是因為有了椅凳,我們的祖先才學會了垂足而坐,或者說,不是傢具決定人類的立姿、坐姿和卧姿,而是人類的生體結構、活動規律和生活需要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舉止,並由此決定了適合人類的房屋以及各種各樣傢具的誕生。

我們知道,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是「站立」。考古學發現,人類從半直立到完全直立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現代人類的身體結構通過進化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與其他任何哺乳動物都不同,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獨特的立姿、坐姿和卧姿。比如人類的胸廓形狀與絕大多數動物不同,雞、犬、豬、羊、獅、虎、猴、馬等動物都是橫徑明顯小於上下徑,而直人的胸廓橫徑大於前後徑。軀體結構決定了馬不能平躺仰卧而人類卻適宜平卧,因此我們有了平坦的床。眾所周知,鳥巢都是碗狀的,這是因為鳥是俯卧的,而鳥的胸部是弧形的,鳥為自身搭建了適宜身體結構的窩。相信不會有人說,因為有了平床,所以我們學會了平卧。

人類的下肢骨形態和結構適應其支持和行走的功能,並具有完整牢固的骨盆。這個拱形骨盆接受從骶骨傳來的身體重量,當人坐下時,體重傳到左右坐骨結節,恥骨承受張力,下肢的壓力獲得釋放,人類獲得休息。而直坐姿勢不止讓人休息,人類還可以在直坐姿勢下進行手工勞動、進食等活動。對於在野外生活的遠古人類,垂足高位而坐是極其重要和必須的。這樣便於觀察環境,在獲得休息的同時及時發現天敵或獵物,便於在緊急情況下拔腿而起,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簡單想像一下,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活動中累了,自然會躺下或者席地而坐休息,其中也會有人找一塊石頭或者一截樹木垂足高位而坐,在休息的同時為自己及群體保持警惕狀態。為了便於在行走時維持身體的平衡,同時減輕在走、跑、跳躍時從下面傳到脊柱的震動,而減少對頭部的沖擊,人的脊柱進化呈「S」狀彎曲。這使得人類在垂足而坐時不能得到完全的放鬆,容易失去平衡。選擇背後有一塊大石頭的地方垂足倚坐便成為一種最自然的選擇,這是靠背椅出現的起因。後來,人類的這種下意識發展成為有意識設計製作帶彎曲後背的明式圈椅,現在被譽為「人體工程學」。建築領域有一套名為「建築設計標准規范」的工具書,內有數百萬數據,如住宅的走廊應該多寬,廚房的操作台應該多高,500人學校的操場應該多大等等,所有數據的原始依據就是人體的結構尺寸和活動規律。

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建造木結構的房屋,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遺存了大量干欄式建築遺跡。干欄式建築適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的地理環境,今天在我國西南地區還可見到。遺址清理出來的木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而且使用了燕尾榫、帶銷釘孔的榫和企口板,標志著當時木作技術的突出成就。傢具與建築同宗同源一起發展,傢具功能是建築功能的延伸,人類正是通過傢具來消化和享用建築室內空間。如果說建築的原始功能是禦寒暑、避風雨和防止野獸侵襲,那麼傢具的原始功能就是坐、卧和儲存。高超的榫卯技術是中國傳統傢具的特色,現在很難判斷這種技術是從房屋還是從傢具上起源的。現在可以假設的是,我們的祖先在建設房屋的同時,起先是搬移適合垂足而坐的石頭或者木塊到居住環境內,進而改造或者構築生活所需的木質傢具……這就是凳子、椅子以及後來逐步發展的所有傢具的原始起因。

第二,黃現璠先生提出我國古代坐俗的依據是文獻記載及漢畫像石、古畫和出土的文物。其中最多、最形象、最可靠的無疑是漢代以前的畫像磚、畫像石及石刻、陶俑等出土實物。近幾十年隨著土木工程建設的發展,反映先秦文化的文物和漢代畫像磚石大量出土。其中不乏大量反映高足傢具和垂足而坐的場景的文物。如東漢畫像石「西王母」拓片,圖中人物垂腿安坐於一張長凳上。四川出土的東漢畫像磚拓片,表現了當時女子的不同坐姿,其中左邊女子一足垂一足抬起,是日常生活活動中的自然狀態。圖006-08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極其清晰地顯示了單人凳與雙人凳已經被廣泛使用,主要人物跪坐或者盤腿高坐其上。圖009顯示的應該是三口之家在高足床上其樂融融的場面,證明高足傢具在當時已經出現並被廣泛利用。

第三,支持我們祖先2000年前是席地而坐的有一種觀點認為,那時所有的歐洲人都是坐在椅子上的,因為歐洲氣候比較陰冷潮濕,亞洲人都是坐在地上的,我們中國人也不例外,因為亞洲氣候溫暖乾燥。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2000年前華夏文明中的禮制、哲學、風水陰陽學、醫葯養生學、飲食文化等已經基本形成。中國哲學家歷來認為「萬物莫不有對」,《易經》以陰陽的變化解釋世界,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等。萬物一分為二,陰陽、水火、寒熱、干濕等對立而存在。受這種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通過生活實踐,華夏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認為地屬陰性,屬陽性的人體要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木結構,但並不是純木,是以磚、瓦、石等為輔。歷史上很早就有秦磚漢瓦一說,磚牆磚地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北京的紫禁城、蘇州園林、山西的大院等都是這樣。而中國傳統認為磚地也屬陰寒,在磚地上席地坐卧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要與磚地保持一定的空間。不能一屁股坐在地上的概念已經從生活習慣禮儀制度演變成一種文化,並且發展趨於極致,以至於將雙足也列入盡可能與地面保持距離的范疇。漢畫像石上經常出現盤腿坐在凳子上的場景,應該是出於這種文化拘束。發展到後來出現專門用於擱置雙足的傢具——「腳榻」,置於椅子和床前以保護雙足不受濕寒。中國古典傢具椅子前腿之間安裝的管腳棖,為了方便擱置雙腳特別削出一斜面,這些在世界其他傢具文化中都是很少見的。我們祖先在定居的環境中,由簡至繁製造各種木質傢具以保持自己與地面的距離,這也是中國傢具發展的原始基礎之一。

第四,不可否認,在漢代畫像磚、石及各種隨葬俑中大量出現跪坐在地的形象。對此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先生(1896-1979年)在1953年《跪坐蹲踞與箕踞》一文中指出,原始人為緩解勞累,最自然的休息休態以蹲踞(下肢屈折,以膝向上,臀部向下而不著地)及箕踞(以臀部坐地,兩腿向前平伸如箕狀)為最普遍,不是以跪坐為主要體相。又說,蹲踞和箕踞不但是東夷人的習慣,可能也是夏人的習慣,而跪坐卻是尚鬼的商人統治階級的坐姿,並演習成了一種供奉祖先、祭祀神天以及接待賓客的禮儀。可見跪坐只是一種「禮」,屈膝表現的是臣對君、客對主、下對上的尊重、服從與卑躬,因此有「卑躬屈膝」一說。出土的隨葬品中也有這種「禮」教文化的體現,如著名的滿城西漢墓出土的金銅長信宮燈,形象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雖然通體鎏金,但其身份是奴僕,只能跪姿服務。出土的各種跪姿「俑」很多,均是奴僕階層,受此文化拘束非跪不可。

這種跪坐也不是隋唐時就消失殆盡,實際一直延續至近百年前。清末民初百姓叩見官爺依然需要下跪,英皇特使因不向清皇屈膝下跪而釀成外交危機,可見下跪有失尊嚴是全人類的共識。而跪坐遠不止是「面子」問題,在席子上兩膝向前跪地,臀部坐放在小腿上,雙手放在膝蓋上,稍保持片刻,下肢便會血液循環不暢,麻木疼痛難忍。除非從小堅持跪坐,經過十年修煉將秀腿坐壓成羅圈腿後方能適應。可見跪坐雖然在漢畫像石、磚上大量出現,但並不能說明這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常態,更不能由此斷定這是中國人唯一會的坐姿。就像正步走一樣,是當今最正式最高禮儀的步態,但只是在隊伍經過主席台前走一分鍾,人們絕大多數時間都是隨行漫步。

第五,跪坐不是常態,漢畫像磚上的「席地」又怎麼解釋呢?仔細分析可以發現,賓客膝下並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席」,而是有一定厚度的一層鋪墊。《禮記·禮器》中說:「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意為不論哪種席子,凡為天子設席必五重,諸侯三重,大夫二重,而且這還不包括下層的筵,並將其列為禮的制度。五席分別為莞席、藻席、次席、蒲度、熊席。莞席,以莞草所編,材質粗糙,用來直接鋪在地上,以防潮隔蟲。《詩·小雅·斯干》:「下莞上篥,乃安斯寢。」藻席,指花紋精美、色彩艷麗的席子。次席,又稱「桃枝席」,是竹席的一種。熊席,指以熊、虎、豹、狼皮等所做之席,屬冬季使用的暖席一類。《西京雜記》載:「綠熊席,毛長二尺余,人眠而擁毛自蔽,望之者不能見。坐則沒其中。」(金伯
席在古代的用途

席在古代的用途-中華古典傢具網

席,我國古老的坐具之一,《禮記.禮運》中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可以想像,先人在洞穴居住之時,日坐夜卧,為了防蟲防潮必定要有鋪墊之物,或樹皮、獸皮,或草墊等,這便是席的前身。薦席出於神農的傳說,雖然無據,但席是最古老的坐具是無疑的。

我們從祖先所創造的古老起居形式——席地跪坐之中,也可看到席這一坐具,在祖先的生活中占據何等重要的位置。那時,從天子、諸侯的朝覲、饗射、封侯、祭天、祭祖等重大政治活動,直到士庶之婚喪、講學以及日常起居等,都要在席上進行。由此我們又看到:席在古代可以說是用途最廣的坐具了。

在周朝的禮樂制度中,對於席的使用有嚴格規定。席的材質、形制、花飾、邊飾以及使用,都要視身份地位的貴賤與高低而不同,就是要按照禮的嚴格規定行事,決不可有絲毫的違反。下面我們從三個側面來看席的使用所反映的等級制度。

(一)司席有專職,布席有規定

《周禮.春官》中有「司幾筵掌五幾五席之名物,辯其位,與其位」。這「司幾筵」便是專職掌管設幾敷席的官員,他負責按不同場合、不同身份、地位的規定設幾敷席。所謂五席就是「莞、繅、次、蒲、熊」。

莞席——是一種草席,是用一種俗稱水蔥的莞草編制。《詩.小雅.斯干》有「下莞上簟,乃安斯寢」。《禮記.喪大記》中也有「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葦席」。其注雲:「三席之下皆有莞」。說明莞席是一種較粗的、鋪在底層的草席。

繅席——也是一種草席。鄭玄說:「繅席削蒲蒻展之,編以五采,若今合歡矣。」繅席當是用蒲草染色編成花紋,或是以五彩絲線夾於蒲草之中而編成的五彩花紋之席。類似漢代的合歡席。

次席——是竹席。鄭玄說:「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者。」孔穎達在《尚書.顧命》疏中,說蔑席與次席是一種席,都是桃竹席,也就是用桃枝竹編成的竹席。

蒲席——用一種生長在池澤的水草編成。《說文解字》:「蒲,水草也,可以制席。」

熊席——是專用於天子四時田獵或出征時所用。故可以理解為以熊為席,或以獸皮為席。

除以上五席外,尚有萑席、葦席、蔑席、豐席、底席、荀席以及浴時所用的蒯席,郊祭時所用的之席等等,故而賈公彥說「直取五席與五幾相對而言耳」。

布席、登席以及席的使用均有嚴格的規定,《周禮.春官》中賈疏曰:「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謂之筵,重在上者即謂之席。」

登席必須由下而升,並且後入室者不得蹋先入者的履,也不得踐踏坐席。這就是《禮記.曲禮》中所說的:「毋賤履,毋踖席」。否則就是違反了禮法。在席的使用上還有單席與連席之分,有對席與專席之別。

單席——單席是為尊者所設。《儀禮.鄉飲酒禮》有「眾賓之席皆不屬焉」。不屬就是不連,人賓皆是單席。

連席——連席是群居之法。古時地敷橫席可容四人,此時當推長者居於席端,如果有五人,則要推長者坐在另外的席子上。《儀禮.公食大夫禮》中有「司宮具幾,與蒲筵常,布純,加席尋,玄帛純」。常與尋都是古代的度量單位,八尺為尋,被尋為常,即一丈六尺。下鋪一丈六尺的蒲席,上加八尺的席,可能就是群居之連席。

對席——《禮記.曲禮》有「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非飲之客就是來講問之客,此時布席則要布相對之席,以便互相講問,而且兩席之間還要距離一杖之地,「以便指畫」。在《儀禮.少牢饋食禮》中也有「司宮設對席」之法。

另外,《禮記.曲禮》中還有:「有憂者側席而坐」,所謂有憂者就是親有病,此時則要用特別的席子。「有喪者專席而坐」,這是說有親喪則要坐單獨的席子。其次還有「加席」和「重席」的禮法,都是對尊者的禮貌,要視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定。

(二)設席的多寡見等級,布席的種類示尊卑

等級、名分、尊卑、次序,不容紊亂與違反是奴隸制時代的核心思想。所以在席的使用上也清楚地反映了這一點。《周禮》說:「天子之席三重,諸侯二重。」《周禮.春官》有「大朝覲、大饗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黼依,依前南鄉,設莞筵分純,加繅席畫純,加次席黼純,左右玉幾」。純是席的邊緣,莞筵紛純就是莞席的白綉為邊;繅席畫純就是繅席以畫五色雲氣為邊;次席黼純就是竹席鑲黑白相間的花紋為邊。兩君相見或天子時祭都是這三重席,這是最高等級,是為天子所設之席。

諸侯是兩重席,「蒲筵繢純,加莞席紛純」。繢同繪,也就是「對方為次畫於繒帛之上與席為緣也」。

天子待諸侯「莞筵紛純,加繅席畫純」。

天子待諸侯卿大夫則布群居之席,「蒲筵常、緇布純,加萑席尋、玄帛純」。

天子若宴自己的臣、孤、卿中的上等之人,則設單席而不設群居之席。

在《周禮.春宮》中對於祭祀之禮,鄭玄說:「天子大袷祭五重,諦祭四重,時祭三重」,而「諸侯袷祭三重,諦祭二重,時祭亦二重」。「卿大夫以下惟見一重」。袷祭和祭都是古代天子、諸侯的祭禮,集合祖先神位於太廟的合祭。總的說,席的使用是以多重為貴,敷席時,以粗席在下,細席在上,即謂「下莞上簟,乃安斯寢」。當然也有特別的情形,那就是天子祭天時則用「蒲越藳」,是去的禾桿所編的草席,是一種粗席。這是古代天子祭天時以表示反本修古之意。《春秋左傳.桓公》中有:「大路越席」與此義同。大路是天子祭天時乘的車,越席就是蒲席。郊祭時用粗席,即是《禮記.禮器》中所說的「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莞簟之安,而藳之設」。

在喪禮之中,席的使用也有尊卑之別。《禮記.喪大記》說:「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葦席。」就是說,國君死後的小斂、大斂是用教細的竹席,大夫用蒲席,士則用較粗的確葦席了。

正因為席的使用尊卑有序不可僭越,所以《禮記.檀弓》中記述了曾子臨死前堅持守禮換席的故事:「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

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然曰:『呼!』曰:『華而,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亦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在這里記述了曾子嚴守禮制的故事,他知道自己不是大夫,不應使用華美的竹席,所以他批評他的兒子和弟子不叫換席是見識短淺的「細人」,堅持換掉不合於他身份和地位的席子,以至「反席未安而沒」了。

《尚書.周書.顧命》中也記載了布席的故事:周成王死後,仍為他四坐布席,如他生前一樣,以顯示其天子的權力與地位。

「間南向,敷重蔑席、黼純」;

「西序東向,敷重底席、綴純」;

「東序西向,敷重豐席、畫純」;

「西夾南向,敷重荀席、玄紛純」。

席所代表的權力和地位,以上種種可見一斑。

(三)燕居布席中的長幼尊卑

《禮記.祭義》中有:「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即是古代允許七十歲老人拄杖上朝,若天子有問,則布席與天子合作。

《禮記.曲禮》中詳細地規定了晚輩為長輩奉席之法。如:「為人子者,居不中奧,坐不中席。」在古代,若四人之席,則席端為上,若單席則席中為尊,為人子者不可坐於席中。

又如:「奉席如橋衡,請席何鄉,請衽何趾」就是說敷席時如橋衡,左高右低,要隨長者的意願,奉坐席要問朝什麼方向,奉卧席時則要問足朝什麼方向。

《禮記.內則》又雲:「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鄉,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斂席與簟.......斂簟而之。」(,藏也)「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不傳就是不敢轉移他處)又雲:「夫不在,斂枕篋簟席,器而藏之。」這是規定為人子者,不敢動長者席子;為人婦者,若夫不在,妻子還要將丈夫的席子收藏起來。

熱點內容
兵佣哪裡 發布:2025-05-20 01:47:42 瀏覽:170
一年級語文拼音練習題 發布:2025-05-20 00:57:44 瀏覽:91
教學管理培訓 發布:2025-05-20 00:56:58 瀏覽:889
師德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20 00:37:15 瀏覽:824
課堂整老師 發布:2025-05-19 23:37:16 瀏覽:919
天才的英語 發布:2025-05-19 19:40:53 瀏覽:547
2016繼續教育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19 17:57:30 瀏覽:128
學生喜歡的教師 發布:2025-05-19 17:55:49 瀏覽:778
白涼粉是什麼原料做的 發布:2025-05-19 17:32:44 瀏覽:381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