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化學鍍鎳論文

化學鍍鎳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3-30 03:32:06

『壹』 求一篇非金屬材料的論文只是大一考試用3000左右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的方法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是採用某種表面處理工
藝,在非金屬表面上形成一層金屬層,從而達到耐
磨、防腐、裝飾的目的,賦予非金屬材料一些新的使
用性能。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是開發新材料的一個重
要研究領域,比如一些超硬材料的開發和研究都將
使用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的技術。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
自我國古代發明煉金術後,一些能工巧匠就知道把
黃金製成薄如蟬翼的金箔,貼在非金屬表面上,使其
光彩奪目。在一些古寺廟里,一座座金面修身的神
像就是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的傑作。我國古代的
鎦金技術就是把溶解在水銀里的黃金塗敷在非金屬
製品表面,待水銀揮發後再用瑪瑙拋光,可以達到金
光燦燦的效果。在國外,開羅和巴格達出土的一些
文物中,就有陶瓷表面金屬化的記載。隨著現代科
學技術的發展,在非金屬材料表面上沉積金屬的方
法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金屬粉末噴塗、真空鍍膜、濺
射鍍膜、化學鍍和電鍍等。
1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
眾所周知,非金屬材料多為非導電體,要使非金
屬材料表面金屬化,其先決條件必須使其表面導電
成為導體,才能使用一些在非金屬表面上沉積金屬
的方法。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後,可用非金屬件代替
金屬件,可節約大量金屬,簡化加工工藝,降低成本,
使其具有金屬的光澤,能導電、導磁、焊接,並能提高
其機械性能及熱穩定性。使它既具有非金屬的固有
性質,又具有金屬材料的一些特性,成為一種復合材
料,因而擴大了非金屬材料的使用范圍。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是材料科學的一個重要
組成部分,對於研究新材料,開拓新型材料的應用領
域,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此外,非金屬材料表面
金屬化後有良好的耐腐蝕性,在潮濕的環境中,金屬
層與非金屬基體之間不產生原電池作用。
非金屬材料包括有機材料(如各種塑料、纖維、
樹脂)和無機材料(主要有各種陶瓷、玻璃、單晶材料
等)。這些材料與其表面覆蓋金屬層之間的鍵合力
十分微弱,其外表面的影響顯得比較突出,也就是
說,這些材料與金屬覆蓋層之間的結合強度低,為了
提高基體與鍍層之間的結合力,在非金屬表面金屬
化前,必須對其表面進行處理,以獲得理想的表面形
態和增加其潤濕性能。此外,賦予非金屬材料基體
表面催化活性的一些工藝過程都會影響其金屬化層
的結合力。非金屬材料的種類繁多,僅就新型工程
材料而言就層出不窮,它們之間的物理、化學性質各
不相同,有的相差十分懸殊。如塑料脫模時使用的
脫模劑,各個生產廠使用的都不一樣,這就促使其表
面處理技術會不一樣。因此,研究非金屬材料表面
金屬化的前處理技術和金屬化工藝是獲得性能優良
的金屬化表面的關鍵。
2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工藝
非金屬材料多是電和熱的不良導體,在非金屬
材料表面金屬化之前,往往需要首先使非金屬材料
表面變成導體,覆蓋一層金屬膜才有可能實現金屬
化。
形成金屬膜的方法很多,有塗導電膠法、銀粉漿
高溫還原法、化學鍍膜法和金屬粉噴塗法等。具體
採用哪種方法需根據材料和使用場合而定。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工藝主要由前處理工藝
和獲得金屬層的方法兩部分組成。
2.1前處理工藝
2.1.1消除內應力
塑料成型帶來的內應力必須首先消除。一般采
用熱處理的方法消除內應力,也可以採用冰醋酸浸
漬法或有機溶劑浸漬法來消除內應力。
2.1.2表面粗化
用手工、機械或化學的方法,使非金屬材料表面
變得粗糙、無光澤的過程叫粗化。粗化可以提高表
面的親水性和形成粗糙度,以保證金屬層有良好的
附著力。
粗化方法有機械粗化和化學粗化兩種,應根據
非金屬材料的尺寸、形狀、數量和物理化學性質確定
使用某種或幾種粗化方法。
機械粗化是用滾磨、噴沙或用砂紙打磨等方法
去除其毛邊,增加其表面積,從而提高金屬層的結合
力。
化學粗化是用化學浸蝕劑使非金屬材料表面變
得粗糙,增加表面積和生成某些極性基團,使其表面
由疏水性變成親水性。化學粗化是目前廣泛應用的
一種方法,對於不同的非金屬材料應採用不同的化
學粗化溶液及工藝規范。對於塑料粗化,高鉻酸型
粗化液使用較廣。這種粗化液粗化速度快,效果較
好。其參考配方和使用條件如下:鉻酐(CrO3)400~
430g/L;濃硫酸180~220ml/L;溫度60~70℃;時間
10~30min。
為了將在化學粗化過程中殘留在材料表面上的
Cr6+清洗干凈,需在10%的氨水中進行中和並在
1%~5%的亞硫酸鈉溶液中進行還原。
2.1.3除油
由於材料表面會被油污染,可採用有機溶劑或
化學除油法除油,粗化和除油工序可以顛倒進行,但
必須徹底除油後方可進行下一工序。
2.1.4敏化
在經過粗化和除油的潔凈表面上,吸附一層易
於氧化的金屬離子,它是覆膜金屬的還原劑,在化學
鍍和電鍍過程中,使溶液中的金屬離子易於沉積在
工件的表面上,這個工序叫作敏化。敏化液的參考
配方和工藝如下;氯化亞錫10~100g/L;鹽酸10~
50ml/L;金屬錫條1根;溫度18~25℃;時間3min;敏
化液的pH值應控制在0.5~1.9之間。
2.1.5活化
在敏化的工件表面沉積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屬
層,這個工序叫活化。活化的目的是為下一步進行
化學鍍提供結晶中心,以提高沉積速度和鍍層的均
勻性。
目前廣范採用的活化液有硝酸銀活化液和氯化
鈀活化液。前者是一種鹼性溶液,主要由硝酸銀和
氨水配製而成;後者有酸性和鹼性兩種,但較常用的
為酸性活化液,它在化學鍍時誘導時間短,鍍層的結
合力好。
硝酸銀活化液常用配方和工藝如下:硝酸銀2
~5g/L;氨水(25%)20~25ml/L;溫度15~25℃;時
間1~5min。
配製時必須使用蒸餾水,否則銀離子和水中的
氯離子會生成氯化銀沉澱而降低銀的含量。
2.2獲得金屬層的方法
獲得金屬層的方法有許多種,可根據不同材料
參考有關專著選用。常用的方法有化學鍍和電鍍。
這里介紹化學鍍工藝。化學鍍又叫無電解鍍,它是
無須電流通過而藉助還原劑在同一溶液中發生氧化
還原反應,從而使金屬離子還原沉積在工件的表面
上的一種鍍覆方法,是一種可以沉積金屬的、可控制
的、自催化的化學還原過程。
經過粗化、敏化和活化後的工件表面,密布著催
化活性中心,當把它浸入化學鍍液時,鍍液中的金屬
離子便被還原,連續不斷地沉積在工件的表面上,活
化後的催化活性中心成了金屬離子還原的結晶中
心,金屬離子還原後首先沉積到活性中心上,然後逐
漸擴大,形成連續的、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屬層,非金
屬材料表面金屬化的全過程到此告終。
化學鍍可鍍鎳、銅、鈷、金、銀等金屬,而化學鍍
鎳是化學鍍工業中發展最快的行業。它以其優異的
性能,在幾乎所有的工業部門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每年還在以5%~7%
的速度遞增。
常用的化學鍍鎳的配方與工藝如下:硫酸鎳25
~30g/L;次亞磷酸鈉20~25g/L;醋酸鈉15g/L;檸
檬酸鈉10g/L;添加劑5g/L;光亮劑少量;pH值4.5
~5;溫度85~90℃。
3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的應用
3.1表面裝飾
一些大型商廈門前的招牌、單位名稱,往往是請
知名書法家題寫,如用金屬製作,機械加工十分困
難,而用木材、塑料或水泥製作就容易得多,製成後
進行金屬刷鍍即可獲得金碧輝煌的效果。
在一些大型紀念館中的館名和每一部分的標題
都用醒目的大字展現出來,這些字可用塑料板切割
而成,然而用化學沉積或刷鍍工藝製成所需要的金
屬顏色,能起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現在市場上賣的各種工藝品,如萬里長城、烏龍
戲珠、觀音菩薩、釋加牟尼像等,都是由非金屬刷鍍
製作而成的,頗受中外賓客的青睞,成為社會交往的
高級禮品。
3.2提高非金屬材料的耐磨性
非金屬材料具有重量輕、加工容易等優點,但存
在表面缺乏光澤、不耐磨等缺點。如一些家用電器
及儀表設備上的零件,可用塑料製造,然後在其表面
鍍上一層金屬鍍層,這樣既有金屬光澤又提高了它
的耐磨性。
3.3製造超硬材料
大家知道,人造金剛石、立方碳化硼是人工合成
的一種硬度大的材料,如果採用化學鍍的方法,在其
表面鍍上一層鎳磷合金,就得到了一種耐磨性好、硬
度高的新型超硬材料。
3.4陶瓷金屬化
工程陶瓷具有硬度高、耐蝕性和介電性能好等
諸多優點。特別是近年來納米陶瓷的出現,已成為
令人關注的一種新型工程材料。然而,陶瓷不具有
導電性、韌性和可焊性,因此,使用陶瓷時往往要進
行表面金屬化處理。由於陶瓷表面存在大量的孔
隙,在金屬化處理前先要用樹脂將陶瓷表面進行封
孔處理,以防處理液進入,接著再進行一系列的粗
化、敏化和活化處理,以獲得具有催化活性的可鍍表
面,再用化學鍍或電鍍的方法將表面鍍層加厚,以得
到滿足用戶要求的、具有金屬表面的陶瓷。
3.5改變非金屬的焊接性
一些電子設備的零部件,為了節省金屬材料,減
輕重量或簡化生產工藝,常採用塑料生產,然後採用
非金屬電鍍或化學鍍工藝,使其表面成為導電層,就
克服了塑料零件不能焊接的不足。
3.6使非金屬材料具有導電性
大多數非金屬材料為絕緣體,為了使其局部導
電,可採用非金屬刷鍍技術。如大量使用的印刷電
鍍板,在板上局部線路發生斷裂時可用非金屬刷鍍
進行修補。電子儀器的塑料外殼,如在其內壁上鍍
上一層金屬鍍層,利用金屬鍍層的導電性能可以起
到良好的屏蔽作用,可防止外部電磁場對儀器的干
擾。
3.7使非金屬材料具有導磁性
非金屬材料本身沒有導磁性能,如果在塑料上
鍍一層鎳鈷或鎳鐵合金等磁性材料,就可作為電子
計算機中的磁性記憶元件。
3.8提高抗老化能力
某些塑料的耐光熱性能差,在陽光照射下極易
老化,如在其外表上鍍上金屬鍍層,就可以提高其抗
老化能力,延長其使用壽命。
4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的發展與展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是材料科學中的一個重
要領域。國內外許多學者都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
是開發新型材料的研究方向,發展很快,前景十分廣
闊。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的關鍵是前處理技術,
在前處理技術中敏化和活化又是主要的研究內容。
目前已開發出各種膠體活化劑,並已形成商品。要
加強活化機理的研究,用理論指導實踐。
在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中,化學鍍是常用的
一種技術,其中化學鍍液的配方是技術核心,鍍液的
穩定性是關鍵,要採用多元絡合以增加鍍液的穩定
性,還要加強光亮劑的研究,提高鍍件的外觀效果。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的市場前景好,社會需求量
大,依託此項技術開發新產品,將會獲得很好的社會
經濟效益。
5結語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是前處理技術和製取金
屬層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繁多,原理、材料、工藝和
設備各異,可根據不同的基體材料、不同的工藝要求
選用不同的表面金屬化的方法。
非金屬材料表面金屬化是研究新材料的一個重
要方法,研究出與此有關聯的新材料將會取得很好
的社會、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姜曉霞,沈偉.化學鍍理論及實踐[M].北京:國際工業出
版社,2000.237-241.
[2]張允誠,胡如南,向榮.電鍍手冊.上冊[M].北京:國際工
業出版社,2000.607-685.
[3]林春華,葛詳榮.電刷鍍技術便覽[M].北京:機械工業出
版社,1991.205-212.

『貳』 做化學鍍鎳耐蝕性的評價,用全浸泡的方式,溶液是5%氯化鈉溶液,24小時的注意事項

一般化學鍍鎳層做 耐蝕性一般是指做中性鹽物實驗(是指在35度恆溫箱里用百分之五的 氯化鈉溶液做周期性間斷或不間斷噴霧),不過也要看你的鍍層是做什麼級別的評價,具體化學鍍鎳層全部要求和測試等內容你可以參考美國ASTM--b733軍用標准。

『叄』 求一篇化學鍍鎳的外文文獻和翻譯

外文文獻有,翻譯沒有,翻譯得靠你自己了,如果需要直接網路Hi中留言同時貼出問題的鏈接地址和郵箱地址即可,希望能滿足你的需要,能幫到你,並請及時知道評價,多多給點懸賞分吧,急用的話請多選賞點分吧,這樣更多的知友才會及時幫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時間的,並請及時採納

『肆』 化學鍍鎳不亮怎麼補救

提高鍍液中次亞磷酸鈉的濃度和絡合劑的濃度表面會亮一些吧

『伍』 鍍鎳的發展簡史

鍍鎳溶液的歷史與電鍍相比,比較短暫,在國外其真正應用到工業僅僅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 1844年,A.Wurtz發現金屬鎳可以從金屬鎳鹽的水溶液中被次磷酸鹽還原而沉積出來。化學鍍鎳技術的真正發現並使它應用至今是在1944年,美國國家標准局的A.Brenner和G.Riddell的發現,弄清楚了形成塗層的催化特性,發現了沉積非粉末狀鎳的方法,使化學鍍鎳技術 工業應用有了可能性。但那時的化學鍍鎳溶液極不穩定,因此嚴格意義上講沒有實際價值。 化學鍍鎳工藝的應用比實驗室研究成果晚了近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通用運輸公司對這種工藝發生了興趣,他們想在運輸燒鹼筒的內表面鍍鎳,而普通的電鍍方法無法實現,五年後他們研究了發展了化學鍍鎳磷合金的技術、公布了許多專利。1955年造成了他們的第一條試驗生產線,並製成了商業性有用的化學鍍鎳溶液,這種化學鍍鎳溶液的商業名稱為「Kanigen」。 國外,特別是美國、日本、德國化學鍍鎳已經成為十分成熟的高新技術,在各個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我國的化學鍍鎳工業化生產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的發展十分迅速,不僅有大量的論文發表,還舉行了全國性的化學鍍會議,據第五屆化學鍍年會發表文章的統計就已經有300多家廠家,但這一數字在當時應是極為保守的。據推測國內每年的化學鍍鎳市場總規模應在300億元左右,並且以每年10%~15%的速度發展。

『陸』 劉汝濤的發表論文

1. Rutao Liu, Olga Zak, Philip Aisen, Mark R. Chance, 「Structure of full-length transferrin-transferrin receptor and the iron transportation mechanism with toxicology」, 2006, (In Preparation)
2. Lijun Ren, Xueliang Yuan, Rutao Liu*, 「Research on method development ring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toch Environ Res Risk Assess, 2006, (SCI, 電子版已發表)
3. Hua Sui, Gang Zheng, Yuanyuan Zhang, Rutao Liu*, Ganzuo Li, 「Synthesis of Ferromagnetic in Detergent Solution」, J Dispersion Science Technology,2006,27(3):311-315(SCI)
4. Guozhong Xu, Rutao Liu, Olga Zak, Philip Aisen, Mark R. Chance, 「Structural Allostery and Binding of the Transferrin-Receptor Complex」, Mol. & Cellular Proteomics, 2005,4(12): 1959-1967(並列第一作者,影響因子Ip=9.624,該研究成果被選為刊物的封面重點介紹)
5. Rutao Liu, Jinghe Yang, Changxai Sun, Xia Wu, Zengjun Lan, Tao Wu, 「Resonance Double Light Scattering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ucleic Acids with Cetylpyridine Bromide」, Mikrochimica Acta, 2004, 147(1-2): 105-109. (SCI)
6. Rutao Liu, Jinghe Yang, Changxia Sun, Xia Wu, Lei Li and Benyu Su,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ucleic acids and cationic surfactants」,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2004, 34(1): 59-63. (SCI)
7. Rutao Liu, Jing-Qu Guan, Olga Zak, Philip Aisen, Mark R. Chance, 「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Transferrin C-lobe: Transferrin C-lobe Binds to the Receptor Helical Domain」, Biochemistry, 2003, 42: 12447-12454 (Accelerated Publication; Cell, 2004,116: 483-489, Preview 及Cell, 2004,116: 565-576對該成果專門評論; Ip=4.064).
8. Rutao Liu, Jinghe Yang, Changxia Sun, Lei Li, Xia Wu, Zhengmin Li, Chuansong Qi,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nucleic acids with acridine orange-CTMAB and determination of nucleic acids at nanogram levels based on the enhancement of 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003, 376: 108-115.(Ip=2.438)
9. Rutao Liu, Jinghe Yang, Changxia Sun, Xia Wu, Lei Li, Zhengmin Li, 「Resonance light-scattering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SA and HSA with 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 or sodium lauryl sulfate」,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3, 377(2): 375-379. (Ip=2.098)
10. Rutao Liu, Jinghe Yang, Xia Wu,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ucleic acid and oxytetracycline- Eu3+ and its analytical application」, J. Lumin., 2002, 96: 201-209. (SCI)
11. Rutao Liu, Jinghe Yang, Xia Wu, Zhengmin Li, Fang Huang, 「Resonance Rayleigh Light -scattering of Thiamine Hydrochloride-nucleic acid-CTMAB systems and their analytical application」, Journal of Trace and Microprobe Techniques, 2002, 20(3), 363-376. (SCI)
12. Rutao Liu, Jinghe Yang, Xia Wu, Zengjun Lan 「Resonance Double Light Scattering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s with Morin-CTMAB」, Spectrochim. Acta, Part A, 2002, 20(3), 363-376. (SCI)
13. Rutao Liu, Jinghe Yang, Xia Wu, Changxia Sun, 「Study on the 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 Spectrum of Berberine-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System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Nucleic Acids at Nanogram Levels」, Spectrochim. Acta, part A, 2002, 58/3:459-467 (SCI)
14. Rutao Liu, Jinghe Yang, Xia Wu, 「Interaction of cetyl pyridine bromide with nucleic acids and determination of nucleic acids at nanogram levels based on the enhancement of resonance Rayleigh light scattering」,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2002, 58(9): 1935-1942. (SCI)
15. Rutao Liu, Canzhu Gao, Jinghe Yang, 「Study on the High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Long Life-span Process of Electroless Nickel」, Metal Finishing, 2002, 100(3): 34-37. (EI)
16. Rutao Liu, Jinghe Yang, Xia Wu, Changxia Sun, Tao Wu, 「Interaction of Morin-CTMAB with Nucleic Acids and Determination of Nucleic acids at Nanogram Per Milliliter Levels Based on the Enhancement of Pre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 The Analyst, 2001, 126:1367-1371. (Ip=2.789)
17. Rutao Liu, Jinghe Yang, Xia Wu, Tao Wu, 「Resonance double frequency light scattering of morin- nucleic acid-CTMAB system and their analytical application」, Analytical Chimica Acta, 2001, 448(1-2):85-91. (Ip=2.588)
18. Rutao Liu, Jinghe Yang, Xia Wu, Changxia Sun, 「Interaction of CTMAB with nucleic acids and determination of nucleic acids at nanogram levels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light scattering」, Analytical Chimica Acta, 2001,441/2:303-308. (Ip=2.588)
19. Rutao Liu, Jinghe Yang, Xia Wu, Sui Hua, Changxia Sun, 「Interaction of morin with CTMAB: Aggregation and location in micellar」, Spectrochim. Acta, Part A, 2001, 57/13:2561-2566. (SCI)
20. Rutao Liu, Jinghe Yang, Xia Wu, Changxia Sun, 「Simple and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nucleic acid by Rayleigh light scattering technique with methyl green-CTMAB」, Indian J. of Chem., 2001, 40A: 1121-1123. (SCI)
21. Rutao Liu, Canzhu Gao, Sui Hua, Yanqing Feng, Jinghe Yang, 「Rapid spectr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Ni2+ in Electroless Nickel Deposition Baths Containing Fe」,Plating and Surface Finishing, 2001, 88(9): 80-83. (SCI)
22. Rutao Liu, Guan, J-Q., Aisen, P., Chance, M.R. 「Human Transferrin Binding Sites with Transferrin Receptor Detected by Hydroxyl Radical Footprinting and Mass Spectrometry」,Biophysical Journa,2004, 86: 96a. (SCI)
23. Chance, M.R., Zak, O., Aisen, P., Rutao Liu, and J-Q.Guan, 「Structure of Transferrin: Receptor Complex as Analyzed by Footprinting and Mass Spectrometry」, J. Am. Soc. Mass Spectrometry, 2004, 15:63S. (SCI)
24. Rutao Liu, Zak, O., Aisen, P., Chance, M.R.,「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 of Transferrin C-Lobe and Transferrin Receptor Upon Complex Formation: C-Lobe Binds to the Receptor Helical Domain」, Mol. & Cellular Proteomics, 2003, 2.9 supplement, 45.1. (SCI)
25. Rutao Liu., Aisen, P., Zak, O., Chance, M.R., 「Synchrotron Hydroxyl Radical Footprinting and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to Probe the Surface of Human Transferrin C-Lobe」, Biophysical Journal, 2003, 84: 36A. (SCI)
26. Rutao Liu, Canzhu Gao, Sui Hua, Jinghe Yang, Yuli Lu,「Derivation and Rapid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on in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solution」, Plating and Surface Finishing, 2000,87(2): 73-77. (SCI)
27. Rutao Liu, Canzhu Gao, and Yuli Lu, 「Study on a medium speed and long life-span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process」,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2000, 78(5): 198-200. (SCI)
28. Cunguo Lin, Jinghe Yang, Xia Wu, Guiling Zhang, Rutao Liu, Xihui Cao, Rongjiang Han, 「Enhanced fluorescence of the terbium-gadolinium-nucleic acids system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nucleic acids」, Anal. Chim. Acta, 2000, 403:219- 224. (SCI)
29. Fang Huang, Jinghe Yang, Aiyou Hao, Xia Wu, Rutao Liu,Quanli Ma, 「The Study of Spectrographic Properties and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Calix[n]arenes」, Spectrochim. Acta, Part A, 2001, 57:1025-1030. (SCI)
30. Canzhu Gao, Yuli Lu, Rutao Liu, 「Influence of Additives on Electrodeposition of Nickel from a Watts Bath-a Cyclic Voltammetric study」, Plating and Surface Finishing, 1997, 84(9):83-85. (SCI)
31. 劉汝濤, 馮雁卿,高燦柱, 楊景和,「化學鍍鎳清潔生產工藝的研究」,化工環保, 2001, 3:164-167.
32. 劉汝濤, 高燦柱, 楊景和,鹿玉理,「化學鍍鎳液中NaH­2PO­2的快速測定」,,電鍍與環保, 2000, 20(1),29-31.
33. 劉汝濤, 張繼有, 高燦柱, 鹿玉理,「化學鍍鎳穩定性因素的研究」,表面技術,2001,31(1): 10-12.
34. 劉汝濤, 高燦柱, 鹿玉理,「化學鍍鎳添加工藝的研究」,電鍍與環保,1998,18(5):19-21.
35. 劉汝濤, 高燦柱, 隋華, 鹿玉理,「化學鍍鎳液中鎳離子濃度得快速測定」,材料保護,1998, 31(10):25-27.
36. 劉汝濤, 高燦柱, 隋華, 鹿玉理,「化學鍍鎳液中絡合劑濃度的快速測定」,電鍍與精飾, 1998, 20,(6):33-36.
37. 李懷納, 畢思偉, 劉汝濤, 「N-亞水楊基亮氨酸3d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及薄層色譜與紫外光譜研究」, 色譜, 1997,15(5):425-427.

『柒』 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幾種中間體對鍍鎳液和鍍層

一、化學鍍鎳液不穩定性的原因 1、氣體從鍍液內部緩慢地放出鍍液開始自行分解時,氣體不僅在鍍件的表面放出,而且在整個鍍液中緩慢而均勻地放出。 2、氣體析出速度加劇出現上述情況的鍍液,若不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則氣體的逸出速度會越來越快,會產生大量的氣泡,使鍍液呈泡沫狀。 3、形成黑色鍍層或沉積物當化學鍍鎳液出現許多泡沫,鍍覆零件及器壁上就開始生成粗糙的黑色鍍層,或在鍍液中產生許多形狀不規則的黑色粒狀沉積物。 4、鍍液顏色變淡鍍液在自行分解過程中,鍍液的顏色不斷變淡,例如含氨鹼性化學鍍鎳液中,當發生自行分解後,鍍液的顏色由深藍色變成藍白色,與此同時還可嗅到一股刺鼻的氨味,待氨味消失時,化學鍍鎳液已完全分解了。 二、影響鍍液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1、鍍液的配比不當 ①次亞磷酸鹽(還原劑)濃度過高提高鍍液中次亞磷酸鹽的濃度,可以提高沉積速度。但是當沉積速度達到極限時,繼續增加次亞磷酸鹽的濃度,不僅沉積速度提不高,反而會造成鍍液的自行分解。尤其對於酸性鍍液,當PH值偏高時,鍍液自行分解的趨勢愈嚴重,其原因是:次亞磷酸鹽的濃度過高時,鍍液的化學能得到提高從而處於更高能位,但化學鍍鎳是屬於液相(鍍液)、固相(鍍層)、氣相(析出的氫氣)的多相反應體系。當鍍液處於高能位狀態時,就加速了液相組元轉向固相、氣相的趨勢,即加速了鍍液內部的還原作用。若鍍液此時存在其它不穩定因素(如局部溫度過高,有渾濁沉澱物等),最容易誘發自行分解。當鍍液中次亞磷酸鹽的濃度過高時,如果PH值也偏高,就會大大降低鍍液中亞磷酸鎳的沉澱點,並造成工件表面上有許多顆粒狀。 ②鎳鹽的濃度過高提高鎳鹽的濃度,當鍍液PH值又偏高時,易生成亞磷酸鎳和氫氧化鎳沉澱,從而使鍍液混濁,極易觸發鍍液的自行分解,並造成工件表面上有許多顆粒狀。 ③絡合劑的濃度過低絡合劑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能提高鍍液中亞磷酸鎳的沉澱點。鍍液在鎳鹽濃度、溫度、PH值一定時,亞磷酸鎳在鍍液中的溶解度和沉澱點也是一定的。若溶液中絡合劑的濃度過低,隨著化學鍍鎳的進行,亞磷酸根將不斷地增加,會迅速達到亞磷酸鎳的沉澱點,從而出現沉澱的現象。這些沉澱物,將是鍍液自行會解的觸發劑之一,也是造成工件表面上有許多顆粒狀的原因之一。 ④PH值調整劑的濃度過高在鍍液其它成份不變的條件下,如果PH值調整過高,則也容易發生亞磷酸鎳和氫氧化鎳的沉澱,同時加速還原劑的分解,也是造成工件表面上有許多顆粒狀的原因之一。 2、鍍液配製方法不當 ①次亞磷酸鹽添加得太快在配製鍍液中,次亞磷酸鹽未完全溶解或加得太快,都會使鍍液局部的次亞磷酸鹽濃度過高,也會生成亞磷酸鎳的沉澱。 ②調整PH值不當或過高鹼液加得太快,或鹼液加得太多,會使鍍液局部的PH值過高,容易產生氫氧化鎳沉澱,並使工件表面產生許多顆粒。 ③配製鍍液的順序不當在配製鍍液時,如果不按一定的順序,例如將PH值調整劑加入到不含絡合劑、僅含還原劑的鎳鹽鍍液中,不僅要生成鎳的氫氧化物,並在溶液中析出,而且會還原出金屬鎳的顆粒沉澱,盡管在加入絡合劑後鍍液會逐漸由渾濁變清。但仍有少量的沉積物存在,從而影響鍍液的壽命,而且會影響到工件表面的鍍層質量。 ④配製鍍液時未進行充分攪拌在配製鍍液的過程中,即使預先已將各種葯品完全溶解,但在進行混合時,不進行充分攪拌,也會產生肉眼難以發現的鎳的化合物。

『捌』 化學鍍鎳深鍍能力影響因素有哪些,什麼是深鍍能力

深鍍就是指在零件的孔、槽、夾縫等位置內壁的鍍覆,實際生產過程中以深孔盲孔或通孔居多。
理論上化學鍍鎳是可以鍍到任何位置的,只要鍍液能夠浸泡得到。但是如果孔內的鍍液不能及時更新與濃度高的新鮮鍍液進行交換,那麼孔內就會鍍層很薄,甚至漏鍍。這是工藝問題,與鍍液的配方性能無關,並不是像電鍍添加深孔光亮劑就可以解決的。

『玖』 化學鍍鎳的原理

在催化劑Fe的催化作用下,溶液中的次磷酸根在催化表面催化脫氫,形成活性氫化物,並被氧化成亞磷酸根;活性氫化物與溶液中的鎳離子進行還原反應而沉積鎳,其本身氧化成氫氣。即:
2H2PO2-+2H2O+Ni2+→Ni0+H2↑+4H++2HPO32-。
與此同時,溶液中的部分次磷酸根被氫化物還原成單質磷進入鍍層。即:
H2PO2-+[H+](催化表面)→P+H2O+OH-,所形成的化學鍍層是NiP合金,呈非晶態簿片結構。 不用外來電流,借氧化還原作用在金屬製件的表面上沉積一層鎳的方法。用於提高抗蝕性和耐磨性,增加光澤和美觀。適合於管狀或外形復雜的小零件的光亮鍍鎳,不必再經拋光。一般將被鍍製件浸入以硫酸鎳、次磷酸二氫鈉、乙酸鈉和硼酸所配成的混合溶液內,在一定酸度和溫度下發生變化,溶液中的鎳離子被次磷酸二氫鈉還原為原子而沉積於製件表面上,形成細致光亮的鎳鍍層。鋼鐵製件可直接鍍鎳。錫、銅和銅合金製件要先用鋁片接觸於其表面上1-3分鍾,以加速化學鍍鎳。
化學鍍就是在不通電的情況下,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在具有催化表面的鍍件上,獲得金屬合金的方法。它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 化學鍍鎳的歷史與電鍍相比,比較短暫,在國外其真正應用到工業僅僅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 1844年,A.Wurtz發現金屬鎳可以從金屬鎳鹽的水溶液中被次磷酸鹽還原而沉積出來。化學鍍鎳技術的真正發現並使它應用至今是在1944年,美國國家標准局的A.Brenner和G.Riddell的發現,弄清楚了形成塗層的催化特性,發現了沉積非粉末狀鎳的方法,使化學鍍鎳技術工業應用有了可能性。但那時的化學鍍鎳溶液極不穩定,因此嚴格意義上講沒有實際價值。化學鍍鎳工藝的應用比實驗室研究成果晚了近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通用運輸公司對這種工藝發生了興趣,他們想在運輸燒鹼筒的內表面鍍鎳,而普通的電鍍方法無法實現,五年後他們研究了發展了化學鍍鎳磷合金的技術、公布了許多專利。1955年造成了他們的第一條試驗生產線,並製成了商業性有用的化學鍍鎳溶液,這種化學鍍鎳溶液的商業名稱為「Kanigen」。在國外,特別是美國、日本、德國化學鍍鎳已經成為十分成熟的高新技術,在各個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中國的化學鍍鎳工業化生產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的發展十分迅速,不僅有大量的論文發表,還舉行了全國性的化學鍍會議,據第五屆化學鍍年會發表文章的統計就已經有300多家廠家,但這一數字在當時應是極為保守的。據推測國內每年的化學鍍鎳市場總規模應在300億元左右,並且以每年10%~15%的速度發展。

『拾』 楊文彬的學術論文

1.Wenbin Yang, Yanyan Fu, An Xia, Kai Zhang, Zhi Wu.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y of Ni-Co-Fe-coated flake graphite prepared by electroless plating. J Alloys Compd, 2012, 518: 6-10.
2.Wenbin YANG, Kai ZHANG, Jinghui FAN, Juying WU, Qiang YAN. Growth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Silver Dendrite in HF/AgNO3/Si Syste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ste Recycl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136-139.
3.Yang Wenbin,Tang Xiaohong. One-step anodization preparation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y of anodic aluminum oxide with nanopore arrays,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10, 663: 272-275.
4.Yang Wenbin, Wu Jun, He Fangfang, Tang Xiaohong, Zhou Yuanlin.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silicon in HF-AgNO3 solution,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10, 663: 292-295.
5.Yang Wenbin, Wu Jun, Wei Ming, Wang Chao, Xie Changqio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on nanowire arrays for solar cell,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10, 663: 840-843.
6.Yang Wenbin, Zhang Bingjie, Dai Yatang,Tang Xiaohong,Zhang Lin. Electroless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gnetic ICF PS targets,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08,83(5-6):725–728。
7.Yang Wenbin, Luo Shikai, Zhang Bingjie, Huang Zhong, Tang Xiaohong. Electroless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gnetic Ni–P plating on polyurethane foam,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8,254:7427–7430。
8.Yang Wenbin, Zhou Yuanlin, Tang Xiaohong, Zhang Bingjie, Lei Gang. One-step anodization fabrication and morphology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AAO with ideal nanopore array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Nanoscience, 2007, 2(3): 207-214. (SCI:234SH)
9.Yang Wenbin, Wu Zhi, Lu Zhongyuan, Yang Xuping, Song Lixian. Template-electrodeposition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CdS nanowire arrays,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06, 83: 1971-1974.
10.楊文彬, 魏明,王超,胡小平,唐小紅,王洋,付艷艷,周元林. ICF玻璃靶丸化學鍍磁性Ni-Co-Fe-P四元合金塗層,強激光與粒子束, 2010, 22(11): 2599-2602.
11.楊文彬, 付萬發, 熊鷹, 唐小紅, 吳軍, 沈雁, 周元林, 董發勤. 防輻射聚酯布的化學鍍制備與表徵, 功能材料,2010,41(1):29-31.
12.楊文彬, 周元林, 盧忠遠, 戴亞堂,盧葦, 熱處理溫度對化學鍍磁性ICF玻璃靶丸特性的影響, 強激光與粒子束, 2009, 21(7): 1037-1040.
13.楊文彬, 張冰傑, 羅世凱, 劉際偉. 聚氨酯泡沫表面化學鍍鎳的研究,功能材料,2008,39(5):805-807.
14楊文彬, 唐小紅, 周元林, 盧忠遠, 謝長瓊. 聚氨酯泡沫表面化學鍍鎳及其熱處理研究,材料熱處理學報,2008,29(5):177-180.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重要核心期刊發表的SCI/EI收錄文章:
1.沈雁, 楊文彬, 李銀濤,謝長瓊, 李迎軍,程亞非,周元林, 盧忠遠. 紫外光固化陽離子復合膠粘劑的制備與表徵,強激光與粒子束, 2011, 23(4): 991-994. (EI: 20112214017877)
2.吳軍, 楊文彬, 何方方, 周元林, 董發勤. 無電金屬沉積法硅納米線陣列的制備研究, 功能材料,2011,42(2):369-372.
3.張新超,楊文彬,周元林,雷剛,董發勤,滌綸織物表面化學鍍Ni-Co-Fe-P合金的研究,功能材料,2009,40(10):1626-1628.
4.雷剛,楊文彬, 魏明, 周元林, 謝長瓊, 何方方. 玻璃纖維表面化學鍍Ni-P合金塗層的研究,功能材料,2008,39(7):1128-1130.
5.張冰傑,楊文彬, 周元林,盧忠遠,雷剛. 磁性ICF靶丸的化學鍍工藝制備與表徵,強激光與粒子束,2007,19(5):755-758 .

熱點內容
兵佣哪裡 發布:2025-05-20 01:47:42 瀏覽:170
一年級語文拼音練習題 發布:2025-05-20 00:57:44 瀏覽:91
教學管理培訓 發布:2025-05-20 00:56:58 瀏覽:889
師德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20 00:37:15 瀏覽:824
課堂整老師 發布:2025-05-19 23:37:16 瀏覽:919
天才的英語 發布:2025-05-19 19:40:53 瀏覽:547
2016繼續教育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19 17:57:30 瀏覽:128
學生喜歡的教師 發布:2025-05-19 17:55:49 瀏覽:778
白涼粉是什麼原料做的 發布:2025-05-19 17:32:44 瀏覽:381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