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康熙的評價
❶ 歷史教科書對康熙的評價
很好,有抱負,有理想,有目標,等等,人們都稱康熙王朝。確實是很厲害的一代君王。
❷ 對康熙王朝評價
在看康熙王朝,最大的失誤就是孝庄在世自稱自己為孝庄皇後。
順治皇帝的個人評價也是個有說話,各有評說。
❸ 如何評價康熙帝一生的功過
功: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維護領土主權完整。過:思想禁錮;閉關鎖國;愚民政策;至於康乾盛世尚有人不認同。此時經濟實力還沒有恢復到宋時的二分之一,不足以說盛世。而且康熙晚年吏治腐敗,文獄頻興。
❹ 對康熙皇帝的評價
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台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
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
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
❺ 對康熙帝的評價(從多個方面,要詳細)
1、康熙帝的自我評價
晚年的康熙帝曾對自己的一生作過評價,他引用諸葛亮的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後人對康熙的評價
關於康熙學習繼承漢族文化的評價
人們常把康熙學習繼承漢族封建文化作為其政績來肯定。但作為封建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對立統一體,其中民主與專制、發展與靜止、開放與封閉、唯心與唯物並存。他學習漢文化的目的是為了重建封建秩序,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他在學習漢文化的過程中,忽視了法隨時移、民貴君輕、天下大同等學說,大興文字獄,造成了思想上的禁錮;更是抵制了外來先進的政治思想的影響和壓制了本國的民主思想。
3、關於康熙帝的經濟決策及其評價
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固守農本思想
實行「更名田」。更名田又叫「更名地」「更明地」,明朝藩王田莊遍布各地,明末農民戰爭中,明代諸王宗室大都被殺被逐,喪亡殆盡。清初許多農民繼續耕種藩王田莊的土地,也有部分土地因無人耕種而拋荒。康熙八年(1669年)政府下令「將前明廢藩田產給予原種之人,改為民產,號為更名地,永為世業」,更名田的實施,對於鼓勵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開發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攤丁入畝。又稱「攤丁入地」,是將丁銀並入田賦徵收。為了保證丁稅徵收,掌握人口實數,清廷實行地丁合一、攤丁入畝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規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稅額數作為定額,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一措施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丁銀和田賦以田畝為征稅對象,簡化了稅種,是稅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生產的發展,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鼓勵墾荒,修治黃河。有力的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②嚴格限制手工工場和對外貿易的發展。
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復台灣後,雖然放寬了順治時期海禁,但還是嚴格限制了外貿地點、進出口數量及種類。這種限制使誕生時間並不比歐洲晚多少年的資本主義萌芽總是不能成長起來。
4、後人對康熙帝的評價問題
兩種不同的評價觀點
(1)一種觀點是對康熙的稱頌——是一位傑出的封建帝王。
①機智果敢。八歲即位,十六歲智擒螯拜,穩定了朝廷秩序。
②維護並鞏固了國家統一。平定三藩之亂和准葛爾貴族葛爾丹的叛亂,派兵攻入台灣設立台 灣府;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統治;組織雅克薩之戰,迫使俄國簽定《尼不楚條約》維護了國家的領土主權。
③學識淵博,弘揚了中國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學,推崇程朱理學,開博學鴻儒科,編撰《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康熙字典》。
④重視農業發展。實行更名田制度和攤丁入畝制度,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⑤拉開了長達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2)另一種觀點是對康熙的重新評價——延誤了歷史的進程
①認為康熙帝有才無識,沒有把握住歷史的機遇,因循誤國。所謂的「康乾盛世」只能說是落日的余輝。
②認為中國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為他處在一個巨變時代,卻拒絕了重大的變革,其一生的功業只是在人為的延長已經衰落的封建社會,使中國失去了向資本主義邁進的最佳時機,給中國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難.
③從康熙所處的時代來看,康熙即位前後,中國和世界都處於新舊交替的緊急關頭.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已經達到了中國的鄰邦,俄國勢力已經深入到我國的黑龍江流域,正中形勢對於清王朝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如果能借機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進行社會改革,率先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強國,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國的厄運.
④從當時中國的情況看,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中後期已經出現,到康熙時,正在逐漸滋長,這為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也說明中國具備了社會變革的一定的經濟條件.其次,當時中國的封建政治思想體系也面臨者前所未有的質疑與挑戰: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華夷有別」\」以夏變夷」論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顧炎武\李贄等人為代表,中國出現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民主思想,這些思想與歐洲的啟蒙思想不謀而合,說明中國已經具備了社會改革的思想基礎。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號稱英明好學、文武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厲行變革,還是「撥亂反正」,使業已落後的封建社會復甦呢?從他的思想行為看,他選擇了後者。
5、如何評價康熙帝
★功績:
①管理邊疆:平定噶爾丹叛亂,冊封五世班禪,平息「三藩之亂」,收復台灣並設台灣府
②抗擊沙俄:雅克薩反擊戰;劃定邊界
③發展經濟:治理黃河,獎勵墾荒,厲行節儉等
★消極:
①興文字獄
②對外輕視西方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所創盛世,是封建社會最後的盛世。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❻ 如何評價康熙
歷史的評價康熙大帝,是滿清的第三代君主-愛新覺羅.玄燁,由於順治帝的早亡,小玄燁8歲便即位,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國富民昌,是歷史上有名的千古一帝;年紀輕輕就鏟除鰲拜,緊接著平定三藩、收復台灣、三次平息准噶爾部叛亂、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維護我國領土完整;享年68歲,在位時間61年,這也使得康熙成為了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作為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永不加賦」,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並最終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並大蠲賦稅。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所謂「康乾盛世」的基礎。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統一台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
❼ 如何評價康熙帝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從1662年至1722年,共六十一年,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❽ 如何評價歷史上的康熙
評價古代皇帝,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我們要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評價歷史人物,康熙作為封建王朝的皇帝,應該說是一位機智果斷,非常傑出的封建帝王,他作為皇帝最大的貢獻就是維護並鞏固了國家統一,使唐朝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
❾ 對康熙皇帝的評價
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台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
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十六條》,並且稱呼康熙帝為「上國聖人」。
二戰時期日本人研究異族征服中國的歷史,對康熙更加欽佩,認為:「清朝三百年的政績,也是靠它擁有像康熙帝那樣以衛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範帝王的地位,成為鞠躬盡瘁的賢能天子,才爭取到那樣難治民族(指漢族)的全面信任和擁護。
康旭皇帝後世紀念:
康熙帝死後葬於景陵。景陵位於清孝陵東側一公里處,建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建築規制以孝陵為藍本,局部又有創新,如聖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景陵的建築風格和喪葬形式為後世所效仿。
景陵內葬康熙皇帝、孝誠、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後和敬敏皇貴妃,共6人。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愛新覺羅·玄燁
❿ 談談對康熙的評價
康熙在位六十年,逐步恢復經濟,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此外,根據官方統計數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墾田面積從1651年順治時期的2,90億畝增加到了7,30億畝。像拋荒嚴重的兩淮地區,至康熙中期已「無尺寸之荒蕪」。因遭三藩叛亂而更加殘破的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開墾無遺。相應的是糧食價格從順治時期的斗米二錢(銀) 在康熙年間降到了0.5到0.6錢(銀) 。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內亂,將台灣收回,使中國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 平定三藩:此次平叛的勝利,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了滿清的統一。 收復台灣: 1681年七月,康熙下詔「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與將軍總督等統舟師進取澎湖、台灣」。 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鳳山、諸羅),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下,台灣與大陸的關系更加密切。 平定準噶爾叛亂:噶爾丹叛亂被粉碎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清政府設置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台等重鎮,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地區的管理和統治。 此後,滿清政府又先後平息了噶爾丹的侄子阿拉布坦的叛亂,青海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的叛亂和准部貴族阿睦爾撒納在伊犁發動的叛亂。並改西寧衛為西寧府,設立青海辦事大臣,分蒙古族為二十九旗,加強了對青海的管理;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參贊大臣、劣謨大臣、都統等,率兵分駐伊犁、塔城等地,鞏固了對天山北路的統治。 遏制沙皇俄國的擴張: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中國黑龍江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華,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系,但因俄國侵佔中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國內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 俄國因內外問題一時無力在東方大規模用兵,遂希望議和,被康熙接受。1689年,中俄訂立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和近現代歐美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條約。根據條約,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和直達於海的外興安嶺為中俄邊界,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土地的歸屬另行議定。這樣,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被確認為中國的領土。此後,俄國多次派遣使節和商隊來到北京,清政府還在北京建立了俄羅斯館供俄人居住。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