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姆斯化學
A. 美國科學家研究鈾同位素分離方法有哪些
當時美國的科學家已經在研究4種不同的鈾同位素分離方法:
(1)擴散法。它利用克勞修斯熱平衡原理,把質量不同的同位素分離,美國海軍實驗室很熱心於這一方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效率太低。
(2)離心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氣體在旋轉時所受的離心力不同而將同位素分離。原則上它可有很高的效率,哥倫比亞大學的尤里和弗吉尼亞大學的皮姆斯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涉及到材料和離心泵的問題。
(3)氣體擴散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氣體穿過一些多孔膜時的透過系數不一樣,從而把同位素分離。哥倫比亞大學的鄧寧估計,如果讓天然鈾的氟化物氣體通過5000層膜,氟化鈾中的鈾-235含量可以達到原子彈材料的要求。
(4)電磁分離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偏轉不同,從而把鈾同位素分離。1941年夏,勞倫斯從實驗上突破了這一障礙,為鈾同位素的大規模電磁分離開辟了道路。
另一種裂變材料鈈-239的生產,首先要取決於自持式鏈式反應堆的建造成功,以及鈈-239從鈾中的化學分離。費米在哥倫比亞大學用石墨作緩沖劑的「晶格式」指數實驗反應堆的中子增殖系數,已達到0.9以上,物理學家們認為這個系數可隨材料純度的提高而增大。另外一種用重水作緩沖劑的反應堆的研究也在進行,核工廠所需要的原料供應沒有遇到很大的困難。
B. 1941年,美國是怎麼分離4種不同的鈾同位素的
在1941年原子彈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能否在短期內獲得足夠的裂變材料。質量不同的同位素不能用化學方法分離,而且由於鈾同位素質量大,而質量差小,分離它們是很困難的。當時美國的科學家已經在研究4種不同的鈾同位素分離方法:
(1)擴散法。它利用克勞修斯熱平衡原理,把質量不同的同位素分離,美國海軍實驗室很熱心於這一方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效率太低。
(2)離心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氣體在旋轉時所受的離心力不同而將同位素分離。原則上它可有很高的效率,哥倫比亞大學的尤里和弗吉尼亞大學的皮姆斯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涉及到材料和離心泵的問題。
(3)氣體擴散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氣體穿過一些多孔膜時的透過系數不一樣,從而把同位素分離。哥倫比亞大學的鄧寧估計,如果讓天然鈾的氟化物氣體通過5000層膜,氟化鈾中的鈾-235含量可以達到原子彈材料的要求。
(4)電磁分離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偏轉不同,從而把鈾同位素分離。1941年夏,勞倫斯從實驗上突破了這一障礙,為鈾同位素的大規模電磁分離開辟了道路。
另一種裂變材料鈈-239的生產,首先要取決於自持式鏈式反應堆的建造成功,以及鈈-239從鈾中的化學分離。費米在哥倫比亞大學用石墨作緩沖劑的「晶格式」指數實驗反應堆的中子增殖系數,已達到0.9以上,物理學家們認為這個系數可隨材料純度的提高而增大。另外一種用重水作緩沖劑的反應堆的研究也在進行,核工廠所需要的原料供應沒有遇到很大的困難。
C. 美國的核計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形成的
鈾委員會在給羅斯福的第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核研究的軍事特別是海軍應用,「我們相信這個研究是值得政府給予直接財政支持的。」費米和西拉德等人因此而得到了美國政府的一部分撥款。他們利用這筆資金簽訂了購買材料的合同,將不斷緩慢到來的氧化鈾和石墨堆在一起,研究反應堆中材料的排列方式,各種中子吸收、逃離現象,用實驗和外延的辦法測量、推斷和提高反應堆的中子增殖系數。
美國在戰爭時期制定科研和防務政策的任務主要落在大學校長們的肩上。一方面,這是因為華盛頓的政府辦公室里沒有人真正深入了解,並能指揮起美國的科學研究;另一方面,軍事科研部門缺乏優秀人才。
羅斯福總統看到了這個弱點,他曾在科學家的聚會上講話,希望科學家能成為保衛美國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國東海岸的一些大學校長也認為,國家科學院應對戰爭做一些事情,他們推薦華盛頓卡耐基大學校長布希出面與羅斯福總統商談有關國防科研的問題。
布希曾是一位電子專家,精通應用數學,曾經擔任過麻省理工學院的副院長。布希於1940年6月初與羅斯福總統進行了會談。6月27日,羅斯福下令成立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布希擔任這個委員會的主席。它的主要任務是在美國科學院和美國政府之間建立聯系,使美國的科學研究能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獨立地和更有效地為美國的防務服務。布里格斯的鈾顧問委員會演變成它的一個下屬委員會。布希對它進行了改組,把這個委員會的兩名軍事成員換成了5名科學家,強化了美國的核研究計劃。僅哥倫比亞大學的核研究在1940年11月就得到了4萬美元的額外支持,材料的供應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美國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成立後,實際上只控制了與國家科學院有關的研究人員。當時軍隊擁有另兩個平行機構:軍事服務實驗室和國家航空顧問委員會。為了將所有的科研能力統一起來,更有效地為戰爭服務,在布希的提議下,羅斯福總統於1941年6月28日下令成立政府科學研究發展辦公室,布希被委派為這個辦公室的主任,成為美國戰時軍事科研的最高協調人,原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成為科學研究發展辦公室的一個下屬機構。布希在核研究方面的主要助手,哈佛大學校長、化學家科南特接任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主席。布里格斯的鈾委員會升級為科學研究發展辦公室的一個分部,也稱S-1委員會。這樣,核研究就變成了美國戰時幾個最重要的軍事研究項目之一。
在西拉德、費米等人積極地爭取美國政府的支持,以軍事應用為最終目的而從事核研究的同時,另一個純學術研究性質的實驗室卻在無意中接近了原子彈研究的大門。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輻射實驗室,迴旋加速器的發明人、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勞倫斯,很熱心於加速器技術的改進和更大加速器的建造。1940年,他從洛克菲勒基金會獲得100多萬美元的資助,以建造重達4900噸的迴旋加速器。他的一些物理學界的朋友,如麥克米倫和艾貝爾森等人則利用勞倫斯的迴旋加速器產生的高能粒子束做各種核實驗。
1940年初,麥克米倫和艾貝爾森在實驗中發現了玻爾預言過的第94號元素鈈-239存在的跡象。鈈-239是由鈾-238吸收一個中子,並經過兩次衰變後產生的,具有24000年的壽命,與鈾有著非常不同的化學性質。他們的這一發現在當年6月號的《物理評論》上公開發表。
1941年2月,伯克利的化學家西博格用化學方法正式證實了鈈-239的產生,並開始對它的性質進行系統測定。根據玻爾的預言,鈈-239也是一種可裂變元素。英國核研究主持人之一的查德威克看到文章後,立即通過外交途徑請求美國方面制止更多消息的泄露。1940年12月28日,英國另一名重要核物理學家考克饒夫通過英國駐美科技代表福勒轉給勞倫斯一封信,提醒他注意鈈的潛在軍事應用價值。麥克米倫不久因雷達研究而返回麻省理工學院,在他的建議和勞倫斯的幫助下,費米當年在羅馬的同事西格雷接替了麥克米倫,他們在1941年3月就證實了鈈-239的可裂變性。
1941年初,美國很多物理學家對布里格斯的鈾委員會的工作提出了意見。布希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主任康普頓組織一些「有資格判斷核研究」的人對核計劃作全面的考證。經過與布里格斯委員會成員討論後,康普頓的委員會於5月17日遞交了第一份報告。報告討論了慢中子的軍事用途,包括利用裂變產生放射性污染、反應堆作為潛艇動力,以及由高純度的鈾-235或其他可裂變元素裝配原子彈。報告雖然提出了核動力未來的重要性,但對成功的時間特別是同位素的分離持不樂觀的估計,沒有能夠對原子彈在當時戰爭中的作用提出肯定的建議。
勞倫斯是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雷達小組的成員,在核物理學的朋友,特別是英國朋友的影響下,他對核研究的軍事應用興趣日增。勞倫斯提出把他的37英寸迴旋加速器改裝成分離鈾同位素的質譜儀。1941年3月,他正式要求布希在財政上支持伯克利搞核研究。7月11日,他給康普頓的委員會遞交了一份報告,在美國的核研究史上第一次具體地提出了原子彈的構造,「如果有大量的94號元素,快中子也可以產生鏈式反應,這個反應釋放能量的速度將是爆炸性的,因而可視為一種『超級炸彈』。」
布里格斯的鈾委員會和康普頓的兩個報告都未能就原子彈問題作出肯定的推薦。與美國相反,這時英國卻對原子彈的前景提出了肯定和樂觀的建議。它使布希、科南特以及其他一些美國物理學家感到困擾,認為有必要重新考察整個核研究。布希又一次改組了鈾委員會,增加了一名重要的核物理學家,他讓科南特找勞倫斯和康普頓會談,希望勞倫斯為核研究做更多的事情,再次請求康普頓組織國家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全面考察核研究。
1941年11月6日,康普頓正式提交了他的委員會的第三個報告,其中寫道:「全力以赴研製原子彈,對於國家和自由世界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必須認真考慮到,在幾年之內,報告描述的原子彈或類似的鈾裂變裝置的使用,將決定軍事上的優勢。只要將足夠質量的鈾-235材料很快地合在一起,就可以產生具有超級摧毀力的裂變炸彈。」報告估計原子彈的臨界質量為2~100公斤。由於原子彈爆炸時,核反應不能完全進行到底,1公斤鈾-235爆炸時能產生相當於300噸TNT炸葯產生的爆炸力。如果全力以赴的話,原子彈成功的時間為3~4年。
布希接到康普頓的報告後,立即報告羅斯福總統。羅斯福的回答是,如果原子彈是可行的,我們必須首先造出來!
S-1委員會的中心任務是,研究美國能否在戰爭結束之前造出原子彈。卡耐基大學核研究小組已經證明,快中子在鈾中引起核裂變時,80%以上的裂變原於核是鈾-235。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奧本海默根據最新的實驗數據,估計原子彈的臨界質量為2.5~5公斤。
原子彈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能否在短期內獲得足夠的裂變材料。質量不同的同位素不能用化學方法分離,而且由於鈾同位素質量大,而質量差小,分離它們是很困難的。當時美國的科學家已經在研究4種不同的鈾同位素分離方法:(1)擴散法。它利用克勞修斯熱平衡原理,把質量不同的同位素分離,美國海軍實驗室很熱心於這一方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效率太低。
(2)離心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氣體在旋轉時所受的離心力不同而將同位素分離。原則上它可有很高的效率,哥倫比亞大學的尤里和弗吉尼亞大學的皮姆斯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涉及到材料和離心泵的問題。
(3)氣體擴散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氣體穿過一些多孔膜時的透過系數不一樣,從而把同位素分離。哥倫比亞大學的鄧寧估計,如果讓天然鈾的氟化物氣體通過5000層膜,氟化鈾中的鈾-235含量可以達到原子彈材料的要求。
(4)電磁分離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偏轉不同,從而把鈾同位素分離。1941年夏,勞倫斯從實驗上突破了這一障礙,為鈾同位素的大規模電磁分離開辟了道路。
另一種裂變材料鈈-239的生產,首先要取決於自持式鏈式反應堆的建造成功,以及鈈-239從鈾中的化學分離。費米在哥倫比亞大學用石墨作緩沖劑的「晶格式」指數實驗反應堆的中子增殖系數,已達到0?9以上,物理學家們認為這個系數可隨材料純度的提高而增大。另外一種用重水作緩沖劑的反應堆的研究也在進行,核工廠所需要的原料供應沒有遇到很大的困難。
1941年初,在北美洲大概存放有2000噸氧化鈾,美國和加拿大的鈾礦每月能提供幾百噸鈾產品。S-1委員會估計,最小的原子彈只需不到10公斤的鈾-235,提煉每公斤鈾-235需要的氧化鈾將少於1噸。一個反應堆也只需要幾百噸氧化鈾。因此,氧化鈾的供應是不成問題的。同時,S-1委員會還籌劃為反應堆的研製購買大量的石墨和重水。
1941年12月6日,布希把康普頓等人召到華盛頓,並正式傳達了羅斯福總統「全力以赴研製原子彈」的命令。科南特在S-1委員會的會議上宣布,他將作為布希在S-1委員會的私人代表,協調核計劃的進展。他同意在4種鈾同位素分離方法上同時努力,確保為原子彈研製提供核材料。會議確定了各項具體工程計劃的負責人:標准石油公司研究部主任默弗里被委任主管一切與研究有關的工程計劃問題;尤里負責鈾同位素氣體分離的研究;勞倫斯負責鈾的電磁分離;康普頓負責反應堆的研製,鈈的分離、生產以及快中子和原子彈本身的理論研究。
早在1940年,康普頓就開始在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組織自己的核研究小組;逐步使芝加哥成為美國核研究情報交流中心。他在接到S-1委員會的指示後,立即把芝加哥的核研究小組進行改組,升級成代號為「金屬計劃」的大研究計劃,使其有權調動全美國的核研究力量。康普頓還在物理系建立了一個專門從事核研究的實驗室,代號為「金屬實驗室」,一大批傑出的物理學家應邀到該實驗室工作。
美國的核研究計劃從此形成了。於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器——政治聯姻將在未來的幾年實現,原子外交時代將悄然降臨人間。人類,包括總統、主席、首相和國王們,都不得不在思維中出現「原子」的影子,它讓所有的人不得安生,特別是在漫長的「冷戰」時期。
D. 美國的核研究計劃是怎樣形成的
鈾委員會在給羅斯福的第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核研究的軍事特別是海軍應用,「我們相信這個研究是值得政府給予直接財政支持的。」費米和西拉德等人因此而得到了美國政府的一部分撥款。他們利用這筆資金簽訂了購買材料的合同,將不斷緩慢到來的氧化鈾和石墨堆在一起,研究反應堆中材料的排列方式,各種中子吸收、逃離現象,用實驗和外延的辦法測量、推斷和提高反應堆的中子增殖系數。
美國在戰爭時期制定科研和防務政策的任務主要落在大學校長們的肩上。一方面,這是因為華盛頓的政府辦公室里沒有人真正深入了解,並能指揮起美國的科學研究;另一方面,軍事科研部門缺乏優秀人才。
羅斯福總統看到了這個弱點,他曾在科學家的聚會上講話,希望科學家能成為保衛美國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國東海岸的一些大學校長也認為,國家科學院應對戰爭做一些事情,他們推薦華盛頓卡耐基大學校長布希出面與羅斯福總統商談有關國防科研的問題。
布希曾是一位電子專家,精通應用數學,曾經擔任過麻省理工學院的副院長。布希於1940年6月初與羅斯福總統進行了會談。6月27日,羅斯福下令成立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布希擔任這個委員會的主席。它的主要任務是在美國科學院和美國政府之間建立聯系,使美國的科學研究能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獨立地和更有效地為美國的防務服務。布里格斯的鈾顧問委員會演變成它的一個下屬委員會。布希對它進行了改組,把這個委員會的兩名軍事成員換成了5名科學家,強化了美國的核研究計劃。僅哥倫比亞大學的核研究在1940年1.1月就得到了4萬美元的額外支持,材料的供應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美國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成立後,實際上只控制了與國家科學院有關的研究人員。當時軍隊擁有另兩個平行機構:軍事服務實驗室和國家航空顧問委員會。為了將所有的科研能力統一起來,更有效地為戰爭服務,在布希的提議下,羅斯福總統於1941年6月28日下令成立政府科學研究發展辦公室,布希被委派為這個辦公室的主任,成為美國戰時軍事科研的最高協調人,原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成為科學研究發展辦公室的一個下屬機構。布希在核研究方面的主要助手,哈佛大學校長、化學家科南特接任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主席。布里格斯的鈾委員會升級為科學研究發展辦公室的一個分部,也稱S-1委員會。這樣,核研究就變成了美國戰時幾個最重要的軍事研究項目之一。
在西拉德、費米等人積極地爭取美國政府的支持,以軍事應用為最終目的而從事核研究的同時,另一個純學術研究性質的實驗室卻在無意中接近了原子彈研究的大門。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輻射實驗室,迴旋加速器的發明人、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勞倫斯,很熱心於加速器技術的改進和更大加速器的建造。1940年,他從洛克菲勒基金會獲得100多萬美元的資助,以建造重達4900噸的迴旋加速器。他的一些物理學界的朋友,如麥克米倫和艾貝爾森等人則利用勞倫斯的迴旋加速器產生的高能粒子束做各種核實驗。
1940年初,麥克米倫和艾貝爾森在實驗中發現了玻爾預言過的第94號元素鈈-239存在的跡象。鈈-239是由鈾-238吸收一個中子,並經過兩次衰變後產生的,具有24000年的壽命,與鈾有著非常不同的化學性質。他們的這一發現在當年6月號的《物理評論》上公開發表。
1941年2月,伯克利的化學家西博格用化學方法正式證實了鈈-239的產生,並開始對它的性質進行系統測定。根據玻爾的預言,鈈-239也是一種可裂變元素。英國核研究主持人之一的查德威克看到文章後,立即通過外交途徑請求美國方面制止更多消息的泄露。1940年12月28日,英國另一名重要核物理學家考克饒夫通過英國駐美科技代表福勒轉給勞倫斯一封信,提醒他注意鈈的潛在軍事應用價值。麥克米倫不久因雷達研究而返回麻省理工學院,在他的建議和勞倫斯的幫助下,費米當年在羅馬的同事西格雷接替了麥克米倫,他們在1941年3月就證實了鈈-239的可裂變性。
1941年初,美國很多物理學家對布里格斯的鈾委員會的工作提出了意見。布希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主任康普頓組織一些「有資格判斷核研究」的人對核計劃作全面的考證。經過與布里格斯委員會成員討論後,康普頓的委員會於5月17日遞交了第一份報告。報告討論了慢中子的軍事用途,包括利用裂變產生放射性污染、反應堆作為潛艇動力,以及由高純度的鈾-235或其他可裂變元素裝配原子彈。報告雖然提出了核動力未來的重要性,但對成功的時間特別是同位素的分離持不樂觀的估計,沒有能夠對原子彈在當時戰爭中的作用提出肯定的建議。
勞倫斯是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雷達小組的成員,在核物理學的朋友,特別是英國朋友的影響下,他對核研究的軍事應用興趣日增。勞倫斯提出把他的37英寸迴旋加速器改裝成分離鈾同位素的質譜儀。1941年3月,他正式要求布希在財政上支持伯克利搞核研究。7月11日,他給康普頓的委員會遞交了一份報告,在美國的核研究史上第一次具體地提出了原子彈的構造,「如果有大量的94號元素,快中子也可以產生鏈式反應,這個反應釋放能量的速度將是爆炸性的,因而可視為一種『超級炸彈』。」
布里格斯的鈾委員會和康普頓的兩個報告都未能就原子彈問題作出肯定的推薦。與美國相反,這時英國卻對原子彈的前景提出了肯定和樂觀的建議。它使布希、科南特以及其他一些美國物理學家感到困擾,認為有必要重新考察整個核研究。布希又一次改組了鈾委員會,增加了一名重要的核物理學家,他讓科南特找勞倫斯和康普頓會談,希望勞倫斯為核研究做更多的事情,再次請求康普頓組織國家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全面考察核研究。
1941年11月6日,康普頓正式提交了他的委員會的第三個報告,其中寫道:「全力以赴研製原子彈,對於國家和自由世界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必須認真考慮到,在幾年之內,報告描述的原子彈或類似的鈾裂變裝置的使用,將決定軍事上的優勢。只要將足夠質量的鈾-235材料很快地合在一起,就可以產生具有超級摧毀力的裂變炸彈。」報告估計原子彈的臨界質量為2~100公斤。由於原子彈爆炸時,核反應不能完全進行到底,1公斤鈾-235爆炸時能產生相當於300噸TNT炸葯產生的爆炸力。如果全力以赴的話,原子彈成功的時間為3~4年。
布希接到康普頓的報告後,立即報告羅斯福總統。羅斯福的回答是,如果原子彈是可行的,我們必須首先造出來!
S-1委員會的中心任務是,研究美國能否在戰爭結束之前造出原子彈。卡耐基大學核研究小組已經證明,快中子在鈾中引起核裂變時,80%以上的裂變原於核是鈾-235。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奧本海默根據最新的實驗數據,估計原子彈的臨界質量為2.5~5公斤。
原子彈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能否在短期內獲得足夠的裂變材料。質量不同的同位素不能用化學方法分離,而且由於鈾同位素質量大,而質量差小,分離它們是很困難的。當時美國的科學家已經在研究4種不同的鈾同位素分離方法:
(1)擴散法。它利用克勞修斯熱平衡原理,把質量不同的同位素分離,美國海軍實驗室很熱心於這一方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效率太低。
(2)離心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氣體在旋轉時所受的離心力不同而將同位素分離。原則上它可有很高的效率,哥倫比亞大學的尤里和弗吉尼亞大學的皮姆斯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涉及到材料和離心泵的問題。
(3)氣體擴散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氣體穿過一些多孔膜時的透過系數不一樣,從而把同位素分離。哥倫比亞大學的鄧寧估計,如果讓天然鈾的氟化物氣體通過5000層膜,氟化鈾中的鈾-235含量可以達到原子彈材料的要求。
(4)電磁分離法。它利用不同質量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偏轉不同,從而把鈾同位素分離。1941年夏,勞倫斯從實驗上突破了這一障礙,為鈾同位素的大規模電磁分離開辟了道路。
另一種裂變材料鈈-239的生產,首先要取決於自持式鏈式反應堆的建造成功,以及鈈-239從鈾中的化學分離。費米在哥倫比亞大學用石墨作緩沖劑的「晶格式」指數實驗反應堆的中子增殖系數,已達到0.9以上,物理學家們認為這個系數可隨材料純度的提高而增大。另外一種用重水作緩沖劑的反應堆的研究也在進行,核工廠所需要的原料供應沒有遇到很大的困難。
1941年初,在北美洲大概存放有2000噸氧化鈾,美國和加拿大的鈾礦每月能提供幾百噸鈾產品。S-1委員會估計,最小的原子彈只需不到10公斤的鈾-235,提煉每公斤鈾-235需要的氧化鈾將少於1噸。一個反應堆也只需要幾百噸氧化鈾。因此,氧化鈾的供應是不成問題的。同時,S-1委員會還籌劃為反應堆的研製購買大量的石墨和重水。
1941年12月6日,布希把康普頓等人召到華盛頓,並正式傳達了羅斯福總統「全力以赴研製原子彈」的命令。科南特在S-1委員會的會議上宣布,他將作為布希在S-1委員會的私人代表,協調核計劃的進展。他同意在4種鈾同位素分離方法上同時努力,確保為原子彈研製提供核材料。會議確定了各項具體工程計劃的負責人:標准石油公司研究部主任默弗里被委任主管一切與研究有關的工程計劃問題;尤里負責鈾同位素氣體分離的研究;勞倫斯負責鈾的電磁分離;康普頓負責反應堆的研製,鈈的分離、生產以及快中子和原子彈本身的理論研究。
早在1940年,康普頓就開始在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組織自己的核研究小組;逐步使芝加哥成為美國核研究情報交流中心。他在接到S-1委員會的指示後,立即把芝加哥的核研究小組進行改組,升級成代號為「金屬計劃」的大研究計劃,使其有權調動全美國的核研究力量。康普頓還在物理系建立了一個專門從事核研究的實驗室,代號為「金屬實驗室」,一大批傑出的物理學家應邀到該實驗室工作。
美國的核研究計劃從此形成了。於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器——政治聯姻將在未來的幾年內實現,原子外交時代將悄然降臨人間。人類,包括總統、主席、首相和國王們,都不得不在思維中出現「原子」的影子,它讓所有的人不得安生,特別是在漫長的「冷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