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的新聞
1. 急求有關歷史新聞
哥倫布第一次發現的新大陸是現在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島,並不是大陸,但哥倫布以為他到了夢寐以求的印度大陸,就宣布這里是印度,所以現在我們稱哥倫布到過的島嶼是西印度群島。哥倫布到死都以為自己到的是印度
2. 中國從建國到現在的重大歷史事件
中國官方媒體播發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簡稱《大事記》)如下:
1、根據《大事記》,一九四九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0月1日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一致決議:接受《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毛澤東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毛澤東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後,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里程碑,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紀元。
2、根據《大事記》,一九七八年,12月18日-22日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
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討論;全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3、根據《大事記》,一九九七年,6月30日午夜-7月1日凌晨 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舉行,宣告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交接儀式後,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於7月1日零時開始履行香港防務職責。一九九九年,12月19日午夜-20日凌晨 中葡兩國政府澳門政權交接儀式在澳門舉行,宣告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交接儀式後,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於20日零時開始履行澳門防務職責。
4、根據《大事記》,二〇〇八年,8月8日-24日、9月6日-17日 第29屆夏季奧運會、第13屆夏季殘奧會先後在北京成功舉辦。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夏季奧運會、殘奧會。
5、根據《大事記》,二〇一二年,11月8日-14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
大會通過的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聯系。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載入黨章。
6、根據《大事記》,二〇一七年,10月18日-24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
大會通過的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論斷,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確定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
3. 歷史古代時事新聞10條
南方洪災7月6日報道,入汛以來,連續的暴雨讓南方多個省份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多個城市變成一片澤國。據悉,自今年入汛以來,南方共出現了20次暴雨過程,是歷史同期最多的。受災人口超過3千萬,直接經濟損失五百多億元。多名記者航拍記錄了受災區的洪澇狀況。圖為2016年5月26日,長沙,洪水流經湖南橘子洲。橘子洲上的主要道路已經被淹沒。尼伯特台風最強:2016年第01號超強台風尼伯特(Nepartak),8月9日14時,風速68米/秒,移速30公里/小時,東經129.30°,北緯19.00°,氣壓897百帕,近中心最大風力18級。7級風圈最大150公里,10級風圈最大350公里。中心持續風速215km/h,瞬時最大陣305km/h,為1949年以來最強的首個登陸台風。台灣「尼伯特」台風強力來襲,根據台當局災害應變中心截至8日上午10時統計,2人死亡,66人受傷,死者為7日在花蓮七星潭落水的男子及東引有一名軍人落海。全台46鄉鎮、262村裡及938條河川溪流列為黃色警戒,目前全台撤離疏散15413人,收容3635人,停電戶數達390096戶,台電表示,已修復131392戶,尚有258704戶待修復。自來水公司表示,全台有2700戶停水,已搶修2300戶,有400戶搶修中。電信方面,市話沒有問題,行動電話基地台受損502處,已搶修27處,尚有475處待修。交通部分,台7、台7甲線等13條省道,共19處預警性封閉,高鐵、台鐵對號列車今天全面停駛,海運也全面停駛,島內航線取消254班次,國際航線延誤174班次、取消302班次。台東、綠島滯留遊客41人、蘭嶼滯留遊客1079人,小琉球滯留遊客89人,澎湖滯留遊客4639人,馬祖滯留遊客約450人,島上民生物資無虞。[4]「尼伯特」登陸台灣,台東、綠島、蘭嶼多處停電,鐵皮屋、路樹、招牌全被吹得四散。受台風影響,台灣南部和東部降雨100-200毫米,台東和花蓮等部分地區雨量有250-400毫米,花蓮縣富里鄉局地554毫米;台灣東部和南部出現9~13級大風,台東蘭嶼局地陣風達15~17級,最大陣風71.3米/秒。受台風影響,截至8日晚,台灣有2人死亡,72人受傷。[5]福建福建省大部地區出現暴雨,局部地區出現特大暴雨,20個縣(市、區)降雨量達到100-250毫米,閩清縣最大降雨量突破350毫米。據統計,截至7月11日9時,災害已造成福建省福州、廈門、莆田等9市54個縣(市、區)45.2萬人受災,9人死亡,18人失蹤,21.3萬人緊急轉移安置,900餘間房屋倒塌,1.1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6千公頃,其中絕收1.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億元。福建省減災委、民政廳緊急啟動Ⅲ級救災應急響應,下撥救災應急資金1000萬元,向災區調撥2000床毛巾被、500張折疊床、1700件夏季常服、10台發電機、1000台應急燈等救災物資。目前,災區各項救災工作正有序開展。[6]全國最大的古民居單體建築閩清宏琳厝也在此次洪災中被沖塌。截止7月11日傍晚的統計,「尼伯特」帶來的強降雨已經導致閩清縣10人死亡,11人失蹤。共轉移群眾34397人,解救被困群眾1000餘人。目前救援工作仍在繼續。[7]截至14日18時,農作物受災面積約達7.95萬畝;房屋倒塌8299間,民房溜方500餘戶;因災停產工業企業157家,商貿企業2130家;坂東、塔庄、省璜等南部11個鄉鎮全部斷水、斷電,通訊中斷;全縣三分之一人口受災,約11.69萬人,經濟損失約52.3億元人民幣。這次特大洪災已造成60人死亡,其中確認身份52人,未確認身份8人。[8]截至17日12時統計,閩清、永泰、閩侯、羅源和福州高新區5個縣(區)共計死亡83人,失蹤19人。5縣(區)63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20.38萬人,倒塌房屋9652間,轉移人口12.47萬人,直接經濟損失70.56億元。[9]江西據江西省民政廳報告:吉安市泰和縣、萬安縣8100餘人受災,500餘人緊急轉移安置,近100人需緊急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200餘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00餘萬元。太湖防洪台風降雨導致太湖水位快速上漲,加之風浪作用,將進一步加大太湖流域的防洪壓力。三是前期降雨過程較多,安全度汛形勢嚴峻。此前,江淮、江南、華東等地降雨持續時間長,河湖底水高,水庫蓄水多,土壤飽和度大,一些水毀工程尚未及時修復。台風深入內陸後,局部超強降雨可能引發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四是暑期旅遊流動人口多,轉移避險任務重。目前正值暑期旅遊高峰,台風登陸時又恰逢周末,沿海島嶼、山區景點、河湖周邊旅遊人員多,加之沿海地區和太湖流域經濟發達,外來務工人員較多,防颱風意識比較薄弱、經驗相對不足,給人員疏散轉移避險增加了難度。
4. 歷史上在九月二十六日 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及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事跡
1368年9月26日 (明洪武元年八月壬午)朱元璋到達北京(今開封),改大都路為北平府。
1580年9月26日 英國航海家法蘭西斯·德雷克,帶領56名倖存者乘「金鹿」號回到英國普利茅斯港,完成了震驚歐洲的又一次環球航行。
1679年9月26日 丹麥和瑞典簽訂隆德條約,條約規定丹麥人交出征服的全部土地。
1687年9月26日 雅典的帕台農神廟在墨索里尼領導的威尼斯共和國部隊的轟炸中被部分摧毀。
1777年9月26日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軍隊佔領美國獨立運動中心費城。
1815年9月26日 為維持維也納會議所建立的封建統治秩序,鎮壓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俄國的沙皇亞歷山大發起的「神聖同盟」條約,由俄、奧、普三國元首分別簽署。其後,除英國、土耳其、蘇丹、教皇外,歐洲其它國家先後加入。
1848年9月26日 德國政府下令逮捕恩格斯。
1850年9月26日 出版自由在法國受到限制。
1858年9月26日 陳玉成等人大敗清軍於浦口,再破江北大營。
1886年9月26日 威廉·亨利·芬利發現15P/芬利彗星。
1907年9月26日 紐西蘭從英國獨立,獲得主權。
1926年9月26日 蔡和森傳達共產國際指示。
1930年9月26日 在中共鄂東待委和蘄黃廣中心縣委的領導與中國工農紅軍第8軍的配合下,中共安徽宿松縣委領導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宿鬆起義。
1934年9月26日 日本與偽滿代表同意按日幣一億七千萬元收買中東鐵路。中國政府抗議非法售受中東鐵路。
1937年9月26日 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的鐵路橋通車,11月17日公路橋通車。
1950年9月26日 北大西洋公約理事會會議在紐約結束。會議發表公報,宣布各成員國同意建立一支統一指揮的軍隊,這支軍隊實際將由美國控制。
1958年9月26日 陳鏡開打破舉重挺舉世界紀錄
1960年9月26日 肯尼迪和尼克松首次電視辯論
1962年9月26日 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國慶。
1975年9月26日 堪察加半島上著名的克留切夫火山群中的托爾巴希克火山爆發。熾熱的熔岩向南迅速流去。蘇聯人宣稱,它是二十世紀最劇烈的一次火山爆發。
1980年9月26日 國際宇航聯合會接納我國為會員國。
1982年9月26日 中英討論香港問題。
1984年9月26日 中英草簽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85年9月26日 前蘇聯首次在太空飛行中替換宇航員。
1991年9月26日 美國啟用「生物圈2號」實驗室。
1991年9月26日 昭通發生重大山體滑坡。
1995年9月26日 圍棋雙龍爭霸馬曉春戰勝聶衛平。
1995年9月26日 日本大和銀行因管理混亂流失11億美元。
2006年9月26日 日本安倍晉三就任首相,小泉卸任。
2007年9月26日 日本福田康夫內閣在皇宮舉行認證儀式後正式成立。
2008年9月26日 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變軌、「飛天」啟封、航天員開始適應訓練。
5. 提供一篇中國近代歷史的新聞稿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我看到了中國歷史的低谷,中國人民備受壓迫的一個時段,他也見證了帝國專制的衰敗和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原因,同時也是使中國人民最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中國幾千年的恥辱就凝聚在這一百多年中。清末帝王的閉關政策使中國變得衰退敗落,封建思想,封建統治,制約了中華民族科學,文化,經濟的發展,讓中國變得日益衰敗。但歷史無法改變,中國衰敗的時段無法被磨滅,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不能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用鮮血,苦難,沉痛,悲哀換來的教訓: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要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喚醒東方沉睡的雄獅,讓他的吼聲告訴全世界,中國不再是那個讓人宰割的舊中國,現在的中國,未來的中國都將是一個文明富強的中國。
這是我的歷史考試的最後一道題,正好派上用場了!
6. 6月29日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
6月29日發生的歷史事件
1613年--英國倫敦的環球劇場在上演戲劇《亨利八世》時,因當作道具的大炮點燃屋頂而燒毀劇場。
1672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拒絕荷蘭提出的和平條約。
1849年--法國工人運動活動家約瑟夫·莫爾被俘。
1854年--清朝蘇松太道吳健彰與駐滬美英法三國領事訂立關於上海海關征稅規則。
1880年--塔希提王國末代國王波馬雷五世被廢黜,塔希提島及附近島嶼正式成為法國屬地。
1900年--諾貝爾獎金基金會成立。
1900年--義大利國王遇刺。
1903年--《蘇報》案發,章炳麟被捕,三年後的同日釋放出獄。
1904年--俄國莫斯科發生大龍卷風。
1905年--《時報》刊登廣告,宣告震旦學院解散,更名為"復旦公學"。
1913年--保加利亞先發制人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
1916年--黎元洪宣布遵行《臨時約法》,恢復國會,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1917年--希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0年--中國加入國際聯盟。
1932年--暹羅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1939年--迪克西·克里珀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著陸。從美國到歐洲的第一架商業飛機飛行成功。
1944年--二戰:蘇聯收復明斯克戰役開始。
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割讓喀爾巴阡(下喀爾巴阡烏克蘭)給蘇聯。
1946年--印度尼西亞蘇加諾號召為獨立而戰。
1949年--南非開始實行種族隔離計劃。
1957年--蘇共中央全會通過關於馬林科夫、卡岡洛維奇、莫洛托夫問題的決議,被開除出蘇共中央。
1964年--"東風二號"導彈在酒泉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標志著我國導彈事業從此走上了自主研製的道路。
1965年--美軍首次在越南作戰。
1967年--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發表。
1970年--美軍從柬埔寨撤退完畢。
1975年--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成功發明了Apple I個人電腦。
1976年--塞席爾宣布脫離英國獨立,成立塞席爾共和國。
1977年--西歐共同體九國首腦在倫敦發表《中東聲明》。
1978年--越南正式加入經互會。
1981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閉幕,華國鋒正式辭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職務。胡耀邦接任中共中央主席,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1982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宣布使用首架預警飛機。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1983年--瓜地馬拉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1984年--《中國婦女》雜志在1984年第6期的第38頁的"徵婚啟事"欄中刊登了的徵婚啟事是我國首次徵婚廣告。
1986年--阿根廷贏得第13屆世界盃足球賽冠軍。
1987年--韓國執政黨領袖盧泰愚提出實行直接選舉建議,以謀求結束韓國政治動盪。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正式施行。
1993年--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在北京成立。這個基金會是為表彰和獎勵在與違法犯罪及災害事故的斗爭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而建立的。
1993年--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石化)成立。同年7月通過美國美林集團在全球公開發行該股票:同年7月26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從而成為中國第一個在全球發行的股票。
1994年--中國與安道爾公國建交。安道爾位於歐洲法國與西班牙之間的比利牛斯山脈南坡,首都安道爾。
1995年--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在太空實現首次對接
1995年--韓國漢城瑞草區的三豐百貨店發生倒塌事故,造成501人死亡,937人受傷。
1997年--由江蘇省、南京市和中國民航總局聯合投資建設的南京祿口機場正式通航。
1998年--南海市丹灶鎮大堤決口。
1999年--第一屆歐盟-拉美首腦會議閉幕。會議發表了《里約熱內盧聲明》和《行動計劃》。
2001年--青藏鐵路開工典禮。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施行。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在香港簽署
2004年--大型展覽《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在北京向觀眾開放
2007年--美國蘋果公司研製的集行動電話、媒體播放器、網際網路通信等功能於一體的iPhone手持設備在美國上市。
2008年--陝西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華南虎照片事件"調查處理情況,認定"華南虎照"系假照片,"拍照人"周正龍因照片造假涉嫌詐騙罪被逮捕,另有包括陝西省林業廳兩名副廳長在內的13名官員受到行政處分。
2010年--海協會與海基會29日下午在重慶申基索菲特酒店舉行簽字儀式,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和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標志著兩岸經貿合作進入制度化軌道。
2012年--中國神州九號飛船成功著陸。
7. 歷史上的九月七日都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俄歷1689年8月21日,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俄羅斯帝國全權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條約內容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仍屬於中國領土。
2、哥倫比亞共和國建國
1821年 5月,哥倫比亞國在臨時首都庫庫塔召開制憲會議,8月20日,會議通過並頒布了哥倫比亞國家第一部憲法。
憲法規定實行中央集權制共和政體,還通過一系列法令,宣布廢除奴隸制,解放奴隸及其子女,禁止買賣奴隸;規定公民享有平等權利,有言論、出版自由。
會議選舉玻利瓦爾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桑坦德爾為副總統。
3、清政府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中國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十一國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不平等條約。
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因條約簽訂日為陽歷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
4、倫敦大轟炸
德國對英國的轟炸發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間,轟炸范圍遍及英國的各大城市和工業中心,但以倫敦受創最為嚴重。
一直到不列顛戰役結束,倫敦已被轟炸超過76個晝夜,超過4.3萬名市民死亡,並有約10萬幢房屋被摧毀。
倫敦因此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轟炸最為嚴重的三座城市之一(其他分別是柏林和重慶)。
5、巴西脫離葡萄牙而獨立
1822年9月7日,在巴西人民強烈要求和葡萄牙議會的壓力下,剛到達聖保羅伊皮蘭加河畔的佩德羅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布了巴西的獨立。
當天他創作了《啊祖國,啊皇帝,啊人民》的歌曲,並親自在當晚聖保羅的愛國集會上演唱,由合唱隊伴唱,這首歌成為巴西的第一首國歌。
10月12日佩德羅稱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並於12月1日舉行了加冕儀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9月7號
8. 有哪些關於中國戰爭的新聞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9. 歷史新聞
一般的大型門戶網站都有通過日歷查新聞的
比如你打開網頁 選取 新聞頁面,然後點下面的日歷,要哪天就哪天
我盡量復制了一點國內新聞給你 太多類別了
12號
北京300派出所所長受訓 傅政華授課談"躲貓貓" 研討化解社會矛盾
江蘇宿遷有償招募"治安志願者" 按積分付款 因當地警力不足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真實報道不應作為誹謗證據 將干預不適當處理
中國將免除部分非洲國家到期未還貸款債務 多項計劃援助非洲國家
南京將投資1億復建鄭和船"八下西洋"(圖) 復建大報恩寺琉璃塔
重慶組織千名幹部當半天工人或巡警體驗酷暑 領會一線工作艱苦
13號
朝鮮首次書面要求日本就殖民歷史道歉 正值"日韓合並"100周年
原天津市委常委皮黔生受賄一審被判死緩 捲入濱海新區窩案
湖南張家界工商局長裸死異性家中 市領導送花圈 警方稱排除他殺
羅彩霞被冒名上大學案今日開審 主要被告失蹤 教育局領導將出庭
14號
發改委:災害天氣增強三季度CPI漲價因素 7月份物價漲幅創新高
重慶湖北等地遭高溫襲擊 最高溫超40℃ 專題 天氣查詢
江蘇新沂龍馬湖因爭議大改回原名駱馬湖(圖) 曾因諧音落馬被改名
廣東8棟樓倒入江中事故定性為江岸垮塌災害 屬自然因素引發
杭州一化工廠毒料揮發 5人中毒千餘人疏散(圖) 周邊居民身體不適
山西30餘煤老闆50億注資"中國白酒第一股" 千億游資開發新疆能源
15號
"羅彩霞案"以調解結案 仍有多個疑點未公布真相 羅彩霞獲賠4.5萬
重慶警方舉行涉案財物返還活動 460餘萬款物被領 市民送上錦旗
浙江農轉非數量降幅達67%出現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返遷農村
上海交大公布世界大學500強 內地22所高校入圍 哈佛大學位居榜首
昆明市長:有些拆遷工作有愧於百姓 基層政府應讓老百姓早日回遷
北京人口普查戶口整頓今日正式開始 阻礙人口普查將會被處罰
16號
民政部:玉樹捐款9億元用於重建災區住房 2000萬元用於人文關懷
遼寧省委要求限時辦結網友留言 逾期通報批評 多省規范回復工作
學者建議降低社保繳費 缺口由國企利潤填補 化稅為薪
全國哀悼日部分政府網站仍著"艷裝"引爭議 因恰逢周末未改顏色
《政府投資條例》將出台 對地方政府"收權" 政府投資腐敗多發
廣州將就社會急救醫療管理條例舉行立法聽證會 徵集聽證陳述人
17號
美刊發布2010世界城市排名 重點推介中國重慶 揚子江上的芝加哥
國家減災委專家:地方防災減災能力太差 災難監測不力致傷亡慘重
北京將調控拆遷補償標准 抑製成本過快上升 成本高難度大
新北川中學舉行竣工典禮 抗震烈度達八級(組圖) 總投資2億元
安徽泗縣拆千年古寺廟建商品房(圖) 曾被授予"文化先進縣"
上海在市中心建經濟適用房遭抵制 政府欲貧富混居緩矛盾
18號
美媒評全球"最好國家" 芬蘭列第1中國排59位 稱中國發展模式獨特
深圳再現"天價"罰單 車輛套牌超載罰8.5萬 變造車牌罰5萬拘15天
中國流動人口預計達2.1億成人口普查最大挑戰 11月開始第6次普查
河北投資2.2億元修復34處西柏坡革命舊址 助推"紅色旅遊"發展
武漢3名疑似性早熟女嬰家長申請復檢奶粉 個人送檢仍無望
廣州黃金地塊珠江新城閑置十餘年 升值6倍 廣州地塊最長閑置17年
19號
遼寧撫順境內失事飛機或為朝鮮飛機 民房被毀 飛行員當場死亡
安監總局:國有大礦礦難比小煤礦多說法不實 "特大事故小煤礦多"
中國廉價葯缺口超300種 醫生吃回扣成主因 新醫改將取消以葯養醫
故宮開放面積將由30%提至70% 門票不漲價 占故宮房屋單位將騰退
中宣部:中國電影票房世界第三 連續5年增30% 電視劇產量世界第一
南勇案定性為公職人員受賄 交待問題多"立功" 獲刑或超10年
另外下次遇到這類問題 教你簡單方法
http://snapshot.news.163.com/wgethtml/http+!!news.163.com!/2010-08/13/12.html
這個網址 後面的 2010-08/13/12 代表年月日 和新聞更新的時間,所以你只要這個網址 改到你想查詢的日期和時間就好。
歷史方面團隊,與你共享,有需要討論的可以HI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