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基礎微生物學

基礎微生物學

發布時間: 2022-04-24 19:25:57

㈠ 微生物學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它包括哪些分支學科

一、微生物學的主要任務:

1、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空氣和水凈化、污水處理。

3、工農業生產:細菌、代謝產物、代謝活性。

4、對生命科學的貢獻。

二、微生物學的分支學科:

(1)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為目的來分總學科稱普通微生物學,分科如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微生物生態學和分子微生物學等。

(2)根據微生物研究對象,如細菌學、真菌學(菌物學)、病毒學、原核生物學、自養生物學和厭氧生物學。

(3)根據微生物的生態環境,如土壤微生物學、微生態學、海洋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水微生物學和宇宙微生物學。

(4)按微生物應用領域,可分為工業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診斷微生物學、抗生素、食品微生物學等一般學科,稱為應用微生物學。

(5)根據化學微生物學、分析微生物學、微生物生物工程、微生物化學分類學、微生物數值分類學、微生物地球化學和微生物信息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

(6)根據實驗方法和技術,如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研究方法等。



(1)基礎微生物學擴展閱讀:

微生物學的發展: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微生物學被牢固地建立起來。它的主要發展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染病與免疫學的研究,疾病的防治和化學療法的療效;另一方面是和遺傳學的結合。

歷史上看,微生物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輝煌的黃金時代和低谷時期。近20年來,隨著基因組學、結構生物學、生物信息學、pcr技術、高解析度熒光顯微鏡等理化理論和技術的應用,微生物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微生物學已經走出低谷,進入第三個黃金時代。

㈡ 求東華大學2019考研867基礎微生物學和338生物化學真題

東華大學歷年考研試題,比如你想要的867基礎微生物學和338生物化學真題購買渠道主要有三種:
(一)學校免費公布歷年試題
這樣你可以去學校的研究生院網站、或者學院的網站下載;
(二)不公布試題,但對外發售
這樣的學校,你看一下他們的招生簡章,一般會在招生簡章後面留下購買試題的留下電話和地址,你按照上面的說明去購買就是了。
(三)有的學校不對外公布,也不發售
這就非常麻煩,需要你自己去搜集了,搜集的途徑主要由這幾個:
1. 上學校的BBS、考研論壇之類的論壇找;
2. 找到已經考上的學長,問一下他們有沒有;
3. 去校內或周邊的復印店問一下;
4. 上淘寶之類的購物網站搜索一下。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㈢ 微生物學知識點

第一單元:細菌的結構與生理

細菌是原核生物界中的一大類單細胞微生物。

個體形態可分球菌、桿菌和螺形菌,微米,群體形態為菌落(菌苔)

基本結構有細胞壁(肽聚糖)、細胞膜、細胞質和核體

細胞壁:肽聚糖(黏肽)、磷壁酸、脂多糖(內毒素)、染色特性(陽紫陰紅)、L型細菌

質粒: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閉合環狀雙股DNA分子

特殊結構有鞭毛、菌毛、莢膜和芽孢

莢膜:抵禦吞噬細胞的吞噬(胞內菌感染)

鞭毛:運動器官

菌毛:普通菌毛(黏附)和性菌毛(接合),電子顯微鏡觀察

芽孢:不是繁殖方式,是休眠狀態,是抵抗不良環境的特殊存活形式,以殺滅芽孢作為滅菌或消毒是否徹底的標准。

染色方法:革蘭氏染色、瑞氏染色法、特殊染色

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初染、媒染、脫色、復染)

抗酸染色法:結核分支桿菌(蠟質、糖脂),紅色,3%鹽酸

布氏桿菌:柯茲洛夫斯基染色,紅色

巴氏消毒:低溫長時間,在60℃ 30min

奶牛兩病的檢測:試管凝集試驗和變態反應

生長繁殖基本條件:溫度和酸鹼度

群體生長繁殖:遲緩期、對數期(重點)、穩定期、衰亡期

細菌代謝產物:熱原質(又稱致熱源)、毒素、侵襲性酶類(卵磷脂酶、透明質酸酶)、細菌素與抗生素

細菌分解代謝:I(吲哚)M(甲基紅)Vi(VP試驗)C(枸櫞酸鹽)

大腸桿菌:++--;產氣桿菌: --++

普通肉湯培養基:四種成分

培養基:四種基本成分+(瓊脂)、0.5%(半固體)、1.5%-2%(固體),注意與瓊脂擴散試驗的瓊脂濃度區別(1%)

麥康凱培養基:大腸桿菌(紅色,分解乳糖)、沙門氏菌(無色,不分解乳糖)、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藍灰色)、膽酸鹽(抑制陽性菌)

厭氧培養基:皰肉培養基;洶涌發酵(產氣莢膜梭菌)

細菌在培養基中的生長現象:菌膜(專性需氧菌,分支桿菌等)

第二單元 細菌的感染

正常菌群的作用:頡頏作用、營養作用、免疫作用(非特異性)

內外毒素、類毒素、抗毒素、0.3%~0.4%甲醛

毒血症:即病原菌侵入機體後,僅在局部生長繁殖而不入血,但其產生的外毒素(並非病毒)人血,到達易感組織和細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狀。

第三單元 細菌感染的診斷

樣品保存液:30%無菌甘油緩沖鹽水(細菌)、50%無菌甘油緩沖鹽水(病毒)

利用生化反應對腸道桿菌進行鑒定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特異性IgM抗體,可進行早期診斷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 :主要擴增DNA

RT-PCR:主要擴增RNA,主要是病毒

第四單元 消毒與滅菌

消毒(殺滅病原微生物)、滅菌(殺滅所有病原微生物)、無菌(狀態)、防腐(抑制物微生物)

熱力滅菌:乾熱和濕熱滅菌;在同一溫度下濕熱效果好

高壓蒸汽滅菌法(121.3 ℃,15~30min):是應用最廣、效果最好的方法

煮沸法:100℃ 30min左右,2%碳酸鈉提高沸點

巴氏消毒法:葡萄酒、牛奶等消毒,低溫長時間(60℃ 30min)、高溫短時間(70℃ 15s)、超高溫瞬時間(132℃ 1-2s)

熱空氣滅菌法:160℃,2h

紫外線:265~266nm,表面消毒(穿透力弱),空間消毒

電離輻射:「冷滅菌」,穿透力強,醫用塑料製品消毒

濾過除菌:0.22~0.45μm,不能除去病毒、支原體

過氧乙酸:過氧化物類,不屬於酸類!!!

氫氧化鈉(燒鹼):2%水溶液殺滅繁殖體和病毒,4%溶液45min殺滅芽孢

一般配成20%的石灰乳塗刷廄舍牆壁、畜欄及地面消毒

熏蒸消毒,溫度應不低於15℃,相對濕度60%~80%

乙醇(75%)、碘酊(2%)

季銨鹽類(改變細菌細胞壁或細胞膜通透性,常用濃度0.1%左右)

㈣ 微生物學考研要考什麼科目啊

微生物學考研科目如下:
①101政治
②201英或202俄或203日
③323微生物學
④482環境生物化學

其中政治分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另外還有形勢與政策。

㈤ 微生物學的特點

微生物學的特點是

1、體積小、比表面積大:微生物的大小以μm計,但比表面積(表面積/體積)大,必然有一個巨大的營養吸收,代謝廢物排泄和環境信息接受面。這一特點也是微生物與一切大型生物相區別的關鍵所在。

2、吸收多、轉化快:這一特性為高速生長繁殖和產生大量代謝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3、生長旺、繁殖快:生長繁殖率極高,如大腸桿菌在20-30分鍾內分裂一次,如果連續分裂,48小時內2.2*10^43個細菌數量增加,營養消耗、代謝積累和限制生長速度。這種特性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基板轉化為有用的產品,縮短研究周期。還有一些缺點,如疾病、糧食霉變。

4、適應強、易變異:極其靈活適應性,對極端環境具有驚人的適應力,遺傳物質易變異。更重要的是在於微生物的生理代謝類型多、代謝產物種類多。

5、分布廣、種類多:分布區域廣,分布環境廣。生理代謝種類繁多,代謝產物種類繁多,代謝產物種類繁多。更重要的是,微生物有多種生理代謝和代謝產物。微生物可以在其他有機體生存的任何環境中發現,而微生物也可以存在於其他有機體無法生存的極端環境中。

6、 易於變異,產生突變:微生物由於其體積小、比表面積大,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在紫外線輻射、生物誘變劑和環境中的一些營養因子的變化中,微生物自覺地、強制性地改變其遺傳結構,導致變異。據統計,在自然條件下,微生物個體變異的概率是百萬分之一。

(5)基礎微生物學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微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微生物資源的研究反映了微生物基礎研究的水平,是國家調查、資源保護、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的基礎。它也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和瀕危物種保護的基礎,也是包括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在內的各種微生物學分支的基礎。

該領域的研究將加快對微生物資源的調查、收集和系統分類,擴大微生物種類和標准儲備,建立中國微生物種類資源庫,使其成為亞洲最大的微生物種類保存中心和年最大的微生物標本館。亞洲。在系統分類研究中,一般會引入新的方法、新技術和新思想。

生物多樣性、系統進化和微生物生態學的研究將為功能物質的大規模篩選提供材料。其中,極端微生物和對農作物有害或有益微生物的研究逐漸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

微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真菌和地衣學、微生物資源、分類學、系統學、多樣性、種群遺傳學和進化、協同代謝的分子機制、環境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系統生物技術、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代謝學。微生物生態學,微生物生化工程,分子疾病。毒理學和分子免疫學。

㈥ 微生物學的名詞解釋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各類微小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原生動物以及單細胞藻類)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並將其應用於工業發酵、醫學衛生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學。

概述
微生物的含義:非分類學上名詞,來自法語「Microbe」一詞。是形體微小、單細胞或個體結構簡單的多細

胞、甚至無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通稱。

種類:微生物類群十分龐雜,包括:無細胞結構的病毒、類病毒、擬病毒等,

屬於原核生物的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等,

屬於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黴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

兩界系統
動物界Animalia:不具細胞壁,可運動,不進行光合作用。

植物界Plantae:具有細胞壁,不運動,可進行光合作用。

三界:原生生物界Protista:(E.H.Haeckel,1866年提出)

五界系統
原核生物界Monera:細菌、放線菌等

原生生物界Protista:藻類、原生動物、粘菌等

真菌界Fungi:酵母、黴菌

動物界Animalia:

植物界Plantae:

五界系統是以細胞結構分化的等級以及和光合、吸收、攝食這三種主要營養方式有關的組織類型為基礎的。六界:加上病毒界。

三界(域)系統
Woese用寡核苷酸序列編目分析法對60多株細菌的16SrRNA序列進行比較後,驚奇地發現:產甲烷細菌完全沒有作為細菌特徵的那些序列,於是提出了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細菌(archaebacteria)。隨後他又對包括某些真核生物在內的大量菌株進行了16SrRNA(18SrRNA)序列的分析比較,又發現極端嗜鹽菌和極端嗜酸嗜熱菌也和產甲烷細菌一樣,具有既不同其他細菌也不同於其核生物的序列特徵,而它們之間則具有許多共同的序列特徵。於是提出將生物分成為三界(Kingdom)(後來改稱三個域):古細菌、真細菌(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1990年,他為了避免把古細菌也看作是細菌的一類,他又把三界(域)改稱為:Bacteria(細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並構建了三界(域)生物的系統樹。

微生物特點
1.體積小、比表面積大

微生物的大小以μm計,但比表面積(表面積/體積)大,必然有一個巨大的營養吸收,代謝廢物排泄和環境信息接受面。這一特點也是微生物與一切大型生物相區別的關鍵所在。

舉例:乳酸桿菌:120,000;雞蛋:1.5;人(200磅):0.3

2.吸收多、轉化快

這一特性為高速生長繁殖和產生大量代謝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舉例:3克地鼠每天消耗與體重等重的糧食;1克閃綠蜂鳥每天消耗兩倍於體重的糧食;大腸桿菌每小時消耗2000倍於體重的糖;發酵乳糖的細菌在1小時內就可以分解相當於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生乳酸;1公斤酵母菌體,在一天內可發酵幾千公斤的糖,生成酒精

3.生長旺、繁殖快

極高生長繁殖速度,如E.coli20-30分鍾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時2.2×10^43菌數增加,營養消耗,代謝積累,限制生長速度。這一特性可在短時間內把大量基質轉化為有用產品,縮短科研周期。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糧食霉變。舉例:Escherichiacoli(大腸桿菌)在最適的生長條件下,每12.5~20分鍾細胞就能分裂一次;在液體培養基中,細菌細胞的濃度一般為108~109個/ml;谷氨酸短桿菌:搖瓶種子→50噸發酵罐:52小時內細胞數目可增加32億倍。利用微生物的這一特性就可以實現發酵工業的短周期、高效率生產。例如生產鮮酵母時,幾乎12小時就可以收獲一次,每年可以收獲數百次。

㈦ 什麼是微生物學,它的研究內容涉及哪些方面

微生物學(抄microbiology)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各類微小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原生動物以及單細胞藻類)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並將其應用於工業發酵、醫學衛生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學。
①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與技能;
②臨床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
③各類與臨床有關的微生物特性;
④病原學診斷和抗菌葯物敏感性的報告;
⑤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㈧ 微生物學發展史如何分期

一、微生物學的萌芽時期

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發現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用來漚糞積肥,使農作物變得更加茁壯。微生物在醫學中也有應用,公元2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於白僵蠶治病的記載。公元6世紀的《左傳》中也有用麥曲治腹瀉病的記載,10世紀的《醫宗金鑒》中有關於種痘方法的記載。公元6世紀北魏的賈思勰《齊民要術》中也有關於微生物應用的資料,如穀物制曲、釀酒、制醬、造醋、腌菜等。在古希臘留下來的石刻上也有釀酒的操作記錄。
雖然古人還不知道是微生物在發揮作用,但是他們通過日積月累的生活實踐,已經學會巧妙地利用微生物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微生物學的初創時期
微生物的初創期是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葉。詹森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顯微鏡,羅伯特·胡克把昆蟲等較小事物在顯微鏡下的具體形態發表在《顯微制圖》中,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到微生物,並詳細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態,打開了微生物研究的大門。
在列文虎剋死後,微生物的研究一度進入低谷,「自然發生論」開始成為熱點話題。1748年,尼達姆(John Needham)用「乾草等浸泡在燒瓶中會產生微生物」的實驗證明「自然發生論」。後來,許多科學家投入到微生物研究中來,為微生物的發展打下了基礎。1765-1776年,斯帕蘭讓尼(Lazaro Spallanzani) 又用密封加熱實驗反駁「自然發生論」。1826年,施旺(Theodor Schwann) 提出乙醇發酵由酵母菌引起,在1837年,他又提出微生物引起發酵和腐敗。1838—1839年,施旺和施萊登(Mathias Schleiden) 分別提出細胞學說,1853年,巴謝(Agostino Bassi)首次實驗證明由白僵菌引起家蠶的「白僵病」,並認為許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1845年,伯克利(M.J.Berkeley)首次證明是黴菌引起愛爾蘭土豆枯萎病。1846年,塞麥爾維斯(Lgnaz Semmelweis)發現產褥熱是由醫生傳播的,提出使用防腐劑預防的方法。1849—1854年,斯諾(John Snow) 對倫敦流行的霍亂開展流行病學研究。1850年,達望(CasimirJoseph Davaine)在患炭疽病的家畜中發現炭疽細菌,同年,米切利斯(Eihardt Mitscherlich)發現是細菌引起馬鈴薯褐變。1853年,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提出禾穀類銹病是由寄生真菌導致的。
三、微生物學的奠基時期
巴斯德對微生物生理學的研究為現代微生物學奠定了基礎。巴斯德(Louis Pasteur) 在1857年提出乳酸發酵的微生物學原理;1860年提出酵母菌在乙醇發酵中的作用;1864年徹底駁斥了自然發生論;1866年發明低溫滅菌法;1880年和斯坦伯格(George Sternberg)同時從唾液中分離和培養肺炎球菌;1881年和魯克斯(Pierre·Paul·Emile Roux) 用炭疽菌進行免疫實驗並研製炭疽疫苗;1885年研製出狂犬病疫苗,在被瘋狗咬傷的9歲小孩身上首次試用並獲成功。
科赫對新興的醫學微生物學做出了巨大貢獻。1876年,分離並鑒定了炭疽熱病原菌——炭疽桿菌;1878年鑒別了葡萄球菌;1881年研究了細菌的純培養方法,並用減毒炭疽桿菌進行動物免疫;1882年發現肺結核的病原菌——肺結核分枝桿菌,並因此獲得1905年諾貝爾獎;1883年鑒定了霍亂的致病因子——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1884年,首次發表科赫定理。
下面再來看一下其他眾多科學家的成就。1858年,魏爾嘯(Rudolf Virchow)提出「每一個細胞都來自另一個細胞」。1859年,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發表《物種起源》。1865年,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發表孟德爾遺傳法則。1867年李斯特(Joseph Lister)正式發表了他的外科消毒術。1880年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鑒定了瘧原蟲在感染者紅細胞中的生活史,1907年獲諾貝爾獎。1884年梅契尼柯夫(Elie Metchnikoff)發現吞噬作用,1908年獲諾貝爾獎。1890年貝林格(Emil Adolf von Behring) 和北里柴三郎(Kitasato Shibasaburo)發現抗毒素,用毒素使動物免疫,制備白喉和破傷風抗毒素,1901年獲諾貝爾獎。由於科學成果很多,這里不一一列舉。

㈨ 請教微生物學零基礎先從什麼課程開始學起

可以先看《微生物學基礎》這本書,是高等教育出版社09年出版 作者是特拉諾,講的東西都很基礎。

熱點內容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
小學教師的條件 發布:2025-05-17 16:21:01 瀏覽:419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題庫 發布:2025-05-17 16:14:16 瀏覽:819
夏威夷群島地理位置 發布:2025-05-17 16:10:46 瀏覽:949
奴隸老師漫畫全集 發布:2025-05-17 16:01:34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