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的歷史
A. 雨花台為什麼叫雨花台以前是什麼那裡為什麼有好多石像
雨花台的雖雨花石是這里的特色,但並不產於這里(產自南京六合)。
雨花台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起,雨花台一帶就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三國時,因崗上遍布五彩斑斕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寶山。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B. 有關於南京雨花台曾經發生的歷史故事
雨花台,位於中華門外雨花路南端,是一處悼念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參觀游覽勝地。
【雨花台的成因—雨花台的歷史傳說—雨花石】
雨花台屬丘陵地帶,最高海拔60米,佔地面積113.7公頃。山崗頂部如平台,布滿大大小小的礫石,它們都是在距今1200萬年到300萬年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期,由長江古河道的滔滔流水從安徽貴池以遠的中下游搬運而來的,途經磨擦水蝕等天然加工,磨去了稜角,有的滾圓如卵,有的扁如圓餅。這些礫石主要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質灰岩等一類堅硬岩石和石英、蛋白石、玉髓等一類礦物質組成,由於所含礦物質成分不同,呈現出各種美麗的色彩,有白色、乳白色、徽黃、深黃、紅色、綠色、紫色和黑色等,且多為透明或半透明狀,更顯晶瑩光澤,被稱為「雨花瑪瑙」。
因雨花台產雨花寶石,古人將這一帶山崗稱為「聚寶山」和「瑪瑙崗」,孫吳時還稱其為「石子崗」。至於雨花台的來歷,還有傳說: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時,有位叫雲光法師的和尚,曾在崗上的高座寺講經說法。他的一片誠心感動蒼天,頓時落花如雨,變成寶石,於是人們就把這里稱為雨花台。明、清時期,這里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成為江南登高覽勝的佳地。
雨花石因為色彩艷麗,又有各種生動形象的山水、花鳥、魚蟲、奇花異卉等圖案,形狀也豐富多樣,有球狀、餅狀、卵狀、核桃狀等,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常被用作案頭、茶幾、書架上的擺設;大塊的雨花石經加工後,還可成為項鏈、雞心、領帶結等「雨花石巧件」。其實早在5000多年前,當地已開始將雨花石作為裝飾品了。在鼓樓北陰陽營的氏族公共葬地,發現死者的口中和身旁有雨花石。我國著名的現代畫家徐悲鴻、敬愛的周總理也都曾對雨花石情有獨鍾。
【陵園廣場—烈士雕塑群像】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南京成為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在22年的法西斯獨裁統治時期,在雨花台殘酷殺害了十多萬名共產黨員和各界愛國志士,雨花台的每一塊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鮮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著革命烈士的忠骨。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人民為緬懷先烈,在雨花台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等,使這里成為人們瞻仰革命烈士的紀念地。
烈士陵園北側建有高約11.7米的花崗石陵門,隱含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之意。門內為陵園廣場,廣場周圍種滿了青松翠柏和名貴花木。廣場南端矗立著一座巨型烈士群像雕塑,令人肅然起敬。這座雕塑於1980年建成。整座塑像由大小不等的179塊花崗石雕塑而成,高10.3米,寬14.2米,厚5.5米,重達1374噸,生動地展現了黨的工作者、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戰士、學生和報童等九位烈士英勇就義前不屈的光輝形象。他們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鎮定自若,有的怒目圓睜,有的咬牙切齒,栩栩如生,神態逼異,充分表現了革命志士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
雕塑後面是當年國民黨殺害烈士的刑場之一,稱為「北殉難處」,在中台崗的東、西兩側,還有「西殉難處」和「東殉難處」。據統計,在22年的國民黨統治時期,從全國各地被捕後押解到南京,在這里被殺害的愛國志士多達十萬之眾,其中有輝代英、鄧中夏、羅登賢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有領導江蘇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候紹裘、張應春、許金遠、陳振等中共黨員,有蘇北聯軍抗日縱隊司令兼參謀長盧志英,有前南京市委書記孫律川,還有年僅17歲的曉庄師范革命學生沈雲樓和郭鳳韶,及湖南韶山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毛福軒等四五百名知名烈士。
【雨花台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館】
雨花台主峰峰頂平台上聳立的是烈士紀念碑,原碑為奠基碑,碑上刻有「死難烈士萬歲」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是集毛主席書跡而成。新建的紀念碑碑體上「雨花台烈士紀念碑」8個大字由鄧小平題寫。
雨花台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雨花台任家山上,是由原來的安隱寺改建而成的,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1983年重建,為兩層白色古典式建築,館名由鄧小平題寫。館內收集了1000萬字史料和1500件實物,展示了輝代英、鄧中夏等71位烈士的照片、遺作和輔助材料800多件。
今天,當我們踏著雨花台灑滿烈士鮮血的陵園上地,憑吊為革命捐軀的先烈們時,革命先烈那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地為革命理想而奮斗。
C. 南京雨花台風景區的歷史沿革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韻,一部青史鑄千秋聖台。
中華門外的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咽喉之地,前人曾有雨花台旁「冢累累」,「其下藏碧血」一說, 同時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紀念聖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和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是一個集教育、旅遊、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江蘇省級紀念性風景名勝區。雨花台是一面鮮艷的旗幟,是一座不朽的豐碑。
它位於南京中華門外1公里處,佔地面積153.7公頃,有各類林木30餘萬株,綠化覆蓋率達90%以上。
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築「越城」起,雨花台一帶就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三國時,崗上遍布五彩斑斕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
雨花台還是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吟詠之地,從李白、王安石、陸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魯迅、田漢、郭沫若、劉海粟,都留下了吟詠雨花台的優美詩篇。由於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晉豫章太守梅頤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將岳飛在此痛擊金兵;此後的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漸荒蕪。
1927年以後,雨花台淪為國民黨統治者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決定在此興建烈士陵園。
風景區的建設可分為三個時期。從1949至1979年,根據「先綠化、後建設」的方針,主要進行大規模的綠化造林工作;自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又陸續興建了大規模的紀念建築群,在全長1500米的中軸線上,由北向南,烈士就義群雕、烈士紀念碑、倒影池、紀念橋、紀念館、忠魂亭等依次展開。1999年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建築師協會第20屆大會」上,這組巧奪天工的紀念建築群榮獲「藝術創作成就獎」。自90年代中期至今,進行大規模的景區景點建設,修復和新建了乾隆御碑、二忠祠、木末亭、木樨苑、怡苑等景點,新建了雨花石博物館和江蘇省國家安全教育展覽館,完成了中心紀念區、名勝古跡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游樂活動以及生態密林區的建設。
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為依託,以紅色旅遊為主體,融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景名勝區。
D. 雨花台烈士陵園的歷史背景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叛變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雨花台變成了國民黨屠殺中國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的刑場。這二十二年中,約有近十萬的共產黨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革命的志士、愛國人士在此被殺害,壯烈犧牲,這里撒滿了烈士們的鮮血。1950年,南京人民為了紀念革命先烈,在這里興建了雨花台烈士陵園。
E. 雨花台風景區的景區歷史
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起,雨花台一帶就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三國時,因崗上遍布五彩斑斕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雲光法師常在此地高座寺後的山頂設壇講經,有僧侶五百餘人,趺坐聆聽,講得精彩,聽得入神,盛況空前。相傳此事感動了佛祖,遂落花如雨,化作遍地絢麗的石子,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在雨花台上下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古聖先賢和仁人志士曾在此演繹了壯麗的人生,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從李白、王安石、陸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魯迅、田漢、郭沫若、劉海粟,都留下了吟詠雨花台的優美詩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雪映山眉紫,煙消樹頂圓」,這些美妙的詩句,正是歷史上雨花台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栩栩如生的寫照。
南朝時盛極的高座寺於洪武初年被廢,後建築也多毀於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間,禮部尚書胡瀅前來進香,該寺的規模尚存,只是破敗不堪。成化年間,僧人照堂廣募錢財,想要加以修繕,到弘治戊申年(1488年)臘月正式動工恢復拓建,丙辰年十月(1496年)完工,先後恢復了葯師、凈業兩大殿以及東室、西堂、鍾鼓樓、廚房等建築,寺後即為古雨花台。
雨花台風景區中,歷史上有著名景點「江南第二泉」,原名雨花泉,古時亦稱永寧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1米,纖湮縷浸,清洌甘美,色味俱絕,南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到四川任職時途經建康,登雨花台游覽,用泉水沏茶,備加贊賞,稱之為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趙謙為二泉題匾,「江南」二字、及之後的「第」字為後人所加,如今鐫刻在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當代著名書法家蕭嫻題寫。 在江南第二泉上面,是百年老店「二泉茶社」。原茶社建築為木結構,經白蟻常年侵蝕,已成危房。隨著雨花台風景區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為拓展雨花茶的文化特色,2001年,雨花台風景區對二泉茶社實施整體翻修。
由於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晉豫章太守梅頤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將岳飛在此痛擊金兵;此後的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漸荒蕪。
1927年以後,雨花台淪為國民黨統治者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決定在此興建烈士陵園。
風景區的建設可分為三個時期。從1949至1979年,根據「先綠化、後建設」的方針,主要進行大規模的綠化造林工作;自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又陸續興建了大規模的紀念建築群,在全長1500米的中軸線上,由北向南,烈士就義群雕、烈士紀念碑、倒影池、紀念橋、紀念館、忠魂亭等依次展開。1999年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建築師協會第20屆大會」上,這組巧奪天工的紀念建築群榮獲「藝術創作成就獎」。自9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景區景點建設,修復和新建了乾隆御碑、二忠祠、木末亭、木樨苑、怡苑等景點,新建了雨花石博物館和江蘇省國家安全教育展覽館,陸續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烈士紀念區、名勝古跡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的建設,和游樂活動區、生態密林區的建設。
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為依託,以紅色旅遊為主體,融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景名勝區。
F. 南京雨花台的來歷簡概跪求,急用
雨花台為南京城南一處著名風景區,已有3000多年歷史。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農。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此築越城,雨花台遂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三國時,因崗上遍布五彩斑斕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盛行,高僧雲光法師常在此地高座寺後的山頂設壇講經,有僧侶五百餘人,趺坐聆聽,講得精彩,聽得入神,盛況空前。相傳此事感動了佛祖,遂落花如雨,化作遍地絢麗的石子,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G. 雨花台是怎麼來的
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起,雨花台一帶就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三國時,因崗上遍布五彩斑斕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H. 雨花台的相關歷史
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起,雨花台一帶就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三國時,因崗上遍布五彩斑斕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雨花台還是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吟詠之地,從李白、王安石、陸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魯迅、田漢、郭沫若、劉海粟,都留下了吟詠雨花台的優美詩篇。由於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晉豫章太守梅頤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將岳飛在此痛擊金兵;此後的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漸荒蕪。
1927年以後,雨花台淪為國民黨統治者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決定在此興建烈士陵園。
I. 雨花台烈士陵園和哪些歷史事件有關急,謝謝!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叛變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雨花台淪為國民黨統治者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1950年南京人民為了紀念革命先烈,在這里興建了達1.14平方千米的雨花台烈士陵園。
陵園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個山崗,以主峰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軸線,自南向北有南大門、 廣場、 紀念館、紀念橋、革命烈士紀念碑、北殉難處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門以及西殉難處烈士墓群、東殉難處烈士墓群,紀念亭等。201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雨花台烈士陵園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六批新增96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
(9)雨花台的歷史擴展閱讀
烈士群雕
從景區北面大門步入雨花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高大威武的烈士群雕,這是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的標志。這里就是雨花台的北殉難處。群雕建於1979年,高10.03米、寬14.2米,由179塊花崗岩拼裝而成,總重量約1300噸,是我國同類題材花崗岩雕塑之最。
它主題突出,層次分明,上實下虛。那九位戴著鐐銬、蔑視敵人的工人,橫眉冷對的知識分子,怒目圓睜的農民,臨危不懼的女幹部,咬緊牙、抿著嘴的小報童,身陷囹圄、充滿勝利希望的女學生,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先烈在就義前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群雕是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劉開渠大師設計,由廣州、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雕塑家集體創作完成的。
J. 雨花台區的歷史沿革
雨花台區名源於雨花台,雨花台系二、三百萬年前古長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的堆積物所形成。相傳梁代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感泣天神,落花如雨,故名雨花台。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為中央直轄市,下設13個區:鼓樓、白下、雨花台、建鄴、玄武、棲霞、下關、秦淮、大廠、浦口。8月增設1個郊區(鍾山區)。
1955年10月,南京市第十一區也就是現在的雨花台區成立,同年1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國務院遞交申請,決定將當時的江寧縣自西南面開始的雙閘鄉、西善橋鄉、鐵心橋鄉、板橋鄉、沙洲鄉、江東門鄉、紅花鄉、寧南鄉、石門坎鄉和雨花鎮(今雨花新村和賽虹橋一帶)劃規到南京市管理並成立組成南京市十一區雨花台區。
1956年1月1號國務院正式批復將上述地區劃歸到南京市。1955年到1985年雨花台區轄9鄉1鎮,分別為雙閘鄉,西善橋鄉,江東門鄉,鐵心橋鄉,沙洲鄉,板橋鄉,紅花鄉,寧南鄉,石門坎鄉,和雨花鎮(今天的雨花新村賽紅橋一帶)。
1985年到1995年雨花台區實行區域面積整合,整合後將江東門鄉劃歸到鼓樓區,將紅花鄉劃歸到秦淮區,將石門坎劃歸到白下區。整合後雨花台區轄雙閘鎮,西善橋鎮,沙洲街道,板橋鎮,鐵心橋鎮,雨花新村街道,寧南街道和賽紅橋街道。
1995年南京市明確為副省級市,市轄區為副廳級。調整市區行政區劃。將雨花台區石門坎鎮,棲霞區孝陵衛鎮的苜蓿園、後庄2個行政村,劃歸白下區管轄。秦淮區:將雨花台區紅花鎮和大校場機場用地范圍,劃歸秦淮區管轄。建鄴區:將雨花台區江東鎮所轄的河南、所街、興隆、向陽、東林5個行政村和仁東橋、棉花堤、螺絲橋3個居委會,以及原茶亭行政村,劃歸建鄴區管轄。鼓樓區:將雨花台區江東鎮建制及江東鎮所轄的清江、江東、河北3個行政村和中保村南半部分,以及江東門、新河口、二道橋3個居委會,劃歸鼓樓區管轄。下關區:將雨花台區江東鎮中保村北半部分和棲霞區的小市鎮、邁皋橋鎮的五塘村歸下關區管轄。雨花台區:將江寧縣東山鎮的農花村,江寧鎮的永安、孫家、邵庄、新建、三山5個行政村和谷里鄉的梅村用地范圍,劃歸雨花台區管轄。
2002年,雨花台區沙洲、雙閘街道辦劃歸建鄴區管轄;雨花台區沙洲、雙閘街道辦事處的秦淮新河以南部分劃歸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辦事處管轄;建鄴區朝天宮、止馬營街道辦事處劃歸白下區管轄;建鄴區漢中門大街及其西延至長江段以北部分劃歸鼓樓區江東街道辦事處管轄;鼓樓區漢中門大街及其西延至長江段以南部分劃歸建鄴區興隆街道辦事處管轄。經過上述調整,白下、建鄴、鼓樓、雨花台四區的總人口數分別為:52.36萬、25.65萬、55.60萬和22萬。
200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南京市對白下、建鄴、鼓樓和雨花台4區的部分行政區劃作出調整。具體調整方案為:將雨花台區,沙洲、雙閘2個街道辦事處秦淮新河以北地區及其建制劃歸建鄴區管轄;將鼓樓區漢中門大街及其西延至長江以南地區劃歸建鄴區管轄,其中,江東北路—江東南路以西部分歸興隆街道辦事處管轄,江東北路—江東南路以東、集慶門大街以北部分歸南湖街道辦事處管轄,江東南路以東、集慶門大街以南部分歸南苑街道辦事處管轄。將建鄴區朝天宮、止馬營2個街道辦事處劃歸白下區管轄。將建鄴區莫愁湖街道辦事處漢中門大街以北地區及其建制劃歸鼓樓區管轄;漢中門大街以南部分劃歸建鄴區南湖街道辦事處管轄。雨花台區沙洲、雙閘2個街道辦事處秦淮新河以北地區劃歸建鄴區管轄後,原沙洲、雙閘2個街道辦事處秦淮新河以南地區劃歸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劃調整後,新的建鄴區將覆蓋整個河西地區,與鼓樓、白下、雨花台3個區基本上以河、路分界。調整後,建鄴區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24.46萬人,轄7個街道;白下區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48萬人,轄10個街道;雨花台區面積134.6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7個街道;鼓樓區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60萬人,轄6個街道。
2012年7月雨花台區街道區劃調整,寧南街道辦事處與雨花新村街道辦事處合並,新組建為「雨花街道」。以雨花南路為界,將雨花南路以北的原雨花新村街道轄區范圍劃入新組建的雨花街道,將雨花南路以南的原雨花新村街道轄區范圍劃入賽虹橋街道。雨花台區轄雨花、鐵心橋、板橋、西善橋、賽虹橋、梅山6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