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物理的解釋
『壹』 物理名詞的解釋
不一樣,他們在力產生原因,和施力者上有所不同
電場力:是對位於電場內的電荷所受的作用力。受力者是電荷,施力者是電場。
洛侖茲力:是運動的電荷在磁場中受到的作用力。受力者是電荷,施力者是磁場。
安培力:是電流在磁場中所受到的作用力,受力者是電流(通電導線或線圈),施力者是磁場。
庫侖力:是兩個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它是電場力的一種。受力者是電荷,施力者也是電荷。
『貳』 「物理」一詞作何解釋
物理是研究光、熱、力、聲、電等形形色色物理現象和物質結構的一門科學。
『叄』 怎麼理解物理
在中學物理基礎知識體系中,物理概念是其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反映了物理事實中最本質的東西,是客觀事物的物理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
然而,有些同學卻不重視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盲目做題上,其結果是在做題中遇到了很多障礙,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他們總是有一種題目很多,頭緒很亂,忙得不可開交的感覺,在分析物理現象或處理物理問題時,常常出現錯誤的判斷或者束手無策,究其原因,其重要的一條是沒有正確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既然重要,那麼,怎樣來學好物理概念呢?我認為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搞清為什麼要引入這個物理概念?引入物理概念的物理事實或實驗是什麼?概念是怎樣運用什麼思維方法形成的?弄清這些問題,就明確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和目的性,也即掌握了物理概念的物理意義。課本中的物理概念雖然都經過前人研究,有了明確的定義,但是我們要真正理解概念的物理意義,仍然需要我們經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而不能只是記憶一些空洞的詞句,不很好地認識概念的本質。因此,在學習物理概念上,要注意理解形成概念的那些直觀材料,要多動腦筋,積極思維,對直觀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抓住事物的本質特性。例如,在引入加速度這個概念時,為了便於理解,教材中以直線運動為例,給出直觀材料,「汽車開動時,它的速度在幾秒內從零增加到幾十米每秒。發炮時,炮彈的速度在千分之幾秒內就從零增加到幾百米每秒」。通過這個直觀材料我們看到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當速度發生變化時,速度變化的快慢程度不同,其中炮彈速度變化得快,汽車速度變化得慢。因此,為了區分速度變化的快慢程度,我們引入加速度這個物理概念。在這樣直觀材料基礎上的分析和綜合,對加速度的物理意義,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要掌握了概念的本質,理解它的內涵與外延。也就要理解物理概念的定義是什麼?定義式是什麼?決定它大小的條件是什麼?單位是什麼?是否為矢量?
在學習中,我們不但要能夠了解定義,熟記定義,更為重要的是應以定義為基礎,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並且認清概念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具體來說,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注意定義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如;磁通量的變化率不要說成磁通量的變化量,更不能看做是磁通量的大小;電荷的周圍存在著電場,不能說成電荷的周圍是電場,因為電荷的周圍還可能存在其他物質等等。這都表明理解概念的定義必須確切,要注重科學性。二、注意物理量的本質的理解,如一些以比值定義的物理量:E=F/q中,電場強度並不是由F與q來決定;加速度的定義a=△v/t,它只能反映或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而速度變化的快慢並不是由△v與△t而決定的等等。三、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物理上有很多形式相似而本質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的聯系很密切,但又容易被混淆。例如,速度與加速度,電場力與電場強度,電勢能與電勢,重量與質量等。在學習中,要注意用比較的方法把相似、相近的而容易混淆的概念區分開來,一方面使我們對建立某概念的物理事實有透徹的了解;另一方面使我們能找出概念間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明確這些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鞏固和加深對概念的正確理解。
第三,要能夠運用概念去分析判斷和解決物理的實際問題。一方面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困難的,但如果把「概念」放在實例中去記憶,去理解,就要簡單得多,也就更容易區分相關因素和無關因素,找出共同特徵。另一方面,我們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物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第四,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認識,不斷地理解。如力這個概論,從初中二年級就開始學習,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升入高中後,又開始學習,並給予初步的概括: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第三章中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又進一步認識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到此,也只是停留在機械力的范籌之內。到學習了電場力和磁場力後,才從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力的作用情況,通過聯想和類比,形成比較深刻的認識。也就是說,認識一個物理概念有一個不斷發現,不斷提高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多觀察,多擴大自己頭腦中的信息量,經過加工比較,實現對概念的深刻理解與掌握。
第五,對所學過的物理概念進行分類,中學物理涉及的概念約四百餘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反映物質屬性的。如:運動、慣性、質量、能量、電、磁、波粒二象性等,這類概念的特點是:其含義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難從其表面定義上獲得深入理解。只有隨著知識學習的積累和發展才能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第二類是反映物質及其性質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功率、比熱、電場強度、電勢、電動勢、電阻、電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用兩個或幾個物理量的比值來表示它們的定義。
第三類是反映物質間相互作用關系的。如:力、力矩、壓強、沖量、功、熱量。這些概念的特點是:與物質間相互作用密切關聯,對於單個物質是毫無意義。
第四類是一些描述物理現象的名稱。如:勻速直線運動、圓周運動、形變、熔解、反射、折射、干涉、靜電感應、電磁感應、反射性、核反應、質量虧損等。這類概念的特點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並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這些物理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及規律。
總之,要學好物理,首先要在理解物理概念上下工夫,理解每個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達到提高思維能力的目的。因此,正確理解物理概念也就成了學好物理的關鍵
『肆』 物理學最本質定義是什麼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
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拓展資料: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范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
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里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伍』 對物理的認識
第一,當然是要有興趣,我從來不認為我是在學習物理,而是對客觀世界運動的規律抱有濃厚的興趣。
第二,改變已有的思維模式和世界觀,比如說,我們從小就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了,物體就停止了。但是,真理告訴我們,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那麼沒有力了,物體怎麼會停止呢?答案是,阻力使物體停了下來,就像是汽車剎車一樣,正是地面對輪胎的摩擦力,使汽車停了下來。如果你要堅持你的經驗就是真理的話,那麼你很難學好物理,客觀的真理是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轉移的。
第三,物理、物理,說的就是物的道理,是一門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科學,也因此,物理現象無處不在,我們要善於觀察。
『陸』 物理學名詞解釋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10、守恆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
『柒』 談談對物理學的認識及看法
物理學是一門科學的學科,物理用處是非常大的,關繫到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都需要用到物理學方面的東西。
『捌』 物理的含義
物理的含義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基本規律的科學.它的英文詞physics來源於希臘文,原義是自然,而中文的含義是「物」(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理」(物質的運動、變化規律).中文含義與現代觀點頗為吻合.現代觀點認為物理學主要研究:物質和運動,或物質世界及其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或物質的基本組成及它們的相互作用.
物質可以小至微觀粒子——分子、原子以至「基本」粒子(elementaryparticles).所謂基本粒子,顧名思義是物質的基本組成成分,本身沒有結構.然而基本與否與人們的認識水平以及科學技術水平有關,因此對「基本」的理解有階段性.有鑒於此,物理學家簡單地稱之為「粒子」.有時為了表達認識的層次,我們仍然可以說:「現階段的基本粒子為……」.當前我們認為基本粒子有輕於(lepton)、誇克(quark)、光子(photon)和膠子(gluon)等等.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找自由誇克.此外,分數電荷、磁單極也在尋找之列.我們周圍的物體是物質的聚集狀態.人們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大多數聚集狀態的物質,並稱它們為宏觀(macroscopic)物質以區別前面所說的微觀(microscopic)粒子.居間的尺度是介觀(mesoscopic),而更大的尺度是宇觀(cosmological).場(field)傳遞相互作用,電磁場和引力場就是例子.
在物理學的范圍內,物質的運動是指機械運動、熱運動、微觀粒子的運動、原子核和粒子間的反應等等.運動總是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首先是作為物質運動的舞台,但最後也成了物理學研究的對象.
現在知道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四種,即萬有引力、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
愛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生前曾致力於統一場論的工作,試圖用統一的理論來描述各種相互作用.在60年代,走向統一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格拉肖(S.L.Glashow)、溫伯格(S.Weinberg)和薩拉姆(A.Salam)等人發現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可以統一,用弱電相互作用(electroweak)來描述.魯比亞(1983[1],C.Rubbia)等提供了實驗支持.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cation Theory,GUT)試圖將強相互作用也統一進去,而超對稱理論更企圖將引力也納入其中.還有人在尋求其他的相互作用.對此,在Physics Teacher期刊上曾有一篇文章題為「存在第五種基本力嗎?」專門討論這一命題[6].在高級的理論中,相互作用只不過是交換物質,如電磁作用交換光子、強作用交換膠子.
物理學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10]、守恆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物質的有序狀態比我們想像的要廣泛得多.除了排列整齊的位置序以外,還可以有指向序.超導態也是一種有序狀態.對稱性通常指靜止的空間幾何對稱,如太極圖、八卦、晶體中的平移和旋轉對稱.實際上,對稱性還可以是動態的,可以是時間反演對稱、物質—反物質對稱以及更為抽象的規范對稱等等.
就物理學和其他科學的關系而言,我們可以說:
·物理學是最基本的科學.
·物理學是最古老、發展最快的科學.
·物理學提供最多、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手段.
最基本的體現是在天文學、地學、化學、生命科學中都包含著物理過程或現象.在這些學科中用到不少物理學概念和術語是很自然的.最基本還意味著任何理論都不能和物理學的定律相抵觸.例如,如果某種理論破壞能量守恆定律,那麼這一理論就很成問題.當然,某些物理理論本身或一些階段性的工作本身也是在不斷地完善.
19世紀中葉之前,物理學曾是完完全全的實驗科學.力學中的理論問題被認為是數學家的事.19世紀末,在當時處於世界物理學中心的德國的大學里,開始設置理論物理學教授的席位.此後,隨著人類的認識能力逐步深入,逐步深入到不能靠直覺把握的微觀、高速、宇觀現象,20世紀初建立了狹義和廣義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這些深刻的物理理論.到了20世紀中葉,物理學已經成為實驗和理論緊密結合的科學.20世紀後半葉由於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既改變了理論物理的工作方式,也擴大了實驗的涵義.目前物理學已經成為實驗物理、理論物理、計算物理三足鼎立的科學.實驗提供的條件比自然界出現的更富變化和更靈活可控,而物理理論則給出了對自然界的數學描述.計算物理學是重要的新分支,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計算機實驗可以提供比通常的實驗更為變化豐富和靈活控制的條件.不過通常需要用到超級計算機.
物理學中最重大的基本理論有下面5個:
·牛頓力學或經典力學(Mechanics)研究物體的機械運動;
·熱力學(Thermodynamics)研究溫度、熱、能量守恆以及熵原理等等;
·電磁學(Electromagnetism)研究電、磁以及電磁輻射等等;
·相對論(Relativity)研究高速運動、引力、時間和空間等等;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觀世界.
後兩個理論主要是在20世紀發展起來的,通常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核心.以上理論中沒有一個被完全推翻過,也沒有一個是永遠正確的.例如,牛頓力學在高速情形下,應該用狹義相對論來代替;而對於強引力,它又偏離於廣義相對論,但在它的適用范圍內仍然是精確的.科學的理論總是要發展的,需要根據新發現的事實進行修正.在教科書中只介紹一種版本的做法很可能導致「理論是唯一的」這樣的觀念.事實上,理論決不是唯一的.科學理論往往在美學上令人賞心悅目,在數學上優雅而普適,但是僅僅有這些是決不可能流傳下來的.理論和思想必須經受實驗的檢驗和驗證.物理學中的理論和實驗在相互促進和豐富中得到發展.
一個沒有思想的實驗工作者可以發現無窮無盡的事實,不過毫無用處.理論家如果不受實驗檢驗這一約束也可能產生出極其豐富的思想,不過與大自然毫無關系而已.
通常的科學研究方法是:
·通過觀測、實驗、計算機模擬得到事實和數據;
·用已知的可用的原理分析這些事實和數據;
·形成假說和理論以解釋事實;
·預言新的事實和結果;
·用新的事例修改和更新理論.
上述的後3步都是關於理論的.以上所說的科學研究的步驟是常規的.有時候,有的人可能並不遵循這樣的過程.常常直覺(intuition)或者預感(premonition)會起相當的作用.有時候,機遇(運氣或偶然)對於成功也會起作用,使你獲得一則重要的信息或發現一個特別簡單的解.要學會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並找到問題的答案.有時還必須忽略一些「事實」,原因是這些並不是真正的事實或者它們無關緊要、自相矛盾;或者是由於它們掩蓋了更重要的事實或考慮它們使問題過於復雜化.據說,有一次有人問愛因斯坦:如果邁克耳孫-莫雷(Michelson-Morley)實驗並不導致光速不變你怎麼辦?他說:他將忽略那些實驗結果,他已經得到了結論,光速必須被認為是不變的.關於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時是否知道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曾發生過長時間的爭論.有人認為愛因斯坦在他的著作中沒有留下他知道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的絲毫痕跡,他可能純粹通過理論推理和他們(邁克耳孫與莫雷)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愛因斯坦的首席傳記作家培斯(Abraham Pais)篩選了許多歷史記載,得出結論說,愛因斯坦確實知道這一實驗.新近有一篇愛因斯坦在1922年的演說的英文翻譯稿刊登在Physics Today上[8].此文是根據原來的德語演講的日文記錄整理、翻譯的[見第九章參考文獻(13)].譯者讓愛因斯坦「本人」表示,他知道這一實驗.
在大學物理的學習中,除了學習事實、定律、方程和解題技巧外,還必須努力從整體上掌握物理學.要了解各分支間的相互聯系.現代觀點認為,應該從整體上邏輯地、協調地來把握物理學.學習中,對於基本物理定律的優美、簡潔、和諧以及輝煌應該有所體會,要學會鑒賞其普適程度,了解其適用范圍.還要學會區別理論和應用,物理思想和數學工具,一般規律和特殊事實,主要和次要效應,傳統的和現代的推理方式等等
『玖』 對物理的認識及如何去學習(初二)
物理是一種理科課程.初中物理呢,是應用物理的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當中的許多現象的學科.比較貼近於生活.也來自生活.要是想學好物理呢,就必須有合適的方法.如果沒有合適的方式方法的話.你根本就學不會物理的,因為物理是有邏輯性的.那麼怎麼學好初中物理這門學科呢?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學好物理呢?
初中物理思維導圖
第五、不懂就問
發現自己有不會的地方,一定要及時的問同學或者是老師.不懂就問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就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放在你的腦子里邊了.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了,而不是別人的東西.
關於怎麼學好初中物理的方法技巧已經告訴給大家了,希望同學們能夠按照上面的方式方法進行學習,對於你們提高成績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