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生物
Ⅰ 什麼是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是動物界中的第二大門。身體柔軟,一般左右對稱,某些種類由於扭轉、屈折,而呈各種奇特的形態。通常有殼,無體節,有肉足或腕,也有足退化的。外層皮膚自背部折皺成所謂外套,將身體包圍,並分泌保護用的石灰質介殼。呼吸用的鰓生於外套與身體間的腔內。水陸各地都有分布。包括雙神經綱(如石鱉)、腹足綱(如鮑、蝸牛)、掘足綱(如角貝)、瓣鰓綱(如蚶、牡蠣)、頭足綱(如烏賊、鸚鵡螺)等。柑橘害蟲所涉及的軟體動物主要為腹足綱。
Ⅱ 軟體動物主要特徵是什麼常見的軟體動物有那些
軟體動物主要特徵是: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常見的軟體動物:
一、網紋鬃毛石鱉
身體橢圓形或近圓形。頭板前方的嵌入片有8個齒裂,尾板後方中央有凹陷竇。環帶上除生有針、鱗外,還被有鬃毛狀突起。鰓列通常超過足部長度的一半。齒舌的內側齒具有大的3個齒尖。
身體呈橢圓形,殼片灰白色,雜有紅色、綠色和褐色的斑點;頭板半圓形,具有網狀刻紋和10條顆粒的放射脅;中間板的中央部有網狀刻紋,翼部有2條粗大的、具有粒狀突起的肋;尾板自殼頂向兩側各有1條突起肋,末端有一易燃明顯的缺刻。
二、紅條毛膚石鱉
身體呈長扁形,殼片中部有3條紅色色帶,環帶較寬。頭板半圓形,表面布有粒狀突起,嵌入片中有5個齒裂。中間板的寬度與長度相近,峰部具有縱肋,翼部具有較大的顆粒狀突起。尾板小,前緣中央微凹,後緣弧形,蓋層布有顆粒突起。
三、鸚鵡螺
鸚鵡螺(學名:Nautiloidea)是海洋軟體動物,共有2屬、6種,具捲曲的珍珠似外殼,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外套位於外殼內。各腔室之間有隔膜隔開;鰓2對;具63-94隻腕,但無吸盤;眼簡單,無晶狀體;
無墨囊。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
四、烏賊
烏賊本名烏鰂,又稱花枝、墨斗魚或墨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目的動物。烏賊遇到強敵時會以「噴墨」作為逃生的方法並伺機離開,因而有「烏賊」、「墨魚」等名稱。
其皮膚中有色素小囊,會隨「情緒」的變化而改變顏色和大小。烏賊會躍出海面,具有驚人的空中飛行能力。與魷魚和章魚一樣屬海洋軟體動物,三者均不屬於魚類。
五、柔魚
柔魚,又名「魷魚」。目前市場看到的魷魚有兩種:一種是軀幹部較肥大的魷魚,它的名稱叫「槍烏賊」;一種是軀幹部細長的魷魚,它的名稱叫「柔魚」,小的柔魚俗名叫「小管仔」。
胴體長可超過40厘米,體重可達4千克以上。體色濃重,背部有黑色縱帶,兩側赤紅,腹側亦紅色,尾端尖細;眼有透明膜覆蓋;鰭的形狀變化多,卵圓形/細長菱形或心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軟體動物
Ⅲ 屬於軟體動物的有哪些
軟體動物 英文名稱:Mollusca (拉) 定義:通稱「貝類(shellfishes)」.無脊椎動物的一門.身體柔軟,通常有殼,無體節,有肉足或腕.應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基礎科學(二級學科)
根據軟體動物形態結構的不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五個綱.
1.雙神經綱 左右對稱.頭部不明顯.常有貝殼八片,呈覆瓦狀排列於背面.足塊狀.如石鱉等.
2.腹足綱 左右不對稱.頭部明顯.螺殼是螺旋形的.足常位於腹側.如田螺、蝸牛等.
3.掘足綱 左右對稱.頭部不明顯.足圓柱形.貝殼為牛角形的兩端開口的管.如角貝等.
4.瓣鰓綱 左右對稱.無頭部.足斧狀.有左右兩片貝殼.如河蚌、牡蠣等.
5.頭足綱 左右對稱.身體分頭和胸(內臟)兩部分.足的一部分成為條狀的碗,一部分成為漏斗狀體.貝殼為外殼,或內殼,或無.如烏賊、鮑魚等.
Ⅳ 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特徵如下:
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身體柔軟,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軟體動物(拉丁學名:Granulifusus kiranus)也稱貝類,是軟體動物門動物的統稱,是除節肢動物外最大的類群,約10萬種,體制的差異很大。
簡介:
特徵,漢語詞語,讀音為tè zhēng,意思是一事物異於其他事物的特點。
《後漢書·郎顗傳》:「天之生固,必為聖漢,宜蒙特徵,以示四方。」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後娶》:「建光中,公車特徵,至拜侍中。」
金·元好問《王黃華墓碑》:「避漢末之亂,徙居遼東。曹公特徵,不應,隱居終身。」
Ⅳ 軟體動物都有什麼
一、軟體動物有:蝸牛、田螺、河蚌、毛蚶、烏賊(墨魚)、章魚等。
二、節肢動物有: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
三、環節動物有:蚯蚓、螞蟥(又稱水蛭)、沙蠶等
四、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的部分介紹:
1、蝸牛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蝸牛是一種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取食植物,產卵於土中或者樹上。在熱帶島嶼比較常見,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區。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而地棲的通常幾種接近的顏色,一般有條紋。非洲的水晶螺屬體型最大,多超過20公分。
5、蚯蚓俗稱地龍,又名曲鱔,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代表性動物。蚯蚓是營腐生生活動物,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以腐敗的有機物為食,生活環境內充滿了大量的微生物卻極少得病,這數蚯蚓體內獨特的抗菌數免疫系統有關。
6、水蛭,俗名螞蟥,在內陸淡水水域內生長繁殖,身體各節均有排泄孔,開口於腹側。雌雄生殖孔相距4環,各開口於環與環之間。前吸盤較易見,後吸盤更顯著,吸附力也強。
Ⅵ 軟體動物有哪些
軟體動物包括石龜、掘足綱、雙瓣類、腹足綱和頭足綱。幾乎全部的軟體動物都有一個碳酸鈣鹽殼,只有腹足綱、頭足綱和裸鰓亞目幾個屬沒有這個特點,軟體動物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軟體動物是依其殼的結構來分類。多數軟體動物生活在海洋里,僅雙瓣類和腹足綱的一些科進入淡水。有些腹足綱進化時在空氣中呼吸並生活在陸地上。軟體動物利用過濾進食(多數是雙瓣類),食草(一些腹足綱),吃肉(腹足綱、頭足綱)。軟體動物中一個主要的類菊石目在白堊紀末便絕種了。
Ⅶ 什麼是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拉丁學名:Granulifusus kiranus)是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動物,是除節肢動物外最大的類群,約10萬種。
體制的差異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徵∶體柔軟而不分節,一般分頭-足(有的頭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質)和內臟-外套膜(由背側的內臟團、外套膜及外套腔組成)兩部分。
中文名
軟體動物
拉丁學名
Granulifusus kiranus
界
動物界
門
軟體動物門
蝗蟲生物的分類腔腸動物魚類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徵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門爬行動物軟體動物視頻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ppt
看懂視界
珍珠的由來_軟體動物
簡介
背側皮膚褶襞向下延伸成外套膜,外套膜分泌包在體外的石灰質殼(有的退化成內殼或無殼)。無真正的內骨骼。體內有一血腔(即一系列擴張的靜脈竇)。血腔血功能如液體骨骼,用以維持身體的緊張度。血內含少量星形或阿米巴形細胞。血液中含血藍蛋白(腹足綱及頭足綱)。口的肌肉含肌紅蛋白。真正的體腔退化為生殖腔和圍心腔。體表一般有纖毛或黏液。口內有齒舌。齒舌是多數軟體動物特有的器官,由多列角質齒板組成,形似銼刀,用於幫助攝食。常有大型消化腺體。有櫛鰓,表面具纖毛,用以激動水流(在雙殼類有助於濾食水中食物顆粒)。排泄器官為腎。海生種類排泄氨或尿素,陸生腹足類排尿酸。雌雄同體或異體。頭足綱及部分腹足綱體外受精,雌雄同體者則異體受精。有數對神經節。最大的軟體動物大王烏賊腕展開達12公尺(40尺),最小的是僅長1厘米的螺類。軟體動物分布於各種生境,如海水、淡水、陸地(尤其是林地,甚至乾燥地區)。某些腹足綱是其他動物的內寄生物,軟體動物有重要經濟意義。許多水生種類,尤其是蛤、牡蠣、扇貝和貽貝都可供食用,可進行捕撈或養殖。陸生的大蝸牛屬(Helix)在歐洲用作佳餚。許多貝殼或珍珠可用作裝飾品,船蛆等則危害碼頭和木船。有些淡水螺是寄生蠕蟲的中間宿主。
軟體動物身體結構圖
軟體動物(Cephalopod)的族群包括烏賊、章魚、鸚鵡螺和已經絕種的菊石與箭石。它在嘴附近有長觸手以攫取獵物,移動方式為利用虹吸作用噴水前進。軟體動物(Mollusca)是動物界
章魚
烏賊
中的第二大門。軟體動物是三胚層、兩側對稱,具有了真體腔的動物。軟體動物的真體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層所形成的體腔。身體柔軟,一般左右對稱,某些種類由於扭轉、屈折,而呈各種奇特的形態。通常有殼,無體節,有肉足或腕,也有足退化的。外層皮膚自背部折皺成所謂外套,將身體包圍,並分泌保護用的石灰質介殼。呼吸用的鰓生於外套與身體間的腔內。水陸各地都有分布。包括多板綱(如石鱉)、腹足綱(如鮑、蝸牛);掘足綱(如角貝)、瓣鰓綱(如蚶、牡蠣)、頭足綱(如烏賊、鸚鵡螺)、無板綱、單板綱(如新碟貝)七大類。體腔動物之一門。屬原口動物,真體腔類,端細胞干。腹足類由於內臟塊的扭轉成為二次的左右不對稱,而其它各綱的體制均為左右對稱。身體由頭(瓣鰓綱無)、足和內臟塊構成。內臟塊的表皮延伸而形成外套膜,包裹著身體的主要部分。它與內臟塊之間的空間為外套腔,內有鰓,消化器官的末端和排泄器官開口於此。全無體節構造。體內不規則之空隙為血腔。真體腔因間充質發達而變窄,僅形成圍心腔、腎管的內腔和生殖腺的內腔(生殖腔)。頭部有眼等感覺器和口。作為運動器官的足,肌肉為平滑肌,這與其運動緩慢有關。墨囊壁上有斜紋肌。外套膜向外分泌貝殼。在不同綱中貝殼的數目和形狀各異。消化管長,口腔內一般有齒舌和唾腺。中腸腺開口於胃。一般有本鰓1對,相應地心臟為2心耳1心室。但在頭足綱中具2對本鰓的種類則有4個心耳。腹足綱因內臟塊扭轉,有的只有一個本鰓(心臟為1心耳1心室),也有的種類本醒全部消失而為外套鰓所替代。陸生腹足綱中之肺螺類,其部分外套膜已演變成肺。為開放式血管系,呼吸色素多為血藍蛋白。蚶、扁卷螺等則有血紅蛋白。排泄器以腎管(鮑耶納氏器)為主,但也有具凱勃氏器的種類(瓣鰓類)。神經系為特殊類型,除食管上的1對頭神經節外,還具有側神經節、足神經節和臟神經節各1對。每對同類神經節由橫神經聯系,頭神經節與其它神經節由縱神經相聯系。雌雄同體或異體。在牡、船蛆和鮑等,見有性的轉換。除頭足類外,均行螺旋式卵裂,經擔輪幼蟲期和面盤幼蟲期;但頭足類之卵裂為左右對稱型,直接發育。
金扁卷螺
軟體動物是無脊椎動物中數量和種類都非常多的一個門類,已經發現的現代種類加上化石種類一共有12萬種,僅次於節肢動物而成為動物界中的第二大門類。軟體動物適應力強,因而分布廣泛,陸地、淡水和鹹水中都有大量成員,像蝸牛、河蚌、海螺、烏賊等都是我們熟悉的代表。
各類軟體動物雖然形態各異、習性有別,但是基本特徵十分相似,身體柔軟而且大多數都不分節,一般都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4個部分。外套膜通常還都分泌出鈣質的硬殼保護在身體的外面。由於外套膜形狀因種類而異,不同種類的軟體動物的硬殼外形也就各種各樣。不過,除了大多數成年期的腹足動物之外,它們的殼體都是左右對稱、也就是兩側對稱的。科學家正是根據這些硬殼和軟體結構的差異,將軟體動物分成了10個綱,它們就是單板綱、多板綱、無板綱、腹足綱、掘足綱、雙殼綱、喙殼綱、頭足綱、竹節石綱和軟舌螺綱。
單板綱軟體動物的特點是殼的形狀像帽子或勺子。它們早在寒武紀早期就已經出現,一直繁衍到現代,現代的新笠貝就是代表。
多板綱身體兩側對稱,呈橢圓形,背殼由8塊骨板組成。它們出現在寒武紀晚期,一直延續到現代。
無板綱沒有骨板或貝殼,兩側對稱的身體像蠕蟲似的。不過它們身體外表披掛著帶有鈣質針狀棘的角質外皮,因而也能夠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無板綱沒有化石代表,現代生活的有海兔等。
腹足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軟體動物了,蝸牛、田螺、海螺等都是這一綱的成員。它們的軟體和外殼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發生扭轉,因而殼形呈單螺旋的形態。腹足綱的也是早在寒武紀早期就出現了,而且一直繁衍到現代,陸地、海洋、淡水裡都有它們的分布。
掘足綱的外殼像細長的管子,兩端開口,兩側對稱。掘足綱從奧陶紀出現,一直延續到現代,代表動物有角貝等。
雙殼綱也是我們熟悉的軟體動物,河蚌、海扇、蛤蜊以及我們在海邊能夠撿到的絕大多數貝殼都屬於雙殼綱。它們的特點是有兩瓣殼,兩個殼瓣之間有鉸合構造;它們的軟體部分缺乏明顯的頭部,腹側則具有肉足。從寒武紀到現代地球上的海洋和淡水裡一直都有雙殼綱動物的分布。
喙殼綱的殼看起來也像有兩瓣,但是沒有鉸合構造,它們的殼實際上是"假雙殼"形態的單殼。它們是已經絕滅了的古生物,只生活在寒武紀到奧陶紀,代表有海拉爾特殼等。
頭足綱是軟體動物門中發育最完善、最高級的一個綱,包括地質歷史時期曾經大量繁盛並具有重要意義的鸚鵡螺類、桿石、菊石、箭石和現代的章魚、烏賊等。它們全都是海洋里的肉食性動物,善於在水底爬行或在水中游泳。頭足綱動物兩側對稱,長得很明顯的頭在身體前方,兩側具有發達的大眼睛,中央有口,口內有角質的顎片;口的周圍環列著一圈能夠用來捕食其它動物的腕。頭足綱動物有的具有外殼、有的具有內殼、也有的沒有殼。頭足綱的演化歷史也很長,從寒武紀直到現代。
竹節石綱是一類輻射對稱、單錐形殼的古代軟體動物,分布時代從奧陶紀到泥盆紀,代表有竹節石等。
軟舌螺綱也是一類單錐形殼的古代軟體動物,但是它們是兩側對稱的,分布在寒武紀到奧陶紀,代表有軟舌螺等。
主要特徵
主要特徵是: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的形態結構變異較大,但基本結構是相同的。身體柔軟,具有堅硬的外殼,身體藏在殼中,藉以獲得保護,由於硬殼會妨礙活動,所以它們的行動都相當緩慢。不分節,可區分為頭、足、內臟團三部分,體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貝殼。足的形狀像斧頭,具有兩片殼,如牡。
人們推測原軟體動物出現在前寒武紀,生活在淺海,身體呈卵圓形,體長不超過1cm,兩側對稱,頭位於前端、具一對觸角,觸角基部有眼。身體腹面扁平,富有肌肉質,形成適合於爬行的足。身體背面覆蓋有一盾形外凸的貝殼(shell),保護著整個身體。貝殼最初可能僅由角蛋白形成,稱為貝殼素(conchiolin),以後在貝殼素上沉積碳酸鈣,增加了它的硬度。貝殼下面是由體壁向腹面延伸形成的雙層細胞結構的膜,稱外套膜(mantle)(或pallium),它具有很強的分泌能力,貝殼即由外套膜所形成。外套膜下遮蓋著內臟囊。身體後端、足的上方與內臟囊之間出現了一個空腔,即為外套腔(mantle cavity),它與外界相通。外套腔中有許多對行呼吸作用的鰓,以及後腎、肛門、生殖孔的開口。
海洋軟體動物
原軟體動物鰓的結構可能相似於現存腹足類的鰓,它是由一個長的鰓軸向兩側交替伸出三角形的鰓絲所組成,這種鰓稱為櫛鰓(ctenidium)。鰓軸是由外套膜或體壁向外伸出,其中包含有血管、肌肉和神經,鰓絲的前緣(即腹緣)具有幾丁質的骨棒支持,以增加鰓的硬度。鰓在外套腔的兩側分別由背、腹膜固定了位置,因此鰓將外套腔分成了上、下室。水由外套腔後端的下室流入,經鰓絲表面及上室流出外套腔,鰓絲前緣及表面滿布纖毛,由纖毛的擺動造成水在外套腔中的流動。鰓軸上具有兩個血管,背面的為入鰓血管(afferentblood vessel),腹緣的為出鰓血管(efferent blood vessel),血液由入鰓血管流向出鰓血管,也由鰓絲表面的微血管直接由背緣流向腹緣,這樣血流的方向正好與鰓表面的水流方向相反,可以更有效地進行氣體交換。
軟體動物
原軟體動物像許多現存種類一樣,不僅鰓的表面布滿纖毛,其外套膜及皮膚(包括足部皮膚)部分布有纖毛,這些纖毛的擺動造成水流不斷的經過,以有利於氣體的交換及捕食,所以在原軟體動物中皮膚的呼吸作用是很重要的。足部的纖毛運動與肌肉的收縮還聯合構成身體的運動。 原軟體動物可能是植食性的,取食淺海岩石上生長的藻類。具有與現存軟體動物相同的取食結構。口位於頭的前端,口後為口腔(buccal cavity),口腔後端有一袋形齒舌囊(ralasac)。齒舌囊的底部是一條可前後活動的膜帶,膜帶上分布有成行成排、整齊排列的幾丁質細齒,齒尖向後,膜帶及齒構成齒舌(rala),齒舌囊的底部有齒舌軟骨(odontophora),齒舌和軟骨上附著有伸肌(protractor muscle)和縮肌(retractormuscle),靠肌肉的伸縮、軟骨和膜帶可伸出口外,以刮取食物,由於取食的磨損,前端的細齒逐漸老化丟失,膜帶後端可以不斷分泌補充新齒,其替補的速度在許多軟體動物是每日數排。這種齒舌的結構在大多數現存軟體動物中是存在的。 口腔的背面有一對唾液腺的開口,其分泌物可以滑潤齒舌,並將進入口中的食物顆粒粘著在一起,形成食物索,食物索經食道進入胃。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內壁的一側具有幾丁質板,稱胃楯(gastric shield),相對的一側形成許多細小的嵴與溝,溝中具有纖毛,稱為篩選區(sorting region)。胃的後半部分成囊狀,稱晶桿囊(style sac),因其中有一膠質棒狀結構,稱晶桿(crystalline),晶桿囊的內壁也有褶皺及纖毛,也形成纖毛溝。食物在口腔中被粘液粘著形成食物索後,不斷地進入胃內,依靠胃酸作用(現存種類胃液的pH值一般是5-6)除去食物索的粘滯性,使索中的食物顆粒游離,同時靠胃篩選區內的纖毛作用對食物進行篩選,將細小的食物顆粒經胃上端的消化腺管送入消化腺中,消化腺是食物進行胞內消化及吸收的場所;較大的食物顆粒在胃內被進行胞外消化;未能消化的食物經胃壁的褶皺而進入腸道,由腸道再進行部分的消化作用,最後在腸道中形成糞粒。肛門開口在外套腔後端,糞粒的形成減少了對外套腔的污染,糞粒可由水流排出體外。 原軟體動物的體腔位於身體的中背部,它包圍著心臟及部分腸道,所以實際上代表著圍心腔與圍臟腔。心臟包括前端的一個心室及後端的一對心耳,由心室通出的動脈經過分枝形成小血管,最後在進入組織間隙形成血竇,再經血竇匯集成靜脈,經過腎、鰓等血液流回心耳及心室,此為開放式循環。血液中包含有變形細胞及呼吸色素,其呼吸色素主要是血藍素(hemocyanin)。
Ⅷ 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
1、身體分為頭、足、內臟團三部分。
2、具有貝殼和外套膜。
3、真體腔極度退化。
4、出現專職的呼吸器官——鰓。
5、除頭足類是盤裂外,其餘都是螺旋式卵裂,除肺螺類、頭足類是直接發育外,其餘多數海產動物是間接發育。
6、體制是兩側對稱,體不分節,具有外套膜、貝殼,體腔為真體腔,但不發達。
7、多數種類雌雄異體甚至異形,少數種類雌雄同體。
可用價值
1、食用價值
海產的鮑、玉螺、香螺、紅螺、東風螺、泥螺、蚶、貽貝、扇貝、江珧、牡蠣、文蛤、蛤仔、蛤蜊、蟶、烏賊、槍烏賊、章魚,淡水產的田螺、螺螄、蚌、蜆,陸地棲息的蝸牛等肉味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2、農業價值
產量多的小型軟體動物可以做農田肥料或飼料,河蜆可以飼養淡水魚類。軟體動物的貝殼是燒石灰的良好原料。珍珠層較厚的貝殼(如蚌、馬蹄螺等)是制紐扣的原料。
3、工藝用或裝飾
很多貝類的貝殼有獨特的形狀和花紋,富有光澤,絢麗多彩,是古今中外人士喜歡搜集的玩賞品。
Ⅸ 你知道哪些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身體柔軟,種類繁多,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群,雖然在形態上差異很大,但身體一般都可以分為頭、足和內臟團3個部分,外面具有外套膜。足一般位於身體的腹面,是由體壁伸出的一個肌肉質的運動器官,內臟團位於身體背面,由許多內臟器官所構成,並被柔軟的體壁所包圍。

馬蹄螺殼非馬蹄狀
很多人可能認為馬蹄螺是因為螺殼的形狀像「馬蹄」而得名,實際上並非如此。馬蹄螺的貝殼大多數是呈圓錐形或蝸牛形的,還有的是耳狀的,那麼為什麼稱之為馬蹄螺呢?主要是因為馬蹄螺的殼口形似馬蹄。馬蹄螺常棲息於潮間帶以及淺海的岩石、沙或泥沙質的海底,主要以藻類為食。大馬蹄螺是南海常見的種類,也是馬蹄螺中個體最大的種類,貝殼的珍珠層較厚,常被用作紐扣的原料或貝雕的工藝品,大馬蹄螺的殼在中葯上也被稱為「海決明」、「馬蹄子」,而且殼粉比較光潤,適於用作噴漆的調和物,但由於過度開采,已經日益減少。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