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⑴ 北京東直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南館公園
地址:北京東城區西羊管胡同甲1號
推薦理由:簋街北邊,挨著蘇聯大使館,還有通教寺。
小區附近的公園 ,面積不大。裡面有健身器材,簡單的游樂設施
2:通教寺
地址:北京東城區東直門內北小街針線胡同19.
推薦理由:很好的寺院,在繁華的東直門內附近,從踏入山門的一刻,就好像穿梭了一樣,從繁華到質朴,從喧囂到寧靜,從浮躁到庄嚴,從虛假到真實,在寺里能感受到平時未有的那一份平
3:周末相聲俱樂部
地址:東城區 交道口東大街111號東城區文化館內(近交道口北頭條)
推薦理由:周末經常光顧,性價比很高。場內音響效果很不錯,節目質量優良,能看到不少名角,開開心心一晚上,在這寒冷的冬季,是個周末活動的好選擇
4:俄羅斯文化中心
地址:北京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9號院2號樓
推薦理由:經常有免費的吉姆和電影,需要電話提前預約,感覺還是不錯的,適合大家懷舊
5:中國華橋歷史博物館
地址:北京東城區北新橋三條甲1號
推薦理由:對這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我還是相當的喜歡的咯,就是感覺中國的文化那麼的博大精深,偶爾的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也是很不錯的
⑵ 東直門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推薦景點有:南鑼鼓巷、南館公園、通教寺。
⑶ 廈門華僑博物館的資料
華僑博物院座落在廈門港峰巢山麓。這是一座魏峨壯麗、潔白莊重的民族形式大樓。在新建的牌樓式的大門上。鑲嵌著廖承志先生題寫的匾額。華僑博物院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韓素英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華僑歷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院是陳嘉庚先生帶頭捐款倡辦的,1959年5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展覽面積2400平方米,展出各種資料、照片1200多件,珍貴文物2000多件,各種珍禽、走獸、水產標本1000多件,華僑歷史陳列館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 "走向世界"。首先展示世界地圖。圖上圈圈點點的地名,表示華僑從流寓到定居的地點,他們的落地開拓之處。大廳中一艘艘仿製古代帆船模型,也揭示了華僑先祖漂洋過海謀生的辛苦歷程,見證了契約華工的悲慘命運。兩側展櫥的圖片、資料,告訴人們,華僑走向世界的艱苦性和斗爭的歷程。
第二部分 "創業海外"。展出的仿製"亞答"屋和鐵皮屋,揭示著華僑先輩投身蠻荒,開發土地,采礦築路的艱難歷程。17-19世紀,不論是東南亞城鎮的形成,或橫貫美洲大鐵路的通車,無不滲透華僑的智慧和血汗。在近代,華僑推廣橡膠的種植和加工,使橡膠業一躍成為馬來亞的經濟支柱,這是華僑歷盡艱辛而創下的業績。
在展廳中,還有仿製南洋舊民俗街,它是世界各地唐人街的縮影。在街道上有臘像的人力車夫及人力車實物,主要表示早期華人、華僑創業海外的艱辛歷程。還有華僑贈送的舊日常生活用品。及許多烈士照片和紀念碑,向人們訴說無數華僑在居住國歷次反侵略、反迫害、爭獨立的斗爭中,在保衛自己人格的尊嚴中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和壯舉。
第三部分 "融合當地"。華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面,華僑保持自我,辦華文學校、開華文報館、保留祖國語言文字、傳統禮俗和倫理道德,使中華文化在異國他鄉得以延續和發展;另一方面,華僑學習和吸收當地文化、西方文化的養分,它們之間相互影響、滲透和補益。華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為一體,共同創建美好的生活。
第四部分 "落地生根"。二次世界大戰後,華僑面臨政治認同的選擇。絕大多數的華僑則加入當地國籍,效忠各自的國家。他們不再以三把刀(剪刀、剃刀和菜刀)賣苦力、當小販等作為謀生的主要手段,而是提高文化水平、經營中小型或大型企業,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並取得成果。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華人華僑,作為所在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穩定腳跟,富於進取的精神。
第五部分 "源遠流長"。華僑雖然已選擇了不同的國籍,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但他們對祖國十分關切。他們的祖、父輩曾經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為故鄉造福,為鄉梓興學校,建醫院,辦各種公益事業。表現了他們愛國愛鄉的熱情。華僑永不忘懷祖國,記住自己是炎黃子孫。櫥窗中有許多是華僑送的東南亞各國文物和工藝品,如泰國佛像、柬埔寨浮雕、印尼古樂器等,富於異國情調。
博物院的創辦,體現了陳嘉庚先生以博物的展示,增廣群眾科學、文化知識、發揮社會教育作用的指導思想。
博物院三樓為自然館。它是華僑博物院創辦時陳嘉庚先生親自確定的社會教育功能之一。本館現展品600多件,其中獸綱有食蟲目、翼手目、靈長目、鱗甲目、嚙齒目、鯨目、食肉目、偶蹄目等。鳥綱有:雁形目、隼形目、雞形目、鶴形目、鷗形目、鵑形目、鶚形目、夜鷹目、佛法僧目、裂形目、雀形目等。爬行綱有:蛇目。在上述各目中,有不少珍品,如新加坡虎、貘、蜂猴、鵜鶘、擬大須鯨、金錢豹、中華秋沙鴨、黃嘴白鷺等。 詳見 http://www.xmself-travel.net/xmjd/0204.asp
⑷ 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三條的華僑歷史博物館前身是那個單位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由中國僑聯首任主席陳嘉庚先生於1960年提出倡議,2005年7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建設。自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將要建設的消息傳出後,6年來,海內外僑界反應熱烈。據統計,截至2011年9月,海內外僑界主動捐款捐物者已達到近5000人,無償捐贈文物已超過萬件。所捐文物多有較高的人文歷史價值,亦有屬國內首見的華僑文物。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2011年9月6日奠基,2014年10月21日建成開放,免費接待國內外觀眾參觀交流,為社會各界提供相關服務。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舍選址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北小街,主體建築地下2層,地上3層,建築總高度18米,總建築面積12765平方米。展覽廳、報告廳、會議廳等接待服務設施面積約7000平方米,藏品庫房和停車位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業務辦公和附屬用房面積約2000平方米。博物館主體建築結構已於2013年1月10日正式封頂,2014年竣工。 [2] 館內設有四個基本展廳,三個臨時展廳,一個報告廳。常設的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分為中國人移民海外歷史、華僑華人海外生活篇和貢獻篇、華僑華人與中國發展、中國僑務等四部分,展出文物千餘件(套),圖片千餘張。展覽以歷史傳統與現代觀念相結合、莊重大方與生動活潑相結合的理念,使用圖文結合、場景復原、藝術品創作、多媒體展示等手法輔助文物展示,幫助觀眾了解中國海外移民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生活、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地開拓、創業和所作貢獻的歷史,展示近代以來華僑華人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支持以及中國僑務機構的沿革發展。
⑸ 廈門市副市長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是同級別嗎
廈門市副市長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不是同級別的。副市長是副廳級,博物館館長是正處級。
⑹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官網傑出華人物介紹
摘要 《華僑華人》以院藏僑史文物資料和僑史研究新成果為基礎,藉助新的展示手段,形象、系統地向人們回顧了華僑華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足跡;再現了他們在居住國的生存狀態和傑出表現;介紹了他們從僑民到公民認同轉變的過程;返歌了他們
⑺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於2014年10月21日開放。博物館位於北京東直門內北小街,征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設規模12700平方米,館舍建設計劃投資2.2億元人民幣,主要由國家投資建設。
注冊資本:349萬人民幣
⑻ 華僑博物館的詳細資料
《華僑華人》以院藏僑史文物資料和僑史研究新成果為基礎,藉助新的展示手段,形象、系統地向人們回顧了華僑華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足跡;再現了他們在居住國的生存狀態和傑出表現;介紹了他們從僑民到公民認同轉變的過程;謳歌了他們為人類進步事業創下的不可磨滅的功績;展示了華僑對祖國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報國情。該陳列所涉及的僑鄉、僑居國均不受地域限制,展示面廣,時間跨度大,於2005年5月榮獲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文物報社頒發的第六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最佳新技術、新材料運用獎。
《陳嘉庚珍藏文物展》展示了從陳嘉庚先生於耄耋之年親往北京等地徵集的文物中選取的部分青銅器、陶瓷器、字畫等,讓觀眾通過品賞神秘的青銅器、精美的陶瓷器、風格迥異的字畫等飽含先民智慧和心血結晶的藝術珍品,從而了解博大精深、悠久燦爛的中華歷史文化,感受創辦這座文化殿堂的陳嘉庚先生的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教育思想。
四十多年來, 華僑博物院接待了海內外觀眾160多萬人次,在傳播歷史和科學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進中外人民的了解和友誼,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現為全國、省、市和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⑼ 華僑博物館的介紹
華僑博物館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華僑歷史博物館」,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南路西側,屹立在蜂巢山麓,是一幢具有民族特色的樓房,建築面積三千多平方米,有七千多件展品。該館由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主持創辦,並由僑胞和歸僑捐款籌建,1956年動工,1959年5月正式開放。
⑽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主要展示泉籍華僑往海外移民及其在海外生存、發展的歷史,反映華僑華人群體的主要特點和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地位、作用。該館作為華僑史專題博物館,藏品具有鮮明而濃厚的異域文化色彩,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與科學價值,是重現華僑先輩移民、謀生、發展歷程的重要實物資料。截止2007年底,共有館藏品(含展品)4459件,多數為華僑華人、歸僑僑眷捐贈的傳世文物,僅有少量從相關部門接收的出土文物。其中比較珍貴的主要有反映華僑華人史上各個時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僑領的文物史料,如「何香凝郭沫若葉恭綽合作畫」、「陳嘉庚公司印尼泗水分公司提貨單」、「梁披雲墨寶《番客謠》」、印尼華僑「歡迎蘇加諾總統蒞錫簽名冊」、「緬甸同盟會會員吳宗海日記」等。
該館設有「李成智華僑華人圖書資料中心」,專門收集僑史資料和部分泉州地方史料,藏書已達8000多冊,收藏有3種以上外文學術期刊,10多種中文學術期刊,數千冊珍貴族譜、華僑華人社團刊物,是海內外知名僑史資料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