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華陰的歷史

華陰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5-03 07:25:26

① 華陰西嶽廟的歷史故事

相傳,漢武帝在華山腳下創建了祭祀西嶽神的第一座廟宇――集靈宮。東漢王朝建立後,繼續奉祀。由於覺得「集靈宮」離華山較近,又在山下,難體現「望」祭的要求,不能達到祀神的目的,便決定將這一座神廟遷到今址,華山神也樂意。但是,廟址選好之後,監造大臣和工匠們對廟宇的建築形式犯難了,長久決定不下來。這樣對大家都沒什麼好處,因為如果建築形式太差或逾期不完工,大家都有性命之憂。愁得大家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時值炎炎酷暑。有一天,忽然狂風大作,從華山之巔生出團團烏雲,迅即遮天蔽日……由於突然,人們無不驚駭,以為是建廟不力,得罪了岳神。頃刻又見狂風稍息,驟然天空又降下了鵝毛大雪。要知道這是在酷暑盛夏!雪後,又見一隻矯健得兔子,在雪地上飛奔,並且所走路線怪異,人們惶恐普定,又愈加愕然了……等到清醒過來,白兔似融化在雪裡,已不見蹤影。仔細一看,白兔拋出得路線居然是一幅疏密有度、布局嚴謹得建築圖樣!無疑這是岳神所賜!人們欣喜若狂,就按著這一圖樣,開始了建築。
更有趣得是,在建築開始時:人們的苦惱又來了――缺少木材。附近華山上固然木材成林,然卻可望而不可及,不要說華山勢險難以登攀,即使可以,那也是「神木」呀!從外地運來,既費時又費力,恐難以按期竣工。正當木匠們無計可施而望山興嘆時,隱隱約約從山上傳來砰砰的伐木聲和樹傾倒的聲音,還天天聽到「夠了沒有」的問話聲,然卻無回話聲。工匠們面面相覷,莫名其妙。一天,又聽到了問話,不知是出於驚奇還是渴望,一個師傅便大著膽子回答:「夠了。」奇怪得很,伐木聲立即停止了,頃刻間狂風四起,陰雲密布,瓢潑大雨鋪天蓋地而來,一大堆大小木材隨著風雨之勢滾滾而來,且每根木材的兩端,都是一個「岳」字。這又是岳神相助了。為了盡快享受人間香火,也真難為「他」了。工匠們用這些「神木」,很快建成了西嶽廟。

② 華陰老腔的起源年代

華陰老腔起源於西漢,發展於隋唐,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華陰老腔》是秦派特色劇種,有三個特點:一是表演者情緒昂揚,唱腔豪邁。二是在表演時,時常出現吶喊助威這一幫唱的唱法,因此有「滿台吼」之稱。三是表演藝術家用驚堂木擊板伴奏使得台上台下的觀眾和演員情緒激昂,遙相呼應。

③ 陝西渭南華陰市是那一年解放的

華陰和平解放日應該定於何時

時間:2007-5-23

盛世修志,旨在育人,事實首當真實。可是華陰在修志中,關於華陰的和平解放日,至今未能取得統一的定論。華陰縣志定為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三日,渭南黨史志又定華陰和平解放日是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二日,華陰經歷過的群眾則說華陰和平解放日是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在和平解放時間的定性日尚難統一,那怎能向世人去交代待是對歷史的負責呢?

鑒於以上分歧的存在,我們三人願陳如下四個方面的意見,供領導思考和商處。

據華陰縣志辦已經收集到的文字證據,可以說明華陰和平解放的時日。華陰解放前夕,即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一日,下午首任縣委副書記郭銘丁到達華陰,就會同地下黨員程俊佐、王雲霞同志以及黨外人士國民黨華陰縣公安局局長施俊鋒等人商定成立華陰縣地方維持會。全縣的地方武裝力量在程俊佐同志的感召下,宣布同日起義。於是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一日這一天就成了華陰和平解放的紀念日。

能以證明華陰和平解放的事實,其證據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 華陰解放後的第一任縣長名叫李紀。李紀縣長在華陰召開的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上,開頭語就講到:「華陰自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和平解放以來……」。

二 、華陰縣的第一任縣委書記白加彩,第一任縣長李紀,他們二人署名向渭南地委寫的情況匯報材料也寫的清楚,華陰是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和平解放」的。

三 、解放軍進駐華陰的時間是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三日。但它不是解放華陰的時間。因為解放軍只是黨領導的一支武裝力量,承擔的任務就是:1、在未取得政權時,就是依靠這支武裝力量,摧毀舊政權建立新政府;2、在利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權之後,他的任務就是保衛新生政權。解放軍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進駐華陰,只是對華陰「和平解放」政權的保衛,並非是對華陰的武裝解放。此時的解放軍確實起到了保衛「和平解放」的巨大作用,因為以韓子佩為代表的國民黨殘余勢力還盤踞在華山。但這決不能就以國民黨殘余勢力的存在,而去否定華陰和平解放的歷史成果。

四、 和平解放的含義就是「不打一槍,不留一點血,不死一個人」,國民黨的政權就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這一事例,大則有北平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小則有華陰的和平解放等等。由於和平解放的成就,才換來了解放軍不流血的進駐。對待如此現實的事實,總不能將已經宣布了的和平解放,非改成解放軍進駐日才是解放的時間,這恐怕是對歷史事實極大的否定。

④ 魏以陰晉為和於秦,實華陰。

《通鑒》原文:魏以陰晉為和於秦,實華陰。——周紀二·顯王三十七年(前

誤解:魏王國把陰晉割讓給秦國,要求和解;而把居民遷到華陰。

正解:魏國割讓給秦國的地方,春秋、戰國叫「陰晉」,西漢高帝更名為「華陰」。「實華陰」疑是《通鑒》以後名釋古名。

秦地。今陝西華陰東。歷史上著名的陰晉之戰就發生在這里。

⑤ 陝西省華陰市歸哪個

華陰市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總面積817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嶽華山所在地。199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1993年被陝西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華陰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華陰春秋設邑,戰國置縣,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華陰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7度,平均降水量596.5毫米。土壤肥沃,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礦藏25種,金、鐵、鋁、稀土、石板材、礦泉水、地熱等頗具優勢。華山景區是全國風景名勝40佳,全國文明旅遊景區示範點和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2006年被評為「最值得外國人旅遊的50個景點」之一。

華陰市位於陝西省關中盆地東南部,縣境介於北緯34°19'22"—34°40',東經109°54'—110°12'13"之間,東臨潼關縣,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毗鄰,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縣城東距潼關縣城22公里,西距華縣縣城38公里,南距洛南縣城95公里,北距大荔縣城46.5公里,距渭南地區行署駐地63公里,距省會西安市125公里,距首都北京981公里。
氣候
華陰市位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春季溫暖多風,秋季溫涼濕潤,四季分明為主要氣候特徵。
冬季,來自蒙古高原乾冷的冬季風多從渭河谷地和黃河谷地侵入縣境,多出現東北風和西北風,這是形成冬季寒冷乾燥的主要原因。夏季,來自夏威夷高空的溫暖濕潤的季風從黃河谷地自東向西侵入縣境,多出現東北風,加之盆地地形的影響,是形成高溫多雨氣候的主要原因。春季晴天多,氣溫上升快,秋季受准靜止鋒的影響,陰雨天多。
根據張寶坤四季分類法(平均氣溫在10℃以下的為冬季,22℃以上為夏季,介於10℃—22℃之間為春、秋季),華陰市四季的分配是:春季64天(每年3月30日至6月1日),夏季91天(每年6月2日至8月31日),秋季59天(每年9月1日至10月29日),冬季151天(每年10月30日至3月29日)。

⑥ 華陰歷史楊震的故事作文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從其父楊寶研習《歐陽尚書》,師從於太常桓郁。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被眾儒生稱贊為:"關西孔子楊伯起。"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至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太尉。任內因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順帝繼位,下詔平反。

⑦ 華陰老腔的歷史原由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陝西省華陰縣市,久為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落音又引進渭水船工號子曲調,採用一人唱眾人幫合的拖腔(民間俗稱為拉波);伴奏音樂不用嗩吶,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均構成了該劇種的獨有之長,使其富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世代流傳,久演不衰。但又鑒於該劇種這一特殊情形(家族戲),目前依然處於行將消亡的瀕危狀態,迫切需要長期保護。 華陰老腔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據《華縣志》載: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調,於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於華州(今華縣)。華陰市東臨潼關、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的獨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獨特唱腔特點

⑧ 簡述華陰老腔的的歷史源流

陝西省華陰市雙泉村是一個位於西嶽華山腳下的小村莊,黃河、渭河和洛河在村莊附近交匯,村子裡代代相傳一個老腔皮影戲班。皮影戲在陝西一帶並不少見,但是雙泉村的這個戲班子卻會一種叫做老腔的獨特唱法。據說早在西漢時期,這里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當時的都城長安。帶頭船工為了統一大家的動作,一邊喊著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幫——這就是老腔的由來。
老腔名稱之來源說法有二,一是與當地流行的其他劇種相比,年代較早,尤其是音樂顯得古樸悲壯、沉穩渾厚、粗獷豪放,為古老之遺響,所以稱為老腔;二是由於它是從湖北老河口的說唱傳到華陰演變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個字來命名為老腔。
1940年前後,由於國民黨政府黑暗腐敗,加之連年遭災,阿宮腔戲班相繼解散,僅有段天煥一個戲班艱難地掙扎到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富平縣人民政府為搶救阿宮腔劇種,組織以段天煥為首的老藝人成立民樂皮影戲社,積極進行演出活動。1958年又將富平縣三團改為富平縣阿宮劇團,創作、改編、演出《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瓶贈金》、《女巡按》、《錦香亭》、《王魁負義》、《四賢冊》、《白蛇傳》、《翰墨緣》、《金鱗記》等傳統戲及《雞毛信》、《雷鋒》、《紅石鍾聲》、《八一風暴》、《三姑娘》、《兩家親》等現代戲。並於1961年赴京進行匯報演出,受到戲劇專家及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⑨ 華陰的文化

華陰市歷史悠久,文化藝術類屬浩繁,源遠流長。歷代人才輩出,著書立說者層出不窮。東漢「關西夫子」楊震的《關輔古語》、隋文帝的《兵書三十卷》、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的《盈川集》、嚴武的《劍南集二卷》、孟利貞的《碧玉芳林四百五十卷》、清初王宏撰的《山志》等,數計千卷,有些已為傳世之作。各朝書畫家,亦是枚不勝舉,東漢書法家張芝的《冠軍帖》、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清初王宏撰的《漢前將軍關壯謬侯祠碑》,堪稱「三絕碑」,以畫石見長的近代書畫家石磊園,多有作品傳世。
戲曲音樂,是在隋唐就作舞歌唱。經過千百年演化提高,清時迷胡、老腔已在華陰市廣泛流行。民國初年,迷胡、秦腔、皮影等自樂班、社有了發展。黑白無聲電影,也隨後傳入。
新中國建立後,華陰市新華書店、文化館、專業劇團、廣播、電影放映等文化事業單位相繼建立,文化事業得以迅速發展。1977年建成電視差轉台,1979年成立縣文物管理所,1985年成立縣圖書館。群眾文化生活日益活躍,文化事業呈前所未有的繁榮。

⑩ 華陰市的來歷

「華陰」作為縣名,始於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因治縣在華山北麓而得

熱點內容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
小學教師的條件 發布:2025-05-17 16:21:01 瀏覽:419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題庫 發布:2025-05-17 16:14:16 瀏覽:819
夏威夷群島地理位置 發布:2025-05-17 16:10:46 瀏覽:949
奴隸老師漫畫全集 發布:2025-05-17 16:01:34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