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國家地理探險家中心
字母N在Z城的西面。 你想像一下站在字母Z的左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即左邊)看一下,Z就變成N了。
⑵ 劉雨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探險家嗎
探險家是為了探測新事物等目的而深入危險或不為人知的地方進行探索的人。探險者通常是來自一個國家或文明最先到達某地方的人。也可以指冒險家、旅行家或者職業航海家、飛行員等等。探險的目的因人而異,可能包括軍事、商業、學術、旅行、宗教等各種因素。
中國探險家名錄
潘德明
又名文希,上海南匯人,生於浙江湖州,自行車環球旅行家,從小酷愛體育運動,曾就讀於上海南洋高 潘德明
級商校,後在南京開西餐館。1930年春,他從報上獲悉8名青年組織「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乃徵得父母同意,關掉餐館,6月赴杭州趕上步行團。經杭州、廣州、由海口,不到半年進入越南的海防市,同行者或因難耐其苦,或因患病,相繼打道回府。行到清化,僅剩他一人,潘德明決定獨自走下去,而且索性走出亞洲。次年元旦他重上征程,把徒步改為騎自行車,進行環球旅行。1931年4月由東南亞抵南亞次大陸;經中東進入非洲的埃及,北渡地中海到達巴爾干半島,從義大利經中歐,然後越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去英國。經英國橫渡大西洋,1934年1月抵美國,再經拉丁美洲,由巴拿馬乘船,橫渡太平洋,到大洋洲的紐西蘭、澳大利亞,再抵達亞洲的印度尼西亞、泰國。1937年6月從緬甸回到祖國的雲南。潘德明持「雪東亞病夫恥」、「以謀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歷時七年,行程數萬公里,途經亞、非、歐、美、澳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到一地都有考察記錄,搜集資料,徵得近1200個團體和個人用十幾種文字的簽字和題詞,受到29國元首、政府首腦、部長和著名人士接見,曾拜會了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聖雄甘地及後來的總理尼赫魯,波斯帝國最高統治者禮薩汗,「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將軍,保加利亞國王,法國總統、總理,英國首相麥克唐納,澳大利亞聯邦總理。期間,為了將來考察及編輯青藏高原的地理狀況,在美國考察了2個月,在美國二次受到羅斯福總統(當時兼任世界探險家協會主席)的接見和獎勵。 就在他回到南京次日,「七七事變」爆發。從此,這一壯舉再無人提起。潘德明後來定居上海,曾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工作。1949年後,一直處於失業狀態,靠熨燙衣服和畫宮燈養家糊口。解放後曾在昆明益興汽車材料行工作。1976年10月18日,他風聞「四人幫」倒台,大喜過望,因多喝了幾杯酒突發心肌梗塞而辭世。 他有6位子女,多為畫家,大兒子潘薇生為大連人。二兒子潘荷生。三兒子潘蘅生。四兒子潘芹生。五兒子潘芸生。女兒潘芝,孫子潘曉峰,潘博,潘溯,孫女潘申申。
劉雨田
劉雨田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劉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於河南省長葛縣,原是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機關的一名幹部。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舍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走完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侖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上、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物等中國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項目。足跡遍及祖國大陸的山山水水,世界數百家報刊、雜志、電視能報道了他的探險事跡,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余純順
余純順 有「中國的托馬斯」、「當代徐霞客」之稱的余純順是一位罕見的傳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開始「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銅像」在羅布泊遇難。8年間克服千難萬險,風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訪了33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點,完成了59個探險項目,總行程已達8.4萬華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馬斯的9萬余華里世界紀錄),其中尤以他前後用一年半時間,冒著泥石流、雪崩、高原反應等不斷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區」,創下人類史上第一個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紀錄而震驚海內外,余秋雨曾為其遺作寫序言。
鄧廷良
鄧廷良 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於重慶,著名歷史學家、人文學家、探險家。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副主席,協會創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員,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宗教與歷史方面的考察與研究。著作等身。 鄧廷良教授為研究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各部族的歷史與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時間隻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間,在曠野、叢林、河谷、山麓拜訪獷悍或和藹的部族居民。他先後在民族地區度過了十幾個春節,有時甚至整年不歸,人稱「氂牛」教授。他還是我國徒步全程考察西南絲綢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絲路」、「茶馬古道」、「蒙軍入滇」、「橫斷山民族走廊」、「華夏文明起源」等領域的權威。 鄧廷良教授詩、書、畫、散文具佳,且有著康巴漢子特有的豪爽、率真、與剛毅,極富人格魅力。他的「關注地球,關注生命」的人文關懷思想影響甚廣。三十年來,他用堅實的雙腳不斷書寫、記錄著人類發展艱辛歷程的史書,他告訴我們在現代都市以外,人原來可以與自然和諧地共生,質朴簡單的生活也展現著五彩繽紛的人生。作為現代中國探險家的典範,鄧廷良教授主持策劃了協會的「西南絲綢之路電視片拍攝」,「炎黃子孫大型系列畫冊」、「黑竹溝科學探險」等多項主題活動。如今,年過六旬的他依然活躍在協會活動的最前沿。 鄧廷良先生除了探險外,剩餘的時間大部分都在高校里任教。作為歷史學、民俗學的資深專家,同時作為有深厚藝術造詣的書法家、雕塑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師范大學、重慶美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多所大學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其淵博的知識,認真、翔實的考察經歷,幽默的談吐,經常贏得學生的滿堂喝彩。
李樂詩
李樂詩 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3次去過北極,第三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從那以後,李樂詩的生活開始了大的轉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遊攝影轉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科考上來。
金飛豹、金飛彪兄弟
金飛豹、金飛彪兄弟 金飛豹 生於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海拔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昆明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 ) 金飛彪 生於1960年10月18日 1980年春季獨自徒步探訪珠江源頭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4年騎自行車環游貴州省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6年攀登玉龍雪山(麗江境內處女峰)海拔490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5年首登雲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1996年參加梅里雪山中日聯合登山隊(未登頂) 1998年攀登雲南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雲南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0年穿越嗊嘎山脈 2001年 5 月組織並參加雲南曲靖大天坑的探洞 12月第八次攀登玉龍雪山,到達海拔5200米 2002年 5 月攀登四川西嶺主峰大雪塘 2003年 3月參加貴州盤縣洞穴考察考察 5月攀登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到達海拔6000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m)
黃效文
黃效文 2002年,被《時代雜志》選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並被譽為「中國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險家」,專門從事中國偏遠地區的探險、研究、保護及教育工作,為保護中國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奮鬥了20年 。 他曾先後六次為《國家地理雜志》率領大型的探險旅程,其中一次更發現長江的新源頭。本書為黃效文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他花費十幾年時間對中國黑頸鶴的觀察與研究。
廖佳
廖佳 旅行作家,汽車旅行探險家。 廖佳從1996年開始自駕車旅行,至今已駕車走遍中國大陸所有的省市自治區,行程18萬公里。 ·2001年7月到12月,廖佳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單人、單車環繞歐亞大陸的旅行。
馬中欣
馬中欣 祖籍浙江東陽,生於蘭州,長於台灣。作過工程師、當過珠寶商、環游世界20載,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歷險》、《三毛真相》、《冰裸南極》馬中欣走過127個國家和地區。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跡一路尋訪,發現三毛在當地人眼裡是個怪異的老處女,其筆下的至親愛人荷西根本是子虛烏有。馬中欣的一系列關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載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罵他嘩眾取寵,有人則對他大加激賞。
傅慶勝
傅慶勝 傅慶勝在6年多時間里,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走遍了30個省、市、自治區,行程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半。先後訪問了41個少數民族的500多個村寨、800多個風景名勝和建設工程;結識了幾百位當今名人;拍攝了8000多張少數民族的風情照片;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游記,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將他的游記編輯出版,定名為《中華十萬里記游》。 另外,他還有《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傅慶勝歷險記》的兩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的攝影集需在世界內尋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
步雨青 步雨青走長江從上海開始逆流而上 ,現已走過8個省到達西藏。1998年春季開始長江上游萬里沖刺 。她將面臨青藏高原的沼澤雪山、野獸出沒、氣候無常,還有通天河800里無人區、沱沱河400里無人區,最後到達6720米海拔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賈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電視台、雲南省電視台、昆明市電視台已作了7集專題報道。
魏順德
魏順德 他的《西部野生動物世界》專題電視片已正在拍攝完成,引起媒體極大的關注。采風團踏上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一道道大沙梁子又喚起了魏順德老師的興趣。豐田麵包車剛一停下,他提著三角架和兩部相機就跳下了車,健步如飛,轉瞬之間,他已爬上大沙梁子支起了三角架,讓我們汗顏,一個66歲的老人
劉立
劉立 男,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秘書長,中科院成都分院高級工程師。中科院成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外事辦主任。 劉立多次組織參加西部地質、地貌、植物、植被等科學考察和科學探險活動。主 要從事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景觀資源開發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及文章。 劉立豁達樂觀,爽朗的笑聲極富感染力,作為我們國家極難尋覓的跨學科復合型 科考專家,極少有人象他那樣對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有著如此全面的了解,他在青藏高原從事科考探險活動近20年,作風膽大心細,冷靜沉穩,臨危不亂,他率領的隊伍總能既圓滿完成任務又毫發無損、全身而退,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高原之狐」。
編輯本段古代探險家
徐霞客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宏祖生於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探析大自然的奧秘。遠足34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考察並記載了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 19多個省市的山川地形,嘔心瀝血凝成《徐霞客游記》。他因此被譽為"千古奇人"。
玄奘
玄奘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其他
張騫(前195年-前114年)漢武帝時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法顯(約337年-422年)到達僧伽羅(今日斯里蘭卡) 紅鬍子埃里克(950年-1003年)到達格陵蘭 萊弗·艾瑞克森(980年-1020年)到達美洲大陸 馬可·波羅(1254年-1324年)到達中國 伊本·白圖泰(1304年-1368年)到達中國、印度、斯里蘭卡、馬里等44多國家 鄭和(1371年-1433年)多次到達東南亞、印度洋、東非等地區
⑶ 一站到底善丹卓瑪是那人
一站到底善丹卓瑪她是遼寧沈陽人。
善丹卓瑪她是遼寧沈陽人,今年52歲,生日6月29 日,獅子座。
在一站到底上,因在舞台上超強的答題實力和氣場,被稱為「滅絕師太」。51歲的她開啟了自己的第二段職場人生,她說:「人生沒有太遲,只有不敢」!
2019年7月15日江蘇衛視一站到底名人堂,善丹卓瑪衛冕成功。她是個很有理想,很勇敢也很有個性的人,很多觀眾對她印象深刻。
她是個很有理想,很勇敢也很有個性的人,很多觀眾對她印象深刻。
(3)沈陽國家地理探險家中心擴展閱讀
2019年7月15日江蘇衛視一站到底名人堂,善丹卓瑪衛冕成功。
善丹卓瑪是麥當勞的中國第一批特許加盟人之一。善丹卓瑪在51歲的時候決定重入職場,進行身份轉變,「重啟人生」,通過努力,現在是在美國國家地理探險家中心擔任第一任總經理,是首位中國高管。
離開《一站到底》的舞台之後,善丹卓瑪依然將答題精神運用到職場和生活中,在國家地理探險家中心開展寓教於樂的知識類活動,影響和激勵下一輩探索知識的無窮魅力。
善丹卓瑪於2011年3月15 日入住微博,目前擁有粉絲4808人,平時她還學習英語口語,真是驗證了我們的老話活到老學到老。最近她又迷上了直播,在抖音上開直播,吸引了很多人觀看。
⑷ 一個探險家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劉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於河南省長葛縣,原是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機關的一名幹部。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舍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走完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侖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上、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物等中國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項目。足跡遍及祖國大陸的山山水水,世界數百家報刊、雜志、電視能報道了他的探險事跡,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余純順
有「中國的托馬斯」、「當代徐霞客」之稱的余純順是一位罕見的傳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開始「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銅像」在羅布泊遇難。8年間克服千難萬險,風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訪了33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點,完成了59個探險項目,總行程已達8.4萬華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馬斯的9萬余華里世界紀錄),其中尤以他前後用一年半時間,冒著泥石流、雪崩、高原反應等不斷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區」,創下人類史上第一個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紀錄而震驚海內外。
鄧廷良
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於重慶,著名歷史學家、人文學家、探險家。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副主席,協會創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員,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宗教與歷史方面的考察與研究。著作等身。
鄧廷良教授為研究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各部族的歷史與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時間隻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間,在曠野、叢林、河谷、山麓拜訪獷悍或和藹的部族居民。他先後在民族地區度過了十幾個春節,有時甚至整年不歸,人稱「氂牛」教授。他還是我國徒步全程考察西南絲綢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絲路」、「茶馬古道」、「蒙軍入滇」、「橫斷山民族走廊」、「華夏文明起源」等領域的權威。
鄧廷良教授詩、書、畫、散文具佳,且有著康巴漢子特有的豪爽、率真、與剛毅,極富人格魅力。他的「關注地球,關注生命」的人文關懷思想影響甚廣。三十年來,他用堅實的雙腳不斷書寫、記錄著人類發展艱辛歷程的史書,他告訴我們在現代都市以外,人原來可以與自然和諧地共生,質朴簡單的生活也展現著五彩繽紛的人生。作為現代中國探險家的典範,鄧廷良教授主持策劃了協會的「西南絲綢之路電視片拍攝」,「炎黃子孫大型系列畫冊」、「黑竹溝科學探險」等多項主題活動。如今,年過六旬的他依然活躍在協會活動的最前沿。
鄧廷良先生除了探險外,剩餘的時間大部分都在高校里任教。作為歷史學、民俗學的資深專家,同時作為有深厚藝術造詣的書法家、雕塑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師范大學、重慶美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多所大學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其淵博的知識,認真、翔實的考察經歷,幽默的談吐,經常贏得學生的滿堂喝彩。
李樂詩
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3次去過北極,第三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從那以後,李樂詩的生活開始了大的轉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遊攝影轉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科考上來
。
金飛豹、金飛彪兄弟
金飛豹
生於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海拔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昆明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 )
金飛彪
生於1960年10月18日
1980年春季獨自徒步探訪珠江源頭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4年騎自行車環游貴州省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6年攀登玉龍雪山(麗江境內處女峰)海拔490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5年首登雲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1996年參加梅里雪山中日聯合登山隊(未登頂)
1998年攀登雲南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雲南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0年穿越嗊嘎山脈
2001年 5 月組織並參加雲南曲靖大天坑的探洞
12月第八次攀登玉龍雪山,到達海拔5200米
2002年 5 月攀登四川西嶺主峰大雪塘
2003年 3月參加貴州盤縣洞穴考察考察
5月攀登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到達海拔6000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m)
黃效文
2002年,被《時代雜志》選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並被譽為「中國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險家」,專門從事中國偏遠地區之探險、研究、保護及教育工作,為保護中國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奮鬥了20年 。
他曾先後六次為《國家地理雜志》率領大型之探險旅程,其中一次更發現長江的新源頭。本書為黃效文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他花費十幾年時間對中國黑頸鶴的觀察與研究。
廖佳
旅行作家,汽車旅行探險家。 廖佳從1996年開始自駕車旅行,至今已駕車走遍中國大陸所有的省市自治區,行程18萬公里。 ·2001年7月到12月,廖佳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單人、單車環繞歐亞大陸的旅行。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宏祖生於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探析大自然的奧秘。遠足34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考察並記載了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 19多個省市的山川地形,嘔心瀝血凝成《徐霞客游記》。他因此被譽為"千古奇人"。
馬中欣
祖籍浙江東陽,生於蘭州,長於台灣。作過工程師、當過珠寶商、環游世界20載,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歷險》、《三毛真相》、《冰裸南極》馬中欣走過127個國家和地區。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跡一路尋訪,發現三毛在當地人眼裡是個怪異的老處女,其筆下的至親愛人荷西根本是子虛烏有。馬中欣的一系列關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載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罵他嘩眾取寵,有人則對他大加激賞。
傅慶勝
傅慶勝在6年多時間里,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走遍了30個省、市、自治區,行程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半。先後訪問了41個少數民族的500多個村寨、800多個風景名勝和建設工程;結識了幾百位當今名人;拍攝了8000多張少數民族的風情照片;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游記,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將他的游記編輯出版,定名為《中華十萬里記游》。 另外,他還有《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傅慶勝歷險記》的兩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的攝影集需在世界內尋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
步雨青走長江從上海開始逆流而上 ,現已走過8個省到達西藏。1998年春季開始長江上游萬里沖刺 。她將面臨青藏高原的沼澤雪山、野獸出沒、氣候無常,還有通天河800里無人區、沱沱河400里無人區,最後到達6720米海拔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賈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電視台、雲南省電視台、昆明市電視台已作了7集專題報道。
魏順德
他的《西部野生動物世界》專題電視片已正在拍攝完成,引起媒體極大的關注。采風團踏上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一道道大沙梁子又喚起了魏順德老師的興趣。豐田麵包車剛一停下,他提著三角架和兩部相機就跳下了車,健步如飛,轉瞬之間,他已爬上大沙梁子支起了三角架,讓我們汗顏,一個66歲的老人
劉立
男,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秘書長,中科院成都分院高級工程師。中科院成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外事辦主任。
劉立多次組織參加西部地質、地貌、植物、植被等科學考察和科學探險活動。主 要從事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景觀資源開發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及文章。
劉立豁達樂觀,爽朗的笑聲極富感染力,作為我們國家極難尋覓的跨學科復合型 科考專家,極少有人象他那樣對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有著如此全面的了解,他在青藏高原從事科考探險活動近20年,作風膽大心細,冷靜沉穩,臨危不亂,他率領的隊伍總能既圓滿完成任務又毫發無損、全身而退,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高原之狐」。
玄奘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⑸ 珠海匯盈文化公館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樓盤名稱:珠海匯盈文化公館
城市:珠海
其他交通方式:橫琴新區可達性:
項目距離珠海機場40分鍾車程,澳門機場25分鍾車程;距離九州港客運站40分鍾車程;距離港珠澳大橋口岸26分鍾車程,橫琴口岸5分鍾車程,現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陸海空交通體系。
百公里半徑內區域大交通設施:
五個機場: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珠海金灣機場
四個深水港:香港維多利亞港、珠海高欄港、廣州南沙港、深圳鹽田港
對外交通優勢:
樞紐實現珠澳一體化——橫琴口岸綜合交通樞紐實現珠澳一體化,15公里范圍內擁有珠海金灣機場和澳門國際機場,使得橫琴高效便捷聯系國內外。
城際軌道通達珠三角——廣珠城際軌道延長線聯系東西兩側的廣珠城際軌道、廣佛江珠城際軌道,便捷通達珠三角。
高快速網路四通八達——廣珠西線高速、港珠澳大橋珠海延長線、金海大橋形成橫琴近期對外聯系的陸路通道。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400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0%,共23棟樓,停車位車位數量:244個
周邊配套:教育:哈羅禮德學校
購物/超市:創新方商場
市場:黃記生鮮超市
醫院:橫琴衛生服務中心、珠海市人民醫院橫琴新區綜合門診部、珠海市橫琴新區小橫琴衛生站等
銀行:橫琴鎮內:中國工商銀行、中信銀行、橫琴村鎮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珠海市農村商業銀行
金融基地: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興業銀行、華潤銀行、光大銀行、廣州銀行。
公園:天沐琴台生態公園
其他:獅門娛樂天地中心、國家地理探險家中心、凱悅酒店、跨境巴士服務站、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⑹ 中國的著名探險家有哪些
1、潘德明,又名文希,上海南匯人,生於浙江湖州,自行車環球旅行家,從小酷愛體育運動,曾就讀於上海南洋高級商校,後在南京開西餐館。1930年春,他從報上獲悉8名青年組織「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乃徵得父母同意,關掉餐館,6月赴杭州趕上步行團。
經杭州、廣州、由海口,不到半年進入越南的海防市,同行者或因難耐其苦,或因患病,相繼打道回府。行到清化,僅剩他一人,潘德明決定獨自走下去,而且索性走出亞洲。次年元旦他重上征程,把徒步改為騎自行車,進行環球旅行。
2、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3次去過北極,第三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
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從那以後,李樂詩的生活開始了大的轉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遊攝影轉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科考上來。
3、黃效文是著名非牟利機構香港中國探險學會之創辦人及會長,該會專從事中國偏遠地區之探險、研究、保護及教育工作。他在中國的探險工作始自1974年。在1986年,於美國創會之前, 黃效文曾先後六次為<<國家地理雜志>>率領大型之探險旅程, 其中一次更發現長江之新源頭。
4、馬中欣,祖籍浙江東陽,生於蘭州,長於台灣。作過工程師、當過珠寶商、環游世界20載,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歷險》、《三毛真相》、《冰裸南極》馬中欣走過127個國家和地區。
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跡一路尋訪,發現三毛在當地人眼裡是個怪異的老處女,其筆下的至親愛人荷西根本是子虛烏有。馬中欣的一系列關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載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罵他嘩眾取寵,有人則對他大加激賞。
5、步雨青走長江從上海開始逆流而上 ,現已走過8個省到達西藏。1998年春季開始長江上游萬里沖刺。她將面臨青藏高原的沼澤雪山、野獸出沒、氣候無常、
還有通天河800里無人區、沱沱河400里無人區,最後到達6720米海拔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賈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電視台、雲南省電視台、昆明市電視台已作了7集專題報道。
⑺ 國家地理中文版的相關信息
國家地理學會成立於1888年,是全球最大的非營利科學教育機構。一百多年來,秉持「喚起世人關懷地球」的宗旨,在一千多萬會員的支持下,贊助了9000件以上的研究計劃-羅伯 巴拉德 (Robert Ballard) 的鐵達尼號沉船尋獲;珍 古德(Jane Goodall) 的黑猩猩行為研究;理察 亞當斯 (Richard Adams) 對瑪雅部落的考古學研究…。 國家地理學會將考古、動植物、生命科學及世界每一哥角落的變化,以雜志、圖書、地圖、電視及各種媒體鮮活呈現給世人。
《國家地理》雜志是國家地理學會所發行的學會會刊,自創刊以來,一直以精彩絕倫的攝影,嚴謹真實的文字,精密准確的地圖與生動的插圖,將國家地理學會的第一手發現,送到全球讀者手中。現在,你訂閱雜志所支付款項的一部分,將實際贊助全球各地所進行的探索計劃。我們相信你的加入,將有助於世人了解宇宙、探測深海及尋找改善地球現狀的新方法,而你也將因為加入此一特殊的全球性團體而得到許多快樂。
《國家地理》簡體中文版
作為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執行副總裁,發行簡體中文版的《國家地理》雜志,是特里·阿達姆森先生加入學會6年來一直為之努力的目標。這已是他第九次來北京了,而這一次的中國之行更令他興奮與期待。三年前,雜志的簽約攝影師麥克·山下在地理學會的資助下,開始重訪700多年前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路,沿途拍攝下四萬多幅照片,為這次的影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根據馬可·波羅的自述,他在700多年前來到中國,並在中國生活了17年之久,還在忽必烈的宮廷里做過官,這一切使他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個描述中國的人。」然而700年來人們也沒有停止過對馬可·波羅是否游歷中國的質疑,於是受學會與雜志之託,攝影師麥克·山下帶著四部相機和一本馬可·波羅的游記從威尼斯出發了。2001年,《國家地理》雜志分三期連續刊登了他所拍攝的照片,這對雜志來說是史無前例的,麥克·山下也由此獲得了雜志的最佳故事獎和最佳攝影獎。
「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與700年前馬可·波羅所做的相差不多。」阿達姆森先生的雙眼裡充滿了自豪,因此他認為,「我們在北京舉辦這個以馬可·波羅在中國歷險為題材的攝影展當然再合適不過了。」
展覽的另一部分內容還展示了《國家地理》雜志自創辦以來的115幅經典之作,它已經整整走過了115年的歷史了。「1888年,33人在華盛頓的宇宙俱樂部聚會,成立了一個以『增進和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學會———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不久學會創辦了自己的會刊,這就是今天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
阿達姆森先生介紹,今天的國家地理學會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非贏利性的教育與科學機構,它沒有所謂的股東,通過經營獲得的收益也並不是作為利潤分發,而是用於雜志、書籍或頻道中科普內容的製作。除此以外他們還將一部分資金送給科研人員從事科學研究。
出版簡體中文版的《國家地理》,是他最大的願望
阿達姆森先生在學會中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負責學會的國際業務。他和他的同仁們都認同一個觀點:《國家地理》的宗旨是在大眾當中傳播科普知識,因此他們的讀者不應該僅僅局限於說英語的人。這也是過去的6年中學會將雜志從惟一的英語版本擴展到26種語言文字的原因。
「我們認為我們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科普教育,幫助世界各國的人們增進彼此間的了解。」據他介紹,現在《國家地理》的月銷售量在一千萬冊左右,讀者則有五千萬人。來北京之前,他剛剛參加了在克羅埃西亞舉行的克羅埃西亞版《國家地理》雜志的首發儀式,克羅埃西亞總統也到場祝賀。
出版簡體中文版的《國家地理》雜志,可以說是阿達姆森先生上任以來最大的一個願望,在他看來《國家地理》雜志與中國的淵源歷史久遠。他打開一本資料冊說:「我們每期雜志只有5個專題內容,但在過去的100多年裡,有關中國的報道就多達254篇。」
在1897年一篇講述歐亞鐵路的文章里,中國東北第一次出現在《國家地理》雜志中,而最近的一次則是本月關於滇緬公路的報道。阿達姆森先生翻閱學會的歷史時還注意到,雜志於1910年11月刊登的第一幅彩色照片就是在中國拍攝的。這些圖片和文字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目前,國家地理學會已經在中國出版了簡體中文版的《國家地理旅行家》雜志,其中的內容大都是關於中國的,他們試圖建立起一個網路,讓更多的中國編輯和攝影師參與進來。對於學會開辦的另兩本雜志《國家地理探險家》與《國家地理兒童》,阿達姆森先生盼望能早日在中國面世,而百年老牌雜志《國家地理》卻依然處在商談之中。
「我們堅持的一個原則是,我們希望讀者在拿到任何一個版本的《國家地理》時都能夠放心,無論從紙張、印刷和內容上都與在其他國家買到的是一樣的,26種版本要保持一個一致性。如果在某一個國家有特殊處理的話,這不符合雜志的一貫做法。」阿達姆森先生認為中國對雜志中80%的全球統一內容有所異議,是造成簡體中文版不能出版的一部分原因,另外在當地尋找到一個好的合作夥伴也相當重要,需要謹慎行事。因為當地的編輯團隊除了製作其餘20%的本地內容之外,還要參與到整個雜志的編輯工作當中。同一主題的圖片或文字,在針對不同的國家,雜志也會徵求當地編輯的感受,以便做出必要的調整。
阿達姆森先生笑著說,他還無法描述簡體中文版《國家地理》的工作狀況會是什麼樣,但他可以肯定簡體中文版與其他26種文字的版本一樣,也將有中國自己的編輯團隊,內地讀者與俄羅斯、德國或其他國家的讀者所讀到的內容相差無幾。「現在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我們很想把發生在中國的故事告訴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
⑻ 關於布萊迪。巴爾的資料卡片
爬行類動物專家布萊迪‧巴爾博士(又譯:布雷迪‧巴爾),是在野外捕捉和研究所有二十三種鱷目爬行類動物的第一人。十五年來,驅使巴爾跑遍五十個國家的動力,是拯救這些野生鱷魚的慾望。目前,科學界認為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鱷魚品種瀕臨絕種。在他捕捉到的二十三種鱷魚之中,暹邏鱷據信在野外算是已經絕種了。巴爾出生於德州沃斯堡,在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長大。1987年,他從印第安納大學畢業,取得科學教育的學士學位,不久之後,在印第安納波利的中北部中學展開教職。巴爾博士教授的科目包括:動物學、生物學、以及地球與生命科學;他的專長是互動教學方式,鼓勵他的學生「親手觸摸、親眼看和親自感覺動物」。 後來,巴爾搬到佛羅里達州,進入邁阿密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開始在大沼澤地國家公園里,大規模地研究鱷魚的日常飲食內容。他這項充滿野心的研究結果,對於保育獨特的大沼澤地生態系統頗有幫助。巴爾博士在邁阿密大學,取得了理科碩士(1994年)和生物學博士學位(1997年)。 巴爾和全球的頂尖科學家一同進行研究計劃,他目前由國家地理學會所贊助的研究包括保育哥斯大黎加的美洲鱷,以及棲息於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地的短吻鱷飲食的研究。1997年,巴爾與國家地理簽約,擔任系列節目《國家地理探險家》的野外調查專家,成為國家地理爬行動物類學家,此後並且出現在六十多部國家地理的節目中。巴爾於2001年協助知名的古生物學家暨國家地理駐會探險家保羅‧塞瑞諾博士(Dr. Paul Sereno),重現「遠古巨鱷」,這具史前化石長40呎,重達10噸,是史上體型最大的鱷魚之一。巴爾與塞瑞諾攜手合作,跨越全球,研究現代鱷魚的骨骼與行為模式,找出賦予這具化石血肉之軀的線索,然後以原尺寸重建這只古代巨獸。他並於2001至2002年之間,主持國家地理頻道的《鱷魚排排站與布雷迪巴爾》,經歷了無數次的冒險,包括巴西潘特納爾的墜機事件、被巨蚺咬傷臉部,並且被一隻憤怒的鱷魚拉下船。 2002年,巴爾的探險足跡遍及柬埔寨、法屬蓋亞那、巴西、非洲、斯里蘭卡與泰國。他在柬埔寨捕捉到一度被認為在野外絕跡的野生暹邏鱷,寫下生物學研究的歷史新頁。國家地理頻道將於2007年4月播放的電視特輯《動物零距離:捕鱷記》,分別記錄他的傳奇經歷和歷史性的成就。這個節目追蹤記錄了巴爾的最後三次捕捉行動:在婆羅洲的一隻假食魚鱷,在中國大陸安徽省的一隻揚子鱷,以及呂宋島的一隻菲律賓鱷。 此外,節目里也播出巴爾其它捕鱷事件的精采片段:一隻恆河鱷幾乎將攝影師咬成兩半,14呎長的黑凱門鱷在湖裡拖著船繞行,還有巴爾因為太靠近小鱷魚,慘遭護子心切的母奧利諾科鱷攻擊,嚇得他拔腿就跑的珍貴鏡頭。巴爾博士充滿活力的作風,以及足夠感染周遭的幽默感,都是讓普通觀眾和百姓朋友們特別容易接受科學概念的關鍵。同時他還一直將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當成是他研究和觀察工作的一大重點。在哥斯大黎加,他研究的關鍵要點之一,是和當地學童攜手合作,協調小鱷魚的野放活動,協助學童了解鱷魚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⑼ 求國家地理探險失落之城攻略
失落之城攻略:
一、水晶石獲取攻略:
在《失落之城》游戲中,進入失落之城返回場景18游戲界面之後,看見左邊牆上的碎石板拼圖,點擊放大。
接著,我們看見拼圖上面已經有了三塊石板,首先將左下角的物品欄打開,選擇物品欄中的碎石板,將碎石板裝在拼圖上。發現中間少了一部分,好像是一把鑰匙,又好像是一條魚的圖形,好像跟物品欄中的魚形鑰匙一樣的圖形,選擇魚形鑰匙,將魚形鑰匙放入石壁拼圖上。
將碎石板拼圖完成之後,我們看見牆上裡面有一塊水晶石,接著點擊獲取水晶石。
二、獲得銀獅子鑰匙攻略:
在《失落之城》游戲中,進入場景14後,哇!怎麼連石瓮都冰住了,還有出現裂縫了,首先選擇物品欄中的錘子,然後在點擊石瓮,使用錘子將石瓮打破;
接著,我們將石瓮打破之後,接著我們點擊石瓮,將石瓮畫面放大;
接著,我們會看見石瓮裡面有一把銀獅子鑰匙,接著點擊獲取銀獅子鑰匙。
(9)沈陽國家地理探險家中心擴展閱讀
游戲背景:
冒險進入未知之地,對於那些大膽和熱愛冒險的人來說,有許多失落之城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和探索。人們的探險足跡將輾轉喜馬拉雅山脈、巴西熱帶雨林、荒蕪的沙漠、古火山甚至是海神尼普頓的領地。
當然,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資源下去到所有的地方,所以玩家必須選擇其中一些展開冒險而把其他的留給玩家的對手。那些有這充足信心的人將有可能獲得更多回報,但同時也會承擔更高的失敗風險。玩家需要做好平衡資源與探險之間的平衡,探險太多會導致資源不夠,太少的話會承擔較小的風險,但卻不會獲得勝利!
⑽ 探險家學院適合多大的孩子
估計要7歲以上的孩子讀吧 。
國家地理探險家中心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體驗,它讓孩子和家庭沉浸在一個從未在家庭娛樂中心體驗過的沉浸式冒險中。
利用國家地理學會的豐富歷史和他們對探索、教育和發現的熱情,探險家中心將海角天涯變得近在咫尺,
只有你的想像力才能限制這場不可思議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