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卓越生物質

卓越生物質

發布時間: 2022-05-08 17:04:32

A. 感動中國

獲得2007年《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國家科學技術大獎獲得者閔恩澤;黨的理論傳播者方永剛;細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謝延信;香港教育界的傳奇夫妻鍾期榮、胡鴻烈;用愛心喚醒英雄的妻子羅映珍;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犧牲的空軍飛行員李劍英;被稱為湖南張海迪的殘疾人李麗;堅守醫德的醫生陳曉蘭;為救落水者犧牲的年輕軍人孟祥斌。此外,感動中國還向「嫦娥一號」衛星研製開發團隊表達了特別致敬。

1、錢學森
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錢學森的頒獎詞: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閻肅,對錢學森老人這樣評價:大千宇宙浩瀚長空,全納入赤子心胸。驚世兩彈沖霄一星,盡凝鑄中華豪情,霜鬢不墜青雲志。壽至期頤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在推薦錢學森老人的時候這樣寫:輾轉回國,錢學森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硬勁;力學、噴氣推進、航天技術,錢學森展現了一位科學家在研究上的牛勁;東方紅衛星、神舟飛船、嫦娥奔月,錢學森給中國航天事業打了足夠的底勁;今天,這位中國航天之父所開拓的事業正闊步向前,沖勁十足!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章良,在推薦錢學森老人的時候這樣寫: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

2、閔恩澤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站出來!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把創新當成快樂,讓混沌變得清澈,他為中國製造了催化劑。點石成金,引領變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國科學的催化劑!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閔恩澤的頒獎詞: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站出來!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把創新當成快樂,讓混沌變得清澈,他為中國製造了催化劑。點石成金,引領變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國科學的催化劑!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陸小華,對閔恩澤這樣評價:歸國五十多年,奠基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以知識報效國家,一生成果難數,開發生物柴油推動綠色化工,憑貢獻樂享人生。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任衛新,在推薦閔恩澤的時候這樣寫:青春投學,愛國有志;耄耋赤子,報國有恆。成就卓著,貢獻卓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方永剛
一個真正的戰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個忠誠的戰士,在垂危的時候,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滿懷激情的理論家,更是敢於奉獻生命的實踐者。在信仰的戰場上,他把生命保持在沖鋒的姿態。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方永剛的頒獎詞:
一個真正的戰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個忠誠的戰士,在垂危的時候,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滿懷激情的理論家,更是敢於奉獻生命的實踐者。在信仰的戰場上,他把生命保持在沖鋒的姿態。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陸小華,對方永剛這樣評價:有人說,理論是灰色的。他作為一個理論工作者,以他的實踐和人生告訴人們,理論是彩色的,生命之樹常青。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小川,在推薦方永剛是這樣寫到:他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思考中國的今天和未來,他是偉大理論的真誠播火者,他所傳播的理論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贏得了青年一代。

4、謝延信
當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他橫豎不說一句話,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他的頭卻從沒有低下!用33年辛勞,延展愛心,信守承諾。他就像是一匹老馬,沒有馳騁千里,卻一步一步地到達了善良的峰頂。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謝延信的頒獎詞:
當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他橫豎不說一句話,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他的頭卻從沒有低下!用33年辛勞,延展愛心,信守承諾。他就像是一匹老馬,沒有馳騁千里,卻一步一步地到達了善良的峰頂。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對謝延信這樣評價:這個人對愛情忠貞,對老人孝順。謝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淮,在推薦謝延信的時候這樣寫到:家庭是什麼,是人世間最可信賴的社會細胞。謝延信作到的不僅僅是孝,這是對家庭親人的忠誠,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忠誠。

5、鍾期榮胡鴻烈
獅子山下的愚公,香江邊上的夫子。賢者伉儷,本可錦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一生奔波。為了學生,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們為教育做出楷模。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鍾期榮胡鴻烈的頒獎詞:
獅子山下的愚公,香江邊上的夫子。賢者伉儷,本可錦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一生奔波。為了學生,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們為教育做出楷模。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淮,對鍾期榮、胡鴻烈兩位老人這樣評價:作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作好事,始終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終生!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曉暉,在推薦兩位老人的時候這樣寫:他們的信仰觀照了許多社會無力的角落,當我們每個人都去彌補社會缺位的時候,其實也彌補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們為百年樹人,更樹仁義於百年。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振耀,在推薦兩位老人的時候這樣寫:我想到了中國的武訓。胡鍾夫婦本為青年才俊,意氣風發,但感於貧困學子,即拋家舍業,投身教育,一座樹仁學院就是一座豐碑,永遠感動中國。

6、羅映珍
把愛人從沉睡中喚醒,是生命的奇跡,還是心靈的力量?她用一個傳統中國女人最樸素的方法詮釋了對愛人不離不棄的忠貞。甜蜜不是愛情的標尺,艱難才能映照愛情的珍貴。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羅映珍的頒獎詞:
把愛人從沉睡中喚醒,是生命的奇跡,還是心靈的力量?她用一個傳統中國女人最樸素的方法詮釋了對愛人不離不棄的忠貞。甜蜜不是愛情的標尺,艱難才能映照愛情的珍貴。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劉姝威,對羅映珍這樣評價:誰說久病床前無賢妻?羅映珍用行動告訴我們: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曉暉,在推薦羅映珍的時候這樣寫:苦難磨勵愛情的堅強,愛情總因苦難而顯光芒。她不僅喚醒了丈夫,也喚醒了許多人在這紛雜時代中對內心情感最深處的拷問。

7、李劍英
煙籠大地,聲震藍天。星隕大地,魂歸長天,他有22年飛行生涯,可命運只給他16秒!他是一名軍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傾斜。飛機無法轉彎,他只能讓自己的生命改變航向。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李劍英的頒獎詞:
煙籠大地,聲震藍天。星隕大地,魂歸長天,他有22年飛行生涯,可命運只給他16秒!他是一名軍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傾斜。飛機無法轉彎,他只能讓自己的生命改變航向。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小川,在推薦李劍英的時候這樣寫到:李劍英說過這樣的話:「老百姓對我們那麼好,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正是軍人的沛然正氣與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任衛新,對李劍英這樣評價:生為國生,榮為國榮,碧空長劍,英雄不死。永恆的十六秒,他用軍人的生命譜寫了熱愛人民熾烈的壯歌。

8、李麗
殘疾打不垮、貧困磨不壞、災難撞不倒,堅強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長。身體被命運拋棄,心靈卻唱出強者的歌。五年時間,溫暖八萬個冰冷的心靈,接受、回報、延伸,她用輪椅為愛心畫出最美的軌跡。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李麗的頒獎詞:
殘疾打不垮、貧困磨不壞、災難撞不倒,堅強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長。身體被命運拋棄,心靈卻唱出強者的歌。五年時間,溫暖八萬個冰冷的心靈,接受、回報、延伸,她用輪椅為愛心畫出最美的軌跡。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振耀,對李麗這樣評價:我們從李麗的事跡中感到了愛的力量。李麗也證明這樣一點,一個人無論多麼平凡,無論多麼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獻愛心,就一定能夠促成社會的良好道德風尚的廣大。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於丹,在推薦李麗的時候這樣寫:孱弱的身體,強大的心靈,這個座標對太多健康的軀體是一個提示,讓我們更多自省,看到真誠與善良的心靈力量是無邊的。

9、陳曉蘭
雖千萬人,吾往矣!曾經艱難險阻,她十年不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更純潔。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陳曉蘭的頒獎詞:
雖千萬人,吾往矣!曾經艱難險阻,她十年不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更純潔。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彭長城,對陳曉蘭這樣評價:她只是一個弱女子,卻挑起了維護醫療環境純潔的大任,屢遭報復,陷入困窘,依然堅持,無怨無悔,最終推動主管部門出台多個法規性文件。她所作的對得起作為一位醫生的良知。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於丹,在推薦陳曉蘭的時候這樣寫到:一個弱婦女子冒著生命危險揭露行業潛規則,她代表了這個社會核心價值的方向。

10、孟祥斌
風蕭蕭,江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同樣是生命,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一個生命。別去問值還是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啟示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孟祥斌的頒獎詞:
風蕭蕭,江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同樣是生命,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一個生命。別去問值還是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啟示。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彭長城,對孟祥斌這樣評價:我們常常無時無刻地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也許意義不在於追問,而在於行動。而孟祥斌用縱身一躍放大了自己生命的價值。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紀寶成,在推薦孟祥斌的時候這樣寫到:真的仁者視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願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嫦娥團隊:少年壯志當拿雲。十年磨一劍,實現中華民族千年來的飛天夢。
感動中國評委對於嫦娥團隊的評價語
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僅30歲。副總指揮34歲,副總設計師37歲,總體主任設計師36歲。這是一群航天才俊,為達到「精確變軌,繞月飛行,首飛成功,一年壽命」的探測工程目標,他們針對月球探測衛星的新特點,集思廣益開拓進取,短短三年多來先後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食問題、數傳定向天線研製、衛星熱設計、導航與控制分系統設計、測控數傳分系統設計、紫外月球敏感器、數管分系統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這是一隻高度團結的隊伍,統一決心、統一意志、統一目標和統一行動。這是一支不負眾望的團隊,11月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嫦娥一號衛星以超出設計預期的精準度進入環月工作軌道的那一刻,舉國歡慶、全民振奮。中國人千年奔月的願望終於夢想成真。「我們期盼成功,因為你們的衛星打多高,我們的頭就能昂多高」。中國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辯地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斷譜寫新的華章。中華民族完全能夠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B. 北京華電卓越科技有限公司怎麼

簡介:北京華電卓越科技有限公司總部位於華北電力大學,公司注冊資本為一億兩千八百萬元,是國內環保行業的骨幹企業,主要服務領域為大氣處理、水處理、固廢處理及智能電網建設及評估等領域,業績遍布國內20多個省。近年來,公司依託華北電力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國家級及省級實驗室,在火力發電廠石灰石濕法脫硫添加劑、電除塵電源及本體改造、脫硝催化劑、超凈排放、火電廠綜合優化控制、煤粉預熱燃燒、智能電網建設及項目綜合評價體系等研究方面成績突出;在各種水處理、膜處理、固廢處理、生物質垃圾發電、鍋爐火側處理等技術和設備的推廣與使用方面效果顯著,並與華能集團、國電集團、神華集團、大唐集團等國內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公司是一家以研發、生產、推廣、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一直以追求客戶滿意為己任,從滿足客戶需求、降低投資成本及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的角度,實施最佳設備配置,全程跟蹤,完善服務,用最優化技術回報社會;並堅持"科技、環保"的經營方針,不斷開拓市場,共同為環保事業做出貢獻。
法定代表人:王靜
成立時間:2012-05-11
注冊資本:128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801489601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朱辛庄北農路2號主樓D座749室

C. 2007感動中國的頒獎詞

2007感動中國頒獎詞
2007感動中國頒獎詞
1、錢學森
【頒獎詞】
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閻肅,對錢學森老人這樣評價:大千宇宙 浩瀚長空,全納入赤子心胸。驚世兩彈 沖霄一星,盡凝鑄中華豪情,霜鬢不墜青雲志。壽至期頤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在推薦錢學森老人的時候這樣寫:輾轉回國,錢學森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硬勁;力學、噴氣推進、航天技術,錢學森展現了一位科學家在研究上的牛勁;東方紅衛星、神舟飛船、嫦娥奔月,錢學森給中國航天事業打了足夠的底勁;今天,這位中國航天之父所開拓的事業正闊步向前,沖勁十足!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章良,在推薦錢學森老人的時候這樣寫: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
錢學森 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錢學森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
1965年,錢學森正式向國家提出報告和規劃,建議把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在實施人造衛星研製計劃中錢學森在許多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上貢獻了智慧。
錢學森對科學技術的重大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以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計算機、質量控制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組織領導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的研究發展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2、閔恩澤
【頒獎詞】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站出來!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把創新當成快樂,讓混沌變得清澈,他為中國製造了催化劑。點石成金,引領變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國科學的催化劑!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陸小華,對閔恩澤這樣評價:歸國五十多年,奠基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以知識報效國家,一生成果難數,開發生物柴油推動綠色化工,憑貢獻樂享人生。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任衛新,在推薦閔恩澤的時候這樣寫:青春投學,愛國有志;耄耋赤子,報國有恆。成就卓著,貢獻卓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閔恩澤 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大獎獲得者

男,84歲。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奠基人。200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他成為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位獲獎人之一。
閔恩澤1955年在美國學成後沖破重重阻礙回國。60年代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自主開發了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家的急需,為我國煉油催化劑製造技術奠定了基礎。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條件下,他沒有忘記科研工作,領導了多種催化劑等的研製和開發,也均投入生產和應用,使我國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煉油催化劑跨越式發展。
1980年以後,他指導開展己內醯胺磁穩定床加氫研究,使我國裂化催化劑生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滿足了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和油品升級換代的需要。
閔恩澤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專家,為我國石油化工工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近年來,他進入綠色化學的研究領域,把催化劑科學技術擴展到了應用於生物質資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導的生物柴油生產和應用的研究已經取得長足進展。
從60年代,閔恩澤已經多種疾病纏身,並被發現有肺癌,切除兩片肺葉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沒有放棄中國的石油催化事業,一直堅持工作並不斷取得突破進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線。

3、方永剛
【頒獎詞】
一個真正的戰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個忠誠的戰士,在垂危的時候,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滿懷激情的理論家 ,更是敢於奉獻生命的實踐者。在信仰的戰場上,他把生命保持在沖鋒的姿態。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陸小華,對方永剛這樣評價:有人說,理論是灰色的。他作為一個理論工作者,以他的實踐和人生告訴人們,理論是彩色的,生命之樹常青。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小川,在推薦方永剛是這樣寫到:他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思考中國的今天和未來,他是偉大理論的真誠播火者,他所傳播的理論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贏得了青年一代。
方永剛 把忠誠獻給最壯麗的事業
男,44歲,中共黨員,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研室教授。方永剛入伍20多年來,以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立足本職崗位,深入學習、積極傳播、模範踐行黨的創新理論,在黨的理論武裝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方永剛熱愛本職,兢兢業業,在軍校教員崗位上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把業余時間全部用在了刻苦學習和研究黨的創新理論上,正是憑著這種水滴石穿的精神,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黨的創新理論每前進一步,他的學習研究就會跟進一步、深入一層,不斷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後出版16部政治理論專著,完成10項國家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榮獲全軍院校育才銀獎、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方永剛作為遼寧省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大連市委講師團成員、沈陽軍區聯勤部客座教授,先後為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社區、企事業、干休所、學校等單位作輔導報告1000多場,從軍隊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從北國的漠河邊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傳播創新理論的足跡,被官兵群眾譽為「平民教授」、「大眾學者」和「科普專家」。
2006年11月,被確診為晚期結腸癌的方永剛,仍然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抗爭。他堅持從醫院回到學院,為學生上完最後兩節課,還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對3名研究生的學期教學和畢業論文寫作輔導任務。
方永剛真學、真信、真情宣傳、真誠實踐黨的創新理論,用生命的激情詮釋了一名軍校教員的敬業奉獻精神和高尚師德師風。

4、謝延信
【頒獎詞】
當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他橫豎不說一句話,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他的頭卻從沒有低下!用33年辛勞,延展愛心,信守承諾。他就像是一匹老馬,沒有馳騁千里,卻一步一步地到達了善良的峰頂。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對謝延信這樣評價:這個人對愛情忠貞,對老人孝順。謝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淮,在推薦謝延信的時候這樣寫到:家庭是什麼,是人世間最可信賴的社會細胞。謝延信作到的不僅僅是孝,這是對家庭親人的忠誠,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忠誠。
謝延信 細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男,55歲,河南焦作煤業(集團)鑫珠春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機電科工人。
1973年,劉延信與同村姑娘謝蘭娥喜結良緣,第二年7月,謝蘭娥去世前,囑咐丈夫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爹媽和智障兄弟。此後,劉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貞與孝心,成就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動地的謝延信(劉延信後改姓為謝)。
1979年岳父患重度腦中風,再也沒有站起來。一老,一癱,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謝延信的肩上。
謝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沒有垮、孝心沒有變、責任沒有失、良心沒有丟。他隱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擔負起讓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5、鍾期榮 胡鴻烈
【頒獎詞】
獅子山下的愚公,香江邊上的夫子。賢者伉儷,本可錦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一生奔波。為了學生,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們為教育做出楷模。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淮,對鍾期榮、胡鴻烈兩位老人這樣評價:作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作好事,始終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終生!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曉暉,在推薦兩位老人的時候這樣寫:他們的信仰觀照了許多社會無力的角落,當我們每個人都去彌補社會缺位的時候,其實也彌補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們為百年樹人,更樹仁義於百年。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振耀,在推薦兩位老人的時候這樣寫:我想到了中國的武訓。胡鍾夫婦本為青年才俊,意氣風發,但感於貧困學子,即拋家舍業,投身教育,一座樹仁學院就是一座豐碑,永遠感動中國。
鍾期榮 胡鴻烈 香港教育界的傳奇夫妻
兩位均已89歲高齡,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1987年胡鴻烈獲委任為第六屆的全國政協委員。1993年第八屆開始,他連續兩屆獲委任為全國政協常委。
胡鴻烈及鍾期榮夫婦青年時代已經是民國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1953年兩人學成回香港後,一直是執業律師。因感於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1971年他們自資創辦樹仁學院,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為香港社會培養數以萬計的人才。
35年來,胡氏夫婦為學校拼盡心力,生活非常節儉。胡鴻烈更不惜以遲暮之年,回律師樓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為學校大樓掙工程費。據估算,兩人創立樹仁學院,奉上畢生積蓄估計至少4至5億元。
1979年,胡博士獲邀回大陸,出席中國國慶三十周年紀念,獲鄧小平接見,成為第一位踏足內地的立法局議員,並在1987年獲委任為第六屆的全國政協委員。

6、羅映珍
【頒獎詞】
把愛人從沉睡中喚醒,是生命的奇跡,還是心靈的力量?她用一個傳統中國女人最樸素的方法詮釋了對愛人不離不棄的忠貞。甜蜜不是愛情的標尺,艱難才能映照愛情的珍貴。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劉姝威,對羅映珍這樣評價:誰說久病床前無賢妻?羅映珍用行動告訴我們: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曉暉,在推薦羅映珍的時候這樣寫:苦難磨勵愛情的堅強,愛情總因苦難而顯光芒。她不僅喚醒了丈夫,也喚醒了許多人在這紛雜時代中對內心情感最深處的拷問。
羅映珍 700個日夜喚醒沉睡愛人
女,27歲,中共黨員,從1998年9月起在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小勐統鎮計生服務所工作。
羅映珍的丈夫羅金勇是雲南省永德縣公安局民警。作為一名警察的妻子,羅映珍模範遵守社會公德,積極弘揚家庭美德,不但熱心本職工作,而且熱愛公安事業、關心支持緝毒工作。多年來,她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當代女性的奉獻之歌、正氣之歌、愛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羅金勇與妻子羅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羅金勇臨危不懼與3名毒販進行了殊死搏鬥,因寡不敵眾身受重傷,成了"植物人"。從那以後,羅映珍肩負起了照顧丈夫的責任,不離不棄,精心呵護,無怨無悔。羅金勇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羅映珍在醫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儉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說話,並含淚寫下了600多篇愛的日記,用日記呼喚著丈夫意識深處的覺醒。
現在,羅金勇已從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狀態中蘇醒過來,能眨眼,能開口講"你好"、"是"、"累了"等幾個簡單的字,並在特殊的體位下能喝水。見證了這個奇跡的人們都說,是羅映珍的堅持和愛,喚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6年,她被評選為感動雲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國婦聯、雲南省婦聯分別授予羅映珍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臨滄市公安局還授予羅映珍二級警司警銜。羅金勇及其妻子羅映珍的先進事跡經全國各大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社會各界紛紛伸出關愛和援助之手,積極支持好警嫂羅映珍。

7、李劍英
【頒獎詞】
煙籠大地,聲震藍天。星隕大地,魂歸長天,他有22年飛行生涯,可命運只給他16秒!他是一名軍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傾斜。飛機無法轉彎,他只能讓自己的生命改變航向。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小川,在推薦李劍英的時候這樣寫到:李劍英說過這樣的話:「老百姓對我們那麼好,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正是軍人的沛然正氣與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任衛新,對李劍英這樣評價:生為國生,榮為國榮,碧空長劍,英雄不死。永恆的十六秒,他用軍人的生命譜寫了熱愛人民熾烈的壯歌。
李劍英 英雄試飛員
李劍英,河南鄭州人,空軍上校軍銜,歷任飛行員、飛行中隊長、領航主任等職。
2006年11月14日,李劍英在完成訓練任務駕機返航途中,遭遇鴿群撞擊,發動機空中停車。此時,飛機高度194米,跳傘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從鴿群撞擊點到飛機墜毀點2300米跑道延長線的兩側680米范圍內,分布7個自然村,居住著3500口人。當時飛機上還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餘發航空炮彈,1發火箭彈,還有易燃的氧氣瓶等物品,如果跳傘後的飛機失去控制,墜入村莊,後果不堪設想。16秒的時間內,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國家財產,他先後三次放棄了跳傘逃生的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迫降。迫降過程中,飛機受到高出地面水渠護坡阻擋,爆炸解體,李劍英同志壯烈犧牲。在16秒時間里,他用生命寫出了人民軍隊愛人民的優美贊歌。
李劍英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軍黨委為他追記一等功,並追授「空軍功勛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

8、李麗
【頒獎詞】
殘疾打不垮、貧困磨不壞、災難撞不倒,堅強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長。身體被命運拋棄,心靈卻唱出強者的歌。五年時間,溫暖八萬個冰冷的心靈,接受、回報、延伸,她用輪椅為愛心畫出最美的軌跡。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振耀,對李麗這樣評價:我們從李麗的事跡中感到了愛的力量。李麗也證明這樣一點,一個人無論多麼平凡,無論多麼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獻愛心,就一定能夠促成社會的良好道德風尚的廣大。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於丹,在推薦李麗的時候這樣寫:孱弱的身體,強大的心靈,這個座標對太多健康的軀體是一個提示,讓我們更多自省,看到真誠與善良的心靈力量是無邊的。
李麗 湖南張海迪
女,45歲,衡陽人,1歲患小兒麻痹症,童年從未站起來過;40歲時再遭厄運,車禍讓她下半身完全癱瘓,從此與輪椅為伴。
在多舛的命運里,她不僅沒有怨天尤人,還選擇了一條向社會傳播愛心之路。
她創辦了「李麗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網站「麗愛天空」,長期從事公益事業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後義務深入省內外100多個學校、企業、社區、監獄開辦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聽眾達10萬餘人次;幫助近百名厭學孩子重返校園、數十名中學生戒除網癮,為近萬名學生樹立自信。4年多時間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萬人獲得心靈的洗禮。她還成了很多服刑人員的「偶像」,被人們譽為「感恩天使」、「湖南的張海迪」、「中國的海倫•凱勒」。

9、陳曉蘭
【頒獎詞】
雖千萬人,吾往矣!曾經艱難險阻,她十年不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更純潔。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彭長城,對陳曉蘭這樣評價:她只是一個弱女子,卻挑起了維護醫療環境純潔的大任,屢遭報復,陷入困窘,依然堅持,無怨無悔,最終推動主管部門出台多個法規性文件。她所作的對得起作為一位醫生的良知。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於丹,在推薦陳曉蘭的時候這樣寫到:一個弱婦女子冒著生命危險揭露行業潛規則,她代表了這個社會核心價值的方向。
陳曉蘭 堅守醫德無私無畏醫生
陳曉蘭,女,55歲,原上海一家地段醫院的理療科醫生。近年來,陳曉蘭一直從事醫療器械行業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種醫療器械達20多種,其中8種假劣醫療器械被查處,因此被央視評為2006年度「3•15質量先鋒」 。
在她與假劣醫療器械10年的斗爭中,為了取得一手證據,她曾假扮病人,冒著危險 「以身試針」。在她的推動下,國家專門多次下發文件,取締和查處了七種一度使用很廣的偽劣醫療器械和治療方法,曾受到國家食品葯品監管局的肯定和獎勵。
目前,上海市食品葯品監管局已經正式聘請她為「食品葯品安全社會監督員」。

10、孟祥斌
【頒獎詞】
風蕭蕭,江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同樣是生命,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一個生命。別去問值還是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啟示。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彭長城,對孟祥斌這樣評價:我們常常無時無刻地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也許意義不在於追問,而在於行動。而孟祥斌用縱身一躍放大了自己生命的價值。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紀寶成,在推薦孟祥斌的時候這樣寫到:真的仁者視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願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紀寶成)
孟祥斌 為救落水者犧牲的年輕軍人
男,28歲。第二炮兵某旅機要參謀。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帶著妻子葉慶華和女兒到市區購物。11時20分左右,在經過通濟橋時,一名輕生女青年從10餘米高的橋上跳下,孟祥斌一邊沖向橋邊,一邊脫掉身上的衣服,不顧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10分鍾後,前來救援的摩托艇漸漸靠近了他們,孟祥斌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將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員的手中,自己卻再次沉入水中。13時40分,被打撈起來的孟祥斌被送往醫院急救,但是卻沒能挽留住他年輕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禮上,浙江金華市近3萬名群眾自發從四面八方趕到金華市殯儀館,為捨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孟祥斌1997年12月入伍,山東齊河人,愛學習、肯鑽研,曾當選第二炮兵工程學院第七次黨代會代表。

D. 南昌卓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南昌卓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2016-04-19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青山南路78號藍天碧水公寓樓2103室(第21層)。

南昌卓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60102MA35HC9U5X,企業法人華榮,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南昌卓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實驗室試劑、耗材和儀器的批發及零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南昌卓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E. 生物柴油 前景

生物柴油簡介
生物柴油是典型的「綠色能源」,具有環保性能好、發動機啟動性能好、燃料性能好,原料來源廣泛、可再生等特性。近年來許多研究證實,無論是小型、輕型柴油機還是大型、重型柴油機或是拖拉機,燃燒生物柴油後碳氫化合物都減少55%~60%,顆粒物減少20%~50%,CO減少45%以上,多環芳烴減少75%~85%。生物柴油是指植物油(如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等)、動物油(如魚油、豬油、牛油、羊油等)、廢棄油脂或微生物油脂與甲醇或乙醇經酯轉化而形成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具有某種結構符號的脂肪酸甘油酯(即甘油三酸酯)的植物油和動物脂肪通常被作為生物柴油的原料。
燃料特性
生物柴油的燃料性能與石油基柴油較為接近,且具有無法比擬的性能。
(1)點火性能佳。十六烷值是衡量燃料在壓燃式發動機中燃料性能好壞的質量指標,生物柴油十六烷值較高,大於45(石化柴油為45),點火性能優於石化柴油。
(2)燃燒更充分。生物柴油含氧量高於石化柴油,可達11%,在燃燒過程中所需的氧氣量較石化柴油少,燃燒比石化柴油更充分。[1]
(3)適用性廣。除了做公交車、卡車等柴油機的替代燃料外,生物柴油又可以做海洋運輸、水域動力設備、地質礦業設備、燃料發電廠等非道路用柴油機之替代燃料
(4)保護動力設備。生物柴油較柴油的運動黏度稍高,在不影響燃油霧化的情況下,更容易在氣缸內壁形成一層油膜,從而提高運動機件的潤滑性,降低機件磨損。
(5)通用性好。無需改動柴油機,可直接添加使用,同時無需另添設加油設備、儲運設備及人員的特殊技術訓練(通常其他替代燃料有可能需修改引擎才能使用)。
(6)安全可靠。生物柴油的閃點較石化柴油高,有利於安全儲運和使用。
(7)節能降耗。生物柴油本身即為燃料,以一定比例與石化柴油混合使用可以降低油耗,提高動力性能
(8)氣候適應性強。生物柴油由於不含石蠟,低溫流動性佳,適用區域廣泛。
(9)功用多。生物柴油不僅可作燃油又可作為添加劑促進燃燒效果,從而具有雙重功能。
(10)具有優良的環保特性。生物柴油中硫含量低,使得SO2和硫化物的排放低,可減少約30%(有催化劑時可減少70%);生物柴油中不含對環境會造成污染的芳香烴,因而產生的廢氣對人體損害低。

F.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歷屆情況

歷年獲獎人物
2015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楊克里斯特·楊森(瑞典),沖村憲樹(日本),葉甫蓋尼·維利霍夫(俄羅斯),彼得·史唐(美國),維爾特·伊恩·利普金(美國),卡洛·魯比亞(義大利),約翰尼斯·弗蘭肯(荷蘭)。
甘中學(2010年)
黑田吉益 (2001年)
毛煥宇 (2001年)
比約昂·艾利克·維爾漢姆·諾登斯強姆 (2001年)
楊又迪 (2001年)
米夏埃爾·佩策特 (2001 年)
若則·依斯拉爾·瓦加斯 (2001年)
庫西 (2000年)
潘諾夫斯基 (2000年)
石本正一(1999年)
卡馬戈(Jose Alberto De Camargo) (1999年)
薩朴漢(Sabourin Jean) (1998 年)
J.L.利翁斯(J.L.Lions) (1998年)
貝聿銘(IEOH MING PEI) (1997年)
瓊.皮埃爾.勒伯漢(JEAN-PIERRE LEBRUN) (1997年)
林少明(ARTHUR SMLIM) (1997年)
格.斯.比施根斯(G.S.BUSHGENS) (1996年)
丁肇中(SAMUEL.C.C.TING) (1996年)
烏里施瓦茨(ULI SCHWARZ) (1996年)
原正市(HARA SHOICH) (1995年)
豪依塞爾(HAUESSER) (1995年)
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95年)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95年)
李政道(TSUNG DAO LEE) (1995年)
陳省身(SHⅡNG SHEN CHERN) (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歷年獲獎 由中科院化學所推薦的Peter J.Stang教授和由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推薦的Jan-Christer Janson教授獲獎。
Stang是國際著名有機化學家,在物理有機化學、有機金屬化學和超分子化學方面成果卓著,共發表論文400餘篇、專著6本和綜述性文章40餘篇,是分子構築與分子組裝專業領域內論文被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Stang長期致力於推動中美科技交流。他還培養了多名中國籍博士,並接納了相當數量的中國博士後及訪問學者,為培養中國科技後備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2005年4月,在Stang的推動下,美國化學學會高層代表團在新中國成立後首次正式來華訪問,這為促進中美雙方在化學領域的合作創造了契機。
Janson是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教授、國際著名生物分離科學家、瑞典烏普薩拉皇家科學院院士。從1980年起,Janson開始幫助中國同行提升蛋白質分離純化的理論和技術水平,突破生物技術葯物產業化的瓶頸,設計完成了一系列重組蛋白質葯物的分離純化過程並成功在中國實現產業化,其中包括乙肝疫苗、干擾素等。在其幫助下,過程工程所建立了分離純化蛋白質的研究平台,並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創新,共同發表論文52篇。 法比奧·洛卡 Fabio Rocca 義大利
法比奧·洛卡,義大利籍,男,1940年1月生。雷達遙感專家,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教授,義大利國家科學委員會成員、歐洲地球科學和工程協會和歐洲地球物理學會榮譽會員,曾經擔任歐洲地球科學和工程協會主席。由湖北省推薦。
作為歐洲空間局雷達遙感領域首席科學家,洛卡教授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利用SAR衛星星座實現串飛干涉模式,開創了雷達干涉測量技術發展的新階段,極大地促進了相關領域的研究應用。90年代末他提出的永久散射體干涉測量技術,再次有力推動了雷達干涉測量遙感技術的飛躍發展,至今仍然引領著該領域的研究前沿。
2004年以來,洛卡教授擔任中國科技部-歐洲空間局對地觀測領域國際合作項目「龍」計劃一、二、三期「地形量測」專題歐方負責人至今,致力於雷達干涉測量技術在中國對地觀測及地球科學領域的應用與推廣,與武漢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和上海地質調查研究院等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和人員培訓,在永久散射體干涉測量、極化干涉測量和極化層析成像等方向給予中方深入細致的指導,並帶動了一批歐洲科學家積極參與中歐對地觀測領域的合作計劃,為促進相關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許忠允 Hse Chung-Yun 美國
許忠允,美國籍,男,1935年2月生。木材科學家,美國農業部林務局南方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曾獲美國農業部「最高科研創新獎」、中國政府「友誼獎」等獎項。由國家林業局和江蘇省聯合推薦。
許忠允教授是改革開放以來中美林業科技合作的核心開創者。自1980年他促成首個中國林業代表團訪美後,30多年來累計在美培養中國學者80多位,他結合美國科技經濟發展和自身科研生涯的成功經驗,把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和先進平台引入中國,指導開展林業科技平台建設和重大項目實施,為推動中國木材科學領域實施科技攻關、863等國家科技計劃和「江蘇楊樹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技術指導和人才智力支持,為中國在人工林材性及快速評價、木竹材高效利用和生物質新材料等領域顯著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國際知名專家,他來華62次,足跡遍及26個省市上百家單位,與中國林業科學院、國際竹藤中心、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持久密切的合作關系。許忠允教授提名推舉的多位中國學者在國際組織中擔任要職,顯著提升了中國林業的地位和話語權。
楊·哈弗 Jan Eard Harff 德國
楊·哈弗,德國籍,男,1943年3月生。海洋地質學家,德國波羅的海海洋研究所地質室原主任,在多個重要國際學術機構擔任要職。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和立陶宛科學院外籍院士,波蘭什切青大學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中山大學等國內多所大學、科研院所客座教授。由國土資源部推薦。
楊·哈弗教授從事地質工作四十餘年,成果豐碩。曾獲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克倫賓」獎、德國「布勃諾夫」獎等榮譽。
楊·哈弗教授與中國合作長達20多年,為中國海洋地學作出重大貢獻。他引進世界新技術,在沿海三大經濟圈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重要創新成果;他搭建國內外海洋地學合作平台,促成五次重要合作,推薦中國科學家參加主持國際地質大會,極大提升了中國學者的國際地位;他提議建立中、德、波、英等多國長期合作機制,促進海洋地學廣泛的國際合作,推動中國海洋地學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赫伯特·雅克勒 Herbert Jackle 德國
赫伯特·雅克勒,德國籍,男,1949年7月生。發育生物學家,現任德國馬普學會副主席兼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享有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等多個學術稱號,榮獲德國聯邦總統創新獎等多項獎勵。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赫伯特·雅克勒教授專注於運用模式生物研究生化途徑和調控網路的分子機制,先後在《Nature》、《Cell》、《Science》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0篇,出版學術論著53部,是引領當代果蠅發育生物學學科發展的代表性人物。
雅克勒教授高度重視同中國的合作。自20世紀80年代起他便以學者的身份多次到中國講學,為中國培養留學生。他出任馬普學會副主席後,不斷拓寬同中國的合作領域,並一步步把雙方合作推向深入。2005年,在中德雙方的共同努力和其積極促進下,中國科學院和德國馬普學會在上海聯合構建了一個新型的國際化研究機構: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標志著中德雙方科技合作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一國際合作研究所的建立,為中國吸引和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國際科研人才隊伍,建立了中國在國際計算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比較優勢,為深化中國對外科技合作、完善對外科技合作政策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示範作用。
日列布佐夫 G. A. Zherebtsov 俄羅斯
日列布佐夫,俄羅斯籍,男,1938年9月生。空間物理學家,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發表論文240餘篇,是俄羅斯空間天氣領域的奠基人之一。曾獲俄羅斯祖國服務獎、俄羅斯政府榮譽獎以及列寧100周年勞動英雄獎等多項榮譽。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日列布佐夫教授在擔任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所長期間,積極推動俄羅斯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合作。俄方日地物理所在高緯度地區空間天氣的研究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中低緯度空間天氣的研究有很強的互補性。2001年,在日列布佐夫教授的推動下,雙方共同建立了中俄空間天氣聯合研究中心,在雙邊合作框架下,中俄科學家積極開展交流互訪,成功申請合作基金20餘項,合作發表論文80餘篇,舉辦雙邊研討會11次。並且參與中俄空間天氣聯合研究學術交流的俄方單位已涵蓋俄羅斯主要空間天氣研究機構。2012年4月,由日列布佐夫教授牽頭,俄羅斯科學院日地物理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簽署了第三期中俄空間天氣聯合研究中心合作協議與大綱,為未來五年雙方合作奠定了基礎。
日列布佐夫教授還積極促進雙方在地基觀測設備方面的數據交換,支持中國科學院「子午圈計劃」向北延伸,並在國際上率先與中國科學院簽署了「國際子午圈計劃」。
王中林 Wang,Zhonglin 美國
王中林,美國籍,男,1961年11月生。納米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現任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高塔終身講席教授、終身校董事教授和工學傑出講席教授。由教育部推薦。
王中林教授自1992年以來與包括廈門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中國多所教育和科研機構進行深度、高水平的教育及科研合作,強強聯合共同攻克科學難題,獲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性的科研成果,聯合發表科技論文200多篇,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相關研究的國際影響力。他積極推動中國前沿科學研究中心及平台基地建設,參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研究平台、基地的組建和建設工作;通過促成中美聯合辦學、共同培養博士等為中國科技人才培養和高等教育改革做貢獻;通過舉辦國際大會、促使中國出版社出版英文書籍等多種方式把國際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優秀科研理念介紹給中國廣大科學工作者和研究生,對中國納米科技發展和教育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艾倫·牟俊達 Arun S. Mujumdar 加拿大
艾倫·牟俊達,加拿大籍,男,1945年1月生。乾燥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加拿大化學研究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先後獲國際乾燥研究領域「世界頂級貢獻獎」、「乾燥終身成就獎」、「乾燥領域傑出的全球領導獎」等國際獎項。由江蘇省推薦。
自1984年起,艾倫·牟俊達教授為中國的乾燥領域高級人才培養、乾燥新技術的研發及食品乾燥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與主要合作單位江南大學、天津科技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的長期合作中,聯合培養博士(博士後)20多名、碩士10多名;已在國際重要刊物上聯合發表SCI收錄論文97篇;參與研發的乾燥系列新技術在合作單位產學研基地海通食品集團、山東魯花集團、無錫市林洲乾燥機廠等10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實施,近三年經濟效益超過33億元,創匯2億美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推動中國食品乾燥及其設備產業領域的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倪軍 Jun Ni 美國
倪軍教授,美國籍,男,1961年11月生。製造工程專家,密西根大學吳賢銘製造科學冠名教授、吳賢銘製造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特聘顧問、密西根學院院長。曾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總統教師獎、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William T. Ennor最高製造技術獎、國際製造工程師學會金獎、上海市政府海外科學家傑出貢獻白玉蘭金獎等獎項,任世界經濟論壇先進製造全球議事委員會副主席。由上海市推薦。
近20年來,倪軍教授傾力開展中美兩國製造領域合作研究,將美國車身製造2mm工程引入中國,推動了中國汽車車身製造技術進步,使20多個國產轎車車型的車身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合作開展發動機製造2m工程和薄壁構件微細製造研究,推動了中國汽車發動機製造和燃料電池極板製造技術進步。他創建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開拓國際合作辦學和國際競爭力人才培養新模式,其教育體制改革成果在全國推廣。他架設中美合作橋梁,促成美國通用汽車先進製造技術聯合實驗室、上海交大PACE中心等國際合作研究基地建立,為提升中國教學科研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 理查德·傑爾
Richard N. Zare
美國
理查德·傑爾教授,美國籍,男,1939年11月出生。著名物理化學家和分析化學家,斯坦福大學化學系教授,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以色列沃爾夫化學獎等多項獎項,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聯合推薦。
弗萊明·貝森巴赫
Flemming Besenbacher
丹麥
弗萊明·貝森巴赫教授,丹麥籍,男,1952年10月出生。現任丹麥奧胡斯大學交叉學科納米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他的研究領域涉及表面科學、分子電子學、掃描隧道顯微學等領域,在物理、化學、納米科技等多個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朗尼·湯普森
Lonnie G. Thompson
美國
朗尼·湯普森,美國籍,男,1948年7月出生。世界著名的冰川環境和古氣候學家,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5年獲得「泰勒獎-地學環境成就獎」。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黑川真一
Shin-ichi Kurokawa
日本
黑川真一 教授,日本籍,男,1945年6月出生。國際知名的粒子加速器專家。他曾擔任多個國際加速器學術組織的主席,榮獲2011年粒子加速器領域的最高獎——維德奧獎等國際大獎。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費立鵬
Michael R. Phillips
加拿大
費立鵬教授,加拿大籍,男,1949年9月出生。國際知名的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專家,現任上海市精神衛生研究所危機干預研究室主任。由上海市推薦。 1. 德樂思 德樂思,德國籍,男,1938年8月出生,國際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首任執行所長、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顧問。由上海市推薦。
2. 江見俊彥 江見俊彥,日本籍,男,1935年2月出生,國際著名冶金專家。因其在鋼鐵冶金領域的卓越貢獻,曾先後榮獲瑞典工程院Brinell金質獎章等27項獎勵。由江蘇省推薦。
3. 戴宇閣 戴宇閣,法國籍,男,1959年1月出生,醫學專家,巴黎第七大學教授,法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顧問。由上海市推薦。
4. 約翰·巴士威 約翰·巴士威,英國籍,男,1942年6月出生,食用菌生理和活性物質研究專家。由上海市推薦。
5. 栗原博 栗原博,日本籍,男,1954年12月生,中葯及保健品功能研發專家,暨南大學中葯及天然葯物研究所副所長。由廣東省推薦。
6. 斯蒂芬·波特 斯蒂芬·波特,美國籍,男,1934年4月出生,國際第四紀聯合會主席,國際著名的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聘客座教授。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7. 岩本愛吉 岩本愛吉,日本籍,男,1950年2月出生,傳染性疾病與病毒學專家,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亞洲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8. 逯高清 逯高清,澳大利亞籍,男,1963年11月出生,納米材料專家,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昆士蘭大學副校長。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德國籍國際知名天體物理學家艾伯特·赫爾曼·格哈德·伯納
美國籍能源系統工程與智能控制專家甘中學。
法國籍國際著名空間物理學家、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所長羅格·博奈。
德國籍環境規劃專家克勞斯·托普弗。
德國籍建築材料專家福克·荷弗里德·維特曼。 沈元壤(Yuen-Ron Shen),美國籍,男,1935年3月出生,物理學博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愛斯特 ·路德維希 · 溫奈克(Ernst-Ludwig Winnacker),德國籍,男,1941年7月出生,化學博士,慕尼黑大學教授,著名生物化學家,曾任德國科學基金會主席、歐盟科學理事會秘書長。
石 · 米歇爾(Michel Che),法國籍,男,1941年12月出生,博士,法國皮埃爾 · 瑪麗居里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
文森特 · 陳(Vincent Chan),美國籍,男,1949年9月出生,等離子體物理博士,美國通用原子公司能源部理論與計算科學中心主任,著名等離子體理論專家。
有馬朗人(Arima Akito),日本籍,男,1930年9月出生,理學博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名核物理學家,現任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會會長。
奧古斯汀 · 拉赫 · 戴維拉(Agustin Lage Davila),古巴籍,男,1949年3月出生,博士,古巴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學家,古巴分子免疫學中心主任。
布立頓 · 強斯(Britton Chance),美國籍,男,1913年7月出生,生物學博士,美國、英國、瑞典等六國科學院院士,前美國總統科學顧問。 羅斯高,Scott Douglas Rozelle,男,1955年7月生,美國籍,農業經濟學博士,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教授,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主席。
維克多·羅伊·斯誇爾,Victor Roy Squires,男,1937年12月生,澳大利亞籍,生態學和乾旱地可持續管理專家。
洛塔·雷,Lothar Hans Reh,男,1931年8月生,德國籍,能源、化工專家,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國際水稻研究所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李向陽 (Xiang-Yang Li) 英 國
劉錦川 (Chain-Tsuan Liu) 美 國
尼·列·多布列佐夫 (N.L.Dobretsov) 俄羅斯
彼得·格魯斯 (Peter Gruss) 德 國 馬丁 · 阿特肯斯(Martin Atkins),英國籍,男,1954年3月出生,中國BP技術項目經理,化學工程學家,從事催化及環境方面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工作。
英格瑪 · 恩博瑞(Ingemar Ernberg),瑞典籍,男,1948年11月出生,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微生物及腫瘤生物學中心教授,主要從事生物醫學與癌症領域的研究工作。 沃爾夫·迪特·杜登豪森(Wolf-Dieter Dudenhausen),德國籍,男,1940年1月6日出生,1969年獲理論物理博士,原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中央總司司長。
艾菲特·雅可布森(Evert Jacobsen),荷蘭籍,男,1947年出生,博士,國際知名的植物科學家,現任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植物科學院首席科學家。
蒲慕明(Mu-ming Poo),美國籍,男,1948年出生,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部主任,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在研究軸突導向和突觸可塑性的分子與細胞機制方面有卓越的成就。
內維爾·阿格紐(Neville Agnew),美國籍,男,1938出生,博士,美國蓋蒂保護所從事文物保護的首席項目科學家,一位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文物保護專家。
戴偉(David G. Evans),英國籍,男,1958年出生,1984年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員。 丹尼爾·魏思樂(Daniel Vasella),瑞士籍,男,1953年出生,醫學博士。魏思樂博士是瑞士諾華制葯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百事可樂公司董事會董事、國際制葯商聯合會主席。
肯 ·金特(Kenneth W. Gentle),美國籍,男,1940年10月出生,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聚變研究中心(FRC)主任,國際著名的核聚變專家。
科拉多 · 科利尼(Corrado Clini),義大利籍,男,1947年7月17日出生,1975年獲職業保健專業博士學位,2000年任義大利環境與國土部國際合作司司長。
張汝京(Richard Chang),美國籍,男,1948年1月出生,電子工程博士。張汝京博士系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上海)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官。
榮久庵憲司(Kenji Ekuan),日本籍,男,1929年9月出生,博士,1995年任世界工業設計聯合會(ICSID)參議員,世界設計組織主席,現任日本GK設計機構會長。 美國數學家邱成桐(Shing-Tung Yau)博士
德國農業經濟學家伏格樂(Jueregen Voegele)博士
日本醫學家水島裕(Yutaka Mizushima)博士
義大利阿基米德公司總裁馬塔切納(Elio Matacena)博士 諾伯特 · 昂格特(Nobert Angert),德國籍,男,1940年9月出生,1968年獲得博士學位,加速器專家。
羅伯特 · 迪蓋特(Robert Degeilh),法國籍,男,1927年4月出生,1955年獲博士學位,從1958年起開始PVB樹脂和膠片的研製開發工作,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申請了多項技術專利。
約瑟夫 · 漢密爾頓(Joseph H.Hamilton),美國,男,1932年出生,著名物理學家。
曹韻貞(Yunzhen Cao),美國籍,女,1941年出生,美國艾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研究員。
平野敏右(Toshisuke Hirano),日本籍,男,1939年出生,曾任國際火災安全科學學會主席,是國際火災與燃燒學術界有重要影響的學者。 黑田吉益 (2001年)
毛煥宇 (2001年)
比約昂·艾利克·維爾漢姆·諾登斯強姆 (2001年)
楊又迪 (2001年)
米夏埃爾·佩策特 (2001 年)
若則·依斯拉爾·瓦加斯 (2001年) 庫西 (2000年)
潘諾夫斯基 (2000年) 石本正一 (1999年)
卡馬戈(Jose Alberto De Camargo) (1999年) 薩朴漢(Sabourin Jean) (1998 年)
J.L.利翁斯(J.L.Lions) (1998年) 貝聿銘(IEOH MING PEI) (1997年)
瓊.皮埃爾.勒伯漢(JEAN-PIERRE LEBRUN) (1997年)
林少明(ARTHUR SMLIM) (1997年) 格.斯.比施根斯(G.S.BUSHGENS) (1996年)
丁肇中(SAMUEL.C.C.TING) (1996年)
烏里施瓦茨(ULI SCHWARZ) (1996年) 原正市(HARA SHOICH) (1995年)
豪依塞爾(HAUESSER) (1995年)
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95年)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95年)
李政道(TSUNG DAO LEE) (1995年)
陳省身(SHIING SHEN CHERN) (1995年)
前身——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原國家科委設獎)獲獎人 1、王正本(Wang Cheng-Ben),美國籍,科技管理學家
2、中村實(Minoru Nakamura),日本籍,世界放射技師會(ISRRT)會長
3、左天覺(Tien-Chioh Tso),美國籍,農業、煙草專家
4、米歇爾 · 卡邦蒂爾(Michel Carpentier),法國籍,歐共體信息總司總司長
5、米歇爾 · 蘇蒂夫(Michel Soutif),法國籍,法國研教部儀器儀表委員會主席
6、克勞斯 · 耶森(Klaus Jensen),丹麥籍,臨床微生物學家
7、雷彼德(Peter Reiter),芬蘭籍,水利工程和冰工程學家 1、八島繼男(Tsuguo Yashima),日本籍,國際協力事業團官員
2、吉塞佩 · 瓦朗蒂尼(Ginseppe Valentini),義大利籍,化學家,歐共體對外合作司司長
3、赫門 · 約旦(Hermann L. Jordan),德國籍,航空航天專家
4、奧洛夫 · 克勞森(Olof Claesson),瑞典籍,營養學家
5、鈴木皓(Akira Suzuki),日本籍,農業專家
6、喬治 · 基沃斯(George A. Keyworth II),美國籍,核物理學家

G. 石墨烯內衣有什麼好處

石墨烯內衣主要指的是全部或部分採用石墨烯功能紡織材料製造的內衣類產品,其好處也就是因為採用了石墨烯功能纖維而具備的一些改性性能,主要有遠紅外、持久抑菌、吸濕透氣等;隨著材料科技的日益發達,近幾年才實現了將石墨烯應用於紡織領域。其實並沒有什麼太過神奇的地方,其實它和徠卡、尼龍等紡織材料一樣,都是對紡織行業極大的促進,只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逐步得到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因此不必誇大也不必貶損,其實和眾多新材料一樣,因為它的出現讓我們的日常生活可以更美好。因為石墨烯的特殊性能,用來做內衣,其實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做男士內褲,可以有效緩解男性陰囊潮濕、瘙癢、異味、的症狀,並且能夠預防前列腺炎。而女性內褲,則能夠抑菌除味、呵護子宮,可以很好預防女性宮頸炎、宮頸糜爛等各種婦科疾病的發生幾率。而且石墨烯文胸則可以起到促進女性胸部微循環,減輕預防乳腺增生與乳腺癌的發病率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石墨烯內衣產品,但一定要注重區分真偽,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吊牌成分,「內暖」作為國內生物質石墨烯紡織材料唯一的材料品牌,很多採用石墨烯紡織材料的產品都會有這個吊牌。另外因為石墨烯價格很貴,所以石墨烯內衣的價格普遍在200元以上,幾十塊的產品基本上可以認定是假的,因為連成本都不夠。

熱點內容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
小學教師的條件 發布:2025-05-17 16:21:01 瀏覽:419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題庫 發布:2025-05-17 16:14:16 瀏覽:819
夏威夷群島地理位置 發布:2025-05-17 16:10:46 瀏覽:949
奴隸老師漫畫全集 發布:2025-05-17 16:01:34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