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文化名人

歷史文化名人

發布時間: 2020-11-19 09:10:32

『壹』 都有哪些歷史文化名人呢

唐朝

《楊炯》

楊炯,華陰人。顯慶六年舉神童,授校書郎。永隆二年,皇太子舍奠,表豪俊,充崇文館學士。後為婺州盈川令。卒。炯恃才憑傲,每恥朝士矯飾,呼為“麒麟楦”。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戲者,必刻畫其形覆驢上,宛然異物,及去其皮,還是驢耳。”聞者甚不平,故為時所忌。初,張說以《箴》贈盈川之行,戒其苛刻,至官,果以酷稱。炯博學善文,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海內稱四才子,亦曰“四傑”,效之者風靡焉。炯嘗謂:“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張說曰:“盈川文如懸河,酌之不竭。恥王後,愧盧前,謙也。”有《盈川集》三十卷行於世。

『貳』 歷史文化名人

三皇:說法很多,一般指伏羲、神農、黃帝(2010年6月22日,甘肅人民政府在伏羲故里——號稱隴上江南的天水市舉行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公祭大典)
五帝: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說法也多)
商紂四諸侯:東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孔門七十二賢: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沐賜、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宓不齊、原憲、公冶長、南宮括、公皙哀、曾蒧(dian三聲)、顏無繇、商瞿、高柴、漆雕開、公伯繚、司馬耕、樊須、公西赤、巫馬施、梁鱣、顏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孫龍、冉季,公祖句茲,秦祖,漆雕哆,顏高,漆雕徒父、壤駟赤,商澤、石作蜀,任不齊,公良孺,後處,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顏祖,鄡單,罕父黑,秦商,申黨,顏之仆,榮旂,縣成,左人郢,燕伋,鄭國,秦非,施之常,顏噲,步叔乘,原亢籍、樂欬,廉絜,叔仲會,顏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輿如,公西箴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說法也多)
國學三聖:孔子、老子、墨子
中國四大美女:貂蟬、西施、王昭君、楊貴妃
吳越三王:勾踐、范蠡、文種
山東三聖:史聖左丘明、商聖范蠡、武聖孫臏
鬼谷二高徒:孫臏、龐涓
戰國四君子:平原君趙勝、孟嘗君田文、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
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戰國四游俠:荊軻、專諸、聶政、要離
聯縱雙名士:蘇秦、張儀
趙國二庭柱:廉頗、藺相如
強秦二名將:王翦、蒙恬
興漢三傑:韓信、張良、蕭何
漢初三大名將:九江王英布、韓王韓信,大梁王彭越
李氏三父子:李廣、李敢、李陵
西漢二司馬:司馬相如、司馬遷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
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印、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
冠軍二侯:衛清、霍去病
雲台二十八將:鄧禹、吳漢、賈復、耿弇、寇恂、岑彭、馮異、朱祜、祭遵、景丹、蓋延、銚期、耿純、臧宮、馬武、劉隆為一列,馬成、王梁、陳俊、杜茂、傅俊、堅鐔、王霸、任光、李忠、萬修、邳彤、劉植、王常、李通、竇融、卓茂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瑒、劉楨
蜀漢三諸葛: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
曹氏三傑:曹操、曹丕、曹植
桃園三英:劉備、關羽、張飛
蜀漢三傑:諸葛亮、關羽、張飛
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董允、費褘
蜀漢五虎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十常侍: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段搖、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粟嵩
三國四棋家:馮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凱
亂國二富豪:王愷、石崇
王謝二賢:王導、謝玄
西晉二陸:陸機、陸雲
南朝三謝:謝靈運、謝惠連、謝眺
北齊堅壁:斛律光(落鳥都督——驚弓之鳥的故事)、高長恭(蘭陵王)
六朝三丹青: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防微杜漸:房玄齡、杜如悔
貞觀十八學士: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時、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吳中四士: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
安史之亂:安錄山、史思明
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
佛法三譯家:鳩摩羅什、真諦、玄
北宋二程:程顥、程頤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南宋四大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張夢晉
明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代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東林六君子: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
明末三大儒(也稱清初三先生):顧炎武、黃宗曦、王夫之
護國三公:戚繼光、袁崇煥、鄭成功
九江五賢:田園詩人陶淵明、江州剌史李渤、江州司馬白居易、理學大師周敦頤、王陽明
戊戌六君子:林旭、楊銳、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楊深秀 .

『叄』 浙江歷史文化名人

一、劉基,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二、高明,元末明初人,字則誠,一字晦叔,號菜根道人,人稱「東嘉先生」,浙江瑞安人。出生書香門第、翰墨世家,少博學,精《春秋》,工書法,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

其戲曲作品 《琵琶記》是我國南戲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參與創作的戲文,代表了南戲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戲文的終結和明清傳奇的先聲,它的誕生標志著南戲創作藝術上的成熟,是傳奇的典範之作,對後世傳奇的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為「南戲之祖」。

三、張璁,明朝嘉靖年間任朝廷首輔,世稱『張閣老』。明朝嘉靖年間重臣,「大禮議」事件中重要人物,明朝大改革的開啟者。

四、陳傅良:南宋學者,政治家,永嘉學派創始人之一。

永嘉學派,又稱「事功學派」、「功利學派」等,是南宋時期在浙東永嘉(今溫州)地區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學的一個儒家學派,是南宋浙東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派。因其代表人物多為浙江永嘉人,故名。

五、孫詒讓:清代語言學家,第一個破譯甲骨文的學者,朴學大師,字仲容,瑞安城關人。

六、夏承燾(1900——1986),詞學宗師,字瞿禪,溫州市區人。

『肆』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書法家:
李斯、蔡邕、王羲之、王獻芝、鄭道昭、歐陽詢、楮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蔡襄、黃庭堅、蘇軾、米芾、宋徽宗、董其昌、劉鏞、康有為、翁同禾、
文學家:
老子、左丘明、孔子、墨子、孟子、莊子、屈原、荀子、呂不韋、韓非、賈宜、司馬相如、東方朔、司馬遷、張衡、孔融、蔡文姬、曹操、謝道韞、陶淵明、謝靈運、酈道元、駱賓王、王勃、宋子問、陳子昂、賀知章、張九齡、高適、杜甫、韋應物、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隱、李後主、范仲淹、歐陽修、蘇洵、蘇軾、李清照、陸游、朱熹、辛棄疾、文天祥、關漢卿、王實甫、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湯顯祖、馮夢龍、徐霞客、蒲松齡、孔尚仁、鄭板橋、曹雪芹、龔自珍、等

『伍』 晉江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唐泉州晉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 歐陽詹少時聰穎,唯一的愛好是讀書和寫詩作賦,年輕時由於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又有獨特見解,寫出來的文章語言優美精闢。
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馬,最主要功績是領導抗倭斗爭。
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來,德化縣隆泰鄉後所村人。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李贄 李贄(1527一t602),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李贄出生在一個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12歲中舉人,30至54歲為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
何喬遠 何喬遠(1557~1633),字稚孝,號匪莪,晉江人,明末史學家。他博覽群書,里居20餘年,輯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閩書》150卷,頗行於世。
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鄭成功氣宇軒昂,才思敏捷,聰穎過人。21歲時以優異成績名列榜首進南京國子監太學。所作文章立意深遠,詞藻華麗典雅,且常於學余之際舞劍學射,1624年,荷蘭殖民地者侵佔台灣。
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年少時"有識度,膂力絕人",從師"習戰陳擊刺諸技,於兵法無不兼精,遂智勇為萬人敵"。在統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來要求迅速實現國家統一
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鎮人。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懷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興學辦教,樂育英才,為僑居國和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獅永寧岑兜村人。愛國烈士。出生於一個華僑家庭。17歲隨鄉親飄洋過海,僑居菲律賓。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國求學。1930年參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趕至漳州石碼參加紅軍。6月,隨東路軍進入中央蘇區。
司馬文森 司馬文森(1916~1968)原名何應泉,筆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東街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9歲時到南洋謀生,12歲返鄉讀了幾年小學。1932年參加革命活動,次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主編地下刊物《農民報》。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光明》、《作家》、《文學界》等刊物上發表小說、散文。
鄉,興利除弊,魏閹伏誅,際昌被起用為右諭德。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際昌文思敏捷,為文立就,曾登武夷,歷山嶺,游桂林,所到之處,皆有吟詠題刻。

吳魯(1845—1912),字肅堂,號且園,晚號老遲,又號白華庵主。清泉州晉江池店錢頭村人,光緒十六年殿試狀元,授翰林編修,為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歷任陝西典試(主考),安徽、雲南督學,雲南主考,吉林提學使。吳魯以振興文教為已任,把興學育才當作施政的第一要義。修書院,勉勵後學。薦為總軍務 。民國元年(1912年)10月8日病逝。吳魯有《教育宗旨》、《國恤恭紀》、《正氣研齋遺詩》行世。

楊友(1077-1127),字叔端,宋晉江楊厝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武科及第狀元後,出任欽州知府。先是與金國「交叉越界」糾爭,此事被楊友平息後,受到徽宗的極力贊賞。後解決欽州百姓鹽源緊短。靖康元年楊友以宋宮保侍衛的身份,陪同潘良貴、郭孝友等北宋大臣奉使於金國,當太上皇的徽宗趙佶和當朝的天子趙桓都成了階下囚。至死不屈於金人,及卒謚「武襄」。

庄安世(1574-1644年)字可平號念德,宋泉州晉江青陽庄厝人,民生。自幼好武藝,丁未科武舉會試第一名,前所舍。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九月中武狀元。熹宗即位,魏黨當政庄安世壯志難酬,曾稱病解甲歸鄉。思宗即位,庄安世被召入京,任武英殿兵部主侍衛、錦衣衛侍領。其時李自成農民軍攻入河南、洛陽、後金北犯。且兵餉日增、民怨沸騰。崇禎帝內外交困,調集庄安世等人馬圍剿,崇禎自歿於煤山。他仍為國盡忠卒於京郊。事後,南明唐王悉聞庄安世去逝,特賜「一門忠孝」匾以旌其忠貞報國之志。

林宗臣(1133~1189)字景何,宋泉州晉江林厝人,出生於武林世家。少時氣質非凡,膂力絕人,自幼好習武藝,胸懷報效國之志。南宋乾道八年(1172)武試時,騎射、策問皆第一,即武科狀元。初授帥府機宜官、閣門宣贊舍人、軍器副監,協助黃定監制兵器,陳抗金方略以供軍用,卒謚「武肅」

晉江歷代宰相全傳(14名)

曾公亮(999-1078年)曾公亮字明仲,宋晉江內坑曾厝人。宋天聖二年(1024)舉進士甲科,被授為會稽知縣、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擢給事中、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除樞密使。嘉佑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公亮明諫文法,更踐久,神宗即位,加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累封魯國公。以老避位。及卒帝臨悼,輟朝三日,贈太師、中書令,謚「宣靖」。

蔡確(1037-1093年),字持正,宋晉江東石蔡厝人,確有智謀尚氣,不謹細行。第進士,調邠州司理參軍,以賄聞。轉運使。加直集賢院,遷御史知雜事。元豐五年,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贈太師,謚號「忠懷」。追封蔡確清源郡王,御制其文,立石墓前以表其績。
呂惠卿(1032-1111年),呂惠卿字吉甫,宋泉州晉江安海呂厝人。父呂疇習吏事,為漳浦令。熙寧初,安石為政,惠卿方編校集賢書籍,凡所建請章奏皆其筆。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寺。召為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五年,惠卿加大學士同知樞密院事。有著述,卒於官。

曾懷(1100-1172年),字欽道,晉江人,世家登宰輔。以父恩授金壇(今江蘇鎮江)主簿。孝宗乾道二年丙戌(1166年),由郎官擢為戶部侍郎;繼升為尚書。孝宗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以戶部尚書曾懷賜出身,參知政事。與梁克家同為右丞相。以軫恤為心,以牧養為務,及卒入祀泉州府學鄉賢祠。封魯國公。

曾孝寬(1025-1090年),字令綽,泉州晉江人,公亮子,以蔭知桐城縣。入知審官東院、判刑部。熙寧五年,遷樞密都承旨,朝廷承旨用文臣,自曾孝寬開始。擢拜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丁資政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升丞相,封鄒國公,孝寬至執政入為副相時,公亮尚無恙,西府迎養,時人榮之。

歐陽珣(1081-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號歐山,學籍廬陵,鄉籍晉江潘湖,歐陽詹十世孫。他少聰而敏慧,稍長就學於仁穎書院,北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蔡凝榜進士,調崇安尉,丁父憂,珣立於靈堂前,人謂其忠孝兩全。倡修潘湖仁穎書院,遷司錄、湖廣知州、中書侍郎,將作監丞,尚書右丞兼翰林學士承旨。時值金兵大舉南侵,歐陽珣力持主戰,忠義報國。及卒,謚「文節」,其丞相花園在池店後嶺。

史繼偕(1560-1635年),字世程,號蓮岳,明泉州晉江安海史厝圍人,歷宦神宗、光宗、熹宗約三十二年之久。繼偕出身於官僚世家,萬曆二十年壬辰(1592年)登榜眼,授編修。擢祭酒;南京吏部侍郎,攝尚書事,署戶、禮、工三部。協理詹事府,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史繼偕因才高政廉,曾一度署戶、禮、工三部,謚文簡,賜祭葬,又追贈左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師,特晉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墓在晉江磁灶燭台山。

張瑞圖(1573-1644年),字無畫,號白毫庵主。晉江青陽霞行人。幼負奇氣,聰穎過人。讀書方法與眾不同,五經子史都採用手寫熟讀,即一面抄寫練習書法,一面研讀理解文義。萬曆三十五年探花及第。初授翰林院編修,積官詹事府少詹事,遷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天啟七年(1627年)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魏專擅朝,勢焰熏天。因魏生祠碑大,多出自瑞圖手書,招致朝野清議。遂定為逆案中人。崇禎三年(1630年),罷官遣歸。為明代著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

楊景辰(1580-1629年),字載甫,號侗孩。晉江羅山後洋人。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年少時在岳父家潘湖典當、仁穎書院讀書,後為諸生時,在鄉中立蒙館教授村童,所得俸薪,補貼家用。以會試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遷左春坊諭德、詹事府少詹事升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後以曾參與閹黨修編《三朝要典》之罪遂詔令原藉,著有《楊大學士文集》十二卷。

蔣德璟(1593-1646年),字中葆,號八公,又號若柳,明泉州晉江福全人,明熹宋天啟二年(1622)登進士,授編修,遷少詹事,匡救朝政。秉性耿直,敢於諫言,不久,擢禮部右侍郎。崇禎十五年(1642年)晉禮部尚書、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蔣德璟與皇上作了一場辯論後,竟引罪去位。崇唐王隆武時,同邑林欲楫、黃景昉、陳洪謐並召。不久,以足疾辭歸,卒於家。

黃景昉(1596-1662年),字太穉,號東崖。明末晉江東石檗穀人。宋軍城中奉大夫太常卿、贈侍中謚文正黃中庸十七世孫,入仕後,徒居寬仁鋪。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景昉入仕,初選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參與篡修《熹宗實錄》。晉詹事,兼管翰林院。崇禎十五年,景昉召對稱旨,由詹事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隆武時景昉入直,未久告歸。景昉蟄居於家,以著述為事,墓在紫帽霞茂磁灶山。

林欲楫(1576-1662年),字仕濟,號季翀,別號平庵,明末晉江西濱人。兄林欲棟工部尚書,欲楫少以賦性剛直、樂施予聞。明萬曆癸卯(1603年)中解元,丁未(1607年)中進士,授編修,起充廷試掌卷官,擢少詹事,晉禮部右侍郎;崇禎時擢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忤閣臣,觸魏黨忌,唐王立,林欲楫;應召入閣,任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從政盡心盡職,墓在紫帽山南麓。

陳洪謐(1600-1668年),字龍甫,號默庵。晉江陳厝人,宋咸淳甲戌科解元陳與桂之裔。少聰穎,試諸生累第一。天啟丁卯舉人,崇禎辛未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旋晉太僕寺少卿、兵部右侍郎,會京師已陷,未及任。唐王時,以民望授兵部左郎,改禮部。乙酉秋,與蔣德璟、黃景昉,黃道周同召,拜文淵閣大學士,以母老乞歸,及卒祀名宦。

黃錫袞(1621-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晉江潘湖人。初祖元處士贈征仕郎天麟黃權十二世孫。蚤歲母徐氏受以書,七齡能詩,日誦千言,就學於郡城南潘湖仁穎書院糊口鄉塾,受知於房師湯晴嶺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門,少有才名。明崇禎庚辰進士、世亂棄官讀書於武鳴後歸里。清順治五年考選庶吉士,授檢討,擢浙江道監察御史、大理寺寺丞、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密助聖祖康熙主政於朝,逮捕鰲拜;平撫『三藩』榮績素著,晉清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墓在一都鐵灶山法藏寺西南近處塋朝潘湖,妻姚氏封一品衛國夫人,著有《黃中堂潘湖叟詩集》。
晉江人才輩出,歷代官至尚書(相當中央政府部長)的有23人。他們是:

李稠,唐開成三年進士,工部尚書。
洪天錫,字君疇,宋寶慶二年進士,刑部尚書。
高惠連,字公溥,宋咸平二年進士,兵部尚書。
曾 懷,字欽道,宋乾道間戶部尚書。
吳文度,字憲之,明成化八年進士,戶部尚書。
蔡克廉,字道卿,明嘉靖八年進士,戶部尚書。
黃光升,字明舉,明嘉靖八年進士,戶部、刑二部尚書。
黃鳳翔,字鳴周,明隆慶二年進士,刑部尚書。
王用汲,字明受,明隆慶二年進士,刑部尚書。
黃克纘,字紹夫,明萬曆八年進士,歷年、刑、工、吏、禮五部尚書。仕林傳為佳話。
李廷機,字爾重,明萬曆十一年進士,禮部尚書。
黃汝良,字名起,明萬曆十四年進士,禮部尚書。
蘇茂相,字宏泉,明萬曆二十年進士,戶、刑二部尚書。
林學曾,字志惟,明萬曆二十年進士,戶部尚書。
林欲棟,字世隆,明萬曆二十三年進士,工部尚書。
庄欽鄰,明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吏部尚書。
林俗楫,字仕濟,明萬曆三十五年進士,禮部尚書。
張瑞圖,字長公,明歷三十五年進士,禮部尚書。
吳淳夫,明萬曆三十八進士,工部尚書。因投魏忠賢,被「逮治論死」。
楊景辰,字載輔,明萬曆四十一年進士,禮部尚書。
蔣德 ,字申葆,明天啟二年進士,禮部尚書。
白楷,字元子,明天啟五年進士,禮部尚書。
黃景 ,字可遠,號東崖,明天啟五年進士,戶部尚書。
庄有恭,字谷可,清乾隆四年進士,刑部尚書。

『陸』 外國的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度友你好!這太多了…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古羅馬的:凱撒,版屋大維,馬權可·奧勒留,君士坦丁,西塞羅…
中世紀:獅心王理查,伏爾泰,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布魯諾近現代:康德,薩特,羅素,牛頓,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昆德拉…
還有好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希望可以幫到你,再見!

『柒』 安徽蕪湖歷史文化名人

1、沈士柱

(1606—1659),字昆銅,號惕庵,蕪湖人。明崇禎二年(1629),復社成立,士柱以「蕪湖讀書社」名義加入復社,反對閹黨阮大鋮。崇禎六年(1633),「鉤黨獄興」,士柱離蕪。

崇禎十一年(1638),士柱與陳慧貞、吳應箕、沈壽民、黃宗羲、顧杲等復社成員140餘人作《留都防亂揭》,討伐陰謀為魏忠賢翻案的阮大鋮。南明滅後,士柱「歸寓南湖,自號寓公」。

隱居蕪湖,廣散家財,支持反清義軍,秘密從事反清活動,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清順治十四年(1657),被捕後解南京。

順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鳳台門外,從容就義,葬於雨花台後西首平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鮑氏同時在蕪殉難,葬於蕪湖范羅山前。

2、徐文達

徐文達(1825-1890),安徽南陵人,清光緒年間任兩淮鹽運使、福建按察使護、護理漕運總督。於咸豐年間為鎮壓天平天國起義提供後勤保障。

曾國藩曾驚喜慰問,贊賞徐文達「冒險出奇」。光緒年間在賑災養民方面有突出功績。對南陵縣福利事業和名勝古跡的建設提供了大力資助。

3、王藺

王藺(?-1214),字謙仲,號軒山。乾道五年,擢進士第。為信州上饒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撫司干辦公事,除武學諭。

孝宗幸學,藺迎法駕,立道周,上目而異之,命小黃門問知姓名,由是簡記。宋廬江縣(今屬安徽)人,王之道子。乾道五年(1169)進士。

歷官信州上饒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撫司、樞密院編修、監察御史、禮部侍郎兼吏部、禮部尚書,升參知政事。光宗即位,任樞密院事兼參政、樞密使。寧宗即位,改任湖南軍主帥。

4、賈易

賈易,字明叔。宋無為縣人。7歲喪父,其母彭氏以紡績供其上學,師事程伊川。嘉祐六年(1061)進士,派至常州任司法參軍。

元祐初,為太常丞兵部員外郎,徙官左司諫,嗣後,外調懷州千御史,歷任提點江東刑獄、殿中侍御史、提點淮東刑獄,升任侍御史。

徽宗立,先後任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改任刑部侍郎,歷工部、吏部;以寶文閣待制,出任鄧州州官。72歲卒,謚文肅。

5、歐陽玄

歐陽玄(1289~1374),字元功,號圭齋,祖籍分宜縣防里村,湖南瀏陽(今湖南瀏陽)人,是歐陽殊之後裔 ,元代文學家。

延祐年間(1314年—1320年),歐陽玄任蕪湖縣尹三年,不畏權貴,清理積案,嚴正執法,注重發展農業,深得百姓擁戴,有「教化大行,飛蝗不入境」之譽。

在任內,對蕪湖名勝古跡,多加保護修葺,據傳「蕪湖八景」,是其在任時所形成。對每景都題有七律一首(見康熙《太平府志》和《蕪湖縣志》),常游「荊山寒壁」。

因與家鄉荊州的荊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東寓,每見荊山憶故鄉」之句。離任時,對蕪湖依念綿綿。後人將荊山之水取名「歐陽湖」,簡稱「歐湖」,以志紀念。

元順帝並贈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國等稱號,追封為楚國公,謚號文。享年八十五歲。

『捌』 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書法家:
李斯、蔡邕、王羲之、王獻芝、鄭道昭、歐陽詢、楮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蔡襄、黃庭堅、蘇軾、米芾、宋徽宗、董其昌、劉鏞、康有為、翁同禾、

文學家:
老子、左丘明、孔子、墨子、孟子、莊子、屈原、荀子、呂不韋、韓非、賈宜、司馬相如、東方朔、司馬遷、張衡、孔融、蔡文姬、曹操、謝道韞、陶淵明、謝靈運、酈道元、駱賓王、王勃、宋子問、陳子昂、賀知章、張九齡、高適、杜甫、韋應物、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隱、李後主、范仲淹、歐陽修、蘇洵、蘇軾、李清照、陸游、朱熹、辛棄疾、文天祥、關漢卿、王實甫、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湯顯祖、馮夢龍、徐霞客、蒲松齡、孔尚仁、鄭板橋、曹雪芹、龔自珍、等

『玖』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5、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拾』 古今中外歷史文化名人典型事例(中外各5個)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無法上學,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斗爭,經受了嚴峻考驗,對人生充滿信心。她雖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哦~~。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的創作和翻譯超過100萬字。 她還自學啦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 愛迪生:為了科學發明,緊緊抓住每個「今天」,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除
了吃飯、睡覺、活動,幾乎沒有閑過。每天延長工作時間就等於延長了生命。因此,
當地79歲生日時,便稱自己是135歲的人了。愛迪生生活了85歲,僅在美國專利局登
記的發明專利就有1328項,平均15天就有一項發明。
貝多芬:在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愛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記憶,十七歲喪母對貝多芬的打擊非同一般。與此同時,他還要擔起這個無人照管的家庭--兩個未成年的弟弟和一個不爭氣的父親。 在艱辛的日子裡,只有在與布朗寧一家的交往中,貝多芬才得到一點安慰和支持。伊麗奧諾.布朗寧是他的學生,比他小兩歲,貝多芬對她懷有溫柔的感情。當她後來與一位善良的醫生結婚後,貝多芬就將這種感情轉為永恆的友誼並保持終生。貝多芬也從鄉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鮮花滿枝,綠樹成蔭的小徑,經及壯麗浩瀚的萊茵河,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這個日漸憂郁的年輕音樂家。貝多芬終生對大自然充滿熱愛的情感,他音樂中寬廣的意境和淳樸的旋律直接發源於此。 就在貝多芬一心准備投身音樂大幹一場時,命運向他露出了猙獰的面孔。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就發現自己的聽力急劇下降,對於一位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聽力的衰退不啻於世界末日。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並說出了那句傳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當時的貝多芬還愛戀著一位叫朱麗葉塔的姑娘,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獻給她的。然而幼稚風流的朱麗葉塔辜負了貝多芬的一番情意,後來竟與一位男爵訂了婚。 耳聾的治癒日漸渺茫,又痛失心儀已久的戀人,這雙重的打擊使頑強的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寫下了一封絕筆信,即現在被稱之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在信中他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內心深處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誤解貝多芬的人,如果仔細總結了他的遺囑,都能發現其中真實的原因,從而原諒他的種種缺點。 不過他還是重新振作了起來,他那堅強的個性不可能屈服於命運擺布。還是那篇遺囑中,貝多芬說道:「是藝術,就只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 牛頓:「寬闊的河流平靜,學識淵博的人謙虛。」凡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虛的美德。牛頓每當在科學上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揚名於世。當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早已解決、早已算好了的問題,心裡欽羨不已。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寫好的關於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一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勸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沒有聽信朋友的好意勸告,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過長時間的一絲不苟的反復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一六八七年七月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它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些話多麼意味深長啊!它生動地道出牛頓獲得巨大成就的奧妙所在,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獻身的精神,勤奮地創造,開辟出科學的新天地 莎士比亞:為了謀生,為了追求他所熱愛的戲劇事業,獨自一個人來到倫敦闖天下,初到倫敦時,他舉目無親,人地兩生,到處碰壁。後來總算進入了一家印刷廠做工。在剩餘時間,他不顧一天的勞累,每天到倫敦各戲院去尋找工作,後來也如願以償。他認為:環境越惡劣,越能錘煉人的意志和聰明才幹。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自己的事業,最終獲得了輝煌的成功,登上了「戲劇大師」的寶座。 華羅庚: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因家境貧困,從小就替父親擔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幾本數學書來看,他用5年時間自學了高中三年和大學初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8歲那年染上了傷寒病,為此,家裡的東西全部當光,而病情不見好轉。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顧,總算保住了生命,但卻成了終身殘疾。後來在原就學的中學老師的關懷下,到這所中學里當勤雜工。他一有空就借書看,傷殘的左腿時常疼痛得鑽心,他仍一心在數學王國的海洋里劈波斬浪,將身軀的疼痛、生活的艱辛和世道的不公統統拋在腦後……
高爾基: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就飽嘗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棄一刻時間去看書,還常常在老闆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 魯迅:「不教一日閑過」,所有業有所成者莫不為此。請看魯迅最後一年(1936 年)的生命歷程,從一月到十月(10月26日逝世),卧床8個月,還寫雜文和其他文 章54篇,翻譯《死魂靈》第二部殘稿三章並作附兩則,復信270多封,並給不少青 年作者看稿,病中堅持寫日記。病逝前三天,還給一翻譯小說寫序言。在逝世前六年 的時間,魯迅一直住在上海虹口公園附近,從他的住地到公園只有幾分鍾的路程,卻
從沒去公園玩過。這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 孔 子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概括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成為獨創一套信仰體系的鼻祖。他的哲學根基於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範來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觀念,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世界上許多人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祖沖之 :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並和兒子祖目恆一起導出了球的體積公式,祖沖之在三十六歲時修改了歷法,編制了先進的大明歷。他還設計製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製造了「千里船」等。

熱點內容
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發布:2025-05-10 21:23:02 瀏覽:29
水晶缽教學 發布:2025-05-10 20:40:56 瀏覽:433
教師長工資 發布:2025-05-10 18:56:59 瀏覽:826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