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
⑴ 作文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雲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 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 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 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 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2.
秦始皇兼並六國,創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專制帝國。但專制暴虐、焚書坑儒、大興土木,使秦始皇飽受抨擊。這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帝王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他在13歲即位9年後親政,迅速平定太後的舍人嫪毐發動的叛亂,並以放縱嫪毐的罪名罷免呂不韋。通過這些行動,秦王嬴政把權利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他花費10年時間,實現了統一各國的雄心,也適應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 成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國。在政治方面他推行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和三公九卿制分權獨立又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統治體制,確保皇帝對全國的統治,組建了一個空前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在文字方面全國改用小篆,文字的統一對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進一步形成具有深遠意義。同時,他下令統一貨幣度量衡,方便了各地的貿易來往和國家的財政稅收。並且還修築馳道,疏浚鴻溝開鑿靈渠,為抵禦匈奴,修建長城,有效阻擋北方少數民族侵擾。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採取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的措施,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權機構。
秦始皇也是一個唯我獨尊、專制暴虐的君主。他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無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過了當時人們所能忍受的限度。為了修建宮殿、陵墓和滿足秦始皇奢侈的生活,秦王向民眾徵收大量的賦稅,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力織不足衣服」的悲慘狀況。為了穩固其同志,還制定嚴酷的刑法。
盡管後期他昏庸無道,但是他結束了戰國以來的混亂局面,《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缺點掩蓋不了他的光芒.
⑵ 作文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
讀了《史記》這本書,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有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廉頗將軍,有敢於卧薪嘗膽的勾踐、有勇有謀、不畏強暴的藺相如……但這其中,我最欣賞最喜歡的就是藺相如了。他不但才智過人,而且勇敢無畏。
當我讀到「完璧歸趙」的這個故事時,心裡此起彼伏,心裡不禁為藺相如捏了一把冷汗,他竟然冒著生命危險,去把和氏壁送到秦國,和秦王做交易。在他向秦王獻上和氏壁時,發現秦王十分喜歡這塊玉,但並沒有想兌現他的諾言。這時藺相如卻冷靜沉著,又巧妙地將和氏壁奪了回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後藺相如還是將和氏壁完好歸趙了。
讀了這個故事,藺相如那智勇雙全的精神又清晰地浮現在了我的眼前。藺相如就如同一座山,那樣高大、那樣偉岸,讓我不由自主地想抬頭抑望他。
在「澠池之會」中,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但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光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來了。」藺相如聽到這話後,他並沒有堅廉頗,也沒有和他發生沖突,而是請病假不上朝。這時我想為藺相如打抱不平,對廉頗說:「廉頗將軍,你英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是實情。藺相如雖沒有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為趙國保住了尊嚴。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都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藺相如見了廉頗就如同老鼠見了貓似的,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藺相如對他們說:「我如果和廉將軍鬧不和,秦王必會趁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這話傳到了廉頗的耳里,他靜下心想,是啊!我不能為了自己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露著脊背、赤著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面前認罪,藺相如知道後連忙熱情出有迎接。最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一起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藺相如這一舉動,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所以,有句俗話叫: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啊!藺相如你真是個勇敢相智不畏強暴,顧全大局的人啊!我是多麼喜歡你,多麼欣賞你!
望採納
⑶ 寫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的作文350字
讀了《史記》這本書,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有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廉頗將軍,有敢於卧薪嘗膽的勾踐、有勇有謀、不畏強暴的藺相如……但這其中,我最欣賞最喜歡的就是藺相如了。他不但才智過人,而且勇敢無畏。
當我讀到「完璧歸趙」的這個故事時,心裡此起彼伏,心裡不禁為藺相如捏了一把冷汗,他竟然冒著生命危險,去把和氏壁送到秦國,和秦王做交易。在他向秦王獻上和氏壁時,發現秦王十分喜歡這塊玉,但並沒有想兌現他的諾言。這時藺相如卻冷靜沉著,又巧妙地將和氏壁奪了回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後藺相如還是將和氏壁完好歸趙了。
讀了這個故事,藺相如那智勇雙全的精神又清晰地浮現在了我的眼前。藺相如就如同一座山,那樣高大、那樣偉岸,讓我不由自主地想抬頭抑望他。
在「澠池之會」中,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但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光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來了。」藺相如聽到這話後,他並沒有堅廉頗,也沒有和他發生沖突,而是請病假不上朝。這時我想為藺相如打抱不平,對廉頗說:「廉頗將軍,你英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是實情。藺相如雖沒有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為趙國保住了尊嚴。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都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藺相如見了廉頗就如同老鼠見了貓似的,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藺相如對他們說:「我如果和廉將軍鬧不和,秦王必會趁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這話傳到了廉頗的耳里,他靜下心想,是啊!我不能為了自己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露著脊背、赤著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面前認罪,藺相如知道後連忙熱情出有迎接。最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一起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藺相如這一舉動,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所以,有句俗話叫: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啊!藺相如你真是個勇敢相智不畏強暴,顧全大局的人啊!我是多麼喜歡你,多麼欣賞你!
⑷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作文500字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學多才,因此劉備為了得到他的幫助而三顧茅廬,他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所以決定幫助劉備統治天下,北伐中原。他向劉備提出了建議,「東結孫權,北伐曹操」。他一生打了許多勝仗,指揮了很多以智取勝的戰役,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草船借箭。那時,孫權和劉備聯盟,周瑜很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要加害他,就想出一條計策,讓諸葛亮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識破了周瑜的計策,將計就計,對周瑜說:這是重要軍事,十天太慢,我保證三天完成。如果不能完成,就任憑都督處治。原來,諸葛亮會觀天象,算準了第三天有大霧,於是他向魯肅借了六十艘小船和許多稻草。魯肅雖然是周瑜的人,但是敬佩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把小船和稻草借給了魯肅。諸葛亮上了船,帶領600多名士兵,駛向曹營。曹操看到這么多船,不知有多少人,慌忙讓人放箭。不一會,霧散了,箭也有十萬多隻了。諸葛亮回到營里,周瑜又驚又氣,對諸葛亮的嫉妒「更上一層樓」。這件事,也體現了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還有「七擒孟獲」、「六齣祁山」、「三氣周瑜」等引人入勝的故事,都表現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他不僅吸引著我,也吸引著許多人。我對諸葛亮佩服的五體投地,連做夢都想有他的才能。如果真是這樣,那該多好啊。
⑸ 作文《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的)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兩千多年前的中華大地上,上演著一部精彩的大戲——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其中以儒、道、法、墨最是聞名。到了魏晉時期,經歷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的中國大地上,又出現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物——諸葛亮。可以說他的出現,是以儒家正統思想為政治旗幟,道法兩家為修身和治國方略三者相結合而成的,是多元思想融合的代表。
關於諸葛亮的才能韜略,這我不多加分析。因為這是先天因素,並不能代表什麼,也無從效仿之處。孔明之所以能受後世推崇備至,還是取決於他的人格閃光點。
他的人格有何魅力?不妨用志存高遠,鞠躬盡瘁,志慮忠純三詞加以概括。
「志當存高遠」是諸葛亮說的。那他的「志」又是什麼呢,雖然陳壽沒有明說,但從「每自比管仲樂毅」一句中就可知道一定是「經世濟民」的鴻鵠之志。但有一點很重要,他所做的一切終極目標就是《出師表》中所說的「興復漢室」。這不同於亂世中的其他人,不是當政治口號在喊,而是真正的付諸行動了,這就聯繫到了第二個關鍵詞。
鞠躬盡瘁出自《後出師表》,至於是否是諸葛亮真作,無需細究,總之這個詞放在他身上就再合適不過了。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從《隆中對》中就可看出,雖然言語對仗工整,氣魄不凡,但卻沒有一句廢話空話,句句點在要害上,後來三國局勢的發展很好地驗證了這一點。劉備死後,蜀漢的實際執政者就變成了諸葛亮,三國志中描述道「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巨」可以理解,為何要有「細」呢?很明顯,這就驗證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工作態度,他是個完美主義者。所以即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他也要親力親為,甚至連用刑打板子都要親臨檢查。要知道孔明出山前是幹啥的?「躬耕於南陽」,憑著岳丈黃承彥的家世,他就窮到買不起菜嗎?毫無疑問,這是道家所主張的修身,是文人的一種雅興,清高做派。延續到官場,他的作風卻天地兩極,截然不同。傳說中的方士,神仙都能活上百八十歲,而他卻在知天命之年死於軍旅。現在很多人習慣拿諸葛亮的管理作為典型的失敗管理案例,這對諸葛亮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是不尊重歷史的。諸葛亮掌控的是一個國家,無論它的國土有多大,它也是一個獨立的政權,政權的目標是做大做強,企業的目標也是做大做強,但二者有本質上的差別。企業的利益在於賺更多的錢,政權的利益則在於有更多的人,有更強的軍,有更大的地。諸葛亮的目標是興復漢室,是一個標準的政治理想,所以不能想當然的拿企業和諸葛亮的蜀國政權相比較。說他不重視培養人才,那去看看「蜀漢四相」中其他三相哪個不是孔明提拔上來的,姜維更是憑一名降將就封侯拜將。說他不會用人,大權獨攬,熟不知這是時局所迫,諸葛一生唯謹慎,沉重的政治抱負系於他一身,託孤之景時刻浮現,容許他能有一點點疏忽嗎?事實證明,他用自己盛年的全部心血造就了三國中最清廉的政府「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的蜀國。但連年的征戰使得兵困民乏,經濟落後,最後瞬間滅亡。但這怪不到諸葛亮,他去世於234年,蜀國則滅亡在他逝後的第30年。這之中是一系列的政治因素所造成的,時間關系不詳講。
所謂「志慮忠純」,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用來形容費禕、董允等人的,但用在他身上也沒有一點問題。所謂「永安託孤」一直被冠以君臣信任的典範,那我們可以用來支撐一下信念,但卻不能當真。總之,不可能像陳壽想的那樣輕巧,劉備不會授予諸葛亮自立之權。但無論怎樣,諸葛亮死後在蜀國的地位就像當年的曹操,許多人都認為諸葛亮肯定要篡位的,同受託孤的李嚴就寫信攛掇他加「九錫」,其實就等於預示篡位了,但他堅決地回掉了。結合諸葛亮的《臨終遺表》和他執政十幾年的所為,他對比自己小二十多的劉禪,就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時刻教導,毫無異心。明知漢室不可復興,卻偏冒山川之險問鼎中原,終是無功而返。這對於一個近兩千年前的年過半百的老人來說,是何等的艱難。
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和我們想像中的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大相徑庭,至於他的成就,才能和品格,歷來也是爭議頗多,但大部分人都是對他的為人贊嘆不已的。我覺得,不論年齡,不論性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心中裝著一個「孔明」,時刻將自己的行為與其對照,久之能極大提高人的修養,升華人的心靈,磨礪人的心志。
⑹ 寫作文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 100字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是趙雲彈琴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瘦最喜歡歷史人物,趙雲了自古以來,趙雲就有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用現代語言表達就是才貌俱佳的一位美男子。
⑺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600字作文
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曹操了但一說起曹操,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開口:「奸臣。」如果你追問:「為什麼?」多數人定會回答:「戲里就是這么唱的『白臉的曹操……』」是啊,白臉的不就是奸臣嘛。但誰又去認真地考慮過當時的歷史背景與人性的復雜?在那個生命極易喪失的年代中,在那個政治斗爭、軍事斗爭、陰謀陽謀應接不暇的年代中,戰爭時刻進行著。亂世的戰爭不分對於錯,只要能勝利,就是王者!手段——誰沒有使過?就算一貫被羅貫中所褒的劉備也使了不少。那為何劉備的手段稱之為「謀略」,而曹操的手段就是「詭計」?正如魯迅說的「現在我們再看歷史,在歷史上的記載和論斷有時也是靠不住的。通常,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麼?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然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而曹操的史上年代做史的當然不會是他那一黨的人,自然也逃不掉後人對他的偏見.魯迅先生說了.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有人說少年時的曹操「任俠放盪,不治行業」「好飛鷹走狗,游盪無度」。而當橋玄見到曹操時,卻作出了異於他人的頗高評價:「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末了還加一句:「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這給了曹操極大的肯定。而曹操也沒讓橋玄失望。在官渡之戰時,曹率精兵奔襲烏巢。劫寨戰斗激烈之時,袁紹援兵來到,形勢突變,勝敗只在一念之間。曹操的部下開始慌亂,急言操分兵抵擋。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厲言喝道:"賊在背後,乃白!"由於主帥意志堅定,身先士卒。不前則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眾,全軍死心拼戰,以一當十,終將烏巢攻破,殺死了主將酒鬼淳於瓊。在征烏桓迷走沙漠生死攸關之時,曹操想出望梅止渴的妙計,戰勝自了我,是戰士們脫離了險境。赤壁之戰,曹軍慘敗,曹操逃亡中仍不失帥風范,笑指江山,暢言地利。濮陽之戰呂布以戟擊操盔而厲問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騎黃馬者是也。"再後來被馬超緊追中棄袍割髯的舉止皆是常人難為的。 大重之舉果絕,險危之行無懼,風雲詭譎,笑談其間,唯大英雄者可稱之。曹公曹孟德者,誠如是!我給曹操的評價就是.聰明透頂.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大家風范.英雄氣派.幽默.灑脫!
⑻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二年級
趙雲智勇雙全,文武雙全。武藝超群,忠心耿耿,歷來被後人所贊頌,被後人所學習。因此小時候家裡常用趙雲來教育我。漸漸地趙雲的事知道得越多,我就越加敬佩趙雲。
我敬佩趙雲,首先是他的武功很好,在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中之物。一桿銀槍,被趙雲使的風馳電掣,出神入化。一把剁鐵如泥的青紅寶劍,被趙雲耍的神出鬼沒,讓人眼花繚亂。所以,無論怎樣的大將見到趙雲,都聞風喪膽,狼狽而逃,否則,就會死在銀槍之下。
趙雲是一位少見的神奇武將,他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將永遠敬佩他。
⑼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雲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 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 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 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 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⑽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宋江作文
哈哈,大家一定讀過《水滸傳》吧!也一定認識一些水滸好漢。當然,我也認識許多:花和尚魯智深,拚命三郎石秀,母夜叉孫二娘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那及時雨宋江。
水滸傳中,是這樣描寫宋江的:宋江又矮又黑,一點也不引人注目,是放在人群中容易被無視的那種。而且,其他梁山好漢都各懷本領。比如:黑旋風李逵會使得一把板斧;花和尚魯智深能提起幾人都提不起的禪杖;還有,那浪里白條張順可以在水面自由行走,水中功夫更是不可小看。那宋江又為什麼成為水泊梁山的寨主呢?比智謀,不勝吳用;比武藝,不勝林沖;比水性,又不勝張順。
原來,宋江雖然不是身懷絕技,又不智足多謀,但他心胸寬廣,為人豪爽,認識許多好漢。從來不吝嗇錢財,喜歡見路不平,拔刀相助,十分孝順,不貪戀女色,只愛習武,廣結天下好漢。曾接濟過許多有困難的人,名氣非常大。大家都知道北宋有個及時雨宋江。
他的孝順在於,有一次宋江和小李廣花榮還有三位清風寨好漢一起投奔梁山泊。可半路上遇到了小旋風柴進的家丁,他把家信給了宋江。宋江得知父親死了,連忙趕回去奔喪。回去後,發現弟弟沒有披麻戴孝,十分生氣。父親卻從鏈子後走了出來,讓宋江自首。宋江是個孝子,聽從了父親。
他的不貪戀女色和仁慈在於,他接濟了閻婆後,閻婆就帶著女兒閻婆惜來做他小老婆,宋江無奈,只好答應。可卻從不接近閻婆惜。他的仁慈在於,當時呼延灼被宋江抓住了,他不僅不殺了他,還為他松綁,好酒好肉款待,請他坐上首。呼延灼大為感動,就上樑山落了寇。
我知道宋江不是十全十美,但他的豪放,他的孝順,他的大度,他的仁慈,令我十分感動,打心眼的佩服他。所以,在他們當中我最喜歡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