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師
科學家訪談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奧秘
第1章 走近細胞
第1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第2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科學前沿 組裝細胞
第2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1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科學史話 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誕生
第3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
第4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第5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第3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1節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第2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科學家的故事 細胞世界探微三例
第3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第4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1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第2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第3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科學前沿 授予諾貝爾化學獎的通道蛋白研究
第5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1節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 酶的作用和本質
二 酶的特性
科學·技術·社會 酶為生活添姿彩
第2節 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第3節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第4節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 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
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
第6章 細胞的生命歷程
第1節 細胞的增殖
第2節 細胞的分化
第3節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
第4節 細胞的癌變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醫院里的檢驗師
❷ 我想當生物老師!
你想當生物老師,可能是受到你現在的生物老師的影響。所以你好想清楚,如果你真的想在這方面發展,那就轉學科,因為考大學的時候,很多文科的專業,理科的學生可以兼報,比如外語等;而理科的專業,文科生不能兼報,所以你必須迅速做決定。我不知道你在哪個城市,由於教師是事業單位,所以現在師范生的競爭也很大,每年人事局給的名額少,報名的人多。當然,你如果在不是很發達的地方,教師還是很缺乏的。我只能跟你說我的經驗,我也是一名老師,畢業的第二年才找到穩定的單位,第一年是合同制老師,人家單位說不要你就不要你的那種,也沒有保險什麼的。我准備了一年考試,在全市只要2個老師的情況下,考上了 真的很不容易!希望你考慮清楚!
❸ 初中生物老師是做什麼的
初中生物老師崗位職責:
1、負責學生生物學科教學、教研等方面的工作。
2、承擔課程輔導和答疑,作業和考卷批改等工作。
3、完成教學部門主任安排的其他任務。
4、培養符合公司文化的徒弟,組建科目團隊。
5、打造專科教研團隊,研寫科目教材,總結教學心得。
6、應對中考考試,安排合理復習計劃。
❹ 生物科學可以當老師嗎
生物科學專業師范類(大學本科),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做跟專業有關的工作,一個是不做跟專業有關的工作。 首先看第一種的選擇a.初中、高中、小學生物或者科學老師b.生物技術公司實驗員相關c.生物類銷售d.繼續求學深造,當大學生物老師(實驗室、輔導員、科研)c.考要求生物背景的公務員,再看第二種的選擇,有很多啊,反正不受專業的限制,可以去創業,去做其他類銷售,去做你愛好的事,都可以。看你對工作抱有的期許是什麼,我個人認為做什麼工作都無差,關鍵看我們是什麼樣性格的人。
❺ 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
冰蟲被稱為地球上惟一凍不死的生物,具有科學家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質。科學家認為冰蟲這種罕見的耐寒體質可以證明在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像冰蟲一樣的耐寒生物。它們在冰中自由行走,在極地低溫下活躍生存,稍微升溫便化成一團粘稠。《西雅圖時報》2月21日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將聯合美國宇航局和《國家地理雜志》投入巨資研究極地冰蟲,希望據此在探索外星生命的旅程上邁出一大步。
極地冰蟲是少數活躍在極地低溫下的生物之一。它們被生物學家稱為,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冰封大地中最活躍的生物。極地冰蟲生活在終年積雪的冰川地帶。在美國阿拉斯加、英國哥倫比亞和俄勒岡州靠近極地的冰川區都可以發現它們身影。它們個頭非常小,在雪地里就像一絲細細的小黑線。
它們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動物。在冰川地區刺骨的寒溫下,其他動物幾乎被凍成冰棒,甚至連細胞都凍得「咯咯」作響。然而這種低溫對於極地冰蟲來說卻是最舒適的生活環境。科學家發現,冰蟲的細胞膜和細胞酶在低溫下正常新陳代謝,細胞膜保持固有的彈性。
冰蟲不僅抗凍還耐餓。科學家曾把幾只冰蟲放在冰箱里研究。兩年過去了,不吃不喝的冰蟲在冷藏室里依然頑強地生存著。
但冰蟲也有致命的缺點———怕熱。冰蟲抵禦高溫的能力異常脆弱,只要溫度高於四攝氏度,冰蟲細胞膜就溶化,細胞內的酶也化成一堆乾草模樣的粘稠物。
穿冰之謎: 破冰有術?
圍繞冰蟲的眾多難解之謎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冰蟲可以在固體冰塊中自由穿行。誰也不知道它們是怎麼破冰而出。
有的科學家說,冰蟲可能順著冰中的縫隙鑽出冰面;還有的人猜測冰蟲有破冰術。多名生物學家猜想,冰蟲體內可能含有化冰物質。每當它們穿冰而行時,體內細胞釋放出能量,把周圍的冰塊融化,形成一條通道,就像是「滾燙的刀子切化了黃油」。
一名研究雪地動物的專家說,在眾多雪地跳蚤、雪地線蟲和雪地蜘蛛中,冰蟲是最神奇的動物。北極熊厚厚的皮毛使它與外界低溫隔絕,自身又可以儲存能量。南極鱈血液內有防凍劑,使它在冰天雪地中照常生活。然而渾身赤裸、微小的冰蟲靠什麼來保暖,甚至穿冰?生物學家普策爾說:「當溫度下降時,冰蟲體內馬上製造能量。就像往油箱里加汽油。」
藏身之謎:冬天絕跡?
冰蟲的生活方式也充滿奧秘。它們總是生活在終年積雪的冰川地帶,行蹤隱秘。一到夏天大規模的冰蟲就破冰而出,出來搜尋食物。據尋找冰蟲的研究者說,稍不留神就可能踩死上萬只纏繞在一起的冰蟲。
冰蟲日落而出,日出而息。夏天太陽升起之前,冰蟲紛紛躲回冰層。太陽落山後冰蟲從洞穴中出來,搜尋海藻、花粉和其他可以消化的殘渣作食物。所以它們的學名叫「solifugus」,即躲避太陽。
到了冬天,冰蟲聚集地大都大雪封山,沒有海藻或者其他食物,它們就躲在地下。但至今為止,沒有人知道冰蟲如何在地底過冬。一到冬天冰蟲似乎絕跡。科學家懷疑它們躲在雪底冬眠。不過最近研究者發現如果挖的足夠深,在冬天也可能看見冰蟲。美國兩名生物學家曾多次到終年積雪的雷尼克山中挖冰蟲。他們至今找到的冰蟲都藏身在3米以下的地洞中。
揭開謎底:就可能找到外星生命
冰蟲被稱為地球上惟一凍不死的生物,具有科學家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質。科學家認為冰蟲這種罕見的耐寒體質可以證明在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像冰蟲一樣的耐寒生物。
2005年,美國宇航局(NASA)出資20萬美元資助冰蟲的研究項目。NASA認為冰蟲能夠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活自若,本身就證明木星的冰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可能也存在類似的外星生物。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也注意到了冰蟲,資助研究者尋找冰蟲。《國家地理雜志》認為,冰蟲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價值遠比它所代表的外星生命更有現實意義。冰蟲細胞能夠在低溫下保持正常新陳代謝。而移植的器官在冷藏過程中卻消耗能量,快速萎縮。如果冰蟲新陳代謝的秘密能夠揭開,醫生就可以用化學和葯物使器官保存更長久。
1887年,美國西雅圖著名攝影家柯蒂斯首次發現了冰蟲,為它取名「雪鰻」。但很少有人關注。近年來全球變暖使極地動物瀕臨滅絕,冰蟲才慢慢進入研究者的視線。美國華盛頓一所大學的生物研究生本·李把冰蟲選為自己的畢業論文課題。李說:「冰蟲現在是炙手可熱,對於它的研究幾乎空白,然而它卻是如此奇妙。」
鏈接
文人眼中的「冰蟲」
文人的想像力確實豐富,早在20世紀初冰蟲就出現在了作家的筆觸中,一些書籍和詩歌也能見到冰蟲的身影。這僅有不到5厘米長,生活在厚厚的冰雪之下的小蟲子,那時就已經是詩人眼中愛情的見證,生命的感言了。
作家羅伯特·塞維斯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這種神奇的小蟲子。尤其是一部小說中的著名詩歌《98的痕跡》:「在那片淡藍雪天之地,置身地之無極;極地平原的光影中,北極熊在歡唱歌舞;啊,你是我的心肝、我的生命、 我的靈魂;當極地的冰蟲歸巢時,我將見到你。」
而本·李也不僅僅在尋找研究著冰蟲本身,他還有一個目標就是熟記塞維斯的140行長詩《藍色雪山》:
當一切變的清晰,你走近羞怯的觀望,小小的蟲子擁擠在一起,伸著藍色的鼻子,為了生命延續,它們尋找一切養分,它們互相咀嚼彼此的尾巴,直到頑強的活下去。
被詩人如此的鍾愛,也許就是因為它們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夠生存。但是在未來的50年,由於全球變暖,它們賴以生存的冰雪就要慢慢消失,到那時冰蟲也將成為一種滅絕的動物,人類可能只能在詩歌中感嘆它們的神奇了
❻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師
摘要:當前,中國正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雖然在有些地方,這種轉變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阻礙,但我相信素質教育的實施是必然的。教育不單單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國家需要的不是「書獃子」,而是真正高素質的人才。作為一名年輕的生物教師,我想以我的真實感受和一些想法與生物教師以及其他所有教師共勉。 關鍵詞:再學習 課堂教學 興趣 交流 在二○○三年,剛剛工作的我與廣大的年輕教師一樣,曾為如何當好一名生物教師而苦惱過。但通過老教師經驗的傳授和這幾年的刻苦努力,我覺得自己逐漸成為了一個合格的生物老師,下面就是我對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生物教師的幾點看法。一.教師自身再學習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上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後生可畏,正是此意。我們極願意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這是我們對於後輩應有之希望。學術的進化在此。但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鬆,更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要一面教,一面學。我們要虛心,盡量接受選擇與本職本科及修養有關系之學術經驗來幫助我們研究。」所以再學習對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應該滿足現狀,不應該懶惰。教師的再學習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參加學校組織的進修及講座。(二) 准備一本筆記本,把平時自己對教學的想法和感悟記上,每隔一段時間,整理一遍寫成論文,加強自己教育理論方面的修養。建議一學期至少寫一篇論文,教學論文在一方面也體現了你對教學的反思。(三) 要到圖書館借書和看書,豐富本學科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四)多和經驗豐富的教師探討,以解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五)多和學生溝通,以了解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發揮學生和教師的潛力。(六)假期可以參加培訓或制定一個讀書計劃。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所以希望所有教師都能通過再學習,來提高自己,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二.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師最主要的舞台,教師的再學習為你提供了充足的「動力」,那麼課堂就是你釋放「動力」的場所。課堂教學是你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最關鍵環節,那如何來處理好課堂教學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一)課堂氣氛的營造課堂氣氛的營造與學生本身和教師都有很大關系,就學生本身而言,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難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而學習態度取決於學習習慣,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是這樣做的。1、培養不先預習不聽課、不先復習不做作業的自學習慣。課前預習可使學生對新課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難懂的地方需要在課堂上問老師也心中有數,這既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師授課的針對性。課後及時復習不僅有利於對新知識的消化吸收和強化記憶,也有利於提高完成作業的效率。2、培養勤查工具書的自學習慣。中學生物學教材中涉及到許多生物學理論、學說和定律,生物學現象,動植物和微生物名稱、名詞,生物學著作和生物學家等知識,由於在教材中沒有做詳細的註解,學生在自學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疑惑不解的名詞術語,那麼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查閱工具書。生物學工具書有《辭海》、《詞典》、《普通生物學》、《網路全書》和《教學參考書》等,我鼓勵學生購置備用。堅持使用工具書不僅能豐富生物學知識,還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3、培養愛思考、愛質疑的自學習慣。「學源於思,思源於疑。」我啟發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要善於發現疑點,敢於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教會學生質疑不僅可調動學生自學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智慧潛力。邊閱讀邊思考也有利於知識遷移。4、博覽群書的自學習慣。中學生單從課本中獲取知識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引導學生要多讀一些與生物科學有關的報刊和課外書籍,通過摘錄、剪貼建立自己的「生物學資料庫」。這不僅可擴大學生的科學視野,還能吸取更多的課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有了這些良好的習慣,學生就會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就可以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營造課堂氣氛的另一方面是教師本身,教師對於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也起著重要作用。(二)課堂教學1、 對個別學生「開小差」的處理。一般而言,教師見到有個別學生做「小動作」,往往怒氣沖沖,心情不能平靜,從而影響了講課的效果,與此同時,往往接下來就是就有關問題詢問做「小動作」的學生,結果學生往往回答不上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於是我們往往採取意氣用事的措施,當堂「報復」這個學生,以求得整個課堂暫時的安定。但是不可否認,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會走向兩個極端:絕對的安靜和絕對的活躍。這兩個極端很顯然是不可取的。我對於這些學生的處理是,用語言或行動去提醒他,老師已經發現你做「小動作」了,趕快集中注意力,回到教堂,而不是直接點他的名字。這可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保證良好課堂氣氛的維持。例如,有一個學生在上課時看課外書,我會走到他身邊,指指他的書或拍拍他的肩膀,來暗示他應該集中注意力。當然,課後你還是應該找那位學生來談話。2、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甚於傳授知識本身。「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教師需要弄清楚的是學生到課堂上來是學知識的,還是學習掌握知識的方法。生物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學能力。生物是一門實驗的科學,所有的生物學知識,都是科學家通過實驗獲得的。所以教師不能單單傳授知識,而更應該傳授怎樣去探索生物學問題的方法。例如講到發酵時,單單傳授知識會使課堂變得非常沉悶,但通過對發酵問題的探討,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學生也可以成為課堂的主體。例如,你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如何設計實驗來探究發酵過程,然後提供必要的材料讓他們進行實驗;你也可以讓學生去親身感受一下發酵工業的生產過程,讓他們更加深刻的了解發酵。 3、課堂提問 教師課堂向學生提問題,要注意提問的難度和對象。提的問題不能過於簡單,這樣調動不起學生的興趣;也不能過難,這樣課堂就會變得沉默。應該對某一問題的討論有一個難度上的梯度,這樣才會吸引學生,調動積極性,活躍氣氛。例如在講魚的呼吸時,教學中我把這部分的內容作了這樣的設計: 1)活魚的鰓是什麼顏色的? 2)鰓的顏色為什麼會是紅的? 3)魚用什麼方式保證了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連續不斷地從水中得到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提問的對象也要注意選擇,比較簡單的問題選基礎薄弱的學生回答,從而使他們增強自信;比較難的問題選基礎好的學生回答,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三)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生的第一老師。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產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生物學是和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一門科學,我們周圍每時每刻都充滿了生物,生物是活生生的個體,這使我們更有親近感,可以說生物是所有學科中最有趣味的,那應該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1、上好第一堂課,讓學生知道生物是多麼奇妙,對人類是多麼有用,又有多少問題等待著大家去解決,使學生一開始就對生物產生濃厚興趣。2、根據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等特點,盡量將教學設計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這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也是減輕學生負擔的根本保證。3、通過實驗,實習,實踐讓學生親身體驗生物的樂趣,這種樂趣可以陪伴學生一生。4、作為自然學科的生物學,其研究的范疇是生命活動的現象和規律。千姿百態的生物所表現的種種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給了生物學教師指導學生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最好的素材,充分發掘、利用好這些現象,我們的課堂就會成為學生主動尋找問題、發現問題的一方沃土。5、注意一些課堂細節問題的處理。如課堂上學生提的問題要加以利用,比如說學生問:「環境溫度的變化對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呼吸強度的影響是不是一樣的呢?」這時,你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環境溫度變化時,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體溫變化和體溫調節,從而得出答案。課堂細節處理得好,可以激發學生對生物的興趣。作為生物教師,要讓學生先對生物產生興趣,並使他們維持這個興趣,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去學習生物,探索生物,這才是我們最終想看到的。(四)課後與學生交流課前的充分准備,課堂的精彩教學,還並不能使所有學生都充分發展,所以課後的交流就顯得非常重要。交流的對象可以是學習有障礙的學生,也可以是優秀的學生。對於學生有障礙的學生,通過交流知道他們的問題所在,然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教學;對於優秀的學生,通過交流了解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以便使其他學生得到幫助。只有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才能在教學中,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要求,不同方法的教學。這樣才能使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相對弱的學生也能「吃得好」。以上的三個方面是每一位年輕教師必須認真去做的,只有先做到了這三個方面,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師,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生物教師,我想還有很多其他方面值得我們去探索,去努力。希望所有的年輕生物教師共同奮斗,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生物教師,培育出更多的棟梁之才。
❼ 中學生物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1、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熱愛教育事業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在向學生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有理想的人。教師要具有遠大的理想,宏偉的志向,高尚的情操。
2、教師要具有較淵博的文化科學知識
教師是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所以,教師必須具有較淵博的科學知識,在文化修養上逐漸達到較高的水平。
3、教師要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
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確保人才質量,教師必須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和運用教育規律,教師要學習普通心理學、教育學,通過學習掌握教育規律,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按照教育規律進行教育改革,不斷研究新問題,發現新問題,探索新規律,使教育改革結出豐碩的成果。
4、教師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素質
新的教育觀念要求教育從傳統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創建適應信息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也是當今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因此每個教師都有責任探索授課的新模式,設計好每一堂課。努力抓住學生的心理,用富有吸引力的語言,創新的表達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使學生能充分利用短暫的課堂學習,到知識,學到方法,開啟思維。
5、教師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素質
學生尊敬教師,教師尊重學生這是教育規律的體現。因此,只有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融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教師要具有吸收科學信息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實際上就是向學生傳遞信息,通過傳遞信息,使學生認識自然界和社會規律,再按照規律改造世界。教師要有創新的能力,實際上就是獲得新知識,擴充新知識的能力,包括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於提出尚未和多種答案的探索性能力;演算和闡述的能力;善於運用口頭和筆頭形式有效地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善於組織學生,使學生迅速地增長才乾的能力,總之,具有這種綜合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創造型人才。
7、教師應向「創造型」的方向發展
為了適應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為了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人才的要求,我們必須培養出一大批具創造性的人才,這需要有創造型的教育,即熱愛創造活動,在課堂中,表現出創造性、靈活性、善於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❽ 想做高中生物教師,該做什麼准備呢
參加國家的招教考試,錄取後,就成為一名高中教師了,然後可以擔任一名生物老師。
1、 要了解本次考試的招考人數、招錄對象、報考者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報名方式、報名、繳費時間、准考證列印時間。
2、要記得下載附件和職位需求表,因為附件包含了招錄學校的情況、每個崗位的職位代碼、職位招錄人數以及職位的詳細要求(年齡、學歷、職位的專業要求、教師資格證等級、普通話等級、專業等級。
3、非常多的考生往往只草草看一眼公告,就匆匆決定報考,大部分因為未達到報考要求,報考被拒;有的則是在面試資格復審時,才發現未達到職位要求的條件,無法參加面試。所以請一定重視公告的解讀。
4、應屆畢業生能不能參加本次考試,在招考公告的對象條件中就已經明確規定了。那麼筆試公共科目到底考的在公告指定的考試大綱里會有詳細的解釋。我們需要明確哪一科占筆試的分值比重大;據此制定出高效、准確的復習計劃,決戰決勝。
具體學習方式可以參考下面所述
把以下幾本書買來看看:《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然後,買一本《高中基礎知識》和《新課程標准》通看一遍,再配合做一到兩本高三一輪復習參考資料。
最後,在網站上下一些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進行模仿研究。當然,要做好的話,還需要把高中生物必修1、2、3和選修1、2、3的課本買來從頭至尾的把課備一遍。或者買教案來看一遍。
(8)生物教師擴展閱讀:
教師招聘考試准備
1、知識准備
早起半小時和晚睡半小時,兩頭加起來是1個小時,心理學界有一個普遍的共識,這兩段時間是最佳的記憶時間。所以這1個小時要充分利用。心理學需要理解性的記憶,因為他是人類的思維,是抽象的,一個問題依照心理學來分析,沒有界定的錯和對的,只是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認為,他就有不同的答案。
2、技術准備
考前可到試區考場實際考察一次,在什麼地方乘車、乘哪輛車、要多少時間,考區的環境如何,休息、飲水、廁所在哪裡,是否准備點心、午餐、飲料。除了這些表面的准備還需要准備考試時需要的物品,如筆、墨、2B鉛筆等。
3、物質准備
如准考證、身份證、鋼筆、鉛筆、橡皮,手錶等
4、體力准備
高質量的睡眠永遠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考試的前夜有的考生可能會因興奮而失眠。在睡前應該不喝咖啡、濃茶之類的刺激性飲料,也不應看緊張、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到了正常睡覺時間或是稍早一點(大可不必早早上床等著入睡),躺在床上。
全身放鬆,爭取迅速入睡。若一時睡不著,千萬不能著急,不要責備自己或胡思亂想,只管保持平和心情,重復放鬆技術,其實只要全身非常放鬆,大腦不興奮,完全可以獲得全身心的休息。
5、精神准備
考試前幾天,要保持自己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節奏,適當減輕復習的密度和難度,這正是為了收到「退一步,進兩步」的效果。
❾ 想轉行 如何成為生物教師
很難,不建議你這樣作。
說實話,我是學生物的,我不願意當老師,因為我的專業不夠扎實,我當老師會誤人子弟的。
在許多發達國家,最優秀的人才才能當老師,而中國則往往不是。
❿ 人類有哪些生物老師
蒼蠅,蜻蜓,鯨,水母,電魚,螢火蟲,螞蟻,蜜蜂,雞蛋。 蒼蠅與宇宙飛船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總是風暴來臨的前奏曲。這種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小小的水母卻很敏感。仿生學家發現,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前的次聲波沖擊水母耳中的聽石時,聽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仿生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蝴蝶
五彩的蝴蝶顏色粲然,如重月紋鳳蝶、褐脈金斑蝶等,尤其是螢光翼鳳蝶,其後翊在陽光下時而金黃,時而翠綠,有時還由紫變藍。科學家通過對蝴蝶色彩的研究,為軍事防禦帶來了極大的稗益。在二戰期間,德軍包圍了列寧格勒,企圖用轟炸機摧毀其軍事目標和其他防禦設施。蘇聯昆蟲學家施萬維奇根據當時人們對偽裝缺乏認識的情況,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叢中不易被發現的道理,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因此,盡管德軍費盡心機,但列寧格勒的軍事基地仍然無恙,為贏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同樣的原理,後來人們還生產出了迷彩服,大大減少了戰斗中的傷亡。
人造衛星在太空中由於位置的不斷變化可引起溫度驟然變化,有時溫差可高達兩、三網路,嚴重影響許多儀器的正常工作。科學家們受蝴蝶身上的鱗片會隨陽光的照射方向自動變換角度而調節體溫的啟發,將人造衛星的控溫系統製成了葉片反兩面輻射、散熱能力相差很大的百葉窗樣式,在每扇窗的轉動位置安裝有對溫度敏感的金屬絲,隨溫度變化可調節窗的開合,從而保持了人造衛星內部溫度的恆定,解決了航天事業中的一大難題。
甲蟲
甲蟲自衛時,可噴射出具有惡臭的高溫液體「炮彈」,以迷惑、刺激和驚嚇敵害。科學家將其解剖後發現甲蟲體內有3個小室,分別儲有二元酚溶液、雙氧水和生物酶。二元酚和雙氧水流到第三小室與生物酶混合發生化學反應,瞬間就成為100℃的毒液,並迅速射出。這種原理目前已應用於軍事技術中。二戰期間,德國納粹為了戰爭的需要,據此機理製造出了一種功率極大且性能安全可靠的新型發動機,安裝在飛航式導彈上,使之飛行速度加快,安全穩定,命中率提高,英國倫敦在受其轟炸時損失慘重。美國軍事專家受甲蟲噴射原理的啟發研製出了先進的二元化武器。這種武器將兩種或多種能產生毒劑的化學物質分裝在兩個隔開的容器中,炮彈發射後隔膜破裂,兩種毒劑中間體在彈體飛行的8—10秒內混合並發生反應,在到達目標的瞬間生成致命的毒劑以殺傷敵人。它們易於生產、儲存、運輸,安全且不易失效。螢火蟲可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光能,且轉化效率達100%,而普通電燈的發光效率只有6%。人們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製成的冷光源可將發光效率提高十幾倍,大大節約了能量。另外,根據甲蟲的視動反應機制研製成功的空對地速度計已成功地應用於航空事業中。
蜻蜓
蜻蜓通過翅膀振動可產生不同於周圍大氣的局部不穩定氣流,並利用氣流產生的渦流來使自己上升。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飛行,還能向後和左右兩側飛行,其向前飛行速度可達72公里/小時。此外,蜻蜓的飛行行為簡單,僅靠兩對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學家據此結構基礎研製成功了直升飛機。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常會引起劇烈振動,甚至有時會折斷機翼而引起飛機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膀在高速飛行時安然無恙,於是人們效仿蜻蜓在飛機的兩翼加上了平衡重錘,解決了因高速飛行而引起振動這個令人棘手的問題。
為了研究滑翔飛行和碰撞的空氣動力學以及其飛行的效率,一個四葉驅動,用遠程水平儀控制的機動機翼(翅膀)模型被研製,並第一次在風洞內測試了各項飛行參數。
第二個模型試圖安裝一個以更快頻率飛行的翅膀,達到每秒18次震動的速度。有特色的是,這個模型採用了可變可調節前後兩對機翼之間相差的裝置。
研究的中心和長遠目標,是要研究使用「翅膀」驅動的飛機表現,以及與傳統的螺旋推動器驅動的飛機效率的比較等等。
蒼蠅
家蠅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快速的飛行技術,這使得它很難被人類抓住。即使在它的後面也很難接近它。它設想到了每一種情況,非常小心,並能快速移動。那麼,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昆蟲學家研究發現,蒼蠅的後翅退化成一對平衡棒。當它飛行時,平衡棒以一定的頻率進行機械振動,可以調節翅膀的運動方向,是保持蒼蠅身體平衡導航儀。科學家據此原理研製成一代新型導航儀——振動陀螺儀,大在改進了飛機的飛行性能,可使飛機自動停止危險的滾翻飛行,在機體強烈傾斜時還能自動恢復平衡,即使是飛機在最復雜的急轉彎時也萬無一失。蒼蠅的復眼包含4000個可獨立成像的單眼,能看清幾乎360度范圍內的物體。在蠅眼的啟示下,人們製成了由1329塊小透鏡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張高解析度照片的蠅眼照像機,在軍事、醫學、航空、航天上被廣泛應用。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並能對數十種氣味進行快速分析且可立即作出反應。科學家根據蒼蠅嗅覺器官的結構,把各種化學反應轉變成電脈沖的方式,製成了十分靈敏的小型氣體分析儀,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宇宙飛船、潛艇和礦井等場所來檢測氣體成分,使科研、生產的安全系數更為准確、可靠。
蜂類
蜂巢由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六稜柱形小蜂房組成,每個小蜂房的底部由3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這些結構與近代數學家精確計算出來的——菱形鈍角109○28』,銳角70○32』完全相同,是最節省材料的結構,且容量大、極堅固,令許多專家贊嘆不止。人們仿其構造用各種材料製成蜂巢式夾層結構板,強度大、重量輕、不易傳導聲和熱,是建築及製造太空梭、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的理想材料。蜜蜂復眼的每個單眼中相鄰地排列著對偏振光方向十分敏感的偏振片,可利用太陽准確定位。科學家據此原理研製成功了偏振光導航儀,被廣泛用於航海事業中。
其它
跳馬蚤的跳躍本領十分高強,航空專家對此進行大最研究,英國一飛機製造公司從其垂直起跳的方式受到啟發,成功製造出了一種幾乎能垂直起落的鷂式飛機。現代電視技術根據昆蟲單復眼的構造特點,造出了大屏幕彩電,又可將一台台小彩電熒光屏組成一個大畫面,且可在同一屏幕上任意位置框出某幾個特定的小畫面,既可播映相同的畫面,又可播映不同的畫面。科學家根據昆蟲復眼的結構特點研製成功的多孔徑光學系統裝置,更易於搜索到目標,已在國外一些重要武器系統中應用。根據某些水生昆蟲的組成復眼的單眼之間相互抑制的原理,製成的側抑制電子模型,用於各類攝影系統,拍出的照片可增強圖像邊緣反差和突出輪廓,還可用來提高雷達的顯示靈敏度,也可用於文字和圖片識別系統的預處理工作。美國利用昆蟲復眼加工信息及定向導航原理,研製了具有很大實用價值的仿昆蟲復眼的末制導導引頭的工程模型。日本利用昆蟲形態及特性開發研製了六足機器人等工學機器和建築物的新構造方式。
昆蟲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隨著環境的變遷而逐漸進化,都在不同程度地發展著各自的生存本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昆蟲的各種生命活動掌握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意識到昆蟲對人類的重要性,再加上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新一代生物電子技術在昆蟲學上的應用,模擬昆蟲的感應能力而研製的檢測物質種類和濃度的生物感測器,參照昆蟲神經結構開發的能夠模仿大腦活動的計算機等等一系列的生物技術工程,將會由科學家的設想變為現實,並進入各個領域,昆蟲將會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