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字
① 中國歷史名人名字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3、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 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4、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另說淮陰區)人。
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未得到任用。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經蕭何保為大將,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兵敗於彭城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劉邦收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燕國。
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並於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
韓信攻打楚國,項羽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失敗。
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 因人誣告貶為淮陰侯。呂後與蕭何合謀, 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5、關漢卿
關漢卿(1234年以前-約1300年),原名不詳,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
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
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漢卿
② 好聽的歷史名人名字
扶蘇,秦始皇長子,嬴姓,名扶蘇,人稱公子扶蘇。扶蘇剛毅勇武,為人仁義,頗有治國版之才權。因此,秦始皇在臨終前原本想要傳位於公子扶蘇,但因在秦始皇死後,由於太監趙高與丞相李斯篡改秦始皇的遺旨,將公子胡亥扶上了帝位,並且偽造秦始皇遺旨賜死扶蘇。
高漸離,戰國末燕人,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築。高漸離與荊軻的關系很好。荊軻刺秦王臨行時,其作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名句,直到現在還被後人銘記。
霍去病是西漢出名大將,當時深受漢武帝的喜歡,在對抗匈奴的戰役中也屢立奇功,年紀輕輕就被封為了冠軍侯。後來因為這樣的成績受到漢武帝的重用,被漢武帝稱之為左膀右臂,立下很多戰功,可惜的是天妒英才。拋開戰功不講,霍去病這個名字乍看挺俗,但是越讀越有已經,也是相當好
魚幼薇又稱魚玄機,魚幼薇生性聰慧,才華特別的高。一句"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更是被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盡管魚幼薇的詩名傳千古,但是自己本人因為不是達官顯要,所以正史上也留下了只言片字。
③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3)歷史名字擴展閱讀:
「北京」這個名詞,起初並不是一個與北京市所在地區緊密相關的「專用地名」,而是一個根據歷代王朝需要而設置到不同地區的「流動地名」,並且往往與「北都」同義,成為我國歷史上很多王朝實行「多都制」的表徵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這一歷史現象,最終影響到北京命名的表現。
曹魏時期的鄴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
在魏晉以前的歷史時期,「北京」與「北都」的明確稱號並沒有出現在歷史長河之中,雖然新莽與東漢分別設置了東西都、東西京,甚至東漢還以南陽為南都,但並沒有設置一個與南都南陽對應的北都或北京。這是因為當時的天下還不需要一個坐鎮北方的陪都,來控制北方局面,一個洛陽便足以坐鎮中原與河北了。
曹魏建國以後,實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陽為中都,以鄴、譙、許、長安為陪都,並分別配上方位,確定所謂「京號、都號」,鄴城(河北臨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
鄴城之所以能成為曹魏北京,原因在於曹操稱魏公以後便以鄴城為國都建立了魏公國(魏王國),鄴城在建安後期一直是曹操的統治中心,這里擁有曹魏版圖內僅次於洛陽的宮城建築,而且這里可以為曹魏防禦並州、冀州、幽州北部的游牧族群提供一個強大的前進基地與指揮中樞,因此,鄴城也便成為了曹魏的北京,長達46年(220年-266年)。
④ 歷史人物的名字
最讓我念念不忘的名字可能就是武則天了吧,感覺她挺厲害的
⑤ 自古各省歷史名稱
1.京: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簡稱京。
2.天津:明朝,燕王為爭奪皇帝位,在這里發兵渡河南下,打敗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為紀念在這里渡河起兵,所以稱「天津」
3.上海:北宋初期,這里已形成居民點,從這里上海洋,所以稱上海。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
4.黑龍江省:由黑龍江而得名。因為江水呈黑綠色,蜿蜒地流著象條游龍。
5.吉林省: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滿語吉林是『沿』的意思,烏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著松花江的城市
6.遼寧省:由於它在遼河流域,取遼河永久安寧之意
7.河北省:相對於黃河以北。唐朝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為河北道
8.河南省:相對於黃河為南,主要部分在黃河以南,因為古代屬豫州地區
9.山西省:明朝設置山西省,春秋時是晉國領土
10.山東省:明朝設置山東省,春秋時是魯國領土
11.湖南省:相對於洞庭湖為南。由於湘江縱貫全省
12.湖北省:清朝時省會武昌屬鄂州管轄。
13.浙江省:境內的浙江盤回曲折,浙江就是富春江。
14.江西省:唐朝為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
15陝西省:是指現在的河南省陝縣西南陝陌以西的地區稱陝西
16.安徽省:以清朝時的安慶府
17.江蘇省:是以清朝時的江寧府(今南京市)和蘇州府(今蘇州市)的頭一個字組成。
18.甘肅省:是以古代甘州肅州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甘。境內的六盤山又叫隴山
19.貴州省:明朝設置貴州省。簡稱貴。因古代屬黔中郡,
20.四川省:唐朝初年現在的四川省劍閣以南設東川,西川。這里的川,是平川廣野的意思。
21.雲南省:因為在雲嶺以南而得名。相傳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雲
22.廣東省:五代時叫廣東。明朝設廣東省,因為古代是百越(粵)地區
23.福建省: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福建。
24.台灣省:古代台灣稱「夷州」或「流求」,清光緒年間建立台灣省,簡稱台。
25.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
26.寧夏回族自治區:這里原為古代西夏地區。取夏地安寧的意思,因此叫寧夏。
27.廣西壯族自治區:明朝初年建廣西省,因古代是桂林郡。
28.西藏自治區: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
2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稱西域。
30.內蒙古自治區:是蒙古族聚居地區,清朝時
⑥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名稱的由來
一、夏
夏是中國第一個王朝。關於夏朝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較為確切的說法:
第一種是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中這樣記載:
「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司馬遷認為,大禹的後代分了好幾個方國諸侯,其中夏後氏位列最前,實力最為強,因此就以它的名稱夏作為朝代稱號。
另一種說法則見於《帝王世紀》:
「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因為當年大禹被封在 陽翟,封為夏伯,因此就以這個爵位作為王朝的名稱。
二、商(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同樣在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中,對於商的起源是這樣記載的: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
也就是說,商族的始祖契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贊譽,於是被分封到商這個地方,這是商族的起始。
當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的時候,商族是以諸侯的形式臣服於夏王朝,直到四百年後,由成湯取代了夏王朝,建立新王朝——沿用了商族的名稱命名了王朝名稱。
三、周(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包括西周與東周)
關於周這個稱謂的誕生,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有簡單的描述:
「後稷居邰,太王作周。」
這里的太王,即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人自後稷以來,直到古公亶父才有了周族這個概念,「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西周建都鎬京(即今天西安一帶),(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建都洛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四、春秋與戰國
東周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一般是以公元前433年三家分晉為終止。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因此也就將這段歷史成為春秋時期。
戰國,承接春秋,以三家分晉為開始,止於秦國一統天下。因為漢代劉向的《戰國策》是記載這段歷史的重要文獻(劉向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期為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
根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國的先祖是被周天子分封到了秦地,並賜姓嬴。
「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六、漢(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
秦滅亡後,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到了漢中,並賜封號漢王。此後,劉邦與項羽共爭天下勝出,稱帝。就以漢作為王朝的稱謂。西漢,是因為劉邦建立的王朝在長安(今西安),位於西部;東漢,則是因為劉秀開創的王朝定都洛陽,位於東部。
七、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夾在西漢與東漢之間的一個短命王朝。由西漢權臣王莽廢孺子嬰(劉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史稱「新莽」、「新朝」
八、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這個無需多解釋,東漢滅亡後,中華大地出現了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的局面。
九、晉朝(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這也是晉朝國號的由來。西晉,首都位於洛陽;東晉,首都位於建康(今南京)。
十、十六國(公元304—公元439年)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東晉統治江南時期,中國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
十一、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是東晉滅亡後,先後歷經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當時中國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十二、隋(公元581年—618年或619年)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十三、唐(公元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建立王朝稱帝後,便以「唐」為國號。
十四、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79年)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十國(公元902年—979年),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五代十國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
十五、宋(公元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與南宋)
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國號曰「宋」。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定都杭州。
十六、遼(公元916年-1125年 )
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國,「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於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於「遼遠」之意。
十七、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源於地名,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同時亦有河西之稱,是因位於中國地區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十八、金(公元1115年-1234年)
金朝名稱由來,好幾種說法:一說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 。」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壞。一說女真興起於金水(按出虎水或按春水),故國號名金,因此「金源」成為金朝的代稱。還有人認為當初金朝並無國號,在與宋朝達成海上之盟時,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議女真人以金為國號,以期壓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漢文化,便不明就裡地拿去用作國號了。
十九、元(公元1271年-1368年 )
元朝的稱謂,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二十、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朝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
也有認為是朱元璋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
二十一、清(公元1644年-1911年)
眾所周知,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
滿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即定國號為「大金」。不久,為區別於歷史上的金代,又改稱「後金」。皇太極繼位後,疆域不斷擴大,勢力日益加強,境內已不止女真一族,還有很多蒙古人、漢人、朝鮮人等受其統治,再用「後金」國號已不適應;並且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後金」一類國號對招來漢人尤非所宜,所以皇太極在繼位後十年即天聰十年(1636) 改國號為「清」。
那麼,皇太極為什麼以「清」作國號呢?
這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洲」。而「滿洲」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 」,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
另一說恰好相反,系舍義而求音,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
⑦ 中國歷史最好聽的名字有哪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姓氏文化也是其中的瑰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而名字也將陪伴我們一生。
古人取名字儒雅講究,而名字也往往也帶有時代印記。民國人的名字經常喚作康生,子儒,後來的人叫做建國,紅梅,而到了現在,大多數的人名字越來越大眾化??
比如說張偉,劉偉,趙華,李華等等。這里小編舉幾個古代名字好聽的人物。
一、魚幼薇又名魚玄機
女,晚唐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初名魚幼微,字蕙蘭。咸通(唐懿宗年號,860—874)中為補闕李億妾,以李妻不能容,進長安咸宜觀出家為女道士。與文學家溫庭筠為忘年交,唱和甚多。後被京兆尹溫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處死。
二、卓文君
你若無情我便休,往事如昨易白頭。
「文君」二字沒有過多的艷麗、矯情,但這兩個字卻體現了一個女子的決絕。在古代,很難想像會有這么一個愛憎分明的女子。
三、柳如是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柳如是,本姓楊,名愛,後改姓柳,名隱,後又改名是,字如是,號河東君。幼年被賣到盛毛澤歸家院名妓徐佛家為養女。徐佛悉心培養,柳如是擅七言詩,又習得褚遂良筆法。年長後,流落青樓。她才貌俱佳,一身男裝,引得眾多名仕縱談時事,對詩習文。後與錢謙益結為夫妻,明亡,柳如是暗中支持抗清義士,後夫君鬱郁而終,柳如是也懸梁自盡,一代才女香消玉殞。
四、納蘭容若
清代著名詞人,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五、倉央嘉措
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
倉央嘉措,藏語意思為「梵音海」,在他被押往北京的途中,23歲的倉央嘉措死在那片「青色的海」邊——梵音之海。
⑧ 北京歷史上的所有名稱
薊、燕、幽州、涿郡、幽都、南京、永安、宛平、燕山府、聖都、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順天府、今師、長安、春明、日下、京華、都門、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
⑨ 中國的國名歷史上都有過什麼名字
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計年不準確,故不計);壽命最短的帝王是東漢殤帝劉隆,2歲即亡。
查看文章
中國朝代歷史順序表2007-11-13 17:35中國朝代歷史順序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之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速記口訣: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歷代王朝中,延續最久的是周朝,共800餘年(西周300餘年,東周515年);存在時間最短暫的是北遼,均僅一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