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您好。力薦——《斷頭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 理論性強一點的 《舊制度與大革命》 再就是大哲學家康德 羅素 尼采等的著作。
Ⅱ 廣州的人文歷史是怎樣的
廣州歷史上名稱有南海郡(前 漢、晉 代、隋 代)、番禺、廣州都督府(唐)、廣州(宋)、廣州路、廣州府、番州、興王府、廣州市等。廣州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周代時又有稱為「南越」、「南海」。春秋戰國時,廣州地區南越民族與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往來,並歸屬於楚國,劃為南楚,據府志、文物記載, 曾於廣州建立「楚庭」 (也叫楚亭),歸屬楚國。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故在秦代以前,廣州又有「楚庭」之稱。
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國後,把原趙佗割據地區劃分為九郡(後縮為七郡),廣州仍稱南海郡,歸屬交趾部後稱交州, 南海郡行政范圍縮小。交州治所在地曾移至廣西梧州,廣州城曾一度較前衰落。東漢末年,廣州屬於吳國,公元216年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從梧州遷回廣州,公元226年並將交州改為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漢代廣州地區行政范圍面積約10.5萬平方公里。
晉代時期,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但南海郡行政管轄范圍比漢代有所縮小, 已將東部梅縣、潮汕、惠陽等地區分出;晉代南海郡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南、北朝與隋代,廣州仍為州治,郡治所在,州郡范圍略有變化。
唐代時期,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唐末期劉岩在廣州稱帝, 號稱南漢國,廣州為興王府,並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
公元970年,宋平南漢後,廢興王府仍稱為廣州(以後一直沿用廣州名稱),廣州為廣南東路路治地(簡稱廣東。廣東省之稱自此開始)。廣州行政區域范圍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元、明、清各朝代,廣州先後稱廣州路(元代),廣州府(明、清時),均為省治地(元代廣東省稱廣東道, 明代稱廣東布政司,清稱廣東省)。行政區域范圍雖有變化,但不大,直到清代廣州府行政區域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
民國時期,廣州定為市,仍為省會所在地。廣州市行政區域范圍較前各歷史時期大為縮少。 南至河南全島與芳村,東至車陂,北至白灰場,面積為248平方公里。廣州曾一度劃為直轄市,1954年全國行政區域調整時改為省轄市。 由於生產與城市發展,廣州行政區域經過多次擴展,現廣州市轄區面積達7434.4平方公里。
Ⅲ 什麼叫人文歷史
人文歷史 -人類文明史 -人口狀況 -人種語言 -宗教派別 -人文景觀 -城市 -物質文明 -政治地理 -世界各國主要節日 -世界各國外交禮儀 -世界各國貿易環境
人是有文化的動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就眾說紛紜了,有的說:「文化是復雜的現象,包括人類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創造人類社會的能力和習慣」。也有人簡括地說:「文化是人類由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人類的文化活動千頭萬緒,五花八門,而其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也就錯綜復雜,頭緒紛亂了。簡單地說起來,人類的文化活動,大致可分為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質文明、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種文化活動,性質不同,演進的方式也不一樣。語言文字的傳播和學習,並不十分困難,歐洲不少國家的人民,會說幾種話,也會用二、三種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變換,物質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異。其中最不易改變的,要算是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了,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顯著的地域差異性,也是人文地理學上最應著力的研究課題。世界可分為十一個文化區。
Ⅳ 人文歷史有哪些方面
人文歷史
內容涵蓋文學、音樂、神話、宗教、旅行
等多個領域
Ⅳ 人文歷史包括什麼
包括人類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創造人類社會的能力和習慣。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
Ⅵ 中國人文歷史
秦統一前,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時,具備實現統一的三個客觀條件:1)社會經濟發展,民族、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2)人民苦於戰亂,渴望統一;3)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具備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因此,在七國中秦國最有條件實現統一。
嬴政掌權後,採取兩方面的措施:搜羅任用外來人才,如楚國的李斯、魏國的尉繚,謀劃滅亡六國的策略;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秦王採納李斯的建議,從弱小的韓國開刀,先掃除兩翼,最後滅齊。任命王翦、李信、王賁、蒙恬等為將軍,展開大規模的統一戰爭。
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於向部下承認錯誤。因此,這些人才在他的統一大業中,各盡其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秦軍像秋風掃落葉一樣,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滅掉了東方六國。
Ⅶ 什麼叫人文人文與歷史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人文從字面上的意思是以人為本。 在中世紀時期這個術語與宗教相對立。它所指稱的內容現代叫古典學。當時很多大學都開設和講授這門學科。後來從事人文學科的學者一般是用評判、猜測、分析的觀點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人文與歷史也是密切相關的 。這從文藝復興以來可以看出,但是也有明顯的區別。
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學、文學、哲學、人類學、語言學。這些學科一般是採取比較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實驗的方法。
歷史學科研究的對象是過去發生的時間或者是人。其實西方社會一直以來認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是古代希臘、羅馬時代的歷史。很多人都採取傳統的方法去研究,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觀點被後現代主義學者所挑戰。
Ⅷ 人文歷史的意思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
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Ⅸ 廬山的人文歷史
廬山風景秀麗,文化內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
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
陳運和的詩作《廬山》稱「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
白鹿體壯養於書院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匡廬奇秀甲天下,世紀巨著出自此」。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學家朱熹振興了白鹿洞書院。他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為支柱,繼往開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
自此,「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體思想,影響了中國七百年的歷史進程。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
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
2009年,廬山植物園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亞熱帶山地植物園。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9)人文歷史擴展閱讀: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
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
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
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廬山風景,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通過詩人、書畫家、文學家、哲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造出眾多散發著特別濃郁人文氛圍的歷史遺跡。
正如一位新加坡學者所評論的那樣:「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台,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
寧代理學家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並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學在這里千秋耕耘,並真切地記錄了這一具有深刻特徵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
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准則和規范,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
山水詩、山水畫是中國山水文化中兩大華項,山水詩在廬山大放光采,山水畫亦在廬山一展風流,閃爍出耀人的輝光。
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
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然而這是受到東亞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
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他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
Ⅹ 人文歷史和歷史文化是一個概念嗎
人文的概念和歷史
廣義
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社會現象。從大的方面講可以指社會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養,從小的方面講可指人對自身精神世界的一個感悟和認知。人文知識是人類認識、改造自身和社會的經驗總結;人文精神則是人文知識化育而成的內在於主體的精神成果,它蘊含於人的內心世界,見之於人的行為動作及其結果。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我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主要內容。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內容則是指先進的規范,對於社會而言,尤其是先進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對於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范,對於青少年來說,首先體現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規范。從文藝復興的歷史看,人文應該是重視人的文化。
狹義
概念上講,可以這樣認為,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基因,作為一種樸素的習慣和意識,古已有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但是,作為一種社會潮流,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並更為穩定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則始於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形成於17、18世紀的約翰"洛克、亞當"斯密和法國啟蒙運動,以及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時期,反思於19、20世紀初的馬克思、尼采、羅素所處的反思期,發展於20世紀中後期的現代時期。在發展期,聯合國的兩個人權宣言則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國際化的標志,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則是現代人文思想最傑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