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斯生物塑化公司
德國商人哈根斯(Gunther von Hungens)在中國大連建有一座專門加工回處理塑化人類屍體的答工廠,有一個研發中心,以及固定、解剖、鋸切、脫水、脫脂、定型硬化六個標本製作車間。 他申請了生物塑化的專利 你可以找他
㈡ 生物塑化技術的簡介
生物塑化技術是將高分子化合物和真空物理學與生物學相結合,用於處理、保存和研究生物標本的一種技術。1978年,德國醫學博士哈根斯教授發明了生物塑化技術。
隨後哈根斯創辦的「人體世界」藝術展轟動了德國乃至全世界,他也成為全球第一個把「塑化人體標本」當成展覽品的人。20世紀80年代,哈根斯教授曾將一些經過塑化處理的人體標本在日本、英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公開展覽,反應非常熱烈。僅在日本,這個展覽就在7個城市進行了巡迴展出,參觀者超過250萬人次。 哈根斯宣稱,這是為了讓人們發掘「皮膚下的奧秘」,進一步了解人體的自然結構,看見「表面所看不見」的東西,從中了解個體的獨特性。
國際學術界對生物塑化技術十分重視,1986年,國際生物塑化學會成立,每隔兩年召開一次國際學術會議,定期出版刊物、雜志等。截至2011年,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150多個研究所或研究室應用了該項技術。
㈢ 屍體塑化處理如何進行的有何好處
記者探秘「屍體加工廠」
位於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內的馮·哈根斯生物塑化(大連)有限公司,一個專門從事屍體加工的公司,它的存在引起了這份雜志的質疑。加工屍體,一個有悖於傳統倫理的行業,另類地存在於大連這個頗具知名度的城市,它到底能給這個城市帶來什麼?
為此,本報記者前往大連采訪了「哈根斯」。
目擊屍體加工
「生命終結,但屍體卻可永久保留。」聽上去,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今天,在世界上,在中國,在大連,這卻變成了現實。這項技術,就是高新技術———「生物塑化」技術。
馮·哈根斯生物塑化(大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馮·哈根斯公司)是一個專門從事生物塑化工作的公司,他們把屍體解剖、脫水、定型之後製成人體標本,進行永久性保存。想像中,這一系列的操作過程令人陌生而畏懼!
近日,記者來到了位於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內的馮·哈根斯公司。該公司依山傍海,位於產業園的西北側。7層的辦公樓從遠處看上去,特別雄偉壯觀。與其相隔10餘米的2層樓房就是人體製作車間。
儲藏
在該公司行政部蘆淑華部長等人的陪同下,記者首先來到了標本儲藏車間。一個個2米多長、1米多寬、1米多高的白色金屬箱子,擺滿了整個屋子。這里沒有嘈雜聲,沒有凌亂的東西,室內溫度適宜,通風效果也不錯,一切顯得十分整潔。
因為是第一次,記者未進屍體加工廠之前,就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如今,裝著一具具屍體的金屬箱就在眼前,反倒有些坦然和鎮定。
「能否打開,看一看?」記者問道。
這時,兩名身穿塑膠工作服的男子走過來,把金屬蓋打開。呈現在眼前的是,箱子內盛滿了灰黑色的液體。裡面飄浮著3塊用白布包裹的東西。
「這就是屍體!」一位工作人員說。
白色的包裹看不出人形。工作人員說,這些是原始的標本,首先要經過濃度為20%的福爾馬林灌注,然後在福爾馬林的真空包裝里放置至少4個月的時間,之後才可以解剖或運輸。福爾馬林在此起到的作用是固定、殺菌。
「這里的屍體都是德國志願者捐贈、經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遼寧檢驗檢疫局的嚴格檢查後從國外進口的!」一位陪同人員強調說。
解剖
走出地下室,記者又來到了解剖室。這是一個朝南的房間,室內明亮,工作台上面,整齊擺放著屍體,屍體上蓋著白布。
再看,眼前的一幕,就有些嚇人了:150多平方米的車間里,20個解剖台一字排開。從男到女,從幼到老的遺體,正在被一群年輕人解剖和肢解。
每個解剖台旁邊有三四名年輕的工作人員,嫻熟地使用解剖鑷和解剖鉗等工具,在解剖過程中,每個人都表情嚴肅,沒有語言,只有動作。「鑷子……鉗子……托盤……」他們在重復著這一系列的動作,認真地將屍體肌肉組織當中容易腐爛的脂肪物等一一剔除,暴露出來的是神經系統、肌肉,還有骨骼。「這么細心地清理一具人體標本,平均需要1500~2000個小時,相當費力!」一位正在實施解剖的女士說。
對工作人員的表現,公司老闆哈根斯十分滿意。他說:「我們的解剖工作人員幾乎都是畢業於中國各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的,解剖技術是一流的!」
記者湊到沒有人皮的屍體前,聞了聞,並沒有發覺任何異味。
脫水
解剖工作完成後,就是進行「脫水工作」。
該公司的脫水車間並不是很大,屋內有6個碩大的蓋著蓋兒的金屬箱子。「解剖之後的屍體就泡在這些箱子里。」
該車間的工作人員講,他們的工作,就是把清理好的屍體進行脫水。在這之前,屍體已經被浸染了福爾馬林,他們的工作就是要在低溫的丙酮浸液中,用技術手段在冰凍的體液中把福爾馬林排除,用丙酮進行置換。
切片定型
一切的工作結束以後,在冷凍狀態下,可以用鋸把屍體切成3.5mm厚的切片。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切片區別受損與正常的器官,如吸煙的肺與正常肺的區別;脂肪肝與正常肝臟的區別等。
屍體,除了冷凍做成切片外,就是定型了,做成各式各樣的造型。走進定型車間的時候,眼前豁然開朗,彷彿走進了一個藝術品加工車間。只見在一個非常寬敞的房間內,那些已經被處理好的屍體,被塑造成各種姿勢,有的坐在椅子上,單手托著下巴做思考狀;有的正在奔跑中,伸出一隻腳做踢球狀,顯得生龍活虎;還有的雙腳騰空而起,彷彿勇士騰空而起……
工作人員都在忙碌著,用小夾子、鋼針、針頭、木頭等用具,把脫水的屍體一點一點地擺成造型。這時,記者伸手摸了摸一具人體標本的肌肉,干而澀,沒有一點彈性。一根根紅色血管及肌肉組織清晰可見。
解讀 生物塑化
「生物塑化」這項技術的發明者就是馮·哈根斯,他被譽為「世界塑化之父」。這個德國人把全球最大的「屍體加工廠」建在了大連。
「大連這么美,把加工死人的廠子建在大連,令人感到晦氣!」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一種很有代表性的說法。對此,從事醫學研究工作的張女士認為這種看法不對。目前,人們對生物塑化技術了解不夠,這是一項全新的組織保存技術。生物塑化技術是一種可以把組織保存得像活體一樣的特殊技術。利用這項技術製成的生物標本,不需要經福爾馬林固定,便可達到長期保存的效果。
哈根斯說,生物塑化技術廣泛應用於解剖學、胚胎學、生物學、病理學、臨床影像學、生物力學、法醫學和博物館等多種學科和領域。
專家介紹,人體的70%是液體,這些液體對於人的生存及死後的腐爛都是不可缺少的。利用塑化技術,可以使屍體組織內的液體通過一個特殊的真空過程被活性塑料如硅橡膠、環氧樹脂或聚合樹脂置換出來,但人體細胞及人體的本來面貌即使在顯微鏡下觀察都仍舊保持其保存前的狀態。塑化標本乾燥、無味,並且可以用手觸摸及抓放,這些特性使其無論在醫學教育方面,還是在啟迪對醫學感興趣的外行人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一位技術人員說,生物塑化產品必將取代福爾馬林保存的生物標本。
在塑化過程中,機體組織中的水和部分脂肪將被聚合樹脂置換。這個過程主要分四步進行:1.固定;2.脫水;3.強制浸滲;4.硬化。
創造出美麗標本的過程是一個具有美感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標本在死亡與腐爛之間的一個時間點被永久地凍結住。正是這種真實的特性使得塑化標本成為展出永久保存的人體標本的最佳方式,特別是通過塑化技術創造出的透明人體切片標本在這方面尤為顯著,這些切片標本為人們打開了一個了解人體結構的窗口,而在過去人們只有通過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切片標本展示的細微結構。
塑化技術不僅適用於人體標本,也適用於動物、植物標本的製作。鑒於馮·哈根斯公司在生物塑化領域的先進技術,該公司2002年7月被大連市科技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
目前,人體塑化模型正在進行世界巡迴展覽,並且已形成一種文化。其展覽在德國、奧地利、瑞士、日本、英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引起極大轟動。
蘆淑華部長說:「觀眾通過參觀了解人體結構,喚起對衛生健康的重視,提高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這有著重要意義。」
從網上找了一段,大概的能說明這個過程.至於好處,就是給它人看和摸的.它沒有異味,不會變質.
㈣ 大連屍體加工廠的生物塑化
「生物塑化」這項技術的發明者就是馮·哈根斯,他被譽為「世界塑化之父」。這個德國人把全球最大的「屍體加工廠」建在了大連。哈根斯說,生物塑化技術廣泛應用於解剖學、胚胎學、生物學、病理學、臨床影像學、生物力學、法醫學和博物館等多種學科和領域。
人體的70%是液體,這些液體對於人的生存及死後的腐爛都是不可缺少的。利用塑化技術,可以使屍體組織內的液體通過一個特殊的真空過程被活性塑料如硅橡膠、環氧樹脂或聚合樹脂置換出來,但人體細胞及人體的本來面貌即使在顯微鏡下觀察都仍舊保持其保存前的狀態。塑化標本乾燥、無味,並且可以用手觸摸及抓放,這些特性使其無論在醫學教育方面,還是在啟迪對醫學感興趣的外行人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一位技術人員說,生物塑化產品必將取代福爾馬林保存的生物標本。人體塑化模型正在進行世界巡迴展覽,並且已形成一種文化。其展覽在德國、奧地利、瑞士、日本、英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引起極大轟動。「觀眾通過參觀了解人體結構,喚起對衛生健康的重視,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
㈤ 人體塑化的相關介紹
哈根斯出生在波蘭西部。他從小就患有血友病,曾經住院近一年。他後來表示,那段時間自己孤獨無助,但天天目睹醫生和護士的工作,令他想成為一名醫生。14歲的時候,哈根斯在叔叔的農場里解剖了一頭小牛。 1970年,他被獲准進入聯邦德國,開始在盧果科大學醫學院求學,並嘗試進行了很多次用酒精保存人體標本的工作。此後,哈根斯前往海德堡大學病理和解剖研究所從事醫學研究,直到1977年發明了生物塑化技術。他此後的精力都在和這種技術及其引來的各種是非打交道。
最初,生物塑化技術只是被用來保存小的生物標本。後來,哈根斯改善了技術,於1993年成立了海德堡生物塑化研究所,開始用於人體標本製作。每一件標本都至少要花費1500個工時。如今,這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解剖學、胚胎學、生物學、病理學、臨床影像學、生物學、法醫學和博物館等多個領域。
生物塑化技術解決了全球醫學院解剖研究的很大難題,如難以得到標本,難以切片等等。隨著業務的逐漸壯大,哈根斯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始銷售生物塑化材料。1983年,羅馬天主教會請求哈根斯幫助生物塑化保存一位中世紀神學家的腳跟,這是哈根斯第一次和醫學界之外的人打交道。1988年,哈根斯注意到一位夜間看門人在巡查時被一組生物塑化的組織深深吸引,他於是嘗試在德國舉行了一場小規模展覽。展覽受到了極大的好評。
哈根斯開始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接觸,希望展出自己的標本。1995年,一所日本大學終於接受了這個展覽。哈根斯最先只計劃對小眾的醫學專業的人開放,然而在展出的兩個月中,人們口口相傳,紛紛前來觀看,最終遊客人數超過了40萬。主辦方決定將展覽延期長達3年,最終,這次展覽一共接待了2900萬名參觀者。
「日本之後,一切都變了。」哈根斯在接受《科學》雜志采訪時表示。1977年展覽在德國舉行,他也首次碰到了來自宗教界和醫學倫理界的強烈批評。在接受《新科學家》采訪時,他說,有的人因為宗教原因而反對,有的人則因為人為剝奪了死者的尊嚴而反感,也有人反對展覽剝奪了身體和死亡的獨一性。不過,哈根斯還是把展覽做了下去,而且越做越大,越做越誇張。有的展覽中,他讓標本以文藝復興解剖素描的形式呈現,有的展覽中,他製作戴帽的標本以向繪畫大師倫勃朗致敬,只因倫勃朗繪有名作《杜普醫生的解剖課》。整整15年來,哈根斯本人也一直都戴一頂類似倫勃朗畫中人物的帽子,但他本人表示,這頂帽子和倫勃朗無關,而更多是與英國功利主義主義哲學家邊沁有關,哈根斯稱其對死亡的哲學觀影響了自己。「我的自我認知一直與這頂黑色帽子有關。」他說。
展覽已經在世界各地50多個城市進行了展出,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引發爭議。在英國,人們反對哈根斯公開展示人的屍體來收費。2000年在倫敦,一名大學講師曾將展品砸了個粉碎。在德國,有人將哈根斯與納粹聯系起來。有段時間,哈根斯甚至被禁止進入慕尼黑城。不過,這些都沒法阻止「人體世界」 系列展覽的成功。僅2002年6月到9月,就有55萬名遊客觀看了倫敦的展覽。
也有很多人對於展覽所用屍體來源提出了質疑。但哈根斯一直堅持,所有展出的標本都來源於自願捐贈。每一場展覽後,都會有人留下自願捐贈的留言。對於眾多關於展覽的質疑,哈根斯也多次回應,表示展覽不僅有著教育價值,而且也有著公共健康宣傳的益處,比如展出最多的一件展品是吸煙者被熏黑的肺部。
隨著「人體世界」系列展覽受到人們的持續關注,同名網站也受到了追捧,2007年上半年,其網站訪問量就達到了2000萬。哈根斯的經濟收益也隨之猛增。《福布斯》雜志的一項調查發現,1999年到2006年之間,他的凈收入達到了4000萬美元。不過,他表示,其中大部分的資金都重新投放到研究所和生物塑化中心。
㈥ 馮·哈根斯生物塑化(大連)有限公司的人體標本展覽
德國有多萬人參觀了展覽,在柏林展出期間參觀者通宵排隊,記者曾兩次排隊未能買到入場券,最後找到有關負責人以采訪為名才如願。人體展在慕尼黑展出時觀眾排隊也長達6小時才能入場,主辦者不得不24小時晝夜開放。展覽在倫敦展出時參觀者達80萬,一般人要排隊2、3個小時才能買到票。大部分參觀者認為,展覽新穎且有教育意義,如同上了一堂解剖課。還有觀眾表示,近距離欣賞人體的奇妙構造之後,使人對人生有所領悟,不再懼怕屍體,不再害怕死亡。在一個癌症患者的人體標本上,觀眾可以看到抽煙引發癌症的流程,在「人體世界」網站上有不少煙民表示今後會少抽煙,甚至戒煙。有五成人看過展覽後,開始更加註意自己的健康。大多數觀眾把這次人體展覽視為認識人體、學習常識、探索生命的奧秘。在德國、英國和日本等有上千名參觀者在展覽現場簽署了死後自願捐獻遺體的文件,供「人體世界」保存和展出。
也有不少觀眾對展覽表示不解。在各地的參觀者中,每天都有看了屍體而嘔吐的人。德媒體有批評文章說,從倫理道德的角度講,把人的屍體塑化後進行展覽是極不人道的,是對人的褻瀆。德國天主教會正式向展覽方提出抗議。德國保守的《世界報》刊登文章指出,人的遺體成為工廠流水線上的加工產品,而展覽追求的是赤裸裸的經濟效益,這簡直是駭人聽聞。在英國有個觀眾由於對展品的反感,一怒之下砸毀了幾個人體標本。
吉爾吉斯曾指控哈根斯沒有經過死者本人生前同意或其家屬同意,就將屍體用於商業性展覽;並指控他非法收運屍體。
在德國,馮·哈根斯也面臨幾個方面的指控。海德堡檢察院曾指控他非法使用教授頭銜,說他在德國只有博士學位,而且從來沒有在大學任過教。而馮·哈根斯在德國任何場合都以教授身份出現。慕尼黑檢察院日前也指控他違反了死者安寧權。因為該展覽由於觀眾過多而開辦了夜場,按德國有關法律規定,不能隨意打擾死者夜間安寧。
㈦ 為什麼要將生物塑化技術引進中國
生物塑化技術是由德國科學家鞏特爾·馮·哈根斯博士於1978年發明的。
這項技術的發明解決了困擾解剖學界數百年的屍體保存的難題。由於塑化標本的耐磨耐用和極高的教學價值,該項技術現在已經廣泛應用於解剖學、胚胎學、病理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和領域。
現在在全世界已經有40多個國家400多家單位開展了這一技術。該技術被譽為形態科學領域的一場「革命」。
學習醫學的人都知道,解剖學很苦!
新裝修的房間不能馬上入住,需要通風很長一段時間;進入新裝修的房間會感到空氣很刺眼,這就是因為裝修的油漆中含有甲醛的原因。而解剖實驗室內的甲醛濃度要遠遠高於這一濃度,傳統情況,實驗室中的標本都是保存在福爾馬林溶液中的(35%的甲醛溶液)。
因為福爾馬林溶夜的易揮發性和刺激性,每堂解剖學課,都是教師流著眼淚教,學生流著眼淚學。
解剖學教師所接觸的福爾馬林溶液的毒性早已遠遠超過安全的標准,這恐怕不為人知。國內任何一家醫學院的解剖學教師都存在嚴重的缺編現象,就是因為解剖學的教學素來以「苦、臟、累」著稱。
生物塑化技術是由德國科學家鞏特爾·馮·哈根斯博士於1978年發明的。
這項技術的發明解決了困擾解剖學界數百年的屍體保存的難題。由於塑化標本的耐磨耐用和極高的教學價值,該項技術現在已經廣泛應用於解剖學、胚胎學、病理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和領域。
現在在全世界已經有40多個國家400多家單位開展了這一技術。該技術被譽為形態科學領域的一場「革命」。
引進生物塑化技術可以顯著地改變解剖學等形態科學工作者的教學和科研條件;而且,由於生物塑化標本的使用壽命非常長
因此,這一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解剖學教學標本嚴重不足的局面。
㈧ 馮·哈根斯生物塑化(大連)有限公司的介紹
位於遼寧省大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生物塑化技術的發明者德國的馮·哈根斯創辦,成立於1999年8月。公司主要從事生物塑化和生物保存技術的研製與開發;生物醫學塑化標本的製作;科普展覽;生物塑化和生物保存設備、醫用解剖軟體的研製、開發、生產等。曾在歐洲、亞洲等地舉辦人體標本展覽,引發強烈爭議。
㈨ 馮·哈根斯生物塑化(大連)有限公司的屍體來源
用來做標本的屍體全部是利用醫學院校原有的屍體來源,是通過有關部門合法渠道提供給醫科大學用於醫學解剖實驗的,基本上是自然死亡的、無主或被棄屍體。製成標本後已完全喪失生命體性,沒有任何人可以辨認出他們的身份。還沒有捐贈遺體用於這種塑化標本。
在公司舉辦的展覽中他們也曾承認屍體來自中國警方。其中不僅包括成人,還包括胎兒和胚胎。
㈩ 馮·哈根斯生物塑化(大連)有限公司的公司簡介
馮·哈根斯生物塑化(大連)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8月。創辦者為 「生物塑化」技術的發明者馮·哈根斯,他被譽為「世界塑化之父」。公司位於大連高新技術園區。 生物塑化技術廣泛應用於解剖學、胚胎學、生物學、病理學、臨床影像學、生物力學、法醫學和博物館等多種學科和領域。塑化技術不僅適用於人體標本,也適用於動物、植物標本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