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
那用處可大了去了。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與土壤肥力有關,並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回起重要作答用。
1、合成土壤腐殖質
腐殖質是一種黑色的膠狀物質,它常與礦物質顆粒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土壤有機質的主要類型,對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常說「黑油油的土地」,就是土壤腐殖質含量高。這樣的土壤肥力好。
2、增加土壤有機物質
每當溫暖多雨季節,在潮濕的土壤表層藻類大量繁殖。藻類具有光合色素,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質。
3、促進營養物質的轉化
在土壤溫度高、水分適當、通氣良好的條件下,土壤中的好氣性微生物活動旺盛,腐殖質分解,釋放出其中的養分供植物吸收利用。
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改善土壤結構、促進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也具有重要作用。
❷ 土壤微生物的土壤微生物過程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物質轉化的動力:如;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腐殖質的分解和合成,土壤酶與微生物細胞一起推動物質轉化。
全球變暖、森林銳減、土壤退化都與微生物有關。
❸ 土壤中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機質 作物的殘根敗葉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機肥料,只有經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爛分解,釋放出營養元素,供作物利用;並且形成腐殖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二)分解礦物質 例如磷細菌能分解出磷礦石中的磷,鉀細菌能分解出鉀礦石中的鉀,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 氮氣在空氣的組成中佔4/5,數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類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氣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們死亡和分解後,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兩種,一種是生長在豆科植物根瘤內的,叫根瘤菌,種豆能夠肥田,就是因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類單獨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氣,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會產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細菌,能把硝酸鹽還原成氮氣,放到空氣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損失。 實行深耕、增施有機肥料、給過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發揮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❹ 土壤微生物有什麼
土壤復中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數量極制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幾億到幾十億個微生物,貧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幾百萬至幾千萬個微生物,一般說來,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種類和數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層或耕作層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數量也較多。土壤中的漸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細菌數量最多,細菌占土壤微生物總量的70%~90%,而且種類多,它們多數是異養菌,少數是自養菌。放線菌的數量僅次於細菌,多存在於偏鹼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鏈黴菌屬、諾卡菌屬和小單孢菌屬等。放線菌雖然數量比細菌少,但由於其菌絲體的體積比單個細菌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於細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種類型都有,但以半知菌類為最多,主要分布於土壤表層中。土壤中的藻類數量遠遠少於上述各類,主要有綠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動物都是單細胞異養型的,主要是纖毛蟲、鞭毛蟲、根足蟲等。上要是纖毛蟲、鞭毛蟲、根足蟲等。
❺ 土壤生物的土壤微生物
土壤生物的一個組成部分。指土壤中肉眼無法分辨的活有機體。只能在實驗室中藉助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一般以微米或納米作為測量單位。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的形成發育、物質循環和肥力演變等均有重大影響。
土壤中肉眼無法分辨,只能藉助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的活有機體。多為單細胞生物。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5大類群。大部分微生物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靠現成的有機物取得能量和營養成分。土壤微生物的主要功能表現在:參與土壤有機物的礦化和腐殖化,以及各種物質的氧化-還原反應;參與土壤營養元素的循環,促進植物營養元素的有效性;根際微生以及與植物共生的微生物,能為植物直接提供氮、磷和其他礦質元素及各種有機營養;能為工農業生產和醫葯衛生提供有效菌種;某些抗生性微生物能防治土傳病原菌對作物的危害;降解土壤中殘留有機農葯、城市污物和工廠廢棄物等,降低殘毒為害;某些微生物可用於沼氣發酵,提供生物能源、發酵液和殘渣有機肥料。 土壤微生物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 5大類群。是土壤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
細菌 單細胞生物。個體直徑0.5~2微米,長度1~8微米。按體形分球菌、桿菌和螺旋菌;按營養類型分自養細菌和異養細菌。按呼吸類型分好氣性細菌、嫌氣性細菌和兼性細菌。細菌參與新鮮有機質的分解,對蛋白質的分解能力尤強(氨化細菌);並參與硫、鐵、錳的轉化和固氮作用。每克表層土壤中約含細菌幾百萬至幾千萬個,是土壤菌類中數量最多的一個類群。
放線菌 單細胞生物,呈纖細的菌絲狀。菌絲直徑0.5~2微米。土壤中常見的有鏈黴菌屬(Streptomyces)放線菌屬(Actinomyces)、諾卡菌屬 (Nocardia)和小單孢菌屬(Micromonospora)等。放線菌具有分解植物殘體和轉化碳、氮、磷化合物的能力。某些放線菌還能產生抗生素,是許多醫用和農用抗生素的產生菌。每克表層土壤約含放線菌幾十萬至幾千萬個,是數量上僅次於細菌的一個類群。
真菌 大多為多細胞生物,部分為單細胞生物。個體較大,呈分枝狀絲菌體,細胞直徑3~50微米。土壤中常見的真菌有青黴(Penicillium)、麴黴(Aspergillus)、鐮刀菌 (Fusarium)和毛霉(Mucor)等屬。真菌參與土壤中澱粉、纖維素、單寧的分解以及腐殖質的形成和分解。每克表層土壤只含真菌幾千至幾十萬個,是土壤菌類中數量最少的一個類群,但其生物量〔指每平方米面積中菌體的重量(克)〕高於細菌和放線菌。
藻類 土壤中的藻類大都是單細胞生物,也有多細胞絲狀體。直徑3~50微米,喜濕,多棲居於土壤表面或表土層中,數量較菌類少。土壤中常見的有綠藻、藍藻和硅藻。藍藻中有的種類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
原生動物 單細胞生物。以植物殘體、菌類為食料。土壤中常見的有根足蟲、纖毛蟲和鞭毛蟲等。
大部分微生物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需依靠現成的有機物取得能量和營養成分。它們在土壤中的數量常與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有關,因而在表層土壤中的發育量常高於其他層次。中國主要土類中的微生物數量見表1。 土壤中無細胞壁的活有機體,一般能為肉眼所見。主要屬無脊椎動物,包括環節動物( 蜈蚣、千足蟲等)、節肢動物(昆蟲 主要是昆蟲幼蟲)、軟體動物(蝸牛、蛞蝓等)、線形動物(鉤蟲、蛔蟲和蟯蟲)和原生動物(阿米巴、草履蟲等)等。根據個體大小、棲居時間和生活方式可分為若干類型,在土壤中分布極不均勻。土壤動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對土壤有機物質進行強烈的破碎和分解,將其轉化為易於植物利用或易礦化的化合物,並能釋出許多活性鈣、鎂、鉀、鈉和磷酸鹽類,對土壤理化性質產生顯著影響。土壤動物積極參與物質生物小循環。某些環節動物對土壤腐殖質的形成、養分的富集、土壤結構的形成、土壤發育及通氣透水性能等均有較好作用。但某些動物對土壤和農、林、牧業生產有一定危害。
土壤生物的一個組成部分。指棲居於土壤中無細胞壁的活有機體,一般都能為肉眼所見。主要屬無脊椎動物,包括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線形動物和原生動物等。土壤動物對土壤的形成、發育、物質循環、肥力演變等有較大影響。 根據個體的大小,土壤動物可分3個類群(區系):微型動物區系,個體長度在0.2毫米以下,主要是原生動物;中型動物區系,個體長度在0.2~10毫米之間,主要有線蟲、蜱蟎目(Acarina)以及彈尾目(Collemb-ola)、燭?亞綱(Pauropoda)、綜合亞綱 (Symphyla)、纓尾目(Thysanura)、原尾目(Protura)等;大型動物區系,個體長度在10毫米以上,主要有蚯蚓、線蚓(Enchytraeus)、蜈蚣(Scolopendra)、螞蟻、白蟻、雙翅目(Diptera)幼蟲和以甲蟲為主的各種昆蟲,以及少數甲殼綱(Crustacea)和腹足綱(Gastropoda)動物。
根據棲居的時間,土壤動物可分為永久棲居和暫時棲居兩種類型。前者主要有原生動物、線蟲、環節動物、多足類動物、蜱蟎、軟體動物和某些無翅昆蟲;後者主要有雙翅類昆蟲的幼蟲、鞘翅類和鱗翅類等。
土壤動物還可按生活方式分為:以植物殘體或與植物殘體相締合的微生物區系為食料的嗜腐動物、以活的植物體為食料的食植動物、以其他動物的排泄物為食料的食糞動物,和以其他土壤動物為食料的食肉動物。土壤中的原生動物則多以捕食細菌為生或營腐生生活。 土壤中的生物催化劑,具有加速土壤生化反應速率功能的一類蛋白質。土壤中的一切生化過程,包括各類植物物質的水解與轉化、腐殖物質的合成與分解以及某些無機物的氧化與還原,都在土壤酶的參與下進行和完成。土壤酶主要來自土壤微生物和高等植物,也來自土壤動物和進入土壤的有機物質。根據其存在部位,可分為脫離活體的酶和胞內酶兩大類。土壤質地和結構等物理因素、土壤微生物和高等植物的營養狀況,土壤一系列化學性質以及農業技術措施和工業廢渣、廢水等,都影響土壤酶的活性強度。
存在於土壤中的生物催化劑,具有加速土壤生化反應速率功能的一類蛋白物質。土壤中的一切生化過程,包括各類植物物質的水解與轉化、腐殖物質的合成與分解以及某些無機物質的氧化與還原,都是在土壤酶的參與下進行和完成的。土壤酶在參與生化反應的過程中有很強的專一性,在反應前後自身不發生任何變化。不同的土壤酶類多以酶-有機質復合體存在,故具有共同的作用底物。不同土壤酶類的活性間,有一定的相關性。 主要分2個階段:
氨基化作用階段 指由復雜的含氮有機物質逐步分解為簡單有機態氨基化合物的過程。其反應式可簡略地表述為:蛋白質→多肽→氨基酸、醯胺、胺等。參與該作用的微生物有多種類群的細菌和真菌;每一類群參與反應的一個或多個步驟;每一步驟的產物為下一步驟提供作用底物。
氨化作用階段 即經氨基化作用產生的氨基酸等簡單的氨基化合物,在另一些類群的異養型微生物參與下,進一步轉化成氨和其他較簡單的中間產物如有機酸、醇、醛等。其一般的水解過程為:
RCHNH2COOH+H2O→RCH2OH+CO2+NH3
或
RCHNH2COOH+H2O→ RCHOHCOOH+NH3
在充分通氣條件下的過程為:
RCHNH2COOH+O2→RCOOH+CO2+NH3
在嫌氣條件下的過程為:
RCHNH2COOH+2H→RCH2COOH+NH3
或
RCHNH2COOH+2H→RCH3+CO2+NH3
氨化作用中釋出的氨,除一小部分揮發和淋溶或被微生物用以合成其軀體的蛋白質以外,在土壤中大部分與有機或無機酸結合成銨鹽,或被植物吸收,或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硝酸鹽。
由於土壤中絕大部分的氮以有機物質的形式存在,不能為植物直接利用,氨化作用對於植物的氮營養十分重要。但在某些情況下氨化作用會導致氨以氣態揮發或以銨鹽淋溶損失,農業上宜採取措施調節其作用強度。 動植物殘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變為腐殖質的過程。廣泛發生於土壤、水體底部的淤泥、堆肥、漚肥等環境。腐殖化作用的進行有助於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由於植物殘體的性質和數量不同,形成的腐殖質也各異。影響土壤中腐殖化作用的因素是生物殘體的化學組成,環境的水熱條件和土壤性質。
動植物殘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變為腐殖質的過程。廣泛發生於土壤、水體底部的淤泥、堆肥、漚肥等環境。腐殖化作用的進行有助於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 關於腐殖化作用的機理,現有4種假說:①木質素蛋白質假說,即植物物質轉化假說。認為腐殖質是植物殘體中耐分解的木質素與微生物合成的蛋白質相結合的復合物。因而植物殘體的化學組成對所形成的腐殖質的性質影響極大。②化學聚合假說。認為植物殘體首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各種酚類和氨基酸化合物,再通過氧化和聚合作用而形成腐殖質。因而腐殖質的性質與植物殘體的化學組成無關。③細胞自溶假說。認為腐殖質是植物和微生物細胞的自溶產物(糖、氨基酸、酚和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等)通過自由基團的縮合和聚合作用而形成的。④微生物合成假說。認為微生物以植物殘體作為碳源和能源,在體內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當微生物死亡後,這類高分子化合物就釋放到土壤中,並首先降解為胡敏酸,進而降解為富啡酸。這4種假說的內容不一,但都認為微生物在腐殖化作用中始終居於主導地位;並都認為低分子量的腐殖物質是由高分子量的腐殖物質降解而成的。
至於植物殘體轉化為腐殖質的詳盡步驟,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大致是:植物殘體首先被微生物分解成為簡單的物質;後者與微生物的再合成的產物及代謝產物都是構成腐殖質分子結構單元的基礎物質,包括氨基酸、多肽(蛋白質)、氨基糖以及由木質素、單寧等物質降解而成的各種芳香族化合物。多酚類化合物被微生物分泌的酚氧化酶氧化為醌類化合物後,在酶的參與下(可能還有化學反應),再與氨基酸、多肽等化合物一起合成為腐殖質分子的結構單元。其反應式大致如下: 由於腐殖質分子的結構單元具有某些活性基團(如羧基、氨基和羥基等),故能相互鍵合而形成具有三向立體結構的復雜的腐殖質分子聚合物。
植物殘體在土壤中轉變為腐殖質的全過程可大致圖解如下: 一般認為,腐殖化過程是一個生物化學的或(和)氧化的過程。由於參與這一過程的植物殘體的性質和數量不同,因而形成的腐殖質也各異。 影響土壤中腐殖化作用的因素有三:一是生物殘體的化學組成;二是環境的水熱條件;三是土壤性質,特別是pH和石灰反應。這些因素常相互聯系,影響整個過程。植物殘體的化學組成決定它們分解的難易,從而影響其殘留量的多少和新形成的腐殖質的性質。由森林凋落物形成的腐殖質常較簡單,而草本植物殘體形成的則較復雜。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以由稻草形成的腐殖質為最高;紫雲英次之;綠萍最少。在不同的水熱條件下,進入土壤的植物殘體的種類和數量有異,從而也影響到腐殖質的性質。此外,在石灰性土壤條件下形成的腐殖質,其胡敏酸與富啡酸的比值略高,胡敏酸的芳香度也略大;熟化程度高的土壤有利於胡敏酸的積累和芳香度的增大。
❻ 土壤的微生物有哪些作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主要成分——土壤生物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們參與土壤有機質分解,腐殖質合成,養分轉化等。土壤微生物在其生活過程中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供自身生長發育,但在其死亡後能很快釋放出來,所以基本上可把微生物體中的養分看作是有效的。
❼ 土壤微生物可分為哪四類
微生物可分為8大類,即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和螺旋體。它們的共性是體積小,分布廣;吸收多,轉化快:生長旺,繁殖快;適應強,易變異。
❽ 在土壤中的微生物
1.土壤中有一類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氣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們死亡和分解後,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兩種,一種是生長在豆科植物根瘤內的,叫根瘤菌,種豆能夠肥田,就是因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類單獨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氣,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會產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細菌,能把硝酸鹽還原成氮氣,放到空氣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損失。
實行深耕、增施有機肥料、給過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發揮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還有病毒之類的,例如葡萄球菌、厭氣菌等等。不過最實際的辦法還是查資料吧
❾ 土壤里的微生物有哪些
真細菌 放線菌 藍細菌 真核 酵母菌 黴菌
灰顫藻 巨顫藻 具有固定空氣中氮的能力
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很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l畝地耕層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幾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機質 作物的殘根敗葉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機肥料,只有經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爛分解,釋放出營養元素,供作物利用;並且形成腐殖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二)分解礦物質 例如磷細菌能分解出磷礦石中的磷,鉀細菌能分解出鉀礦石中的鉀,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 氮氣在空氣的組成中佔4/5,數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類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氣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們死亡和分解後,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兩種,一種是生長在豆科植物根瘤內的,叫根瘤菌,種豆能夠肥田,就是因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類單獨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氣,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會產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細菌,能把硝酸鹽還原成氮氣,放到空氣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損失。 實行深耕、增施有機肥料、給過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發揮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