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理
⑴ 印度的地理
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海岸線6083公里。地形以平原、高原、緩丘為主,占國土面積的60%左右。大致分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個地形區,北部山地屬喜馬拉雅山系,山勢高峻,多7000米以上的山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南部德干高原海拔大多在300~800米之間。沿海有狹窄的沖積平原。西北部是以沙質荒漠為主的印度沙漠。重要河流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訥爾默達河、戈達瓦里河、克里希納河等。河流水量大,季節變化明顯。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干、雨季分明。西北部屬山地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
⑵ 印度地理位置
印度位於南亞,北回歸線穿過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區水熱條件好
寬廣的平原和低矮的高原使得印度耕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一半以上,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印度與不丹,孟加拉國,尼泊爾,巴基斯坦相接壤
⑶ 印度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印度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6度44分至35度30分、東經68度7分至97度25分之間。
⑷ 印度的地理概況
國名:印度
位置: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西,東南臨海。
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人口:12.02億(08年公布)
民族: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泰魯固族佔8.6%,孟加拉族佔7.7%,泰米爾族佔7.4%,還有其它民族。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首都:新德里。
其它重要城市:孟買,加爾各答。
自然狀況:境內北部為山區,南部為高原,中部恆河平原是印度文明發祥地和主要經濟區,有恆河,弋達瓦里河,克里希納河等重要河流。氣候復雜多樣,呈鮮明的地域特徵。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冷,雨,熱三季分明。
礦藏:品種多樣,以煤,鐵,錳,銅,鋁土,金等。森林覆蓋率為22%。
經濟: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水稻,小麥,棉花,黃麻,甘蔗,花生,茶葉,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工業主要有采礦,紡織,電力,鋼鐵等部門。近年來,印度的軟體,計算機產業迅猛發展,以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大國。
交通:印度的交通以鐵路,公路為主。
歷史:印度為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著名文明古國,哲學,文學為,宗教,藝術,十分發達,成就斐然。全國名勝古跡眾多,泰姬陵為享有世界聲譽的人類文化遺產。
臨國: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孟加拉國。
世界地位:印度近年來逐年成為世界大國之一,不但人口居世界第二位,經濟也有不錯的增長,在科技,特別是軟體開發方面,在世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電影:印度的電影在世界上是大國。投入的資金和產出的數量在世界上都居第二位。
克什米爾:克什米爾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永久性話題,因英國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逐漸成為兩國的矛盾所在。
軍事:近年來,印度十分想成為世界性的大國,因此,在軍事上的費用逐年提高,並且擁有比較強大的海軍。以及航空航天技術,同時也擁有核武器。
⑸ 印度的地理位置是
印度地理位置
印度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6度44分至35度30分、東經68度7分至97度25分之間。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國,總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印度從北到南全長3,214公里,從東到西全長2,993公里,印度半島亦是南亞的主體。
印度地理是多樣的:從雪山山脈到沙漠,從平原到雨林,從丘陵到高原,風光應有盡有。印度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塊的偏北部分。印度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數位於亞洲南部半島,伸入印度洋。印度西南部與阿拉伯海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孟加拉灣接壤。
肥沃的印度恆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而德干高原佔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由於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印度的最高點存在爭議。按照印度的說法,其最高點(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印度無爭議的最高點是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東部是孟加拉國。印度南部是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島國。
而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個地理區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恆河平原印度(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里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南方是熱帶季風性氣候,北方則是溫帶氣候。乾旱、季風性氣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發性洪水,嚴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災害。
參見:http://ke.haosou.com/doc/1889706-1999391.html#1889706-1999391-5
⑹ 印度的地理位置
屬於南亞次大陸,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北與中國、尼泊爾、錫金和不丹為鄰,東與緬甸和孟加拉國毗連,南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隔海相望。東南瀕臨孟加拉灣,西南面,臨阿拉伯海,南連印度洋,北倚喜馬拉雅山,為亞、非、歐和大洋洲海上交通樞紐.
優點:三面環海,海上交通便利。
缺點:氣候炎熱
⑺ 印度人文,自然地理分別概括
人文地理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人口11.3億,居世界第二位.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選計劃生育政策.
2、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主要家產品為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恆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自然地理
1、位置:①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②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2、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4、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盤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⑻ 印度地理位置
印度地理位置:印度位於北半球,屬於南亞次大陸,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北與中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為鄰,東與緬甸和孟加拉毗連,南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隔海相望.東南頻臨孟加拉灣,西南面臨阿拉伯海,南連印度洋,北依喜馬拉雅山脈,為亞、歐、非和大洋洲海上交通樞紐.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2位.總人口12.1億(2011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長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約佔26%.首都是新德里.
⑼ 印度的地理位置特點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
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9)印度地理擴展閱讀: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
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