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必修三

歷史必修三

發布時間: 2020-11-19 09:50:51

1. 求高中歷史必修三人教版目錄。 要完整的

必修3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3課 宋明理學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5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7課 啟蒙運動
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第9課 輝煌燦爛的文學
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探究活動課 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
第四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
第11課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第12課 探索生命起源之謎
第13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第17課 毛澤東思想
第18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第22課 文學的繁榮
第23課 美術的輝煌
第24課 音樂與影視藝術

2. 歷史必修三課本的內容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分封制的基本內容(存在的朝代、目的、對象、受封者的權利和義務、影響、崩潰)
2、宗法制的基本內容:(朝代、核心內容、紐帶、宗法等級、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1、秦的統一(時間、過程、意義)
2、皇帝制度的創立:(創立者、特點)
3、中央集權制度(中央機構、地方機構、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1、中央機構:(漢、唐、宋、元如何解決君相矛盾)
2、監察機構:(秦、漢、元監察機構、評價)
3、選官制度:(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4、地方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概況、影響)
5、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1、內閣制形成(背景、形成、性質、特點、影響)
2、清朝的軍機處(目的、皇帝、性質、特點、作用)
3、密折制(皇帝、目的、作用)
4、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主要侵華戰爭(參考P24「知識鏈接」)
2、《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訂時間,內容、影響)
3、瓜分狂潮(直接原因,瓜分開端,形式,門戶開放)
4、列強侵華的幾種形式:
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三元里抗英(意義)
2、左宗棠收復新疆(重要時間、事件)
3、黃海海戰和反割台斗爭(時間,人物,事件)
4、義和團運動:(背景,清政府態度變化,主要斗爭,失敗原因,意義)
三、偉大的抗日戰爭
1、侵華日軍的罪行(原因,罪行)
2、關內關外的局部抗日(共產黨、東北人民、國民黨、工人學生)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
4、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5、抗日戰爭的勝利(背景,時間,根本原因,意義)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國運動(原因,過程,革命綱領,意義,失敗原因或教訓)
二、辛亥革命(准備,爆發,成立政權,頒布憲法,歷史功績)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原因,過程,性質,歷史意義)
2、中國共產黨成立(歷史條件,一大,二大)
3、國民革命(開始標志,過程,失敗,教訓)
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重要事件)
5、解放戰爭(爆發,反攻,決戰)
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專題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條件,標志,意義)
2、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1、曲折歷程:(「文化大革命」導火線,標志,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2、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內容,意義)
3、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三、「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1、「一國兩制」的構想(形成過程)
2、實踐(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3、台灣問題(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兩岸關系的發展進程)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外交方針,外交成就)
二、外交關系的突破
(恢復聯合國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1、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背景,時間,意義)
2、中美關系正常化(重要過程)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標志)
2、外交成就:
三、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活動)
1、外交政策:(不結盟,對外開放,五項原則)
2、外交成就:(聯合國,區域性國際組織)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1、古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環境,影響)
2、古代希臘城邦(城邦出現,城邦特點)
二、卓爾不群的雅典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三次改革的內容,意義)
2、雅典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羅馬人的法律(羅馬法主要內容,作用)
1、主要內容:(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
2、羅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專題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一、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1、《權利法案》:(背景,制定時間機構,內容,目的,意義)
2、責任內閣制形成:(過程,結果,影響)
3、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二、美國1787年憲法(內容,意義,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異同)
1、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
2、1787年憲法頒布的意義:
3、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三、民主政治的擴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異同、代議製作用)
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從法律上確立了共和政體)
2、《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通過,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P116)
3、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主要內容,意義)
1、《共產黨宣言》(1848年發表)的主要內容:(P124-125)
2、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意義:(P122課前提示)
二、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1、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革命時間,政權建立,革命措施)
2、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
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史實(二月革命,四月提綱,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政權建立,頒布法令)
2、歷史意義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兩極格局形成(冷戰局面)(背景,揭開序幕,冷戰表現,冷戰的影響)
1、背景:
2、揭開序幕:丘吉爾「鐵幕」演說(時間,內容,標志)
3、冷戰表現:(政治,經濟,軍事)
4、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系(冷戰的影響)
二、新興力量的崛起
1、歐洲共同體的形成:(過程)
2、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興起的原因,發展表現,經濟地位)
3、中國:(建設成就,國際地位)
4、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不結盟概念,興起標志,主張,影響)
三、走向多極化
1、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兩極結束標志,多極化表現)
2、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3. 高中歷史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l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l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l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2.本單元教學內容在模塊體系中的作用

本單元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思想領域由「百家爭鳴」到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變歷程,學習本單元,可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整體、清晰的認識,特別是將古代思想家的主張放到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分析評價,加深學生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情況的理解,再將之與當今現實思想生活相聯系,可使學生體會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現實意義.

3.本單元總體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發展演變歷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張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結合社會背景和思想淵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張,使學生認識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會狀況的產物,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張及前後聯系,對所學內容進行全面比較、概括和闡釋,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形成對傳統思想文化批判繼承的意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學說、董仲舒的新儒學、宋明理學、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學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

在學習中應注意將儒家思想與現實社會相聯系,體會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現實意義.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相關著作,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4.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及影響;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張和歷史影響.

教學難點:儒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地位變化;對儒學的評價(積極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為是古代史,離現實較遠,學生難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從方法上講,學生難以靈活運用歷史的、發展的、聯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關學科的知識評價歷史事物,教師要採取問題教學和探究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

5.其他相關問題

必修三第一單元共有六課內容,分為兩條基本線索:一是儒學的形成發展歷程(1-5課);二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第6課).本節課即是將前5課內容作為一個專題進行復習深化,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內容安排(一課時)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歷程

教學要點:1春秋時期孔子的主張及影響2戰國時期孟子、荀子的主張及影響3西漢董仲舒新儒學的內容及影響4宋明理學的代表、主張和影響5明清時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張、影響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變化及原因

教學要點:春秋戰國、秦朝、漢代、魏晉南北朝、宋明、明清、維新變法時期、新文化運動各時期儒學的地位變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確認識對待儒家思想

教學要點:1儒學的作用:積極性、消極性

2正確對待儒家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性繼承

第四目:儒學的現實意義

教學要點:1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2對祖國的統一大業的意義3對處理國際關系的意義4對為人處事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與過程

1.導入設計:

(1)多媒體播放圖片:山東曲阜祭孔大典、台灣祭孔大典等

(2)問題導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東曲阜成為全球華人注目的焦點,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且在當今社會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那麼,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發展、演變的呢?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哪些意義呢?

2.出示課標要求.

3.儒家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歷程

設問一:依據表格,概述儒學發展歷程

時期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張
對儒學發展的影響

春秋

戰國

西漢

宋明

明清

復習前5課所學內容,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

4.儒學的歷史地位及變化原因

設問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儒學在不同時期的社會地位及原因

l 1)、春秋戰國:儒家思想被冷落

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壓制

l 3)、漢代:儒家思想享「獨尊」

l 4)、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出現危機

l 5):宋明:理學確立統治地位

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

l 7)、維新變法時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l 8)、新文化運動: 儒家思想受抨擊

原因:略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點出儒學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地位是由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即思想文化與社會政治的關系: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

5.如何正確認識對待儒家思想

設問一:閱讀材料

(漢武帝)和他的近臣將所謂「儒術」擴展之後又延長,以至包括了有利於中央集權所必需的種種理論與實踐的步驟。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約束,待人之寬厚,家人親族的團結和禮儀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構成官僚集團行動上的規范。孟子所倡導的人民生計與國本攸關也毫無疑問地被尊重。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依據材料, 分析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統治的作用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點出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

l 1)、「大一統」思想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有積極作用。

l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觀點,有助於防止暴政,緩和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壓迫,有利於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

l 3)、「仁義」、「孝道」等觀點,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倫理觀,有利於和諧人際關系。

設問二:閱讀材料

陳獨秀尖銳地指出: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阻礙了中國人民覺醒和社會進步。 ……李大釗發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數千年前之殘骸枯骨」、「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保護君主政治之偶像」。對於不合時宜的舊道德,「雖冒毀聖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馬尚斌等編《中國近代史教程》

依據材料,指出儒家思想有哪些消極影響?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出儒家思想的消極影響:

l 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消極影響。

l 其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觀念、重理輕法觀念等都產生過消極影響。

l 儒家思想對鉗制人們思想、阻礙科學發展等也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設問三:如何正確對待儒家思想?

l 批判性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l 堅持發展創新的觀念,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容。

6.儒學的現實意義(課堂討論)

設問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目標。儒家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有何積極的借鑒意義?

答:有助於形成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社會氛圍:

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等內容

設問二:(多媒體播放圖片:海峽兩岸舉行同根祭孔大典等) 弘揚以儒學為主的傳統文化,對於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有何影響?

答: 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民族振興

如大一統思想;儒家思想是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設問三:( 多媒體播放圖片: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孔子學院)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儒家思想在營造良好的國際關系方面有哪些積極作用?

答: 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禮尚往來

人懷禮而親,家懷禮而近,國懷禮而和

設問四: 在時尚新潮、復雜多變的信息時代,儒家思想對我們現代人的為人處世可提供哪些借鑒?

答: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坦盪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7.總結本課內容,完成鞏固習題(略).

四.本課所需的教學資源建議

書籍:(美)邁克爾·哈特《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 張岱年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網路:歷史課程網 歷史風雲網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

五.學習評價過程

在第一目中,要求學生結合所學基礎知識填表,作為最基本要求,依據學生掌握熟練程度進行評價.

第二、三目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概括,有一定難度,是對分析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的評價.

課堂討論:第四目:聯系現實,分析儒學的現實意義,進一步深化主題.

六.學習效果描述

優點:通過復習,學生大部分掌握了所學知識,並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鞏固習題完成的較好.

課堂討論氣氛熱烈.課下能主動閱讀相關著作.

不足:部分學生對課本內容不熟,答題技巧掌握不夠,以致出現失誤,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4. 高中歷史必修三怎麼學。

文科的開始真正是在高二啊。我和你說,我們班一個女同學,高一時在70多人的班裡排在倒數七八名上,高二學文,非常努力排在班裡二十幾名,高三穩定在前五名,高考考了班級第一,達到了廈大的分數。兩年的時間上一本都夠了。只看努力程度和方法。努力在於量的積累,法方決定效率的高低。
對文科的六學科來說,文綜是最好提高成績的,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歷史這個學科的最大難點還是需要記憶的量太大
如果你記不住、背不下來,很難說怎麼才能學好,尤其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想考好成績,更是難上加難。沒興趣,也就記不住,你連記都沒記住,怎麼理解,做題的時候,怎麼對應作答。
所以,學好歷史的關鍵優勢在於1、有興趣2、記憶力強3、才是理解。
建議:
1、放長線釣大魚,不要緊盯眼前進度和考試,你的唯一考試就是高考,把幾本歷史書做個規劃,每天背熟一兩節內容即可,內容少或學有餘力可適量增加,學習好歷史就是一個慢慢積累記憶量的過程。一輪背完再被第二輪、第三輪。周末時間可酌情復習。

2、不要注重做題,說實話歷史作業寫都不用寫,沒記住,照著答案抄沒一點用。把時間放在背上。考試成績不取決於你做了多少題,而在於你腦子存了多少貨。
3、學校一定給你們發很多復習資料,就一個好處,肯定有分好類歸納好的知識點,看看,爭取記住。
4、千萬不要花費大把大把的時間在筆記整理上,長個心眼,充分利用輔導材料整理好的,也可以接好同學的。

政治學科相對簡單 需要背誦的少 記住不難 此外 多看看材料分析題 掌握答題技巧就行

地理學科很活 但首先還是得背 只不過地理更注重歸納和實用。而且腦子里一定要有一個「地球儀」。

重點:結合書本看地圖冊啊
1、中國區域地理、世界區域地理。
各個區域的特點,經緯度,海洋,洋流,島嶼,山脈,河流位置,交通,重要城市,港口,資源,地貌,氣候,植被等等要素。
2、課本理論,比如地方時,公轉自轉,地轉偏向力,上弦月下玄月,大氣環流,洋流分布,氣旋反氣旋,鋒面,等高線,等壓線等等基礎知識。
3、各種氣候、地貌、自然環境問題形成原因。
建議:
1、按章節進行知識歸納整理並記憶,可參考歷史建議1;
2、充分利用地圖冊,對應章節進行區域地理經緯位置、地形、氣候、城市交通、資源等等要素的觀察和記憶;
3、多做區域分析題。
4、家裡掛個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有時間就看看。

對於數學,我的方法是堅持每天做一張卷子,半張也行,以基礎題為主,特別有難度的可以放過,做一個類型就保證一個類型,高考基礎題很多,個別幾個難度大的不會也能120左右。
如果有餘力,再把個別難題好好鑽研下,其實也就幾個類型而已。

語文英語怎麼說呢 同樣需要背 語文的基礎知識點 英語的片語固定搭配等。
英語語法最好有一個系統的整理,可以讓老師給找本書或者,做好筆記,或者復印同學筆記。另外,不要注重名次的進退,只檢討自己腦子里記住的是否越來越多。把所有的大小考試都作為查缺補漏的機會,成績短期不提高也要堅持,不要急於求成或自暴自棄。

5.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整理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百家爭鳴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與「 禮」的學說,儒家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基本文獻,這六部書被稱為「六經」。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他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恆不變的。老子的思想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獎勵耕戰,實施嚴刑峻法是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點。李悝所著的《法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
戰國法家在政治實踐中逐步形成重法、重術、重勢的不同學派。戰國末期的韓非將三者糅合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化。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翟,墨家學說的主旨是「兼相愛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賢等一系列主張。這些主張貫穿著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墨家的貢獻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邏輯學方面。
二、儒學的興起
秦的「焚書坑儒」使儒學的發展進入低潮,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
太學的建立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
隋唐科舉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學經典,儒學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太長了,我發給你吧~!

6. 歷史必修三

11.背景:雅典商品經濟發展、民。。,,m主政治繁榮;代表人物:普羅塔戈拉;
觀點:人專是萬物的尺度;意義屬: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萌芽)。
12.原因:資本主義萌芽;時間:14——17世紀;義大利。
13.人文主義;內涵:肯定人的價值和作用,把人性從宗教神權束縛中解放出來,追求現世幸福。
14.
開始: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思想:信仰得救(因信稱義);
作用:動搖了天主教會統治,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

7.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准則和政治制度。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藉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系,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並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對象: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保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系,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並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法論: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學影響:
1、理學從哲學上發展了儒學,是宋明時期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方面影響深遠
2、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積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其了積極作用。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課標要求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學走向極端,八股科舉使思想界出現陳腐習氣,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窠臼,沖破傳統儒學束縛。
二、李贄主張
1、有《焚書》和《藏書》等多種著作;
2、鞭韃程朱理學,批判綱常倫理,反對絕對權威,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3、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尊重個性解放;
4、萬物的本原是陰陽二氣,根本否定天理,搖撼了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經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②士大夫面對危局,尋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為鑒,提倡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顧炎武、黃宗羲、顧炎開
3、主張:①為學應求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社會變革,並身體力行;②提出拯救時弊主張;③主張工商皆本(黃宗羲)。
4、影響:
①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
②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專制
1、主張:
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專制是社會許多弊端的根源(黃宗羲);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顧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保證清正廉潔等;
2、影響:
①對君主專製造成強烈沖擊;②對後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啟蒙和啟迪作用。
五、整體認識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繼承批判了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抨擊綱常倫理;
3、提倡經世致用,追求個性解放,構建起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落實課標
一、天文學
1、天象觀測:
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還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體測量:
①秦漢:發明渾儀;②東漢: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證明渾天說,其地圓見解比歐洲早1000年,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③ 唐朝:僧一行與梁令瓚制黃道游儀,世界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實測子午線;制水運渾象儀;④元朝:郭守敬制簡儀;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學推崇。
3、歷法: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領先的原因:
①滿足農業生產「授農以時「的需要;②為封建王朝統一天下提供「授命於天「的依據,宣示政權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對天文歷法乾地觀測和研究,取得顯著的成就。
二、數學
1、計算方法:
①春秋出現九九乘法口訣;②春秋時發明度量;③春秋戰國出現算籌
2、數學專著:
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有面積、容積、正負、數加減、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進的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3、圓周率:
三國劉徽精確到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七位,領先世界1000餘年。
4、數學思想:
明朱載育提出「理由數顯,數由理出」,以計算為基礎,構築韻律體系。
三、農學----四大農書
1、《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介紹北方生產經驗,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2、《農桑輯要》:由元代大司農司主編,最早官修農書;
3、《農書》:
元朝王禎,綜合南北經驗,涉及農林牧副漁,附有《農器圖譜》(有水排、 木活字等記載)
4、《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達到傳統農業科學頂峰。
四、醫學
1、《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提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2、《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3、《神農本草經》:東漢出現,較早的葯物學著作。
4、《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創立世界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五、四大發明
1、造紙: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魏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後從西域傳到歐洲。
3、火葯:
最早記載於唐孫思邈的《丹經》;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廣泛使用;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
4、指南針:
戰國司南;北宋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六、中國古代科技小結
1、主要特點:
①在內容上,實用性很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探討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學科體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缺少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的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缺乏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
2、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原因:
①經濟: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農耕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政治: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發展,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 ③對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民族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國少數民族和外來的優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培養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⑥科學家:古代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個人努力。

內容太多,如果你確實想要,麻煩發QQ或郵箱過來吧。

8. 高中,歷史必修三涉及到的歷史人物

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5月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謚「文」。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宋臨川人(今屬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陽歷1472年10月31日亥時)出生,名守仁,字伯安,漢族,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學習,今貴陽市修文縣。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二程、朱、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創始大師。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大學問》一文中。
弘治十二年,舉進士,第二年,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後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先生「專志授徒講學」,和湛甘泉結交,「共以倡明聖學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權宦劉瑾排擠,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三年,到龍場。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德七年(1512年),從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僕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平定漳州詹師富、大帽山盧珂、大庾陳日龍、橫水謝志珊、桶岡藍天鳳,浰頭池仲容等匪徒暴亂。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鎮壓福建地方叛亂,於豐城途中獲悉寧王反,即返吉安起義兵,水陸並進搗南昌,連下九江、南康、費時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獻俘,因宦官許泰、張忠讒言,非但無功,反遭誣獲咎,太監張永設法得以免禍,即稱病居西湖凈慈寺、九華山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於南昌揭示"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體系。六月升南京兵部尚書,九月歸姚,會74弟子於龍泉山中山閣,指示"良知"之說,十二月被封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但不予鐵券,歲祿亦不給。 此後6年多,丁父憂,服滿亦不召用,專事講學。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餘姚中天閣講學,門人300餘,並作《中天閣勉諸生》文書於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鎮壓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瑤族、僮族叛亂,翌年秋平定。時肺病劇發,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8年12月29日,戊子年甲子月戊子日)卒於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享年56歲,著有《王文成公全書》.(《陽明全書》)行世。
隆慶二年,皇帝再詔贈為「新建侯」,謚「文成」,頒鐵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說:「兩間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勛賢,重申盟誓。」

9. 高中歷史必修三的大事年表 只要必修三的 盡量少一點 能省就省 其他必

大事年表中國時間世界1488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好望角1492哥倫布在西班牙支持下發現美洲1498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到印度的新航路1517馬丁·路德揭開宗教改革運動序幕1519-1522麥哲倫在西班牙支持下進行環球航行葡萄牙侵佔澳門1553荷蘭侵佔台灣1624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明朝滅亡;清軍入關1644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清派施琅統一台灣1683清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16841687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8英國光榮革命,標志革命結束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689英國頒布《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1765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1775來剋星頓槍聲—美國獨立戰爭爆發1776《獨立宣言》發表,標志美國建國1782瓦特改良蒸汽機1781約克鎮戰役—美國獨立戰爭勝利1787美國制定1787年憲法1789美聯邦政府成立;法國大革命爆發;頒布《人權宣言》1792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804拿破崙頒布《拿破崙法典》;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07美國富爾頓製成汽船1814英國史蒂芬孫發明火車;拿破崙第一次下台1815滑鐵盧戰役失敗,拿破崙再次下台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1839鴉片戰爭爆發1840英國完成工業革命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8421848《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天津條約》簽訂1858洪仁玕《資政新篇》1859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簽訂1860曾國藩創第一家官軍企安慶內軍械所18611864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高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1870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二帝國覆亡,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1871巴黎公社;德國完成統一,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1875法國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標志共和政體最終確立1876美國貝爾發明電話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1877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18811886德國卡爾·本茨發明汽車1889第二國際建立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馬關條約》簽訂;公車上書1895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義大利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通訊戊戌變法1898義和團運動1898-1900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德國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論《辛丑條約》簽訂19011903布爾什維克黨形成,列寧主義誕生;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中國同盟會成立;《定軍山》-中國電影誕生1905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武昌起義1911.lO.10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頒布《臨時約法》1912(民國元年)二次革命1913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袁接受"二十一條";護國運動開始;新文化運動興起19151917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勝利,世界現代史開端五四運動1919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19211921-1927新經濟政策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1922蘇聯成立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黃埔軍校創立1924孫中山逝世1925蘇聯斯大林開始推行工業化方針北伐戰爭開始1926英國貝爾德發明電視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中共發動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找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1927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19311933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紅軍長征1934.10-1936.10遵義會議;一二九運動1935西安事變1936.12.12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開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南京大屠殺1937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百團大戰19401944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中共七大召開;抗戰勝利;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簽訂1945美國研製原子彈成功;聯合國成立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1946美國發明電腦;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劉鄧大軍挺進中原;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947杜魯門主義出台;馬歇爾計劃;印巴分治;關貿總協定簽訂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1948-1949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渡江戰役,國民政府覆亡;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通過《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與蘇聯建交1949北約組織成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抗美援朝開始1950西藏和平解放1951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歐洲一體化進程開始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1953三大改造1953-1956一五計劃1953-1957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1955華約成立,兩大軍事對峙格局形成中共八大召開;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雙百」方針提出;19561957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三年經濟困難1959-1961調整經濟八字方針提出19601961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登上太空;不結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