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售轉基因生物
1. 中國的基因工程是怎樣發展的
基因工程的研究在國外開展得如火如荼,在中國進行得怎麼樣呢?
我國自70年代末即開始了基因工程研究工作。最幾年來,我國的基因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利用DNA重組技術表達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胰島素、干擾素、青黴素醯化酶、豬牛生長激素、促紅細胞生長素等等。其中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基因工程α1型干擾素已投放市場,還有好幾種基因工程醫葯也已進入了中試階段,轉基因植物和生物農葯的基因工程工作,也將進入中試、野外試驗階段。但是基因工程技術在生產上的作用還發揮不夠,經濟效益還不大,還有待於提高水平以及培養人才。
我國目前還缺乏具有生產意義的基因工程元件(目的基因)。發展基因合成技術,開發基因源是發展基因工程的先決條件。我們還缺乏高效的轉錄啟動子和宿主細胞系統,需要努力構建適用於不同宿主系統的高效表達的載體系統。基因工程下游的重要環節是表達後產物的分離、純化,即基因工程的後處理工藝。在研究表達產物的分泌機制,建立分泌型載體受體系統等等方面,都有待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和開發。
目前,基因工程中的許多新技術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需要從理論上搞清楚。只有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才有可能開拓新的技術,新的產業才能達到較高的科學水平,從而顯示出經濟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講,基礎研究的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同時,開展基礎研究也是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國應當對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予以足夠的重視。
目前,我國基因工程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以我國的農業科學來說,雖然,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基因工程在農業科學中的應用,並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但基礎研究水平還是不高,多數工作仍處於起步或模仿的階段,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還較大。
組織培養是細胞工程中容易見效的技術手段。國外對農作物遺傳規律和機理研究較多,而我國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又如家畜胚胎移植技術,國外對生殖生物學的許多基礎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不斷擴大應用領域。作為胚胎移植基礎環節的超數排卵技術,我國還沒有過關,冷凍移植成功率低。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在基因工程疫苗、自生固氮基因轉移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而我國這方面研究基礎較差,進展緩慢。
從總體上說,我們的基因工程基礎研究還相當薄弱,突出表現在:一是當前基因工程研究的選題范圍、應用目標和技術路線仿國外的多,創新的少:二是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基礎技術水平低,延緩了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能力的周期;三是有重要經濟意義的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的生物學基礎研究薄弱。對此,我們應有緊迫感和危機感。
近幾年來,我國做了很大的努力,投入巨資興建了現代化的生物工程開發中心,還建立了分子生物學、植物分子遺傳學、遺傳工程、分子酶學和天然葯物及仿生葯物等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對推進我國生物技術基礎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5年建立之後,在承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工業性試驗項目和跟蹤世界生物技術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的帶頭學科。它使生物學中各個學科與物理、化學密切聯系起來,推動整個生物學的全面發展。它主要研究生命的物質基礎,特別是研究蛋白質、酶和核酸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闡明生命現象的各種秘密和機理。自20世紀50年代,分子生物學崛起以來,它發展迅速。如遺傳物質基礎的核酸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是其中的一個。認識生物是改造生物的基礎。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已在工、農、醫等領域的生產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對生物技術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的發展都有重大作用。
基因工程是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發展的基礎誕生的。它研究決定遺傳性狀的基因重組和移植;研究基因的表達,即外源基因送到受體細胞中後,使基因信息得到表達的調節、控制的機理等。
同時,這些實驗室對外開放,能夠吸引國內外優秀的中青年學者,特別是留學國外的我國優秀學者歸國進行研究工作,成為我國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
當前,應考慮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暫時不能投入較多的資金全面開發基礎理論研究,要合理部署生物技術基礎研究的配置工作,即結合國情,選准突破口,以近為主,遠近結合。首先要重點地發展那些對生物技術發展和應用直接起作用的關鍵性技術。基因工程既是生物技術的基礎,又是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主導,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對提高我國科研水平,促進今後生物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其次,在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吸收和消化先進技術的同時,要重視那些為開發新產品、發明新技術和創造新生物類型所必需的基礎研究;其三,適當部署力量,開展分子遺傳學、細胞學、微生物學和化學工程學等基礎理論研究,以做好技術儲備工作,為今後我國生物技術的持續和迅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後盾。
基因工程下游過程的研究是我國的薄弱環節,應圍繞攻關項目,鼓勵企業創辦研究機構和投資,組織好力量,動用生化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加強生產工藝和產物後處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以便貫通基因工程的上游過程和下游過程,使科研與生產能夠更好地銜接起來。
2. 中國生物基因工程在世界排名第幾
中國生物基因工程在世界上已經排名非常靠前了,應該在前五之內
3. 中國是怎麼進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
國家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實行分級管理評價制度
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六條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體健康和動植物、微生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口、出口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農業轉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用於農業生產或者農產品加工的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主要包括:
(一)轉基因動植物(含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和微生物;
(二)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產品;
(三)轉基因農產品的直接加工品;
(四)含有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產品成分的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農葯、獸葯、肥料和添加劑等產品。
本條例所稱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範農業轉基因生物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構成的危險或者潛在風險。
第四條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負責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
註:第四條第三款根據2011年1月8日公布的《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88號)修改。
第五條國務院建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由農業、科技、環境保護、衛生、外經貿、檢驗檢疫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組成,負責研究、協調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第六條國家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實行分級管理評價制度。
農業轉基因生物按照其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的危險程度,分為Ⅰ、Ⅱ、Ⅲ、Ⅳ四個等級。具體劃分標准由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七條國家建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制度。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的標准和技術規范,由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八條國家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標識制度。
實施標識管理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目錄,由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調整並公布。
4. 中國已經批准上市的轉基因產品有哪些
目前,國內外已批准多種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上市,其中主要包括轉基因棉花、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馬鈴薯、轉基因油菜、轉基因甜菜、轉基因南瓜、轉基因番木瓜等作物。
5. 中國要求對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目錄
我國農業部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要求對轉基因生物產品及其加工品加貼標注,其主要目的是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故選:B.
6. 中國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有哪些評價
國家科委已於1993年12月24日發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要求轉基因生物釋放之前必須進行安全性評估。根據這一原則,農業部在1996年7月頒布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
按照本辦法規定,農業部設立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公室,並成立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負責全國農業生物遺傳工程體及其產品的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商品化生產的安全性評價。從1997年開始,農業部的安全委員會每年受理兩次申請。2001年5月9日,國務院頒布實施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2002年1月5日農業部第8號令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按照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的危險程度,將農業轉基因生物分為以下四個等級:安全等級I:尚不存在危險;安全等級Ⅱ:具有低度危險;安全等級Ⅲ:具有中度危險;安全等級Ⅳ:具有高度危險。同時發布了第9、10號令《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安全管理辦法》,對進口轉基因農產品進行安全管理,並規定今後農業轉基因生物必須按規定進行標識。
首批標識的轉基因生物有五類:一類包括大豆種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二類包括玉米種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三類包括油菜種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四類為棉花種子;五類包括番茄種子、鮮番茄、番茄醬。目前,農業部已批准轉Bt基因抗蟲棉,反義RNA技術延熟番茄、改變花色的矮牽牛、抗病毒的甜椒和番茄的商品化生產。
7. 中國有多少種轉基因生物
中國轉基因很多,尤其出於實驗室的更多。只能簡單列舉一下市場可見的轉基因生物。
清單顯示(下圖),此次批準的16個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進口)中,涉及到的轉基因生物分別為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其用途皆為「加工原料」。主要有孟山都、拜耳、陶氏益農、先鋒國際、先正達公司獲得證書,證書有效期都為3年,即2017 年6 月12 日至2020 年6 月12 日。
抗蟲水稻華恢1號、抗蟲水稻Bt汕優63、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這三個品種早在2009年獲得過安全證書,並於2014年8月17日到期後失效。但始終未獲得商業化批准,也就是只是出於研究階段,從未市場銷售。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介紹說,截至目前,我國共批准發放7種轉基因作物安全證書,分別是耐儲存番茄、抗蟲棉花、改變花色矮牽牛、抗病辣椒、抗病番木瓜、轉植酸酶玉米和抗蟲水稻。但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的只有抗蟲棉花和抗病番木瓜,抗病辣椒和耐儲存番茄在生產上沒被消費者接受,故未實現商業化種植,而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玉米沒完成後續的品種審定,未進行商業化種植。
8. 中國的小麥是轉基因嗎
不是的,中國尚未允許轉基因小麥的種植,生產和銷售。
截止2020年3月26日,我國批准投入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兩種,一是轉基因抗蟲棉花,二是轉基因抗病毒番木瓜。除了棉花及番木瓜外,我國還批准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
除此外,國內市場上流通的小麥、番茄、大蒜、洋蔥、紫薯、土豆、彩椒、胡蘿卜等糧食和蔬菜,都不是轉基因品種。
按照國務院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相應配套制度的規定,我國實行嚴格的分階段評價。比如從實驗室研究階段就開始進行,再到田間小規模的中間試驗,再是大規模的環境釋放、生產性實驗、安全性證書評估,共5個階段,這在國際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8)中國在售轉基因生物擴展閱讀:
轉基因作物的危害性:
1、不同的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品種之間發生了雜交,造成了抗多種除草劑的雜種。
然後,轉基因油菜及其雜交品種植株出現在隨後種植的小麥和大麥作物地塊中,必須噴灑標准除草劑來控制。抗Bt的害蟲也已進化出來,這是昆蟲對轉基因植物中毒素在整個生長季節自始至終都存在的應激性反應。
最早商業化種植的幾大類轉基因作物已經威脅到生物多樣性,這是越來越無法迴避的事實。
2、配合抗除草劑轉基因
作物噴灑的廣譜除草劑,能夠不加選擇地消滅野生植物品種,它們對動物也有毒性。草銨膦導致哺乳動物的出生缺陷,還與非霍奇金淋巴瘤有關。含有Bt-毒素(Bt毒蛋白)的轉基因作物會殺死益蟲如蜜蜂和草蜻蛉,BT玉米的花粉被發現對大斑蝶以及鳳蝶的毒性達到致死水平。
Bt毒素能從轉基因的Bt作物的根部滲出,迅速與土壤顆粒結合,受到保護而且不降解。由於毒素是以激活狀態和非選擇性方式存在,因此土壤中的靶標和非靶標物種都受到影響,然後毒素的作用可再進一步傳導到地面作物。
3、基因作物的生態危害
天然作物不怕蟲害,否則大自然將沒有這種作物。作物第一次雜交後,是類似基因轉植的作用,但是基因改變的比例非常低,由此,才開始會懼怕蟲害。作物無論通過幾次的雜交,基因改變的比例永遠都非常低,最高也不超過3%,這是大自然維系生命的根本機能。由此,對於人體的傷害也非常微小。
4、用轉基因生物製造的產品也存在危險。
基因修飾過的牛生長激素,被注射到奶牛體內以提高牛奶產量,造成了奶牛不必要的疾病,提高了牛奶中IGF-1(促生長因子-1)的濃度,IGF-1已知與人類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關。
5、在轉基因植物中,經過基因轉換的DNA是不穩定的。
遺傳修飾過的基因經常保持不活躍狀態,還會發生部分或全部的轉基因DNA丟失,甚至保持到繁殖時期的轉基因DNA也會發生丟失。
我們已經知道,在全球已商業化或進入大田試驗的任何轉基因植物株系中,關於遺傳物質本身或者在植物基因組的插入位置這兩個方面是否具有長的期穩定性,都沒有正式發表的證據能給以證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轉基因作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農業部回應轉基因焦點問題
9. 我國或其他國家對待轉基因食品有哪些法律觀點
我國是轉基因作物研究的大國,國家一直非常重視轉基因作物和轉基因產品的管理。1993年12月24日,國家科委頒布實施了《基因工程 安全管理辦法》。辦法按照潛在的危險程度將基因工程分為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尚不存在危險、具有低度危險、具有中度危險、具有高度 危險四個等級。規定從事基因工程實驗研究的同時,還應當進行安全性評價,其重點是目的基因、載體、宿主和遺傳工程體的致病性、致癌 性、抗葯性、轉移性和生態環境效應以及確定生物控制和物理控制等級
1996年7月10日,國家農業部頒布實施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該實施辦法就農業生物基因工程的安全等級和安全性 評價、申報和審批、安全控制措施以及法律責任等都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2001年6月6日國務院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條例明確規定不得銷售未標識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其標識應當載明產品 中含有轉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稱;有特殊銷售范圍要求的,還應當載明,並在指定范圍內銷售。出口農產品,外方要求提供非轉基因農產 品證明的,由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進行檢測並出具非轉基因農產品證明。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必須取得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 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和相關批准文件,否則作退貨或銷毀處理。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不按照規定標識的,重新標識後方可入境。對於 罰款方面也作了明文規定。
2002年4月8日國家衛生部頒布了《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2002年的7月1日開始實施。本辦法共分六章二十六條。第一章第二 條規定轉基因食品,系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包括:①轉基因動植物、微生 物產品;②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③以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為原料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第一章第三 、四、五、六條規定轉基因食品作為一類新資源食品,須經衛生部審查批准後方可生產或者進口。未經衛生部審查批準的轉基因食品不得生 產或者進口,也不得用作食品或食品原料;轉基因食品應當符合《食品衛生法》及其有關法規、規章、標準的規定,不得對人體造成急性、 慢性或其他潛在性健康危害;轉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營養質量不得低於對應的原有食品;轉基因食品的生產企業須達到國家有關食品生 產企業衛生規范的要求;轉基因食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保證所生產經營的轉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營養質量,並應保留轉基因食品進(出 )貨記錄,包括進(出)貨單位、地址、數量等,相關記錄至少保留二年備查。同時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中明確規定了轉基因食品的 食用安全性和營養質量評價、申報與審批以及標識等具體內容,並在第五章規定了轉基因食品的監督管理。
我國實施的上述管理辦法,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各方基於不同立場和角度,對我國實施的生物安全條例褒貶不一。轉基因產品的出 口大國如美國、加拿大及其糧食產業集團,認為我國不應以生物安全為由設置貿易壁壘;而國際的環保團體和消費者組織則支持我國在生物 安全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立法。我國是最大的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國家,可以預見生物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必將對世界經濟、社會和環境 保護產生巨大影響。
10. 中國有沒有把轉基因食物作為主糧
轉基因
轉基因作物通過生物技術,將某個(或幾個)基因從生物體中分離出來,之後植入另一種生物體內,從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狀的生物。如Bt轉基因水稻是指將土壤中某種菌的抗蟲基因轉到水稻中,使得水稻具有抗蟲的性狀。到現在為止,轉基因食物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安全性尚無定論。
轉基因生物具有外來的基因,對大自然生態系統來說是全新品種,若釋放到環境,會改變物種間的競爭關系,破壞原有自然生態平衡,導致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轉基因生物會在自然界中自我繁殖,並和其近親品種雜交,從而使得外來基因在自然中以不可控制方式傳播,造成不可挽回的基因污染。
什麼是轉基因﹖
轉基因作物通過生物技術,將某個(或幾個)基因從生物體中分離出來,之後植入另一種生物體內,從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狀的生物。例如科學家認為北極魚體內某個基因有防凍作用,於是將它提取出來,再植入蕃茄之內,製造新品種的耐寒蕃茄,就是轉基因生物。含有轉基因生物成份的食品稱為轉基因食物。
轉基因對環境與人類有什麼影響﹖
由於轉基因技術的非預期效益,會表現出一些對環境和食品安全的不可預見的影響。在沒有長期而充分的安全性評估之前,若將其釋放到自然環境中,很可能會破壞原有生態平衡。另外,轉基因生物會通過自我繁殖及與近親品種雜交,使外來基因在大自然中擴散,造成難以挽回的基因污染。
轉基因技術將外來基因植入日常食物之中,例如大豆、玉米甚至大米中,但目前轉基因食物都缺乏長期的生物安全評估,人類長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科學界對此也沒有共識。
在轉基因的過程中,往往要將抗生素抗性基因一同轉入受體之中,用作標記基因,而使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為標記一直存在爭議。。抗生素抗性會導致人類或動物葯品中抗生素使用失效,一直以來是影響全球公眾健康的重要問題。同時,由於嬰幼兒通常食品種類較為單一,必須長期進食某種食品,所以對食物尤其敏感。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將嬰兒劃定為食品安全的「高風險人群」,並於2002年發布報告指出嬰兒食品中的轉基因成分「應該接受最嚴格的審查」。英國醫學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在一份2004年的報告中也重申了上述觀點,認為:「任何將會被嬰兒及其他『脆弱人群』大量食用的食品,都應該通過最為嚴格的審批過程。」
國際間有什麼法例規管轉基因生物﹖
早在2000年1月29日,《生物安全議定書》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通過,規定只要某種轉基因生物不利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利用,包括危害到人類健康,國家便可以控制其跨越邊界的運輸、處理和使用。
除中國以外,歐盟、日本、韓國、台灣和泰國等國家/地區也頒布了轉基因食物強制標簽法。這個法規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便於他們避免購買轉基因食品。但香港還沒有強制實施相關法規。
在科學研究仍未充分了解轉基因生物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時,綠色和平呼籲停止釋放轉基因生物到環境中。而政府也應該立即暫停轉基因水稻商業化進程,並加強監管,防止轉基因作物污染傳統非轉基因作物。
已實施轉基因食物強制標簽的國家/地區
非洲:南非 喀麥隆 馬里 模里西斯
亞洲:中國 日本 台灣 印度 印度尼西亞 南韓 泰國 越南 菲律賓 沙烏地阿拉伯
歐洲:歐盟27國 瑞士 挪威 南斯拉夫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俄羅斯
北美洲:墨西哥 哥斯大黎加
大洋洲:澳洲 紐西蘭
南美洲:巴西 智利 厄瓜多
*截至2006年6月為止,已實施轉基因食物強制標簽的國家共有54個。
轉基因食品
含有轉基因生物成份的食品稱為轉基因食品。轉基因技術將外來基因,植入人類的日常食物,例如大豆、玉米甚至大米中。長期進食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有何影響仍是未知之數。
目前轉基因食物都缺乏長期的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評估,人類長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而科學界對這些食物是否安全也沒有共識。
一般哪些食物會被轉基因﹖
大規模商業種植轉基因農產品始於1996年。目前全球大規模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目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用作飼料加工和生物燃料,也有部分以原料或輔料的方式用於加工食品中,如轉基因大豆油等。
轉基因食品安全成疑
在轉基因的過程中,往往要將抗生素抗性基因一同轉入受體之中,用作標記基因,而使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為標記一直存在爭議。。抗生素抗性會導致人類或動物葯品中抗生素使用失效,一直以來是影響全球公眾健康的重要問題。同時,由於嬰幼兒通常食品種類較為單一,必須長期進食某種食品,所以對食物尤其敏感。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將嬰兒劃定為食品安全的「高風險人群」,並於2002年發布報告指出嬰兒食品中的轉基因成分「應該接受最嚴格的審查」。英國醫學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在一份2004年的報告中也重申了上述觀點,認為:「任何將會被嬰兒及其他『脆弱人群』大量食用的食品,都應該通過最為嚴格的審批過程。」
消費者權利不容侵犯
由於轉基因食品對環境和健康的風險,許多食品商在歐盟以及韓日地區已經承諾不使用轉基因原料。
然而,中國的消費者卻面臨著一些國際食品廠家的雙重標准。這些食品商在食品中使用備受爭議的轉基因原料,並且不告知消費者。消費者則被迫在不知不覺中吃進他們不想吃的轉基因食品。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
中國的消費者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地區的人們一樣,有權利知道哪些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有權利選擇安全、健康和對環境無害的食品。
轉基因食品可以解決飢餓問題嗎?
推動轉基因的跨國公司聲稱,轉基因食物可以解決飢荒,然而轉基因根本不是靈丹妙葯。
全球雖有八億人長期食不果腹,不過聯合國機構指出,現時世界糧食產量足以喂飽所有人,而全球最富裕的兩成人,消耗了近一半肉類和魚類,最窮的兩成人卻只食用了3%。顯然真正造成飢餓不是因為糧食不足,而是貧窮和資源分配不均。
另外一旦受專利控制的轉基因農作物商業化種植,種子價格必然隨即上漲,長期而言轉基因作物也不能減少農葯的使用,農民生產成本增加,最終導致糧食價格攀升,而窮人也無法負擔昂貴的糧食。所以,通過轉基因解決飢餓問題是自相矛盾的。
我們相信:
* 人類的科學研究仍未充分了解轉基因生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我們應該停止釋放轉基因生物到環境當中。
* 應該立即採取措施,加強監管,避免污染事件,防止轉基因作物污染傳統非轉基因作物等。
* 發展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保護農業遺傳資源,推動農業走可持續道路。
轉基因作物
轉基因作物通過生物技術,將某個(或幾個)基因從生物體中分離出來,之後植入另一種生物體內,從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狀的生物。如轉基因水稻是指將土壤中某種菌的抗蟲基因轉到水稻中,使得水稻具有抗蟲的性狀。
水稻是許多亞洲人的主糧,正遭受轉基因的威脅。轉基因作物本身並不能解決由化學農業來帶的單一化種植和農葯、化肥等農用化學品大量投入的問題,而且給本已脆弱的田間生態系統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威脅。
至今為止,世界上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批准轉基因主糧的商業種植;但中國卻極有可能成為商業化生產轉基因水稻的國家。
轉基因稻米對環境的影響
轉基因水稻是指應用轉基因技術,把一些水稻中本來沒有的基因(如細菌的基因)轉入水稻,使水稻擁有新的性狀如抗蟲、抗除草劑、抗病害等。但這種技術非常粗糙,轉入的基因隨機插入作物原有的基因組當中,可能會影響作物原有基因功能,同時帶來不能預期的後果。
轉基因農作物會通過花粉將基因傳播給近親植物,讓其它植物也出現轉基因農作物(如抗除草劑)的特徵,擾亂生態平衡,造成基因污染。如果抗除草劑的基因傳播到雜草,更會出現「超級雜草」,危害糧食生產。
另外,一些害蟲會對轉基因農作物產生抗性,從而導致更具毒性或更大劑量的化學殺蟲劑的使用,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對環境造成污染。我國多年種植的Bt轉基因棉花歷史來看,抗性的增加和次生害蟲的爆發,所以農葯的使用量並沒有減少。
轉基因技術不是會改善農民生計嗎﹖
轉基因作物在研發過程中涉及到的技術、方法和基因往往已被申請專利,而這么專利的持有人大多為生物技術公司。專利向專利持有人賦予了獨享經濟效益的權利。一般轉基因作物種子的價格比非轉基因種子貴,據統計目前我國轉基因棉花的種子價格一般為普通棉花種子價格的2-5倍,因此價格的上漲無疑加大了農民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轉基因作物並不具有產量優勢,如江蘇的轉基因棉花在2009年出現大面積的減產絕產現象,最終導致棉農入不敷出。因此,轉基因技術並不能有效的改善農民的生計,反而可能造成影響。
揭露非法種植轉基因水稻
至今為止全球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批准轉基因主糧的商業化種植;但中國卻極有可能成為商業化生產轉基因水稻的國家。
轉基因農作物在中國實行商業化生產前,必須先向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申請生物安全證書,然後按照法規通過品種審定,獲得生產經營許可證,才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及最終的商業化種植。農業部已於2009年就兩種轉基因水稻頒發生物安全證書,但是並不允許最終的商業化種植。
可是,綠色和平近年不斷揭露轉基因水稻非法種植事件。2005年在尚未通過安全測試的情況下,湖北地區已發現有轉基因水稻種植至少兩年,且污染了湖北和其他省市的大米。2007年,綠色和平揭露轉基因水稻非法冒充常規雜交水稻,在湖南省進行田間試驗,並已申請品種審定,試圖獲取商業化種植資格。 2010年,綠色和平揭露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廣東的種子市場和流通領域出現非法轉基因稻種,大米和米製品。
這些案例顯示出中國政府在管理轉基因生物安全的制度上仍有漏洞,政府須加強轉基因生物監管力度,謹慎對待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審批。
打響保衛糧食主權的戰役
綠色和平面對跨國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請他們不要插手中國糧食。要求其實很簡單:這些國外生物技術公司如果要拿出沒有覬覦我國糧食主權的證據來,那就請向公眾明晰地公布他們的項目中涉及中國糧食問題的專利細節,以及他們與中國科研機構、科學家和種子公司之間簽訂的相關協議內容吧。
綠色和平的行動再一次把許多人不願直面的問題提到了檯面上來。在橫幅的背後,有綠色和平的再次懇請:中國政府立即暫停所有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審批,全面調查、分析並評估國外轉基因專利可能帶來的影響。
只有發展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才是農業發展的可持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