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線

歷史線

發布時間: 2020-11-19 10:14:03

『壹』 怎樣高效理清歷史線路

就記一些時間順序,或者是朝代的更替,如:始前史、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

『貳』 小店區小牛線歷史線路啥時候建設的

這一條歷史線路是2007年建設的

『叄』 雲南史的歷史線索

雲南簡史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雲南歷史簡介

雲南,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雲南各民族融合、演變、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以後,行政建制和區劃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雲南。
元謀人: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庄蹻入滇:公元前三世紀,庄蹻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庄跤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志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系的開始。
秦開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武開滇: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為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系。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志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 諸葛亮治南: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滇西地區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對孟獲「七擒七縱」,使盂獲心悅誠服地投降,井發誓永不造反。因此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爨氏據滇: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隨、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系。
六詔統一: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主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
段氏建立大理國: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關系,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
明設衛所,移民實滇。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肆』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歷史界線

夏王朝的成立是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分界線,從夏王朝開始到周王朝算奴隸制社會.
周王朝到秦帝國這一段期間為封建制社會
秦的建立到清的覆滅這一段期間為宗法建社會.(即封建社會)

『伍』 歷史主線必須符合哪兩個條件

  1. 符合歷史發展客觀規律?

  2.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以上都是猜的哈,比如說人類的發展歷史,就是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技革命,這種發展規律,它是實際存在的,並不是虛構的東西。人類的大世界,從分裂到統一,雖然偶有反復,但是統一也是客觀規律,而且必定將世界一統。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王朝覆滅的時候,沒有哪個皇帝想退出歷史舞台,但是國家沒落了就要滅亡,甚至一個民族如果走到了終點,也無可挽回。漢尼拔天下無敵,也阻止不了迦太基敗給羅馬。

『陸』 誰知道項羽歷史路線

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少祖父項堇被車裂於家鄉吳中。他與弟弟項庄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再管他。籍身高八尺余(《漢書》記載為八尺二寸),力能扛(讀音gāng,音「鋼」)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 [編輯本段]二、雍丘之戰,初露頭角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採納范增之計,立楚懷王羋心,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之後,項梁率義軍大破秦軍於東阿、定陶。項羽和劉邦也率軍攻佔城陽,略地至雍丘,與秦三川郡守李由激戰,項羽於萬軍之中斬殺李由,秦軍大敗。 [編輯本段]三、巨鹿之戰,雄霸天下 巨鹿之戰
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一劍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命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後渡過一條通往趙國的漳河,但由於寡不敵眾,士氣低落,項羽遂命令軍士鑿沉渡江用的船隻,打破吃飯用的鐵鍋,身上只帶三天干糧,軍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士氣大振,大破秦軍(破釜沉舟一詞的由來)。
說起秦朝,人們總是先想到大秦雄師,其氣吞如虎,橫掃六合的氣概讓千年來無數風流志士遐想,謳歌!秦之興起,無疑其內在戰爭機器的瘋狂開動,外在百萬鐵軍的征討四方,拓開前所未有的疆域。然而短短十五年間,泱泱大秦,毀於一旦,真是應了「其興也勃矣,其亡也乎矣」。秦朝大廈倒塌之快,其內在外在有各種問題,但是給予大秦最沉重一擊,使強悍的大秦再無能力開動其戰爭,無疑是項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戰。

一:章邯的巨鹿大戰略

出身於文官的章邯,在名將如雲的大秦帝國猶如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黑暗的天空。在陳勝發難於野,諸侯並起,幾十萬大軍函谷關時,承擔起大秦最後的命運!靠臨時組織起驪山囚徒,一敗周文之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三勝楚軍統帥項梁,殺之定陶。可謂是戰績累累,似乎再建大秦之軍威,重鑄大秦之軍魂!
此時關外之地:黃河之南布滿秦軍勢力,只有少部分魏的殘余勢力。王離帶領著邊防軍進攻河北之地趙國,更北邊盤踞著勢力弱小的燕國。田榮因為剛為秦軍所敗,又怨恨楚趙不殺田假田角,所以龜縮齊地,擁兵自保。當時的秦朝廷正為權利斗爭而生死相搏,滅諸侯義軍的大任自然就落在統帥章邯的身上,章邯再擊敗楚軍殺掉項梁作了一個大的戰略決定,北上匯合王離軍,拿下整個趙國。這個戰略計劃卻遭到後世的唾棄,多數學者認為他應該趁機進攻彭城。但從當時的情況看卻是個可圈可點的戰略計劃。
原因如下:章邯殺死項梁,楚國雖然振動,但並沒有傷其元氣!項羽等各路楚軍已經退之彭城,而且進退有俱。這樣看來章邯並沒有什麼勝算。而且把楚逼得太急,楚兵同仇敵愾死守彭城,章邯並沒有什麼把握!而且項梁死後,懷王趕到彭城奪項羽軍權,逼得太緊!楚國會暫時放下內訌共同對外!
王離軍進攻趙國,一直未果!彭城遠離關中,而北方西邊並不安定!章邯攻彭城短時間如未攻下,糧食必然吃緊,孤軍深入,糧道必為所擾!而王離軍繼續攻趙,分兵不如合,分則容易被各個擊破。而王離放棄趙國一起來攻彭城,後方則為趙國斷。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勢必全軍覆沒!而此時有個偶然的事件更是促使章邯全力北上。
王離軍對趙國實行拉攏政策,詐為二世書以招趙將李良。李良因為趙王的姐姐對其無禮,殺掉趙王的姐姐,投靠秦軍,擊殺趙王。後來為張耳陳余擊敗,又投靠了章邯。章邯抓住這個機會出兵,擊敗趙軍,王離軍趁機包圍趙王於巨鹿。章邯軍扎住其南部,邊為王離軍護送糧草,邊虎視耽耽的守護王離軍側翼,形成夾擊之勢。

二:諸侯的戰前總動員

趙王被困於巨鹿時,趙相張耳充分發揮其外交特長,游說其各地諸侯前來救趙,並申明天下之勢在此一舉!諸侯紛紛帶大軍而來。首先趕到的是趙大將軍陳余,將其數萬兵力扎住巨鹿之北。張耳的兒子張敖也收代兵萬餘人而來。南方的楚派其北徵集團,北方的燕派將軍臧荼南下。田榮因為個人恩怨不願意救趙,但是齊將田都背田榮帶兵前來。史記載:「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張耳千盼萬盼等來的救軍,見了秦軍陣容後各個都成了江湖街頭藝人,光擺花架子,就是不拿真工夫。精神上絕對支持趙軍,行動上就是不敢和秦軍動真格的。
張耳急得沒有辦法,派使者張黶、陳澤質問陳余。陳余逼得沒辦法,給張黶、陳澤五千兵力讓他們找秦軍練練去。秦軍哪把這五千人放在眼裡,片刻就把五千人殺個精光。張耳由於毫不知情,以致後來誤會陳余殺其使者。看到這種情況,諸侯哪敢再行動,大家全都作起壁上觀來了。
此時更加體現了章邯的戰略計劃,以巨鹿吸引天下諸侯,諸侯救趙,則帶本部攻擊諸侯,一舉掃盪諸侯;諸侯不救,則拿下巨鹿,盡殲趙軍,打擊諸侯士氣!其實,當時章邯是打定注意,要和諸侯決戰!所以對巨鹿並沒有急攻,而是圍困;而自己卻建立糧道,打持久戰!這個戰略計劃看來是完美的,秦軍占據優勢,掃滅諸侯,席捲天下將要再一次實現。搖搖欲墜,滿目創痕的大秦王朝終於迎來了一線勝利的曙光。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也許是老天不讓大秦度過此劫,一個呼喚英雄的時刻,我們的主角秦漢時代最偉大的軍事家項羽登場了……

三:楚國援軍的內訌

楚國派的北徵集團,在最危機的時刻終於到達。章邯在9月圍巨鹿,楚軍10月至11月之間就派出北徵集團。為何到12月才達到?原來楚國中間發生了權利斗爭,本來為傀儡的楚懷王趁項梁戰死之機,奪項羽軍權。派自己親信宋義為統帥,項羽范增為次,率領大軍救趙。但因畏懼秦軍強大和想解除項氏政治威脅,欲在半路殺項羽與結盟齊國(可參考另外兩篇文章《楚漢時期被嚴重忽略的人物》《秦末楚懷王戰略考異》這里不詳細說了)。史記載「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
在權利斗爭中項羽獲得勝利,成功殺掉主將宋義。懷王無奈,只好「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不過其他的軍隊將不屬於北征軍,而且也將在沒有任何的援軍支援。考證當時在彭城匯集的人馬,劉邦軍本是北征軍的一隻,因為懷王和項家的權利斗爭則沒有隨項羽參加巨鹿大戰。番君吳芮軍、共敖軍一個是進關才隨項羽,一個是攻南郡未隨項羽,都沒有參與巨鹿大戰。龍且本是項梁先鋒,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前後的地位應該龍且軍沒有參與巨鹿之戰。唯一有疑問的是呂臣軍,是合並和被項羽全部帶到巨鹿還是部分或則全部留在彭城不清楚,估計是部分被項羽帶走參與巨鹿戰。
獲得懷王的授權後,項羽立刻帶領大軍渡河救趙,渡河後齊王建孫田安帶著一隻小軍隊,投靠項羽。

四: 巨鹿大戰前的險惡形勢

項羽到巨鹿後開始謀劃對秦軍來一場世紀豪賭,賭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幾萬楚軍,輸則全軍盡墨,身死當場;而贏則大秦的天下……
面臨在自己面前的是種種不利,似乎是一場有敗無勝毫無懸念的賭局。
其一:對手的實力異常強大
自己的對手是強大的百戰百勝的鐵血精銳。在巨鹿扎住著兩支秦軍。一隻是由秦之名將蒙恬打造的邊防軍,這只軍隊久經沙場,曾擊敗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帶領他們的是當年蒙恬的副手後來統領邊防軍的大將王離,曾被封為武城侯,多次跟秦始皇東巡,功名赫赫。這只大軍負責圍巨鹿,兵力大都認為是20多萬。
秦軍的另一隻是由多次圍剿諸侯義軍的章邯帶領。素質低於王離軍,但是也是百戰之師。關於這只軍隊很多人認為是由驪山囚徒組成的。其實不然,當年周文帶幾十萬軍隊扣關時,由於秦庭毫無准備,只好發動驪山囚徒抵抗義軍,但是後來章邯多次作戰,屢屢得到支援。其組成慢慢由驪山囚徒變成了正規軍,像司馬欣,董翳等將領就是後來秦派給章邯的援軍。章邯在對項梁作戰時,屢屢為項梁所敗,在得到援軍後一舉而破項軍,殺項梁。軍隊的戰鬥力明顯的提高,聯系當時正是王離軍南下攻趙的時候,很可能是王離的30萬邊防軍分10萬給章邯作了增援。
從後來章邯投降項羽後,從「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可以看出章邯的軍隊的組成早有了本質的變化。
所以項羽要面對的對手是40多萬精銳的秦朝正規軍,而將領都是一代名將。
其二:自己的實力異常弱小
項羽的軍隊組成很復雜,我們這里詳細的探討一下項羽軍隊的組成。一般都認為項羽軍隊的人數是5萬到6萬之間。其中先鋒兩萬史記明載是英布,蒲將軍的軍隊。那就是項羽主力還有3到4萬。
項羽的軍隊組成要上朔到項梁時代,項梁和項羽早年在江東培養了一隻精銳項家軍。項羽曾帶著這只8千人的子弟軍渡淮攻秦。後來項梁收義軍陳嬰幾萬起義軍,又合並秦嘉軍,收編各路雜牌義軍,組成楚軍。這當中各個勢力都有自己的軍隊。而項羽則帶少量子弟兵和劉邦軍一起合為一偏師,在別處進攻秦軍。
項梁身死後,各路人馬匯集彭城。項羽統帥的是項梁殘軍和自己的偏師。懷王並項羽軍與呂臣軍自將之,這只軍隊無疑是救趙主力。這只軍隊有項羽的親兵人,有項梁的雜牌軍,呂臣的農民起義軍等。而後來田安隨項羽,估計沒有參與這場戰斗。
也就是說項羽率領的完全是個大雜燴,戰鬥力很難說,指揮起來有很大難度。
其三:沒有後路,不能久戰
由於項羽和懷王的權利,使項羽處於一個沒有任何外援,沒有任何退路的地方。秦軍戰敗,可以逃跑在來。而項羽戰敗估計就要提頭去見懷王了,此時退縮估計懷王更不會放過。而糧草更是問題,不但項羽軍沒有任何供應,更可慮的是宋義在路上待一個半月,此時已12月,離秦軍圍巨鹿有三個月,巨鹿將隨時為秦軍破。
其四:盟友的畏戰,保存實力
雖然各路諸侯援軍都知道天下之勢在此一舉,但是由於兵少將寡,其心各異,誰都不願意把自己陪進去。所以想指望諸侯援軍,幫助自己比登天還難。
以上四個條件可以說局勢險惡到極點,以少量雜牌軍快速擊敗幾倍於己的精銳,無疑是痴人說夢!但是天才就是天才,天才就是要打破常規,天才就是要從不可能中創造奇跡。

五:作戰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天才不愧是天才,項羽立刻就發現秦軍的弱點——秦軍布局是王離軍圍巨鹿,章邯軍扎住其南邊,一邊築甬道輸之粟一邊隨時對救助巨鹿的援軍打擊,這只軍隊像兩只虎鉗,牢牢的盯死獵物。而弱點就在兩鉗之間的心臟。項羽要直接實施黑虎掏心戰略,只有切斷兩只虎鉗的聯系,集中力量功其一隻才可以有希望獲勝。
為了得到更多的情報,讓秦軍露出破綻。項羽先派英布,蒲將軍帶上自己的兩萬人馬渡河進攻秦軍甬道。英布,蒲將軍不負所望,戰斗擊敗看守甬道的秦軍。從這場小勝利,項羽看到秦軍的問題所在——甬道虛弱,而章邯軍疲憊不堪,決定抓住時機全軍進攻秦軍,這個時候陳余又派人向項羽請戰,項羽同意了。正好讓陳余做出救趙的姿態吸引王離軍的注意。
項羽帶著剩餘的主力部隊,全部渡河。在渡河之後,項羽發表即興煽動演講鼓舞士氣,隨後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的干糧,以示「不戰勝毋寧死」的大無畏精神。這里充分體現了項羽的戰略眼光和權謀手段以及大無畏的決斷力,首先項羽帶著一隻雜牌軍,軍隊派系多,戰鬥力參差不齊,而項羽又是第一次指揮他們,很難指揮的得心應手。這樣的情況下項羽充分運用了「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把一隻向心力不足的軍隊栓成一根繩,只有一起向前沖打敗秦軍才有活路。在項羽的手段下,楚兵的求戰慾望高漲!後世研究者僅僅看到破釜沉舟後者的精神作用,而忽視了前者的重大意義。項羽還命人打破作飯的鍋,每人只帶三天干糧。項羽不但要以劣勢兵力擊敗秦軍,還要用三天時間擊敗秦軍!如果三天之內不能滅掉秦軍奪取糧草,就算擊敗秦軍還是一個死字!項羽莫非瘋了?
我們現在研究才發現項羽的眼光老辣就戰略高明,巨鹿戰的關鍵就是一個快字,不能激發將士快速求戰的慾望,不能在短時間內消滅秦軍,還是一個死字!章邯軍和王離軍互相犄角,打援兼顧,兵力上極大劣勢的項羽軍,如果想滅兩只,那是天方夜談。而如今王離軍圍巨鹿,防諸侯,陣勢布局給了可趁之機,正是滅王離軍的好時候。但是秦軍不傻,章邯軍虎視耽耽就是趁你攻王離而前後夾擊,但是章邯的援軍也不是毫無破綻,派兵保護甬道就有兵力的分散。這種情況下就是要利用兩軍之犄角的空隙,大膽的玩一場刀尖上跳舞,在秦軍眼皮底下放手一搏,在如此短的距離玩一場真正的運動戰。所以必須要快,快到秦軍主帥完全沒有意識過來,快到秦軍沒有時間部署,快到秦軍來不及配合,快到秦軍反映過來已經全軍覆滅。但是古今中外誰敢這樣玩?誰敢在精銳秦軍眼皮底下各個擊破?只有項羽敢玩,玩的就是心跳!
項羽主力開始進攻,項羽把主力匯合在一起,直接進攻甬道,斷王離軍的糧草。章邯聽到消息後,立刻帶軍援救甬道,正中項羽之計,項羽以逸待勞,大攻章邯。章邯沒有料到項羽孤注一擲,把所有籌碼都壓了上去,由於英布軍前期的騷擾戰的迷惑,章邯還以為項羽又在玩斷糧游戲,搞搞破壞然後跑人(誰又能想到項羽如此高明如此不要命乎),連陣型都沒有布置好就帶軍救援。這次項羽玩真格的,有心算無心,決戰對救援,勝負可想而知!史記張耳陳余傳:「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
章邯遭遇大敗,准備休整後再戰。此時項羽擊退章邯軍後,立刻馬不停蹄殺向毫無准備的王離軍。王離軍圍巨鹿,防諸侯。這幾天在防備陳余的虛張聲勢,突然聽聞項羽領軍殺來,大吃一驚。由於此刻陣型鬆散,只好命大將蘇角倉促迎戰。此時項羽早作好戰術部署,對鬆散的秦軍實行穿插,分割,包圍,而項羽親自帶兵直攻秦軍指揮中樞。史記中做了精彩的藝術描寫:「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這里太史公用了藝術化的描寫,實際是項羽把秦軍分割,獨立後,項羽殺蘇角,擒王離,九戰九勝。諸侯看到形式有利,立刻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諸侯包圍秦軍,巨鹿城的趙軍里應外合,全殲王離軍,王離的大將涉間絕望放火自殺。曾經滅六國擊敗匈奴的雄師,就這樣風消雲散了!

六:收服章邯

滅掉王離軍,救趙成功後,戰爭並沒有結束,章邯軍還有20多萬人退居棘原,此時懷王命項羽回師。但是項羽另有大志!項羽要擺脫懷王滅秦稱霸天下,此時對他來說是一個機會。項羽開始使用政治手段,首先要收服諸侯聯軍,再要收服章邯!
做好這些項羽煞費心機,項羽先把章邯軍牢牢壓制在自己手中卻不強攻,利用章邯的威脅一面統帥整合諸侯,一面用裂土分封收買諸侯,恩威並用,雙管齊下,把諸侯聯軍牢牢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章邯在王離兵敗後,受到極大的壓力,一直求戰,希望用勝利來回應秦庭。但是局勢的主動權掌握在項羽的手中,項羽此時表現耐性十足,屢屢擊敗章邯卻不決戰,只是一點點磨,而章邯此時戰不勝退不得。這樣對峙6個月,已經是秦二世三年6月了,秦二世屢屢派人責問章邯,章邯派親信司馬欣到咸陽打探消息。趙高派人捉拿司馬欣,司馬欣從小路逃回。此時陳余給章邯寫信講明利害,讓章邯投降項羽!章邯有些意動,卻不甘心,一面派人談約,一面准備在戰。但是章邯的小動作都被項羽看在眼中,為了徹底收服章邯,項羽決定打怕他!
項羽命蒲將軍迅速到漳南擊破章邯軍,自己帶大軍再敗章邯軍。章邯無計可使,只好投降。秦朝的最後一隻軍隊宣告覆滅。
後記:奇跡總出現在打破常規卻合情合理中

七:分封諸侯

熊心:楚王→義帝,國都:郴縣(今湖南郴縣);項羽:魯公→西楚霸王,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沛公→漢王,國都:南鄭(今陝西漢中);章邯:秦降將→雍王廢丘(今陝西興平南);司馬欣:秦降將→塞王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董翳:秦降將→翟王高奴(今陝西延安北);魏豹:魏王→西魏王,平陽(今山西臨汾西);申陽:張耳部將,韓王雒陽(今河南洛陽東);韓成:河南王 ,陽翟(今河南禹縣);司馬昂:趙將,殷王,朝歌(今河南淇縣);趙歇:趙王,代王,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張耳:趙相,常 山 王,襄國(今河北邢台)英布(黥布),項羽部將,九江王,六縣(今安徽六安北);吳芮:楚將,衡山王,邾縣(今湖北黃崗北);共敖,楚柱國,臨江王,江陵(今湖北江陵);韓廣,燕 王,遼東王,無終(今河北薊縣);臧荼,燕將,燕王,薊縣(今北京西南);田巿,齊王,膠東王,即墨(今山東平度南);田安,項羽部將,濟北王,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田都,齊將,齊王,臨淄(今山東臨淄東)。 此次分封用心良苦,項羽特地封了3秦壓制劉邦,劉邦知其意,竟毀掉陳倉棧道,怎料蕭何獻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讓劉邦走出了勤王的第1步。
巨鹿之戰,項羽在兵力數量,素質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擊敗善戰的秦軍,除了天時地理人和的多方面配合。關鍵是謀劃於前,大膽的打破常規,運用一切巧妙戰術和對自己有利的因素。
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卻只看到其勇武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其主謀的一面。而項羽之前謀劃由於史料原因而無法窺測了!但是如此龐大的在敵人眼皮底下各個擊破,無疑需要戰前的詳細布局,戰場的臨時指揮。而這些項羽無疑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方,而其中軍事手段的老辣也讓人嘆為觀止!
巨鹿之戰項羽以少量雜牌軍全殲精銳秦軍,無疑是中國戰爭史甚至世界戰爭史中的奇跡。而創造這個奇跡,無疑在於打破常規作戰。巨鹿之戰秦軍統帥都非弱者,不是迂腐和無能將勝利拱手贈與對方的「法羅」,而且是久經沙場的一代名將,一切布置都可圈可點。但是天才是打破常規,按一般正規想法,項羽先統帥諸侯,在集中優勢兵力和秦軍決戰。但是項羽不,項羽要先打出勝仗,這樣諸侯自然就參與了。
章邯王離以為項羽和他們打游擊戰,但是項羽卻是游而致命一擊,可以說巨鹿戰的勝利勝就勝在秦軍沒有做好孤注一擲的大決戰的准備。勝在秦軍沒有想到項羽敢在刀尖上跳舞,敢以如此差距的兵力鑽到自己空隙中各個擊破。每一場戰役在看似完美的布局中,實際上都還在各個戰略布局環節中有間隙,而大師就是把自己作戰環節的間隙做到最小,而抓住對方的間隙,使整個完美的布局支離破碎,在這個方面項羽無疑最接近完美。
這里用一句孫子兵法的話作為總結;「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

『柒』 所有的歷史線索都可以稱為主線

我覺得只有能夠推動歷史發展,順應時代潮流的線索,才能夠稱為主線。

『捌』 中國歷史線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8)歷史線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朝代:

夏、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分魏、蜀、吳)、西晉、東晉、南北朝[分南朝(宋、齊、梁、陳)和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國)]、隋朝、唐代、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

1、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

2、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

3、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

4、源於宗族關系;

5、寓意吉祥。

『玖』 為什麼各國史學家研究歷史都喜歡以本國歷史線為根據

可以將整個世界的歷史比作一個坐標軸,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分析,這樣得出來的結論也更加清晰透徹。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歷史進行比較,接下來就是一個國家從古到今的變化進行比較。

研究歷史也有許多的好處,古人雲,以史為鑒通過歷史能夠發現做的不好的地方,並且很好的規避掉一些錯誤更好的發展起來。在研究他國的歷史的過程中,也可以開闊眼界,學習其他國家做的好的地方。

『拾』 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主線和歷史主題以及之間的關系

近現代以來中國歷史主線共有四條:

1、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擴大國際參與、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進程。

2、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求強求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3、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和實現人民民主的歷史進程。

4、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向西方尋找真理、選擇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發展的歷史進程。

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而斗爭的歷史,即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這就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

(10)歷史線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啟了現代化之門。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

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的歷史。

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系,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