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
『壹』 初一下冊歷史復習提綱(人教版)
七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一、知識要點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朝滅掉陳統一南北。
3、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5、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7、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8、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9、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著名的諫臣
10、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11、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12、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14、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15、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
16、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於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19、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
20、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
21、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22、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23、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24、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25、8世紀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26、8世紀中前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玄宗封靺鞨(mohe)首領為渤海郡王。玄宗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
27、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
28、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
29、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長安是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0、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特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31、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32、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3、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畢生心血寫成《千金方》,被後世尊稱為「葯王」
34、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5、10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36、11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
37、12世紀初期,女真的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在會寧稱帝建立金,後遷都燕京,改為中都。
38、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39、宋遼議和,遼撤兵,宋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後遼宋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40、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41、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堰城大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
42、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43、唐朝時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種植,由
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區。
44、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為寇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
45、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
著名的瓷都。
46、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47、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48、元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9、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50、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的陋習。
51、北宋的肉食中以羊為多;南宋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52、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為元旦,最為重視。
53、1206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
54、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滅亡。
55、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旅行家馬克可•波羅的著作《馬克可。波羅行紀》。描述了大都的繁
華景象。
56、元朝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政府在中央設宣政院,加強對西藏
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還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57、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它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58、指南針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
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
59、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
炮等。
60、我國北宋時期的科學家沈括的科學成就有《夢溪筆談》、創制「十二氣歷」。我國元朝時的著名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的科
學成就有《授時歷》測定一年為365.2425天,與現在公歷的公歷基本相同,但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約三百年。
61、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62、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家是郭熙;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元代最著名的畫家是趙孟頫 的作品《
秋郊飲馬圖》被稱為「神品」
63、人稱「宋四家」指蘇軾、黃庭堅、米芾 (fU)、蔡襄。
64、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65、明朝的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朱棣設立東廠進行對臣民的監查、偵查。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
,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66、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稱帝。1421年遷都北京,以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67、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鄭成功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他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
偉大航海家。
68、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繼光抵抗倭寇平息東南沿海的倭患。
69、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懷抱。
70、明朝後期,女真的傑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遷都沈陽,後改稱盛京
。
71、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金」為清。1644年遷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72、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乾隆帝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
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造成了「文字獄」。
73、明朝後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台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重新
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台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發展台灣的經濟。
74、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
海防。
75、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軍水陸並進,擊斃侵略軍頭目托爾
布津。
76、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
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77、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賜予「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佛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78、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
政府批准。
79、乾隆帝時下令調兵討伐回部上層貴族小和卓與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對整個新疆地區進行管轄、設置哨所,加強對
西北地區的管轄。
80、1771年初英勇的土爾扈特部,在傑出的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毅然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清朝伊犁將軍和乾隆帝先後接見了渥
巴錫並妥善安置了土爾扈特部眾。土爾扈特部的回歸,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81、清朝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
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至南海諸嶼。清朝疆域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82、明代從外國引進的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廣種植。
83、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暢銷海內外。
84、明清時期 ,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市。
85、明朝中期以後,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開設機房,僱用機工進行生產,出現了
「機房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
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86、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清朝統一台灣以後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後來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
口岸,關閉其它港口。
87、北京城由宮城、皇城和京城三個部分組成,以「萬歲山」作為全城的中心點。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蜓六千餘公里
,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
88、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寫的一部總結性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明朝末年,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了一部《天工開物》總結農業
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徐光啟關於農業生產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歐洲的水
利技術的著作《農政全書》。
89、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
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明朝中期的《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這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是
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地位。
90、湯顯祖是明朝後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代表作《牡丹亭》。清朝中後期以微劇、漢調為基礎,融合吸收了其它劇種的一曲調和表
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91、明朝書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明末畫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圖》、鄭板橋《蘭竹圖》、東洪綬《西廂記》畫
的插圖。
二、問答題
1、簡述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
(1)、北宋時遼宋議和,訂立澶淵之盟。
(2) 宋與西夏連年交戰後議和,西夏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
(3)、南宋時,宋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
2、簡述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1)、南方農業有較大發展。水稻躍居宋朝糧食作物首位。棉花種植地推廣到長江流域。茶樹栽培也有很大發展。
(2)、南方手工業興旺。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在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宋朝造船業
居當時世界首位。
(3)、南方手工業繁榮,有開封、杭州等商業都市,有廣州、泉州等外貿商港,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3、宋太祖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
(1)宋太祖即位後,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
(2)宋太祖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收歸中央,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4、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1)、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系。
(2)、意義(作用):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航
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5、簡述《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的歷史意義。
《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6、隋唐時期,我國取得的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哪些?
(1)、隋朝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修建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唐都長安規
劃整齊,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
(4)、唐朝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7、清朝前期對外實行什麼政策?清政府為什麼要實行這種政策?實行些政策造成的危害是什麼?
(1)、清朝前期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
(2)、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是:第一:清朝統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第二:自給自足的
封建經濟佔主要地位,統治者認為天朝的物產豐盈,無須同外國互通無關。第三: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
害怕外國商人和沿海人民往來會滋擾生事,威脅其統治。
(3)、閉關鎖國造成的危害是: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手工業的進步和發展;清政府看不到世國界形勢發展變化,
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交流,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8、簡要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裡的勞動人手
(2)、加上自然條件的優越性,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快,逐漸超過北方。
9、明朝前期加強君主專權制的措施:
(1)、政治方面:①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③設立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
,加強對臣民的監督;④遷都北京,加強對北方的控制;⑤執行削藩政策。
(2)、文化方面:採取八股取士,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
四、列舉題:
1、列舉唐朝三位著名的詩人及代表作:
李白《蜀道難》 杜甫 「三吏」「三別」 白居易《新樂府》
2、列舉北宋時少數民族政權和都城:契丹,都城上京 黨項,都城興慶 金,都城會寧
3、列舉17世紀我國進行反侵略的歷史事件:
鄭成功收復台灣、戚繼光抗擊倭寇、第一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第二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4、列舉明朝三位著名的科學家及其著作:
李時珍《本草綱目》 宋應星《天工開物》 徐光啟《農政全書》
五、材料分析題: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1)、這句話是誰說的? (2)、唐太宗對君與民的關系做何比喻?兩者關系怎麼樣?
唐太宗 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夠承載船行走,
也能夠把船掀翻。
(3)、他為何會產生這一認識?
因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從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強大。
(4)、為此,在他執政後,採取了哪些緩和君民關系的措施?
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提倡節儉,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虛心納諫。
2、「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1)、「機戶」指什麼人?「機工」指什麼人?早期的資本家 早期的雇傭工人
(2)、「機戶」和「機工」之間是一種 什麼關系?
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資產階級生產關系性質。
(3)、材料中的現象出現在何時何地? 出現在明朝中期蘇州和松江一帶地區。
3、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產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別指什麼? 天朝指清朝 外夷指外國
(2)、這句話是誰說的? 是乾隆帝說的
(3)、這段話反映了清朝統治者什麼思想? (4)、據此清朝採取了什麼對外政策?
重本抑末,壓制打擊工商業發展的保守思想。 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三、補充材料
1.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開通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大運
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這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2.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
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3.618年李淵(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4. 「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什麼是「貞觀之治」怎麼評價唐太宗。
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唐太宗在位期間,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恢復和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知人善任,虛心
納諫(魏徵);完善科舉制;注意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
唐太宗的統治促成了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民族和睦,國力增強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為大唐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5.唐太宗貞觀新政實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是什麼?
⑴改革賦役制度⑵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⑶修訂法令編撰了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唐律疏議》⑷完善科舉制。
6.怎麼評價武則天?
重用酷吏、引用庶族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勛貴舊族;改《貞觀氏族志》為《姓史錄》;大力發展科舉制,不拘一格選人才,如姚
崇、宋璟、狄仁傑;注重減輕農民的負擔,統治期間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省時期的到
來奠定了基礎。郭沫若稱她「政啟貞觀,治宏開元。」
7.什麼是「開元盛世」?
唐玄宗統治的前期,年號「開元」,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統治的基礎⑵玄宗個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賢能,整頓吏治,對軍事制度、財政制度
、漕運制度等進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8.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定義即特點: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內容:科舉中常設
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P.20
作用:實行科舉制,便於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讀書人可以自由報考,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
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
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
,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9.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尺帶珠丹,
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密切了漢藏兩族之間的交往。
10.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其中著名的有晁衡。P.32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
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P.33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口述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p.34-36
11.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唐代我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強盛國家;採取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發達的海路交通。
12.趙州橋(平拱橋)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設計者隋朝李春。
13.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詩的風格:雄奇飄逸,想像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人稱
「詩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詩的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細膩,感情真摯動人,富有現代主義精神。詩的內容多
位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後人稱他為「詩聖」,稱他的詩為「詩史」。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
第二單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
14.1127年,北宋皇族趙構(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後來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飛等。
1141年,宋金和議:南宋對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向金送交歲幣。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對峙局面。P.61
15.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南宋時,南方
經濟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經濟重心正式轉移到了南方。
16.成吉思汗的功績:完成蒙古統一大業,建立蒙古政權,創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他仿效中原政治體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農政策。
元代黃道婆在制棉工具和製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術革新。她的故鄉松江地區逐漸上升為江南棉紡織業中心。棉布逐漸取代絲麻成
為民眾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7.北宋司馬光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元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元雜劇作家重最負盛名的是關漢卿,代表
作《竇娥冤》。
第三單元 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18.明清時期的專制統治延續了秦朝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並使皇權達到空前強化的程度。主要措施:⑴明朝廢除了宰相制
度,設廠衛特務機構,廷杖制度。⑵清朝增設了軍機處(雍正),並通過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的推行,加強了思想控制,也嚴重阻礙了
中國文化的發展。
19.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有:明朝戚繼光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清初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台灣;康熙率清軍
兩次出兵雅克薩打敗沙俄侵略軍,並簽署了《尼布楚條約》保衛了東北邊境。這些斗爭不僅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權益,而且為經濟
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中國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的主權。
20.清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措施有:1690年康熙平定準噶爾部;18世紀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在伊犁等地設
立將軍,在西北各地設立參贊大臣,使清朝中央加強對新疆等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清朝中央政府對達賴、班禪進行冊封;
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21.外八廟和避暑山莊實際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2.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帝遷都北京。
北京城的構造:有三重,由外往裡,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宮城(舊稱紫禁城現叫故宮)。
23.為了防範蒙古騎兵南下侵犯,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我們現在見到的長城就是明朝時
修築的。長城時促進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和聯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24.明代著名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此書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此書被譽為「17
世紀中國科技的網路全書」。
25在明朝以敘事為主的通俗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明)、施耐庵的《水滸傳》(
明)、吳承恩的《西遊記》(明)和曹雪芹的《紅樓夢》(清)。《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步長篇歷史小說,《紅樓夢》是中國古典
小說的顛峰。
23.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後派鄭和七次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評價:鄭和下西洋加強
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而且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P.128
24.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主要表現在對貿易進行嚴格限制上。影響:清朝實施閉關政策有防禦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但同時給中國
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惡果。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貳』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1、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訓②輕徭薄賦③勤於政事④廉潔奉公⑤減輕農民賦稅勞役⑥戒奢從簡
⑦合並州縣⑧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房(房玄齡)謀杜(杜如晦)斷」,諫臣魏徵(鏡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訓,重視人民的力量,搞好君與民的關系,統治者要執政為民。
貞觀之治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此句話還可用於評價「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
2、開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的姚崇、宋璟等為宰相②重視地方吏治,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地方,親自考核縣令政績③戒奢從簡
3、科舉制的創立p17 (清朝1905年科舉制廢除)
隋文帝——開始分科考試。
隋煬帝——正式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設狀元。
武則天——設武舉和殿試。 唐朝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
唐玄宗——詩賦成為主要考試內容。
科舉制的影響: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③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促進了唐詩的發展。
4、(隋煬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P4
開鑿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開始。
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
A.永濟渠B.通濟渠C.邗溝D.江南河E.涿郡F.餘杭G.洛陽
京杭大運河溝通的水系:由北向南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開通的歷史意義: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評價大運河的詩作:
唐 皮日休《汴河懷古》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唐 胡曾《汴水》
千里長河一但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汴河懷古》:大家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運輸。如果沒有隋煬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績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觀點比較客觀,全面。
《汴水》: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奏響了隋朝滅亡的前奏。巡行的錦帆還沒落下部將叛變之事就發生了,煬帝更是沒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懷古》較為正確,它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去評價大運河的開鑿,既看到了但是人們看到的消極面,又看到了當時人們沒有看到的積極面,將問題一分為二來看待.而《汴水》只是從消極方面去評價大運河。
5、隋唐對外友好往來:P30
唐朝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東渡日本,設計了唐招提寺,傳播了唐朝文化,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時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裡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x疆地區的歷史和佛學典籍。
6、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P33
7、宋朝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史實P56
農業:唐宋時期,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糧倉,民間有「蘇湖熟,天下足」。宋朝時,水稻居糧食生產首位。
手工業:北宋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發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商業:宋朝大都市開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臨安)。廣州和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紙幣的出現: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產生,利於商業發展。
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P59紙幣圖識記,北宋稱為交子,南宋稱為會子)
8、宋朝社會風俗(P61--P64)
宋朝由於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陋習逐漸傳開。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以吃魚多。
宋朝交通發達,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詩里「邸店如雲屯」,就是形容旅店業的興旺。
宋代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城裡有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宋 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反映的節日是春節。
9、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佔領臨安,南宋滅亡。P67
10、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將粘土做成陶活字。既經濟,又省時,促進了文化傳播。比歐洲早400年。
指南針:戰國時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後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P73三幅圖要識記,右邊豎文字看看)
火葯: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的發明。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火槍、火箭、火炮等。11、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12、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
①戚繼光抗倭:(P96)明朝時,日本的倭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繼光到浙東沿海抗倭。組成「戚家軍」開赴台州,九戰九捷,盪平浙江的倭寇。保衛了東南沿海邊疆,戚繼光是民族英雄。
戚繼光的話:「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②鄭成功收復台灣:(P104)1661年,鄭成功率領將士攻打盤踞台灣的荷蘭殖民者。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投降,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歷史意義:鄭成功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3年,鄭成功後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朝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意義: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的內在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邊防。
鄭成功緻信荷蘭殖民長官揆一: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③雅克薩之戰: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為保衛祖國疆土,康熙帝命令軍隊兩次圍攻雅克薩,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談判解決中俄邊界問題。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談判,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P106
13、鄭和下西洋:P94
目的:為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
過程: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先後七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偉大的航海家。以絲綢、瓷器換回各國的珠寶、香料、葯材。
歷史意義: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注意:鄭和下西洋和九年級所學的新航路開辟進行比較
14、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x藏:P110
①順治帝賜予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位佛教領袖「班禪額爾德尼」封號。
②1727年清朝設駐藏大臣。後來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x藏事務。
③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准。(金瓶掣簽制度)
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政府對x藏的管轄。
x疆:P111
①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②乾隆帝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x疆地區,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③土爾扈特部(蒙古族)不堪沙皇壓迫,在渥巴錫的領導下,返回x疆。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15、「閉關鎖國」P118
清朝統治著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實行「閉關鎖國」只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管理經營海外貿易。
「閉關鎖國」影響:
①積極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②消極影響: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乾隆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16、北京城與明長城:P121
紫禁城(今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P122圖)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P122圖)
17、古代書法和繪畫
唐朝顏真卿(顏體),代表作《顏氏家廟碑》 並稱「顏筋柳骨」,見P39上圖
柳公權(柳體),《玄秘塔碑》
隋朝展子虔《游春圖》;唐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和《步輦圖》,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
宋朝畫家張擇端(濰坊人)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風景和繁華景象。
元代畫家趙孟頫,當時人們稱他的畫屬於「神品」,代表作《秋郊飲馬圖》 P80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明朝董其昌的書法有「顏(顏真卿)骨趙(趙孟頫)姿」之美。 P129
明末畫家徐渭善用潑墨《墨葡萄圖》
『叄』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2、內容: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當時稱琉球);
④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縣制的重大發展;
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③為後來明清所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術:(七下P67)
北宋的畢升發明的陶活字,進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15世紀歐洲才有,比我國晚約400年。
十三、指南針:(七下P68)
1、戰國時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作用: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火葯:(七下P68-69)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十五、《清明上河圖》:(七下P74)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
十六、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七下P71)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1、目的:為了選拔聽命於皇帝的官吏
2、考試范圍:四書五經 3、形式:八股
4、後果:只顧讀書,不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八、明朝鄭和下西洋:(七下P86)「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1、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
2、時間:1405-1433年
3、經過: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鄭和前後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十九、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七下P87)
明朝戚繼光率戚家軍取得台州九戰九捷,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十、軍機處的設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二十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台灣府設立(七下P94-95)「開辟荊榛逐荷夷」
1、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十二、達賴、班禪冊封制度 駐藏大臣的設置(七下P99-100)「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1、順治帝時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時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二十三、伊犁將軍的設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等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爾扈特部回歸:(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
2、時間:1771年(乾隆帝) 3、首領:渥巴錫
4、意義: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渥巴錫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七下P107)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後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戶(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僱傭勞動者)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僱傭與被僱傭關系。
4、影響:標志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閉關鎖國」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對內堅持「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
2、主要表現:在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禁海政策,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特許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影響:1、清朝實施閉關政策對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啟示: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肆』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隋文帝實行了改革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
2、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分為三點四段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餘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隋、元兩朝大運河的南北起點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陽為中心,元朝南糧北運比隋朝更有優勢的理由:新開了兩段運河,運河從杭州直達北京(大都),還開辟了暢通的海道。
3、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時李春主持修趙州橋,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
4、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出現「貞觀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9年)。
6、曲轅犁和筒車的出現,表明唐朝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於唐朝。
7、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以北和庫頁島,南及南海。
8、唐太宗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擁護被北方各族稱為「天可汗」。
9、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六詔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親。他們為促進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拉薩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進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11、中日交往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就有往來。唐朝時,中日往來頻繁,日本先後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時期東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他6次東渡日本,最後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755年,唐朝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後來,其部將史思明繼續進行叛亂,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危害:使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14、隋唐時期,最傑出的醫葯學家是孫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對我國的醫葯學發展影響巨大。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難》和《望廬山瀑布》等;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別》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長恨歌》和《琵琶行》。
『伍』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下冊知識點
初一歷史(上冊)復習題
第一單元
第一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1、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 。
2、距今約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被稱為「北京人」。
3、 還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徵,但他們已經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備了現代人的特點。
4、 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 ,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
6、北京人已經使用 。 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7、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 ,過著群居的生活。
第二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 和長江流域的 。
2、距今約 年的半坡聚落位於 ,現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種植 、 、 ,飼養 、 ,還經常去 、 。他們開墾耕地用 、 ,收割莊稼用 、 ,加工穀物用 、 等。
3、 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國是最早種植 和 的國家之一。其中,最早種植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種植 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約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於 ,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種植 ,飼養 、 、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用動物骨骼製作工具,他們在這些工具上 , ,這是工具製作技術的又一進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 式的。幾千年來, 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時期,出現了私有財產,聚落的成員之間產生了貧富分化。
第三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1、相傳 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葯,是中化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因此號稱 。他還發明 ,開辟 ,使人們互通有無。
2、相傳 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他的妻子 發明了 。
3、距今約 多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已經出現部落聯盟。
4、 和 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黃帝之後過了很久, 、 、 先後成為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6、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後人稱之為「 」。
7、 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他採用 的方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領導人民 , ,化水害為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公元前21世紀,王位世襲制的實行及國家機構的設置,標志著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的出現。
夏商西周時期,燦爛的青銅文明是以 、 和
為代表。
夏朝開始進入奴隸制階段。西周實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進入鐵器時代。也開始確立了封建生產關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學術繁榮、百家爭鳴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國的有 、 、 和 。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1、約 年,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定都 。並組建 ,制定 ,設置 ,建立起 。
2、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 。夏朝滅亡的原因是:夏桀施行暴政;商部落日益強大。
3、約 年,商部落首領 ,聯合周邊各部落起兵打敗了桀,建立 ,建都在 。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4、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 把都城遷到 ,此後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因此,後代又把商朝稱為 。
5、商代, 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文字。
6、公元前1046年, 擊敗商朝軍隊,建立 ,定都 ,史稱西周。
7、西周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各級貴族和平民可以從周王那裡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權,但不能轉讓和買賣。農業上已有人工灌溉。手工業分工較細,原始瓷器製作比較普遍,建築物上開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 遷都 ,歷史上稱為東周。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 ,稱為「授民授疆土」, 。
2、分封制規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即必須 , ,
。
3、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意義在於:(1)諸侯國是周設在各地的據點,起著 的作用。(2)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3)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4、夏商西周社會以 區分尊卑等級。
5、夏商西周時期, 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部門的主要勞動者;王和大小貴族擁有很多奴隸,奴隸主要來源於
和 。
6、為了對外征戰和對內鎮壓反抗,夏商西周國家都建立了強大的 ,制定了嚴酷的 。
7、 配合暴力鎮壓,是統治人民的另一種手段,起著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統治階級通過
的禮儀活動,教育感化民眾,起到維護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 時期。當時出現了 、 、 、 、 等五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稱霸的是 。
2、 穩定內政以後,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公元前651年,在葵丘舉行的諸侯盟會上,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 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軍在 打敗晉國,楚莊王跌升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歷史上的 時期。晉國分裂成 、 、 三個國家,與原有的 、 、 、 並稱「戰國七雄」。
5、 稱為「合縱」; 稱為「連橫」。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1、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古書中把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描寫為「 」。
2、鐵器的廣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 的發展。鐵梨鏵的出現,是耕作技術的一大進步。
3、 ,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全生產成為可能。
4、「 」、「 」,反映個體生產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
5、公元前356年, 開始變法。
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以及意義。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1、甲骨文是指 。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 開始的。
3、 是銅、錫、鉛的合金。
4、 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1、 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 」、「 」兩部分。
2、「 」就是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應強加於人。
3、「 」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
4、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 」,主張以「 」教化人民,以「 」治國。
5、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教得到發展的是 ,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 論整理成《 》一書。
6、請簡述「百家爭鳴」。
7、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 」治國;法家強調用「 」加強統治;道家既反對「 」治,也反對「 」治,他們提出「 」。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1、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 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兩千年前的都江堰的作用在於灌溉、分洪,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他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3、 稱為編鍾。
4、編鍾的出現表明 。
請簡述為什麼都江堰能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1、公元前221年,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世界范圍內,與秦漢帝國先後並存的主要有歐洲的 、西亞的 等古代國家。 與 的文明最為輝煌。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秦國能兼並六國實現統一的原因是:(1)統一成為大勢所趨;(2)人們苦於戰爭,渴望和平;(3)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4)秦採取正確的軍事方針,長平之戰後,六國皆無力御秦。
公元前260年,秦在 大破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軍隊。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國家,定都 ,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
請簡述秦的統一有什麼意義。
公元前209年夏, 、 率先發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 。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
請簡述秦始皇做一些什麼來發展經濟?
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天下,後來又推行一種新的字體——「隸書」。請簡述統一文字的意義。
4、秦國以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准樣式。
5、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加強思想統治。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1、公元前 年, 稱帝,建立漢朝,定都 ,歷史上稱為西漢。 就是漢高祖。
2、漢武帝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他建議漢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
請簡述什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5、漢武帝通過頒布「 」的方法削弱封國勢力,其巧妙之處在於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弱了諸侯王封國的勢力。
6、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的措施是,在中央設立 ;在地方將全國分為 ,稱為「十三州部」。
7、 時期,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1、公元前 年,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 出使西域。公元前 年,漢武帝為了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再次派其出使西域。
2、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是以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為開始的。
3、「絲綢之路」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交通線,因
而得名。
4、請簡述「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什麼意義。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1、西漢前期,人們從「 」中得到啟示,發明了紙。
2、東漢時期, 在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後人將他改進的紙稱為「 紙」。
4、公元 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當普遍。
5、 是東漢時期傑出的醫學家,他著有《 》一書,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後世尊稱他為「 」。
6、 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並研製成全身麻醉葯劑「 」,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後人尊稱其為「 」。
7、《 》成書於東漢時期,它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其中 等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其出現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1、佛教起源於 ,自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佛教教義有利於 ,對「來世天國」的期待,也在貧苦民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引力。佛教的傳播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道教產生於 ,他是 與
的結合。道教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重現世的特點。
3、東漢以後,思想領域逐漸形成了以 為主, 三家並立互補的局面。
4、 撰寫的《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體例完備,史料翔實,敘事簡潔,文筆生動,成為後世編寫史書的典範。
5、秦漢時期, 是我國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6、氣勢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反映出 ,生動展現出 。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東漢末年,政局混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實行屯田。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曹操率軍北渡黃河,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
2、 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爆發了著名的 。
3、填表題
戰役名稱 時間 交 戰 雙 方 結 果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4、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第21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1、東漢末年,北方人口開始南遷; ,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浪潮。
2、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 ,而且 ,使本來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江南地區迅速發展起來。
3、請簡述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哪些進步。(你認為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為什麼會得到發展?)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你怎樣看待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填表題
項目 人 物 成 就 意 義
祖沖之
賈思勰
酈道元
第24課 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1、請簡述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與藝術特點。
2、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品是 。為什麼王羲之被後人尊稱為「書聖」?
4、東晉時期繪畫藝術成就最高的是 。其代表作是 。
5、請說一說顧愷之的繪畫風格。
6、石窟藝術綜合了雕塑和繪畫的特點,體現了
;是 而發展起來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陽的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