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歷史
1. 古代人民幣的演變歷史
先是好看的貝殼當錢花,有冶煉技術後,是銅錢,金,銀,都可以,宋朝為方便使用了紙幣,可見宋朝經濟的發達。
2. 簡述人民幣歷史
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其正式的ISO 4217簡稱為CNY(China Yuan),不過國際上更常用的縮寫是RMB(Ren Min Bi);在數字前一般加上「¥」表示人民幣的金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章第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時,開始發行第一套人民幣;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1962年4月15日開始發行第三套人民幣;1987年4月27日開始發行第四套人民幣;1999年10月1日開始發行第五套人民幣。目前第一、二、三套人民幣都已經停止流通,市場上流通的人民幣以第五套為主,還有少量第四套人民幣。
人民幣的單位為元(圓)(人民幣元Renminbi Yuan,簡寫「RMB」,以「¥」為代號)。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人民幣沒有規定法定含 金量,它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
目前,市場流通的人民幣券別分別:1、 2、5角,1、2、5、10、20、50、100元。按照法律規定,人民幣中元幣以上為主幣,其餘角幣、分幣為輔幣(但現在分幣幾乎退出流通)。 形成主輔幣三步進位制,即1元 =10角=100分。按照材料的自然屬性劃分有金屬幣(亦稱硬幣)、 紙幣(亦稱鈔票)。無論紙幣、硬幣均等價流通。
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可縮寫成RMB),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3. 人民幣的發行歷史
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流通的人民幣是第四套人民幣和第五套人民幣,以第五套為主,兩套人民幣同時等值流通;流通的紙幣有:1、5角,1、5、10、20、50、100元;硬幣有1角、5角和1元。
在中國錢幣博物館陳列出來的五套人民幣中,與後四套不同的是,第一套人民幣上「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的排列為自右向左,而1952年毛主席審閱票版時,提出人民幣行名排列應由左向右,所以自1953年起,人民幣上「中國人民銀行」的排列一律改為由左向右了。 第一套人民幣1948年12月1日—1953年12月陸續發行。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券4種、50000元券2種(1949年發行的正面萬壽山圖景100元券和正面列車圖景50元券各有兩種版別)。
1948年,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分散的各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為適應形勢的發展,亟需一種統一的貨幣替代原來種類龐雜、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區貨幣。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同日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當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為該套人民幣題寫了中國人民銀行行名。
人民幣發行後,逐步擴大流通區域,原各解放區的地方貨幣陸續停止發行和流通,並按規定比價逐步收回。194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幣成為中國唯一合法貨幣,在除台灣、西藏以外的全國范圍流通(西藏地區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幣)。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當日即發行了10元、20元、50元三種面值的人民幣,均為華北銀行第一印刷局在南峪村印刷的。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幣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套人民幣一覽表面值 正面圖案 背 面 圖 案 主色 發行時間 1元 工人和農民 花符 藍、粉 1949.1.10 1元 工廠 花球 淺藍、紅藍 1949.8 5元 牧羊 花符 綠 1949.2.23 5元 帆船 花符 藍 1949.1.10 5元 牛 花球 藍 1949.7 5元 經紗 花符 黃、棕 1949.8 10元 木工 花符 黃、粉 1949.2.23 10元 灌田 花符 淺綠、深綠 1948.12.1 10元 火車站 花符 茶 1949.5.25 10元 工人和農民 寶塔 淺綠、深綠 1949.8 20元 施肥 大花球 深綠、咖啡 1948.12.1 20元 推車 花符 綠、藍、咖啡 1949.2.23 20元 萬壽山(甲) 花符 淺藍、藍 1949.7 20元 工交 花球 藍綠、黑黃 1949.8 20元 火車、帆船 花符 紫 1949.8 20元 打場 花符 深藍、淺藍 1949.9 20元 萬壽山(乙) 花符 紫紅 1949.10 50元 水車 花符 淺藍、紅黑 1948.12.1 50元 火車、大橋(甲) 汽車 紫紅 1949.2.10 50元 列車(甲) 花符 黃、藍、黑 1949.3.20 50元 列車(乙) 花符 黃、藍、黑 1949.4 50元 火車、大橋(乙) 汽車 深藍 1949.6 50元 工人和農民 花球 淺咖啡 1949.8 50元 壓道機 車馬 淺藍、綠灰 1949.10.3 100元 耙地 花符 藍、黃、紅、黑 1949.1.10 100元 火車站 花符 藍、綠、茄紫 1949.2.5 100元 萬壽山(甲) 火車 綠 1949.2.5 100元 萬壽山(乙) 火車 綠 1949.3.20 100元 工廠 花符 藕荷紅 1949.3.20 100元 北海橋(甲) 花符 藍、紫、黑 1949.3.25 100元 北海橋(乙) 花符 黃、黑、紫、灰、藍 1949.7 100元 輪船 大花座 藕荷紅 1949.8 100元 運輸 花符 深黃、栗茶、黑 1949.11.15 100元 帆船 花符 赭石 1950.1.20 200元 頤和園 花符 黃、藍 1949.3.20 200元 排雲殿 花符 黃、紫、綠 1949.5.8 200元 長城 花符 綠、茄紫 1949.8 200元 鋼鐵廠 花球 黃、藍、咖啡 1949.9 200元 割稻 花符 黑藍 1949.10.20 500元 農村 花符 深茶 1949.9.11 500元 正陽門 花符 灰綠、淡紫、黑 1949.9.11 500元 起重機 花符 淺咖啡 1949.10.3 500元 收割機 花符 豆綠 1949.10.20 500元 種地 花符 綠、紫、黑、醬紅 1951.4.1 500元 瞻德城 花符(有維文) 淺藍、醬紫紅 1951.10.1 1000元 耕地 天壇 淺紫、深灰 1949.9.11 1000元 秋收 花符 淺藍、淺黃 1949.10.3 1000元 三台拖拉機 割麥 藍黑 1949.11.15 1000元 推車 輪船 淺藍、紫 1949.12.23 1000元 錢塘江橋 花球 黑綠、藍黑 1950.1.20 1000元 牧馬 花符(有維文) 淺藍、深綠 1951.10.1 5000元 耕地機 花符 淺藍、蔥綠、黑藍 1950.1.20 5000元 工廠 花球 深茶 1950.1.20 5000元 駱駝 花符(有蒙文) 淺綠、深綠 1951.5.17 5000元 牧羊 花符(有維文) 淺綠、深茶 1951.10.1 5000元 渭河橋 花符 紫茶 1953.9.25 10000元 輪船 花符 杏黃、淺藍、墨綠 1950.1.20 10000元 雙馬耕地 牧牛羊 黃、深棕 1950.1.20 10000元 牧馬 花符(有蒙文) 淺紫、紅茶 1951.5.17 10000元 駱駝 花符(有維文) 茶紅 1951.10.1 50000元 新華門 履帶拖拉機 藍黑、紅綠 1953.12 50000元 收割機 生產圖 紅、紫、綠 1953.12 第二套人民幣1955年3月1日—1962年4月20日陸續發行。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由於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0000元),而且單位價值較低,在流通中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另外,由於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62種),文字說明單一,票面破損較嚴重。
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於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1955年3月1日公布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0種,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957年12月1日又發行10元1種。同時,為便於流通,國務院發布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後來,對1元紙幣和5元紙幣的圖案、花紋又分別進行了調整和更換顏色,於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使第二套人民幣的版別分別由開始公布的11種增加到16種。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開始限期收回蘇聯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紙幣,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幣主景圖案內容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斗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鈔票式樣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邊框形式,採用了左右花紋對稱的新規格;票面尺幅按面額大小分檔次遞增;整個圖案、花邊、花紋線條鮮明,精密、美觀、活潑,具有民族風格。第二套人民幣的凹印版是以中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製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因此,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後立即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稱贊這套人民幣好看、好認、好算、好使。實踐證明,第二套人民幣成為中國第一套完整、精緻的貨幣,對健全中國貨幣制度,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人民幣紙幣一覽表券別 正面 背面 主色 發行時間 1分 汽車 國徽等 茶、米黃 1955.3.1 2分 飛機 國徽等 藍、淺藍 1955.3.1 5分 輪船 國徽等 墨綠、淺翠綠 1955.3.1 1角 拖拉機 國徽等 棕、黃、淺草綠 1955.3.1 2角 火車 國徽等 黑、綠、淺紫粉 1955.3.1 5角 水電站 國徽等 紫、淺紫、淺藍 1955.3.1 1元 天安門 國徽等 紅、黃、粉紫紅 1955.3.1 1元 天安門 國徽等 藍黑、桔紅 1961.3.25 2元 寶塔山 國徽等 深藍、土黃、灰藍 1955.3.1 3元 井岡山 國徽等 深綠 1955.3.1 5元 各民族大團結 國徽等 醬紫、橙黃 1955.3.1 5元 各民族大團結 國徽等 深棕、米黃 1962.4.20 10元 工農像 國徽、多色牡丹等 黑 1957.12.1 第二套人民幣硬幣一覽表券別 正面 背面 材質 直徑 發行時間 1分硬幣 國徽、國名 麥穗、面額、年號 鋁鎂合金 18毫米 1957.12.1 2分硬幣 國徽、國名 麥穗、面額、年號 鋁鎂合金 21毫米 1957.12.1 5分硬幣 國徽、國名 麥穗、面額、年號 鋁鎂合金 24毫米 1957.12.1 第三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1974年1月5日陸續發行。當時,中國經過了連續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在黨中央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難,大力發展生產。為了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和商品流通,方便群眾使用,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於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第三套人民幣。第三套人民幣和第二套人民幣票面額等值,並在市場上混合流通。
第三套人民幣在第二套人民幣的基礎上對版別進行了全調整、更換,取消了第二套人民幣中的3元紙幣,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四種金屬幣。第三套人民幣自1962年4月20日發行棗紅色1角紙幣開始到1980年4月15日發行1角、2角、5角、1元硬幣止,經過了18年的逐步調整、更換,共陸續收回第二套人民幣(除6種紙、硬分幣外)10種,陸續發行第三套人民幣13種,其中,10元紙幣、5元紙幣、2元紙幣、1元紙幣、5角紙幣、2角紙幣各1種;1角紙幣3種;1元硬幣、5角硬幣、2角硬幣、1角硬幣1種。
第三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到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歷時38年。這套人民幣從1958年開始統一設計,票面設計圖案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工農輕重並舉的方針。在印製工藝上,第三套人民幣繼承和發揚了第二套人民幣的技術傳統、風格。製版過程中,精雕細刻,機器和傳統的手工相結合,使圖案、花紋線條精細;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穎、明快;票面紙幅較小,圖案美觀大方。
第三套人民幣券別結構合理,紙、硬幣品種豐富,設計思想鮮明,印製工藝也比較先進。發行第三套人民幣,增強了人民幣的反假能力,為健全中國貨幣制度,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套人民幣紙幣一覽表券別 正面 背面 主色 發行時間 1角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國徽和菊花 棗紅、桔紅、藍綠 1962.4.20 1角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國徽和菊花 深棕、淺紫 1966.1.10 1角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國徽和菊花 深棕、淺紫 1967.12.15 2角 武漢長江大橋 國徽和牡丹花 墨綠 1964.4.15 5角 紡織廠 國徽、棉花和梅花 青蓮、桔黃 1974.1.5 1元 女拖拉機手 國徽和放牧 深紅 1969.10.20 2元 車床工人 國徽和石油礦井 深綠 1964.4.15 5元 煉鋼工人 國徽和露天采礦 深棕、咖啡、黑 1969.10.20 10元 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 國徽和天安門 黑 1966.1.10 第三套人民幣硬幣一覽表券別 正面 背面 材質 直徑 發行時間 1元硬幣 國徽、國名、年號 長城、面額 銅鎳合金 30 1980.4.15 5角硬幣 國徽、國名 齒輪、麥穗、面額、年號 銅鋅合金 26 1980.4.15 2角硬幣 國徽、國名 齒輪、麥穗、面額、年號 銅鋅合金 23 1980.4.15 1角硬幣 國徽、國名 齒輪、麥穗、面額、年號 銅鋅合金 20 1980.4.15 第四套人民幣1987年4月27日—1998年9月22日陸續發行。第四套人民幣是在經濟發展、商品零售額增加、貨幣需要量增加的情況下發行的。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商品零售額大幅度增長。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國的貨幣制度,1987年4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發行第四套人民幣的命令,責成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起,陸續發行第四套人民幣。
第四套人民幣共14種紙幣,採取一次公布,分次發行的辦法。1987年4月27日首先發行50元券和5角券,1988年5月10日發行了100元、2元、1元和2角紙幣,1988年9月22日,發行了10元、5元、1角紙幣。為提高人民幣防偽能力,1992年8月20日,在全國發行了1990年版50元、100元紙幣。根據1992年5月8日第97號國務院令,中國人民銀行自1992年6月1日起發行了第四套人民幣1元、5角、1角硬幣。使第四套人民幣結構更加完善。為便利市場流通,1995年3月1日和1997年4月1日,在全國發行了1990年版和1996年版1元紙幣。1996年4月10日,在全國發行了1990年版2元紙幣。
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思想、風格和印製工藝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和突破。100元紙幣採用了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和朱德的側面浮雕像;50元券又用了工人、農民和知識份子頭像;其它券別採用了中國14個民族人物頭像。在設計風格上,這套人民幣保持和發揚了中國民族藝術傳統特點。主幣背面圖景取材於中國名勝古跡、名山大川,背面紋飾全部採用富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圖案,如鳳凰牡丹、仙鶴松樹、綬帶鳥翠竹、燕子桃花等。在印製工藝上,主景全部採用了大幅人物頭像水印,雕刻工藝復雜;鈔票紙分別採用了滿版水印和固定人像水印,它不僅表現出線條圖景,而且表現出明暗層次,工藝技術很高,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印鈔工藝技術水平和鈔票防偽能力。同時,這套人民幣在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幣的基礎上,增加發行了50元和100元兩個券別,這對於適提高社會工作效率,充分發揮人民幣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四套人民幣一覽表券別 正面 背面 主色 發行時間 1角 高山族、滿族人物頭像 國徽、民族圖案 深棕 1988.9.22 2角 布依族、朝鮮族人物頭像 國徽、民族圖案 藍綠 1988.5.10 5角 苗族、壯族人物頭像 國徽、民族圖案 紫紅 1987.4.27 1元 侗族、瑤族人物頭像 長城 深紅 1997.4.1 1元 侗族、瑤族人物頭像 長城 深紅 1988.5.10 1元 侗族、瑤族人物頭像 長城 深紅 1995.3.1 2元 維吾爾族、彝族人物頭像 南海南天一柱 綠 1988.5.10 2元 維吾爾族、彝族人物頭像 南海南天一柱 綠 1996.4.10 5元 藏族、回族人物頭像 長江巫峽 棕 1988.9.22 10元 漢族、蒙古族人物頭像 珠穆朗瑪峰 黑藍 1988.9.22 50元 工、農、知識分子頭像 黃河壺口 黑茶 1987.4.27 50元 工、農、知識分子頭像 黃河壺口 黑茶 1992.8.20 100元 毛、周、劉、朱浮雕像 井岡山 藍黑 1988.5.10 100元 毛、周、劉、朱浮雕像 井岡山 藍黑 1992.8.20 第四套人民幣硬幣一覽表券別 正 面 背 面 材質 直徑 發行時間 1元硬幣 國徽、國名、漢語拼音、年號 牡丹花、面額 鋼芯鍍鎳 25 1992.6.1 5角硬幣 國徽、國名、漢語拼音、年號 梅花、面額 銅鋅合金 20 1992.6.1 1角硬幣 國徽、國名、漢語拼音、年號 菊花、面額 鋁鎂合金 22.5 1992.6.1
第五套人民幣1999年9月28日以後發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社會對現金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囿於當時的條件,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防偽措施簡單,不利於人民幣反假;缺少機讀性能,不利於鈔票自動化處理等等。凡此種種,都有要求適時發行新版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之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268號令,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第五套人民幣共八種面額: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中低面額主幣實際起大量承擔找零角色的狀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第五套人民幣採取一次公布,分次發行的方式。1999年10月1日,首先發行了100元紙幣;2000年10月16日發行了20元紙幣、1元和1角硬幣;2001年9月1日,發行了50元、10元紙幣;2002年11月18日,發行了5元紙幣、5角硬幣;2004年7月30日,發行了1元紙幣。
為提高第五套人民幣的印刷工藝和防偽技術水平,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於2005年8月31日發行了第五套人民幣2005年版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紙幣和不銹鋼材質1角硬幣。
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製技術的傳統經驗,借鑒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原材料工藝方面做了改進,提高了紙張的綜合質量和防偽性。固定水印立體感強、形象逼真。磁性微文字安全線、彩色纖維、無色熒光纖維等在紙張中有機運用,並且採用了電腦輔助設計手工雕刻、電子雕刻和曬版腐蝕相結合的綜合製版技術。特別是在二線和三線防偽方面採用了國際通用的防偽措施,為專業人員和研究人員鑒別真偽,提供了條件。與第四套人民幣相比,第五套人民幣的防偽技能由十幾種增加到二十多種,主景人像、水印、面額數字均較以前放大,便於群眾識別。第五套人民幣應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
第五套人民幣各面額正面均採用毛澤東同志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分別選用了人民大會堂、布達拉宮、桂林山水、長江三峽、泰山、杭州西湖。
為了2005年100元防偽技術提高,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15年11月12日起發行2015年版100元紙幣。 第五套人民幣紙幣一覽表券別 正面 背面 主色 發行時間 100元紙幣 毛澤東頭像人民大會堂(北京) 紅色 1999.10.1
2005.8.31
2015.11.12 50元紙幣 布達拉宮(拉薩) 綠色 2001.9.1
2005.8.31 20元紙幣 桂林山水(桂林) 棕色 2000.10.16
2005.8.31 10元紙幣 長江三峽(重慶) 藍黑色 2001.9.1
2005.8.31 5元紙幣 泰山(泰安) 紫色 2002.11.18
2005.8.31 1元紙幣 三潭印月(杭州西湖) 橄欖綠 2004.7.30 第五套人民幣硬幣一覽表券別 正面 背 面 材質 直徑 發行時間 1元硬幣 行名、面額、拼音、年號 菊花 鋼芯鍍鎳 25毫米 2000.10.16 5角硬幣 行名、面額、拼音、年號 荷花 鋼芯鍍銅合金 20.5毫米 2002.11.18 1角硬幣 行名、面額、拼音、年號 蘭花 鋁合金 19毫米 2000.10.16 1角硬幣行名、面額、拼音、年號蘭花不銹鋼19毫米2005.08.31
主詞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流通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這些紀念幣選題豐富多彩,設計獨具匠心,規格材質多種多樣,圖案新穎美觀,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這些紀念幣是人民幣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和完善了中國貨幣制度,弘揚了中國貨幣文化,並不斷探索和創新,為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擴大對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普通紀念幣和貴金屬紀念幣同屬於紀念幣的兩種不同類別,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但兩者有著很大的區別:
第一,材質。普通紀念幣一般由黃銅合金等普通金屬材質鑄造,而貴金屬紀念幣一般是由金、銀、鉑等貴金屬鑄造,從材質而言,後者較前者更加貴重。
第二,流通性。普通紀念幣與現行流通人民幣具有相同職能,與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而貴金屬紀念幣的面額只是一個貨幣符號,不計入市場現金流通量,它不參與貨幣流通,但具有國家法償性。
第三,發行量。普通紀念幣發行量一般遠大於貴金屬紀念幣。
4. 中國人民幣的歷史
人民幣簡介
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其正式的ISO 4217簡稱為CNY(ChiNa Yuan),不過國際上更常用的縮寫是RMB(Ren Min Bi);在數字前一般加上「¥」表示人民幣的金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章第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時,開始發 行第一套人民幣;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1962年4月15日開始發行第三套人民幣;1987年4月27日開始發行第四套人民幣。目前市場上流通的人民幣以第五套為主,還有部分第四套人民幣。
人民幣的單位為元(圓)(人民幣元Renminbi Yuan,簡寫「RMB」,以「¥」為代號)。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人民幣沒有規定法定含 金量,它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
目前,市場流通的人民幣共有12種券別,分別為1、2、5分,1、 2、5角,1、2、5、10、20、50、100元。按照法律規定,人民幣中元幣以上為主幣,其餘角幣、分幣為輔幣。 形成主輔幣三步進位制,即1元 =10角=100分。按照材料的自然屬性劃分有金屬幣(亦稱硬幣)、 紙幣(亦稱鈔票)。無論紙幣、硬幣均等價流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可縮寫成RMB),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幣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人民幣】
第二套人民幣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個面額,其中1元券有2種,5元券有2種,1分、2分和5分券別有紙幣、硬幣2種。為便於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別對票面圖案、花紋進行了調整和更換。由於大面額鈔票技術要求很高,在當時情況下3、5、10元由蘇聯代印。
第二套人民幣設計主題思想明確,印製工藝技術先進,主輔幣結構合理,圖案顏色新穎。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斗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在印製工藝上除了分幣外,其它券別全部採用膠凹套印,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製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
【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年4月20日發行,共有 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種面額、13種版別,其中1角券別有4種(包括1種硬幣),2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1966年和1967年,又先後兩次對1角紙幣進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滿版水印,調整背面顏色。
第三套人民幣票面設計圖案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農輕重並舉的方針。在印製工藝上,第三套人民幣繼承和發揚了第二套人民幣的技術傳統、風格。製版過程中,精雕細刻,機器和傳統的手工相結合,使圖案、花紋線條精細;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穎、明快;票面紙幅較小,圖案美觀大方。
這套人民幣是世界上最有社會主義特色和創新意識的貨幣,主題畫面緊扣生產力的提高,科技元素豐富。這套人民幣發行時值計劃經濟時代,貨幣發行被認為是直接關繫到全國經濟生活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大事情。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要求對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都能有計劃地進行。因此,貨幣發行與物資分配,嚴格由中央(並非條條專政下的中國人民銀行)綜合平衡,全面安排。其堅持貨幣一元化,鞏固獨立自主、長期穩定的貨幣,成為世界上少有的穩定貨幣。
【第四套人民幣】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國的貨幣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與第三套人民幣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額人民幣。為適應反假人民幣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發行了改版後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線。
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思想、風格和印製工藝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和突破。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團結一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主題思想。在設計風格上,這套人民幣保持和發揚了中國民族藝術傳統特點,主幣背面圖景取材於中國名勝古跡、名山大川,背面紋飾全部採用富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圖案。在印製工藝上,主景全部採用了大幅人物頭像水印,雕刻工藝復雜;鈔票紙分別採用了滿版水印和固定人像水印,它不僅表現出線條圖景,而且表現出明暗層次,工藝技術很高,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印鈔工藝技術水平和鈔票防偽能力。
【第五套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
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製技術的傳統經驗,借鑒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各面額貨幣正面均採用毛澤東主席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通過選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充分表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山河,弘揚了中國偉大的民族文化。
5. 人民幣的歷史筒單的講解
人民幣(縮寫:RMB;貨幣代碼:CNY;貨幣符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貨幣於1948年12月1日首次發行,至1999年10月1日啟用新版為止共發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紙幣、硬幣和塑料鈔、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此間舉行的會議上透露信息:將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會議認為,在中國當前經濟新常態下,探索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發行歷史
編輯
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流通的人民幣是第四套人民幣和第五套人民幣,以第五套為主,兩套人民幣同時等值流通;流通的紙幣有:1、5角,1、5、10、20、50、100元;硬幣有1角、5角和1元。
在中國錢幣博物館陳列出來的五套人民幣中,與後
中國人民銀行
四套不同的是,第一套人民幣上「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的排列為自右向左,而1952年毛主席審閱票版時,提出人民幣行名排列應由左向右,所以自1953年起,人民幣上「中國人民銀行」的排列一律改為由左向右了。
第一套
第一套人民幣1948年12月1日—1953年12月陸續發行。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券4種、50000元券2種(1949年發行的正面萬壽山圖景100元券和正面列車圖景50元券各有兩種版別)。[4]
第一套人民幣50000元
1948年,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分散的各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為適應形勢的發展,亟需一種統一的貨幣替代原來種類龐雜、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區貨幣。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同日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當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為該套人民幣題寫了中國人民銀行行名。[5]
人民幣發行後,逐步擴大流通區域,原各解放區的地方貨幣陸續停止發行和流通,並按規定比價逐步收回。194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中
國人民銀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幣成為中國唯一合法貨幣,在除台灣、西藏以外的全國范圍流通(西藏地區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幣)。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當日即發行了10元、20元、50元三種面值的人民幣,均為華北銀行第一印刷局在南峪村印刷的。[4]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幣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
第二套人民幣 (13張)
第二套人民幣1955年3月1日—1962年4月20日陸續發行。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由於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0000元),而且單位價值較低,在流通中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另外,由於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62種),文字說明單一,票面破損較嚴重。
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於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1955年3月1日公布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0種,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957年12月1日又發行10元1種。同時,為便於流通,國務院發布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後來,對1元紙幣和5元紙幣的圖案、花紋又分別進行了調整和更換顏色,於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使第二套人民幣的版別分別由開始公布的11種增加到16種。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開始限期收回蘇聯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紙幣,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5]
第二套人民幣主景圖案內容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斗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鈔票式樣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邊框形式,採用了左右花紋對稱的新規格;票面尺幅按面額大小分檔次遞增;整個圖案、花邊、花紋線條鮮明,精密、美觀、活潑,具有民族風格。第二套人民幣的凹印版是以中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製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因此,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後立即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稱贊這套人民幣好看、好認、好算、好使。實踐證明,第二套人民幣成為中國第一套完整、精緻的貨幣,對健全中國貨幣制度,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套
第三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1974年1月5日陸續發行。當時,中國經過了連續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在黨中央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難,大力發展生產。
第三套人民幣 (16張)
為了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和商品流通,方便群眾使用,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於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第三套人民幣。第三套人民幣和第二套人民幣票面額等值,並在市場上混合流通。[5]
第三套人民幣在第二套人民幣的基礎上對版別進行了全調整、更換,取消了第二套人民幣中的3元紙幣,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四種金屬幣。第三套人民幣自1962年4月20日發行棗紅色1角紙幣開始到1980年4月15日發行1角、2角、5角、1元硬幣止,經過了18年的逐步調整、更換,共陸續收回第二套人民幣(除6種紙、硬分幣外)10種,陸續發行第三套人民幣13種,其中,10元紙幣、5元紙幣、2元紙幣、1元紙幣、5角紙幣、2角紙幣各1種;1角紙幣3種;1元硬幣、5角硬幣、2角硬幣、1角硬幣1種。[5]
第三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到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歷時38年。這套人民幣從1958年開始統一設計,票面設計圖案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工農輕重並舉的方針。在印製工藝上,第三套人民幣繼承和發揚了第二套人民幣的技術傳統、風格。製版過程中,精雕細刻,機器和傳統的手工相結合,使圖案、花紋線條精細;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穎、明快;票面紙幅較小,圖案美觀大方。[5]
第三套人民幣券別結構合理,紙、硬幣品種豐富,設計思想鮮明,印製工藝也比較先進。發行第三套人民幣,增強了人民幣的反假能力,為健全中國貨幣制度,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套
第四套人民幣1987年4月27日—1998年9月22日陸續發行。第四套人民幣是在經濟發展、商品零售額增加、貨幣需要量增加的情況下發行的。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商品零售額大幅度增長。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國的貨幣制度,1987年4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發行第四套人民幣的命令,責成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起,陸續發行第四套人民幣。
第四套人民幣共14種紙幣,採取"一次公布,分次發行"的辦法。1987年4月27日首先發行50元券和5角券,1988年5月10日發行了100元、2元、1元和2角紙幣,1988年9月22日,發行了10元、5元、1角紙幣。為提高人民幣防偽能力,1992年8月20日,在全國發行了1990年版50元、100元紙幣。根據1992年5月8日第97號國務院令,中國人民銀行自1992年6月1日起發行了第四套人民幣1元、5角、1角硬幣。使第四套人民幣結構更加完善。為便利市場流通,1995年3月1日和1997年4月1日,在全國發行了1990年版和1996年版1元紙幣。1996年4月10日,在全國發行了1990年版2元紙幣。
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思想、風格和印製工藝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和突破。100元紙幣採用了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
第四套人民幣 (18張)
和朱德的側面浮雕像;50元券又用了工人、農民和知識份子頭像;其它券別採用了中國14個民族人物頭像。在設計風格上,這套人民幣保持和發揚了中國民族藝術傳統特點。主幣背面圖景取材於中國名勝古跡、名山大川,背面紋飾全部採用富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圖案,如鳳凰牡丹、仙鶴松樹、綬帶鳥翠竹、燕子桃花等。在印製工藝上,主景全部採用了大幅人物頭像水印,雕刻工藝復雜;鈔票紙分別採用了滿版水印和固定人像水印,它不僅表現出線條圖景,而且表現出明暗層次,工藝技術很高,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印鈔工藝技術水平和鈔票防偽能力。同時,這套人民幣在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幣的基礎上,增加發行了50元和100元兩個券別,這對於適提高社會工作效率,充分發揮人民幣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五套
99版第五套人民幣 (12張)
第五套人民幣1999年9月28日以後發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社會對現金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囿於當時的條件,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防偽措施簡單,不利於人民幣反假;缺少機讀性能,不利於鈔票自動化處理等等。凡此種種,都有要求適時發行新版人民幣。[6]
199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之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268號令,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第五套人民幣共八種面額: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中低面額主幣實際起大量承擔找零角色的狀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第五套人民幣採取"一次公布,分次發行"的方式。1999年10月1日,首先發行了100元紙幣;2000年10月16日發行了20元紙幣、1元和1角硬幣;2001年9月1日,發行了50元、10元紙幣;2002年11月18日,發行了5元紙幣、5角硬幣;2004年7月30日,發行了1元紙幣。[7]
2005版第五套人民幣 (10張)
為提高第五套人民幣的印刷工藝和防偽技術水平,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於2005年8月31日發行了第五套人民幣2005年版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紙幣和不銹鋼材質1角硬幣。
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製技術的傳統經驗,借鑒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原材料工藝方面做了改進,提高了紙張的綜合質量和防偽性。固定水印立體感強、形象逼真。磁性微文字安全線、彩色纖維、無色熒光纖維等在紙張中有機運用,並且採用了電腦輔助設計手工雕刻、電子雕刻和曬版腐蝕相結合的綜合製版技術。特別是在二線和三線防偽方面採用了國際通用的防偽措施,為專業人員和研究人員鑒別真偽,提供了條件。與第四套人民幣相比,第五套人民幣的防偽技能由十幾種增加到二十多種,主景人像、水印、面額數字均較以前放大,便於群眾識別。第五套人民幣應用了先
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 (2張)
進的科學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
第五套人民幣各面額正面均採用毛澤東同志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分別選用了人民大會堂、布達拉宮、桂林山水、長江三峽、泰山、杭州西湖。
為了2005年100元防偽技術提高,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15年11月12日起發行2015年版100元紙幣。
紀念幣
紀念幣 (6張)
主詞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流通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這些紀念幣選題豐富多彩,設計獨具匠心,規格材質多種多樣,圖案新穎美觀,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這些紀念幣是人民幣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和完善了中國貨幣制度,弘揚了中國貨幣文化,並不斷探索和創新,為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擴大對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普通紀念幣和貴金屬紀念幣同屬於紀念幣的兩種不同類別,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但兩者有著很大的區別:
第一,材質。普通紀念幣一般由黃銅合金等普通金屬材質鑄造,而貴金屬紀念幣一般是由金、銀、鉑等貴金屬鑄造,從材質而言,後者較前者更加貴重。
第二,流通性。普通紀念幣與現行流通人民幣具有相同職能,與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而貴金屬紀念幣的面額只是一個貨幣符號,不計入市場現金流通量,它不參與貨幣流通,但具有國家法償性。
第三,發行量。普通紀念幣發行量一般遠大於貴金屬紀念幣。
6. 中國紙幣的發展歷史
中國最初的貨幣是原始社會末期使用的海貝。公元前200多年出現了金屬貨幣和鑄幣。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建立後,統一了幣制,以黃金和方孔圓形的銅錢流通全國。最早的紙幣是北宋(960年-1127年)時期的「交子」。
宋代銅錢和鐵錢並用,四川地區則專用鐵錢。當時,四川是鹽、茶、絲綢的重要產地,貨幣流通很大,但鐵錢非常笨重,大錢一千枚重二十五斤,買一匹羅需中錢二萬枚,重二百六十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鐵錢不便流通的弊病越來越突出。
因而宋真宗時(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製發行了代替鐵錢的紙幣—「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樹木、人物等圖案,還有簽押作為暗記。交子可以兌換現錢,也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鋪兌換現錢時,須交一定數量的傭金。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
後來,由於交子鋪的富商挪用吞沒現錢,交子的兌換不能保證,常引起爭訟,官府遂禁止商人發行。1023年(仁宗天聖元年),改由政府發行交子。
民國時期紙幣: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喪權辱國的清朝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光輝一頁。辛亥革命前已在國外發行「鑄餉券」,為了軍事開支的需要,又發行了「軍事用票」等紙幣。
辛亥革命勝利後,於民國初年,原「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把交通銀行定為國家銀行,先後發行兌換券,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於1916年停止了兌現承諾,1924年,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履行國家銀行職能,發行貨幣。
此外。經國家核準的普通商業銀行也發行了鈔票,各省省地方金融機構也先後發行了地方鈔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縣,亦都相繼發行了各類眾多的鈔票,鑄行了多種金幣、銀元、銅元、鎳幣等貨幣。
(6)人民幣歷史擴展閱讀: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首次在歐洲使用的紙幣是1661年由瑞典銀行發行的,不過那時發行紙幣只是權宜之計,並不是作為真正的貨幣。1694年,英格蘭銀行創立,開始發行銀單。銀單最初是手寫的,後來才改為印刷品。
世界上共有兩百多種紙幣,流通於世界193個獨立國家和其他地區。作為各國貨幣主幣的紙幣,精美、多側面地反映了該國歷史文化的橫斷面,溝通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經濟交往。世界上比較重要的紙幣包括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英鎊等。
紙幣上的圖案大致能夠反應一個國家的價值取向,其內容也傳遞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文明程度。它是一張國家名片,呈現了這個國家在努力倡導一種什麼樣的國家倫理。
7. 人民幣的來歷
第一套人民幣概述
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的特點
1、製作材料珍貴、製造工藝先進。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是由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製造,使用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印製技術。產品使用.999的純銀製造,正反面使用彩印
及淺浮雕技術。
2、資料准確、介紹詳細。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圖案及文字資料來源於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包括了第一套人民幣12種面額62種版別的面額、版別、發行時間、圖案、顏色、尺寸、 詳實的反映出第一套人民幣的相關知識。
3、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極高。第一套人民幣於1955年停止發行並退出流通至今已達半個世紀之久。這套珍藏冊是目前國內第一次發行的以第一套人民幣為題材的相關產品,滿足了人民幣收藏愛好者很難集齊第一套人民幣的急切心情。限量發行8000套,更顯出了這套產品彌足珍貴。
4、批准、製造及經銷單位非常權威。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製造,中鈔國鼎(北京)投資有限公司總經銷,產品的權威性相當高。
5、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分三冊裝幀,包裝精美,設計美觀大方。冊內說明文字與純銀製品相輔相成,大大提高了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作為收藏佳品的檔次。
人民幣的發行歷史
第一套人民幣於1948年12月1日發行,1955年5月10日全面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生產,是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以後,經中共中央批准,以各解放區印鈔廠為基礎,人民解放軍打到哪裡,人民幣就跟到哪裡。這套人民幣共設計生產了12種面值、62種版別。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的基礎上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的,共有11種面額、13種版別。第二套人民幣是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取得勝利,已經著手進行全國范圍的經濟恢復與建設,金融物價已趨穩定,財經狀況好轉,並爭取兩三年內根本好轉的形勢下,為適應國內外經濟情況而進行的貨幣改革。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0年4月20日開始發行, 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共7種面額,分幣仍採用第二套的。1980年4月15日發行1角、2角、5角、1元4種硬幣。票面尺幅較第二套小,面額結構合理,紙、硬幣品種豐富。這是我國自行設計、使用自己研製生產的印鈔專用設備和固定水印鈔票紙印製的,是我國印鈔造幣工業進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新時期的重要標志。
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從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到1985年定案,歷時18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先後三次上報方案,於1985年國務院常務會批准,1987年4月27日起陸續發行,共9種面額、12種版別。
第五套人民幣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貨幣流通的要求,199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之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268號令,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的歷史背景
發行第一套人民幣的目的是為了統一各革命根據地貨幣,革命根據地貨幣是在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被敵人分割封鎖的情況下產生的,統一貨幣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抗日戰爭勝利後,各解放區人民政府就展開了統一本解放區貨幣的工作。華中解放區發行了統一的華中幣,回收原來新四軍開辟各抗日根據地時發行的多種地方貨幣,其它解放區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統一貨幣。但是,在各解放區統一貨幣工作尚未完成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全面內戰,解放區許多地方被國民黨軍隊佔領,各解放區統一貨幣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
1947年夏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地方部隊和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取得了解放戰爭的重大勝利。各地區貿易聯系、物資交流日益發展,而貨幣幣制不統一、貨幣的比價不固定成了貿易往來的重大障礙,也給解放軍機動作戰中後勤補給等問題造成巨大困難。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華北財經會議決議,華北、西北和華東三大解放區之間首先進行了貨幣統一工作,冀南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幣按固定比價統一流通。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告成立,當日即由河北省平山縣銀行發行第一批人民幣5元第一版、10元第三版和50元第一版,標志著第一套人民幣正式誕生。
194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至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幣成為中國唯一合法貨幣,在除台灣、西藏以外的全國范圍流通。
統一發行人民幣,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上第一套人民幣出現過的幾種不同稱謂
1. 名稱:中國人民銀行鈔票,最早見於1948年11月25日《華北銀行總行關於發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的指示》。
2. 名稱:新幣,最早見於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發布的金字第四號公告,為區別解放區鈔票,稱解放區鈔票為「舊幣」,稱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為「新幣」。
3. 名稱:中國人民銀行券,最早見於1949年1月31日《人民日報》關於《中國人民銀行有關新幣發行各種問題的答復一文》。
4. 名稱:人民券,最早見於1949年1月31日《人民日報》關於《中國人民銀行有關新幣發行各種問題的答復一文》。把中國人民銀行券簡稱為「人民券」。
5. 名稱:人民幣,最早見於1949年6月14日上海市直接稅總,直稅字第一號《上海市印花稅稽行辦法》。「人民幣」這一名稱第一次開始出現在中國大地上。
6. 名稱:第一套人民幣 ,1950年8月為設計新的人民幣(指第二套人民幣)時,中國人民銀行設計方案和組建人員,稱前一套人民幣為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的特點
1、第一套人民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勝利進軍的形勢下,由人民政府所屬國家銀行印製發行的唯一的法定貨幣。「人民」兩字說明這個鈔票的性質,它不是某個官僚資本家的或某個財政金融寡頭的而必須是全國性的、全國人民的。
2、第一套人民幣既是戰時貨幣,又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的貨幣,它首先服務於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解放軍打到哪裡,人民幣就跟進到哪裡。人民幣的發行保證了解放戰爭勝利進軍的需要,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最終成為統一的全國貨幣,成為全國唯一的合法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幣制混亂歷史。
3、第一套人民幣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產物,其設計思想是以解放區的農業、工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典型實例作為選擇圖樣的題材。票版的設計製作主要由解放區的印鈔廠承擔,奠定了我國人民幣印製事業基礎。 由於原材料供應狀況不同,紙張、油墨就地取材,造成鈔劵質量參差不齊,另外第一套人民幣也沒有水印,防偽效果較差。
4.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其中20元券第二版萬壽山(甲)和20元券第七版萬壽山(乙)、50元券第二版火車大橋(甲)和50元券第三版火車大橋(乙)、50元券第四版列車(甲)和50元券第五版列車(乙)、100元券第三版萬壽山(甲)和100元券第四版萬壽山(乙)以及100元券第六版北海橋(甲)和100元券第七版北海橋(乙),這五對人民幣的圖案相同,顏色不同。另外,1000元券第一版耕地券是第一套人民幣中唯一一枚狹長幣,其規格為150mm×62mm。
第一套人民幣中的特殊版別
1000元券第一版(耕地)是第一套人民幣中唯一一枚狹長幣,其規格為150mm×62mm。除1000元狹長版外,第一套人民幣票幅規格長寬比例都是2:1左右,只有這版1000元券票幅比例是2:0.8。
5元第三版(牛)是現有五套人民幣中,唯一印有「光華印刷廠印製」手寫體字樣的幣種。
500元第六版(瞻德城)、1000元第六版(牧馬)、5000元第四版(牧羊)和10000元第一版(駱駝)這四版人民幣的背面印有維文「中國人民銀行」字樣。
5000元第三版(駱駝)和10000元(牧馬)這兩版人民幣的背面印有蒙文「中國人民銀行」字樣。
第一套人民幣的收藏價值
第一套人民幣面值多且種類復雜,而且流通時間短,部分版別的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和流通數量非常少。第一套人民幣停止使用時間已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其間又經歷了多次政治運動、經濟改革,因此收藏者留存下來的不多,能將之集全者實屬鳳毛麟角。由於不少是珍品,其觀賞、紀念、珍藏、投資價值與日俱增,受到知名拍賣行和文物收藏家的特別青睞,第一套人民幣中一萬元面額,有牧馬圖(有蒙文和駱駝圖(有維文)兩款。其中,1951年5月17日發行的一萬元牧馬圖案幣(有蒙文),在1997年一次文物拍賣會上,出價高達5萬元。業內人士分析,建國初期第一套人民幣有其獨特身價,其中的珍藏精品價值還會走高,將來開出天價都是不足為奇的。
發行人民幣的重大意義
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考慮周密,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是黨的一項重大英明決策,對清除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統一全國各解放區的貨幣、支持人民幣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和建國初期的經濟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解放戰爭期間,對人民幣的要求是「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到那裡,人民幣就發行到那裡」。隨著人民戰爭的勝利,人民幣成功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金元券及其它各種貨幣。人民幣的發行,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幣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可以說從當時的人民幣就可以看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當時我們的現狀是「一窮二白」,此時人民幣比炮彈還重要,祖國的穩定需要貨幣的支持,人民幣對穩定經濟的重大意義關繫到新中國的存亡。為此,人民幣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設准備金,不和黃金白銀掛鉤,也不和美元、英鎊掛鉤,是具有獨立自主性的貨幣體系,對人民老百姓都具有很實在的好處,使我們建立起了自成一體的經濟體系。可以說,第一套人民幣是在黨的領導下,是中國貨幣史上唯一統一的時代。
人民幣的設計特徵
按規定,所有的人民幣在正背面都標有「中國人民銀行」字樣,但只有佳木斯印刷出產的一千元紙幣,背面沒有「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原因可能是當時處在戰時,通訊不便引起的,因此這也成為第一套人民幣誕生於特殊歷史時期所具有的特殊之處的最好註解,也是區別於後面幾套人民幣的重要一點。還有一張五元的牛圖,是唯一一張上面印有「光華印刷廠印製」字樣的紙幣,也是由於當時的特殊歷史環境造成的。
在最早的印刷中我們已建立了很嚴格的管理制度,其中第一條就是沒有總行批準是不準印製的,各版別的紙張和顏色都要經總行批准,這就在管理上上了個台階,嚴格統一了管理要求,有了統一的技術標准。
在設計上,第一套人民幣統一了版式,掃除了原有其他貨幣的半殖民地色彩,票面上取消了英文,不再採用行長的簽字,而採用印章,正面所印的年號用「中華民國三十七年」,背面使用公元紀年1948。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故事,在最初設計中票面上有毛澤東頭像,送審時,毛澤東說: 「人民幣是屬於國家的,是政府發行的,我現在是黨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麼能把我的頭像印上呢?」於是圖案改為了與經濟建設和新社會的人們所經歷的生活有關的圖案,如農耕、紡織、交通、運輸、工廠和礦山等圖景,如壹圓「工人和農民」、貳拾加圓「施肥」、壹佰圓「運輸」等。50多年過去,從第一套人民幣上的各種畫面,還能強烈地感受到建國初期那種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極具收藏及鑒賞價值的第一套人民幣
在過去的五十六年裡,前後共發行四套人民幣紙幣。其中,以第一套最為珍貴。它已經成了國內外收藏家集藏的熱點。
第一套人民幣從一元至伍萬元共發行有12個不同面額,同時具有62種不同印製圖案。印鈔所用紙質有國產專用印鈔紙、進口鈔票紙、特製棉紙及道林紙。印刷技術採用有膠印、單雙面凹版印刷和石印。去年看到台灣陳正統先生《人民幣版式收集探索(六)》一文中談到第一套人民幣中發現少量的拾元券「工人和農民」圖案英文水印券;壹仟元「錢塘江大橋」圖案星水印券;壹萬元「軍艦」圖案星水印券和壹萬元「雙馬耕地」圖案星水印券。為此筆者仔細鑒賞了所集一套人民幣又發現在兩種伍萬元券中也有相同規則的水印,此種水印並非印鈔前專門設計的,而是採用了具有水印的特種印鈔紙。這就打破了原來對一套人民幣提出「在防偽性能上除了一些特定的暗記外,均無水印」的說法。由此可見第一套人民幣紙幣由於它誕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陸續發行至全國各地,故其印製所用紙質、技術和印刷廠都是較第二、三、四套人民幣復雜得多。這就使得第一套人民幣紙幣具有更深廣的研究、鑒賞天地。
第一套人民幣紙幣在十年前紙幣收藏家還未將其列入重點收藏系列,然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特別是港台及海外華人收藏家看好第一套人民幣收藏的價值,在近幾年形成了收藏熱點,使得其價位節節上升,年年向上推高。尤其是高品位的六張蒙、維文版紙幣更是一券難求,身價百倍。這一勢頭使得國內外紙幣收藏家大為吃驚。四、五年前一位國內很有聲望的老收藏家出讓了整套人民幣,其價位僅為17萬元人民幣。還遠遠不抵今天一張蒙文版壹萬元「牧馬」的價值。該鈔券在台灣正理鈔幣社編印的「中國近代貨幣人民幣系列」書中9.5品標價35萬人民幣,全新品為100萬人民幣。真可謂是中國單張紙幣價位之首了!
第一套人民幣的收藏中素有被專家稱為「十二珍品」的「伍元水牛圖」、「貳拾元打場圖」、「壹佰元帆船圖」、「伍佰元瞻德城圖」、「壹仟元馬飲水圖」、「伍仟元牧羊圖」、「伍仟元渭河橋圖」、「伍仟元蒙古包圖」、「壹萬元駱駝隊圖」、「壹萬元牧馬圖」、「伍萬元新華門圖」、「伍萬元收割機圖」。但是經這幾年的收集實踐證明,其中高品位的六張蒙維文版紙幣最難收集,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首先,這六張流通券是在第一套人民幣印製後期,僅限在少數民族地區發行的。1951年3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發布統一關內外幣制命令。當年4月1日起收回東北銀行和內蒙古人民銀行的流通券,5月1日發行蒙文的人民幣「伍千元蒙古包」、「壹萬元牧馬」兩種;同年11月1日在新疆省發行維文版的「伍佰元瞻德城」、「壹仟元馬飲水」、「伍仟元牧羊」和「壹萬元駱駝隊」四種,限期收回新疆省銀元券。其次是發行量少,留存量更為稀少。例如上海印鈔廠從1949年5月到1954年共承印過第一套人民幣第一套人民幣中的8種面額,11個品種。其中該廠1951年承印的維文版「壹萬元駱駝隊」是採用挪威道林紙使用雙面膠版印刷工藝,印製數量較其它品種少的多。另外從藏家收集到的蒙文版「壹萬元牧馬」,其號碼字軌均為《ⅠⅡⅢ》一種,號碼位數是七位,但其高位數最大是「2」,可見最多發行量不到300萬。鑒於這六張蒙維文版鈔券是在解放初期內蒙、新疆地區發行,當時該地區經濟落後局面還未能恢復,人民生活十分艱苦,很少有人有能力將其完整留存。而後1955年國家實行幣制改革,發行了第二套人民幣,又限期將第一套人民幣兌換交回國庫銷毀,再加上近五十年的歲月流失和「文化革命動亂」時期的毀壞,在民間留下的就十分稀少了,即使發現,大多也是品相極差。至使部分人民幣收藏者只得用銀行存檔的樣票集存。
第一套人民幣紙幣60種中稀缺程度排位前三名的當屬蒙文版「壹萬元牧馬圖」、「伍仟元蒙古包圖」和維文版「伍佰元瞻德城圖」三張。
綜上所述第一套人民幣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隊伍逐步擴大,它將成為錢幣收藏中獨具魅力的珍品系列。
8. 介紹一下人民幣的發展史
第一套人民幣1948年12月1日--1953年12月陸續發行;
第二套人民幣1955年3月1日--1962年4月20日陸續發行;
第三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提交回答1974年1月5日陸續發行;
第四套人民幣1987年4月27日--1998年9月22日陸續發行;
第五套人民幣1999年10月1日以後發行。
目前,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第四套人民幣和第五套人民幣,以第五套為主,兩套人民幣同時等值流通;流通的紙幣有:1、5角,1、2、5、10、20、50、100元;硬幣有1角、5角和1元。
人民幣是指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後於1948年12月1日首次發行的貨幣,建國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至1999年10月1日啟用新版為止共發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人民幣在ISO 4217簡稱為CNY(China Yuan),不過更常用的縮寫是RMB(Ren Min Bi);在數字前一般加上「¥」表示人民幣的金額。
9. 人民幣來歷
人民幣由來於1948年12月1日,由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的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告成立,當日即由河北省平山縣銀行發行第一批人民幣5元第一版、10元第三版和50元第一版,標志著第一套人民幣正式誕生。
194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至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幣成為中國唯一合法貨幣,在除台灣、西藏以外的全國范圍流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
(9)人民幣歷史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71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
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第四套人民幣於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1角、5角紙幣和5角、1元硬幣除外)。目前流通的人民幣,主要是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
10. 人民幣發展史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同時發行人民幣,這是我國建國以來首次發行人民幣。人民幣的發行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至目前止,已先後發行了五套人民幣。文中所提人民幣昨天、今天、明天的界定劃分是:昨天是指第一至第四套人民幣,今天指第五套人民幣,明天指今後發行的人民幣。希望通過對各套人民幣的發行背景、發行券別、版別及特點等方面的分析,與大家共同回顧人民幣的過去,展望人民幣美好的明天。
http://tieba..com/f?kz=617899984